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沙白到琼瑶,聊聊生死这件事
沙白和琼瑶,先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选择了主动奏响生命的终章。同样都是向这个世界告别,大众对于这一相隔很近的死亡对照组却抱持着不同的态度。 有人说,一个是影响两代人的作家一个是拜金女能比吗。 有人说,一个垂垂老矣一个却风华正茂。 还有人说,一个对年轻人给予了深切的关怀一个却只知道享受和索取。 本期节目是与「一晚读要」的串台,一起聊聊这种差异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成因,放弃生命是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权力,以及我们此生所经历的一切是为了追求怎样的意义。 时间轴: 01:28 大多数人对于沙白和琼瑶离世抱持不同态度的原因 05:26 主动选择死亡,反而是自然的? 06:45 孝顺是一种义务,还是亲情的自然流动 16:47 人有没有自由意志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死 24:26 在死亡来临前,如何更好的过我们这一生
- 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告诉你:《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达龙·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西蒙·约翰逊(Simon Johnson)和詹姆斯·罗宾逊(James Robinson),以表彰他们在制度与经济繁荣方面的研究。这三位经济学家合作紧密,尤其是在探讨政治和经济制度如何影响长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大贡献。 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与罗宾逊(James Robinson)共同合著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便是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去回答“为什么不同国家之间的繁荣程度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时间轴: 03:21 为什么不同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如此之大--地理假说 05:55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对国家贫富差异的解释 09:44 为什么不同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如此之大--文化假说 11:12 国家贫穷与领导人的无知 12:45包容性制度与榨取性制度 14:07 从法国大革命看制度的榨取性 20:31 什么样的制度才是包容性的呢? 21:29 榨取性制度导致繁荣无法持续的三个原因 26:37 制度漂移与偶发事件 涉及的资料: 1、《枪炮、病菌与钢铁》中,地理位置对社会发展影响的演化过程 2、两种制度下的经济增长率对比
- 外卖骑手|下跪都无法拾起的逆行人生,到底谁的锅?
本期节目将结合社科院孙萍教授历时7年对外卖骑手的田野调查成果《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徐峥导演的电影《逆行人生》,以及8月12日杭州外卖员下跪事件,从配送时间的控制权力、收入的分配权力和身份的区隔权力三个维度,来探讨外卖骑手让人无比心酸的处境背后,到底责任主体是谁,到底能不能有改进的空间。 时间轴: 02:54 骑手被困在算法里,只是算法平台的锅吗? 06:14 对时间的控制:被视为一种社会权力的体现 09:35 消费者,又是权力链条上的至高点吗? 10:55 主流时间秩序:对忙碌的鼓励、对闲暇的蔑视 13:45 如果慢下来,挣不到钱怎么办? 15:36 不同行业的蓝领群体收入情况分析 19:02 美团keeta为什么卷不动香港的外卖市场呢? 20:03 收入低,是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是分配的问题? 23:39 骑手与保安的冲突,是底层互害?还是阶层的区隔化? 27:46 白领vs蓝领,群体开始逐步靠近和融合 30:01 我们要将身份对立的回旋镖砸向自己吗? 本期涉及的书影音: 1、《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mp.weixin.qq.com 2、《骑手谜云:法律如何打开外卖平台用工的「局」?》mp.weixin.qq.com 3、外卖骑手曾经从事过的工作类型及比例 4、《2023年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各行业蓝领群体的收入水平 5、2020年,部分国家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例 6、徐高经济观察《内需不足是收入分配问题》mp.weixin.qq.com 7、我国居民部门从企业部门得到的分红比例 8、徐峥导演电影《逆行人生》 9、布尔迪厄《区分》
- 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为何高薪?
嘉宾:Ashley,在北大拥有三个学位,现任Canva(可画)中国区招聘负责人,10年招聘经验,职业生涯横跨快消和互联网,曾在快消行业招过千里挑一的管培生,也在hulu招过京城顶尖程序员,主业之外是职场教练和生涯咨询师,也是3岁男孩的妈妈。本期末尾,有嘉宾对招聘员工薪酬体系的专业视角分析,以及找工作/换工作谈薪小技巧干货放送喔~ 本期话题: 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高薪现象不仅是我们在周围生活中已达成共识的感知,也被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行业平均年薪数据所佐证。那么这两个行业为什么会形成高薪,其中有何共性与差异?同样都是高薪行业,为何公众却对金融报以“精英的批判”,而对互联网报以“牛马的同情”? 互联网行业高薪原因: * 资本的宠溺,孕育了互联网的高薪 * 人才质量能起到以一顶百的影响力 * 产品成功后的巨额利润反哺高薪用人 * 国外奈飞、国内字节,催生行业“高薪养卷” 金融行业高薪原因: * 金融行业是用杠杆赚钱,以钱生钱 * 金融行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高,高薪招聘有光环的员工,给公司创造“门面价值” * 离钱很近,用高薪对冲道德风险,“高薪养廉” * 牌照的垄断性,为行业高薪起到了支撑 时间轴: 02:55 近10年,“高薪行业”的香饽饽发生了怎样的变迁 07:49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行业薪酬数据 09:05 资本大量注入,提供了互联网高薪用人的物质条件 10:10 人才质量,招1个顶尖程序员,比招100个普通程序员都有用 11:31 行业竞争只能有为数不多的胜者,倒逼企业高薪挖人 15:41 金融是通过资产负债表的右边去赚钱,赚的是杠杆的钱 16:52 除了智力资源外,人脉资源也属于金融行业高薪寻求的资源 17:37 金融的“高薪养廉”和互联网的“高薪养卷” 19:59 互联网员工的高薪是职业生涯未来风险的贴现补偿吗? 22:15 金融的高薪,购买的是员工的专业性还是门面价值? 25:00 公众对于这两个高薪行业不同的态度--割韭菜的批判vs996的同情 26:21 行业的垄断属性--金融的牌照垄断vs互联网的自然垄断 27:18 行业领袖的气质,也影响了公众对于行业印象的判断 28:55 “金融民工”“互联网民工”的自嘲背后暗含的打工人的自我保护 34:06 站在人力招聘的视角,公司员工的薪酬体系是如何确立的? 41:25 找工作/换工作的谈薪小技巧 45:24 谈薪阶段不要踩的雷点
- 如果老龄化必然到来,延迟退休的我们能提前做些什么?
随着《老后破产》、《看护杀人》等一些日本纪录片、纪实文学的面世,日本超级老龄化的现状也逐步呈现在我们面前。相比于西方国家,法国从老龄化社会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花了126年,美国花了70多年,而日本只花了25年,来不及准备的日本老年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而我们兴许花的时间比日本还短…… 世界上最早的社会养老金制度是由德国首相俾斯麦主导建立的,目的是为老年人口建立一个社会共济的收入保障机制,确保劳动者退休后可以从养老保险中持续获得相当于工作期间一定“替代率”的收入。国际公认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是70-85%,这一替代率水平可以让老年人在退休前后的生活没有太大落差。而我们国家的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0%出头,较低的养老金水平离满足体面养老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那么今天这期节目,就把日本在老龄化方面面临的社会问题给拎出来,从他们的身上看看我们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深度老龄化,从社会机制上、个人行为上、观念转换上,能够提前做些什么? 时间轴: 03:16 一说到老龄化,肯定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养老钱。那么钱从哪来呢?——世界银行三支柱分类体系 05:17 日本如何解决老龄化少子化带来的社保收支不平衡问题——两开源三节流 08:22 为扩大税收来源,日本上调消费税率,而养老金又是跟工资挂钩而非物价挂钩,成为导致老年贫困的原因之一 10:20 日本政府为节省养老金开支,做了哪些举措 12:15 针对老年人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 14:01“老年人并不是一个由相似成员构成的群体" 16:41 我们退休之后的养老金到底能领多少钱呢?——“40%”低于国际公认水平的养老金替代率 19:00法国从老龄化社会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花了126年,美国花了70年,日本只花了25年——来不及准备的日本老年人 20:31 储备健全的金融常识:中国的成年人里面,有72%的人是不能正确理解通货膨胀、复利这些基本金融概念的 23:05日本老龄化过程中,人的问题——谁来照护老人?日本老年人的两个传统观念,一是不想给国家和社会添麻烦,二是孝文化根深蒂固,去养老院养老是儿女不孝顺的体现。所以在日本家庭养老过程中,也出现了家庭贫困、看护杀人等极端事件,那么日本如何进行适应化改造? 26:29 社区养老方式——“护理保险制度”。随着日本核心家庭人口数量锐减,家庭养老的方式已无法满足超级老龄化的需求,日本推出了护理保险制度,资金上由40岁以上的人进行缴纳,个人缴一部分,国家和地方再等额的贴一部分,使用时个人只需支付10%;人员上社区成立支援中心,配备保健师、护理师、社会福利专家等,当老人需要照护时,由支援中心评定照护等级,再安排人员进行上门或日托护理 30:06 “时间银行”的互助养老组织。日本的平均寿命,男性为80.5岁,女性为86.8岁,但健康寿命,男性仅71.19岁,女性仅74.21岁,说明日本老年人需要照护的平均时间有10多年,由此催生出民间互助的养老组织 31:07 老龄化,对于儒家文化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需要我们去重塑家庭这个概念——是枝裕和《小偷家族》,家庭原来有另一种想象,一群互不相识的人,他们原来是各自原生家庭的弃子,却重新组成了一个极其有归属感的家庭,彼此温暖彼此照亮 33:19 老龄化的过程是一个社会资本丧失的计时器——“邓巴数字”,构建自己的朋友支持体系。核心家庭的人数越来越少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为避免老年可能面对的孤独、社交荒岛的状态,需要提前投资自己的朋友圈支持网络 35:54个人:改变审视人生的尺度,青春不是一去不复返的,青春是来来回回的 本期涉及的书影音: 1、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每日新闻大阪社会部采访组《看护杀人——走投无路的家人的自白》 2、丁英顺《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3、东北亚学刊2024年3期《近年来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述评》 4、[美]詹姆斯·舒尔茨《老年经济学》 5、任泽平《中国老龄化研究报告》 6、纪录片《滑下珠峰的男人 The Man Who Skied Down Everest》
- 《乡下人的悲歌》--特朗普副手J.D.万斯笔下的另一个美国
特朗普7月15日(周一)提名了J.D.万斯为他的副总统竞选伙伴。本期节目将通过精读万斯的成名之作《乡下人的悲歌》,去理解万斯笔下那个被割裂的美国。 万斯在2016出版了成长回忆录《乡下人的悲歌》,一经出版成为了理解美国社会问题的重要读物之一,同年,从未从过政的特朗普杀入白宫,一度让美国主流社会百思不得其解,而这本书也为特朗普的获胜提供了最佳注脚,纽约时报对其的推荐语是“读懂这本书,就能读懂特朗普为什么能赢”。万斯以在铁锈带地区的真实生活经历告诉了人们,一个底层阶级眼中的美国是怎样的图景。 时间轴: 03:22 内容梗概--80后万斯的成长逆袭之路 11:31 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理解美国蓝领阶层面临的困境与危机 12:23 乡下人的悲歌,到底“悲从何来”? 13:16 除了种族问题、LGBTQ、女权问题之外,还存在另一个被割裂的美国 16:31《寄生虫》镜头下,一个被割裂的韩国 17:18 割裂原因--顶层的赢者通吃和底层的长期贫困 21:13 万斯是如何走出铁锈地区的世代贫穷的? 22:43 这些生活在底层的人,在多大程度上应该为自己的不幸负责? 23:30 人应该如何解释自己的生活--加缪的荒诞哲学与尼采的超人哲学 27:15 人一出生,就面临基因彩票与社会彩票的抽彩--如何解决不平等 涉及到的书影音: [美]理查德·佛罗里达《新城市危机》 奉俊昊《寄生虫》 [美]马丁·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
- 工作为什么不再给予我们意义感?
随着中金一位年仅30岁的名校名企女孩,因不堪工作和生活的重压,在降薪的大环境下选择从高楼一跃而下,我们不得不开始反思,曾经大家从工作中获得的意义感价值感哪里去了,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都在抱怨工作,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对工作应该持有一种怎样的预期,辞职去云南开客栈去三亚当酒保真的是一种可持续的选择吗? 时间轴: 01:35 对于工作的抱怨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抗压能力太差吗?! 06:09 从“工匠”和“螺丝钉”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形态来理解我们与工作的关系 10:16 我们真的能回到田园牧歌式的工作与生活吗? 12:31 以标准化、工业化为特征的生产形态的两面性 19:33 “体制内强度指数”的短期和长期悖论 22:19 打工人活成了朝不保夕的人 23:46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抱怨工作,问题出在哪儿呢? 25:09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 27:58 工作中的“不可能三角” 本期节目涉及到的资料: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 库索《离岛》 《体制内强度指数与跨体制通婚障碍》 新京报书评周刊《在漂流的工作中,如何让生活凝聚成为整体?》mp.weixin.qq.com 正面连接《一个外卖员59次丢失了他的尊严》mp.weixin.qq.com
- 《基因彩票》--人生这口锅,到底多少由基因负责
我们每个人的出生,都是一次抽彩,与生俱来的基因,影响了你的智力、毅力、耐心以及韧性等等,你的成功往往并不只因为你在努力拼搏,你的失败也不单是你不够努力。 人人生而平等,可因为有基因的存在,人人却生而不平等。 正因为我们不能选择自己一出生是男孩还是女孩,所以我们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性别歧视的社会里。 正因为我们不能选择自己一出生是黑人还是白人,所以我们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肤色歧视的社会里。 正因为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时是否会有先天残疾,所以希望生活在一个对残疾人友好的社会里。 《基因彩票》这本书深入探讨了运气、平等与补偿性公正,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去善待弱者,而不是让那些出生时已经在基因彩票上赢过的人赢两次。 时间轴: 04:48 我们受先天基因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07:08 坚毅、自控力、求知欲也是与生俱来的吗? 11:13 每个人一生的两次抽彩--基因彩票vs社会彩票 13:45 对基因问题的两种偏见 20:13 桑德尔《精英的傲慢》对优绩主义的批判 22:13 针对先天不平等的补偿性公正 28:18 拓宽社会评价标准,发掘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 30:51 对手握的幸运抱有一丝敬畏,也许我没有那么好,别人也没有那么差 34:10 做一个在一手烂牌中力挽狂澜的人 涉及到的书影音: 1、先天基因在诸如身高、病症、性格等多方面的影响程度估计 2、平等(equality)与公平(equity)的区别 3、电影《阿甘正传》里,丹中尉与阿甘 4、电影《寄生虫》,人身上的穷味 5、弗朗西斯·高尔顿(达尔文表弟)《遗传的天赋》 桑德尔《精英的傲慢》
-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吗?我们应当如何认识美?
又到了一年一度身材焦虑的季节,对于美的渴望让我们不停地在焦虑与艳羡间摇摆。但是大家争相追求的“瘦”就一定是美的吗?或者极端一些,“美”是必须的吗?本期节目,是主播在看完《服美役》、《美貌的神话》、《人生第二次》等书影音后的有感而发。 本期内容将先捋清楚父权制社会的由来,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呢,还在后天在不平等的社会形态中所塑造出的文化规训?我们应当如何认识美?当面对在美这件事情上跟我们抱持不同观点的女性时,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怎样的态度? 时间轴: 02:46 父权制是怎样形成的? 08:35 爱美到底是不是女性的天性呢? 13:19 为什么现代社会女性地位明明有所提升,却被美役束缚得更紧了? 22:30 如何逆转这种趋势呢?三个建议 25:59 当我们不再依靠外表的装饰性来定义我们自己了,那么我们是谁? 30:13 如何对待周围对美持不同态度和行动的女性 1、本期节目涉及的书影音: 毛拉·甘奇塔诺《服美役》 Naomi Wolf《美貌的神话》 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第2季) 向警予《妇女为何好装饰》 Catherine Hakim《Erotic Capital: The Power of Attraction in the Boardroom and the Bedroom》 2、汉朝初年流行的愁眉啼妆 3、纪录片《人生第二次》采访视频图片
- “中产”误导了多少打工人?!--《我们从未中产过》
中产焦虑,中产陷落,中产返贫…短短十几年,中产已经从以前那个很多人羡慕的光鲜亮丽的形象,变成了大家调侃的摇摇欲坠的对象。 《我们从未中产过》这本书的作者豪道斯·魏斯认为,中产是一个虚幻的梦,让更多的人追求中产,只不过是为了将更多的人裹挟进与资本相关联的不平等的社会支配体系之中。 中产,也许有看起来还不错的职业、看起来还不错的收入、看起来还不错的资产积累,但终究仍逃不过一个被支配的劳动者的宿命。中产只不过是横在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左右为难的角色:缺乏安全感、负债投资、强制过劳、温顺又隐忍……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时间轴: 02:02 当下和以前,大众群体对于“中产”的感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04:13 政治经济学中,如何从“剩余”的角度去理解社会运行规则 05:51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地主经济时期,“剩余”是如何产生和分配的 08:34 “中产”这个观念,将劳动者征召进与资本为伍的议程之中 10:02 工作和财产,组成闭环,让打工人一直在“卷”的路上 12:39 我们不知不觉间成为了维护资本的话语体系的一方,成为温顺的劳动力 17:21 原来“人人皆可中产”这个话术让我们都成了背锅侠 18:50 掉进“丛林法则”,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中产 20:50 对“大问题”进行反思的意义 23:45 普渡大学关于幸福与收入的研究,东亚人民默默流泪 28:32 别让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在996、007中被消磨掉了 32:32 相较日本,我们国内,中产主观存在严重低估 33:39 民营企业的中产,更加惨兮兮 涉及到的参考资料: 1、书籍: 齐格蒙特·鲍曼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 : 如何设计充实且快乐的人生》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 群众运动圣经》 2、普渡大学心理学系关于收入与幸福的研究《Happiness, income satiationand turning points around the world》,当收入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再往上增长,将导致幸福感知度的持续下降,可能的原因包括:高的收入通常伴随着与之不成正比的高负荷的工作量,由此对生活失去掌控感;包括高的薪酬通常会与一个很难完成的KPI挂钩导致自己精神压力巨大;包括收入变高之后由于一些体面、攀比心态的存在反而生活成本水涨船高自己变得骑虎难下,等等。 3、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马特·基林斯沃思(Matt Killingsworth)博士关于幸福与收入(对数)关系的研究《Experienced well-being rises with income, even above $75,000 peryear》 4、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刘欣教授《中国社会的中产化大转型——对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及日本阶层结构的比较分析》,发现国内中产群体主观上对自己地位的认知,普遍向下偏移,认为自己不够中产,且市场中产认知下移的程度大于公职中产。
- 既然不想“为国生娃”,那我们要如何理性地决策是否生育
哈佛大学教授运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观点,提出了家庭生育的成本效益分析,原来生孩子是一件我们可以如此具有选择权的事情。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而决定是否生育的过程就像是自己在跟自己对话,是一个让自己不断清醒的过程。其实生孩子是一种选择的自由,不生孩子也是一种选择的自由,关键是我们都要独立的,清醒的去做出选择,而不是在中间来回犹疑,感觉如果不做决定,似乎就有了游刃有余的错觉,但其实这才是最难受的,因为你不是自己主动的选择了自己的生活,而只是让自己的生活默默的被时间选择了。 时间轴: 00:44 对听友们的感谢 01:29 现在出生率低,那生孩子竞争压力会小一些吗? 02:04 如果不生孩子,是一条轻松的路吗? 03:05 不“为国生娃”就是自私吗? 08:51 父母如何通过成本效益的分析来做出是否生育孩子的取舍 14:28 研究发现,30岁以下的年轻人改变自己生育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18:28 生育给父母带来的情感效用,哪一些是健康的,哪一些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21:35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走向分离的 25:31 日本14%的无子女老年人都选择了什么样的养老设施保障? 27:41 “幸福的无子女老龄化的应对策略”--来自波兰的研究成果 29:33 无子女老年人解决晚年困境的3项措施 参考资料: 1、全国0-17岁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 2、京东前副总裁杜爽(现已离职)饭局事件 3、关于生育意愿变动的研究结论 4、费孝通《生育制度》、《乡土中国》 5、《现代西方人口理论》,哈佛大学教授莱宾斯坦(Harvey Leibenstein)提出孩子生产的成本-效用分析理论。 6、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年版 file.c-ctrip.com 7、中国育儿补贴报告2023年版 finance.sina.cn 8、梁建章《人口战略》 9、王梆《贫穷的质感》 10、波兰一项关于无子女老年人生活状况的研究报告《Coping strategies for happy childless ageing: an explorative study in Poland》
- 性别的阴影与社会的墙:《坠落的审判》中被忽视的劳动价值
《坠落的审判》(原名《坠楼死亡的剖析》)这部电影斩获了第76届戛纳金棕榈最佳影片,也拿下了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而这样一部以法语为主的电影,在国内的出圈却是因为3月在北大的一场首映礼,由此引发了对于两性与婚姻不小的声浪。 这部电影像是一次男女社会性别互换之下的社会实验。桑德拉与塞缪尔在家庭分工、社会地位、甚至情感表达上都打破了传统对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刻板印象,当角色倒置从私人空间延伸到公共空间,当这样一个几乎与传统女性特质毫不沾边的女性,而且她居然成功了,居然是作为一个独立且强大的主体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公众对此依然是陌生甚至抗拒的。女性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处境,一种需要为强大而辩解的处境。 从电影中呈现的家庭关系,我们能看出来,塞缪尔是承担了大部分家庭照料的工作的,但是他的这种对于家庭的付出,是被桑德拉所漠视的,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被称之为有价值的劳动只有具备市场化价值的工作,而家庭照料类的、对人的再生产有所助益的家庭劳动,无论是家庭成员还是社会公共评价标准都认为是次优的,最优的选择对于塞缪尔而言只有成为作家这一条路。正是这种长期不被看见,长期得不到正反馈,成为了塞缪尔坠落的推手。 时间轴: 02:03 电影内容梗概 03:24 片名坠落的审判,开放式结局,让观众共同参与审判 04:33 男女角色互换之下的社会实验,当女性反客为主成为第一性时,将引发怎样的波澜 07:10 在情感表达上,对互换的刻画 09:04 桑德拉的双性恋身份-在性权力上的地位 10:28 《爱情神话》-“我只不过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 11:32 当角色互换延伸到公共法庭,公众对此的抗拒让桑德拉不得不对自己的强大而辩解 13:30 超越婚姻之外的议题-公众对于女性强大的陌生和抗拒让女性成为了一种需要为强大而辩解的处境 15:22 照料工作的不被看见 16:45 在亲密关系中,应不应该“拎得清” 18:05 亲密关系-为最小单位的共产主义去理解和共情 20:57 广义评价标准中,照料工作的社会性低估 24:33 单一的劳动价值评判标准,分工的不平等,叠加性别的不平等,共同将塞缪尔推向深渊
-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用力生活的英雄之旅
别在晚上读这本小说,因为她会让你的悲伤在深夜里蔓延开来。 我想变聪明 我想变有钱 我想变得有权力 可是,变了之后呢…… 作为获得了雨果奖、星云奖双奖的文学作品,《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这部小说可谓是经典的人文主义科幻。一个智力受限的面包师,勇敢地接受了一项能改变他命运的脑部手术。随着智力的飞速提升,他开始用力地探索这个世界,从简单的快乐到复杂的情感,从浅显的认知到深邃的思考。他用力地生活,用力地爱,用力地感受每一个新的发现和体验。然而,随着智慧的增长,他也用力地承受着孤独与痛苦…… 《花束》不仅仅是一个架构在科幻背景之上的故事,字里行间还透露着对人文的思考和现实生活的启迪。我们拥有了智能、拥有了科技、拥有了效率,但为什么独独与幸福渐行渐远?我们始于摇篮最终又会归于病榻,重归于零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获得与失去,存在与虚无,爱与被爱,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们的问题是现代社会所主导的科学理性能解决的么? 时间轴: 02:11 当下阅读这部小说对我们的意义 03:40 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17:50 探讨话题之一:变聪明就一定能带来幸福吗? 26:43《阿甘正传》,情感滋养散发出的光芒 28:45 日本只会放屁的笨蛋机器人,让人心变的柔软 30:25 探讨话题之二:从摇篮回归病榻,我们应该对生活抱持怎样的态度 34:18 堂吉诃德:在现实世界里显得格格不入的理想主义者 36:43 人生就是一场可能性的艺术,取决于我们如何利用万千可能性 38:03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纪念每一个用力生活的生命 本期节目涉及到的书影音: 1、《阿甘正传》,同样先天低智的阿甘,成为了激励无数普通人的人。 2、日本研发的放屁机器人,让人回归善良,让人心回归柔软。 3、《堂吉诃德》,现实世界中显得格格不入的理想主义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都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悲壮 4、澎湃新闻“深圳“喜憨儿”洗车行创始人:不能绑架别人的爱心和道德” https://m.thepaper.cn/kuaibao_detail.jsp?contid=2037589&from=kuaibao
- 《不婚社会》-- 来,读完这本,再考虑要不要结婚
日本社会学家山田昌弘的《不婚社会》,是一本关注日本现代社会中“结婚难”现象的社会学著作。这本书深入探讨了日本社会中结婚率逐年下降的问题,并试图分析背后的原因以及可能的未来走向。 《不婚社会》不仅仅是在讲述日本的故事,更是在探讨一个全球性的话题——为何爱情和婚姻在现代社会中变得如此复杂? 时间轴: 02:18 中日韩,卷王三兄弟,一起卷到了婚育水平的垫底 06:09 日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走向不婚社会的呢? 08:54 婚姻的意义,在前现代社会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差异极大 12:34 身份认同带来的存在主义焦虑 13:35 爱情就是你在一个人那里,得到的唯一的、彻底的、最高的承认?! 15:12 婚姻功能的转变,引发的两组矛盾 16:00 《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 17:24 为什么欧美走向了不结婚的社会,而日本走向了结婚难的社会呢? 22:29 从相亲的那一刻起,在意念上就过完这一生了 25:02 日本导致年轻人不想结婚不想生育的社会结构性问题 27:48 日本是一个难以重新开始的社会 31:02 出路在哪里呢? 35:31 听说,社会学研究的结果,已婚人士比未婚人士更幸福? 37:51 回到人本身,爱与被爱都是我们的基本需求 本期节目涉及到的数据及书影音: 1、我国结婚率数据变化情况 2、日本结婚率数据变化情况 3、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关联:在家业继承中,婚姻的作用;在爱情与面包的选择中,文学作品的妥协) 4、费孝通《乡土中国》(关联:西方在对于“家庭”这一概念的理解上,与东方的差异) 5、山田昌弘《低生育陷阱:日本少子化对策的失败》(关联:针对不结婚不生育的社会结构性问题分析) 6、萨姆·佩尔兹曼《幸福的社会政治人口统计学》(关联:婚姻状况是幸福感最重要的区分因素,已婚人群比未婚人群幸福程度高出约30个百分点) 【本场录制感谢声湃提供场地赞助】
- 当我们在谈论女性主义时,我们在谈论些什么?
你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吗? 女性主义者的主张到底是什么? 女性主义历经了怎样的变迁? 当我们在谈论女性主义时,我们在谈论些什么? 本期节目,你将收获女性主义运动历经了怎样的变迁,女性主义者们到底在争取什么,在历史的变迁中演化为了哪些流派,这些女性主义者们,她们最终希望构建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时间轴: 02:39 在女性主义出现之前,女性到底面临一种怎样的处境? 04:11 第一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 08:26 男性学者约翰密尔对女性运动的支持 12:05 第一次浪潮所带来的结果 14:22 波伏娃《第二性》对第二次浪潮的推波助澜 23:08 现代社会男女性别工资的差异 25:46 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 29:56 女性主义的主要流派 37:53 女性主义最终希望去构建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涉及到的书影音 1、中世纪的欧洲女巫审判 2、波伏娃于1949年发表《第二性》、于1955年与萨特共同参加新中国成立6周年庆典 3、国际劳工组织《2018/19全球工资报告》中,中国的平均性别薪酬差距为19%。 4、#Me Too运动,在美国社交媒体兴起的反对性骚扰的运动 #Ask Her More运动,呼吁媒体报道更多的关注女性的成就和才华 5、其他书籍:李银河《女性主义》、约翰·密尔《论妇女的屈从地位》、奥兰普·德古热《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 6、其他影视戏剧:电影《珍珠港》、戏剧易卜生《玩偶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