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期:像切花菜备菜一样解剖肝脏,解剖理念的进步推动外科发展
几十年前,肝脏手术一直是外科医生的禁区。在我实习的时候,对肝脏手术的感觉,就是血呼淋拉的一片,总是不断的出血。 但是,最近这些年,肝脏手术已经完全改变了。不仅出血量少了,甚至很多手术也可以在腹腔镜下完成。 促进肝脏手术发展的因素有不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对肝脏解剖的重新认识。 虽然维萨里在600多年前,就已经非常清楚的提供了人体解剖结构,但是,解剖学一直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200多年前,人们发现了一个叫做lanennec膜的结构,但是完全没有引起重视。直到最近几十年,随着技术和理念的不断进步,以及外科医生需求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这一结构进行了重新认识,从而大大推进了肝脏手术的进步。 医学科学的发展,可能是靠两条腿走路的: 一条腿是不断进行新的发现,比如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等学科的进展,为未来30年、50年的医学发展提供新鲜的素材。 另一条腿,则是对前人发现的重新认识。我们可能从30年、50年前,甚至更早之前的科学发现中,去寻找信息与灵感。 本期内容 * 为什么过去肝脏手术成为外科的一个禁区? * 肝叶、肝段是怎么回事? * 200年前就发现的结构,为什么到了最近几十年才被重视起来? * 肝脏外科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哪些因素? * 解剖性肝切除是怎么回事? * 解剖肝脏和切花菜有什么相似之处? * 为什么之前肝脏肿瘤切除之后,仍然还会转移? * 肝脏解剖理念的进步,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人员介绍: 本期嘉宾: 余佳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 外联部副部长 硕士生导师 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 邮箱:tianjishun@gmail.com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 第十九期:最新减肥药的效果确实不错,但它不是追求个人审美的捷径
这两年上市了一种「减肥神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是一种本来用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药物,但研究发现,即使没有糖尿病,也可以用于肥胖症患者的减重治疗。 而「减肥」,可以说是社交媒体上的永恒话题。于是,这个本来的降糖药,也就进入到大众视野。 那么,在内分泌科专家眼里,如何看待这个减肥药呢?本期我们请到了内分泌科的嘉宾,来好好掰扯一下这个减肥药的事情。 在节目中,你可以了解到作为疾病的肥胖症,和我们普通人说的肥胖有什么区别;这个减肥药到底有怎样的效果,对于不同人群应该如何看待这个药物。 不过,我更想强调的,不是这些医学知识点,而是希望大家可以了解到,药物只是治疗疾病的工具,而绝非追求个人审美的捷径。 我们在医学上得到的所有结论,都是有其前提条件的,不能随便扩大结论的适用范围。但是在传播的时候,那个结论可能才是社交媒体上更吸引人眼球的东西。 所以,在消费媒体内容时,关注一下结论的前提条件,或许可以帮你更加理性的看待一些问题。 而且,我们的生活有多个侧面,并非所有和身体有关的问题,都需要用医学的方式解决,也不是所有身体的问题都需要医学治疗介入。有时候,它更需要的可能是我们对生活的重新审视。 当你的身材体型还没有到影响健康的程度时,那就让医学的归医学,审美的归审美吧。 本期内容 * 什么样的肥胖需要医生进行治疗; * 肥胖的危害有哪些; * 医学上针对肥胖会进行怎样的治疗; * 为什么新型减肥药不会影响血糖; * 人体自身的那个「稳态」是怎么回事; * 为什么不用担心出现「一边打着减肥药一边吃着垃圾食品」的问题; * 药物依赖和药物耐受有什么区别; * 新型减肥药可能存在哪些问题; * 所处情况不同的人群,应该如何看待新型减肥药。 人员介绍: 本期嘉宾: 杜颖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浙江省医学会内分泌学会青年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 邮箱:tianjishun@gmail.com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 第十八期:「呼吸吐纳」「治病除根」,这些传统医学中的用词在现代医学和临床思维中意味着什么
本期请到的嘉宾来自儿科,而且是儿科中疾病问题最多的呼吸科。 关于呼吸道的问题,我们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止咳化痰」,其实出了化痰,我们还有「排痰技术」。也就是用一些物理的方式,或者呼吸调节的方式,帮助患者把痰排出来。 排痰的技术手段有非常多种,从最简单的拍背、呼吸调节,到咳痰机、支气管镜,差异跨度很大。节目中嘉宾教了一种呼吸的调节方式,很容易学会。虽然和「呼吸吐纳」一样,都是呼吸上做文章,但是这种呼吸调节确实有着循证医学研究证据;更重要的是,它的验证是有相适应的疾病,而不是可以被无限推广,「放之四海而皆准」。 而在考虑排痰问题时,医生的思考步骤,则非常好的体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模式。 本期内容 * 排痰技术是怎么回事; * 都有哪些排痰技术; * 呼吸调节排痰怎么做; * 作为一种呼吸方法,为什么认为呼吸调节是有效的; * 如果有咳痰困难,都有哪些比较便捷的排痰手段; * 医生对待排痰技术的态度是怎样的; * 对于排痰问题,医生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 我们如何看待青春期孩子的叛逆问题。 备注: 本期提到的呼吸调节方法ACBT(active cycle of breathing technique),在cochrane library 2023年有相关研究,认为在囊性纤维化中和其他排痰技术效果相当,感兴趣可以查询搜索一下。 人员介绍: 本期嘉宾: 姜源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 邮箱:tianjishun@gmail.com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 第十七期: 「牛皮癣」的疾病修饰治疗:「治未病」没那么简单, 不只看效果和安全性,也要关注药物经济学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皮肤病,曾经被称为「不死的癌症」之一。 近些年来,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对疾病的本质有了更清楚的认知。这其实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皮肤病,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皮肤只是最早出现病变的部位。随着疾病的进展,后续还可能攻击关节、眼睛、心脏,甚至大脑。 因此,医学上提出了「疾病修饰治疗」的概念,希望可以更早的对疾病进行干预,从而延缓或者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本期嘉宾就是银屑病治疗方面的专家,与大家分享关于银屑病疾病修饰治疗的情况,真正实现「治未病」的理念。 虽然自古我们就有「治未病」的期待,但是,要真正实现治未病,不是提出理念就够了,也不是只有理论就可以了,而是要在基础研究的前提下,进行大量临床试验,甚至包括真实世界研究,从治疗效果、安全性以至药物经济学的角度,全面评估后的决策。 本期内容 * 疾病修饰治疗是怎么回事; * 银屑病为什么要进行疾病修饰治疗; * 银屑病的疾病修饰治疗效果如何; * 银屑病的疾病修饰治疗安全性如何; * 从经济角度如何评价银屑病的疾病修饰治疗; * 真实世界研究是怎么回事,有哪些好处; * 银屑病可以除根吗。 备注: 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Research,RWR),在真实世界环境下收集与患者有关的数据,分析医疗产品的价值,评估风险获益。可以通过不同的研究设计或分析产生,包括但不限于随机试验。 人员介绍: 本期嘉宾: 周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罕见病遗传病专委会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秘书 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 邮箱:tianjishun@gmail.com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 第十六期: 腹腔镜手术治疗早中期胃癌, 让生命长度和生活质量可以兼得
在之前的节目中,我们曾经聊到对于很早期的胃癌,不用开刀不用化疗,仅仅通过胃镜就可以治疗了。 但是,由于筛查的不够到位,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是,等到胃癌被发现的时候,就已经不是那么早期了,对于绝大多数国内的胃癌患者,还是需要开刀做手术。 不过,随着胃肠外科的发展,我们的开刀手术也在微创化。近十几年外科界发展最前沿也是最快的领域,就是腹腔镜手术。也就是在肚子上开几个1公分的小切口,然后置入腹腔镜器械进行手术。 对于早期和中期胃癌来说,已经不需要进行传统的开腹手术,而是只要做腹腔镜手术就可以了。 本期嘉宾就是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癌方面的专家。分享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微创治疗不仅仅是缩小的刀疤,更是一种医疗理念。面对疾病的挑战,我们不仅仅想要活得更久,还要活得更好。对于患者来说,我们也可以改变一下传统的观念,追求一下生命的长度与生活的质量二者兼得了。 本期内容 * 腹腔镜手术是怎么回事; * 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性手术相比有哪些优势; * 为什么腹腔镜手术成为了早中期胃癌治疗的金标准; * 为什么腹腔镜手术治疗早中期胃癌的效果比开放手术更好; * 既然腹腔镜手术有优势,为什么有些晚期胃癌还是要开放手术; * 什么是微创治疗的理念。 最后,也再次呼吁,40岁以上的朋友,抽空去医院做个胃肠镜的筛查。无痛胃镜真的没啥感觉,睡一觉挺舒服的。 人员介绍: 本期嘉宾: 严加费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 副主任医师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诊治委员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 邮箱:tianjishun@gmail.com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 第十五期:把「隐形眼镜」植入到眼睛里治疗近视,ICL晶体植入手术的探索
中国是近视大国,近视患者达到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更是超过50%。 对于近视的治疗,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激光治疗之外,对于一些不适合激光治疗,或者近视度数相对更高的患者来说,目前还有一种更新的治疗方法ICL,人工晶体植入手术。 ICL可以简单理解为,把一副「隐形眼镜」植入到眼睛里面,整个手术涉及到非常精细的数据评估以及手术操作。 本期嘉宾就是从事这方面治疗与研究的专家,通过了解她如何探索提升治疗效果,我们可以看到一项治疗的不断完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本期内容 * 针对近视的激光手术是怎么回事; * ICL晶体植入手术是如何治疗近视的,它和激光治疗有哪些区别; * ICL可以用于哪些近视的情况; * 什么人不适合ICL手术; * ICL可能有哪些并发症的风险; * 为什么说医生选择晶体时,就像是选择成衣号码; * 一项流程的完善与发展,需要怎样的工作在里面; * 为了完善一项流程,我们需要怎样的态度。 人员介绍: 本期嘉宾: 沈婷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 主任医师 浙江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 邮箱:tianjishun@gmail.com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 第十四期:生命尊严与技术革新,产科医学中的伦理思考
科技发展的今天,在产科领域,胎儿镜技术可以让我们在妈妈怀孕期间,对肚子里的胎儿进行检查和治疗。 但是,在医学发展过程中,真正困扰医生的,技术手段可能只是排在第二位,而排第一位的,是我该不该使用这项技术,也就是源于对生命的尊重而产生的伦理学思考。 产科领域的伦理困境,绝不是像电视剧里「保大还是保小」式的狗血问题。事实上,这个在专业产科医生眼里,压根都不是问题。 现实中,医生要面对更加复杂的人性。比如对于生孩子这件事,就会有「坚决一个都不生」,和「没有孩子我可怎么办」这样截然相反的两种生活态度。作为医生要做的,不是去做价值上的评判,甚至要放下专业角度的「这都是为了你好」的情节,而去尊重每个人的个人选择。 本期内容 * 胎儿镜是怎么一种技术? * 胎儿镜可以做哪些工作? * 双胎输血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 临床指南就是科学的人体说明书吗? * 我们如何既接受规范的约束,同时又能有所突破与创新? * 胎儿医学最底层的默认原则是什么? * 产科医生会面临哪些理论困境? 人员介绍: 本期嘉宾: 罗琼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副院长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遗传学分会青年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 邮箱:tianjishun@gmail.com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 第十三期:AI为医学带来更多想象空间:更少辐射更精准且动态的CT扫描
有了计算机之后,我们结合到X光拍片中,出现了CT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有了AI之后,如果我们也结合到X光拍片中,将出现的「动态CT」会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去年开始,大语言模型使得AI成为全社会的热点,微软研究院负责人彼得·李(Peter Lee)写了本《超越想象的GPT治疗》,畅想了大语言模型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但事实上,这些对AI在医学中应用的设想,都还只是局限于一个非常低级别的辅助位置。比如帮助读片,帮助判断皮肤病,辅助诊断,或者蛋白设计、药物筛选等等。 即使大语言模型通过了美国执业医师考试,这其实也是把AI放在一个完全低级的辅助位置,而远没有开发人工智能的更大价值。 本期嘉宾是来自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吴鸿智教授,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设想—— 人类的感知能力其实非常有限,如果从获取物理世界信息开始,都是以适应于AI的方式进行的,由AI决定获取哪些信息,如何获取信息,然后进行人工智能分析。而这些适应AI的信息,可能我们人类压根儿看不到也感知不到。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有更具想象力的成果。 比如,以更小的辐射剂量,获得更加清晰和诊断效果的「动态CT」检查。 当然,本期的讨论还仅限于科学技术层面,而对于相应的伦理问题,我们确实没有答案。不过我们相信,儿孙自有儿孙福,相信未来应该可以发展出适应人工智能生产力的新型伦理模式。 本期内容 * 现在的CT检查是如何工作的,为什么拍CT需要屏气? * 目前的动态CT检查是怎样的?有哪些缺陷? * 如何以适应于AI的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信息? * 将硬件与软件整合在一起的AI工具是如何工作的? * 为什么使用AI可以降低辐射剂量? * 自然科学或者医学级别的AI,和GPT所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区别在哪? * 如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工作都交给AI,那人类的价值在哪里? * 如果把AI类比于抽血化验,医生的工作将有怎样的转变? 人员介绍: 本期嘉宾: 吴鸿智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 邮箱:tianjishun@gmail.com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 第十二期:这项引起世卫组织瞩目的壮举,应该被更多人知道
为了保障残疾人权益,国家开设了聋哑儿童学校,以保障聋哑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而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聋哑学校在减少,到2023年,上海聋哑学校从30年前的22所,减少到只有2所,而且只招到4个新生。 聋哑学校「招生难」,不是办学质量出了问题,而是因为聋哑儿童数量急剧下降。实现这一壮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建立起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技术,以及一整套流程机制。 得益于这项技术和机制,我国数十万听力缺陷儿童可以有机会和正常孩子一起入学接受教育,并考上心仪的大学。无数孩子的命运也就此改变。 这一成就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关注。世卫组织也为此请中国专家进行经验分享,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本期嘉宾将为大家回顾四十年来的历程,以及这项壮举背后的工作和艰辛。 用耳鼻喉专家韩德民院士的话说:「40 年来,创业者们不畏艰辛,勇于探索,奋力进取,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历程和脍炙人口的一段美丽史话。」 本期内容 * 新生儿无法交流,如何判断他们的听觉功能? * 我们的耳蜗有怎样一种神奇的功能? * 耳声发射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它在耳鼻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 如果新生儿听力筛查确实存在问题该怎么办? * 为什么田太医称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像保送一样的考试? * 从发现耳声发射,到实际用于筛查,为什么会经历40多年时间? * 为了减少聋哑儿,社会各界人士都做了哪些努力? * 要真正做到有效「治未病」,需要经历哪些工作? * 为什么说「只是完成一项任务」和「真正去做一件事」,二者是不同的? 备注: 节目中田太医引用的那段话的原文出处: 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只想去做别的事。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人员介绍: 本期嘉宾: 陈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第十三届委员会听力学组成员 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 邮箱:tianjishun@gmail.com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 第十一期: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寻找答案,医学与统计学的华丽邂逅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正在使用的医学被称为「现代医学」。这个现代医学到底现代在哪里呢?是因为使用了分子生物学技术,或者使用了昂贵的高科技检查手段,抑或是分子靶向药物? 其实都不是,现代医学的现代,体现在以统计学为基础的循证医学的范式,在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进行的医学实践。 本期嘉宾孙轶飞老师,作为医学史教授,从医学与科学发展的角度,为大家呈现了现代医学的开端。 孙老师作为科普作家,是冰心图书奖的获得者;不仅是医学史的专家,更是段子手兼故事大王,和他的聊天总是可以充满了快乐。 本期内容 *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吗? * 为什么说统计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石? * 现代医学的开端是在什么时候? * 高尔顿都有哪些趣事和牛✖️的社会关系? * 决定论和概率论的差异是什么? * 什么是循证医学? * 循证医学和概率统计的关系是怎样的? * 为什么说分子生物学和阴阳八卦在理论层面是平等的? 延伸阅读: 《女士品茶》 人员介绍: 本期嘉宾: 孙轶飞 河北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学教育史研究室主任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委员 冰心图书奖获得者 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 邮箱:tianjishun@gmail.com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 第十期:解读2024生命科学突破大奖:一种活的细胞药物带来肿瘤治疗新希望
生命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 in Life Sciences)是科学领域奖金额最大的奖项。2024年的突破大奖颁发给了Michel Sadelain和Carl June,以奖励他们在CAR-T治疗肿瘤方面的贡献。 但是在2023年底,美国FDA发出一项警告,提醒CAR-T治疗可能存在潜在的肿瘤风险。对于这项技术,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呢? 本期请到两位嘉宾,都是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其中孙洁老师,就是2024年突破大奖获得者Michel Sadelain的学生,曾在Michel Sadelain的实验室工作。两位嘉宾分享了CAR-T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在节目最后,分享了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心得,并且为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从学生思维进阶到科研思维的过程,可能在工作生活的其他方面也都能有所帮助。 聊到最后,我自己都觉得燃起来了。 本期内容 * B细胞、T细胞是怎么回事? * CAR-T治疗的原理以及效果是怎样的? * 这项获得突破大奖的成果,为什么会被发出警告? * 治疗肿瘤的技术,为什么可能带来肿瘤的风险? * 一项先驱性的技术成果从出现到广泛应用,需要多久? * 为什么说科学世界里没有绝对完美? * 如何从学生思维进阶到科研思维。 备注: 节目中田太医引用的那段话的原文出处: 一个探索者应有的特质,是对复杂性的容忍和对矛盾的欢迎,而不是渴求简单和确定性。 几个世纪前,当一些人停止了搜寻绝对真理,转而开始研究万物工作的原理时,现代科学便诞生了。奇怪的是,放弃追求绝对真理后,科学反倒开始取得进展,同时开启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只有人们明白科学的暂时性,并愿意做出改变,甚至是彻底的变化,科学知识才能开始革新。 讽刺的是,科学演变的弱点正是它力量的源泉。 ——亨斯·帕格斯《完美的对称:探索时间的起点》 人员介绍: 本期嘉宾: 孙洁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古莹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 邮箱:tianjishun@gmail.com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 第九期:骨质疏松:老年人的「隐形杀手」;意外发现,逆向思维带来治疗新希望
对于老年人来说,可怕的可能不是癌症,而是骨折。全球每3秒钟就有一例因为骨质疏松造成的骨折。骨折对老年人的危害非常大,很多老人可能因为髋部骨折出现并发症最终去世,因此,有「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的说法。 本期嘉宾就是从事骨质疏松骨折相关研究的专家,节目中分享了一次意外的发现。在研究过程中,一个和预期不符的结果,带来了意外惊喜,可能为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打开新的大门。 从这次意外的收获中,我们发现了一种可以帮助我们逆向思维的方法,就是要善于观察和分析,而不要过早下结论。 本期内容 * 人体内骨头的建筑队是怎么工作的? * 碱性磷酸酶在骨骼中的作用是怎样的? * 要研究碱性磷酸酶,为什么需要制备抗体? * 为什么嘉宾可以意外得到增强碱性磷酸酶作用的抗体,而其他研究者却无法得到? * 增强碱性磷酸酶的作用,可以带来怎样的临床价值? * 嘉宾的发现可以增强骨质形成,为什么只能用来治疗骨折,而不能用来改善骨质疏松? * 为什么补钙不用担心血管硬化? 最后特别敲黑板提醒: 骨质疏松骨折后,一定要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中国有这个意识的人不到10%。 人员介绍: 本期嘉宾: 秦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 研究员,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 邮箱:tianjishun@gmail.com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 第八期:Treatable traits:我相信这种颠覆传统的分类方法,未来将会出现在各个领域的方法论中
这是让我个人极有获得感的一期节目,因为学到了一个新的概念——treatable traits。 这个概念最早在呼吸疾病领域被提出,到现在不到十年时间。欧洲呼吸病杂志将其称为「21世纪慢性气道疾病管理的新范式」(Treatable traits: a new paradigm for 21st century management of chronic airway diseases)。 而我认为,它的价值远不止局限于呼吸道疾病,而是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指导工作和生活的方法范式。我相信,在未来它将会出现在各个领域的方法论之中。 本期节目聊的疾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病,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慢性支气管炎,它的发病率超过10%,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患病人群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同时,这也是致死病因排名前五的疾病。 本期嘉宾分享的关于慢阻肺的医学进展,是为了治疗疾病而进行的疾病分型。 这个看似没啥技术含量的工作,其实蕴含了极大的实用性智慧在其中,因为它使用了基于treatable traits的分型原则。 过去我一直把所谓「MECE原则」奉为圭臬,认为这是指导结构化思维的正确方法。 但是了解了treatable traits的分型原则之后发现,这是对MECE原则的一个完全的颠覆,这才是真正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一种方法。 如果这一期内容你最终什么也没有记住,那也一定要记住这两个单词: Treatable Traits! 注:MECE原则,即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也就是在分类时,做到不重叠也不遗漏。该原则由麦肯锡公司的芭芭拉·明托(Barbara Minto),在她的《金字塔原理》中提出,她说MECE的想法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本期内容 * 什么是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病)? * 导致慢阻肺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 为什么要对慢阻肺进行疾病分型? * 为什么说慢阻肺的疾病分型将为精准治疗带来机会? * 临床上用什么方法或者标准对疾病进行分析? * 基于treatable traits的分型原则是怎样的? * 为什么说treatable traits的分型原则是更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方法? * treatable traits的原则还可以在生活工作中有哪些应用? 人员介绍: 本期嘉宾: 王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学分会 青年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 青年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过敏原诊断与免疫治疗学组 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气道学组 委员 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 邮箱:tianjishun@gmail.com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 第七期:不开刀不化疗治疗早期胃癌,中国这项技术全球领先
胃癌无论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在中国都是排名前五位的恶性肿瘤。 不过,对于这种恶性肿瘤,如果发现得早的话,却可以不用开刀不用化疗,只需要做个胃镜,用极小的创伤,花几千块钱就能治疗了。 这项技术最早从日本引进,但是因为中国胃癌的高发病率,以及中国医生们在技术上的不断挑战,已经把它发展到了全球领先的水平。 而要实现这种超级微创的治疗,进行胃癌的定期筛查就是极为重要的。田太医从几年前就已经开始进行定期的胃镜检查了。在这里也提醒40岁以上的朋友们,重视这项检查。 本期内容 * 怎么样算是早期胃癌? * 早期胃癌的内镜下切除靠谱吗? * 为什么欧美国家对这项技术非常保守,较少使用? * 本来以为是早期,结果切除后发现不是早期了,该怎么办? * 内镜下切除的早期胃癌,后续还会复发吗,如何预防? * 内镜下切除胃癌安全性如何,有哪些风险或者并发症? * 内镜下切除胃癌后康复需要多久? * 无痛胃镜和肠镜检查是怎样一种体验? * 医生是如何一步一步从无到有发展出这项技术的? * 内镜下治疗胃癌的新技术,给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怎样的启示? 人员介绍: 本期嘉宾: 王侃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 浙江省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 委员兼秘书 浙江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青年委员会 副主委 浙江省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 副主委 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 邮箱:tianjishun@gmail.com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 第六期:独家呈现:一项黑色素瘤相关医学人体实验被提前叫停关闭,听专家讲述其中细节
提到医学人体实验,很多人会产生各种不适的联想,感觉好像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式的试验。 但实际上,所谓的医学人体实验就是我们说的临床试验,是医学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今天所享用的医学专业诊疗,都是建立在前人无数的临床试验上的。希望由一人尝百草,就服务万世子孙,那只能是一种神化式的美好愿望,现实则要残酷得多。 本期请到的嘉宾,将从黑色素瘤的治疗角度,为大家呈现一次前瞻性临床试验的过程和细节。而这一次临床试验的结果,又是很不理想的,以至于试验没有结束,就被专家主动叫停关闭了。 聊到最后,我们都不断的感叹,我们面对的这个疾病对手实在太强大了;但是,它既然在那里,我们就必须不断地向它发起挑战。 本期内容 * 中国黑色素瘤和欧美国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中国的黑色素瘤更难治疗; * 黑色素瘤是怎么治疗的; * 免疫治疗和新辅助治疗是怎么回事; * 医学人体实验设计要通过伦理审核,都有哪些流程; * 人体实验前伦理审核答辩时,会关注哪些问题; * 这次医学实验出现了什么问题,以至于让专家主动叫停中止了; * 我们如何看待这次失败的临床试验; * 中国黑色素瘤专家面临的巨大困境; * * 嘉宾认为最重要的科学态度是什么。 人员介绍: 本期嘉宾: 金谷 浙江省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外科 科室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皮肤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皮肤肿瘤专委会青委会主任委员 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 邮箱:tianjishun@gmail.com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