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墨西哥到底安不安全?
图文版:墨西哥到底安不安全? 摘要: 墨西哥总体肯定没有中国、东南亚(可能除了菲律宾)或迪拜安全,但也没社媒上说的那么夸张。 自从我来这边,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本地人,都叫我晚上别瞎逛。还有个朋友叫我不要戴手表(虽然我的只是一块耐糙卡西欧),为此我特意在TEMU上买了个表专门用来哪天被抢…… 但其实没到人人自危的地步。墨西哥毒枭确实猖狂,前两周听说还因为格雷罗州府的市长不配合毒枭而被干掉。可作为游客或打工人,你一般都没啥途径能接触到这些毒枭,只要自己不作死,这些毒枭也犯不着追着打工人弄。 对游客或搬砖来说,最大的安全威胁只是晚上的流浪汉。但你白天在核心区热门区走路完全没问题,晚上真要出门,就点对点打车移动,别瞎逛一般就还好。 虽然确实存在安全问题,但坦率说,墨西哥城是我出海快2年来最喜欢的城市。 第一这边气候好。海报2000多米,类似国内昆明或西宁,常年20多度,四季如春,最大的问题就是干燥。 第二墨城老城区的建筑非常复古,咖啡馆和小餐馆鳞次栉比。20多度的气温下,不管是在这儿骑车还是散步都非常舒服。 第三墨城的文化氛围真的很强,各种博物馆和艺术展看不完,欧洲文化与拉美文化的结合体。而且墨西哥人本身很热情,但凡是个街头表演,看着看着就能看到一群人跟着街头艺人跳起来。 不过墨西哥人确实是基本都不说英语,沟通起来有点费劲,但反过来讲倒是开通西语技能点的好时机哈哈哈 另:我开通了一个听友群,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加微信 atkchuhai 申请加入。加好友时请注明【称呼-行业-所在地】才可通过,谢谢。
- 08旧金山两日:金门大桥上狂风呼啸
图片版链接:《旧金山两日:金门大桥上狂风呼啸》 第一次到美国,确实和在中国、东南亚、中东、中亚都不一样。虽然只待了两天,却录出了我的播客开播以来最长的一期。 直接观察: 1.旧金山气候真是好,20多度,不冷不热,碧海蓝天,就是时而雾气缭绕。不过瑕不掩瑜,从气候上理解了为何全世界人扎堆往西海岸跑。 2.从酒店早餐管窥到美国文化的“简单粗暴”:四桶不同口味的鸡蛋随便舀、像打直饮水一样打咖啡……不精致,不奢靡,直观上很”豪横“。 3.物价确实高。旧金山机场附近的Motel一个晚上100美金,吃个便饭人均50-60美金,打Uber开了3公里去机场,24美元。 听说IT毕业生在加州科技大厂起薪通常1万美金/月,如果去掉货币单位,从实际购买力看,感觉中美差不多,甚至中国还高一点。比如中国IT毕业生应届找到科技大厂工作,应该不至于月薪就1万左右?而吃顿便饭(外卖也算)也就二三十块钱。 4.旧金山唐人街非常难以citywalk,都是十分陡峭的上下坡。但金门大桥骑行特别好,就是很耗体力——1/3逆风,1/3上坡,估计也就1/3正常路段。 骑在狂风呼啸的金门大桥上,看到被阳光洒满的太平洋,大喊着笑出了声。 5.见到阔别九年的华裔老友,从当年睡阁楼的落魄仔,到娶妻生女在San Hose买了160万美金185平米还带地的大房子,真心为他开心,简直是活体美国梦。 他先加入了某中国科技公司做销售,逐渐熟悉了业务,后跳到另外某中国科技公司做产品经理。聊起工作时冷不丁用ABC口音蹦出几句“场景”、“同学”、“闭环”……目前他自己觉得身为美国华裔在中国大厂里工作最不讨好,因为中国人中文更好,而白人的本地资源又更强。我倒觉得恰恰相反,他这身份正好起到勾连大陆老中与纯白人员工的作用,你们觉得呢? 6.街上见到美国国旗的频率感觉比在中国见到中国国旗的频率要高,美国爱国主义教育不落下风啊。小卖部里不卖酒,盲猜是需要卖酒牌照,有牌照意味着有约束,这种约束的根源是否来自宗教?我在国内就没见过不卖啤酒的小卖部/便利店。 抽象脑洞: 1.美国地大物博,人均资源保有量的上限高,但人手不够。所以可以撒开手砸资本和技术去卷效率(e.g.美国农业、Saas创业),因为效率提升既能解决人手不够的问题,对社会安全的影响也小(不会立刻导致大范围失业)。 但在中国,因为人口众多而人均资源保有量有限,所以效率的提升对社会安全(失业率)的影响其实更大。所以有时之所以“生卷”,未必是中国人不懂怎么提效,而是提效带来的“损失”可能超过收益。 2.在加州伯克利常常看到一群人在室外站着聊天,朋友说这是美国高校常态,你就是得会主动社交主动盘资源,才有可能找到好工作或者做出好项目,而不是等着别人来找。 在我看来这就像所有人都叮嘱我在美国晚上千万别出门一样,真遇到流浪汉,发生不测,没人管,你得对自己的安全负责。这和伯克利站着network本质上是一码事——这样一个国家或许确实可以给你提供更多自由,但前提是你也得承担更多责任,为自己的福祉和选择承担结果的责任。 甘蔗没有两头甜,越自由,越要自立;而自立,并不是一个人人都有的品质。
- 07迪拜生活剪影:中东没你想象中有钱
带图版链接:《迪拜生活剪影:中东没你想象中有钱》 摘要: 1.初到迪拜看到哈利法塔和各种豪奢酒店,确实会让人感觉迪拜很有钱。但这些只能说明迪拜政府和大集团有钱,不是普通居民有钱。街上也没有满街跑车,见得多的还是丰田等性价比车型。 2.阿联酋不到1000万人口,90%外国人,其中37%印度人(白领和劳工都有),16%巴基斯坦人(大部分是司机),孟加拉国和菲律宾人(大部分在餐饮)各7%。 所以,这个国家近半数人口都是从事中低收入行业的外劳,平时街上都很少见到阿拉伯白袍,大部分都是印巴人。大家都是来讨生活的,能有多有钱呢?印巴人的深圳而已。 因此,中东市场的实际规模,比人口数据显示的还要小。但直播打赏或许是个例外,宗教压抑是对所有人适用的,土豪打赏起也不手软。 3.从收入看,迪拜平均工资15k-18k迪拉姆(约30-36k人民币),建筑工收入2-3k迪(包宿舍),出租车司机收入4-6k。他们每月住宿开销约500迪(9人间,三张床,上中下铺),吃饭差不多也500迪,基本是咖喱糊蘸大饼,省的钱寄回巴基斯坦老家的老婆娃儿。 这和咱内陆地区的兄弟去沿海打工寄钱回老家有啥本质区别吗?无非是馒头蘸老干妈换成大饼蘸咖喱。不同民族的文化与社会有别,但人类在底色上,是相通的。 4.生活成本目测上海的两倍。点个牛肉面外卖30迪(60人民币),去pub喝杯500ML啤酒48迪,一个烤牛肉汉堡105迪,一份海鲜意面115迪。打车15公里50迪,30公里100多迪,同样里程地铁大约10迪。 5.迪拜很热,天天40度且紫外线爆表,好走的区域也不多,工作日晚上和周末白天基本都在房里呆着。看起来无聊,但却有大把时间运动、看书、创作,以及一人拿瓶啤酒对着窗外寂静无人几分钟才开过一辆车的荒漠独酌。 周末实在没事干就去Mall吹空调,迪拜家庭也基本就靠这个过周末(有的mall里还能滑雪)。我甚至还在电影院看过一个阿拉伯爱情喜剧电影(随便买了个短的,因为印度电影都3小时+),左右隔壁要么老夫老妻,要么是一群戴头巾的穆斯林闺蜜,人手一盒爆米花,言笑晏晏,欢乐温馨。 或者在Google上找馆子探店。 迪拜地处欧亚非交界,有许多地道的欧洲餐厅以及牛逼的非洲爵士歌手,我就是在迪拜的意大利餐厅爱上了吃冰淇淋 6.不同地方与其说好坏,不如说不同活法。比如国内太不无聊了,以至于我回来一个月完全搁置锻炼和读书…
- 06反对中国给柬埔寨修运河:越南的“中南半岛老大哥情结”
带图版:谁才是柬埔寨的老大哥?越南的“中南半岛情结” 两个月前有越南朋友来问我知不知道柬埔寨运河这事儿,还问我是哪家中企修的(我并不知道),同时表现出极大愤慨,理由是会让湄公河下游灌溉水量少1/3。 湄公河水量是个问题,但更让越南不快的,大概是对柬埔寨“完全失控”的关切。毕竟,越南把柬埔寨老挝视作小弟的“老大哥情结”古已有之,从黎圣宗1470年南征占婆国的归仁(今越南中部城市)起,已有超500年。 如果把越南的“中南半岛老大哥情结”分为四个阶段,那分别是: 1.黎朝到阮朝(1428-1887): 越南皇帝效法北方大国,倒向儒家意识形态(四书五经、科举等),“东南亚小中华”冉冉升起。虽然强化了集权,但也带来了中南半岛版的“华夷之辨”——只不过越南成了“华”,而柬埔寨、老挝成了“夷”。 “文明”的越南南下讨伐征服“野蛮”的柬埔寨,天经地义。越南因此逐渐形成目前的版图(图1),也萌发了对中南半岛的“老大哥情结”,柬越历史纠葛的根源也在此埋下。 2.法属印度支那(1887-1954): 法国人版的“以夷制夷”——在法属印度支那(现越老柬三国,图2)内部,以支持越南人殖民老挝柬埔寨的方式殖民越南。 1913年,金边政府工作的16个印度支那官员里,有14个越南人。老挝情况类似,1930年代末,老挝境内的越南总人口只占2%,但公务员系统里54%都是越南人。 法属时期,“殖民中的殖民”,进一步强化了越南的中南半岛老大哥意识。 3.柬越战争(1979) 1979年,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与美国靠近制衡苏联,苏联拉拢越南(在芽庄金兰湾停靠军舰)围堵中国,中国为了不让越南控制整个中南半岛继而威胁中国南疆,支持柬埔寨(当时红高棉已上台)制衡越南。 而红高棉认为越战后越南想重新吃掉柬埔寨(就像在阮朝和法属印度支那时期一样),所以开始攻击越南,越南认为中国在用柬埔寨围堵越南,于是反过来侵入柬埔寨,继而中国下场…… 中南半岛在1980年代乱成一锅粥。 这是越南中南半岛情结在外力刺激下的集中爆发,但也是一个更大问题的预演:谁才是中南半岛真正的老大哥? 4.当代 越南除了向中国买电,也向老挝买水电,老挝的军事将领也有很多到越南接受培训。越南企业出海(如移动世界或Pizza4P),柬埔寨也是传统目的地。 显然中南半岛未来真正的老大哥不可能是越南,谁能提供公共品(基建、增长、安全保障等),谁才是老大哥。而公共品是有成本的,巨大的成本。
- 05看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3个想法
摘要: 1.国际赛事如国家PR工程,不怎么花钱的国家大概是觉得已经没啥PR的必要了。所以既不咋花钱,也不咋彩排,因此看起来显得很“松弛”。 宏大叙事背后少不了个体成本。正如山姆大叔航母全球飘背后,是美国公民全球征税,海外利益保护不是免费的。 2.对“乱七八糟“的反感背后是对”标准化“的偏爱。同质化的价值观让所有人力往一处使(搞钱),这是40年飞速发展的原因,也是老中比较难开心的原因——即便有朝一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产业升级。 因为同质化价值观让“比较”成为可能,所以即便赚得比老美多,但赚得没隔壁老王/小红书博主多,还是会感到不爽。 3.能看出很多表演糅合了大量历史传统元素,但用了现代表达,虽然我看不懂。就像2010年去上海世博会时,看到柬埔寨、越南、斯里兰卡馆一目了然,去欧洲国家馆普遍不知道要表达啥一样。 不过在当代世界文化舞台上占一席之地的国家,似乎靠的都不是传统文化——英国不是靠莎士比亚,而是披头士、哈利波特、Coldplay乃至小猪佩奇;日本文化横扫当代世界,与其说靠和服茶道,也不如说靠动漫。
- 04 系统地聊聊越南怎么看中国和美国
带图链接:系统聊聊越南怎么看中国和美国 摘要: 1.自汉至宋初,越南都在北方大国直属下。这既使越南在底层文化上像极了北方大国,也使越南对北方大国的影响力有深刻的恐惧。因为在越南主体叙事中,北方大国自古以来就是对越南独立性的最大威胁。所以中越关系永远有明显的上限瓶颈。 2.严格来说,越战不是越南vs美国,而是北越vs美国。所以南越不仅不恨美国,甚至有人会觉得美国在当年是帮南方保家卫国……而作为越南总体,90年代苏联解体后靠山没了,为了经济生存,也为了制衡北方大国影响,必须大力气改善越美关系——即便代价是把当年种种打破门牙活血吞,就当没发生。 制衡北方大国的影响力是越南南北的最大公约数,对美亲善自然水到渠成。但美越关系显然也有上限,因为毕竟美越体制和意识形态迥异,越南也有自己的政治安全担忧——而这实际上决定了中越关系的下限。 3.恐华PTSD决定了中越关系的上限,政治安全顾虑决定了中越关系的下限。中越关系就在这两条线之间波动,换谁都不会有太大变化。 因此,把越南分成亲华亲美/北派南派没有意义,不如分成“政治安全派”(亲共)与“国家安全派”(疏中)。两派的最大公约数,就是追求越南的独立性。这可能使越南最后形成一种“瑞士风格”:对谁都握手、微笑、点头、不评论、要支票。 4.实际生活中,我没有遇到过任何不友善的具体的人,相反常常感觉越南朋友(尤其北越)的脑回路很像中国人,几乎没有文化冲击。但却能遇到制度性的不友好——比如老中护照不能开公司、不能买房、不能办居民卡用社区健身房,等等。
- 03我在越南起重机工厂,意识到它成不了“小中国”
摘要: 1.越南没有本土电动葫芦(用于工厂起重机中的零部件)工厂,因为内需太小不足以养活它,出口又有更便宜更优质的中国供应链企业挡在前面。以此引申,越南很多产业链注定是断着的,因为大部分产业链都会有小众垂类环节。也因此,越南制造业上游input大部分人需要从外国(中韩等)进口的。 2.规模小,没有跟外资谈技术换市场的筹码,外资企业在越南的供应链大部分人仍然是外资企业。本土化的“果链”、“特链”在越南几乎不存在。 3.房价涨幅先于基建发展,失去土地财政机会。因为政治安全/中国因素没法大规模接受美国资本,又因为历史原因不愿意大规模接受中国资本——缺资本缺基建的制造业hub,我是没见过。
- 02 迪拜折叠:生活在阿联酋的印巴外劳们
文字版链接: 生活在迪拜的印巴外劳们 我觉得阿联酋最奇葩的点之一在于,这个国家90%的人口都是外国人,而外国人中超过一半又是印巴人。所以四舍五入,在这个名字里带着“阿拉伯”的中东国家,大约50%的人都是南亚人。 之所以南亚人占比高,原因有: 1.地理上靠得近,孟买飞迪拜大概3小时; 2.阿联酋和南亚次大陆当年都是英国殖民地(阿联酋是英国的保护国),英文相通,当年就有不少贸易和劳工往来; 3.文化习俗比较像,比如伊斯兰教、比如吃的米都是印度米等等; 4.历史原因使阿联酋有庞大的印巴社区网络,社区间生活和就业信息互通有无,还会传帮带,把老家的人带过来。 那南亚人主要在阿联酋做啥呢?就我接触情况看,大部分出租司机和外卖小哥都是巴基斯坦人,偶尔有孟加拉人;酒店保洁遇到过好几个斯里兰卡和孟加拉人;诊所里的医生就多了很多印度人(从把摇头当点头猜的),科技公司里面的白领和在这儿讲AI故事的,印度人不少。 大部分体力劳动或者低收入工作,基本都是南亚人在做。有一个例外——餐馆服务员大部分是菲律宾人,尤其是亚洲面孔的话。 总体而言,南亚人在阿联酋收入非常低。 昨天跟一个来迪拜24了年的巴基斯坦出租车司机大叔聊天,家人都在巴基斯坦,一年回去2个月,其他时间都在迪拜跑出租。每个月去掉油费和份子钱还剩3000迪拉姆(约850-900美金),年底旺季四五千迪拉姆。住8-9个人的宿舍间(上下铺),一个铺子每月300-350迪;吃饭的话自己做,一个月250迪左右。扣掉住宿伙食,还剩2000迪出头,大部分寄回巴基斯坦养家。 酒店保洁小哥收入更低。跟我比较熟的一个斯里兰卡小哥,每月到手1000-1200迪,不过酒店包食宿,周日会自己做做饭。我每次看到他都感慨投胎真是技术活,这小哥长得就像南亚版安德鲁索金(Andrew Sorkin),非常帅,但奈何生在孟加拉,跑到了迪拜当酒店保洁。 外卖小哥感觉是最离谱的,以至于我打算再多问几个确认下。在迪拜40度+的环境下东奔西走,大概是每个月到手只有1200-1500迪,公司不包食宿,食宿加起来自费大约500迪,扣完后每个月不到1000迪,约300美金。 末了开个脑洞:外劳来源国通常与引入国有较多历史和地理链接,比如印巴之于阿拉伯半岛,中亚之于俄罗斯。如果以后因为中国人口老龄化被迫引入更多外劳,最合适的地方是哪里呢?
- 01苏联斜阳与内亚的风:乌兹别克斯坦五天四夜
图文版链接: 乌兹别克斯坦5天4夜 宰牲节假期去了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布哈拉-撒马尔罕,每个地方1-2天差不多了,城际可以坐火车或高铁(西班牙造的),要提前买票。 塔什干是很典型的苏联城市,有一种苏联式的美和忧伤,反而是我此行的最爱;布哈拉比喀什更喀什,且受波斯影响,不敢去伊朗可以去布哈拉;撒马尔罕虽有壮观的雷吉斯坦,但太旅游了,除了雷吉斯坦没啥看的了。 一些notes: 1.气候极其干燥。待了五天,几乎每天都没有鼻涕。有时半夜因为咽喉太干而醒来,大概因为该国是全球唯二双重内陆国之一(邻国也是内陆国)。 街道总体很干净,公园多,适合步行。但灰尘大,偶尔擤出的鼻涕甚至是黑灰色。 2.3C店里没有苹果,有OV华为和三星。用淘宝比了下价,价格普遍翻倍。 3.当地人酷爱俄式摇滚(听起来有点黑帮有点重金属),大清早司机都会放,就连儿童乐园和火车卧铺大晚上的bgm都是俄式摇滚,很迷。 4.乌兹别克族跟维吾尔族应该有些亲缘关系,比如“谢谢”都是rehma。衣着(妇女喜欢带头巾)、饮食(切糕、烤包子、手抓饭甚至拉条子)、装饰(小花帽)甚至习俗(镶金牙)更类似。我给同车厢乌兹大叔看喀什照片,他也觉得像在乌兹别克。 5.街上十辆车,九辆是雪弗兰且很旧,每次发动或者转弯(刺耳的轮胎擦地声)都非常费劲。车窗很多还是靠手摇,且烈日炎炎下基本都不开空调…… 之所以雪弗兰遍地,因为只有雪弗兰在乌兹别克本地有工厂,不用进口关税,一辆车1.5-3万美金(当地平均工资400美金/月)。不过近几年比亚迪进去了,但路上见的很少,比亚迪汉卖5万美金。 6.物价便宜,市区打车很难超过20块人民币。贵点的馆子人均100,普通便饭人均20-30,比如手抓饭,饭比新疆硬。 7.最后一天在塔什干大巴扎买纪念品,看店的是12岁戴穆斯林头巾的小女孩。跟我讲了半天乌式英语我没听懂,最后谷歌翻译发现她问的是:“批发商的苏格兰威士忌卖完了,你家有吗?” 8.Zara的T恤大部分来自孟加拉、土耳其、印度,少部分来自葡萄牙。 9.火车上遇到住在肯尼亚的印度小哥,说祖上被英帝国拉去肯尼亚修铁路,就留了下来。英帝国的幽灵无处不在。 10.中亚民族问题一瞥:布哈拉与撒马尔罕居住着大量塔吉克人,布哈拉近郊甚至埋着“塔吉克民族之父”。撒马尔罕本身又是塔吉克人建的城市,因此塔吉克斯坦总想把撒马尔罕弄回来——即便与撒马尔罕完全不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