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 00后整顿职场?别把自己整没了!
近两年,第一批00后进入职场,互联网上掀起一阵“整顿”之声。到点儿就走,下班失联,一言不合还会炒了领导的鱿鱼……诸如此类的职场爽文与00后们的鲜明个性捆绑在一起,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仿佛他们就该勇敢有冲劲,不怼不是00后。 “整顿职场”,信了你就输了?当我们在谈论“整顿”时,说的是些什么行为呢?80后、90后以及00后,分别如何看待“整顿职场”? 本期澎湃问吧播客,我们邀请到了职场专栏作家陈琳,一起聊聊职场那些事。80后资深媒体人、90后编辑、00后实习生,三人同坐一台,看看她们各自都有哪些职场经历、经验和困境? 【本期音乐】 开 头:Scatter to the Winds 插曲及结尾:Chalkboard Games 【时间轴】 02:20 嘉宾的职场之路及为何深耕职场主题 09:39 80后、90后及00后如何看待“整顿职场” 23:02 到点下班、下班不回消息,你们敢吗? 29:25 如何识别并且拒绝职场PUA? 39:28 上司提出不合理要求,你会 say no 吗? 48:44 冲动辞职,可不可取? 56:10 你们心中的理想职场什么样? 59:58 00后的职场疑惑:要不要讨好领导? 67:22 哪些职场真相,越早知道越好? 【以下为本期播客节选】 澎湃新闻:00后整顿职场这个话题从去年前年开始,在网上就非常热门。一开始大家觉得非常有趣,但这样的声音多了过后也出现了一些质疑,尤其是营销号铺天盖地转发,媒体也对这方面有所关注,就好像大家对00后形成了这样一个刻板印象。那根据你的切身体会和观察,00后真的有那么与众不同吗?如何看待职场整顿行为? 陈琳:之前00后整顿职场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但看上去很多人后来看出了纰漏,为啥?因为他们是凭着一腔孤勇做了很多职场人心里幻想却没敢做的事情,比如说反向管理上级、拒绝加班、反对下班后的社交团建、怼天怼地怼领导、看不过同事的小人之举就一语揭破等等,看着让人大呼过瘾,简直就是爽文爽剧。但就是在一片年轻无畏、后浪可畏的叫好声中,很多人也看出了问题,因为太drama了,以至于不像真的。它可能成为了某些人获取流量、制造话题的工具。 00后作为新鲜血液、新生力量进入职场,受到关注是非常正常的。现在00后,虽然大部分还没有能成为核心岗位人员,但是也有自己的诉求和追求。进入职场的时候,他们在学习职场的规则,但同时也在发挥自己影响力,试图用行为挑战一些不合理的但又长期存在的规则和潜规则。 其实我们每个进入职场的人都有可能都有能力或者说都可以做一些事情来整顿职场,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去对抗一些职场上不良不合理的潜规则和规则,我觉得OK,没有问题。 只是说我们在职场上求生存求发展,没有必要完全用网传的职场整顿师那样的方式。这样做可能会影响你在职场上的口碑,因为即使是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很多所谓的“整顿”的做法也不一定会被职场所普遍接受,结果就是让人白白吃瓜。其次,这种整顿可能会影响你之后的求职,如果你所在的行业圈子并不是那么大,HR之间可能会有交流,如果出现太过的“整顿”,甚至有可能被行业给拉黑,为求职平添障碍。 所以整顿职场,其实不用那么刚的,我们可以用很柔和的方式,但是需要时间积累,用滴水穿石的方式去改变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澎湃新闻:作为职场新人,如何识别并且拒绝职场PUA? 陈琳:PUA多发生在上司与下属之间。但遇到什么样的上司,就像开盲盒一样。如果真的遇到有PUA意图的上次,你走不掉,避不开,怎么办呢?其实我们是可以用行动去抵制去拒绝的。 有PUA意图的上司,他自己就是没有自信,又有很强控制欲的“弱者”,而且他的PUA也通常是看人下菜的,对有些人他就不敢轻易施展PUA的魔法,为啥?一种是在职场里有一些下属能直接越级和大领导说上话,受了委屈随时越级打个小报告,对这种人他就不敢PUA了。还有一些下属,他自己业绩过硬,在业内受到极大认可,如果你让我不爽,那我立马另谋高就,我甚至还能在整个行业里散布一些对你和公司不是很好的说法,让公司业绩和名誉有受损风险。还有个别下属本身性格比较泼辣,不好惹,这样的人他们也不敢轻易施展PUA魔法。 能被PUA的通常是什么样的人呢?能力强、但性格弱的,再加上人脉稀薄,外界能提供的支撑力较少。因为能力强,他的上司容易有被超越、能力上被碾压的压力,加上性格弱又没人帮衬,因此成为上司PUA的理想对象。 很多人遇到职场PUA后会选择隐忍。但我们要记住,公序良俗、法律法规的红线不能碰。比如说上司用这种方式侵害我的健康权、自由权、名誉权,或者是他强迫我做一些违反安全规定的操作,还有恶意克扣我的工资,强迫签订一些不合理的协议,或者进行当众谩骂侮辱等。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注意取证,把证据拿到手,然后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但是,我们真的不需要去怼他。可能我们在某些关键节点上像针一样刺他一下,但是不用长期跟他对着干,否则吃亏的可能还是自己。因为其实说到底,他是领导,所谓领导,就是比我们在职位上高,眼界可能也比我们看的要高,掌握的资源、了解的信息,也是比我们在普通员工位置上的要多的。 澎湃新闻:你们心中的理想职场氛围是什么样的? 张思睿:我喜欢大家能像朋友一样相处,没有很明显的等级感的氛围,但是因为我现在还没有真正进入职场,所以我觉得这可能真的就只是一种理想。 陈琳:我的理想职场,一是能够让自己有发挥才能的空间,同时内耗相对来说比较少。当然也不是说没有内耗,但是相对来说少,不会让你这么头疼。然后呢,领导能够给你一些你想要的支持,让你尽情去成长,而不是说去压制你。可能竞争也会比较激烈,你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身边有很多人比你优秀,但他们的优秀反而能够激发你的潜能,去向他们学习、去成为像他们那样优秀的人。
- 32 在性别差横行的世界,那些不忘记、共情和呼声已经是进步
【本期简介】 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35%的女性,都曾经历过身体或性暴力。然而由于性骚扰定义不明、难以取证,大部分受害者都只能选择沉默。本期节目邀请澎湃新闻记者王芊霓,英国公开大学社会学讲师唐凌,美国理海大学咨询心理学博士宋歌对谈,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有关性骚扰的种种争议和迷思。 仅从个体层面来解释性骚扰无法解决根源问题,性骚扰的本质是父权制下权力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压迫。之所以性骚扰如此广泛,恰恰就是因为男性没有学会战战兢兢,没有学会带着敬畏和女性互动,而这正是大多数男性的课题。 我们真正要争取的是这个制度里的其他弱者。只有当弱者也可以过得很好的时候,才算是真正意义上打破了现有的权力结构。 【本期音乐】 开头:Twilight Waltz - Megan Wofford 插曲:Concepts - Ever So Blue 结尾:Sketches - Ever So Blue 【时间轴】 05:44 受害者的懵住是符合求生原则的本能反应 15:16 性骚扰为什么多见于文化圈 19:13 权力高位者难以做到“知行合一” 24:48 如何界定“打量”是否构成性骚扰 28:44 用情色资本交换资源是绝望的选择 33:52 联合制度中的弱者保护女性 【本期制作】 嘉宾:英国公开大学社会学讲师唐凌;美国理海大学咨询心理学博士宋歌 主持:澎湃新闻记者王芊霓;朱嘉熙 音频制作:朱嘉熙
- 31 围观相亲直播间过后,她们决定继续单身
单身青年,越来越多了。 有“临沂相亲王”、“乡村版孟非”之称的短视频平台主播王孟阁曾做客澎湃问吧,他在直播间里为当地乡镇青年找对象。在他看来,“优秀的男孩比较少,优秀的女孩又太多”,要想结婚,就得把条件放宽。 而打开某流行于一线城市、“985圈子都在用的高端相亲平台”,爆款用户永远是女性居多,众多家境好、学历高、颜值优越、生活精致的都市女性,成为了世俗眼中“被剩下的人”。 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人。据测算,预计2030年,20至30岁人口性别比将达到115。这意味着,超10%的青年男性将成为“剩男”,数量或达3000万至5000万。 农村多“剩男”、城市多“剩女”,反映的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婚姻挤压。前者找不到对象,是因为绝对数量多,被动“剩下”,后者单身,则是出于观念碰撞的主动选择。前者大多想要寻找条件相当的女性“搭伙过日子”,后者更期待不仅有物质基础,还要三观合适、能提供充分情绪价值的亲密爱人。 本期节目中,几位流入相亲市场的主播分享了各自亲历及身边好友口口相传的相亲体验,从父母介绍到交友平台主动结识,是什么让她们感叹“正常人真的太少了”?相亲人之间有哪些心照不宣的“潜规则”?相亲真的能找到真爱吗? 【本期音乐】 开头及结尾:As Good as Any - Alexandra Woodward 插 曲:Never Stop Reaching for the Stars - Airae 【时间轴】 03:16 父母眼中的优质相亲对象 05:31 “乡村版孟非”与相亲直播间 10:09 农村多“剩男”,城市多“剩女”? 13:54 城市与农村单身青年的不同择偶需求 18:30 情绪价值vs现实条件 27:27 高收入男性更“看脸”? 35:13 自由恋爱与相亲,有何不同? 40:38 男生是否需要对相亲有所准备? 42:29 第一次见面,要AA吗? 46:08 相亲人的边界感与迷惑行为 【以下为本期播客节选】 关于择偶需求 @juju:很多人会给我爸妈介绍,爸妈根据工作、学历背景、家庭条件这些情况砍掉大概50%,再将剩下50%的相亲对象输送给我。但我跟我爸妈看重的东西是很不一样的,我需要看自己有没有上头的感觉,就是这个人,他能不能给你带来情绪价值,这对我来说依然是放在第一优先级的。 如果一个人达到了世俗眼光中的一些标准,但却不足以让我觉得我们有很强的灵魂共振、在一起的每分每秒都是快乐的,我就不想跟这个人浪费时间。除此之外,还需要在基本观念上比较契合,不会在一些像价值观这样的问题上出现分歧。 @Leya:说到情绪价值,我要提到一个我爸的观点。我之前也是一个很笃信情绪价值的人,然后我爸就跟我说,你千万不要因为一个男性让你很开心、对你特别好,你就对他上头,你还是要去看他的家庭,不是说看物质方面的条件,而是要看他的父母是怎么相处的,看他和他父母的关系是怎样的,这可能就是以后你和他的关系的走向,你们现在谈恋爱或许甜如蜜,但之后就很有可能变成他父母之间的那种相处模式。 打个比方,如果他在一种父母沟通表达不是很顺畅的氛围当中长大,那他可能也没有办法习得一种比较健康的沟通方式,相处起来就很吃力。 @苹果脸:我是一个有点“慕强”的人,倒不是说希望对方有多“强”,但希望对方能有至少一件热爱且擅长的事,有那么一两个闪光点。我会为了“性感的大脑”无限压低自己对于对方颜值、身高等方面的期待,以至于我的“颜控”朋友对我说,慕强是我的一个很大缺点。 这也是我为什么使用“985相亲平台”,并且对对方的学历有较高要求的原因。学历代表不了全部,许多高学历的相亲对象也确实不怎么样,但在线上交友平台这种快餐式的相互结识的模式当中,对学历提出要求,无疑能够帮助我节省时间,提高找到心仪对象的几率。但尽管如此,我也认为不应该用过于明确的条条框框来作为自己的择偶标准,标准都是留给不喜欢的人的,如果真的遇到心动的人,或许会发现一切预设好的条件都能作废。 一些相亲迷惑行为 @juju:我遇到过一个我爸妈觉得还不错的相亲对象,但我个人很不喜欢,因为他是第一个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带我去他的房子的。他像房产中介一样带我看他们小区、参观周边环境、欣赏江景,跟我讲房子是有学区的,既有私立学校又有公立学校,这样的人在我心里一开始就已经输了。 还有一个人,在我们聊了半个月之后说想线下约见面,我说可以啊,你想约在哪?他问你平时喜欢去健身房吗?我告诉他偶尔也会去的。他说,“那这样,我们去约健身房吧,你不用告诉我你是哪一个,我也不告诉你我是哪一个,看我们能不能在人群中认出彼此。”我当时心里就一个大大的问号…… @苹果脸:我有一个习惯,就是问对方喜欢哪个女明星。有一次,第一次见面的相亲对象跟我说,他喜欢XXX(某浓颜系顶流美女),我回答他确实挺美的,但我更喜欢XX(某气质挂女明星),他答:“她也挺好看的,但我觉得她有点那个,你懂吧?”我一脸疑惑地问,“哪个?”他说:“就是有点浪。”我当场大为震惊,是什么样的原因,可以让他只经过网络上非常片面的了解,就对一个女明星、一名女性作出如此评价,并且是在相亲对象面前。 …… (主播、撰文:苹果脸 其他声音:juju Leya)
- 30 排长队的女厕所,与被忽视的她们
“将人类默认为男性,是人类社会结构的根本。” 两个多月以前,“建议高铁售卖卫生巾”在网上引起了巨大争议。根据网友反馈,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部分高铁线路上确实可以买到卫生巾了。 时至今日,再回想起当初铺天盖地的反对声,许多女性仍然觉得难以理解。他们或许也不是在具体地反对卫生巾本身,而是对女性表示反对、提出建议这个行为,表现出了激进的不同意。 英国作家卡罗琳·克利亚多·佩雷斯在《看不见的女性》一书中,用大量的数据与实例告诉读者,我们是如何生活在一个以男性数据为标准的世界里的,女性的需求是怎样被忽视的:男女厕所面积相等也并不意味着公平;职场中央空调的温度是根据男性的身体标准设定;钢琴的按键宽度让许多女性演奏者够不着八度;就连测试汽车安全性的模型,用的都只是男性…… 在本期节目中,几位主播再次聊起这个话题,抛开对原因的分析,陈述作为女性她们遭遇过的、不被看见的时刻。“吐槽”也好,建议也罢,希望每一次表达都能一定程度上填补所谓的性别数据缺口,也让那些同样想表达却还没有付诸行动的人们更有勇气,告诉他/她,发声有用,你不孤单。 【本期音乐】 开 头:Never Stop Reaching for the Stars - Airae 插曲及结尾:She Is Everywhere - Clarence Reed 【时间轴】 02:17 高铁卖卫生巾:撒泼打滚求来的优待? 11:00 否定女性需求,反对女性提出反对 13:50 那些作为女性被忽视的时刻 17:25 走夜路的恐惧——为什么没有安全感? 24:51 女厕所门口的排队,为何那么长? 27:12 部分男性对女性职场困境一无所知 31:04 过低的空调温度与能看到裙底的玻璃地板 38:39 弹钢琴够不到八度,究竟是谁的问题? 45:39 拒绝性别刻板印象,从emoji开始 52:42 向女性提问,与勇敢地说出来
- 29 从明天起,关心水果和蔬菜【澎湃问吧x史军】
飘香丹桂、甘甜橘子、软糯板栗,这些与植物相系的美妙体验,让我们对秋天的期待又深一层。然而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着自然的馈赠,却对花草故事知之甚少。 你可曾观察过,从生长到衰败,每一株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逻辑?若留心观察它们每一天的变化与呼吸,则会发现看似平淡的环境里充斥不竭的生命力,植物的有趣性远超我们想象。 你又是否了解,历史长河之中,人类发展与植物演变彼此交缠、息息相关?从三色视觉到复杂的味觉,从夜光杯里的葡萄美酒到超市货架上的苹果切片,从伊甸园里的禁果到多子多福的石榴,在尝试驯化植物的过程中,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均被植物深刻地形塑。 【本期嘉宾】 史军,中科院植物学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 金慧霖,中信出版社科普编辑 【时间轴】 04:32 《诗经》里的木瓜和今天有区别吗 10:12 没有冰箱的古代,水果蔬菜怎么保鲜 12:54 古人也喝桃子酵素?《齐民要术》早就有了 14:42 杨贵妃的荔枝,怎么做到长途运输而不腐坏 18:30“葡萄美酒夜光杯”,唐朝人爱喝葡萄酒吗 23:58 宋代紫苏饮子、木犀汤=当代凉茶和果汁 32:43 猕猴桃是“舶来品”?被误解最深的本土水果 43:30 金秋十月,哪些水果最值得一试 56:49 城市中的人们,如何满足种菜欲望 【本期音乐】 开头结尾:Free Roads-Headlund 插 曲:Every Reason I Know-Bireli Snow 【本期制作】 策划:澎湃问吧团队 播客主持:鞠鞠 音频制作:鞠鞠 视觉设计:祝碧晨、航仔 【访谈内容节选】 01 “《诗经》中的木瓜? 此木瓜非彼木瓜” @ 澎湃问吧:《诗经》中出现过一些关于水果的描写,比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木瓜和琼琚为何拿来做对比?古人说的木瓜和现在的木瓜,有什么区别? @ 史军:有人说,给出木瓜而回报玉璧,岂非意味着木瓜金贵?但事实并非如此。今天超市里买到的果肉柔软的番木瓜,并非中国原产植物,而是从南美洲引种而来,在我国推而广之已是很晚近的事。 而中国本土木瓜则是另一类水果,即“酸木瓜”,与今日食用的“番木瓜”截然不同。“酸木瓜”是贴梗海棠、皱皮海棠、日本海棠这些植物的果实,大多作为春季观赏性的绿篱植物存在,秋季结果只是它的附带属性,这类果子的俗名统称为“酸木瓜”。从口味来说,酸木瓜产量极高,酸味远超老陈醋,硬度用家中常用刀具都难以切动。今天在云南菜系中仍然有一道名菜叫做“酸木瓜炖鱼”,酸木瓜仅作调味用途。因此可见,酸木瓜与金贵实无任何关联。“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恰恰是以木瓜的不值钱与玉璧对比,反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意思。 02 “一骑红尘妃子笑, 荔枝原来这样运” @ 澎湃问吧:古代没有冷冻技术,古人用哪些方法保鲜水果?杨贵妃的荔枝,怎么运输而保证不腐坏? @ 史军:对古人来说,最佳的保存方案就是赶紧吃掉。由于古代缺乏保鲜技术,具有较长储存期的水果往往更受偏爱,比如桃、李、杏、枣、板栗,被称为五果。因为板栗和红枣适合干制储存,板栗也可以磨制成栗子面,极大程度延长食用期。除此之外也有一些较为奇特的储藏手段,比如《齐民要术》中写如何发酵桃子,类似于近几年流行的桃子酵素。现代人以为新潮的饮品,其实千年前古人就已洞悉了奥秘。而具体到唐代杨贵妃的荔枝,事实上当时让贵妃吃上荔枝可不是简单的技术性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的问题。古代没有速冻保鲜技术或者飞机运输。唐朝官道的最快运输速度是日行五百里,虽然已是极快的速度,但仍不足以让荔枝保鲜。在唐朝时,四川是重要的荔枝产区,在成都以北都有荔枝分布。即便是从成都到西安,以当时的道路环境外加乘船渡河,荔枝绝对等不到运输到长安就会腐坏。所以一种猜测是当时贵妃吃的荔枝,其实是连着树一起运输。也就是在荔枝将熟未熟之时,就将荔枝树种植到大木桶之类的容器中,连带着大木桶与泥土一起往长安方向运输。 03 “猕猴桃: 被误解最深的本土水果” @ 澎湃问吧: 哪些我们以为是舶来品的,其实是本土水果? @ 史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猕猴桃。今天我们常以为猕猴桃产自新西兰,实际上猕猴桃原产地是中国。唐朝诗人岑参就已经写过“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但当时猕猴桃只作为庭院绿化植物出现,古代中国人没有培育驯化这种水果。 猕猴桃上世纪初被带到新西兰以后,新西兰的种植者如获至宝,且当时运气很好地带回了雌雄异株,通过授粉结出果子,成了新西兰猕猴桃产业的基石。而在同一时期,欧洲、美国的植物猎人虽然也带回了一些猕猴桃,但1000多苗都为雄株的庭院绿化植物,因此没有发展起来。直到后期,新西兰将国鸟“Kiwi”的名字安在了猕猴桃身上,猕猴桃才彻底改头换面成为今天我们所知的“奇异果”。当然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于猕猴桃逐渐重视,自有猕猴桃品种也开始逐渐被推广。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我国猕猴桃种质资源比想象中丰富得多,今天市场上优秀好吃的品种大半来自中国原产品种。 04 金秋十月,逛逛菜市场吧! @ 澎湃问吧:很多人向往陶渊明般的田园生活,但亲近田园又很难。普通人怎样在城市中最大程度感受自然美好,享受种植的乐趣? @ 史军:感受自然美好其实很简单,不见得要逃离城市、也不见得非要种点地。多逛逛菜市场吧!菜市场里自然气息已经非常浓厚,各种水果、蔬菜、蘑菇都带有新鲜泥土的味道。 有时候我们以为离自然很远,只是因为陷入了思维定势,觉得只有山头才叫自然。其实人类生活的城市难道不叫自然吗?我们太高看自己了。人类建造的城市仍在自然环境当中,仍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不用自视过高、把自己剥离出去。人类到目前为止的科学技术,不足以让我们成为超越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存在,我们只能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怎么跟地球生态系统和谐共处?就从了解身边动植物开始吧,能做的努力非常之多。 另外城市中如要尝试种植,其实也有很多途径。即便家中光照、温度条件不好,现在也有诸多辅助用具可利用,比如补光灯、加湿装置,甚至自动浇花设备等。在种菜时,最重要的是感受过程,享受不断跟植物建立新连接的感受。至于能不能收获种植的成果,其实已经并不关键了。
- 28 裸辞环游拉美880天:数字游民的自由和挣扎
据 2022 年初发布的《2021中国旅居度假白皮书》显示,超六成年轻人渴望成为办公地点不固定的“数字游民”。本期节目澎湃问吧邀请了一对旅居世界的90后夫妻,两年前小丁和小潘毅然裸辞,奔赴墨西哥房车自驾。疫情的忽然发生,使他们不得不滞留在离中国最遥远的一端,环游拉美880天,从最北的墨西哥到达最南的阿根廷,一边线上工作,一边旅居探险。数字游民,如同一枚硬币落下,为他们带来了A & B 两面的人生体验。 当然,数字游民无限趋于我们很多人的理想生活——几乎可在任何地点工作,创造收入以供周游世界。旅行带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思考维度,更别提那些熠熠发光的人生经历,能让渺小个体与诺大的世界产生多么紧密的链接;与之裹挟而来的B面,是时差、语言、难以构建的「生活日常」。在路上,拥有“自由”,也意味着未知何变动带来的“不自由”,对人的自律性、适应能力都是巨大的挑战。不论你是否向往数字游民的生活,相信这期真诚的分享能对眼下的生活有所启发。 【本期嘉宾】 小丁小潘(@游牧夫妻):90后,裸辞前分别是大厂设计师和咨询公司的白领女孩。 【时间轴】 02:00 当我看着我的leader,会想那是我未来想要的生活吗? 08:26 住进房车的真实生活,落差太太太大了! 10:31 我们发现了退休的另一种可能! 15:02 帕查玛玛,信奉地球母亲的传统 21:40 在与中国没有建交的远方,发现了一座太极庙 27:07 到了乌斯怀亚的灯塔下,我为什么想哭? 32:57 跑到亚马逊原始社区当数字游民有多难? 39:00 我们尝试在游牧中建立生活的秩序,把“日常”给拉回来! 43:30 现在,我不再渴望大城市了 46:00 哪些工作适合数字游民? 52:34 世界这么大,哪里地方适合数字游民落脚? 59:34 不管你是否想做数字游民,最重要是去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本期音乐】 Kraftwerk - Der Telefon Anruf 钟定一 - Milonga for three General Elektriks - Cottons Of inertia
- 27 “社交恐惧”困住当代人?免责申明罢了
【本期简介】 当城市化进程推动人口迁徙,较疏离、讲公平的“陌生人社会”,逐渐冲击重人情、看关系的“熟人社会”,并催生当代青年普遍的“社交恐惧”。 一人住、一人食、一人游;不主动、没兴趣、别找我。相比于走亲访友、寒暄互动,年轻人更情愿在网络上“抽象地活着”,与遥远的陌生人灵魂共振。 “社交恐惧”何以困住当代人?怎样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感”?“熟人社会”到底会不会消失?以上问题欢迎在节目中寻找答案。 【本期音乐】 开头结尾:Coyote Wedding- Martin Klem 插 曲:Every Reason I Know-Bireli Snow 【时间轴】 02:45 亲戚“人生指点”,和问“吃了没”是一个意思 06:40 代理相亲的父母,在抱团取暖中缓解焦虑 09:18 让领导介绍对象吧,他们最了解你的生态位 11:28 群发祝福太“塑料”,怎样的节日问候才有意义 19:01 人均社恐的时代,“社交恐惧”只是免责申明 19:47 津巴多实验: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害羞者 24:17 电梯遇见领导同事,二十四节气都是谈资 26:59 职场聊天越肤浅,公司文化越健康 28:33 公开讲话太紧张?试试 “脱敏疗法”和“他者感” 34:42 职场理想关系:找个盟友吧,放下交朋友的执念
- 26 当00后开始整顿职场,90后“中年危机”来了
【本期简介】 曾几何时,90后是“垮掉的一代”。作为独生子女,爸妈没有别的小号,我们的成长一路碰上买不起房、晚婚晚育、甚至裁员潮,面临英年被优化等。时代的一阵风,落在我们脑袋上是逐年后移的发际线,本期澎湃问吧小组一起来聊聊外界对90后的一些迷思,奔三了,租房住和与父母同住分别有着怎样的酸爽?年纪轻轻一身病怎么搞的?关于成家立业,同龄人之间人生进度条的参差折叠,我们如何自持?在当好成年人这件事上,90后的危机究竟是什么? 【音乐】 Mac Demarco - Honey Moon Sam Padrul,Mammals - Hold On Me Change - A Lover's Holiday 【时间轴】 01:53 90后的“中年危机”?终于到了这一刻! 02:15 离家十年租房住 VS 和父母朝夕相处的斗智斗 10:24 婚姻不是一个必答题,它是一个选择题 12:47 已婚有娃的同龄人,都是哪类人? 15:54 年薪百万的同龄人、35岁大厂裁员的新闻,你会焦虑吗? 22:05 小时候怕成绩单,长大了怕体检单 22:35 我不想某天早上起来突然觉得脚痛 23:30 这两年丧失了很多欲望,报复性xx并没有发生 30:07 “为什么现代人都不愿意结婚,结婚是付出,恋爱只需要索取?” 31:57 关于理想生活:在《老友记》变成了了具象的图景 【本期制作】 策划:澎湃问吧团队 主持:竹老师、航仔、Leya 音频制作:Leya
- 25 职场里的那些雷区,踩着踩着就无所谓了
【本期简介】 “收到”“嗯嗯”“好哒”……这些职场人话术图鉴,是否像极了聊天记录里的你? 玫瑰花、咖啡杯、波浪号,表情包里或多或少藏着专属职场的社交印记,见证着每一场职场沟通中的高手过招、每一场悄然发生的内心蜕变。当代职场,不仅仅是技术与能力的较量场,更是人与人碰撞与交往的社交场。 当“00后整顿职场”“年轻人为何不再喜欢团建”等词条频频登上热搜,当代青年的职场或许并没有想象中这么反叛与酷飒。我们依然免不了摸爬滚打、职场沉浮,也都在跌跌撞撞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升级打怪之路。 当内向星人面对职场,面对的挣扎或许也格外多一些。但即使假装过外向型人格、演绎过虚拟人设,也从未抛弃初心。我们仍相信真诚是与人相处时最重要的钥匙,在创造共同的经历与记忆之中,终能叩开彼此的心。 7月正是新一届应届生步入职场之际,澎湃问吧播客聊了聊当代职场人的真实经历,讲述我们酸甜苦辣兼具的职场初体验。愿与职场沉浮中的听众共勉,也希望给将入职场的新人一些从容向前的勇气。 【音乐】 开头:The Cat's Cradle- Mimi Olesen 结尾:Free Roads-Headlund 【时间轴】 04:42 当代90后的职场都在玩什么 06:48 和同事有可能做真心朋友吗? 11:58 酒桌文化被年轻人讨厌,“酒”是原罪吗? 14:52 记忆中的世界杯夏天:永远年轻、精力无限 18:25 团建是通过他人,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19:01 成熟职场人,谁没用过玫瑰花、咖啡杯、波浪号 21:51 内向星人混迹职场:我们都曾做过外向伪装 23:45 《桃花坞》综艺中,王传君的非暴力沟通模板 29:52 职场雷区怎么避?踩着踩着就知道哪是雷了 30:17 坚持AA制:讲原则还是伤感情? 【本期制作】 策划:澎湃问吧团队 主持:Leya、航仔、鞠鞠 音频制作:鞠鞠
- 24 听粤语歌的95后:我们不只怀念经典
最近几年,“港风”这个听起来明明很复古的词,成了一种新的时尚标签。 与此同时,像周慧敏的《自作多情》、杨千嬅的《处处吻》等,这样一些符合大家心目中“港风”氛围的老歌也在各大短视频平台突然爆火。近期湖南卫视播出的一档音乐综艺《声生不息》,更是以“港乐”为本季主题,重新演绎了许多经典粤语歌曲。 香港乐坛在上世纪70年代起步,在80年代得到发展,在90年代到达巅峰,然而到了新世纪,港乐的光芒开始流失,千禧年前后的那些歌手和作品,似乎成了众多听众眼中最后的辉煌。 如今我们说起粤语歌,大家的心中想到的或许还是类似《千千阙歌》《海阔天空》《友情岁月》,或者是张学友、陈奕迅的诸多经典作品,以至于当《声生不息》节目中出现曾比特、炎明熹这样的新生代歌手时,大部分内地听众感到惊喜而又陌生。这时候大家才突然发现,我们对当下的香港乐坛一无所知。 本期澎湃问吧《浮游生悟》播客邀请到了三位95后年轻听众,他们其中有的听了多年粤语歌,有着一段与香港音乐相关的非常美好的年少往事;有的是某位香港歌手的粉丝,对偶像的作品如数家珍;有的却已经受够了“炒冷饭”,专为乐坛新人而来。他们为什么爱粤语歌,香港乐坛如何“声生不息”,一起听听看他们怎么说。 【音频】听粤语歌的95后:我们不只怀念经典 【音乐】 开 头:Acoustick - Guustavv,Jobii 插曲结尾:Fixing You - Isaac Elliott 【时间轴】 04:20 非粤语区听众,如何喜欢上了粤语歌 10:10 与港乐相关的年少往事 16:25 同样的旋律,粤语版比国语版更吸引人吗 22:10 谁才算是当下真正的香港“顶流” 34:20 内地歌手与被嫌弃的粤语发音 42:15 香港乐坛还有可能到达曾经的高度吗 52:20 值得“安利”的宝藏粤语歌 以下为访谈内容节选 @何本华,粤语歌迷,复旦大学研一学生,作词人 【推荐的歌】《好歌献给你》 罗文 “好歌献给你,愿你藏心里,陪伴度过黑暗长夜,我活在歌声里。” 粤语歌有一批我认为是全世界最好的填词人,他们写出了全世界最好的歌词,这些歌词能够跟人产生共鸣,能够像歌迷的知己一样陪伴他们成长,陪伴他们走过各个阶段,在他们的生活中烙下许多印记,成为他们回忆的一部分。 2022年是罗文去世20周年,不知道《声生不息》是否特意选择了罗文的这首歌作为节目的推广曲。罗文在香港是一名划时代、里程碑式的歌手,他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拓了香港以商业唱片为主要模式的流行音乐,让粤语流行歌成为一个独立的产品,而不再依附于电视剧。同时他也尝试了很多被后来的歌手发扬光大的音乐形式。 我觉得罗文是非常伟大的歌手,但现在可能听他的歌的人不是很多,所以我特别想要推荐给大家。他的这首《好歌献给你》,我觉得是所有香港音乐人的一首代言作——好歌献给我们,献给所有的歌迷。香港的歌手、音乐人、作词人,都是在想着怎样服务歌迷。虽然也不免有商业的考虑,但他们也在思考如何让音乐跟歌迷的生活、跟我们的人生体验、跟不同时代面临的挑战去产生联结和共鸣,不断地把好歌献给不同时代的歌迷。 @茶煲,粤语歌迷,北京大学大四学生 【推荐的歌】《山林道》谢安琪 “丛林万里,别拦着我,旧时热情又急燥,不看地图。” 听粤语歌的时候,我常常会觉得歌里面提到的情感经历、个人感受都非常具体,会让人感受到我在听歌时是被尊重的,而不是在听一个人纯粹的情感抒发,听歌的人能够产生一些自己的感受,并与这首歌形成特殊的联结。 有的博主会做一些以道路名称为主题的歌曲合集,大家可能会在这种地方见到《山林道》这首歌。这是谢安琪出道十年时发的一首歌,因为一些个人原因,这首歌让我在听的时候非常有感触。 我觉得我在大学的时候经历了一个比较迷失,比较横冲直撞的阶段,无论是去找实习,还是做别的事,可能有一些忘记了自己最开始追求的东西是什么,但在后来我还是选择回到了原来的路上去,重新出发。这首歌非常符合我的心声,“丛林万里,别拦着我,旧时热情又急燥,不看地图”,它给了我一些重新出发,去思考未来的勇气和态度,告诉我什么时候都不算晚。这首歌的MV也非常感人,讲述的是一些所谓“小人物”的经历和努力的痕迹。如果有其他朋友能听到我的推荐,我也希望他们也从这首歌中获得共鸣与勇气。 @李如麻,李克勤粉丝,复旦大学大四学生 【推荐的歌】《二十四城记》李克勤 “追风箏故事太过相似,小城说大志。”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被“救风尘”的梦想。“救风尘”是我们古典文学里面很常见的一个概念,讲的是一个烟花女子、或者说遭遇很多不幸的人,在经历了很多波折之后,终于找到一个全心全意爱她、又有美貌又有才华的男人,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会依靠文学或者音乐里面的意境,去帮助我们表达一些平常可能说得不是那么精确的爱情或者生活感悟。对于我个人来说,音乐的意义,就是给了我们一个表达的方式和想象的空间,在一些你感到很困难的时候,听着歌,就会觉得世界其实很美好。
- 23 夏天的冰西瓜、痱子粉、酒心糖都在,为何快乐不再?
【本期简介】 哆啦A梦有手指吗?黑猫警长的本名是什么?《名侦探柯南》里谁喜欢用颜文字? 澎湃填字开展童年冷知识聊天室,由DP、航仔、鞠鞠一起与童心未泯的大孩子们,共赴一场时光倒流的约。 或许“童年”这个词本身就是过去式,因为小孩子不聊童年,大人才聊。我们一起回忆了小时候常吃的大大卷、干脆面;记忆里东北老乡的老树秋千;那些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熏陶长大的时光;夏天的冰镇西瓜与痱子粉清香,这些当时只道寻常的元素,构成今天我们回不去的童年。 长大没什么不好,但倘若我们还能保持每天观察花有没有开、鸟有没有来、天是否格外蓝的洞察,还能保持如孩童般面对山坡田埂想要一跃而过的勇气,或许我们就抓住了通往童年时光的钥匙,童年就从未离开。愿你我都能留住最清澈的眼眸、最纯真的梦想,心有赤忱,所遇皆甜。 【音乐】 The Cat's Cradle- Mimi Olesen 【时间轴】 01:28 测完这些题,我们的童年记忆都垮了 12:50《猫和老鼠》还有东北话、上海话版? 16:50 坐一小时火车去姥姥家看电视,妈妈觉得我长大的出路是卖电视 19:10 东北的夏天夜晚,在粗壮老树上挂上秋千绳 22:45 内蒙的大人真的骑马去上班! 27:15 《葫芦娃》的剪纸动画风格:移动和旋转都有支点 30:20 好朋友看《流星花园》被言承旭帅到心悸被120拉走 33:35 Six God花露水和痱子粉,就是夏天的味道 35:20 偷看电视怎样不让妈妈发现?反侦察能力都是这样炼成的 48:20 大大卷的粉色泡泡和超前卫的“纹身贴” 52:50 酒心巧克力糖里,居然是洋酒? 01:01:45 谢谢你,陪我长大的兄弟姐妹与长辈 01:03:20 《小白兔与大灰狼》,听不腻的睡前故事 01:05:00 许个愿吧!你最想找回哪种童年气质 【本期制作】 策划:澎湃问吧团队 主持:DP、航仔、鞠鞠 音频制作:鞠鞠
- 22 婚姻市场中被挤压的那些人,都去哪了
【本期简介】 2021年,我国结婚登记数据为763.6万对,创下36年来的数据新低。长期以来,社会偏见中常将结婚率低的责任归结为女性眼光过高,“剩女”等标签也因此衍生。然而结婚率低的现象实由众多因素综合导致。从人口结构来看,中国男性人口比女性多三千多万,失衡的人口比例造成部分男性或女性无法按照普遍的偏好择偶而出现“婚姻挤压”。 澎湃问吧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喆、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做客,从人口经济学与人口社会学角度思考婚姻挤压现象与当今时代婚姻的意义。 【本期嘉宾】 万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济学家 张翼,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音乐】 开头结尾:Coyote Wedding- Martin Klem 插 曲:Every Reason I Know-Bireli Snow 【时间轴】 19:45 婚姻挤压的多个维度:性别挤压、区域挤压、阶层挤压 25:40 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为何女多男少 27:10 韩国历史上的性别失调何以纠偏 35:40 城市多剩女、农村多剩男,何解? 39:35 两性认知脱节,成为阻碍婚育意愿的原因 46:10 彩礼背后的经济学逻辑 57:00 贝克尔《家庭论》:现代婚姻是市场行为吗? 57:56 为何说被当作工具的婚姻,反而更稳定 60:00 爱情与婚姻是两回事?怎样看待婚姻的经济性质 【本期制作】 策划:澎湃问吧团队 播客主持:鞠鞠 音频制作:鞠鞠 视觉设计:祝碧晨、顾航
- 21 梨花风起又清明,古人怎样观星定节气
【本期简介】 古人观天象,也分早晚班吗?音律的C大调与冬至节气竟也有呼应关系?宋元时节,雨水节为何要做爆米花?当太阳周年运动催生了阴阳消长、四时兴替的自然变幻,古人在观察日升月落、斗转星移中,找寻自我与浩瀚自然之间的联系。 而今天,我们在“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的歌谣中,寄予对于草长莺飞或霜雪漫天的想象,也寻找时间滚滚向前、生命循环往复的力量。 经历漫长的历史长河,二十四节气正逐渐走出农事、天文、自然的范畴,成为中国人的文化时间坐标。本期,澎湃问吧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方云、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王吉辰,从科学与美学的角度系统地聊一聊二十四节气的发明与演变。 【音乐】 开头结尾:Memories of Marigold- Howard Harper-Barnes 插 曲:Every Reason I Know-Bireli Snow 【时间轴】 05:30 春分立蛋真有科学依据吗 10:49 寒食节里古代人的火神崇拜 14:25 清明祭祀让陌生亡灵变成亲人 25:35 冬至九九消寒图:古代文人熬过冬季的精神慰藉 29:32 雨水节做爆米花占卜收成 41:59 袁枚《随园食单》中的美学与创造力 51:38 古人观天象也分早晚班? 53:15 冬至与C大调的对应关系 59:26 四季实无首尾之分,古代崇尚环道观 01:06:59 人们通过科技预知天气,却也对日食月食失去敬畏 01:11:10 二十四番花信风:对花之君子气度的歌咏 01:18:02 节气准不准没那么重要!根本上是时间框架 【本期制作】 策划:澎湃问吧团队 主持:鞠鞠 音频制作:鞠鞠 视觉设计:祝碧晨、顾航
- 20 “四年一度粉”散场,重新打开花滑的大门
【本期简介】 震撼、内卷、争议、出圈,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刚刚过去的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项目?实时至今日,花样滑冰在中国仍是一个非常小众运动。除了热搜上万众瞩目的明星选手,许多没那么知名的运动员也在各自的节目中闪闪发光。在他们背后,还有格外长情的支持者们在默默关注,与他们共同经历运动员生涯的潮起潮落。 2022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为什么能够“出圈”?当四年一度的冰迷散场,多年老粉如何向我们描述她们心中的花滑?没有奥运的时候,去哪里追花滑呢?本期澎湃问吧《浮游生悟》播客,邀请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郑熙青,和身在北美的花滑冰迷Jacqueline,聊聊她们眼中的花样滑冰圈内圈外。 【本期音乐】 片头:Heat- Christophe Gorman 插曲:This is Where We Met-Edward Hall 片尾:Eternal Waves-Christophe Gorman 【时间轴】 02:13 那些年我们粉过的花滑运动员 05:15 北京冬奥会,“没有意难平” 09:20 没有奥运的时候,冰迷们在看什么 13:23 从规则到评分,“千错万错都是ISU的错” 24:33 “技术难度”和“艺术表现力”之争 31:38 花滑的审美取向与刻板印象 35:50 小众项目的“出圈”之路 42:10 俄罗斯女单选手的培养争议 54:30 花滑“入坑指南”与选手安利 策划:澎湃问吧团队 主持与音频制作:鞠鞠 视觉设计:阿虎、祝碧晨 【本期制作】 策划:澎湃问吧团队 主持:竹子 音频制作:阿虎 视觉设计:祝碧晨
- 19 无限时间循环里,网文的冒险与白日梦
【本期简介】 不知何时起,网络文学改编剧不断引发现象级讨论,每年都让一些新兴概念带入大众视野。譬如近日爆火的网文改编剧《开端》使用了 “时间循环”创作母题,在国产影视剧中成为开先河之作;2021年的《赘婿》、2019年的《庆余年》,也让男频网文成功破圈,“金手指”、“赘婿文”等词大受关注。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曾经只是草根写手们“圈地自萌”的网络文学,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学领域不可忽视的一种形式,并呈现出极其可观的商业价值。 生于草莽,行至弱冠之年,网络文学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它正如何影响着当今读者的文化消费习惯?男频、女频到底是如何划分的?从后宫文到赘婿文,网络文学中还有多少丰富的流派?本期澎湃问吧《浮游生悟》播客,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大中文系博士王玉玊,一起聊聊网络文学与我们的时代。 【本期音乐】 开头结尾:For Another Day-Colors of Illusion 插 曲:Every Reason I Know-Bireli Snow 【时间轴】 02:43 怎么界定“网络文学”? 18:26 文学有性别吗?男频女频如何划分 24:50 “女尊文”是对“霸总文”的反转 28:02 “种田文”的自足模式契合当代女性心理 44:15 免费阅读模式让中老年读者增多 50:00 网络文学的两次“游戏化”进程 【本期制作】 策划:澎湃问吧团队 主持与音频制作:鞠鞠 视觉设计:阿虎、祝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