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播客经常会提到一些概念,比如:垄断资产,大猩猩资产,如何对这些资产进行明确的界定和判断?怎么判断垄断资产投资的临界点也是非常好奇和值得探讨的话题?
【活动信息】
分享主题:
时间:19:00(UTC+8)2024年3月28日
常驻嘉宾:
Odyssey 推特 @OdysseysEth
Zhen Dong 推特 @zhendong2020
Peicai Li 推特 @pcfli
【特别说明】
在讨论中提到的任何项目,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加密市场是一个风险很大的市场,请大家谨慎对待。
【音频时间戳】
02:23 如何判断垄断资产投资的临界点
15:07 介绍《猩猩游戏》高科技投资部分的内容
18:13 特斯拉的投资策略及市场阶段分析
20:01 以太坊、BTC的投资策略及市场阶段分析
22:56 讨论关于投资特斯拉到底投的是它的什么
28:52 分享临界点的几个概念
35:34 投资中的临界点概念
43:40 从突破约束视角来看分为哪两层
47:59 ETH突破了什么约束
54:40 比特币的约束突破与临界点
59:56 分析投资时机与临界点的关系
01:05:27 从约束突破视角探讨投资时机与价值
01:11:23 突破临界点与垄断资产投资
01:15:15 讨论关于如何构建和突破行业约束
01:23:29 技术创新和解决问题哪个对企业更重要
01:33:30 探讨技术突破、市场垄断与投资临界点
【要点精选】
- Zhen Dong 推特 @zhendong2020
《大猩猩游戏》作者在谈到高科技股投资时将其分为几类。
他认为其中一些重要的类别与软件相关,因为当时有许多软件公司或IT公司。
而另一些公司则不属于软件领域,它们更多偏向硬件方向。一旦涉及到半导体或制造业等偏硬件的公司,整体来看偏软件的公司要买的稍早一点。只要跨过鸿沟并在某一市场站稳脚跟,同时具备明显的广阔市场前景,就可以考虑投资,因为增长潜力可能会非常迅速。而对于硬件公司不宜过早下手,因为许多硬件公司可能会在竞争中迅速被淘汰。
特斯拉更像是一家以硬件为主的公司,对于这样的公司在投资时理论应该选择相对靠后的时间点。要等到龙卷风暴或看到它在某个利基市场站稳脚跟,同时能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什么时候才是最佳的投资时机呢?
应该是在它进入“龙卷风暴”阶段时,所谓龙卷风暴指的是当主流市场开始广泛接受其产品的时候,在“跨越鸿沟”之后特斯拉的“保龄球道”战略非常清晰。
对于特斯拉来说,如果按照猩猩游戏的逻辑来看,如果很早就识别出它已经跨越鸿沟,并且实现了范式革命性的突破时,最佳的投资时机应该是在其上海工厂实现量产并进入很明显的龙卷风暴时再进行购买。
以太坊在 DeFi Summer、 ICO 阶段就有一点点进入“保龄球道”的影子,它找到了利基市场像发token。DeFi 是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当时它迅速推动链上交易和借贷这些功能,落地后其特点发生了显著变化,很明显它有点跨越鸿沟进入保龄球道阶段。因此如果按照类似软件公司发展的逻辑来看,应该在这个保龄球道阶段选择入场购买。
以太坊的下个阶段,比如“龙卷风暴”是否出现,在2020年NFT热潮时感觉以太坊达到了类似“龙卷风暴”的阶段,似乎进入了属于它的主流市场,市场涨幅巨大人人都在讨论NFT,那个时期确实是以太坊的高光时刻。至于现在的情况,感觉有点像它在挑战主流市场时遇到了一些挫折,暂时退回到“保龄球道”的状态。
如果从大猩猩游戏的视角来看,假设我们仍然认为这个市场的TAM非常广阔,未来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同时以太坊在市场中依然保持垄断地位或多维度的竞争优势,那么它依然符合大猩猩的定义,这个时候可能更多的是选择继续持有。
很难判断出BTC具体何时进入到保龄球道,不过很明显能看出ETF 是它进入龙卷风暴的标志。因为我们看到不仅像灰度这样的机构在积极推动,还有像 MSTR 这样的大型公司进行大规模买入,MSTR 的交易量能够达到了相当大的范围,同时也被纳入了指数,此外全球各地的上市公司也开始效仿这种做法。萨尔瓦多开始推动购买比特币的计划,美国也在推动将比特币纳入战略储备。
- Odyssey 推特 @OdysseysEth
临界点的概念暗示它的分布是非均匀或非线性的,这种非线性它不够底层。那么非线性是如何产生的呢?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是由于输出被重新作为输入,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循环。但还无法完全对应到临界点的概念,如果我们从表面上观察,看到非线性的正反馈,自然会联想到网络规模效应。
将临界点与突破约束结合在一起想象一下,比如突然突破约束进入一个广阔的无人区。这让人联想到什么呢?假设一家企业突然突破了某个约束,而其他所有企业仍然在约束中,那这时冒出来的东西临界点就非常大。所谓突破临界点并不在于某一家公司的变化,而在于它的反向变化。这种突破并非立即带来好处,而是可能触发旧秩序的死亡螺旋。
在这里分享几个关于临界点的视角:第一个是一家公司一定会有多个临界点。以特斯拉为例,临界点包括量产、新业务、未来的机器人业务;第二个是先明确约束是什么,才能判断具体临界点是什么;第三个是过了临界点后会引发两种方向的变化。一种是对自身的正反馈循环;另一种是对原有旧秩序所谓的死亡螺旋,范式转移一定会带来这两个部分同时改变。
投资上要不要有临界点这样的一个概念?
一个投资标的其价格与其背后对应的价值或垄断性之间通常存在某种线性的关联性,但如果我们认为这个世界具有反身性,即事物会因你的行为而发生变化,那这种关联就不可能是线性的。
临界点概念有点像是过早买入可能不划算,因为此时不仅需要考虑价格,还要看价格对应的主观不对称性或者客观上的可能性;而过晚买入则可能价格过高。因此总会存在一个性价比最高、最合适的区间,我们把它叫做临界点。但是临界点并非是个泾渭分明的点,因为它既受客观规律的影响,又受到主观有限理性和信息的制约,所以临界点是模糊但却真实存在的。
- Peicai Li 推特 @pcfli
从突破约束的角度来看分为两层:
第一层是突破约束本身可以视为其基本面的一部分,当某种特性显现出来,导致原有的约束被打破时,当然这个突破约束共识的扩散也是关键的一环。为了突破约束找到一个合适的应用场景,这可能是个长期的过程并不一定能够立刻实现。
以以太坊为例,它在 ICO 那个阶段突破了什么样约束呢?可能是资产发行的便捷性,过去如果想发行一种去中心化的资产,通常需要运行一条完整的公链。以太坊推出后就无需再自行搭建公链,也不必承担维护公链的成本,只需在以太坊上发布一个代币,这样抛压也会小很多。
第二层约束以比特币为例,这种去中心化货币的共识程度与其交易量密切相关。交易量越大,某种程度上说明它的共识越强,同时也反映出交易价格的稳定性。虽然比特币的价格波动较大,可能不是衡量的最佳指标,但交易量无疑是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
以太坊的一个重要核心支柱是稳定币,最初稳定币是发行在比特币的区块链上的,但由于比特币对各种合约的支持不够完善,随后大部分稳定币转移到了以太坊上。虽然波场链也分得了一些市场份额,但波场链本身最初也是基于以太坊发行的,截至目前稳定币依然是以太坊生态中的重要支柱之一。稳定币的发行从17年之后就逐步扩展,它之所以能够广泛应用,根本原因在于它突破了原有的约束。
以太坊什么时候形成网络效应?
从目前来看通过Layer 1 和Layer 2的最早形成的分层机制对其他人形成了强约束。也就是说现在越来越多的新应用更倾向于直接构建Layer 2,而不是重新开发一条新的公链。如果无法吸引足够的Layer 2,那么它就很难融入以太坊所构建的大型市场生态中,即使是现在的波场或 Solana 最终可能也会受到这种约束。
为什么说在 12、13 年投资比特币不是个糟糕的决定?原因在于在它上线之后,比特币突破了传统存储价值的约束。此后比特币不断突破约束的核心实际上是流动性的问题,而 ETF 的通过只是帮助它解决了大的流动性约束,也就是所谓的与主流金融市场的对接。相比于之前比特币所突破的那些约束,这其实只是一个相对较小的优化。
最佳的投资时机可能是约束已经被突破但价格共识还没有被建立起来,在这个阶段加仓是最明合适。例如比特币在2009年至2012年间的阶段,或者以太坊在2017年刚上线但市场尚未充分认识到其价值时,又或者像FSD技术路线已经明确,但市场还未反映其价值到股价上的时候,这些时刻价格通常还未完全体现其潜在价值。
总结一下,首先从约束的角度来看,临界点确实是个很好的观察视角,其本质在于突破了某种约束;其次约束可以分为一次性、突破性的打破跟连续性的逐步打破;最后在投资领域,约束的突破与价格的变化并不完全同步。可能出现某个约束已经被突破,但市场尚未广泛意识到,这往往是最佳的投资时机。
Q、技术创新和解决问题哪个对企业更重要?
- Peicai Li 推特 @pcfli
解决问题的本质可以理解为突破约束,但建立垄断更像是构建关键元素,这两者的性质其实并不相同。一些问题本身价值极高,但从突破的角度来看,关键在于能否打破原有的约束,从而带来显著的好处。
而垄断更多是通过构建元素来实现,即在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中,是否能够轻松地对同行形成约束,这两种情况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有些问题虽然价值很高,但由于其特性很难形成约束。而在一些细分领域,尽管问题本身的价值并不特别高,但由于其特性更容易建立约束,从而形成一个利基市场。
【关于E2M Research】
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
E2M Research 聚焦投资和数字货币领域的研究与学习。
文章合集 :mirror.xyz
关注推特 :twitter.com ️
小宇宙链接:www.xiaoyuzhoufm.com
DC链接:discord.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