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诚邀知名作家黄佟佟唠嗑:从香港女郎章小蕙到刘德华代表的香港在地文化——华语大众精神符号的迁移
主播社社与作家黄佟佟一起,从亦舒和章小蕙聊起,继续探讨香港流行思潮的演进,与更大范围内在地文化的变迁。社交车间笑点最密集的一期,欢迎收听。 02:52 1,香港流行文化衰落了吗? 12:20 2,刘德华过气了吗?——香港流行文化的星光起落 05:02 3,苗侨伟依然是我心里最帅的男人——香港流行黄金期的起起落落 09:39 4,从香港女郎到在地文化——大众精神符号的迁移 21:20 5,星光与时运——香港女郎亦舒与章小蕙 28:20 6,香港女郎:亦舒与章小蕙——性别观念与生活方式 主播社社与作家黄佟佟一起,从亦舒和章小蕙聊起,继续探讨香港流行思潮的演进,与更大范围内在地文化的变迁。
- 对话《舞蹈风暴》冠军谢欣:上过《浪姐》后,依然只有“生动”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主播社社与现代舞者谢欣一起,从个体视角出发,聊聊自身在生活和艺术实践过程中体验到的最生动之处,以及由此生发的思考
- 金曲歌后王若琳驾到:从《爱的呼唤》巡演聊王若琳创作之旅,不止音乐
Joanna 王若琳《爱的呼唤》专辑同名巡演正在举行中。《爱的呼唤》是 2019 年发布的王若琳第 10 张个人音乐专辑,里面精选了跨越 60-80 年代中、日、粤语的经典情歌代表作进行翻唱,使她入围了金曲奖最佳国语女歌手奖等五大奖项,并获得了金曲奖最佳国语专辑奖。 王若琳为每首歌都诠释出新的生命力,是对于艺术经典的传承与开拓,其中本次巡演代表歌曲有:《亲密爱人》、《寒夜曲》、《苹果花》、《夜来香》、《漫步人生路》、《我只在乎你》等。
- 和导筒创始人聊聊,电影节展如何带动影圈产业发展?
社社巧遇导筒创始人沈韩成,听两人从23年电影节展的市场回暖现状,探讨电影节展与电影产业、创作者及城市文化之间的那些事儿。 本期时间线: 09:09:上海国际电影节目前的用心程度及整体体现出的策展水平还是国内最一流的 13:30:贾樟柯把很多来自于戛纳及其他知名电影节展的优点带回了平遥 17:32:现在国内的大部分电影节展,它的整个功能性并不单纯是在放映电影,这只是电影节的一个部分 20:45:电影节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年轻人创作者可以跟产业及片方完成了连接 25:16:也许在某个维度上,文艺片或者艺术电影还是能够与观众达成共鸣的 28:18:看电影这个行为,对于普通市民已经得到很不错的普及了 32:18:在国内如果有合适的一些短片节展可以去做引入外片的工作,对于大城市的观众来说是有很不错的吸引力的 37:03:各个城市的市集活动有更强的交互性和商业化的可能 本期主播: 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 本期嘉宾: 沈韩成(导筒创始人) 联系我们: 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 公众号|社交车间 邮箱|875353129@qq.com
- 与思文的闲聊:内向≠内耗 ,这是一份写给i人的自救指南
车间的朋友们:思文的不成熟见解,在内耗时代,怎样才能做到最小程度消耗自我?彩蛋在结尾,社社哭了。 本期时间线: 05:03:人不应该只看着别人,还要关照自己 17:20:工作的意义感更多是别人赋予的 26:35:自我剥削比剥削别人往往更有效 34:03:接受欺骗自己或者放低要求是降低内耗的好选择吗? 40:47:工作也只是生存的手段,生活才是目的 56:20:当我们意识到工作在消耗自我的时候,实际上我也在消耗工作 1:03:12:你应该允许一切的发生,一切包括一切 本期主播: 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 华轩(品牌探索人) 本期嘉宾: 思文(播客《思文,败类》主播) 联系我们: 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 公众号|社交车间 邮箱|875353129@qq.com
- 【社交车间第二季】在“躺平”与“内卷”中反复横跳的我们真是别扭!
资深媒体人、社记文化创始人社社对话播客《普通人说》主播克克KK,从自身经历出发,寻求“出头”的定义。【社交车间】第二季,面对不确定的人生,“躺平”有理?“内卷”还有意义吗? 本期时间线: 02:19:扎实想做一个事情的时候,它不是一个活,它是一个事儿 18:23:超级大片的导演要跟很多人斗智斗勇才能站到那一步 27:19:什么都不说的,让一切自然的流淌,也是一种独特的风格 42:31:每个人对成功有不一样的定义,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 44:27: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在听播客和参与播客? 56:55:普女是一个中性词,成为普通人本身就是一件正义的事情 本期主播: 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 本期嘉宾: 克克KK(播客《普通人说》主播) 联系我们: 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 公众号|社交车间 邮箱|875353129@qq.com
- 【社交车间第二季】生活在都市,我们何时才能出头?
资深媒体人、社记文化创始人社社对话播客《普通人说》主播克克KK,从自身经历出发,寻求“出头”的定义。【社交车间】第二季,带您探讨内卷时代怎样才算出头?我们的正确归宿在哪里? 本期时间线: 02:12:出头是啥样?怎么才算出头? 11:31:“我的喜悦都在通往喜悦的路上消失了” 24:37:天下没有白挨的打 34:55:创作者要对自己的作品有配得感,不要矮化自我 41:29:要鼓励自己做梦,给生活多点奔头 54:40:一法通还是万法通? 01:07:06: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如果不好,何谈出头不出头 本期主播: 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 本期嘉宾: 克克KK(播客《普通人说》主播) 联系我们: 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 公众号|社交车间 邮箱|875353129@qq.com
- 【社交车间第二季】从图书商家纷纷入局抖音,探讨知识品牌营销背后的生意经
资深媒体人、社记文化创始人社社对话巨量引擎教育行业图书业务运营负责人臧晨、湖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谭菁菁,图书品牌纷纷入驻抖音后,在线教育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在哪里?该如何利用抖音进一步实现流量增长和市场转化?【社交车间】第二季,带您了解短视频时代下,知识品牌破局后的营销路和图书行业新的生意经。 本期时间线: 03:00:品牌想要在抖音做大的第一步是要先做好自己的基础运营 09:48:从图书出版的角度来说,抖音可以作为第一时间感知市场水位的阶段性测试平台 13:37:在节点安排上,刚入局的图书垂类达人应做好规划,前期以短视频为主,达到一定量后再将短视频和直播一起做 15:13:如果精力足够矩阵号一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且矩阵号越纯效果越好 19:42:帮助商家完成从零到一,从一到一百的破局和成长,是抖音的最大愿景 23:12:联动各方资源才能形成一个更加完善和更加具有规模的图书生态环境 本期主播: 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 本期嘉宾: 臧晨(巨量引擎教育行业图书业务运营负责人) 谭菁菁(湖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联系我们: 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 公众号|社交车间 邮箱|875353129@qq.com
- 【社交车间第二季】从《再见爱人》谈到品牌传播,任何关系中有效传达才是沟通关键!
资深媒体人、社记文化创始人社社与品牌探索人华轩从《再见爱人》谈到爱,“到底什么是爱呢?”人生里不止一次问过自己和他人这句话,无数的小说和哲学论述里反复讨论这件小事。在经历几十年的人生,爱过和被爱了一些之后,我们究竟知道什么是爱么。第二季,带您追问爱的意义,探讨真实的亲密关系。 本期时间线: 05:09: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对亲密关系来说十分重要,每个人都要勇于表达 06:20: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能力 08:22:这是一个流行告别的时代,但是大家都不擅长告别 11:40:爱到底是什么?是交互,是亲密?还是独立,是捆绑? 13:27:人都是渴望被爱的,但是事实上主动去爱比被爱更有力量 14:35:我宁愿牺牲爱,也不愿意付出我的痛苦 17:55:通常意义上,东亚家庭存在很多隐形家务 本期主播: 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 华轩(品牌探索人) 联系我们: 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 公众号|社交车间 邮箱|875353129@qq.com
- 串台 | 社交车间&凹凸镜DOC:对话徐浩峰导演,从文学到影视的武侠逻辑
凹凸镜DOC:许多人都是通过先看您的小说、影评,然后再看到您的电影,您如何看待这几种表达形式的优缺点? 徐浩峰:我上大学的时候受的是一个完整的训练,一周要在电影院里看两部电影,看完电影先跟同学讨论再和老师讨论。我上学的时代,我们的带班老师是郑洞天老师和江世雄老师,郑洞天老师当时给两个电影专业杂志写影评,所以从欣赏电影、分析电影到电影创作都是在同一个系统里的。 刚毕业时,原有的电影厂体系在转型改组,再没有别人直接请你当导演的运作制度,这种制度在我们这代一下就没了。所以作为导演系的毕业生,你得先练出一个本事,比较聪明的同学就先练编剧的本事,拿自己创作的剧本来争取导演的机会,要不然就先练拍电视剧或者拍短片拍记录片的本领,等于比前一代人要多练一个手艺才能当电影导演。 我是先写影评,因为我那几年还没开始练剧本,当然也得写东西,所以我是属于练影评的那一类。 社社:您的影评新书《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有一篇我特别喜欢,“《小兵张嘎》和塔尔可夫斯基”这篇。您这种结构方式和拆解理论的视角非常有意思,您怎么认同这本书在您整个创作图谱中的价值呢? 徐浩峰:以前做影评不能泛泛的谈自己的个人感想,以前写影评要有责任心,一篇影评一定要有五六个知识点,而且这些知识点还是你新挖掘出来的,这样才对得起读者,这是以前的影评标准。我年轻的时候做影评其实还是把从书本上看到的知识,或者是圈内的知识进行组接,把这些知识组接好之后再评一个大众都看到的电影。 现在做影评其实按照以前来说是犯忌的,以前影评不能光谈个人感受,个人感受是不准的,有局限性的,但是现在故意要犯这个忌。我把自己的一些生活经历,等于是没有文字记录的,但是,是我经过的一些事,我把它作为我的论据了。 凹凸镜DOC:我分享一个故事:在某一年的中国独立影像展举办期间,有些学者发表了一些对独立电影的评论,部分导演并不认同学者的观点,觉得,你们连拍都不会拍,你们写的影评能有什么?导演们发起来一个“南京宣言”, 用以直接表达对批评界的不满。您觉得影评和电影创作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徐浩峰:国内最早的影评体系其实是学前苏联的评论方法,比较接近文学评论,是很完整的,有体系的。它其实是个论文,但它写得又易懂一些,不像论文似的要有那么多的注释。 80年代之后,巴赞、特吕弗、戈尔达的影评对我的老师那一代人的影响非常大,他们撰写的影评风格变为,一个影评得有五个知识点之外,还必须要把影评文章化,影评要有文学性,这等于是法国范。 以前的苏式影评是文学评论式的议论文,法式影评它本身是一篇漂亮的文章,追求文章化,所以这是我老师那一代。 凹凸镜DOC:您怎么看文学和电影的关系呢? 徐浩峰:首先,电影剧本和小说有很大的差距,比如,19世纪的小说,它建立了很完整的人物,这是19世纪的巨大的成果。这其实也是一个导演的思维方法,一个编剧的思维方法。但一个常规的电影两个小时,你的时间不够,因为你拿一个小说去塑造人物,完成这个事件要有很多的层次,这样才能建立起来,但是电视剧本无法有那么多的层次。所以电影剧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结构的方法,我没办法直接写人物和时间,但是我对它进行分切和拼装,构成了一个电影剧本,这就是小说和剧本大致的不同。 凹凸镜DOC:文学作品改编成影像化的时候,您会有怎样的具体处理? 徐浩峰:你如果用文学,必须要用很多的层次,因为文学是一个字一个字拼出来的,文学要感人不见得总体字数很多,可能我只有40个字触动你了,但这40个字描述的层次非常多,在这40个字里你感觉到一次次海浪般的冲击,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而电影它其实做不了这么多层次,所以有时候需要我拿一个镜头,把两页小说的内容变成两秒、三秒,这是一个叙述节奏上巨大的变化。 社社:您如何在作家和电影导演这两个身份之间来回切换呢? 徐浩峰:我最早拿小说给电影做热身,因为电影剧本要求的结构太严密,写电影剧本修改的时间太长,你得在反复改很多次中去找,怎么才能表达出来的分寸,否则将来一拍电影,你觉得自己感情充沛,但是拍了一堆废戏,剪的时候还是得高度精简化的舍弃去剪。与其这样,在剧本的时候就去练,写剧本的时候已经有了淘汰和筛选的过程,在剪辑台上就省事。 小说其实是要找你的主题和构思,一开始的时候,你想的主题一定是比较肤浅的,通过各种方式写一个事,把这个事写出来了。 社社:《大日坛城》的主题,您一开始想的是什么呢? 徐浩峰:我们不管他叫主题,它其实是一个构思。我们不拿电影这个形式去说思想,而是设计出一个思想性的情节。等于是我们也谈哲学,但你说徐浩峰老师你的哲学是什么?我说不出来,因为我们是情节化的哲学,所以《大日坛城》的基本构思一开始吸引我的是一场一场的棋战。我喜欢围棋,曾给《围棋天地》写过短篇文章,给《解放军报》写过评围棋的长文。 凹凸镜DOC:刚才您提到一点,您想做导演先从文学或者编剧来练手,但现在有一个趋势,就是影像的平民化,很多年轻人可能上来没毕业就可以当导演了,不像您那时候有一个过程。但我自己反思,可能有一种对影像的敬畏消失了,太易得到了反而不珍惜。您做第一部作品的时候是不是很忐忑?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徐浩峰:我们那个时代拍影像要付出很大代价,因为那时候的拍摄介质还是胶片,等于是化学时代的电影。第一次当导演其实都会紧张,这个紧张是总怕自己把东西拍漏,会有那个焦虑,会恐慌,总担心自己有没有拍够。因为那时候导演经验不足,还未能建立起整体的概念,导演经验丰富之后就觉得就拍到这其实就够了,因为还有别的戏别的镜头,一拼效果就很好。 第一次拍电影往往会陷入一个思维的误区,就是把一个镜头当作整个电影来拍,你就觉得一个镜头得表达我所有美学,给自己搞的压力也很大。 凹凸镜DOC:这些年“武侠影片热”似乎在慢慢消退,当然会有一些变种,一些片子虽然不是武侠题材,但还是有一些武侠元素,您怎样看这样的现象呢? 徐浩峰:武打片的鼎盛时期,其实都是以中国人的人文作为依托的。70年代的武打片鼎盛时期都是写一个老式家庭的故事,黄飞鸿和他的父亲,黄飞鸿开药铺的街里街坊,人情世故,一条街上有两个武馆,两个武馆之间(的故事),他等于有民风作为故事的一个依托。后来随着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大量的在现实生活里消逝,年轻人不喜欢看这种片子,因为我在生活里没有同感,成龙是典型的由武打片变成动作片的代表人物。 那时候的电影完全脱离民风了,会写一个侦探小说里的侦探,会写一个警察,但是动作片中又有武术的元素。后来徐克、程小东发明了一套新的视觉观念,让以明朝服饰为主的一套片子开始流行。但是后来因为大量的复制而不注重故事,都是即兴的编戏,突然一下在东南亚、大陆和香港本土失去观众群了,这跟他们视觉设计高度精良化、剧本粗糙化有直接的关系。 凹凸镜DOC:能聊下您的新书《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撰写的背景和过程吗?您为什么会对十七年电影感兴趣? 徐浩峰:那些都是我童年时期看的电影,那时候写的人物的风貌,接人待物的方式,你看了就会明白中国为什么被称为礼仪之邦,即便在民国,大家都普遍西化,传统礼仪高度简化,这些人物,你不看他们的故事,光看他们说话和动作,你会觉得非常好看,他就已经是礼仪之邦里最简化的礼仪了,但是那种彬彬有礼的东西非常让你感动。其实最早就是想追究孙道临、于蓝这些演员他们怎么说话,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话。 凹凸镜DOC:研究十七年电影,您觉得对当下的电影是否有一些启发呢? 徐浩峰:导演创作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拿这个行为反应社会,这个行为不是说你对抗一个剧烈的外部世界,而是,比如说这个人在家里他打不打孩子,这个人和朋友发生冲突之后,朋友之间最激烈的方式是什么?用个人小家的行为的变异来反映社会的变异,这是导演构思的一个方法。 所以十七年电影就是去研究这个行为跟社会进程的关系,它算是一个样板。 你看到那种彬彬有礼的行为,但是他又发生了革命。现在的人可能对不自知的一些行为方式觉得理所当然,但是以导演的眼光看就觉得太奇怪了,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仪态和举动,背后一定影射着什么东西。所以社会信息是非常具体的,是直接落实在人的言谈举止上的。 凹凸镜DOC:未来会不会想尝试除了剧情片以外的方式,用纪录片、漫画或者其他形式继续阐述“武林”呢? 徐浩峰:不会,因为我跟武术界的默契是,我不介入武术界的事,之前有过多部武术纪录片请我做顾问、受采访对象,都婉拒了,这是电视界普遍知道的,所以现在也没人找我了。动漫,是我不了解的领域,有过动漫想请我做武打动作设计,也婉拒了,我这年纪,精力有限了,为避免给观众添乱,就不做不熟悉的事了,能把我熟悉的事做得再有提升,更对得起观众吧。 本期时间线: 00:50 欣赏电影、分析电影到电影创作都是同一个系统里的,我是属于练影评一类 09:18小说成就人物、讲述事件有很强的层次性,但电影剧本主要对它进行分切和拼装 12:35 我们不拿电影这个形式去说思想,而是设计出思想性的情节,讲情节化的哲学 15:55第一次拍摄没有整体的概念感,就想把一个镜头当做整个电影来拍,什么都是重要的 23:45 行为反应社会是导演创作里很重要的概念,用小家的行为变异反映社会变异,看到内化的东西很重要 联系我们: 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 公众号|社交车间 邮箱|875353129@qq.com
- 串台|《黑水公园》vs《社交车间》:优酷科幻漫谈《不要回答》,这次真没看够
关注科幻的人应该都知道,前几天网飞版《三体》释出了首支片花。其实在这儿之前,优酷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节目,叫《不要回答》。今天也很荣幸邀请到了「黑水公园」金花老师和《不要回答》的制片人杨舟老师,一起探讨科幻这个特殊的议题。 大家对科幻的理解可能都停留在表面的飞机、飞船上,但有时候我们看到的飞船,其内核可能并不科幻,而科幻也绝不仅限于此。就像《不要回答》里关于“睡眠买卖”、“大数据算法”“数字孪生技术”等内容,它其实也属于科幻的一部分。 我还蛮喜欢第一集内容,因为节目本身是《三体》源起,大刘在里面也提到了很多有关人类未来的想象力,其中就包括他提到之前看过的有趣设想,当一千多万甚至上亿的人同时用激光笔照射月亮,可以把月亮变成想要的颜色吗?让成千上万的人同时拿着激光笔照向月球时,月球是不是就会随着激光笔的颜色而变换颜色?我觉得他提出的这个点不仅有趣,也会链接我们思考,去进一步去设想、探索,这在未来未必不可能? 还有一个是尹烨和陈立老师关于“未来饮食”这一集,他们在探讨我们人体跟细菌的关系时,你会觉得这个节目它虽然是从科幻切入,但是它包括了一个泛科学的部分。即使你不是一个非常铁杆的科幻迷,但你也会很想深入看下去。 对于现在飞速发展的短视频时代环境而言,大家对低智、日常式的短视频内容,其实已经非常的疲惫,甚至厌倦了。慢慢的,大家现在开始追求过眼又过脑的东西。但这个“过脑子”的东西在哪儿呢?我觉得目前大家对于这种知识属性的影像内容需求量是很大的,问题就是谁来做这个呢?做它到底有啥好处呢? 《不要回答》这个项目,我们做了一年多。有的时候也在想,为什么要做?一方面它是一个很纯粹的题材,另一方面来讲,这是我们很长时间以来最想干的“某一件事”。尤其节目播出以后,包括很多业内和媒体朋友、观众等,给了我们很多惊人的反馈与评价。那个时候,我们对做这件事的心更加坚定了。这期间的闷头干,算是一个很好的某种执念的状态吧。 我们做过很多节目,知道做什么类型的会有流量和热点曝光。但我们依旧选择了科幻,选择成为科幻节目路上的开荒者。实际上,通过我们做这么多节目以后,会发现我们让很多开始说不喜欢科幻,认为科幻是“垃圾”的这些人喜欢上了科幻。他们后来也因此讨论到,他们从来不知道科幻是什么,一贯以为科幻就是外星人、飞船之类的,没想到这里面还分有这么多的种类。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发现,不是他们不喜欢科幻,而是他们从来不知道科幻里还包含有这些作品。所以我觉得,只要我们不停的去做,科幻的巨大魅力会感染到越来越多的人,让更多人爱上科幻,这就是我们坚持的意义所在吧。 而且你知道,科技会改变很多东西,科幻有时候就是其中一部分。因为它会推想我们在近段时间,或是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然后让我们有一个方向感和空间想象力,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前两年有科学家发现,章鱼不仅是有智商阶段,它还有痛觉。还有说章鱼来自外星,是外星人的后裔等等之类的。你看,随着科学发展,我们对于地球越来越了解后会发现,我们之前的很多定义不完全是准确的,都是有可商量的。所以,科幻的魅力就是会在符合逻辑的情况下,把很多人和事推到一个极致,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极致,在科幻的逻辑内都可以算得明白。 在《不要回答》里,其实有很多内容也是非常有开创性的。在这儿之前,我们基本都没见过这样的节目,也没想过会有这样的节目存在。所以,《不要回答》之所以能吸引到很多人的喜爱和关注,不是没有理由的。而且这一次三体社区和《科幻世界》杂志,也给了《不要回答》很大的帮助与支持。所以,我现在觉得「科幻」这个东西,尤其在中国,近些年来市场环境变得好很多了。因为在前些年,它还是小众且有些封闭的,而现在,它正在良性向上发展中。 还有一个想跟大家聊的是,科幻题材它娱乐吗?我觉得它蛮娱乐的,非常娱乐。其实我就希望它可以娱乐一点,娱乐且不丢失,这样就很好。足够通俗和有趣,大家才会愿意去看科幻小说,关注科幻世界。 最重要的一点是,有的时候你会明显感觉到,那些真正在推动高科技进步的人们,几乎没有不喜欢科幻的,他们都是从科幻中摄取灵感。如果我们把科幻垒得太高,大家就会对这个东西恐惧,这样反而会影像我们对科幻里的魅力的摄取,会影像我们的灵感。所以在做《不要回答》的时候,我们就想把它通俗化,通俗化的去把科幻讲给大家,让它也变成流行文学。 希望大家继续关注《不要回答》,关注科幻领域,也期待科幻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本期时间线: 04:25:科幻不一定非得停留在表面,有时看到的“飞船”其内核可能并不科幻 17:50:科学进步虽然能满足个人某一项的身体需求,但基于人体本身的复杂性依旧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37:05:大家在现实生活里面都想要开一个小窗户,奇思妙想的心态应该是每个人都有的 46:26:科幻的魅力在于在符合逻辑的前提下将人与事推到一个极致 51:38:从《不要回答》这个节目可以看到科幻的开创性和娱乐性 1:08:04:有经验就有方向,《不要回答》第二季单期选题策划会更有针对性 1:17:51:制片人透露第一季节目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将更多真实案例视频化呈现在节目中 1:19:07:一文一理的嘉宾配置让《不要回答》第一季实现了人文与科技的碰撞 本期主播: 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 本期嘉宾: 杨舟(《不要回答》制片人) 金花(播客《黑水公园》主播) 联系我们: 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 公众号|社交车间 邮箱|875353129@qq.com
- 串台|《小高的岛》VS《社交车间》:北上广的年轻人到底要不要买房?
我们想聊一个跟现在年轻人非常切题的一个议题,就是现在生活在北上广的年轻人还要不要买房? 买房这个事情就是不管你来自东南西北哪一个地方,只要你真心想在北京留下去的话,好像很难逾越这个问题,他既是一个因也是一个果。对于任何一个时代只凭借自己的能力买房的年轻人来说,都是一个大问题。即使你现在收入比起当年来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你的眼界,你的审美和对居住居住要求的这种提升也发生了变化。比如说现在你的预算内可以买个地下室,但不会真的去买,因为那个不现实。 在北上广奋斗的年轻人,也很难回到家乡。虽说做自媒体的年轻人们,好像在哪里都一样,但生活圈子、朋友,大部分都在北京了,也就不太会想回到那个环境去了。文化行业的年轻男生女生,只要有最后一次选择和抗争的余地,都不会愿意离开大城市。虽然和以前的朋友有美好的回忆,但大家的人生轨迹早已发生变化,人不能靠回忆过一辈子。 我发现我们这种文艺青年想要的那种人生,跟世俗意义上的那种幸福人生,常常有一种不可逾越的观念上的鸿沟。你要花很大的这种代价来做自我意识上的突破,才能从文艺青年变回普通青年。但是文艺真是一种病,我以前不觉得,我现在会觉得就是有关买房这件事情,像一直以来有一句话,就是“幸福不是幸福,幸福是你经营出来的。幸福不是房子,你租的房子你也可以把它弄的很幸福……”,就类似于这种话。但实际上从经济学的一个角度来说,就事论事回到数字上,租一个房子十块钱,然后你一年的房租100块钱,你花200块钱来给这个房子搞装修,等于说你可以多租三年,然后你这三年加起来,再加上你这个装修的钱,就600块钱,可是搞不好你买房以后,你的月供也只有50块钱,也就是600块钱减50,可以还一年,就类似于这种算法。 网上不是之前一直在分享一个概念,说这个房子是租来的,生活是自己。其实我听到这个话,会觉得很矫情。但是我为什么从想买到现在又觉得好像买不买没那么重要了,大家的心路历程是差不多的。一开始也觉得每个月挣的钱全都给别人交房租了,一毛不剩,就这件事儿让我没有安全感。再加上租房子有几次不太好的经历,就是突然人家要卖了,你就必须得搬走了,总之决定权不在自己手上。还有一个阶段心里会不平衡是,周遭的朋友都买房了,然后好像开始意识到说,大家都长大了,只有我还没长大。但那个长大,是人家爸爸妈妈帮着长大的,那个首付是得到父母支持的,可不是每个人的家庭都有这个条件的。 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买房可能都不是单纯买房的,买房是我们生活的一大部分,就是你不管是你来自中国的哪里,你只要在北京生活,好像就很难回避这个问题。但是跟听众们发出最真实最真诚的劝告,别来北京。北京对于文艺青年们来说是个十分迷人的城市,你可以在这个城市发现很多闪光的人,但房价真的太贵。 其实,买房这件事到了一个年龄阶段回避不了,大家还是希望自己安定下来。以前我觉得说为什么非得要就是有一房子有个归属感,你为了这个归属感付出那么大代价值得吗?但是我近期在想的一个问题是,我要不是这个归属感,而是说他的一个确定性。比如说我不会被随时赶走,或者说我要考虑下一次这个房租我交不上怎么办。可能你买房有一样问题,但是如果你尽早的解决了房租、房贷的这个问题,你可能后面会有更多选择吧。 为什么我会从一个很坚定的租房者,到现在就觉得是不是我们都要在某个地方有定居感?即使你随时可以离开这个城市生活。买房以后,你在这个城市生活增加了很多胆色,有了胆气以后,你心里面有底了以后,你做很多选择是用另外一种思路的。比如说有一些人走独木桥,就是闭眼睛,戴着那个眼罩来走桥,就很害怕的人,很有可能就掉下去了,不害怕的就是保持正常体态的人有可能就一走到底儿平稳到上岸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他在做自己,但是人在没有胆气的时候是很难做自己的。所以没有安全感的人,是可以考虑用买房的手段来增强自己的胆气。需要划重点的是,这并不代表着,年轻人买了房就一定能完全拥有安全感,也不用过于担心自己与周边人的差距,毕竟人跟人本身就是不一样的。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在能力可行范围内找到属于自己的舒适感,并且朝着那个目标努力奋斗即可。 本期时间线: 03:23:买房既是因也是果 12:50:文化行业的年轻男生女生,只要有最后一次选择的余地,都不会愿意离开北京 20:34:从文艺青年变回普通青年往往要花很大代价来做自我意识上突破 26:32:问题比感知更重要,有诚信的前提下,问朋友借钱买房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33:18:如果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在北京买不了房 37:13:有父母支持,哪怕你知道他能力有限,也会给你莫大的勇气 47:44:房子除了居住外还有金融属性 1:08:50:就像每个人有适合自己的买房经,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将目标转化成能力而非困扰 本期主播: 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 本期嘉宾: 高嘉程(作者,自媒体人,播客《小高的岛》主播) 联系我们: 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 公众号|社交车间 邮箱|875353129@qq.com
- 社交车间007|巨量引擎官方直播间:节点营销怎么做?
品牌为什么一定要做节点营销? 从近十年的时间维度上来看,中国的消费市场上,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互联网造的节,它们其实都拥有同一个名字,即购物节。这个既有历史缘由,也有当代商业的推波助澜,中国消费者之所以喜欢在节日里消费,主要有三个原因:情感因素、周期性刚需消费、大促期待。 我们先来聊聊情感因素,七夕刚过去,有对象的人都花钱了吧?现在正是暑假,有孩子的都得带出去玩玩吧?很多消费是为我们提供情绪价值的,消费者这些年,生活过得越来越有仪式感,所以节日消费的比重也大幅上涨了; 第二个我们来说说周期性刚需消费,我们一年里面的节点,其实分布的还算均匀,没有说特别集中,对于很多消费者而言,刚需消费是固定的,消费欲也是一波一波的,就像我们很多人每周会去逛超市,那他们在网上同样有这种消费周期,节日正好成为了这个消费周期的突破口; 说到大促期待,这个其实就是各个平台在迎合消费者的周期性消费——消费者有需求,商家放大需求,给他们充分的购物理由,像618,双11玩了这么多年,大家已经对这些大促形成了消费期待,甚至会压抑自己平时的购物欲,集中在大促时爆发。 在这样的消费惯性下,品牌在营销上想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要做节点营销,剩下的问题就是,怎么做。 节日作为天然的指数放大器,只要能找到好的营销模式,品牌则能以较小成本撬动流量杠杠,助推品牌与销量增长的双赢。那么品牌可以如何做节点营销呢?从品牌方来讲,营销通常有两条线,一是品牌自己的节奏,二就是节点营销。 在充分了解自己行业和节点之间的关系后,品牌要做的是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按照目标来前置自己的营销动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蓄水。蓄水的周期非常重要,拉得太长,成本过高,时间太短,没有形成深度种草,转化效果不好。所以我们通过大数据可以发现,通常要预留15-30天来做大面积曝光,完成对潜在客群的首次触达,然后在节前5-15天对这些精准人群做多次追投,最后在节点前后5天做集中的营销触达,才能更完整的完成转化。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节点营销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因为它需要有数据化做基础,充分的热点事件做加持,高黏性活跃人群做拉新池,持续的触达机制做种草,以及通畅的购买链路形成闭环。 融媒体时代,品牌营销借势“爬坡”打通全链路? 节点营销除了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外,它还会涉及到很多环节。因为品牌营销不光环节众多,在融媒体时代,用户注意力变得更加碎片化、用户的流动性更强,品牌营销还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转折点上。那么,面对这些变化,品牌应该何去何从呢?我们先从整体来看,目前品牌营销正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转折点上,这个变化是系统性的、结构性的。 品牌营销经历了多年高度竞争之后,特别是内容生态的高度竞争之后,其本身的难度已经快速上升。比如,触达渠道和用户注意力变得碎片多元,长尾的KOC和UGC影响力上升、传播载体和内容表现形式都变化非常快。 而这也意味着,内容的有效性和更迭时间在变得更短,一种内容营销方式火了之后很容易被快速复制,导致这种领先的差异性快速就被拉平,且消费者对内容的需求变化快,很多品牌反应内容的更新和调整周期越来越短。例如羽绒服的雪山直播、北极直播等等,新鲜感很快就是消失掉了。 第二个则是供给过剩,消费行业的爆发,品牌红海本身加剧了营销竞争烈度,而在大密度的内容消费之后,用户也越来越警惕所谓的「过度营销」,对营销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品牌营销上,品牌更加不能急功近利,内容一着急就没诚意、就会粗糙,也显得没有真心。 内容是品牌长久存活的“有力武器” 针对用户越来越警惕过度营销的问题,品牌没有秘诀,只能不停地根据用户需求变化进行迭代。而也正是这样的现状促使了在品牌营销领域的新变化的出现,总结来看关键词就是:内容。 首先,内容产品本身出现了很多创新,例如在短视频和直播这样的新视频领域里、也在裂变出Vlog、短剧、短综艺、微电影,甚至还有漫动画、微型纪录片等等。在广义的内容领域里,也逐渐出现了趋向准确和精致的内容变化,今年可以看到很多新品牌顺应这种逻辑,开始在积极尝试播客、品牌杂志、电影级短片、商业纪录片等内容产品。 其次,内容产品所涉及到的生产、传播、消费以及与营销相关的变现环节,都在发生系统性变化。这也就使得内容的影响边界已经从广告逐渐拓展到渠道、产品等环节。一些消费品牌在设计产品之时,就已经把内容思维跟产品本身融合在一起。我们以白小T为例,他们在生产产品之前,就会考虑抖音短视频的传播效果,相当于将营销的环节和考量更为前置。 再比如,内容和渠道形成了一体化,直播和短视频带货是最典型的体现,而且现在直播对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在抖音上可以看到内容风格非常多样不同的直播间,但就内容观赏本身也具有娱乐的价值,而这些内容也都不断地适配到不同的品牌营销和电商转化上。 在这样的结构性变化和内容关键词的基础上,不同阶段和不同属性的品牌,也都可以重新思考和梳理自己的营销逻辑。 对于大品牌来说,首先从用户覆盖维度来说,必选项是短视频这类主流平台,可选项和加分项是根据品牌定位选有特定圈层心智的垂直平台。对于新品牌来说,很多处于较早的创业阶段,也有很多本身就是单一产品形态,一种有限型的商业模式,也就是资源有限、认知有限、目标有限。这种情况下,原则就是创始团队擅长什么平台,精于什么内容,就先选什么样的平台和内容。 在基本的营销变化逻辑和对策之外,各个品牌还是要在线性上或者时间轴上,充分的注意到大的营销时间节点的作用和价值。 那么,每个品牌到底该如何踩准节点呢?依据市场反馈来看,营销行业整体进入注意力过剩阶段,跟随着平台重要的营销节点,营销效率显然会更高。因为平台也在投入巨大的资源以提高营销节点的水位,品牌要在这个时候学习如何借助这样的平台势能,跟着匹配度高的热点话题节奏走,就有机会能够更有效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就比如巨量引擎在刘耕宏带动站内健身内容增长后推出的《冠军健身课》等多个健身IP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样的营销IP叠加了正值话题巅峰的爆款内容,可以给相关品牌制造出一个更全面的高效率的营销场。 但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行业本身也进入供给过剩阶段,这使得场景、情感、社交等要素在消费决策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通过重要节日的节点营销,恰恰可以有效地激发消费者的场景、情感、社交需求,且形成的品牌声量、积累的品牌好感度,以及带来的销量转化,都是极为可观的。 品牌招商要先抓住“融媒体化”的优势 沿着节点营销的重要性继续延伸,接下来要谈的一个话题就是:品牌应该怎么玩?从阶段和节奏上看,品牌招商要先抓住“融媒体化”的优势。可以覆盖品牌营销A1-A5阶段不同的传播诉求,例如A1阶段以扩大声量为主,那么图文为主的开屏广告以及视频为主的头部内容就扮演了重要作用,A2-A3要完成深度种草,就需要信息流广告精准追投,以及对应的明星达人UGC内容,或者行业营销活动等。 那传统品牌如何适应新生的营销场景呢?引用弘章资本的翁怡诺老师的一个观点,就是老品牌新做的核心是重建团队,因为老品牌缺乏的东西有很多,包括供应链、数字化、渠道构建、电商运营都要重构。市场上有一个老牌的食品品牌,就是通过重新调整运营团队,加大供应链能力,特别是对品牌内核的深度挖掘,把唐风礼仪国潮经典作为品牌升级要点,形成了系列精致唐风的新产品线,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实现了一年250%的高增长。 但纵观行业市场现状来看,只有线上的能力还是不足够,有条件的传统消费品牌还可以尝试线下场景的体验化与内容化。很多传统品牌的线下门店更多承载的是销售的作用,但新消费人群更喜欢内容感、体验感强的线下消费空间,这样的空间也更容易吸引打卡和传播。这样也可以使自己的新品牌逻辑可以更实际更立体的传递出去。 我们通过大量节点营销数据验证得到结论,多触点组合投放在种草和全局转化效率上更优。在节点营销中,多触点组合能够帮助品牌完成全方位的用户沟通,达到多重营销目标,并且兼顾种草和转化。 要做“有节奏的”节点营销,成为营销节奏大师 除此之外,营销圈子里还有一句老话,叫营销的天敌是遗忘。如何保持品牌持续有节奏的声量,同样也是每个品牌营销人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在当下这样一个全民过节点的大背景下,我们想做“有节奏的”节点营销,要找准好以下四个节奏。 一是要抓住“热点话题”的节奏。通过平台数据看到,在节日节点,内容的平均播放量是日常的1.3倍,节点相关的话题、视频也更加容易获得用户的青睐。比如夏季节点娱乐类的内容话题,讨论很高,高考、毕业季等一些节点性话题也经常出现在热榜中,这些都是品牌可以借势的热点。在中秋节点,“中秋祝福”、“中秋歌会”等相关内容热度很高;诸如此类,抓住节日的自然热点、巧用用户关注点,制造更多情感链接,能够让品牌的营销事半功倍。 二是需要抓住“行业旺季”的节奏。从用户的内容消费数据来看,多个行业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行业节点特性。比如游戏行业在春节以及暑假会有非常明显的内容消费高峰;美妆行业呢,在5月、8月这种换季类的月份也会有明显的内容消费波峰;即食品相关内容播放会在开学季期间明显上升;娱乐类内容也会在夏季节点有一个明显的峰值。在巨量引擎,品牌可以根据自身行业属性,清晰的洞察到,自己行业的内容消费高峰,以及用户兴趣点。利用好这些自然的热度,能够帮品牌更好的做好营销。 三是要抓住“投放时间”的节奏,从前期的认知提升,做产品的蓄水和种草,到核心的转化期,做一站式的转化。 最后则是要抓住的就是“人群认知”的节奏。基于当下自身的人群资产情况,分析品牌现在需要针对哪个人群做营销,结合当下节点的节奏,选择合适的营销产品和IP,做好人群的运营。 总之,如果能更好地把握每年不同阶段的节点分布、分别适配哪些品牌和产品,也许能帮助品牌主更清晰捕捉到投放和做生意的时机,为品牌、为企业带来超乎想象的发展势能。 本期时间线: 02:17:品牌为什么要做节点营销?品牌如何做好节点营销? 08:58:品牌和消费者需要有更多的情感链接,强化陪伴属性,强调价值主张 13:02:节点营销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15:06:品牌如何适应新生营销场景,抓住“融媒体化”优势? 23:08:通过重要节日的节点营销,恰恰可以有效地激发消费者的场景、情感、社交需求 33:49:关于品牌营销的未来前景 38:35:如何利用巨量引擎多重触点形态做好节点营销? 54:46:在有节奏的营销场,营销人需要抓住哪些节奏? 1:12:44:品牌如何从时间、人和内容维度抓住节点营销机遇? 1:30:33:看懂抖音时间优势:巨量引擎拥有议程设置能力 本期主播: 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 本期嘉宾: 王卓(窄播&新声Pro 创始人) 何商英(营销科学MSP) 郑方园(巨量引擎内容市场负责人) 张翼(联诺传媒策划总经理,资深营销人) 联系我们: 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 公众号|社交车间 邮箱|875353129@qq.com
- 社交车间006|专访M360&创+平台创始人钱峻:解码企业背后力出一孔的品牌思维
最近有一个突发事件就是,钟薛高的胶不燃于火。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他从“雪糕刺客”似乎变成了“全民公敌”,钟薛高这个品牌确实陷入到一个比较困难的时刻。从品牌的角度来看,不管是钟薛高还是中国很多新消费或者新的品牌,他们官方的表达有一种非常“杠”的精神。实际上,还是希望决策者能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事情,以人为本将心比心,更加具有智慧和同理心去和消费者沟通,而不是硬“杠”。 “钟薛高”事件背后映射的其实是一种贫富阶级之间的对抗,很多人反对的并非钟薛高本身,而是反对消费品背后代表的那些人群和自己人群之间的落差感。现在整个舆情环境,企业集中爆发言论的概率在不断的上升,上升的背后有一个母题。母题就是除阶级、性别、种族这些一直是社会议题的母题,价格、安全则是商品话题的母题。在前人已经踩过雷的情况下,后人依旧掉下的这个“坑”,永远都是价格和安全。所以我觉得企业或者品牌需要用足够的精力在处理母题上做的足够扎实,再去谈别的。 在后疫情时代,品牌如何通过可持续的营销方式来实现可持续的增长?因为现在对于做品牌来说,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那么究竟要做些什么事,能够帮助品牌做一些可持续发展? 成为一个品牌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理念以及他的信仰系统。特别是中国的一些新消费品牌,成长几年后就有很强的经济实力,这时候应该回归本源,去思考它究竟想带给人们什么。以可口可乐为例,它强调的就是大众的情绪和欢聚的时刻点,包括麦当劳和耐克,它们始终有非常强的信念系统。反过来就是说,中国的新兴消费品牌虽然成功,但是缺少自己的价值观,以及到底要跟我的消费者在信念系统和精神灵魂领域讲什么样的故事,做什么样的事情。 另一方面就是品牌营销与商业创新,在商业创新的同时能否加上品牌文化或者中国文化,或者是文化体系当中的文化创新加一点科技创新。不管什么方面的创新一定要加社会创新,在目前的体系当中,品牌需要跟消费者一起成长,消费者是我的创作者,同时也是我的用户,也可能是我的数字产品的拥有者。而且品牌在追逐商业的同时,也要思考能否跟我的消费者供应去做一些创新和连接。 现在还有一个趋势就是,抖音、快手号都加入了618,那么直播这个流量品牌如何去抢这个流量呢?如何在这个618,就这么多直播平台,这么多的视频平台里头,如何去做得更出彩一些? 所有的媒体,只要他有流量,他也在不断的建设他的闭环。从阿里到抖音,包括现在的微信视频号也即将商业化,以及他的电商路径已经十分清晰了。如果要做好流量,没有特别好的内容和特别好的初心,如果没有特别好的那个到达率和频次,很难去把这个做好的。内容想要做好,第一个肯定是真实,毕竟精明的消费者只会被好的故事、真实的东西去连接,去打动。 还有在整个不管是做品牌营销,还是做什么市场,现在更多是在用数字说话。那么在越来越复杂的数字营销生态中,企业如何去重新审视自己的品牌建设模式呢? 目前为止很多企业都在建立自己的数字化的系统,包括他的私域流量、CM,包括他的一切可衡量的数字化媒体转化率和流量。实际上,品牌建设的模式跟数字化生态是不矛盾的。企业自身要架构这个数字生态,也是需要非常用力和努力的,不只是在技术和硬件投入层面,还有在企业组织架构的数字化营销当中,重塑每一个人的数字化能力,包括决策者的数字化能力和架构战略以及布局,包括他是能够用营销的科学、科技,还是他能够在产品革新当中进行数字化。 另外一方面,现在很多的媒体都是社会化的媒体,很多都是表现在社交平台上的发酵。企业去做品牌建设,不管是社会化平台还是电商平台,所有的这一切都将体现在他全链路的品牌建设模式,而且在品牌建设的这个模式,他也必须是正向拉动的数字化回馈。现在的品牌建设,他需要有科学化的去建设,它是全链路的,要去与我们的消费者沟通。哪怕做产品创新,也需要真正了解消费者的痛点和需求出发去做这个创新,所以这是一个决策者需要重新审视和不断革新的时代。 本期时间线: 02:10: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与消费者建立沟通更有效 05:36:企业或品牌需要在处理母题上做的足够扎实,再去谈别的 10:19:战略不能解决战略问题,决策导致障碍 13:51:后疫情时代品牌如何通过可持续营销方式来实现可持续增长? 14:19:一个品牌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理念以及信仰系统 18:50:除了商业创新,品牌的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社会创新也很重要 27:30:不管做什么样的内容,只要对消费者好,才是一个好内容 31:12:企业该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品牌建设模式? 50:23:好的纪录片可以帮企业进行更逻辑化的梳理,以及实现品牌资产的提升 本期主播: 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 华轩(品牌探索人) 本期嘉宾: 钱峻( M360&创+平台创始人) 联系我们: 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 公众号|社交车间 邮箱|875353129@qq.com
- 社交车间005|对话凹凸镜DOC张新伟&品牌营销人张翼:企业宣传怎么办,纪录片会给你答案
泛影视行业与品牌之间互相信任是最好的结果,但多数情况下都是互相戒备。国内最有名的某些纪录片导演来拍一个大型企业宣传片,因为预算足够,自然而然会变成甲乙方关系,不是双边关系,而是一个由上而下的关系。首先,要求片子不要翻车,其次要能体现品牌价值和精神,还要能在社交媒体引起热烈讨论,而且要求这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内,放得出也收得回。 像阿里拍的支付宝年俗宣传片找的都是非典型场景,并非舞狮舞龙那些,而是捕鱼,最后落点到年俗不俗,包括农夫山泉拍的长白山纪录片,讲长白山小动物和妈妈们的故事,最后落点到他们新出的能揣在兜里的“幼崽装”产品,实际上他这个纪录片只是一种方法,去激发你的一种情绪,情感的一种共鸣,一种新的消费场景。所以对于纪录片人来说,纪录片是我的世界观,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世界纪录片在某种时候变成方法论。看到广告的话,观众会有戒备心,但是纪录片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现在还有一些像OPPO/VIVO/华为,他们在推自己手机的时候,会找一个名导演来用自己的手机产品拍一个纪录片,光影微距等一系列产品功能都能通过这个片子展现出来。最有名的就是陈可辛的那个《三分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所以能得到很多观众的共鸣。 一个品牌为什么要拍纪录片?纪录片是一个能够帮助品牌在他每一个构建品牌的阶段,都能发挥巨大作用的工具或者手段。对于品牌的层级构建,首先是认知,知道你是谁,你的功能,你的产品卖点等等。再接着往上一步就是品牌认同和身份认同,这里有个典型的例子就是new balance,在当时卡在专业运动品牌和时尚品牌之间的它,请了李宗盛拍一个片子记录他人生的每个阶段,最后点了一句话叫做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最后在中产阶级那些男性间火了一波。 商业化的纪录片对于品牌的助力,是其他公关和广告手段完全完全替代不了的。但是现在品牌或者企业经常将自己视作甲方,对纪录片导演“指手画脚”,这实际上对纪录片拍出来没什么帮助,结果适得其反。这并非一种天然的对立,只是因为工作习惯和工作性质的关系,一定会有一些观念上的对撞,这个是很难避免的事情。那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导演或者导演的制片人或者纪录片的制片人要做到这个工作,要来做这个斡旋,要做双方的翻译,彼此用对方能听得懂的话来换位思考,这个特别重要。还是那句话,双方彼此之间要有信任。 企业跟企业的纪录片之间的关系,其实看起来是有危险性的。但是一个真正的好企业确实需要一系列的企业纪录片来帮助舒展企业文化、价值观、高光时刻,包括艰难痛苦的时刻。比如经历过的疫情,到现在的后疫情阶段,企业如何生存下去,熬过这个冬天。像现在裁员潮,那些听起来很厉害的那种上市企业,裁员号称是90%都有,先不说被裁员的人,留下的人也很难,真的就像是一点点微弱火焰支撑着企业活下去。如果能够记录下这一刻,这个企业的形象包括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如何跟时代共同经历这些事情是有很多可说之处的。 纪录片导演和新闻报道的区别在哪儿呢?其实导演跟拍摄对象是有关系的,就是说不会去故意抹黑或者故意展现最丑陋的东西。抛开金钱关系不提,我跟拍摄对象是有感情的,所以我的纪录片是有温度。我不是说为了抓毛病去做一个揭露的东西,而是说通过战胜挫折来展现英雄。拿人来说,谁又是一个完全没有缺点的人呢?往往成功的影视作品,那些被牢牢记住的人,首先那些人一定是有缺点的。品牌也是如此,太过完美就不够真实。只有足够真实,才能拉近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企业拍纪录片不只是记录,其实可能是发现、挖掘,甚至于塑造,是会影响到你的企业未来的。当你的一个纪录片,把企业的文化、使命、愿景、价值观,甚至是各个层级的员工,不管是领导、研发还是基础的一线人员,他们说的一些心里话、一些行动,用片子记录下来。未来这个纪录片还能够当成一个教育片,在公司一直传承下去。 其实广告片的预算真的比纪录片更多,但是很多广告片做不到的,纪录片仍然可以完成,只是说纪录片的时间成本高,也就是所谓的时间换时间。纪录片就像一个筛选器,就是真正能够拍纪录片的公司一定是好公司。企业想用纪录片呈现出来的东西,就是你得真的做了这些事儿,所以说能够拍纪录片就是一个好的品牌和一个一般的品牌的分界线。 我觉得到未来就是说,这个企业能不能拍纪录片,就可能变成一个非常简单的帮助消费者去筛选好品牌、好企业的一个标准,就是有良心的企业才敢拍纪录片,足够自信才敢用一个个镜头真实的去记录。 本期时间线: 10:32:纪录片是品牌构建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27:08:企业必须要把自己打开抛给大众看 29:34:不是只有战胜挫折才能体现英雄性 31:03:创作一定要去找冲突,从社会话题切入寻找时代责任 38:50:拍纪录片除了记录,还能发现、挖掘,甚至是塑造 46:42:比起制作纪录片在宣传传播要花费更多资金投入 50:29:商业纪录片要具备真实、话题性和企业价值三个条件 59:12:有良心的企业才敢拍纪录片 1:18:00:这个时代的纪录片形式是丰富多样的 本期主播: 社社(社记文化创始人,作家,纪录片制片人) 本期嘉宾: 张翼 (联诺传媒策划总经理,资深营销人,案例多次获得金投赏、艾菲奖等金奖) 张新伟(凹凸镜DOC联合创始人,纪录片导演) 联系我们: 微博@社社不是唯一的水果 公众号|社交车间 邮箱|8753531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