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l.05 一起看见无数的她—— 从女性视角到女性写作 张莉&沈奇岚
本期的“Write it!写下来!”文学播客项目邀请到作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莉作为嘉宾。对话主题关于女性、青年作家、写作状态等。 【本期对谈人】 沈奇岚 博士 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文化学者,作家。于德国明斯特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曾任《艺术世界》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出版社艺术主编。现任《书城》杂志编委。 沈奇岚关注艺术和哲学的对话,与国内外艺术机构策划有多个富有国际影响力的展览和论坛项目。 张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 1898-1925 )》《小说风景》《持微火者》《我看见无数的她》《众声独语》等。主编《明月梅花:2023年中国女性小说选》《流水今日:2023年中国女性散文选》等,获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中国女性文学优秀成果奖。 【时间轴】 11:38 女性写作的意义:让看不见的被看见。 16:52 女性写作的榜样:生命力与好奇心,保持愤怒。 25:32 中国女作家更需要被看见。批评的美德是「不在嫩苗的园地上驰马」。 30:24 「林白老师身上有一种绵延不息的创作能量,让人发自内心地赞叹。」 32:54 对世界永远保有好奇心、热爱生活,才是他真正的生命能量和创作源泉。 38:27 不驯服的读者,也意味着用你的钱投票。 【原声摘录】 所以女性写作的意义就是让那些看不见的被看见,听不见的被听见。 我是觉得这是一本让很多人重新认知这个年纪的女性的一本书。因为其实在我们的生活认知中和社会当中,可能女性过了60以后,就她是奶奶辈的,然后她就溢出了公众视野了,好像她们不好玩了,不讨论她们了,但是其实不公平的也是不对。 我们这个时代有很多的年龄的焦虑,就觉得60岁以后的人生,就可能在我小的时候觉得30岁那人就好老了,我记得五六岁的时候那样想,但是现在想起来都是很多特别愚蠢可笑的,包括60岁的人,她的有趣,她的鲜活,她让我们重新理解了那些已经被隐藏在岁月之中的那些女性的面孔,被我们一一认出,我觉得这个过程就是女性写作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觉得我们都是女性,我们可能到了一定的年纪,我们才能够理解母亲当年、奶奶当年,比如说我们做了母亲,我们可能才会想到小的时候的一些事儿,把母亲惹得特别生气的事儿,为什么她会很恼火? 【节目信息】 策划:沈奇岚博士(微博@沈奇岚博士) 发起:BEING CLUB*奇妙读书会 出品:浦东碧云美术馆 【与我们联系】 微信公众号:碧云BAM 微博:浦东碧云美术馆 客服微信号:beingartmuseum(添加微信) 邮箱:jqbymsg2018@163.com(听众反馈) 小红书:浦东碧云美术馆
- Vol.04 当作家在城市中漫游 胡桑&沈奇岚
本期的“Write it!写下来!”文学播客项目邀请到诗人、译者、哲学博士胡桑作为嘉宾。对话主题关于伊斯坦布尔、关于帕慕克、关于城市与漫游。 【本期对谈人】 沈奇岚 博士 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文化学者,作家。于德国明斯特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曾任《艺术世界》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出版社艺术主编。现任《书城》杂志编委。 沈奇岚关注艺术和哲学的对话,与国内外艺术机构策划有多个富有国际影响力的展览和论坛项目。 胡桑 诗人、译者。哲学博士。德国波恩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著有诗集《赋形者》、散文集《在孟溪那边》、评论集《隔渊望着人们》、《始于一次分神》,另译有奥登、洛威尔、辛波斯卡、米沃什、鲍勃·迪伦、伊森·卡宁等人的诗集、随笔集和小说译著出版。现任教于同济大学中文系。 【时间轴】 04:35 胡桑老师阅读帕慕克的契机,以及被深深打动的原因是什么? 09:58 《伊斯坦布尔》的立体跳跃感,呈现出城市的迷宫、梦幻感 13:10 漫游者姿态:像异国旅行者一样重新与城市连接、对话 20:48 帕慕克与普鲁斯特对城市书写的不同:「历史」与「时间」 27:09 帕慕克「偏爱」的伊斯坦布尔:雾里的「呼愁」与废墟感,夕阳中的帝国记忆、世界的交界点 32:22 如何通过作家的眼光打量这个城市? 38:28 作家与城市的交融:进入身体再生长出来 43:38 「一个对自己童年没有感受的人不太会成为作家。」 50:58 作为摄影师的作家:多了一种看待世界的目光和可能性 59:55 「一部分作家,他的养分吸收不是通过根部,而是无根性。」 63:08 《伊斯坦布尔》带来的「新旧交织的废墟感」 65:07 胡桑老师的下一本书,要写「陈旧的人」,挖掘过去形成新的当下 69:15 《伊斯坦布尔》是帕慕克在辨认另一个自我 73:49 本雅明的书写:以引文形成自由穿梭的「拱廊」 78:00 作家的任务就是把新媒介带来的新体验书写出来,享受在里面如何迷失 81:10 胡桑老师的书籍推荐:《瘟疫之夜》《批评与临床》《与瓦尔泽一起散步》《庄子评传》 【原声摘录】 写作可能某种程度上也是这样。就是刚刚我们说到这些作家,他用他的方式把这个城市在时间中擦亮,然后以他的方式把它给辨认出来,我们借由他的目光,然后把那些城市重新认知了一遍。 城市现在是被编码了,但不是被命名了。命名是我们写作者和艺术家的任务。语言是有这个能力的,当你重新给它一个名字的时候,它被编码的那个事实就被消解掉了。我们要动用语言意外的潜能、意外的力量,重新给这些事物一些名字。 语言发生偏离的时候,文学就诞生了,艺术也就诞生了。 我喜欢帕慕克的一点就是在于他一直能够非常精准地把握一个人和这个世界,和他所身处的空间的关系。而这个关系又不是那么赤裸裸的、非常粗砺的一种现实而已,它是一种很内在的关系。帕慕克的文字里面总是沉浸着一种非常深厚的关于事物的记忆,关于他所在的城市的情感,还有就他关于这个城市会有一个非常广阔的时空的一个感知。 【节目信息】 策划:沈奇岚博士(微博@沈奇岚博士) 发起:BEING CLUB*奇妙读书会 出品:上海浦东碧云美术馆 【与我们联系】 微信公众号:碧云BAM 微博:浦东碧云美术馆 客服微信号:beingartmuseum(添加微信) 邮箱:jqbymsg2018@163.com(听众反馈) 小红书:浦东碧云美术馆
- Vol.03 一个人如何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下)黄灿然 & 沈奇岚
邀请到诗人、翻译家、评论家 黄灿然 作为嘉宾。对话主题关于诗人、关于诗歌和表达。 策划:沈奇岚博士(微博@沈奇岚博士) 发起:BEING CLUB*奇妙读书会 出品:上海浦东碧云美术馆 「 时间轴 」 0:02:55 从辛波斯卡的《非必要阅读》看作家的专栏写作。 0:08:05 关于严肃文学和地摊文学。对自己诚实比较重要。 0:16:29 如何坚持自己,形成独有的阅读体系与品味? 0:26:10 从阅读的激情到读书的必要:保有对世界的敏感。 0:31:51「读得越多,越懂得敬畏与谦虚。」 0:36:56 诗人就是要以一种警醒的状态,处理跟世界、跟语言的关系。 0:41:21 为什么要多将目光放到当代之外? 0:43:38 黄老师「专职」做翻译之后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0:48:08「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历史永远不会给我们任何教训。」 0:50:26 人应该懂得修剪自己,「精神不先解脱,肉体就更不可能。」 0:54:38「比起不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专注、坚持做什么。」 1:02:08 作为诗人的超脱性:我们总要培养一点维持生命、增进生命的东西。 「 原声摘录 」 * 人的品质,人的精神也好,就由我们自己决定,当然,你会去保证自己的身体的时候,你一定会对你外部的恶劣条件非常警惕。那么当我们非常专心,非常关心我们自己的精神的保养的话,我们一定要对于我们外部的精神恶劣的条件非常的敏感,要防止它腐蚀你。 * 我觉得特别启发我就是你是什么,你就只能制造什么,就是说最后只要专心把自己的这个事情做好了,那可能就是留下来的这个人,因为这是最简单的。 * 我觉得这个不重要,当你有什么自己喜欢做的,而且你愿意做,一定要永远坚持下去。就无论发生什么事,无论你在何种情况下,坚持。我认为这最重要。如果我说我自己的经验的话,我觉得我比较幸运的是我一直能够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但问题是我所坚持的自己喜欢的事情有可能在某些阶段, 95% 都被生活的需要或者别的事情怎么说被撕裂被分开了,就剩下5%。哪怕你 1% 你都要坚持下来,不能放弃。 * 我是相信这样的,当一个人的这个能量,比如说你花了好多年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情,可以坚持喜欢一件事情。那么老天不会让你聚集的这个能量浪费,他会找一个机会让你释放。一定是这样。 * 因为生命永远在被消耗,这些都不重要,包括负面的不利的因素。重要的是我们在培养一点,就是说维护生命的东西,增进、增强生命的东西。 「 花 冠」(作者:保罗·策兰,朗读:沈奇岚) 秋天从我手里吃它的叶子:我们是朋友。 我们敲开果壳剥出时间,教它奔跑; 时间又赶快回到壳里。 镜子里是星期天, 梦里可以睡觉, 嘴巴讲真话。 我的目光落在我爱人的性上: 我们对望, 我们讲黑暗话, 我们相爱如罂粟和记忆, 我们睡觉如海螺壳里的酒, 如月亮血光里的大海。 我们站在窗前拥抱,人们从街上望我们: 是他们知道的时候了! 是石头决定开花的时候了, 是不安有一颗跳动的心的时候了, 是是时候的时候了。 是时候了。 「 嘉宾 」 黄灿然(公众号:黄灿然小站) 诗人、翻译家、评论家。1963 年生,福建泉州人,1978 年移居香港。1990 年至2014 年为香港《大公报》国际新闻翻译。现居深圳。 著有诗集《我的灵魂》《奇迹集》《发现集》等;评论集《必要的角度》《在两大传统的阴影下》;译有苏珊·桑塔格《论摄影》、布罗茨基《小于一》、米沃什《站在人这边》、《死亡赋格—保罗·策兰诗精选》希尼《开垦地:诗选1966-1996》等;新译有《曼德尔施塔姆文选》《非必要阅读》《希尼三十年文选》(修订版)《致后代—布莱希特诗选》。 先后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单向街·文学奖首届“年度致敬”奖,东荡子诗歌奖等。 ** 最新诗选《黄灿然的诗》(蓝星诗库)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 美术馆 」 微信公众号:碧云BAM 微博:浦东碧云美术馆 客服微信号:beingartmuseum(添加微信) 邮箱:jqbymsg2018@163.com(听众反馈) 小红书:浦东碧云美术馆
- Vol.02 诗人是一种状态(上)黄灿然 & 沈奇岚
邀请到诗人、翻译家、评论家 黄灿然 作为嘉宾。对话主题关于诗人、关于诗歌和表达。 策划:沈奇岚博士(微博@沈奇岚博士) 发起:BEING CLUB*奇妙读书会 出品:上海浦东碧云美术馆 「 时间轴 」 0:02:34 在「失语的时代」谈诗歌,谈诗的独特性。 0:07:23 黄老师对布莱希特也有过曲折的认知过程。 0:12:14 诗人布莱希特的魅力何在? 0:15:19 诗歌是什么?诗人追求的「最终满足」是什么? 0:25:52 怎么看待布莱希特诗中对社会的深层关心、苦的底色? 0:29:12 作为诗选的编者,如何选择诗人的面向? 0:36:42 哪些中国(古典)诗人曾影响过布莱希特及西方世界的诗人? 0:41:00 中国诗人眼中的布莱希特是怎样的? 0:42:28 布莱希特跟当下我们之间的连接点在哪里? 0:46:34「是我们读者需要相关性,而不是诗人需要相关性。」 0:51:39 作为诗人和译者,什么时候曾有过「潜伏的情绪被打开」的感觉? 0:55:17「诗人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个人。」 1:00:34「去年读布莱希特的诗,我可能感受没这么强烈。」 1:03:36 翻译和写诗都是在寻找一种状态。 1:06:53「我做翻译,更在意的是做补缺,别人能做的我就不做了。」 1:10:21 把「好」归功于作者,保持对语言的敬畏心。 1:12:09 动荡时代,诗人可以做些什么? 「 黄灿然 诗」 《天堂、人间、地狱》 你身上有天堂, 但你看不见因为你以为它在别处, 你身上有人间, 但你也看不见因为你只感到自己在地狱, 所以你身上全是地狱但你以为这就是人间人间就是这样。 我也曾像你一样是地狱人, 但后来像移民那样,变成人间人, 再后来变成天堂人但为了一个使命而长驻人间, 偶尔我也回地狱,像回故乡。 「 嘉宾 」 黄灿然(公众号:黄灿然小站) 诗人、翻译家、评论家。1963 年生,福建泉州人,1978 年移居香港。1990 年至2014 年为香港《大公报》国际新闻翻译。现居深圳。 著有诗集《我的灵魂》《奇迹集》《发现集》等;评论集《必要的角度》《在两大传统的阴影下》;译有苏珊·桑塔格《论摄影》、布罗茨基《小于一》、米沃什《站在人这边》、《死亡赋格—保罗·策兰诗精选》希尼《开垦地:诗选1966-1996》等;新译有《曼德尔施塔姆文选》《非必要阅读》《希尼三十年文选》(修订版)《致后代—布莱希特诗选》。 先后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单向街·文学奖首届“年度致敬”奖,东荡子诗歌奖等。 ** 最新诗选《黄灿然的诗》(蓝星诗库)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 美术馆 」 微信公众号:碧云BAM 微博:浦东碧云美术馆 客服微信号:beingartmuseum(添加微信) 邮箱:jqbymsg2018@163.com(听众反馈) 小红书:浦东碧云美术馆
- Vol.01 我的童年,你的容颜
「 我的童年,你的容颜 」 沈奇岚VS马良 邀请到艺术家、作家马良来到本期播客,对话主题关于表达。马良作为一个可以写作,也可以创作的人,如何表达自己。 策划:沈奇岚博士(微博@沈奇岚) 发起:BEING CLUB*奇妙读书会 出品:上海浦东碧云美术馆 「 时间轴 」 8:25 「书写的意义」。 13:17 城市变化带来的乡愁,其实是无关年龄的。 17:03 小孩马良是如何培养起看世界的眼光的? 22:52 敏感的创作者经历的人生「火海」时刻。 28:04 青年马良曾经经历过的「好玩的时代」 33:04 怎么看待「 社交媒体时代」这样的新的表达环境? 38:42 希望女儿灯灯有怎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9:12 写作是另一种意义的关于「真实」的创作。 41:18 物质回报不足时,创作者要怎么坚持自己的表达? 44:42 写给女儿的新书,也想记录父亲的另一面真实。 52:06 怎么看待「人工智能」和艺术的关系? 56:19 互联网世界的「新阅读」。 1:00:25 与真实世界的连接,包括直面困难、苦难,让马良的作品人格更完整了。 1:02:24 真实的表达和记录,也是一种「保留火种」「面对必然失败的抗争」。 金句 7:36 你只管表达(马) 7:56 艺术创作和商业行为的区别(马) 25:39 人生的火海」朗读片断(马) 27:19 火海就是左右人生的瞬间(马) 39:00 真实是一种安全感(马) 39:14 写作是另一种「真实」的创作(沈) 43:51 做一个表达自己的作者(马) 45:14 父亲的少年时代(马) 47:32 人生的「大」与「小」(马) 47:58 杉本博斯,古董的目光(沈) 53:13 人工智能是反人文主义的(马) 1:02:55 总有一天会过去(马) 1:04:29 不说假话是最后的底线(马) 「 嘉宾 」 马良(微博@马良) 1972年马良生于上海,1984至1995年的11年间一直接受专业美术教育。毕业于上海华山美术学校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2003年开始从事视觉艺术创作,主要以摄影为媒介,也有绘画、装置作品等问世。创作十余年间在世界各地举办过二十余场个展,作品被众多美术馆和机构收藏。 2012年,马良发起了艺术项目《移动照相馆》。他将自己的工作室装入两辆货车,用10个月时间穿行全国35个城市,用搭建临时照相馆的形式,为1600个陌生人拍摄留影,网上报名人数超过两万,世界各地的媒体多有报道。 2014年,马良开始尝试戏剧创作,作为送给一生从事戏剧事业的父母亲的礼物。他创造出了一套独特的真人比例大型木偶系统,并编剧、导演了独特的木偶剧作品《爸爸的时光机》。 2019年至今,以马良的戏剧创作为故事的纪录片电影《我们的时光机》获得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年度佳片单元等共四十多个电影节奖项。2020年《我们的时光机》获得美国哥谭奖最佳纪录片提名,2021年获得美国艾美奖最佳文化纪录片提名。 「 美术馆 」 微信公众号:碧云BAM 微博:浦东碧云美术馆 客服微信号:beingartmuseum(添加微信) 邮箱:jqbymsg2018@163.com(听众反馈) 小红书:浦东碧云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