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社交网络上刷到一家餐厅的评价,因为博主一句巧妙的形容,顿时就对这家餐厅心生向往。也有可能反过来,因为一句犀利的吐槽,马上就对原本感兴趣的餐厅望而却步。当然更少不了刷到一些夸张的描述和名不副实的赞美,等真正吃到的时候,才知道现实和想象中的味道差距有多大。
这可能正是美食评论的魅力之所在——它不仅关乎食物本身,还和情绪、语言,甚至个人的味觉记忆都有关系。它描述的也不只是食物的味道,可能还有缓慢营造出来的氛围和一段无法再现的故事。
关于食物的体验是私密的,怎样才能在恰恰好的尺度里传递这份体验,让其他人产生共鸣,恨不得马上击掌转圈圈!真的是,很难啊。
【时间轴】
0:08 你都这么说了,这餐厅我必须得吃吃看!
3:47 用直觉来捕捉食物状态,再细腻地描述它
12:47 什么样的食物描述是让我们无法抗拒的
22:20 不同地域、不同方言、不同年代对食物的不同形容
37:33 食物越来越像,形容它们的词语也就越来越像了
41:22 食物是一种通感,形容食物的语言也是
【本期鸣谢嘉宾】
黑麦:三联不让写的都在这儿说个痛快
【本期配乐】
Flight of the Bumblebee - Rimsky-Korsakov
.
「厨此以外」是我在写了很多菜谱之后决定再往前踏出的一步,希望可以从菜场、从餐厅、从书里、从种种地方都能了解食物更多一些。烹饪并不是食物的终点,「和食物做朋友」才是想重新构建生活时必不可少的一环。
可以在这些社交平台找到我,公众号/微博/小红书:田螺姑娘hhha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