
- dirtywork、人机感、廉价牛马、小透明,这不是00后实习生想要的实习体验
我今天找了两个我们公司的实习生聊天,一个人已经结束了实习,一个人也马上就要结束实习了。实习生将走,他们会说实话吗? 我们先从我怎么找到这两个嘉宾开始聊。我在公司飞书大群里说希望找俩实习生录一期播客,不出所料,无人响应。我心里知道他们即便有兴趣,也不会用这种方式回应,我又请同事私下招募,果然找到两位感兴趣的实习生。这一点一度令我着迷。不是说00后非常自我吗?他们为什么不直抒胸臆。 广告公司实习生似乎特别多,广告公司似乎也越来越不了解自己的实习生了,这从小红书上的大量回踩可见一斑。实习之前,他们有期待,实习期间,他们不会说,实习之后,他们会回踩。当然,我不会忘记自己在小红书上收获过很多次留言,那些曾经在公司实习过的朋友们,还记得,会怀念美好的实习体验,并愿意分享给我。广告公司和实习生,是一件和则两利,分则两败的事情,值得聊聊。 我们这两位实习生其实蛮典型的,一个2004年的,一个1999年的,一个女生,一个男生,一个本科生,一个研究生,两个都在不同公司实习过。我们的聊天内容包括他们为什么要实习、如何找到心仪的实习工作、实习工资高低、广告公司哪些是dirty work(脏活)、leader/领导带人风格、是否愿意参加公司组织的分享和培训、觉得如何利用好公司的资源/人、公司报销太麻烦、踩过的“坑”和被PUA的经验、遇到问题会主动举手、干正职的活领实习生的工资、学生思维和他们毕业后的职业选择,等等。如果你也在广告公司实习,或者正好在赞意实习,拿完全可以按图索骥。 我们聊出一个结论:如果在一个公司的实习期是三个月,那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学,第二个阶段做,第三个阶段思。对于实习生来说,不学就做,就是牛马,是实习牲;对于公司来说,只学不做,就是学生,实习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来说,学、做,思,是实习神,缺了一环,很快就会碰到职业的天花板。和他聊完之后,我就和同事们勾兑了下定制了一个实习路线图,列了12件事,让未来的实习生们自己去选择他们要做的事情。 我到现在还记得自己的实习经历,那是2003年11月至1月,我和宿舍下铺同学在一个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实习,被派去参加一个项目的审计工作。我们的工作内容就是抽凭证,那是一份任务型实习,工作内容也很简单,每天的工作结束后,客户就带我们去吃好吃的,3个月吃遍了西安美食。一起出差的正职员工都非常友好,虽然面目早已模糊,我也记不得事务所的名字,但直到现在我在北京看到老孙家羊肉泡馍的招牌,还会想到那段经历。
- 从大厂回到广告公司,她为什么没有职业悬浮感
我和钟晴选了个聊天的主题:她如何在广告代理商(甲方)、品牌(乙方)之间自由转换。 我本来想要了解的是,当很多年轻人都把甲方作为职业彼岸,把大厂作为职业目标的时候,她为什么会选择回到乙方广告公司。 钟晴有良好的学业经历,在法国研究生毕业,回到国内从一家调研公司开始职业生涯,而后在4A做品牌策略,在有一天不想在躲在案后而躬身入局,加入了一家以互联网改造传统业务而知名的大企业,几年之后因为对新业务缺乏热情而离开,她做过近一年的freelance,但觉得过于游离,也不想再回到大厂,选择回到了广告行业,加入了赞意。她现在是一位生意负责人。 我恰好也认识她在甲方时的CMO,我在职业生涯初期服务过的一位客户,去年我俩吃饭时我告诉她钟晴在我们公司,她瞪大眼睛,大力夸奖,又略带遗憾,告诉我钟晴还有梦想,热爱自由。 我们聊了很多她在这些转换中的经历、决策,比较甲方和乙方的职业经验的优劣势。 譬如,虽然广告公司起薪低,但升职加薪不是小概率事件; 广告公司的人缺乏对生意闭环的理解; 12:00 广告公司的人什么时候适合去甲方;在甲方如果还是抱着醉心打磨作品的心态,你可能会很有挫败感;24:42 在甲方重新建构自己工作的意义感;只让一个人干一件事,甲方会让人有很强的使命感的方法;甲方当然会对个人进行服从性测试,也会奖励忠诚的人;对人的兴趣比对事情的兴趣更大的人适合留在甲方;甲方对乙方的价值认定是什么; 36:00 甲方的brief是如何写出来的;比稿不是一个闭卷考试,要去多找客户聊天,等等。这些都很有趣,也很有实际意义。 但我总觉得有点隔靴搔痒,我还没真正的把握她的处境。我回来也一直在想这些事情,直到人类学家项飙描述过“悬浮”涌现心头——“悬浮”是一种心理和行为状态:人们忙于工作和生活,却将当下的意义悬置起来,把它仅仅当作通向未来的工具。他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民工频繁跳槽,并非因为喜欢工作,而是因为讨厌现状,希望通过快速流动和积累资源逃离当前处境。 “悬浮”对广告行业从业者来说,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我们身边很多人、很多时候,也处在一种“悬浮”的状态中,用离开解决问题,把现在当作未来的跳板。比如今天入职,看到领导在项目群里发火,晚上就离职了。乙方是甲方的跳板,freelance是职业的答案。 项飙用“蜂鸟”作为“悬浮”的隐喻:蜂鸟通过高频振动翅膀悬停空中,看似勤奋却无法停歇,一旦停止就可能坠落。好累。我在想与“悬浮”对应的状态是什么。 无论是在广告公司、还是在大厂,还是回到广告公司,无论是做研究、策略还是account(客户人员)、生意负责人,钟晴的角色变化很多,但在她身上却没有一点悬浮感。这一点让我很好奇。我重新听了我俩的录音,我发现她有自己的压舱石,她反复提到对人的兴趣,研究消费者找到洞察,解决商业问题,比起广告两字,这个更像是她的专业,这一点一直没有变化。她把自己嵌入了自己的专业。 我俩还隐约聊到了“悬浮”的另一个解法, 如何把自己的职业发展编织到一个公司的发展里去,这也是一种嵌入。你经常看到一个人在一个公司里做了七八年,她似乎已经成为这个公司的一部分。这似乎更难,特别是对爱自由的人,似乎这意味着要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让渡给了一个公司,你会怀疑这个对象值得吗。你怎么能判断你遇到了良人,可以托付一部分自己呢?组织和个人是相互选择的,彼此应该是相似的人。 我特别问她,如果给年轻人一个祝愿,会是什么?她说希望跳槽不是为了宣泄积攒的情绪,也不是为了转向下一个谋生渠道,而是真正找到了下一件想做的事情。Let it be.
- 串台|那些年我们做过的品牌联名,有的火了,有的哑火了
这是一期串台节目,聊事不聊人,和@品牌快与慢 聊了聊品牌联名的前世今生。 品牌联名很早之前就在时尚行业开始兴起,近几年在瑞幸、喜茶等茶饮咖啡品牌的带动之下越来越火,出圈案例不断,已经成为营销者手中的一项比较成熟的工具,不过,随着消费者对新鲜感的要求不断提高,品牌联名也出现了一些新趋势。 我们团队做过完美日记和国际地理杂志的联名、喜茶和草间弥生的联名、宝洁和迪士尼公主、vivo和超级星期四、rio和霸王茶姬,见证了很多了。 时间线: 01:56 品牌联名从时尚到美妆再到快消,近年来在咖啡茶饮领域发扬光大 07:06 品牌之间的联名讲求门当户对以及谁主动谁付费;奢侈品牌vs新兴品牌的联名策略不同 16:21 品牌与ip之间的联名如何操作 21:50 与艺术家的联名,以喜茶x草间弥生为例 27:46 品牌联名的两个趋势:大众品牌和热门ip vs 小众品牌和小ip 32:11 实际操作中的避坑建议 34:44 其他好用的营销工具:明星营销、品牌升级、节点营销、热梗借势 40:00 广告服务行业在哪里找到新的机会
- 当女广告人变成妈妈,不酗酒真的很难啊
13年间,曾经最年轻的赞意男孩女孩们,告别了单身生涯,结婚生子,变成了赞意宝妈宝爸。谁能想得到呢。 今天我聊天的老王和朱珠就是如此。 两名在我们北京办公室就职的女性广告人,也是两名妈妈,老王的孩子是十三岁,朱珠的孩子两岁。我认识朱珠的时候她可能还单身。自从自己有了孩子,我就特别敬佩这些职业女性,特别是当她们有了孩子,生活非常复杂,处境艰难,手头上同时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真的不能以己度人,因为你不能想象别人都在遭遇什么。 做了妈妈,不酗酒真的很难。 我很想请教她们是如何清醒应对生活。如果一时间,工作、妈妈、自己当这些事都摆在面前,她们的优先级是什么?她们是自己主动当妈妈的吗?当别人问她们意见的时候,她们会劝生吗?孩子给她们的能量是什么? 我们还聊了聊,广告行业对妈妈友好吗?当了妈妈的广告人是不是都想服务一个母婴品牌?当了妈妈是否会改变自己的领导力风格?她们会让自己的孩子选择广告当作职业方向吗?答案有点意想不到啊。 By the way,当我们对一个妈妈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客气一些哦。
- 在大厂和广告公司之间,我选择了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8年
我今天(2月19日)在广州见到了权磊,我们有半年多没见了。他没什么变化,头发开始那么茂密,表情还是那么木讷,一如我8年前认识他那样。 昨天我和他去给客户提案,客户在深圳,毫无意外,他没主动告诉我何时见面、也没告诉我提案结束后我怎么从深圳去广州。在我的标准里,这位不是一个标准的业务(account),八面玲珑,周到体贴。也不知道他客户的待遇会不会好一点。 2017年前后权磊从一家广告行业媒体加入赞意,职位是高级客户主任(senior account executive),我只知道他是大学学广告的西安人。如果那时候谁让我预测权磊的职业前程,我很难想象7年后他会孤身一身,远赴广州,建立赞意广州办公室,苦心经营,一年下来积淀了十余人的团队和自己的客户。 他加入公司那段时间,我们是一个四五十人规模的广告公司,那时候和权磊一起加入公司的还有几个90后广告人,两三年后,那群伙伴纷纷离开,大多数加入了互联网大厂。权磊也拿了字节跳动的offer,但最终留了下来,这一下又是五年。 他这个年龄的广告人,大多数人频繁跳槽,大家更愿意去甲方、去大厂。在一个公司做8年,这实在是一个很非主流的选择。我们就从这里聊起。 权磊把自己在同一个公司8年职业旅程分成3年+3年+2年三个阶段,分别是做事,带人做事,带人做事赚钱。 第一个三年结束的时候,觉得自己做了很多事,他还记得自己2019年做了哪些项目,哪些客户,一切很纯粹。这阶段结束的时候,很多伙伴选择了大厂。现在这些同事也还在互联网大厂,字节跳动、美团、小红书,当时间走过,我问了权磊对代理商(乙方)和品牌(甲方)工作的观察和看法。 第二个三年他开始带更多的人,最多的时候十几个,我问他带人的方法,因为他带的人和他都有很多羁绊,我问他有没有人让他意难平。 两年前他开始的第三个三年,我问他畏难否,陌生的城市如何适应,不同的职场文化,他答说自己一定能实现目标。我请他特别分享了他目前在广州这段从0到1的经验,如何招人、找客户、凝聚人、如何找到自己的核心业务。 这八年,我们这么深入聊天的次数这似乎是第二次。我又重新认识了权磊,他有目标,直止而后有定,那些不能改变的、于事无补的情绪、念头不会影响他、消耗他。我吐槽的木讷,可能就是他的力量吧。
- 广告从业20年,赢稿不计其数,输稿屈指可数
那天看新闻,广告学是最近几年被裁撤最多的专业。一个行将逝去的专业。 我进入社会,认识最多的人就是广告人。但我很晚,才把广告人这个标签贴在自己身上。那是前两年有一天参加同事的年终总结,我突然觉得广告人真单纯,广告这个行业不会辜负人。我愿意当广告人了。 最近几年广告变成了一个不甚光彩的行业。一下子大家都成了嫌弃广告公司、嫌弃广告行业、嫌弃广告的广告人。我认识那么多广告人,我们明明有很多可以贡献给社会,我们明明很喜欢自己的这个专业,我们明明可以给别人一个万花筒。于是我打算反抗下,和我身边的广告人聊聊天,去看看那些广告人身上的宝藏。 第一期我聊天的广告人叫Arden,执行创意总监,我司为数不多比我年纪大的广告男人,从业超过20年,依然帅气、清澈、单纯。他是一个比稿传奇,目前在我司的记录是赢稿率100%。他似乎能轻易俘获客户的信任,白天提完案,晚上企业CEO想找他喝酒,因为觉得这个人太有趣了。他也有困惑,比如来到我司才发现有这么多95后的同事。 * 这期内容内蕴宝藏,但要忍受我俩提到一些已经消失的工具和名字,比如dreamweaver、fireworks、flash、A4A。 * 我也试图探索从业20年,是什么激励他始终如一。他说自己不是因为热爱而工作,而是因为工作而热爱。发现自己一份工作对自己的价值很重要。对他而言,就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 我们也聊了聊不同代际广告人之间的张力,最初被创到的时刻,以及我们也慢慢了解和理解了年轻广告人。 * 他说自己还会怀念中国广告公司的黄金时代。那些被轻视的工作美德。 * 他公开了一些自己比稿率如此之高的三大秘诀:1,一个不同寻常但合乎逻辑的观点,这个观点是策略,也是创意,也是传播。2,独门秘籍,让客户所见即所得。3,不讲别人的方案,自己的方案就是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是自己搞。 * 他也分享了甲方和乙方的关系、品牌方和代理商的职业选择。 90分钟不长,属于广告人的宝藏很多。
- 00后整顿广告公司,“我在青楼努力工作不是为了当头牌”
背景:2024年3月份,一个横空出世的excel,登上微博热搜,广告人集体在线吐槽广告公司,年轻广告人真的是厌弃了广告公司,鄙司和鄙人也都出现在榜上。 我最近采访了4名00后的广告人,分别在北京和上海,有在职的,有离职的,有离开还想回来的,有离开不想回来的。这篇是两名目前在上海工作的广告人,一位是我的同事小蜗,一位是暂时离开了广告公司的七七,我们谈了很久,我也从两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 1,100个广告业毕业的学生中只有不到10个人会选择加入广告公司 2,做广告不仅有创意,还有KPI,不是大家都爱看,还要想办法让大家爱看 3,对广告业滤镜的破灭就是工作时间长,真的不是朝九晚五 4,应对长时间工作的方法,就是work hard,play hard,能玩的时候加倍发朋友圈。 5,18:42 “我在青楼努力工作不是为了当头牌” vs “我在青楼努力工作是为了当头牌” 6, 年轻人开始做广告,结束时不一定要做广告。 ...... 我在这90分钟,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答案就是00后广告人的工作动机是什么,今天在听剪辑好的节目,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用一个新的广告公司工作模式、回馈机制回应今天的广告人。
- 如何做大一家广告公司
原来这里就是show notes! 我用和合伙人对谈的方式开启我的播客“乌东面馆”。 这一期我用我自己的经历以及梁将军的第三人视角回顾一家广告公司的诞生和发展。 赞意是一家什么样的广告公司?我们怎么用10年从1个人做到400个人,然后在调整到300人。把广告当作一本生意,这是一门好生意吗?把广告当作一个理想,这是一个值得坚持的理想吗?把广告当作一个创作,这会感动人心吗?这个如今人人喊跑的行业,真得如此不堪吗? 来听听吧。PS 我发现我的笑点和笑声真有点贺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