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ol.15 普鲁斯特问卷2024:在荒野上撰写自己的海街日记
是2024大回顾,也是2025大展望!(闲聊满满的一期) 本期节目是两位主播在岁末年初对普鲁斯特问卷的一次回答: 你认为最完美的幸福是怎样的?你最痛恨自己的哪些特质?你认为哪种美德是被过高评价的?何时何地让你感觉到最快乐?如果有转世,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或物?你认为程度最浅的痛苦是什么?你想以何种方式死去?…… 普鲁斯特问卷(Proust Questionnaire)是一种用来调查被提问者个人生活方式、价值观、人生经验等问题的问卷调查。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回答同样一份问卷,也许可以窥见我们当下的心境,以及内心的顿悟与冲突。 📌8:28 闲谈后的正式开始! 🎵:Chappell Roan《Pink Pony Club》 🎇顺祝各位2025年都会健康、快乐、平静、好运!
- vol.14 教师节特辑:赞美老师,带着质疑
本期节目我们回忆成长中遇见过的老师,这个年初就想聊的话题被两位主播一拖再拖,拖到了再合适不过的教师节。相比于不假思索对所有“老师”不加分别地赞美,我们更想引入一些质疑的视角,讨论更多我们自己对良好教育的想象。 ▶️我们聊了但不限于: 1、我们为什么赞美/质疑老师? 2、所谓“批评式教育”&“鼓励式教育” 3、“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一样吗? 4、教育中的分类、外号,以及公开羞辱 5、自以为是的老师长什么样? 6、师生之间天然的权力代差 7、启蒙我们,也push我们的老师们 8、体制内中学和国际学校的教育有什么不同? 9、理想中的老师是什么样子? 10、家教、班助,在类似老师的经历中我们悟出了什么? 11、在人际关系中的“好为人师”有什么危害? 🎙️本期主播 金桔:老师是灵魂工程师,但我不想当机器人 胡赞:老师是社会燃灯者,照亮我请别烤糊我 📌本期提及 《他乡的童年》第二季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死亡诗社》 🎵:《Be What You Wanna Be》- Darin
- vol.13 自卑的人,会偷偷自恋吗?
感觉这是一期自卑时能反复拿出来听的播客。 ▶️我们聊了但不限于: 1、两位主播的夏日近况 2、人际关系中“受害者心态”的根源是自卑? 3、自卑是个筐,讨好、自恋、不配得感都往里装 4、定义自卑、具象化自卑、认识自卑 5、“比较心”如何伤害了所有人? 6、自卑会是成长的驱动力吗? 7、什么是“廉价的优越感”? 8、自卑的“适度补偿”和“过度补偿” 9、自恋时代,自卑能被超越吗? 🎙️本期主播: 胡赞:近日已被押回新学期老实赶due 金桔:“我这半工半读的人生怎么过啊~怎么过啊~” 📌本期提及 《自卑与超越》 《被讨厌的勇气》 《人生的智慧》 《亢奋》 🎵:《What Was I Made For?》-Billie Eilish
- voI.12 偷感很重的东亚小孩,想要一间能上锁的房间
隐私空间和公共空间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一期我们围绕“空间”的线索,回到童年的卧室,去看见那个东亚小孩如何折腾自己的卧室想要彰显出几分个性,如何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却被迫让渡了隐私。 我们最后聊到“家”,忽然发现在传统儒家文化的浸润下,我们对家的想象甚至成为一种压力:家是原生家庭根深蒂固的传统价值观,是结婚生子、成家立业的社会标准,是买不起的房子和还不清的房贷……除此之外,“家园”仿佛就是总在远方的理想彼岸和到不了的永无岛。 好在童年的卧室只是起点,它不会成为人生的卧室。在更大的世界里,辗转在更多的空间之间,或许我们可以对“家园”有一种重新的想象。 🎙本期主播: 金桔:在北京十二平米里想象世界的宽广 胡赞:向着精神彼岸镰仓,努力把此时此刻书写成海街日记 📌Show Notes: 02:32 录播客这件事让我们感受到空间的稀缺 04:35 对童年卧室的装扮是一种身份的建构 08:08 卧室的物品:收藏好童年回忆vs极简主义断舍离 10:18 没有隐私的东亚小孩在卧室学会自我“监视” 17:05 安全感or偷感:隐私空间对成长有多重要 19:55 留学合租、上床下桌,哪个是理想卧室? 25:25 先和自己相处,才能更好地与世界相处 29:22 去公园、在路上:我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 33:20 我们各自对未来理想生活空间的想象 46:08 《老友记》《海街日记》:美好空间的核心是人 48:33 我不想童年的卧室成为人生的卧室 52:20 “这不就是家吗!”:对“家园”的重新想象 🎇本期提及: 东京女子图鉴 东京八平米 灌篮高手 有喜欢的人 海街日记 老友记 伯德小姐 完美的日子 🎵 BGM:《公园 waltz》- 魏诗莹 ▶节目收听平台:小宇宙app | 苹果播客 | QQ音乐 | 喜马拉雅 | 网易云音乐
- vol.11 要按下多少次快门,瞬间才能变成永恒?
在图像时代,透过各种镜头和滤镜看世界和生活,总是会怀疑:这一切是真实的世界本身,还是虚伪的景观王国。但在按下快门时,我感到世界的美与我有关。那一刻我们不再是旁观者,照片将占据我们的内存,我们的视觉,我们的生活空间,而我们一遍一遍占有了瞬间,就仿佛占有了永恒。 照片超越海马体的边界,以最直观的形式成为某段回忆的载体。按下快门时的鬼使神差,拥有一台相机时的兴奋,扫街的悠然自得,回看过去一年的相册发现的成长痕迹……无论对摄影多不感冒,人还是很难抵挡住按下快门的诱惑。那种冲动像一颗大人和小孩都招架不住的糖果,又像是某种古老的摄魂术。 本期节目不涉及任何摄影技术分享和创作心得,而是分享两位主播从摄影小白到摄影小白的心路历程。70%乐趣,15%吐槽,15%图像焦虑,最后构成我们对摄影这件事100%的选择。 祝你收听愉快! 🎙️本期主播 金桔:迷信决定性瞬间的摄影小白,按下快门都是鬼使神差 胡赞:自动档打天下的“富”家子弟,着迷于人文扫街 📌Show Notes 00:25 摄影小白开聊摄影的底气竟是…… 04:07 游客照的悖论:打卡分享or沉浸体验? 09:03 用照片总结生活,我们会更热爱生活吗? 19:30 摄影启蒙:“家庭相机”和《最好的我们》 25:14 看到自己在镜头里能自然,会更有拍别人的信心 40:12 我们爱上摄影的“决定性瞬间” 55:55 摄影分散的注意力和镜头的冒犯性 60:50 一个关于因为摄影落泪的小故事 66:53 添加滤镜也是一种“纪实的态度” 74:29 “相机接力”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 🎇本期提及 《最好的我们》八月长安 《一一》杨德昌 《论摄影》苏珊·桑塔格 傻瓜相机 相机接力 相机漂流 🎵BGM:《Yesterday Once More》-Carpenters ▶️节目收听平台:小宇宙app | 苹果播客 | QQ音乐 | 喜马拉雅
- vol.10 为生命里无数次小胜利喝彩——聊《热辣滚烫》
本期我们聊了电影《热辣滚烫》,这部春节档电影简直疯狂击中了我们两位男大女大的迷茫内心! 金桔看了热搜上的诸多争议忐忑进了影院,出影院后只觉得《热辣滚烫》根本不是在讲减肥。胡赞作为资深讨好人则深深relate,终于放下看过《百元之恋》的担忧,因为两部片太不一样了。 关于「赢一次」让人想到今年新国辩决赛的辩题:「如果注定无法成功,该/不该继续努力。」 他人给你带来的痛苦和难堪都将退居幕后,哪怕是你面前的对手,你最亲近的人也只是你人生舞台的观众。影片中的拳台就像人生舞台,哪怕在这个舞台(拳台)上你注定失败,你都可以在自己的评价体系中「赢一次」。 这是人生的无意义,也是人生的精彩之处:我们可以为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在庆祝自己无数的小胜利里一遍一遍拥抱自己,生猛而用力地感受活着。 🎙️本期主播 金桔:打断腿(新闻)专业在读男大,每部电影都想给四星,有个码字的公众号叫做:健忘的人 胡赞 :拾垃圾(环保)专业的野生留子,杂食电影动物,各国各色各次元,主打一个什么都吃 📌Show Notes 00:29 在春节假期走进电影院的最大阻碍是…… 05:40 我们对于“贾玲减重”这件事的看法 12:00 被忽视感受的讨好型人格的一生 16:10 《百元之恋》压抑丧和《热辣滚烫》乐天丧 22:40 对《热辣滚烫》为啥有那么多挑剔眼光? 24:34 贾玲的故事是乐莹故事的一部分 28:01 金桔和胡赞的观影泪点有哪些? 31:00 如果注定无法成功,“赢一次”还有意义吗? 🎆本期提及 《百元之恋》 《啊,荒野》 《百万美元宝贝》 第十一届新国辩决赛:如果注定无法成功,该/不该继续努力? 🎵BGM:《百八圆の恋》-クリープハイプ
- vol.9 没录播客的日子里,我们在忙着睡觉
朋友们好久不见!再见居然就是年底了,这期我们聊的是“忙与闲的辩证法”。 也许你身边的家人朋友也一样,非常关心你在“忙什么”,却没有人问你在“闲什么”。这背后的逻辑大概是:忙是充实和正确的,而闲是玩乐和不务正业的。但忙碌也并非都有价值,闲暇对一个人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忙”可以是自欺欺人的,“闲”也可以是充满意义的。而且消耗我们精力的也不一定就是“忙”,“闲”也可能给我们带来难以忍受的负担。 不知道大家2023都在“忙什么”,也超级好奇大家在“闲什么”,非常欢迎大家来评论区留言和我们分享! 在这里金桔和胡赞也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新的一年要清清闲闲,也要忙忙碌碌! Show Notes: 05:12 忽然就到年终,两位主播不录播客到底在忙什么? 12:05 国内外大学生两种不同的“忙” 22:55 总问别人“忙什么”,为什么不问“闲什么”? 24:28 “你这学上得很清闲很舒服的嘛……”?! 28:14 什么是自欺欺人的“忙”? 38:00 “砍树”用斧头还是用锯子,你会怎么选? 44:37 非典型p人和j人如何“砍树”? 56:39 我们这一年都在“闲什么”? 61:10 我们对“闲”的羞耻和愧疚感 65:00 灵感和创造力在“闲”里才能被养出来 69:10 大揭秘:女主播这一年到底在“闲什么”? 70:30 “小小出逃”和房车旅行:我们在闲暇里被疗愈 BGM:《Bad Decisions》-The Strokes
- vol.8 我知道我在讨好,可我就是改不了
因眼下一条含义不明的讯息深深的自责,因他人一闪而过的一个神情无限的内耗。于是我们在人际中夹缝生存,在友谊中甘当母职。我们把自己切割开来,拧巴起来,捏塑成面目全非的样子来逃避尴尬、痛苦和伤害。讨好朋友,讨好父母,讨好师长,讨好网络,讨好世界… 仿佛每个人都在讨好。那究竟又有谁在自洽? 一切源于讨好又高于讨好。交谈之中我们一步步回溯童年共享视角,逐渐揭开讨好行为背后的迷雾,家庭、教育、文化仿佛大号的工业磨具,钝化我们的锋芒,削弱我们的色彩,把我们塑造成无色无味的粒子然后用尽一系列手段让我们去吸附,去迎合,去讨好。 “他人即地狱”,但把自己一遍遍推向那个绝望无助的心灵“地狱”的,也许正是那个无力抵抗的自己。 Show Notes: 00:25 忘了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成功更新 04:32 XX型人格:是草率的宽慰还是行动的枷锁 08:29 人人都在讨好,究竟谁在自洽? 09:05 讨好的故事从一块香皂说起 33:26 朋友圈讨好症和关于P图的迷思 40:22 “搭子”是如何消解“朋友”的份量? 43:19 讨好的原因是自我评价体系的缺失 45:04 做懂事听话的小孩儿真的好吗? 55:18 讨好明明是社会的锅,为何我来背? 57:27 为讨好添一把火的偶像剧与爹味玩笑 59:54 当讨好的概念被泛化,我们陷入“习得性无助” 64:40 有没有关于不讨好的实用方法论? 75:20 Opinion or Fact?是“观点”还是“事实”? 78:20 把讨好当作一种议题而不是烦恼 80:35 关怀的力量驱散讨好的阴霾 【由于跨洋长途连线,本期略有卡顿及音质磨损,望听众朋友们多多包涵】 BGM: 《对不起我做不到答应了你的事》-康士坦的变化球
- vol.7 “无用”的纪录片,自我教育的窗
曾经,我们觉得纪录片枯燥无聊,简直与教具无异。如今,它却成为了我们成长中自我教育的一扇重要的窗。在繁忙的生活里,纪录片给我们一个可以短暂停留的台阶。忠实的呈现,朴实的叙事,四两拨千斤的镜头语言,我们的视野堆积的不再只是望眼欲穿的欲望与难以摆脱的沉闷。在纪录片这扇窗中,我们能看到自身的狭隘与悬浮,看到一道彩虹,看到远方的熟悉和近处的陌生。 在自然法则里探索人性的本质,在人文实验中剖析个人的处境,在浩瀚宇宙中丈量成长的烦恼……从纪录片中所捕捉到的声音相比任何鸡汤和道理都回荡得更加悠长久远,因为我们知道,它反射于自己,它属于一种原生的力量。我们透过这扇窗,看见更高浓度的真实生活,看见更加多面和复杂的世界,我们看见脚下淌过的河流里倒映着我们的处境,感受到血液里的沉默融合着我们的观念。在纪录片里,我们被赋予崭新的视野,在看到可能性的同时,我们也把自己看得更清。 无聊的时候看部纪录片吧。生活的下一节台阶,下一个答案,或许就在即将开启的那部纪录片里。 Show Notes: 06:57 看的纪录片不多,但每一部都实实在在影响我们 08:53 聊聊我们对纪录片的初印象(其实是刻板印象) 13:05 枯燥?猎奇?第一次感受到纪录片魅力的时刻 15:30 所以纪录片是一种“教具”吗? 21:35 《火山挚恋》帮我们安放好了内心不安分的意义感 27:40 自然题材中的人文性或爱情,从纪录片中自然习得的东西 35:40 《穹顶之下》向我们展示,如何脚踏实地去改变点什么 41:50 纪录片缝补着应然和实然间的裂痕,帮我们找到现实角色 45:05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真实的生活才是最精彩的 49:00 去伪存真和考据逻辑让纪录片更加迷人 53:35 出于好奇或考验人性,纪录片的实验性和记录性质 58:04 纪录片是了解新领域,感知新理念的一把钥匙 64:00 电影和纪录片到底哪种能更好地讨论性别话题? 66:17 “可能性”与“可见性”,推荐两部男主播最爱的纪录片 本期提及的纪录片 《最大的小小农场》 《火山挚恋》 《穹顶之下》 《大法官金斯伯格》 《浮生一日》 《人生七年》 《达伦·布朗:就范》 《极简主义:记录生命中的重要事物》 《面具之内》 《洪水泛滥之前》 《他乡的童年》 《从暗到明:电视与彩虹史》 本期提及的其他影视作品 《斯坦福监狱实验》 《宇宙探索编辑部》 《百元之恋》 《薄荷糖》 《聚焦》 《她说》 《姿态》 BGM:Flower(Demo)-Miley Cyrus
- vol.6 成长的新陈代谢,是把尴尬变成笑点
青年人的尴尬有时候就在一瞬间,就跟成年人的崩溃一样。小到为生活细枝末节而烦恼和内耗,大到甚至能从回忆里整合一部成长尴尬史。过去的尴尬阴影挥之不去,新的尴尬戏码不会停止上演。 我们想着,如果尴尬能分级,那尴尬故事也能用来battle。我们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来重新审视成长中大大小小的尴尬。你的尴尬在哪一层?且听主播胡赞和金桔现身说法。各种尴尬故事,任君品鉴。 Show Notes: 02:50 本期尴尬故事大串烧的缘起 06:32 日常生活中的几种小尴尬 14:24 体育课那些关于肢体的尴尬时刻 18:55 两种小纠结:怎么打招呼?到底该看哪? 24:11 一种叫人心酸的尴尬 32:35 KTV里的童年土味尴尬故事 34:55 进了那些令人尴尬的店 40:23 关于呕吐的尴尬故事(吃饭勿听) 46:00 近视和认不清人带来的尴尬 48:27 女主播强烈要求再来两个骨灰级呕吐故事 52:03 压箱底的集体宿舍尴尬故事 57:35 女主播尴尬又心酸的领奖故事 60:06 我们到底为什么感到尴尬? 66:58 我们能与成长里的尴尬和解吗? BGM:《Hard feelings/Loveless》-Lorde P.S: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健忘的人】掌握节目更新动态。
- vol.5 留下什么,我们就变成什么样的大人
“十八岁”“二十岁”这样的年龄在提醒我们的成长,也在催促我们成为一个“大人”。但要成为怎样的大人呢?怎样才算是合格的大人呢?如期而至的时间节点并不给我们答案。 《蓝色大门》里说,留下什么,我们就变成什么样的大人。Taylor Tomlinson在单口演出“青年危机”里说,二十几岁不是人生最好的几年,你必须趁着这个时候提高自己,否则等到三十多岁,性格里差劲的那部分就会凝结成块。二十几岁的这段时期,就是趁着湖冰封前,把垃圾都给钓出来的机会。 在成长中如何面对自身的平庸与独特?如何与成长中的拧巴与不堪和解?成长究竟是发生在一瞬间还是漫长的过程?成长会加强我们根深蒂固的特质还是保留我们的底色?我们总说成长,但我们其实对成长这个朴实的话题有太多困惑,甚至是模糊的困惑。 其实成长不一定意味着是改变自己,很可能更关乎认识与寻找自己。若干年后,当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人,当我们说出“留下什么,我们就变成什么样的大人”,我希望是带着悦纳和平静,而非悔恨与痛楚。 P.S: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健忘的人】,掌握节目更新动向。 Show Notes: 00:00:23 时隔二十多天,我们终于录上播客了 00:03:50 在二十岁回忆对二十岁的想象 00:05:58 你说,“大人”到底是什么模样? 00:08:02 一种抉择:“不想长大” or“快点长大”? 00:13:00 两种成长:标签是用来“摆脱”还是“摆弄”的? 00:18:45 留下了敏感内向的特质,男主播进阶了 00:21:26 如何判断“留下什么”或者“不留下什么”? 00:23:21 我们生来就手握着一种属于自己的水果 00:31:50 追求理想和个性的我们在应试教育里碰壁 00:37:20 后知后觉地意识到自身的平庸和独特 00:42:33 成长发生在“过程”还是“瞬间”? 00:52:50 年龄节点也许是在提醒我们回头看 00:54:50 “进三步,退两步”的成长也很好 00:56:30 青春期的挣扎、拧巴、脚趾抓地也有价值 00:58:24 那些影视作品诠释了我们的成长写照 01:03:51 “愚蠢的大脑”会自动编辑回忆 01:06:39 直视痛苦和拧巴的部分是通往自洽之途 01:09:38 二十岁后的男主播想成为怎样的大人? 本期提及: 《是我把你蠢哭了吗》 《疗愈的饮食与断食:新时代的个人营养学》 《伯德小姐》 《壁花少年》 《心跳漏一拍》 《蓝色大门》 BGM: "heroes"-David Bowie
- vol.4 我正准备爬楼梯,你告诉我人生是片海
明明按部就班地成长,迷茫和空虚却无预警地侵扰;明明看见了生命多元的无限可能性,荒诞和无意义感却不时涌现。女主播即将出国开启她的大学生活,对新生活的期待和欣喜却被一种迷茫和虚无裹挟住了,在语音条对话了几个来回后,我们忽然觉得为什么不把这次对话录制成一期播客呢,也许这不仅仅困扰着我们,也会是很多不同成长阶段的人所面临和关心的问题。 如果说人生需要一种贯穿始终的信念和内核,当我们缺乏这部分,成长好像会变得轻飘飘,那么动力、勇气、意义感……似乎也找不到赖以生存的根基了。浑身解数却无用武之地,这是我们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迷茫是一个迷宫。成长中的风景变换不断,我们却频频被困顿在这座无解般的迷宫,想不再走入死路,想拥有一份地图。迷宫是我们建给自己的大笼子,是自我保护,也是自我局限。我们能做的,好像只是在困局中制造一种突破,在无措里虚构一个抓手。 破局之道,从何处寻?不破不立,也许就是从打破和重新构建我们对成长及人生意义的想象开始。 Show Notes: 02:40 选专业的随遇而安/误打误撞像极了人生 10:42 道路明明四通八达,却总感觉无路可走 14:50 Everything is OK,but 安慰没法慰藉我们了 19:00 我们的人生好像缺了一种贯穿始终的线索 30:32 我们梦寐以求的自由其实让人深感不安 41:45 成长像是做陶艺、软件更新和即兴表演 49:10 影视作品里的“怪人”带来的启示 52:04 人生也许是片海,而且“上岸”并不重要 01:00:27 共同见证女主播的aha moment 01:04:03 把播客录成心理咨询的感觉很是过瘾 本期提及的书籍和影视作品: 书籍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逃避自由》 《公正》 《被讨厌的勇气》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影视 《心灵奇旅》 《深海》 《人生七年》 《布达佩斯大饭店》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BGM: 《永远都会在》-旅行团
- vol.3 春节修罗场:社恐vs社牛
作为E人(外倾型人格)的胡赞把春节视作一年一度的showtime,而作为I人(内倾型人格)的金桔在各种场景下却充满了无助。两位主播拥有很不一样的春节体验,于是从共通的春节经历聊起,细数着同一场景下截然不同的心路历程,也挖掘出了脑海中零零散散的独属于春节的乐子和苦恼。 春节到底是社恐修罗场or社牛大舞台?其实没有那么重要,无论你是I人(内倾型人格)还是E人(外倾型人格),希望你在收听本期节目收获笑声的同时,也收获到慰藉和共鸣。欢迎大家在往返家乡的路上、走亲戚的无聊间隙等春节专属场景下收听本期忘了。 另外因为过年期间浓厚的节日氛围,录制过程中大家可能会听到少量小朋友放炮、家人进出拿东西等“年味儿”满满的声音。春节录制不易,希望大家可以包容谅解。大家除夕快乐! Show Notes: 1:20 闲聊&民俗感音效高能预警 4:40 当社恐患者和社交恐怖分子一起过年 7:20 童年敬酒阴影:女主播饭桌首场亮相完胜男主播 15:40 作业飞走、掉进水塘:外婆后院里让人怀念的囧事囧人们 17:35 内倾型人格和外倾型人格到底是什么 21:00 面对中熟小熟超不熟亲戚时的人格分裂 23:45 女主播回忆春节暴怒往事 26:09 I人与E人如何看待每年的送红包环节 31:30 一碗糨糊 两种风味 33:00 I人为数不多的新春乐趣 36:18 E人的一年一度贯口大赛 43:00 I人狂喜,E人落泪,原因竟是…春晚? 45:53 长大之后的我们如何看待春节 53:15 今年的烟花是久违的释放与璀璨 55:24 《关于当代数字化云过年》又名《大年三十线上敬酒》 55:54 面对线上过年,I人与E人的心理出现极限反转 59:40 当红包环节来到线上 63:00 男主播送给社恐人士的春节生存指南 70:23 女主播给乐子人们的一些春节劝诫 BGM:《Made for Mermaid》-橘子海
- vol.2 留住十八岁的新冠记忆
Hi!没想到这么快又和大家见面了。本期想和大家聊一个比较宏大的话题——疫情,准确的说是关于我们的新冠记忆。 疫情这三年,正值我们十八九岁的美好年纪,在这段金色年华里,疫情究竟对我们的生活和心智带来了什么改变,我们又在疫情中怎样成长?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录制中,我们好像在倾诉中慢慢平复了惆怅,也为我们这段沉闷的青春时光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思考,希望被疫情打的手足无措的你也能从中获得启发和安慰。 三年可能是全部的青春,但却是历史长河里的一瞬,我们想以我们的方式记录下这段记忆试图亲手“书写”自己的历史,并抵挡时间的侵蚀。 Show Notes: 想聊聊新冠记忆 00:34 我们为什么想聊新冠记忆 03:03 关于新环节:“忘了又想起” 04:45 03年的我们出生在“非典”流行时 10:21 疫病与信息差、冰川下的古老病毒 再谈18岁的新冠记忆 14:45 疫情打散了十八岁对生活的规划与想象 20:40 高中网课记忆:细节流失、温情退散 33:49 当校园活动从线下被生硬地搬到线上 37:15 在疫情中毕业:陌生地告别,草率地毕业 41:40 上海疫情封控时女主播的“规律”生活 44:23 大学生的反差感生活和精神状态 50:00 疫情中被颠覆的情绪脚本 新冠记忆中的个体反思 52:40 “说做就做”和“做点什么”的勇气 1:03:57 去他的“拥抱不确定性” 1:11:01 书影音:新冠时期的青春避难所 1:17:22 我们只是不想白白度过这三年 1:20:05 不如亲手记录自己的“历史” 本期提及的影视作品: 《王国》 《Rent》 《真爱至上》 《不要抬头》 《蓝色大门》 《风柜来的人》 BGM: 《2020》-张玮玮 《蓝色意志 序曲》(《蓝色大门》电影配乐)
- vol.1 迷迭香气里,我们忘了又想起
大家好,欢迎收听忘了。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录播客,多少有点紧张和不自然,但聊着聊着也逐渐找到了松弛的聊天状态。我们希望借助声音这种载体记录成长中灵光乍现和若有所思的片刻,分享或drama或有趣或无奈的生活故事,也试图通过播客与更多的朋友产生联结。 总觉得遗忘太快,成长太慢。想起又忘记,忘了又想起。如果每一次忘了都对应一次想起,那成长也许就已经发生了。 Show Notes: 00:24 播客名称的由来 01:06 聊聊我们的健忘属性 05:26 两件关于声音的童年羞耻小故事 13:21 我们对「忘了」的解读 14:47 多了声音这种感官,我们会强大很多 17:41 播客治好了女主播的注意力缺失 20:51 关于我们俩搭伙制作播客的原因 28:36 一句话让logo设计心甘情愿来录播客 32:11 播客logo里的设计巧思、技术缺陷以及小彩蛋 40:19 关于这档播客,还有这些想告诉大家… BGM:《问题出现我再告诉大家》- 五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