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37 - 守得云开见月明,职教学生的疫情三年
这期节目策划于疫情后风风火火迎新年的1月,录制于旅游大爆发的4月,最终在五一假期后这个时间点和你见面。 “开放”以来,看到很多说法,觉得人们都“疯了”。《财新周刊》数据显示,刚刚结束的小长假中,全国国内出游人次达到2.74亿,超过2019年同期数据近两成,但旅游收入却与2019年基本持平。这就意味着,人们的消费频次高了,平均消费水平却在下滑。对应如淄博烧烤、大学生特种兵等话题的火爆,足见旅游业爆发的背后,也透露着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无奈。 本期节目的嘉宾大钏,就是完整经历了疫情三年、试图弥补自己失去的大学生活的学生。我们从他就读的职业教育项目聊起,到横跨了他中学、大学生活的封控期,再到今年“劫后余生”般的转变。虽然谈到了诸多无法回避的教育问题,但这期节目的底色仍然是乐观的,也是有意为之。毕竟大学生活本就宝贵,而人生的课题永续不断。在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日子里,就让我们但行“乐”事、莫问前程。 【收听索引】 01:52 关于动物医学专业 06:04 选择职业教育的心路历程 09:54 中专的校园氛围是怎样的 26:13 从高二到大二,疫情三年 38:29 今年以来学习生活的变化 【本期节目】 主播:Irene 嘉宾:大钏 制作:Irene 音乐:Matt’s Blues, by Kevin MacLeod (CC-BY 保留署名许可协议) 【关于我们】 《请三十》是一档专注中国教育行业的对谈节目,由资深从业者制作播出。每期邀请细分领域的嘉宾,围绕「交学费」学生视角下的教育、「看他乡」留学海外的故事、「谈未来」教育从业者观察三大主题,为你带来最新鲜的教育资讯和最真诚的行业解读。联系我们:qingsanshifm
- 请36 - 他们说,教育焦虑暂时还卷不到广东
“广东教育生态之特殊,在全国绝无仅有: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像穗、深、莞这般出现短时间、高密度、超规模的流动大军聚集现象;自上世纪末首个打工子弟学校落地以来,珠三角迅速形成了罕见的公办民办各占半壁江山的格局,部分地区民校占比达六成以上……” 这也是一期压箱底的节目了。两个月前我在《财新周刊》上读到了一篇描述广东教育变迁的报道,于是在好奇心驱使下策划了这期关注广东教育的节目。 本期的三位嘉宾分别来自广东三座城市:广州、江门、湛江。虽然间隔几年,同为90后的他们都成长在教育氛围相对轻松的年代,加之广东的重商传统,看待教育的方式也更加开明——允许试错、鼓励其他出路。作为全国的GDP龙头,广东的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一直饱受诟病,但从当地人的角度来看,似乎这并不是个大问题。甚至近些年来引进的“名校”资源,也并未被当地人认可和接纳。 一切听起来都挺轻松,甚至让我不禁感叹这是最不焦虑的一期节目。然而事实如此吗? 【收听索引】 02:36 学在广东:嘉宾们的基础教育经历 23:53 广东的很多城市并没有内卷这套说法 29:26 在很多人眼中,去外省读本科不如留在广东读专科 41:07 本地人如何看待二三本院校 43:58 大部分地区教育氛围不太浓厚 54:26 对职业教育的看法 01:00:16 香港的大学纷纷来广东建分校 01:07:32 他们怎么看待未来的广东教育 【本期节目】 主播:Irene 嘉宾: - Zenbi《偷偷下班》、《小房间》主播 - 啊盈 《收皮有限公司》主播 - Rickey 《收皮有限公司》主播 制作:Irene 音乐:Matt’s Blues, by Kevin MacLeod (CC-BY 保留署名许可协议) 【关于我们】 《请三十》是一档专注中国教育行业的对谈节目,由资深从业者制作播出。每期邀请细分领域的嘉宾,围绕「交学费」学生视角下的教育、「看他乡」留学海外的故事、「谈未来」教育从业者观察三大主题,为你带来最新鲜的教育资讯和最真诚的行业解读。联系我们:qingsanshifm
- 请35 - 美本留学到底有多“卷”?从转学的故事聊起
“…99分永远就比98分更好。 …前三十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目标,家长们觉得申到前三十的学校至少算是成功上岸了。 …不是差的学生在转学,而是已经就读前二十、甚至前十五名学校的学生。” 这期节目的选题是由嘉宾推动的,录制于10月初,也是每年留学市场最火爆、学生和家长最焦虑的起始时间点。在录制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多感觉,但时隔近两个月,在所有人的生活都愈发混乱焦虑的2022年年末重新听到我和嘉宾的聊天,不由得更感唏嘘。 节目里有你能预料到的中国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极致“卷”,比如嘉宾提到的这些学生案例: - 天之骄子小J要带着兴趣重新出发,转学更多是为了转专业 - 热爱艺术的小A,因为优渥的家庭条件才有底气为爱发电 - 边境小城的学生在美国经历创伤事件,把转学视为摆脱创伤经历的机遇 - 在北京最顶尖国际学校读书的小男A,却已经迫不及待要转学到美高 节目里有对“名校崇拜”最恰当不过的隐喻——从一个大学城的路牌都能窥见名校光环的力量。当然,也有(我们希望)能给所有教育者和学生带来安慰的话。 “恰如其分” (fit) 已经是这个年代的高等教育里,不可多得的奢侈,但学习和成长却又是充满个人色彩的道路。不知道你在这条路上走到哪里了?但希望你可以抛开一路纷扰,埋头向前。 【收听索引】 03:07 扫个盲,美本转学一般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08:41 越厉害的学生越会考虑转学?这不科学…… 18:27 成长条件优渥的家庭,对学校的选择会更加开明吗? 29:06 转学的机会成本,学生愿意承担吗 36:37 第一学历的压力大到无法等到研究生再重新申请 41:49 一块大学城的路牌都可窥见名校的光环 50:41 充满无奈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者的初心还在吗 57:04 如果有愿望的话,就是每个学生都找到真正适合TA的地方 【本期节目】 主播:Irene 嘉宾:黄老师 制作:Irene 音乐:Matt’s Blues, by Kevin MacLeod (CC-BY 保留署名许可协议) 【关于我们】 《请三十》是一档专注中国教育行业的对谈节目,由资深从业者制作播出。每期邀请细分领域的嘉宾,围绕「交学费」学生视角下的教育、「看他乡」留学海外的故事、「谈未来」教育从业者观察三大主题,为你带来最新鲜的教育资讯和最真诚的行业解读。联系我们:qingsanshifm
- 请34 - 古早的美国留学生现在怎么样了?
不知道现在申请出国的学生里,还有人会关注留学论坛吗? 在古早的2010年代,像寄托天下、ChaseDream、一亩三分地等等BBS,还有曾经的百度贴吧,都是准留学生们交流经验、“白嫖”资料、找室友、找“飞友”的不二选择。哪怕在出国之后,微信微博还未普及的年代里,当地的华人论坛、Facebook小组、甚至Craiglist,也都是各种二手买卖、租房找室友的主要平台。 我和这期节目的嘉宾Zoey,都属于这个古早的留学年代。我们相识于寄托天下这个论坛,各自做过“版主”,最终选择的学校相距不远、并且还都在毕业之后选择了同一个城市发展。但直到录音当天,我们也都还是网友身份,没有在线下见过面,甚至视频通话也是第一次。 所以借着这期节目,我得以和Zoey共同回忆了一起混论坛的日子、也聊到了她在美国由建筑专业转行金融的经历。在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的这几年中,告别了美国的我,也第一次从选择留下的Zoey那里,了解到了这几年的变与不变。 【收听索引】 01:45 2010年代,留学论坛正当红 09:45 在美国读建筑专业 25:05 转专业、转行,疫情期间怎么搞? 29:36 DEI(多元、平等、融合)为什么成为现今美国职场的高频词 37:23 贸易战和疫情背景下,在美生活有变化吗 43:19 给准美国留学生的建议 【本期节目】 主播:Irene 嘉宾:Zoey 制作:Irene 音乐:Matt’s Blues, by Kevin MacLeod (CC-BY 保留署名许可协议) 【关于我们】 《请三十》是一档专注中国教育行业的对谈节目,由资深从业者制作播出。每期邀请细分领域的嘉宾,围绕「交学费」学生视角下的教育、「看他乡」留学海外的故事、「谈未来」教育从业者观察三大主题,为你带来最新鲜的教育资讯和最真诚的行业解读。联系我们:qingsanshifm
- 【请28番外】生涯规划是什么?来听听我的经历
大家好,我是Irene 不知道最新一期节目大家听了没?我和一位计算机专业的在读研究生聊了聊算法能不能帮我们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在节目中,我们谈到了目前技术手段的局限性、也聊了聊当代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在自我探索这方面究竟有没有意愿和能力去做付费咨询。 在这个时间点聊这个话题其实没什么新鲜的,大家都知道今年的就业市场格外艰难、考研考公也是挤破头。自从开始专注做教育话题,几乎每一期节目里,我们都会聊到升学和就业压力,以至于我感觉自己做了一档散布教育焦虑的节目。 不过,对我自己而言,今年其实是自我认知达到顶峰的一年,说人话就是“和自己和解了”。在这一点上,从7月份开始我和生涯规划师做的一对一生涯咨询功不可没。 其实我对生涯咨询感到好奇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也多次试图找这个领域的从业者聊一聊。在今年6月份发布的第28期节目中,我就找到了这样一位专家——Amanda,从MBTI测试的角度入手聊了她做的事情。也是通过那期节目的聊天,让我终于决定体验一下生涯规划这件事。于是从7月份开始,我成为了Amanda的付费客户,前后一共和她做过5次一对一的咨询。而你马上要听到的这个番外篇里,是Amanda对我的“客户回访”,也是我最真实的咨询体验。 如果你对探索自己的优势、兴趣和发展方向有困惑,或者和我一样,单纯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又不知道怎么做,那这个半小时的访谈中,可能有你想要的答案。 听到最后还有惊喜哦!
- 请33 - 算法能“个性推荐”我的职业兴趣吗?
旭旭是那种,我初次接触就印象深刻的零零后。 她学通信工程、计算机,立志成为一名产品经理。感兴趣的领域是用互联网思维解决教育问题、对创业也充满激情。她是我在第一次沟通之后,就迫不及待想介绍到朋友的初创公司的女孩。 据她自己说,她对教育的热情都来源于成长过程中信息的闭塞,不得不自己给自己做升学和职业规划:“我真的是大山里的女孩。可能我从自身出发,会反思很多我教育过程中缺失的东西,再加上身边的朋友也依然有这样的困惑,所以会想着这件事情是对社会有意义的。能不能做一款产品让它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那是什么样的产品呢?——你将听到的这期节目,是一个对算法赋能教育仍然存疑的人(我)、和一个对教育科技热情满满的在读研究生(旭旭),对这样一款产品非常不负责任的想象。 很多困难、更多期待。如果你恰巧也有一样的困惑和憧憬,记得留言告诉我们。也许旭旭和更多未来的EdTech人才就是你创业路上的伙伴呢! 【收听索引】 01:52 从“毫无意义的工作”到充满兴趣的职业 12:03 用算法发现职业兴趣,困难在哪里? 22:00 学生在职业探索上的需求成立吗?付费意愿如何? 29:38 求职软件和约会软件的类比 40:28 职业兴趣产品需要兼顾内容和社交 【本期节目】 主播:Irene 嘉宾:旭旭 制作:Irene 音乐:Matt’s Blues, by Kevin MacLeod (CC-BY 保留署名许可协议) 【关于我们】 《请三十》是一档专注中国教育行业的对谈节目,由资深从业者制作播出。每期邀请细分领域的嘉宾,围绕「交学费」学生视角下的教育、「看他乡」留学海外的故事、「谈未来」教育从业者观察三大主题,为你带来最新鲜的教育资讯和最真诚的行业解读。联系我们:qingsanshifm
- 请32 - 疫情会过去,大学生活不再来
“讲好一起看奥运 都怕有突发 坏事件 搁误着韶华 快乐 会不会重来 这刻你再忍一下 怎会毫无代价 明年保了寿命 谁说一定 有伴侣与东京 明年即使有热血 初樱初雪 又如何约定” 这段歌词出自容祖儿的《东京人寿》,歌词映射着被疫情耽搁的东京之行。讲好要一起看奥运、看初樱初雪的人,待一切尘埃落定时不知道还有没有当时的心情。 这期节目的嘉宾Nini是一所211大学的研二学生。疫情开始时她刚结束大三上半学期,憧憬着寒假的日本之行。所以疫情的开始对她来说,就像这首歌一样,是一场遗憾未能成行的旅行。但接近三年后,短暂的遗憾变成了常态的生活,她的大学生活也在网课、考研、实习、就业选择的裹挟下,再也无法回到从前。 “所有你想出去,但是又被困在的那个地方其实都叫做牢笼”,Nini在聊天中引用了这句话。我想,在过去几年中,每个人都有一座自己的牢笼。 尽管流逝的时光无法重来,也愿我们都能早日走出牢笼。 【收听索引】 05:10 疫情前后的大学生活有哪些不一样 11:58 网课元年2020 19:14 网课和实习,两手都要抓 25:29 多方压力让每个人都早早告别假期 33:52 在现实面前,理想是不敢追求的远方 45:48 “零零后整顿职场”,能当真吗? 【本期节目】 主播:Irene 嘉宾:Nini 制作:Irene 音乐:Matt’s Blues, by Kevin MacLeod (CC-BY 保留署名许可协议) 【关于我们】 《请三十》是一档专注中国教育行业的对谈节目,由资深从业者制作播出。每期邀请细分领域的嘉宾,围绕「交学费」学生视角下的教育、「看他乡」留学海外的故事、「谈未来」教育从业者观察三大主题,为你带来最新鲜的教育资讯和最真诚的行业解读。联系我们:qingsanshifm
- 请31 - 小镇青年的我,为何不会选择职业教育
在《十三邀》第六季的第一期节目里,许知远采访了《我的二本学生》一书的作者黄灯老师。那时黄老师已经离开了书中的二本院校“广东F学院”,开始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任教。节目中,在这所中国排名第一的高职院校里,黄老师念了一位学生的习作: 在度过各个分水岭后…… 该分的水都分完了,‘源头活水’们老师们一直都很放心,到时我们这些‘工业废水’不知该何去何从。 ——“都是孩子,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是‘工业废水’呢?” 黄老师说。这个表达让她感到触目惊心。而这还是来自中国最顶尖职业院校的学生脑海中的想法。这些学生曾经也就读重点中学,有些还是重点中学的重点班。他们或是因为本科昂贵的学费、或是出于家庭就业的压力,有些明明也是“小镇做题家”,只不过比别人少对了几道题,最终来读了大专。而在进入职业院校的那一天开始,很多人就不自觉的把“大专生”当做污点背在了自己身上。 职业教育为什么背负了这么多偏见?在这期节目中,我和一位成长在小镇、并努力成为“小镇做题家”的嘉宾有感而发,浅浅谈了这个话题。 【收听索引】 01:50 “小镇做题家”这个称号可不是谁都配得上 07:23 哪怕在以技艺闻名的小镇里,人们对职业教育也存在偏见 13:28 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差别 21:17 职业院校的教师也要面临学历的通货膨胀 26:29 接连扩招是否让职业院校的生源“更差”了呢? 41:10 我们对职业教育抱有的偏见,与事实相符吗? 46:57 不负责任地聊聊,该怎么破除偏见呢 【本期节目】 主播:Irene 嘉宾:Koko 制作:Irene 音乐:Matt’s Blues, by Kevin MacLeod (CC-BY 保留署名许可协议) 【关于我们】 《请三十》是一档专注中国教育行业的对谈节目,由资深从业者制作播出。每期邀请细分领域的嘉宾,围绕「交学费」学生视角下的教育、「看他乡」留学海外的故事、「谈未来」教育从业者观察三大主题,为你带来最新鲜的教育资讯和最真诚的行业解读。联系我们:qingsanshifm
- 预告!《请三十》改版啦,播客嘉宾招募中
是的,《请三十》改版啦。 第二季开始,我将为你带来一档专注中国教育行业的对谈节目。每期邀请细分领域的嘉宾,围绕: 「交学费」学生视角下的教育 「看他乡」留学海外的故事 「谈未来」教育从业者的观察 三大主题,为你带来最新鲜的教育资讯和最真诚的行业解读。 期待在新一季的节目中与你相遇,我们开学见!
- 串台×百WU禁忌 | 坏女孩制霸职场,好女孩啥也不是
这期串台让我做得十分“上头”,我和冉冉升起的播客新星「百WU禁忌」的主创团队——三位女性科技创业者,商量了一个听上去就让人恼火的选题:女性的职场禁忌。 怎么职场禁忌还得加上性别标签呢! 这标签自然不是我们加上的,而是源于一本写给女性的职场教练书《Nice Girls Don’t Get the Corner Office》直译过来是“好女孩得不到最好的那间办公室”。顾名思义,这本书就是想说明职场如战场,好女孩是没有前途的。如果你想打怪升级,就要摆脱乖乖女的思维惯性,做一个有野心、渴望权力的“坏”女人。 事实如此吗? 我和主播冰冰挑选了书中最让我们费解的几个“禁忌”展开聊了聊: - “勇于承担责任”,但你可别做了背锅侠 - “努力工作”,怎么我还有错了? - 不会自我营销?你完蛋了啊姐妹 - 给同事带吃的、把工位布置得温馨舒适,这些女生爱做的小事你中枪了吗? - 你相不相信身体姿态真的决定了你的自信心 - 职场穿搭——他们说"Dress for the job you want, not the job you have",可循规蹈矩才令人痛苦 我们也禁不住想,为什么这本书是写给女性的?女性特质真的不适合职场吗? 【本期节目】 主播:冰冰@百WU禁忌、Irene 制作:冰冰@百WU禁忌 音乐:Matt’s Blues, by Kevin MacLeod (CC-BY 保留署名许可协议) 【关于请三十】 请三十是一档访谈类播客节目,每季邀请30位嘉宾聊一聊自己的职业、爱好和生活。这里有一切值得热爱的琐碎日常,和值得分享的人生故事。
- 串台×喜形于色 | 年轻人,你配谈苦难吗?
年轻人,你最近被二舅刷屏了吗? 7月25日,B站上一则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突然火爆。视频的创作者“衣戈猜想”用11分钟的镜头,颇具电影感地讲述了二舅苦难、坎坷又充满生命力的大半生。仅仅在两天内,这条视频的播放量就突破千万。这种病毒式的传播一方面得益于自媒体对热点的追逐,另一方面也是视频本身命中了这个时代几乎每个人的共情点。 用最简单的话概况,这个视频讲述了一个生在农村的普通人,在遭遇命运最无情的打击后,是如何在苦难中成长、自强、并温暖他人的。人们感动于二舅的乐观和坚强、共情于普通中国人面对苦难时,那种朴实的韧性。 在《请读书》系列的第一期里,我聊过一本老舍的短篇小说集。在制作那期节目时最深刻的感触就是,从古至今,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苦难其实一直都是生活的底色。 那么苦难是什么呢?究竟要什么程度的苦难,才值得被看见、被共情、被讨论?作为四肢健全、受过良好教育、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苦难距离我们有多远?我们配谈论苦难吗? 巧得是,两周前我和播客《喜形于色》的主播八代,就以苦难为选题做了一期节目。 这期串台节目里,你将听到: 06:44 要经历什么才有资格聊苦难 10:52 买了烂尾楼的郑州小夫妻,他们的苦难仅仅来源于楼盘暴雷吗 26:57 “大吃饱”永远地改造了我们长辈的大脑 35:27 慈善有意义吗?你可以做什么 49:26 尚且年轻的我们,经历过什么“苦难” 01:13:20 恶意造假的MCN公司和卖惨的视频主播们 01:34:19 幽默是化解苦难的良药吗 01:39:58 推荐关于苦难的文学作品 【本期节目】 主播:八代@喜形于色、Irene 制作:Irene 音乐:Matt’s Blues, by Kevin MacLeod (CC-BY 保留署名许可协议) 【关于请三十】 请三十是一档访谈类播客节目,每季邀请30位嘉宾聊一聊自己的职业、爱好和生活。这里有一切值得热爱的琐碎日常,和值得分享的人生故事。
- 请30 - 我参与了一场十年一度的人生记录
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他的节日,生日就是这个节日。 这期节目是《请三十》第一季的最后一期,录制于2022年7月7日,一个非常晴朗炎热的北京的下午。这天是我29岁的最后一天。所以,这期节目是我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也是我第一次在一期节目里既做主持人,也做被访者。 和我进行这次对话的嘉宾高松,是一位十年没见的老友。我选择和他进行这场对话的缘由要追溯到十年前。2012年,正在读大三的他做了一个项目。他买了一台DV,找到身边各种朋友,试图通过采访的形式,记录这些20岁的人,当下面临的困境、选择,和他们对30岁的期待。他给这个项目取名叫“元宝的故事”。 彼时,他和他的被访者一样,都觉得十年的跨度特别巨大,对十年后的自己有很多模糊但足够宏大的想象——比如娶妻生子、财富自由等等。录下来的视频高松并没有直接提供给被访者,而是悉数保存了下来,约定好以十年为期来拍续集。而今年,2022年,正好是“元宝的故事”走过的第一个十年,也是高松找到原来的嘉宾们拍摄续集的一年。他们一起看了十年前的视频,边看边聊,很多人看着十年前自己的模样,哭了笑了,感触良多。 很遗憾的是,十年前的我没能参与“元宝的故事”最初的拍摄,所以借着这期节目,我们一边录音一边录像,把30岁的我留在了“元宝的故事”里。 所以这期你将听到的是关于我的故事,也是我做播客以来,最真诚、最毫无保留的表达。如果有些内容引起了你的共鸣,一定记得留言告诉我。 【收听索引】 03:48 “元宝的故事”从何而来 11:13 十年后,“元宝的故事”里的人,怎么样了? 17:24 我正式成为请三十第30期节目的嘉宾 20:50 2012年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场大雨 28:50 此处插播一条征婚广告 33:53 出国留学是过去十年最宝贵的经历 54:08 二十几岁的职场人,就是在不断踩坑然后不断爬出来 01:07:16 每个人都经历了二十几岁又土又胖又自卑的自己 01:13:57 三十岁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01:20:04 对四十岁的自己,有什么想象和期待 【本期节目】 主播:高松 嘉宾:Irene(对,是我啦!) 制作:Irene 场地设备:播客公社(谢谢公社让我临时借到了场地!) 音乐:Matt’s Blues, by Kevin MacLeod (CC-BY 保留署名许可协议) 【关于请三十】 请三十是一档访谈类播客节目,每季邀请30位嘉宾聊一聊自己的职业、爱好和生活。这里有一切值得热爱的琐碎日常,和值得分享的人生故事。
- 请29 - 我看看是谁,还没经历职场的爆锤?
来到毕业季的最后一期「职场」主题,我和两位身在美国的95后学弟学妹一起聊了聊他们的求职经历,和初入职场踩过的坑。 如果你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你可能都面临过同样的窘境; 如果你是已经工作了许多年的老鸟,这期节目里可能有你尴尬愤懑的曾经。 对我而言,他们给我的最大启发其实用四个字就能概况:学会求助。无论是在求职期间求助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还是工作以后做个让别人愿意帮助你的人,很多时候这种互相的“麻烦”才让你的人际关系变得活络。 自助、求助、助人,愿你在职场之路上成功打怪升级。 【收听索引】 08:12 从如何在国内国外找实习聊起 21:57 在领英上发“求助”帖找到了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 29:39 辛辛苦苦找来的工作,怎么就给辞了呢? 56:59 不论国内国外,为什么现在年轻人都这么爱换工作 01:01:00 坑也踩了,当也上了,他们总结出了什么职场经验 【本期节目】 主播:Irene 嘉宾:Josie, Joe 制作:Irene 音乐:Matt’s Blues, by Kevin MacLeod (CC-BY 保留署名许可协议) 【关于请三十】 请三十是一档访谈类播客节目,每季邀请30位嘉宾聊一聊自己的职业、爱好和生活。这里有一切值得热爱的琐碎日常,和值得分享的人生故事。
- 请读书 04 | 用这本小书给你的生活治“丧”
这期节目想和你聊一本心理咨询的入门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这本书的原著写于1983年,故事的背景是英国国民级动画片《柳林风声》(The Wind in the Willows),它以小说的形式,带你进入主角蛤蟆和他身边朋友们的世界。通过心理咨询师对蛤蟆的开导,浅显易懂地介绍了心理咨询的过程,和交流分析法 (Transactional Analysis) 的概念。 你将听到: - “How are you” 这个问题有多难回答 - 心理咨询是由来访者主导的,是理清问题的过程而非学习的过程 - 交流分析法中的父母型自我状态、成人型自我状态、儿童型自我状态 - 交流分析法定义的人生坐标四象限 - 这本书里对童年和原生家庭影响力的论述 关于四象限,感兴趣的听众可以搜索 The Decision Lab - “Life Positions”. https://thedecisionlab.com/reference-guide/philosophy/life-position 【本期节目】 主播:Irene 制作:Irene 音乐: -Blue Creek Trail, by Dan Lebowitz (CC0许可) -The Closing Of Summer, by Asher Fulero (CC0许可) 【关于请三十】 请三十是一档访谈类播客节目,每季邀请30位嘉宾聊一聊自己的职业、爱好和生活。这里有一切值得热爱的琐碎日常,和值得分享的人生故事。
- 请28 - 可能是你听过最正经的MBTI解读
你好呀,拖更两周的《请三十》回来了。这期节目不可免俗地要呈现一个你可能已经听到耳朵长茧的话题——MBTI。不过作为一个还算严肃的访谈节目,我有幸请到了一位有资格正经和你聊聊这个测试的嘉宾。 Amanda在网络上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位“自我探索教练”。现实生活中,她是一位教育学、心理咨询双硕士,从研究生开始在美国大学职业发展中心给本土学生和国际学生做专业选择和就业指导。爱上了生涯规划的她自此把咨询师做成了自己的主业,也成为了认证全球生涯规划师GCDF、MBTI测评师、霍兰德兴趣测评师,等等。2021年年初,Amanda和有同样背景经历的小伙伴一起,创立了一个意在传播生涯规划理念的品牌“Z生涯”。也许是恰巧踩中了热点,Z生涯在成立之初的文章和短视频里,就介绍了很多和MBTI相关的内容。而我认识Amanda就源于一篇Z生涯与公众号“丁香医生”合作的文章,主题就是MBTI。 无论你之前对MBTI了解多少、认可测试结果还是持怀疑态度,这期节目里Amanda分享的内容一定都能解答你的疑惑,也呈现给你生涯规划师是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应用MBTI这个测评工具的。 【收听索引】 03:28 先扫个盲,MBTI到底是个什么测试 18:28 为什么多次测试的结果会不一样 31:06 娱乐化的MBTI 35:57 分型没有好坏之分吗?怎样看待有些类型的人更受欢迎 42:50 分型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弄清心理功能排序 49:17 MBTI作为美国大学里的生涯指导工具 01:02:23 一个应用MBTI的生涯咨询实例 【本期节目】 主播:Irene 嘉宾:Amanda 制作:Irene 音乐:Matt’s Blues, by Kevin MacLeod (CC-BY 保留署名许可协议) 【关于请三十】 请三十是一档访谈类播客节目,每季邀请30位嘉宾聊一聊自己的职业、爱好和生活。这里有一切值得热爱的琐碎日常,和值得分享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