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AR/VR虚拟体验, 到底是谁在沉浸其中?
你知不知道最新的VR killer App Beat Saber? 你又知道为什么再VR里有晕眩感, 和如何设计消除这些不良体验呢?Iris Pan过去在哈佛大学研究的虚拟体验设计, 她跟我们分享了过去几年关于AR/VR 一些有趣的知识,体验的发展, 以及她对未来VR/AR 帮助人与人连接的一些构想。 关注Iris Pan的知乎: https://www.zhihu.com/people/iris.pan 本科毕业于浙大工科-工业设计专业, 硕士毕业于哈佛【设计+科技】专业。现任硅谷亚马逊AR产品设计师———搬砖中。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开一个设计创新工作室,再做个独立艺术家。 以下相关博客链接帮助最新再学习AR/VR的朋友: https://blog.leapmotion.com https://nianticlabs.com/products?hl=en https://arvr.google.com https://www.theverge.com/augmented-reality https://www.theverge.com/vr-virtual-reality https://www.oculus.com/story-studio/blog/ https://developer.oculus.com/blog/ 时间轴: 01:47: 我用过的那些难用的头显和有趣的应用 06:18: VR 的killer app, AR目前是比较空缺的 20:16: Vr中的设计的细节 (rec room等) 22:28: 如何做一款VR应用 26:32: 虚拟世界帮助人们更接受现实? 31:06: 仿真的界限 35:33: vr作为empathy machine
- 10: 闲聊海外用户体验和设计工具的进化
节目嘉宾: 张文婷, 创业者, 纽约School of Visual Arts的研究生课程讲师, 之前是adobe资深设计师, 用户体验设计,前端开发。这期节目我们唠嗑了用户体验工具变得越来越零门槛, adobe仍然强劲的产品线, 近几年来优秀的品牌和Logo, typogram.co (https://typogram.co/) 创业的体会等等。 【时间轴】 01:03:几年前学习门槛很高的Adobe photoshop 和illustrator, 到sketch, 到figma 04:43: sketch这类软件的定价来源, adobe软件的传统买通定价模式, 月租和年租。 14:43: 面对对手,adobe从2d到3d, adobe的强劲产品线 18:49: 针对自媒体, 零成本的用户体验工具趋势 24:49: typogram的缘起 28:26: 工具帮助品牌创作的流程 35:47:闲谈近年来比较优秀的品牌 41:59: 小米200万的logo品牌价值 48:36: 全职创业的考量 53:32: 在线协同作为工具类产品成为趋势的原因 【推荐】: Typogram.co (https://typogram.co/): : 一站式logo 和品牌设计平台, 无论你是专业的设计师, 还是没有设计背景的小白, typrogram可以帮助你打造专业的品牌logo. 【其他】: Abstract: Version control for Sketch Adobe XD:对标figma Figma: 在线协同设计工具 Canva: Australian graphic design platform, used to create social media graphics, presentations, posters, documents and other visual content. Adobe frame.io: real-time video collaboration tool Looka: AI-powered platform to design a logo
- 09: 凑个热点, 几家美国大厂的元宇宙机会分析
这期节目是对Ben Thompson的博客 Strategy 的解读, 这期节目对几个美国的科技公司在元宇宙领域的机会做了分析, 并且认为微软是目前是再元宇宙最有机会的公司。如果大家有新股。 https://stratechery.com/2021/microsoft-and-the-metaverse/ 1/ 第一个部分, 什么是元宇宙? 那先来给大家炒个冷饭, 整个元宇宙的开始, 是Facebook 宣布自己更名为meta, (一句话形容一下这个meta的定义), —Facebook、Messenger、Instagram 和 WhatsAp的应用程序家族 与“Facebook Reality Labs” (此前关注在AR/VR) 分开。大家会去类比是谷歌2015年的重组” alphabet” 是一个包括搜索引擎、YouTube 和 Google Cloud的一个整合和改名。 投资者的头条新闻是 Facebook 在 Reality Labs 上的支出是多少——今年 100 亿美元,而且这一数字预计还会增长——但下个季度的财务数据也展示了 Facebook 的核心业务(广告)有多好。 虽然都是公司重组和改名, 表面上看似相似, 但谷歌和脸书的本质不同在于, a;phabet 就是一串字母表, 我们主要互联网产品相距甚远的公司在这个母公司内, 包括生命科学(研究葡萄糖感应隐形眼镜)和Calico(专注于长寿)。完全是一串不相关的汉沽业领域。然而, Meta(元)是明确的, 是一个清晰的产品方向。Alphabet的很多投资没有和goog有真正的该演习, 而Facebook Reality Labs 是一系列努力,从虚拟现实到增强现实再到肌电图系统, 都是有清晰目标的努力方向。 而且 马克也是在这几个公司里面为一个还继续担任的CEO, 谷歌的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林已经放弃了日常职责, 微软的公司从未更名,但在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的领导下,它也可能被称为 Windows 公司;这就是您最终获得 Windows Azure 之类名称的原因,是一种误称,该战略试图利用 Microsoft 蓬勃发展的生产力业务和迅速发展的云产品来支撑使公司变得富有、出名和强大的产品。扎克伯格去年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强迫 Oculus 用户使用他们的 Facebook 帐户登录,这不仅让 Oculus 用户感到不安,而且还给 Facebook 用于商务会议的 VR 解决方案 Horizon Workrooms 等产品戴上了手铐。 后来幸亏有萨蒂亚·纳德拉 (Satya Nadella) 上任后打破了windows对对公司的控制,让公司可以把重点放在Azure的云产品, 企业沟通工具teams, 并且建立了一个以互联网为中心, 于设备无关的新操作系统。 对Facebook来说。因为公司正在失去年轻人的优势,所以一直执念于“应用程序家族” 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如果整个公司都朝着建立 Meta 的未来愿景迈进。作为其本身的主导平台,才有可能突破现在的困境。 2/ 第二个部分, 元宇宙在几个公司里的机会分析 接下来就是劲爆观点的输出, 会逐一分析一下在美国这几个大型科技公司在元宇宙的机会, 以及为什么 我觉得Microsoft 非常适合这个机会。 关于虚拟现实,我曾经同意两种传统的智慧,但现在我认为两者都离谱。 第一个是虚拟现实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市场将是游戏。理由很明显:游戏玩家已经购买了专用设备,而游戏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活动,可以证明戴上和取下耳机的麻烦是合理的。但是,一个问题是,购买专用设备的游戏玩家将最关心性能,而 VR 质量仍然落后;所以游戏很有可能不是最重要和有代表性的市场。 第二个假设是,增强现实将是一个比虚拟现实更大、更有吸引力的市场,因为大家都有手机, 而增强现实可以在手机上实现, 而像虚拟现实的话, 你是需要一个沉浸式体验的,因为它们需要你全神贯注的。但是手机很难可以给用户带来这样的沉浸式体验。 但在过去一年, 这一切都在去年改变, 与此同时,人们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主要是数字化的。与朋友和家人联系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视频通话或社交网络;主要的娱乐方式是流媒体或游戏;对于白领工人来说,他们的工作也是在线的。然而,即便最后大家回来工作, 办公室也不可鞥完全开放的,对许多公司来说,我们的工作性质也不会完全变成线下了。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工作这个场景是多么重要, 也是为什么Facebook 的 Horizon Workrooms 和微软的 Mesh for Microsoft Teams 抓住这个机会, 等新产品使在虚拟现实中召开会议成为可能。如果大家用过的话,但我发现 Horizon Workrooms 引人注目的一件事是它如何管理混合现实:您不仅可以将计算机带入虚拟环境(通过计算机上运行的守护程序将屏幕投影到您的计算机上) 虚拟现实耳机,没有虚拟耳机的会议参与者只是出现在视频屏幕上,与在现实世界中呼叫面对面会议的工作人员没有什么不同。 这样子的话《 与其他人在同一个房间里真的有一种切实的感觉,你还可以看到周围是人是不是专心开会了, 还是在自己的电脑上发电子邮件。 Quest 2虽然在独立设备方面有了很大的飞跃,但分辨率仍然太低,电池寿命太短,无法长时间佩戴,而且很多人在长时间使用后仍然会头晕。不过,更大的问题是戴上耳机打电话有点痛苦。你必须拔下耳机,打开它,登录,找到 Horizon Workrooms 应用程序,然后加入会议,虽然这只需几分钟,但点击日历上的链接并加入会议要容易得多视频电话。 那这个虚拟工作场景可以怎么被广泛关注起来呢, 现在消费产品都是关注于手机为载体, 很少会去关注对电脑,而且大部分人都是在雇主为员工购买电脑上花更多的时间。一旦消费者习惯在工作中使用电脑,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想为自己的家购买电脑。这很可能就是虚拟现实将要走的道路。与 PC 一样,第一个主要用例将是知识工作者使用雇主为他们购买的设备,他们渴望在远程工作世界中加强协作,并且随着质量的提高,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其中一些员工也有兴趣将虚拟现实用于非工作活动,从而增加非工作应用程序的市场。 那我就来分析下为什么微软是这几个大公司里面在虚拟办公和metaverse里最有机会的. 微软的CEO satya在这两年把Windows 对微软的统治的终结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微软放弃了拥有核心应用程序的想法;他们正在努力建设云操作系统是 Teams。今年微软的 Ignite 主题演讲展示的这个片段显示了微软的愿景是多么雄心勃勃,如果 Metaverse 的初始体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拥有自己数据和应用程序的 Metaverse,那么 Teams 已经存在。也就是说,从硬件的角度来看,企业不仅是虚拟现实的方向,而且从软件的角度来看,Teams 也是虚拟现实潜力. 3/ Meta 最大的挑战是啥 Meta 至今已经在软件上而且在硬件上花费了数十亿美元,而 Workrooms 显然是一个企业应用程序,而 Meta 迄今为止一直是一家非常消费的公司(尽管是 Workplace), 这是相对于微软有点看空的一个原因。 而且企业是 VR 的第一个大市场,那么数十亿美元中的一部分应该用于建立一个可以与微软竞争的软件团队, 而这部分Meta的部署显然没有像微软一样成熟。 其次,谷歌目前也通过整合SaaS 产品组合成一个有凝聚力的企业级软件,成为与微软的集成产品竞争的企业平台, 虽然 Meta 在企业领域从头开始,没有谷歌拥有的任何身份和电子邮件功能,在这块还是差的比较远的。另外, 这也是需要公司具有企业平台的文化。 但是,出于以下三个原因,我对 Apple 在该领域的前景持悲观态度: 首先,有传言称苹果专注于增强现实,而不是虚拟现实;但是虚拟现实将成为元宇宙更大的市场 其次,苹果以 iPhone 为中心可能是一种负担,就像移动出现后微软以 Windows 为中心的负担一样。如果您的业务的最大部分植根于另一种模式,则很难完全接受一种新模式;Apple 专注于增强现实这一事实反映了一种他们第一种假设,即世界将继续是一个物理优于虚拟的世界 那我们再来看看 Apple Watch 是对所有这些反对意见的反击:它是一种适用于物理世界的设备,它受益于 iPhone,而且 Apple 自己提供了的核心价值是通知和健身。=Apple 可能很适合增强现实,但不是虚拟现实。 难看到任何其他基于硬件的初创公司成为 VR 平台。我认为初创公司的最佳机会是利用微软的优势,为为 Windows 生产的硬件提供替代操作系统。 Roblox 可以说是消费领域的团队:它是一个与设备无关的 2D 元宇宙;该公司正在努力让人们即使在不玩游戏时也能保持联系,包括收购 Discord 的竞争对手 Guilded。与此同时,Discord 本身有点像元宇宙,与外部应用程序有更多的联系;这可能是软件公司的最强候选人之一。 不过,再一次,这一切都与今天存在的世界没有太大不同,因为互联网已经存在(是的,这包括加密)。所以元宇宙也一直存在着, 技术不会逐步变化,而是朝着更连续的计算方向发展。无论是从 Facebook 到 Meta 还是从 Internet 到 Metaverse,都是这种演变, 而不是一个全新的技术。 时间线: 00:04: 这次FB重组和 Google 的重组很不一样 02:39: Zuck, 仍然继续担任公司CEO的创始人 03:03: 微软新CEO打破对windows对公司的桎梏 04:08: 过往对虚拟现实的两种误解 06:06: 工作的场景对元宇宙的重要性 07:34: 工作虚拟场景怎么做增长 09:27: Meta最大的挑战 11: 05: 苹果在硬件上的机会 12:16: 其他的初创公司很难会在硬件上有机会
- 07: 从脸书到字节: 中美产品人可以相互学点啥?
马明之前在Facebook做产品经理, 然后三年前从硅谷来到了北京加入字节跳动。他个人也记录了很多关于产品人从美国到中国的一些对比好感想。2021年年初, 他又从北京搬到了新加坡。所以我们今天会扩展聊聊他自己作为产品人的一些经验体会和地域的对比。 00:33 年龄中位数在美国更大 04:09 好,字节的项目管理和Facebook一样又不一样 08:39: 产品经理的能力的的区别, 50% vs. 80% 15:15: 回国面试看重行业深度 21:53: 硅谷该向中国学习啥 24:07:接地气的全员用户访谈 28:23: 人数的选择 29:58: 新加坡的科技行业发展 嘉宾联系方式: mamingming@gmail.com
- 06: 宠物, 健康, 二手电商…谁是美国2021 Marketplace的最佳赛道?
今天想通过近期A16Z年度发布的marketplace 100 report来分析下2021年住在美国的marketplace的创业方向。a16z是美国的著名风投公司, 曾经·投资Facebook、Groupon、Lyft、Pinterest以及Instagram等公。这个解读有部分来源于A16z的自己的一个英文播客. 那首先所谓的online marketplace, 在国内类似于O2O 的 比如滴滴、美团、知乎等等。一般是同时由于这种平台的双端性(供给方和消费方)造成了这个类别的特殊属性。 这份报告现在2020年初次发布,这是一份很全面的面向消费者的市场初创公司和私营公司的排名。该系列很受欢迎,引发了关于市场演变和新消费类别的辩论。这份报告在同时也分析到未来的趋势等等, 哪个类别的增长区域饱和, 哪个类别的增长有巨大潜力, 还有哪些我们以为已经萧条的类别重新回来。 来到2021年, 过去的一年对许多品类来说都是一个打击。当世界各地的活动被取消时,票务市场发现他们的业务急剧减少。随着学校停课和许多企业制定在家工作的政策,托儿市场争先恐后地采取新的安全预防措施并维持生计。即使是去年排名第一的市场 Airbnb,也在努力应对停工、用户减少和退款问题。 然而,随着 2020 年接近尾声,许多创业公司证明了该模型的灵活性。 那接下来我想来聊聊这个报告的几个重要讨论点, 第一个讨论是什么样的创业公司在今年的黑马? 有一个特别的类别是gooddogg, 是帮大家找到可靠的狗狗的breeder, 过去一年因为在家的孤单感, 很多人开始养猫和养狗。 这类社群以前多是有地域上的限制, 但是这个平台的产生让大家从全美找可靠的breeder。其实很多想养犬的人士都狗狗犬舍的不信任, 这个痛点的解决让这个类别的创新发展的非常的迅猛。 但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跟环保相关的消费品也在慢慢起来, 例如复古品的消费网站。还有包括二手商品像curtsy的电商等等,大家似乎没有什么对大品牌的追逐, 反而越来越想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衣服和鞋子,我们的确发现这个是个大的趋势。 第二个讨论是刚需之一吃 那我们对吃上的消费者习惯有什么改变呢? 从食物的行业来看, covid期间不单单让大型的送餐网站例如doordash或者ubereats有着爆发性的增长, 实际上产生了更多的个垂直领域。像chowbus 作为一个案例, 它不单单支持中英文菜单搜索, 还可以跨餐厅点餐,例如我可以在川菜管点一个辣子鸡, 又在心仪的奶茶馆点奶茶变成一个订单。 同样回到我们刚才提到的需求和供给上的角度, 不单单是用户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服务出现, 对于餐馆来说 如果送餐服务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餐厅的堂内饮食, 餐厅也更愿意和这样的送餐平台合作。其中有一个有趣的类别是中餐馆, 即便是covid以前, 中餐馆在美国的中餐馆一般做的是低端的外卖为主, 以当有这类送餐平台开始后, 他们也是相比其他的品类最容易接受这个模式的, doordash一开始也是从中餐馆开始。 下一个讨论是关于, 疫情之后会发生变化的情况预测一下? 有一个一定会在疫情后发生的是小型商户的归来, 在疫情期间, yelp说了有千万家永久性的关门了, 而这还知识报给yelp的数据,实际的数量肯定更多。有一些连锁餐饮的动作非常快, 一下子就把生意都转到了网上了,而这些小商家就没戏了。 但是在这些小商户会回来之前, 但是会有相当是一段时间, 出现供给端的不平衡。 有一个数据非常惊人, 我们看到在去年, airbnb, doordash, postmates 和instacart 有占据76%的市场份额。 (total GMV). 而且当然, 在去年的时间里, 在这个76% 的几个公司里, 3个已经上市或被收购了, Instacart是一个唯一还没有上市的公司, 所以在今年的私营企业中instacart 的GMV占据了70%的份额。 然而, 当你去年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 除了最头部的三家公司, 其他的没有任何一个私营公司可以占到1.5% 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且这些公司和公司之间的体量差距也不超过0.5%,所以除了这三个巨头意外, 地下的创业公司的竞争异常有激烈了。 所以, a这个报告中谈到 第一, 当一个模式如果最终成功的话, 他可以到非常巨大的scale, 一开始我们不认为airbnb可以成为那么大的体量 (GMV)。 第二, 当marketplace 成长的时候, 一般会在供给端咱这边会有爆发性的成长, 同时最好不要太集中, 因为这样的话供给方会慢慢的有更集中的量了, 如果你努力让你的供给方的多样性增加, 这可以让你的平台发展的更平衡。 在线教育这个赛道怎么看? 我们在关注在线教育的时候, 我们会看2点, 一点是是否这个公司会大幅度的改善教育质量或者大幅度的降低教育成本。也许因为我们在硅谷以外, 所以要找到一个计算机的老师很难。 通过这些平台例如baidu BYU我可以找到一个网上的教师,。例如在美国, 想要学数学, 你可以找到一个印度的老师来教。这个也focus 在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是美国目前在大力推的一个教育方向。 当人们拥有更多的时间了以后,就想要花时间来学习一些新东西。 教育公司masterclass是个很好的例子, masteclass 是一个近两年崛起的订阅式的在线教育公司, 特色是通过明星授课,例如娜塔莉波特曼教表演, 马丁・斯科西斯教导演。 虽然头部明星授课表面上看上去会给平台带来巨大流量, 但实质上他爆发的原因其实是在供给端, 因为有很多艺人无法拍电影和去参加商业活动而腾出了大量的自由时间。当我们看到供给端有爆发性增长, 我们也会自然而然的看到需求端的增长。实际上这根过去10年的大型社交平台增长类似, 找一些头部内容流量, 然后用平台做分发. 其实在中国的大部分内容平台有更成熟的类似, 粉丝也愿意来到这样的平台给他们喜欢的明星打赏。这个模式精进下去, 可以做到明星愿意花时间, 粉丝愿意付费的良性循环。 如何应对去年市场里需求的变化? 很多公司都会有季节性, 就例如婚礼市场zola, 在q3有很好的表现。 一些电商在一般会在年底经历很大的销售点, , 家居业经历第一季度的危机之后, 下半年也出现了增长,搬家服务也一样。 我年各种公司都起起落落,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能够调整的比较成功的公司,不外乎有一个特质, 他们能否将自己的产品和不断变化的消费者行为独立开来?或者他们是否可以调整他们的概念让对消费者的行为依赖最大程度的不受影响? 就拿Airbnb来说, 他们的业务在去年5月因为国际旅行禁止而受到重创, 但平台马上因为平台具备足够的弹性和流动性灵活调整。从现在来看把而是进行长时间的短期旅行替代了以前的跨国旅行。许多这些marketplace公司将对宏观上发生的事情很敏感。但是当一个marketplace平台有足够的流动性时,可以非常快的调整自己。 所以总结一下大家都觉得特别有机会的几个点吧: 总的来说, 这份报告认为, 在2021年, 你想投资的东西的范围在去年急剧扩大。并且比且需求在扩带。我认为那些投资者在投这些初创公司的新的有趣的类别会很开心, 而且我认为这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第一个观点是通过疫情, 在海外大家明显有了更多在家里的时间, 也因为不用去通勤有了更多的可支配时间,人们的行为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宠物也是一个领域, 我们在 COVID 期间看到 Pat 的人数继续上升,并且。我的意思是,随着年轻人结婚生子的等待时间越来越长,他们已经转向寄样宠物。所以养宠物这个赛道是一个大爆发。在covid期间, 大家其实愿意为宠物花钱体验。我记得早期的时候, 我们常常去度假,把宠物猫留在车库里两周,还有一大堆水和一大堆食物。但现在大家都会拿去寄样, 我们以前的处理方式在当下来看已经很难想象了。 另外一个是健康的赛道, 该类别中的一切似乎都在快速发展。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创新。我认为谈论心理健康的很多避讳很快就消失了。 露营和房车趋势也在向好的趋势走, 是房车服务、露营地等等。我觉得在这个领域的话, 目前还没有处于非常成熟的阶段, 而慢慢的我们才会看到网络效应。目前市场上的房车平台我都觉得有点没有必要, 然而我喜欢露营, 而美国的现实是很难在公共部门找到一个好的露营地,好的立即售罄,包括口粮啊,所以我认为很多公司都有机会。 但大流行也颠覆了许多类别,例如票务、办公空间或传统旅行行业。然后办公空间就是其中一个会更有吸引力的领域, 美国的办公空间数量可能会减少。但是,对于提供更灵活办公空市场其实是蛮大的,因为很多公司想要员工以后可以灵活选择来公司的时间, 所以可以满足这个需求和服务的公司将会解决一大通电, 那我们如何看待旅行类别?游部分应该会很快回来。但是我对商务旅行的回归并不乐观。我想很近都发现,一个整个团队需要去纽约的会议, 实际上只需要10% 的人去, 并两天时间的来回。拿另外一个打比方, 一个销售团队,他们只要派出一名最积极进取的团队成员亲自前往并且完成交易, 也就是说,我们投资组合中的许多企业公司,我们能够继续在 COVID 期间结束商业峰会,加快速度,而且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在线会议软件可以部分替代这些用例。 另外一个就是NFT的发展速度比我见过的任何东西都要快, 艺术家也通过NFT在销售他们的艺术品, 我们在几分钟内就看到数十亿美元的交易。 好的 这期的解读就到这里, 如果大家对这份报告感兴趣, 链接如下 https://a16z.com/marketplace-100/
- 05:【加餐】中国的防疫数字科技可以被美国效仿吗?
这期节目我想自己聊聊抗疫数字科技在中美的应用 本人刚从国外回来 心如刀割的的机票钱, 多个微信群, 一亩三分地和小红书的各种攻略, 终于成功的经历了广州的14天集中隔离 上海的+7 最终抵达浙江做了最后的居家监测我在这一圈后终于深有体会科技和体验的力量, 在美国疫情期间, 即便是早前政府和facebook, 谷歌谈论合作使用用户的的地理位置数据, 然后目前因为敏感的问题, 还没有任何一家科技公司可以和public health 或者政府做像中国深度的合作来达到这个程度的contact tracing 和监控。所以我决定研究一下这个防疫科技和体验在世界上的推广。 首先, 疫情科技推广的渗透力和政策有关, 肯定是控制得约紧那他对科技的防疫科技依赖也远大. 可能大家都知道, 目前全世界对疫情的防控是2个流派。欧美对这个的和态度是和病毒共存,目前欧美疫苗的推广, 像辉瑞和moderna 已经将2针后的死亡率降到.1%,其实是接近普通流感或者水痘。另外一个是以中国为首的目前的0感染的政策, 目的是消灭病毒,但这新的变种delta应该是造成这个策略越来越难实现的一个分水岭, 按照全世界的感染数量, 中国的这个策略应该说以及被全世界拖垮了,所以总有一天是要开放和疫苗共存。然而我们目前草木皆兵的状态, 对内耗开始越来越大。例如我有朋友因为疫情以来推迟病重手术, 家人病危无法回国等等。尽管如此, 我们目前和防疫科技的结合还是世界领先的。 从我们大致把疫情的主要技术归结为几类, 一类就是健康码类似的数字化反应你是否有感染风险的,另外一种就是知道你是谁,在哪里,多久和接触了谁。这里面涉及到身份验证, 人脸识别, 和防疫健康平台数据打通, 在中国,我们最常用到的健康码外, 早些时候某些社区会通过CCTV camara 来监测, 或者是无人机来识别。就拿我们常用的健康码来说历史吧,支付宝“健康码”的推出,最早源于杭州市的委托。有来自各方的推动力量,比如当地的防疫管理局、大数据局、公安局等,以及阿里作为技术提供方的支持. 由各地政府来主导,基于各地大数据中心,以及用户自己申报,进而用政府制定的算法、规则来运行。腾讯的推广方式也亦如此。在广州,腾讯与广州商务局合作,联合推出针对商场复工复产的健康码,继而演变为面向全广州市民的健康码“穗康码”。有国家参与的力量,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也有互联网巨头参与其 另外, 在世界上欧很多过家相同策略, 在新加坡, 政府发行了App trace together, 使用的是蓝牙技术来跟踪感染患者是否跟其他人有传播风险。跟location data相比, 蓝牙技术实际上对contact的位置更为精确。在香港, 隔离人员需要佩戴手环, 链接手机, 如果一有出行就会提请当地健康局。在南韩, 政府实际上也用了信用卡数据, 手机地理位置和CCTV来追踪。那么,实际上在美国, 这些基本上就是0,刚开始在纽约推广的vaccine pass (疫苗卡)也遭到了人道主义组织的重重质疑。 那这些技术为何无法在美国推广, 美国有做任何尝试吗? 其实是有的, 但是困难重重。首先牛津大学一项研究显示, 有些app例如contact tracing为了做到有效性, 必须要60%的人使用才可以达到有效。 就像我前面提到, 各个州曾经尝试利用google或者苹果自带的notification system,来 追宗cover case, 可是在美国这个一直是state level的决。有的共和党周(支持特朗普), 例入including Arkansas, Florida, Georgia and Iowa —他们甚至是禁止这些app的开发包括疫苗pass的通用的。别的周, 即便是允许, 然而使用率一般在10%左右, 远远达不到有效的标准. 2/民众的信任。在2020年, 美国一项对政府利用个人数据有很强的恐慌感,民众非常恐惧政府滥用自己的个人数据, 这个也在几年前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达到顶峰。事实也证明了因为社交媒体把信息卖给了竞选机构, 是造了选举结果的原因之一。 40%左右的美国人不愿意把自己的社会健康安全信息分享public health official. 30%的人不愿意分享她解除了水, 对方的名字等等。 健康码的不统一让跨省和跨市的体验不是很连贯, 仍然会有阿里系和腾讯系的区分, 腾讯系健康码叫“粤康码”, 阿里系的就是比较简单直接,杭州健康码,这对经常要各地跑的用户要来回切换。深圳“深 i 您”、重庆“渝康码”, 即便是有全国统一的健康码其覆盖率目前也没有达到100%, 另外,尽管中国人对监控的敏感度很低, 这个行程数据的追踪是否在疫情后被停止, 什么时候停止使用还是个大问题,包括数据是否会被其他机构滥用。另外,对每个信息的暴露在公共信息中, 例如某感染者去了某某洗浴中心,某某内衣店广播给大众, 会让患者非常尴尬。 最后再谈谈美国在抗疫情失控的爆发点, 纪录片totally under control 对美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方式提出深刻、清晰的批评,揭示特朗普政府在抗击疫情工作中的谎言与腐败。纪录片指出,从华盛顿州首例已知病例开始,美国政府的误判、错失机会和仓促应对就开始了。其中有一个非常难以置信的节点,其实去年二月份, 美国在自己开发测试盒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低级错误, 然而因为FDA 的官僚主义, 导致更正这个简单的错误用了1个月的时间, 实际上也措施了控制的黄金时间点。 所以基本那个月, 在美国是没有办法确认covid case的。 好了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 我们下一期将会请到美国线上课程的产品总监Fawn, 来跟大家聊聊k12风波后 成人教育领域的机会点。
- 04:【加餐】扫码过时了么, 刷脸支付为什么好?
【硅里古外加餐】 支付宝设计师来聊聊刷脸支付. - 中国的刷卡和NFC一直没做起来, 其实nfc可能更为便捷 (Apple Pay的在欧美的市场渗透率非常高了) - 刷脸支付解决了扫码支付的一部分缺点 - 区块链,信用机制和发票 - 戴口罩刷脸刷的起来吗?
- 03: 流媒体音乐推荐之中美对比|Spotify 前同事来聊聊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顾旻玮,旻玮为是中国流媒体音乐领域的技术专家 ,也曾经是我在Spotify 纽约的同事。他前在国内流媒体音乐领域带领一支大的技术团队,对音乐产品, 机器学习领域中美对比有很深的理解。他还会跟我们聊到当前中国音乐产业里的一些有趣的故事。 [01:13.720] 回国推荐技术和美国差异。 [03:13.390]新的互联网公司抖音快手的推荐策略 [06:32.930] 技术在中美公司里的发言权 [10:03.950] 中国程序员激励方式。 [12:03.520] 中国公司在人工智能优势 各大公司的论文数量和技术分享 [14:12.660] 视频类产品小视,短视频的推荐以及音乐类的推荐方式不同 [14:35.930] 音乐推荐之玄学 [16:57.960] 音乐制作如何让听众上头和互联网推进的中国特色热歌 [24:14.900] 初学者和产品人如何入手
- 02: 我们是如何治愈焦虑和伤痛的 | 冥想产品在中国的探索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马昱, 马昱是硅谷心理健康平台自在午休的创始人。我们聊了心理健康产品在中国和美国的区别, 区别和现状。以及她本人对于冥想和药物的尝试, 以及对于未来的展望。 00:27: 你是如何进入冥想和心理健康领域 03:58:我们是如何做午休产品, 午休的国民性。 04:37:中美的用户画像,冥想的起源 06:25: Retreat 是如何盈利的 07:08: 只有变得更坏 情况才能好起来 11:24: Headspace 和calm 的产品策略, 处方冥想 21:37: 超我的状态如何达到 25:29: 我们的心理会越来越不健康吗? 嘉宾联系方式合作: partnership@claritiminds.com 嘉宾的死藤水经历: https://mp.weixin.qq.com/s/5bNfInfQNrFRKQG40Ee6fA
- 01: 硅谷增长总监讨论中国企业出海增长的挑战, 优势, 以及疫情机会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林倩云, 林倩云目前是Grove Collaborative的增长总监, 倩云曾经在美国的Coach、Urban Outfitter、美国电子烟品牌Juul、DTC品牌Casper工作过,对中国出海企业公司来美国做增长很有经验,她将和我们聊了聊中国公司来美国做增长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以及疫情期间的机会点。 时间轴: 1:35: 美国中国做增长的区别和类似点 (美国DTC,线上数字营销, 中国依赖购物品台) 6:20:美国的KOL介入的最佳时间点, 出海品牌的案例, 如何找。 10:05: 美国市场KOL 做的好的案例 11:10: 独立建站的套路,如何利用美国平台例如亚马逊和Indiegogo。 15:10: 不同类型的服务和产品的营销的差别(free people 和casper 的区别) 17:45: 订阅模式在美国很火 (peloton) 21:10: 关于电视营销 21:00: 美国疫情之后怎么办, 哪些行业好入场。 29:00: 如何学习美国市场的增长 如大家有兴趣和倩云交流, 微信: linqianyun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