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永恒的她 | In Her Own Words
盼望着盼望着,In Her Own Words系列终于正式完结了(撒花!)。在本期良心彩蛋中,我们和11位作家、译者朋友一道,分享了文学或影视作品中我们最喜欢或印象最深刻的女性人物。借由这些人物,我们得以在文学的茫茫原野漫游。 要感谢这些人物:在痛苦时,她们未必抚慰,却让我们不麻木;在恐惧时,她们未必教会我们勇于向前,但却告诉我们绝不后退;在快乐时,她们告诉我们要去爱,去幻想,要永葆一种简单的激情;在不满时,她们让我们保持愤怒,要坚定,要理直气壮。我们也会时常想起她们,想起那些未被说尽和未被写尽的故事。毕竟,女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04:45]建国:《梦中银币》中的马切拉 [14:23]之琪:《美国情人》中的布鲁克 [29:04]适野:《一代宗师》中的宫二 [35:25]林棹:“蚕马”故事中的女儿 [43:07]张天翼:《金瓶梅》中的庞春梅 [45:47]苏枕书:《小团圆》中的盛九莉 [53:47]何雨珈:《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房思琪 [57:11]辽京:《苔蕾丝·德斯盖鲁》中的苔蕾丝 [1:00:34]巫昂:《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艾米莉亚 [1:01:50]钟娜:_The Bell_中的Dora Greenfield [1:03:51]淡豹:_Speedboat_中的Jenny Fain/_Dept. of Speculation_中的妻子/梅维斯·迦兰日记中的“我” [1:07:08]周嘉宁:《第一个坏人》中的谢丽尔 [1:26:10]陈英:《暗处的女儿》中的勒达 [1:34:07]荞麦:《坠落的审判》中的桑德拉 【本期节目提到的其他作品】 《鄙视》 《哈姆雷特》 《奥利芙·基特里奇》 《情感之泉》 《一把刀千个字》 《倾城之恋》 《苔丝》 《别名格蕾丝》 《斯通纳》 《没有人比你更属于自己》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A New Film, by Yehezkel Raz Holy Moly, by Tom Meira Armony 「In Her Own Words」是随机波动推出的首个付费系列,包含六期正片和一期彩蛋,每月更新一期,年底放送彩蛋。我们从自己的阅读经验中提取出六个女性文学的主题,分别是:离散、家庭、关系、食物、韩国和结构。在每个主题下,我们将选取一部作品作为“代表文本”,对它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作品的结构、叙事和语言等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围绕它延伸出几个关联话题,结合更多相同主题的作品进行讨论。
- 写作我命,写作我幸 | In Her Own Words
人为什么写作?女人为什么写作?她们在写什么?那些东西有何意义?从上一个夏天到这一个春天,In Her Own Words这一系列的节目,似乎都在拆解和探讨这些问题。在这最后一期正片里,我们选择了一个更勇敢的角度、一个更直接的视角,再次试图以阅读作答。这个角度,便是女作家的自传性写作。 从《我身体里的人造星星》与《阿尔戈》里破碎的身体,到《奇想之年》与《欢乐之家》中家庭的秘密,女作家们沿着一条条刀刃走出一行行字迹,这是一种痛苦的转化、一种对关系的持续探索,同时也是某种具有超越性的寄托与交付。在书页之下,我们也能看到围绕家庭故事的权力斗争、对所谓真相的不同意见,人们用小说反击小说,用叙事争夺叙事。 作为读者,我们倾向于轻信,也总是暗自揣度。我们把小说中的“我”与作者本人反复比对,从简·奥斯汀到萨莉·鲁尼,一直如此;我们渴望从虚构中看到她们真实生活的蛛丝马迹,仿佛虚构提供的更巨大的真实还不足够,从多丽丝·莱辛到安妮·埃尔诺,一直如此。 第一人称「我」,常常被理解为一种证言或誓词,可是很多时候,「我」是一种视角,是一种「无我」,是一种溶解在他人生活与思想中的无形的「我」(溶解,是埃尔诺的理想)。 自传视角既是一种写作的方法,也是一种阅读的方法。在一个后真相的世界里,当我们开始思考故事真假,或许也是在思考「真实」的内涵以及「虚构」的意义。我们毕竟终日游弋于文字与生活、他人与自我、社会与私域、历史与当下之间,当我们以第一人称对话或写下日记,那可能是此时此刻、转瞬即逝的「我」,也可能是修辞下的、说谎话的「我」,更可能是被悠悠久久过往与千千万万他者影响和浸润的「我」。既然我是这样的我,或许,她也是这样的她,她们也是这样的她们。 [01:30]自传的谱系:灵性自传、回忆录和autobiografiction [08:25]自传写作之一家庭秘密:我们对亲人究竟了解多少? [13:30]家庭中的uncanny:亲密熟悉中的怪诞感 [18:20]面对丧亲之痛,男性向外探寻,女性向内归因 [19:40]写作是对现实的介导,也是一种转化 [25:20]一个家庭诞生一位作家,会成为一个家庭的悲剧吗? [31:30]自传体与复仇小说:家庭故事的多重视角 [34:30]“第一人称”和对真实的迷恋 [38:10]Ling Ma的短篇小说Peking Duck中的写作者和失权者 [44:20]书写究竟是强者的权力还是弱者的武器? [48:10]对作家来说,生活本身和写作素材的关系是什么? [55:20]如何看待现实和文学之间的关系 [1:05:20]新闻写作中对第一人称的使用及其争议 [1:07:30]MeToo运动之后,Her Own Words不仅是一种证词,也意味着发声的权利 [1:10:30]自传写作之二家庭相册和相册诗学 [1:17:10]业余自传传达了美与真挚 [1:24:30]为什么说《热辣滚烫》是痛苦的,是创作者的自戕 [1:28:30]自传写作之三身体故事:女性在突破身体边界时,也在突破语言的文体边界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片头:“Tearing Herself Away” by John Lenehan from The Hours OST 片尾:“Something She Has to Do” by John Lenehan from The Hours OST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电影和文章】 《无条件投降博物馆》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奇想之年》琼·狄迪恩 《蓝夜》琼·狄迪恩 《欢乐之家》艾莉森·贝克德尔 《遗嘱与意愿》维吉斯·霍思 《自由意志》海尔格·霍思 《我的奋斗》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四季四部曲”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十月的孩子》琳达·博斯特伦·克瑙斯高 《简单的激情》安妮·埃尔诺 《相片之用》安妮·埃尔诺 《事件》安妮·埃尔诺 《写作是一把刀》安妮·埃尔诺 《阿尔戈》玛吉·尼尔森 《我身体里的人造星星》希内德·格利森 Where Reasons End, Yiyun Li Dear Friends,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 Yiyun Li Peking Duck, Ling Ma 《坠楼死亡的剖析》(2023) 《热辣滚烫》(2024) 《两个世界》吴呈杰 「In Her Own Words」是随机波动推出的首个付费系列,包含六期正片和一期彩蛋,每月更新一期,年底放送彩蛋。我们从自己的阅读经验中提取出六个女性文学的主题,分别是:离散、家庭、关系、食物、韩国和结构。在每个主题下,我们将选取一部作品作为“代表文本”,对它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作品的结构、叙事和语言等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围绕它延伸出几个关联话题,结合更多相同主题的作品进行讨论。
- 韩式爱恨 | In Her Own Words
本来我们今年是要去一次韩国的,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行,最终还是按照与大家的约定,在文学中完成了这次精神漫游。回想我们在节目中第一次提及韩国文学,是2019年简体中文版《八二年生的金智英》出版之时。赵南柱的这本畅销之作也拉开了一个帷幕,如今更多读者对韩国文学并不像从前那样陌生,从中洞悉着东亚世界的某些共通之处,对金爱烂和韩江的作品耳熟能详,虽然她们依然只是韩国文学世界的冰山一角。 这一期In Her Own Words无意也无力揭开韩国文学的全貌——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性译介本身,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国内读者当下正在关切和共情着哪些东西。对我们自己而言,韩国文学所唤起的,除了“写得真好”的感慨,还有对于贫困、爱恨、痛苦、抵抗等主题的洞察与理解。我们一边说着,好好吃饭才能好好生活下去,一边也说着,除了接受这无常沉重而又真假难辨的生活别无他法。 [01:42我们与韩国文学的初次相遇 [09:03金爱烂的生平与作品 [17:49《滔滔生活》中的贫困是消费社会中的贫困 [25:09金爱烂擅长写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个体境遇的停滞 [31:07金爱烂对都市生活的描写聚焦的是空间 [39:04韩国房屋制度和租房市场的构成 [51:26韩江的生平与作品 [55:57韩江作品中两种应对痛苦的方式:拥抱植物&拥抱佛教 [1:05:07那些在痛苦中抗议并等待答案的女性 [1:10:10金爱烂应对痛苦的策略:好好吃饭,生活下去 [1:27:35没有平白无故的恨 [1:31:58《人间失格》是对爱的旧模型的改写和颠覆 [1:48:31理解是以你的方式与我相遇,更彻底地成为个人 [1:50:39结尾彩蛋:以戏谑、沉重、真假难辨的方式,活下去! 【金爱烂简体中文译本】 《奔跑吧,爸爸》 《滔滔生活》 《你的夏天还好吗?》 《我的忐忑人生》 《外面是夏天》 《容易忘记的名字》 【韩江简体中文译本】 《素食者》 《失语者》 《植物妻子》 《白》 《把晚餐放进抽屉:韩江诗集》 《不做告别:济州岛大屠杀》(即将出版)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其他小说、剧集】 《82年生的金智英》赵南柱 《少年来了》韩江 《叶落彼岸》韩胜源 《神奇的木鱼声》韩胜源 《孤独的义务》尹成姬 《黑暗荣耀》(2022) 《人间失格》(2021) 《机智的医生生活》(2020)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中插:《人间失格的主题曲》,by赵成宇,from《人间失格》OST 片尾:《站在再次寻找的路上》,by赵成宇,from《人间失格》OST 「In Her Own Words」是随机波动推出的首个付费系列,包含六期正片和一期彩蛋,每月更新一期,年底放送彩蛋。我们从自己的阅读经验中提取出六个女性文学的主题,分别是:离散、家庭、关系、食物、韩国和结构。在每个主题下,我们将选取一部作品作为“代表文本”,对它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作品的结构、叙事和语言等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围绕它延伸出几个关联话题,结合更多相同主题的作品进行讨论。
- 是谁喂饱了我,我又吃掉了谁 | In Her Own Words
女作家是如何写吃的? 在女作家笔下,食物是我们与母亲最初的联系,一根脐带、一口母乳、一勺粥水,我们就这样被母亲喂养长大;食物也是我们与母亲最后的联系,我们以同样稀软的食物反哺于她,陪她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我们吃下妈妈做的食物,就如同吃下妈妈,吃下她的时间、劳动和爱,直到最终我们失去了妈妈,也同时变成了妈妈。 在女作家笔下,厨房是史诗的发生地,那些刀切斧砍、油炸火烹,那些漫长的发酵,安静的酿造,在男性主导的文学和历史中被不停打断、孤立,被严重地奇观化、景观化、客体化。谁规定史诗一定要关于英勇的男性和魅惑的女性,关于朝代的更迭和大规模的杀戮,而不能关于厨房里的一根水管、一坛泡菜,它们也有自己的历史,也承载了人类的历史。 在女作家笔下,吃也是暴力,女人被吃,也吃人。社会吞噬女性,不吐骨头地啃食女性,女性也把丈夫做成卤水,胎儿包成饺子,烹饪是她们的苦役也是她们的武器。但女性也可以选择不吃,不吃是一种非暴力不合作,是对吃人的社会最决绝的反抗。女人是男人餐盘里的素菜,是丈夫阳台上的盆栽,但她也可以是树木,是根系,是土地。 03:30《妈妈走后》:移民二代的身份焦虑 07:20《老派少女购物路线》:女性通过做饭吃饭等日常时间来对抗无常 11:10最初的食物,最后的食物:我们和母亲的纽带 14:20金爱烂笔下妈妈的味道:吞咽食物就是吞咽妈妈 19:30大肚饺子:无限增殖和女性的劳动 23:30喂养是雌性的生物性,也是权力,更是母亲主体性的彰显 26:20“烹饪在美德和义务之前,首先是一种劳动” 28:10勺子、砧板、铁锅:有灵的厨具 32:30哀悼母亲:掌握语言和思想的女儿如何写母亲 35:20安妮·埃尔诺:母亲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阶级的女性和历史 39:40妈妈和女儿共享同一具身体、味觉和文化,女儿变成了母亲 48:20烹饪是连续不间断的过程,厨房里诞生史诗 51:20教人做饭的女性:食谱如星星之火,串联离散之人 55:20爸爸的厨房(《饮食男女》)vs妈妈的厨房 59:40汪曾祺写吃:男性知识分子的趣味写作 1:02:30“食色性也,人之大欲” 1:06:10男性对女性的客体化,性欲如食欲 1:12:40男性是荤菜,女性是素菜 1:16:20李碧华写食物:女人通过吃人来杀人 1:27:10《双食记》:食物养人,也杀人 1:29:40韩江《素食者》:吃是一种暴力,不吃是一种对暴力的反抗 1:32:50赫塔·米勒《呼吸秋千》:以想象中的丰盈和食物描绘饥饿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和影视作品】 《妈妈走后》[美]米歇尔·佐纳 《老派少女购物路线》洪爱珠 《一把刀,千个字》王安忆 《燕食记》葛亮 《滔滔生活》[韩]金爱烂 《容易忘记的名字》[韩]金爱烂 《外面是夏天》[韩]金爱烂 《一个女人的故事》[法]安妮·埃尔诺 《至味人间》汪曾祺 《夜的女采摘员》文珍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林奕含 《植物妻子》[韩]韩江 《饺子》李碧华 《双食记》殳俏 《素食者》[韩]韩江 《呼吸秋千》[德]赫塔·米勒 《十年一觉电影梦》张靓蓓 编著 《饮食男女》(1994)李安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曼波台北” by Mader from《饮食男女》OST “Pa’s Secret” by Mader from《饮食男女》OST 「In Her Own Words」是随机波动推出的首个付费系列,包含六期正片和一期彩蛋,每月更新一期,年底放送彩蛋。我们从自己的阅读经验中提取出六个女性文学的主题,分别是:离散、家庭、关系、食物、韩国和结构。在每个主题下,我们将选取一部作品作为“代表文本”,对它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作品的结构、叙事和语言等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围绕它延伸出几个关联话题,结合更多相同主题的作品进行讨论。
- 关系,是爱也是性 | In Her Own Words
第三次文学冒险的主题,是和我们近乎同龄的创作者、爱尔兰作家萨莉·鲁尼及其作品。相较前两位作家,萨莉·鲁尼的创作生涯才刚刚开始。在她的三本长篇小说中,一些主题一以贯之:对人与人关系的探讨,如何既亲密又疏离,如何在他人眼中识别自我;性以及和性有关的想象,为什么性是理解人与人关系的基础,当我们谈论性时我们究竟在谈什么;社交媒介如何渗透和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 三本小说也有所区别。《聊天记录》和《正常人》更像自然而然流露的故事,仿佛上帝握着她的手写作,《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则是在疫情期间不断推倒重建、反复阅读和思量的结果。《聊天记录》和《正常人》更多探讨关系中显而易见的权力关系,以及这种权力关系的反转和颠覆,这样的关系或许是基于人物的阶级和年龄差异,或许基于原生家庭和人物各自的历史。到了《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外部变得虚幻缥缈,人物们仿佛在隔绝中,在孤独中,以一种更微妙的方式去爱、去感受。 在这趟冒险之旅的尾声,我们仨达成共识,推动我们阅读鲁尼的首要动力,是她的性描写。她笔下的人物,总是边说话边做爱,做爱时亲密无间,天人合一,说话时经常间离、偶尔误解、总免不了尴尬。在话语和行动的交织中,欲望的形状逐渐清晰。这或许也是为什么鲁尼的小说备受女性喜爱的原因之一:性爱对女性来说,从来都是不仅是一种纯粹的生理欲望,它也是一种想象、一种投射、一种完整的叙事、一种立体的综合的感官体验。 最后,希望大家都有美妙的性生活💓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01:21萨莉·鲁尼的生平及作品 05:35关于《聊天记录》 13:32关于《正常人》 17:54关于《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 25:19阅读鲁尼的感受:上头! 30:11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双线叙事:鲁尼小说的叙事技巧 36:22外貌焦虑、受虐、自残,女性与身体的紧张关系 50:30鲁尼笔下的性:要做爱也要说话 1:12:33鲁尼如何写金钱和阶级:披着现代外衣的19世纪小说 1:24:36短信、电话、邮件:鲁尼小说中的媒介与文体 1:35:50既当下又遥远,鲁尼小说与中国读者的关系 1:42:00《聊天记录》:人如何在关系中为自己立法 1:49:33《正常人》:暴力不仅改变了受害者,更改变了施暴者 1:53:20《美丽的世界》:目光的方向与历史 2:01:34中国会出现类似鲁尼小说的作品吗?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Stargazing, by Livingrooms Last Universe, by Daniel Brown Keys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电影、文章】 《聊天记录》[爱]萨莉·鲁尼 《正常人》[爱]萨莉·鲁尼 《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爱]萨莉·鲁尼 Even If You Beat Me, by Sally Rooney At The Clinic, by Sally Rooney Mr. Salary, by Sally Rooney 《聊天记录》(2022) 《正常人》(2020) 《弗朗西斯·哈》(2012) 《过往人生》(2023) Why Is The Sex in Sally Rooney's Books So Good? The Cut, 2021 Sally Rooney Gets in Your Head, The New Yorker, 2018 'It Was Like I'd Never Done It Before': How Sally Rooney Wrote Again, The New York Times, 2021 【萨莉·鲁尼作品年表】 Novels: Conversation with Friends (2017) Normal People (2018) Beautiful World, Where Are You (2021) Short Stories: At The Clinic, The White Review (2016) www.thewhitereview.org Mr. Salary, The Irish Times (2017) www.irishtimes.com Color and Light, The New Yorker (2019) www.newyorker.com Unread Messages, The New Yorker (2021) www.newyorker.com Reviews: Buried in Bourgeois Life, Slate (2018) slate.com Essays: Even If You Beat Me, The Dublin Review (2015) thedublinreview.com An Irish Problem, London Review of Books (2018) www.lrb.co.uk Misreading Ulysses, The Pairs Review (2022) www.theparisreview.org Renters are being exploited and evictions must be stopped, The Irish Times (2023) www.irishtimes.com
- 《傲慢与偏见》:自由近幻象,浪漫亦枷锁 | In Her Own Words
「In Her Own Words」第二期的主题是「家庭」,我们选择了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作为代表文本。 很难想到一部比《傲慢与偏见》更广为人知的外国文学作品。选择这部小说作为主题文本大概需要一定的勇气,仿佛穿过一片密林,面对的是简学的迷雾、改编的变形、童年的滤镜、译本的杂枝,探寻的则是层层叠叠的her own words,那是伊丽莎白的声音、简·奥斯汀的声音、她的同时代女性的声音、不同世代解读者的声音,以及我们自己在不同年纪重新理解这一故事时的声音。 「In Her Own Words」是随机波动推出的首个付费系列,包含六期正片和一期彩蛋,每月更新一期,年底放送彩蛋。我们从自己的阅读经验中提取出六个女性文学的主题,分别是:离散、家庭、关系、韩国、食物和结构。在每个主题下,我们将选取一部作品作为“代表文本”,对它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作品的结构、叙事和语言等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围绕它延伸出几个关联话题,结合更多相同主题的作品进行讨论。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01:06]我们对《傲慢与偏见》的熟悉程度呈阶梯递减 [04:13]简·奥斯汀的生平与出版经历 [11:43]18世纪的女作家只能由兄父代理出版事宜 [14:44]奥斯汀作为小说家如何被重新发现和解读 [20:47]奥斯汀与感性小说传统的关系 [26:48]奥斯汀的写作策略:浪漫小说阵营的叛逆卧底 [29:37]奥斯汀的小说中女性的主体性和客体性 [35:47]在奥斯汀的时代女性除了婚姻别无选择 [43:15]算算账:年收入一万镑有多富有?英国当时的贫富差距有多大? [46:30]女性被限制在家庭空间内部,远足是为了追爱或者投奔亲戚 [50:37]奥斯汀笔下婚姻的条件:财产vs品格 [58:34]五四婚姻的条件:放小脚、上学堂 [1:07:03]许广平的故事:结婚后的“伊丽莎白”会怎样? [1:12:22]奥斯汀是隐秘的激进派 [1:21:12]《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关系 [1:25:27]奥斯汀的影视改编:乡村风光与女性凝视 [1:33:33]畅想《傲慢与偏见》汉化版选角 [1:37:24]奥斯汀作品的酷儿化 [1:44:12]门罗小说中的欲望、逃离和失去的主题 [1:58:17]《阿尔戈》中新的家庭形态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Beautiful Places, by Simon Wester The Leaves Are Changing, by Miles Kredich Transparent Moment, by Roie Shpigler Auld Lang Syne (Instrumental Version), by Narrow Skies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小说、书籍、影视剧和文章】 《傲慢与偏见》[英]简·奥斯汀 《理智与情感》[英]简·奥斯汀 《爱玛》[英]简·奥斯汀 《曼斯菲尔德庄园》[英]简·奥斯汀 《飘》[美]玛格丽特·米切尔 《漂流到日本》[加]爱丽丝·门罗 《南极》[爱尔兰]克莱尔·吉根 《吮吸》辽京 《离开马弗里》[加]爱丽丝·门罗 《熊从山那边来》[加]爱丽丝·门罗 《阿尔戈》[美]玛吉·尼尔森 《阁楼上的疯女人》[美]S.M.吉尔伯特/苏珊·古芭 《简·奥斯汀的英格兰》[英]罗伊·阿德金斯 《五四婚姻》孔慧怡 《简·奥斯汀:隐秘的激进派》[英]海伦娜·凯利 《傲慢与偏见》(1940) 《傲慢与偏见》(1995) 《傲慢与偏见》(2005) 《理智与情感》(1995) 《周渔的火车》(2002) 《女性瘾者》(2013) 《欲望都市》(1998-2008) 《秋天之前》(2016) Queering the Work of Jane Austen Is Nothing New www.theatlantic.com 回望《欲望都市》:21世纪最后的直女英雄主义 | 协同写作004 mp.weixin.qq.com
- 流亡是流亡者的墓志铭 | In Her Own Words
“如果回家确实就是死亡,流亡意味着失败,而出发的那一刻是我们唯一真正被赋予自由的时刻呢?”这是出生于前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裔荷兰籍作家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在小说《疼痛部》中写下的句子。而这个句子,几乎是所有因战争、因暴政而不得不离开母国的离散者、流离失所者发出的共同诘问。 在In Her Own Words的第一期,我们想探讨的正是这样一个王佳芝式的困境。流亡者与其母国的关系,仿佛一场既爱又恨的复杂纠缠,一种施虐和受虐之间的动力学。政治高压让人变成受虐狂,变成被害妄想症,让人在承受伤害的同时渴望疼痛,在远离伤害之后仍反复咀嚼痛苦,也让疼痛与伤害成为某种“愉悦”、某种背负,进而成为某种共同身份,成为自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流亡者并不天然构成一个联盟、一个共同体,流亡者内部是异质性的。在阶级、性别甚至种族的彼此交织中千差万别,在个体对战争对高压环境的反应中彼此各异。因此无数个“我”并不能化约为“我们”,某几个“我”也并不能为“我们”代言。 那么,当我们阅读流亡文学时,我们究竟在读什么?是一种强调特殊性的人种志——它是所有曾经经历过压迫、暴政、极权的国家和地区的缩影,还是强调普遍性的写作类型——比如如今已经被视为文学正典的史诗和英雄故事? 希望在阅读《疼痛部》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01:51七期付费节目的主题介绍 07:59乌格雷西奇的生平和作品 14:06《疼痛部》因何得名? 16:42《疼痛部》的情节梳理 19:54女主角塔尼娅的两段情感关系 26:17故事中的SM元素:课堂和卧室中的微型战争 29:46谁是受害者,谁是加害者? 32:27女主角的受虐倾向和SM关系中的权力动力学 35:41“我”如何建构出“我们”,“我们”又如何崩解为“我” 39:31流亡者的文学类型是“悲喜剧” 42:50小国文学经常被当做人种志和观光指南 46:53什么是“完美流亡者”的刻板印象? 52:37流亡者的恋物癖、博物馆和异托邦 59:39文件V.S.纪念碑:书写和唤起记忆的伦理问题 1:02:36物的双重性:既是商品又是情感和回忆的载体 1:07:36“语言就是背后有军队的方言” 1:14:49流亡者的语言困难症 1:19:43张爱玲的乡音、母语和外语 1:21:58流亡写作的不可翻译性、自我重复和未完成的状态 1:28:40被浪漫化的流亡故事与其残酷真相 1:31:34现代人的漂泊日常是否就是一种流亡? 1:33:03华语世界中的离散文学 1:34:07朗读环节:每人分享始终最喜欢的一段话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The Journey Home, by Yoav Ilan White Walts, by Yoav Ilan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电影和文章】 《疼痛部》[荷]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Thank You For Not Reading [荷]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记忆记忆》[俄]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柏林童年》[德]瓦尔特·本雅明 《本雅明诞辰125周年:童年、恋物癖与流亡》傅适野(mp.weixin.qq.com) 《规则的悖论:想象背后的技术、愚笨与权力诱惑》[美]大卫·格雷伯 《独腿旅行者》[德]赫塔·米勒 《人是世上的大野鸡》[德]赫塔·米勒 《一颗热土豆是一张温馨的床》[德]赫塔·米勒 《文盲》[匈]雅歌塔·克里斯多夫 《罗马日记》[美]裘帕·拉希莉 《想我的眷村兄弟们》朱天心 《纽约客》白先勇 《离岸流》凌岚 《飞往温哥华》蒋在 《在北方》张惠雯 《缘起香港:张爱玲的异乡和世界》黄心村 《色戒》(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