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l.19 从大病筹款的虚假案例出发,谈谈平台逻辑和慈善捐款
*收听提示:本期内容不够精简,话筒杂音预警 主要内容 大病众筹平台的盈利模式 平台如何做审核 筹款业务员和发起人 慈善捐款的意义和现状 本期配乐|《Shine》by Rosi Golan
- Vol.18 重建生活秩序与想象
新老朋友们,好久不见!流逝的时间里,大家都有好好生活吗?过去一年,于我,是生命力量修复的时间,小有心得,小有成效,本期就是“鸡汤”扩散时间,大概聊了这些: 理解我们长久的脆弱 真正开始拥抱成年人的力量 直面意义危机 寻找一个永不“失败”的事情 控制思维惯性 所谓人生叙事 85%的生命力之所在 本期片尾配乐|《 Lift Me Up》,Rihanna
- Vol.17 Talk with 徐国杰|闲聊我们都在播客里听什么
「Talk with 」是和一些朋友们的对谈系列,第二期嘉宾是刚认识的新朋友徐国杰。本期非常随意、闲散的聊了聊我们在听什么播客,以及一些收听体验。 收听提示 本期有i星人认识新朋友的拘谨,还有录音场地不佳导致的音效问题,但是依然是一次开心的聊天,可当作背景音收听。 本期片尾配乐|《Feeling good》,Billkin x David Foster (live at Royal Paragon Hall)
- Vol.16 阅读系列|另类韩江<收听指引>
收听方式: * 直接点击公众号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A3qmhNCOa1nNt3UCSLYRA * 或关注日复一日公众号,搜索韩江 韩江(韩语:한강,1970年11月27日—)是韩国女作家。小說《素食者》(The Vegetarian)英文翻译获得2016年国际布克奖。 《少年来了》|《素食者》|《白》 如果读金爱烂时,带有某种阶级共鸣的属性,那韩江完全不一样,我觉得她探寻和呈现的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意识状态的迷踪,现实只是投下了具体的客观,它如何在人的主观世界里发生影响、搅动变化,生长纠缠,这也许是她要写下的。《素食者》用一个故事的三个面向,把两位女性的内心打开,拉扯出现实伤害在精神领域的全部烙印,非常震撼。对我而言,变成一棵树真切的成为过我如果有来生的一种祈愿,所以读到英惠的时候,那种对沉默和成长,融入泥土、伸进天空成为“自然”的某种执念,我深信不已。 抱歉!影响收听体验(。 ́︿ ̀。)
- Vol.15 痛苦也不必羞耻
内容提示 本期节目是一次自我疗愈的尝试,也希望能够或多或少疗愈正在或曾经感到痛苦、刚好在听节目的人,这种疗愈的努力并不是减少或者摆脱痛苦,而是达成自我的平衡和接纳。 本期配乐|《Quiet Inside》by Andy Tubman
- Vol.14 Talk with 刘脱力|游牧青年的精神与精神病
内容提示 「Talk with 」是和一些朋友们的对谈系列,第一期「Talk with」嘉宾刘脱力,她从媒体人、创业者转行到某一线大厂,曾在不同城工作和生活,是非常热爱城市探索的人,也是会确切生动地谈及城市精神的可爱女士。 本期,我们围绕自身经验,一起聊了聊这个时代城市青年们的生活状态:像“游牧者"一样,不确定未来是什么样的,面临随时的地点、境况的“迁徙”和“流动”,在这种生活方式中寻找意义和自我身份,带着一种特有的“精神”和“精神病”游荡。 收听提示 本期内容非常私人向,是未经太多策划的「唠嗑」,节目标题仅供参考,请悉知。
- Vol.13 亚洲影人系列|阿巴斯
阿巴斯应该算是过去几十年里年国际上最著名的伊朗导演之一,1987 年,他的处女作《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获得戛纳电影节艺术电影奖;1992 年,《生生长流》获得戛纳电影节罗西尼人道主义精神奖、金摄影奖;1997 年,《樱桃的滋味》获得了当年戛纳最高荣誉金棕榈奖。 戈达尔感叹:“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基阿鲁斯达米(阿巴斯)” 【本期片单】 《何处是我朋友家》1987 《生生长流》1991 《橄榄树下的情人》1994 《合法副本》2010 《樱桃的滋味》1997 《随风而逝》1999 《沐浴爱河》2012 《特写》1990
- Vol.12 阅读系列|沉浸在金爱烂的“夏天”里
金爱烂(김애란,1980年-),韩国女作家 生于仁川,韩国艺术综合大学毕业。2003年起发表小说,内容反映了当代韩国青年的生活处境,被称为“韩国都市生态观察员”。 「她“故意”以一种“轻盈”的方式写作,不像是作家,而是同世代的一个无名者,在书写生活和情感,会给我这样的感觉。但这些文字背后的敏感和沉重,也会时时刺痛我的心,“啊,我也是这样的人,我也有过这样的感受,我也看到过这样的世界”,金爱烂她是以一种轻柔的、不激烈的方式,来刺穿现代人的贫弱和痛苦,而不是以精英式、知识分子式的观摩和洞悉,读完它,我会觉得自己被理解了,自己被记录了,自己被表达出来了。」 本期谈及作品 《垂涎三尺》2005|《你的夏天还好吗?》2012|《外面是夏天》2017
- Vol.11 模糊的成长之地
内容提示 本期是一个小镇青年对于「家乡」的复杂情绪的散漫自白。 “过去人们说乡愁,对故乡的思念,浪漫又忧郁,可我是没有所谓的思乡之情的,更多的是想念家人,我好像不会把“家乡”本身,作为一个思念的对象,因为它在我心里已经没有什么实体了,甚至曾经发生在家乡的体验和记忆都已模糊不堪。 ...... 我的成长之地,已经不可追溯,我好像是没有过去的人了。这就是我每次的回家感受,不停的在告诉我这个事实:你失去了土地,过着无着无落的生活。” 本期配乐|《小城女孩》,词曲:祁紫檀
- Vol.10 给《基本无害》某期“差评”之后
内容提示 这是一期具有吐槽倾向的节目,请根据接受度选择收听~ 具体内容围绕播客《基本无害》最新一期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引发的评论区互动开展。
- Vol.9 爱的远去与投射
内容提示 1. 婚姻作为爱情归宿的可信性丧失 2. 萨莉·鲁尼关于婚姻替代方式的质问 3. 为什么我们如此难以去爱 4. 新式柏拉图之爱:磕CP与恋综前所未有的流行 提及书籍 萨莉·鲁尼《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 艾瑞克·弗洛姆《爱的艺术》 韩炳哲 《爱欲之死》《倦怠社会》
- Vol.8 隐入尘烟:乡村社会里的命运
内容提示 这是一期临时加更的电影推荐节目,有剧透。 我想推荐你去影院看这部电影,疫情下电影行业已经很难了,这部影片是一部不需要同情分也很优质的片子。它叫《隐入尘烟》,是说主角有铁和贵英的命运,而它本身,不应该被“隐入尘烟”。 当然,如果你去之前,最好先知道它是一部农村题材的电影,也不那么商业,如果能接受,赶紧去看吧,这一年,值得进影院的片子屈指可数,这部算得上。
- Vol.7 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简史
内容提示 西伯利亚曾经被称作是一个没有屋顶的一座监狱,从19世纪初到俄国革命,沙皇政权将100多万名囚犯及以及他的家人流放到这里。 这段历史被无数的传记和著作所记载,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宁都曾经是西伯利亚这片广袤流放之地的“历史囚徒”,契诃夫和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中,都出现过对西伯利亚监狱生活的详细描写。 西伯利亚流制度对东欧、甚至整个世界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一片广袤的极寒之地中,统治者建立流放制度的政治企图及具体实践是什么?沙俄怎样以“囚禁”、“苦役”的名义掩埋无数人生?人性在极端的自由剥夺之下,以什么样态显现,这些都像谜一样,让人产生巨大的兴趣。 本期是这段历史非常非常简要的一个梳理,粗浅、不成体系,希望它可以成为一个兴趣的起点,让好奇心带我们进行更多方面的深入研究。 【勘误:铜钟流放时间为1591年,节目中口误说成1951年,非常非常抱歉!】
- Vol.6 亚洲影人系列|李沧东
本期开展一个新的系列:亚洲影人。会在这个专题的不定时更新里,聊一聊那些我深爱的亚洲电影人和他们的作品,更多的是以粉丝视角分享和安利作品,表达观影体验。 小声哔哔:本期遭遇审核滑铁卢,多处消音,请谅解(😭) 李沧东作为本系列的第一位影人,节目中会谈及他的六部作品及两本小说集。 --电影 1997 《绿鱼》 韩石圭、沈慧珍 第33届百想艺术大赏 电影部门剧本奖 第35届青龙电影奖 导演奖 第18届大钟奖 评审特别奖、剧本奖 2000 《薄荷糖》 薛耿求、文素利、金丽珍 第35届卡罗维瓦利影展 特别评审奖 第21届青龙电影奖 剧本奖 第31届大钟奖 导演奖、剧本奖 2002 《绿洲》 薛耿求、文素利 第59届威尼斯影展 最佳导演、最佳新人(文素利) 第39届百想艺术大赏 电影部门导演奖 2007 《密阳》 全度妍、宋康昊 第60届坎城影展 最佳女演员(全道嬿) 第44届百想艺术大赏 电影部门导演奖 第二届亚洲电影大奖 最佳导演 2010 《诗》 尹静姬 第63届坎城电影节 最佳剧本 第47届百想艺术大赏 电影部门导演奖 第47届大钟奖 最佳作品、剧本奖 第五届亚洲电影大奖 最佳导演、最佳编剧 2018 《燃烧》 刘亚仁、全钟瑞、史蒂文·元 第55届大钟奖 最佳作品 --小说 2020《烧纸》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1《鹿川有许多粪》武汉大学出版社
- Vol.5 关于「认识自我」的漫谈
内容提示 本期是特别闲散的漫谈,就没什么逻辑,经不起推敲,说的好像之前的每期有逻辑一样,那可能是说每期都散,但对比下来,这期更是严重。「认识自我」这个话题很大,我知道我肯定聊不明白,是连想都想不明白,但认识自我跟每个人密切相关,而且我们确实一直都在努力思考,想搞明白自己。所以不管是什么水平,都不妨大胆聊几句,胡扯自由。 “....构造自我,就得先认识自我,这里的构造不是什么所谓的更好的自己,而是你认为真实的自己是什么,真实的自己不可能是把人生的全部记忆和细节拿过来,放一起就是真实了,而是通过认知,拣选、抽象出有益于构造的部分,完成自我叙事。自我叙事稳定后,我们对自己的所有行为的认知、反应的认知,就有了一贯性,就有了评判自己言说和行为的标准。能够理解自己为什么做这个,而不做另一个,就能够把握的方方面面连起来,以更合乎逻辑的方式应对我们所在的世界。 在这个意义上说,认识自己,就是搭建自己叙事的上层建筑,然后自洽起来,能够在理知的层面有一个个人的完整性,这个完整性会或多或少从理知层平移到实践层的,帮助我们更自如、舒适的面对环境,至于这个“面对的方法”是不是最优或更佳,这不是认识自我要解决和能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