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期|「断亲」之外,人们还愿意在在关系中修炼吗?
从纪录片导演到作家,杨云苏始终认为二者其实是同一件事。从生活出发是她创作的初衷,在生活的表象之下则充满了人生的曲折反转。《团圆记》是杨云苏转行写作的第一部小说,谈起这本书,杨云苏说「这是一个从潮汕土地上长出来的故事」。 通过「我」的视角,作者连缀起三代人跨越几十年的悲欢。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潮汕家族,温情的背后是无法弥补的裂隙。二姨一封封没有回应的书信、小姨一辈子「钻泥土」背后对爱的渴望、姑奶奶游历远方后的回归......一个个「被请到书里坐客」的人物,勾勒出一片土地、一种文化的厚度。故事之外,「在关系中修炼」是杨云苏对于想要「断亲」的年轻人诚恳的忠告。 本期播客,主持人张越对话纪录片导演、作家杨云苏,分享《团圆记》与它背后的故事,探寻中国式家庭中的温情与挣扎,归乡与逃离。 🎁感谢大家收听《越·界》,在评论区分享收听本期节目的感受或你的故事,我们将抽2位听众送出《团圆记》,欢迎大家参与~ 【时间轴】 01:12 《团圆记》:当年轻人回到家族关系中 04:43 从潮汕的土地上「长」出来的故事 18:39 舅舅们的喜怒哀乐 26:36 姑奶奶:知识女性的逃离 37:45 二姨与准婆婆:解不开的姐妹冤仇 46:38 小姨:「钻泥土」背后的禁锢与压迫 58:21 用「贪婪」弥补感情的缺失 63:44 压抑的负担堆砌出厚重的文化 70:06 「断亲」与回归:在关系里不断修炼 75:19 小说与纪录片,从观察人到理解人性 76:27 生活的表象里充满反转 【本期嘉宾】 张越|主持人、播客《越·界》主播 杨云苏|作家 本期音乐:bluebird 本期制作:七七、王雨乐
- 第15期|选择独身的女性,与她的86封独白情书
本期播客,主播张越与作者巫昂共读《仅你可见》,一同探讨女性精神世界的成长。 巫昂在这本书中,以86封情书的形式,讲述了女主和男主之间漫长却始终没有进入婚姻的亲密关系。一位是「要过一种平淡生活的男性」,一位是「知晓自己的人生责任,想要去过一种轰轰烈烈、充满戏剧性甚至非常动荡的生活」的女性。两个如此不同的人,却如同正弦、余弦曲线,在彼此漫长的人生中不断重复相遇和分离。 在这份复杂幽微的感情里,他们「互为兄弟姐妹、父母、儿女、夫妻、情人与挚友」;而书中的人物和情节,也与巫昂自己的成长经历水乳交融。巫昂在书中写道,「在这个过程中你确实取下了自己的骨头和肉,放在我一些摇摇欲坠的位置,让它得以直立」,也正是这些不可言说和难以定义的灰色地带,让巫昂觉得,自己的人生「别具美感,值得回味」。 在感情线索之外,一位女性充分、完全地主持自我的故事,也随着这部书信体小说徐徐展开。张越说,随着书信的深入,她眼看着女主「精神越来越放松,越来越睿智」。无论是故事里的女主还是巫昂本人,她们让我们看到,「好的婚姻的确会给人滋养,但在关系里面成长不是唯一的成长模式」,女性全然拥有着各种生长方式。 在作家身份之外,调查记者出身的巫昂翻译、画画、给人算命,还要上美食节目和开公司。正如巫昂所言「我就是有这种信心,我可以一直得到,我身上的这种内容属性,或者说我的性格特质,可以跟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交换我应得部分的价值,这是我自信的源起。」 【时间轴】 01:01 一叠「不用于表白」的情书 04:13 青梅竹马要跟别人结婚了? 08:47 90年代的爱恋:灰扑扑、黏咕嘟 16:10 年近50,才发现自己跟小时候的朋友是两个阶级的 22:14 几十年后,我开始感谢那次放手 28:01 婚恋模式与女性写作者 32:15 进入关系,不是女性的唯一成长模式 39:34 生命中那些「不可言说」的灰色地带 54:29 没有结婚的女性,就是「败犬」吗? 59:48 多边形战士,人们排着队等着我看笔迹算命 01:02:38 自信源于,没有依靠 01:08:14 今天的女孩子有更勇敢吗? 01:10:22 以后要写一本诚实面对衰老的书 本期嘉宾 张越:主持人,播客《越·界》主播 巫昂:《仅你可见》作者 本期音乐 | Event Departure 文案、制作 | 七七、李奕萱、王雨乐
- 第14期|中国最早接受现代教育的女孩们,经历了什么?
在《韩家往事》一书中,作者徐泓对于以家族为线索,连缀起母亲韩德常家族——天津“天成号”韩家的往事。书中的主要脉络是韩家五姊妹及他们的丈夫。作为20世纪中国女性中最早接受现代教育的一代,站在历史风口浪尖的她们和他们,在中国走向现代的过程中的各个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育报国、实业报国、医学报国、军事报国......波澜壮阔。但历史的本质是生活,从这些历史的细节中我们得以洞见,人的命运是如何与更加广阔的叙事紧紧捆绑在一起。此外,我们也看到了天津这座城市的历史背面,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汇与连接,看到中国早期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发展脉络。 作为一个资深的前媒体人,徐泓老师的文字十分克制,「所有的事点到为止,不褒不贬,不煽情,不评论」。但在温润平和地文字之下,我们依然得以窥见「这些大故事、大历史、大情感」暗流涌动。在这些朴素真实的家庭故事之中我们发现,「曾经时代碰到的问题,我们现在也都碰到了;故人需要回答的问题,现在我们依旧需要回答」。 本期播客,主持人张越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作者徐泓共读《韩家往事》,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传奇家族的百年沉浮,感受个人命运与历史激流的同频共振。 时间轴 01:33 一个家族,和一部历史 04:43 天津,一座在历史上被忽视的城市 08:02 严氏女塾——天津最早的女子学校 13:54 中国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脉络 19:43 翻开书全是熟悉的历史名人 22:29 潘玉良:倔强的女子,闪亮的灵魂 24:04 走出四合院,去外面寻世界 26:13 个性的女子,不可思议的婚姻 28:34 书写历史时,那些光彩夺目的女性 34:59 人人都穿中山装的年代,冷美人七姑依旧旗袍在身 37:25 韩家五小姐跟着梅贻琦真的吃了不少苦吗? 43:47 梅贻琦,克勤克俭的教育家 47:15 六姑父,中国早期矿业专家 50:13 个人、家族的历史,更是国家的历史 51:17 这么多传奇的婚姻,都是自由恋爱吗? 55:12 退休之后,阴差阳错把麦当劳引进中国 59:33 男孩子当画家不靠谱?不存在! 66:18 一个孩子眼中,身处历史风云之中的外公外婆 70:27 妈妈的花儿落了 72:10 宏大历史框架之下,一个家庭的故事 74:19 新闻写作不会走投无路 79:25 我的家族是生命对我的重大馈赠 本期嘉宾 张越:主持人,播客《越·界》主播 徐泓:《韩家往事》作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本期配乐 | Beth 制作 | 七七、李奕萱、王雨乐
- 第13期|浴火重生,聊聊永恒的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这座矗立在塞纳河畔的宏伟建筑,承载了无数人对巴黎最初的印象。卡西莫多真挚的爱情、法国大革命对自由的呼唤、电影中的浪漫情节...百年以来,无数瑰丽壮阔的故事在这里书写。它的价值与意义早已超出了「建筑」范畴,真正地成为了精神符号。 历史上的巴黎圣母院几经沉浮,2019年,一场大火让巴黎圣母院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令世界为之痛心。2024年,巴黎圣母院修缮完成之际,欧莱雅中国携手中国国家博物馆,将「浴火重生——巴黎圣母院增强现实沉浸式展览」带到中国,并展出4件真实文物,虚实结合还原巴黎圣母院的前世今生。展览在2024年9月12日-10月20日对公众开放,希望更多人可以成为美的守护者和传播者。 九月全国科普日期间,欧莱雅更将科学教育与美育融会贯通,在展览现场为欧莱雅「科技女生赋能计划」的中学女生们带来了一节在博物馆里的「开学第一课」。女科学家、建筑学家、艺术家等受邀成为「青少年科艺美育赋能者」,从科学、建筑与历史等不同角度,为青少年们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融合多学科的美育盛宴。 本期播客,是欧莱雅中国与《是个人物》携手推出的系列节目的第3期。《是个人物》邀请到了主持人张越,与建筑学博主何老师在发呆、果壳编辑贾明月,共同走近「巴黎圣母院」,从建筑、文学、艺术、历史出发,描摹巴黎圣母院辉煌与动人的细节,分享科学道路上的女性榜样。 【时间轴】 02:54 从小说到电影,巴黎圣母院是如何走进人们生活的? 06:34 建筑如「炒菜」,风格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 14:56 文学与现实的差距:「建筑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游戏」 16:56 拯救巴黎圣母院,「修旧如旧」还是「修旧如新」? 23:00 《巴黎圣母院》的故事,从都市传奇爱情到鸿篇史诗 31:54 一座建筑代表一个时代 35:51 丑陋的埃菲尔铁塔?一场技术与审美的追逐战 40:03 大火与抢救,法国人独有的「松弛感」 42:11 「滴水嘴兽」来华,电影、小说与历史的重叠时刻 47:03 古迹怎么看?与历史建立连接,获得「被验证」的快感 51:18 发现古人的「失误」,隐秘的细节更加动人 58:56 「科学与艺术是没有性别的」 60:36 「女学家科项目」,让女生看到更多可能性 61:47 从八卦到科普,知识以一种另辟蹊径的方式进入大众的脑海 63:43 选择科普的理由有很多,「我享受精神世界得到共鸣的瞬间」 【本期嘉宾】 张越|主持人 何老师在发呆|建筑和艺术科普博主 贾明月|果壳主编 本期音乐:Divertimenti Carnevaleschi - Allesandrina I、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 内容策划:佳欣 制作:七七 王雨乐
- 第12期|被外公外婆带大的我们
90后女生吴为是外公外婆养大的孩子。外公外婆去世后,她曾难以接受外公外婆变得「不可拥抱,不可触及」。借由毕业创作的契机,吴为在2020年3月回到了外公外婆居住的房屋,在车库里搭建了简单的摄影棚,整理并拍摄了外婆外公的遗物。这些照片在吴为的硕士毕业展《芬芳一生》展出。基于此,吴为写下了很多整理遗物期间的缜密心思,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 这本书让不少被祖辈带大的孩子们找到了共鸣。年初,《人物》推出了一篇报道《那些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讲述了吴为被爱围绕的童年记忆,她如何认识自己的祖辈,如何面对与祖辈的离别,以及在复杂心绪中创作的心路历程。 主持人张越、《人物》作者令颐、飞行嘉宾马索和《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的作者吴为都曾被祖辈带大。在本期播客中,她们聊了聊自己阅读《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的感悟和关于自己祖辈的个人记忆。当不同的人生经历与《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碰撞在一起,在如何认识自己的祖辈、如何面对祖辈的离去这些人生课题上,我们又找到了更多的答案。 【时间轴】 01:20 摄影集《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 02:07 被祖辈带大的我们,感受有何不同 07:43 「两位老人倾尽全力抚育的生命」 10:54 没有plan B的毕业创作是吴为处理离别之痛的出口 11:52 想象死亡和面对死亡截然不同 14:38 缝纫机和电暖气,见证外公外婆毫无保留的爱 18:48 「当我打开包裹,发现里面的核心就是钱和我」 23:28 被爱包围时,表达爱是一种本能 26:51 三张照片叠成的合照:他们离开了,但留下了能无限生长的爱 29:52 在「外公外婆宇宙联盟」的保护下,每个小孩都是天下第一好 32:25 一声「乖孙吴为」藏着多大的力量 34:55 「乖孙儿你吃了饭没得?」 36:42 在外公外婆的身份之外,他们还是怎样的人 44:00 「当人不在了,就无处不在了」 47:09 离别前,外公外婆交付了让吴为独立成长的力量 58:19 离别后,我们要带着爱的力量走下去 本期嘉宾 张越:主持人,播客《越·界》主播 吴为:《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作者 马索:飞行嘉宾 令颐:《人物》作者 本期音乐|Dustin O'Halloran,Peter Broderick - An Ending, a Beginning 文案、制作|七七、王艺璇
- 第11期|谢丽华:女性觉醒永远在路上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女性运动的重要节点。但早在1993年,一本名为《农家女百事通》的杂志已然开始影响着中国广大的农村女性。 农村妇女,这个庞大但却不被看到的群体,承担着延续血脉、赡养老人、扶养幼童等一系列社会责任。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人们歌颂她们的忠诚,却又嘲弄她们的无知。「抬头看金匾一片,低头看泪水涟涟」,是被社会绑架后农村妇女的真实写照,也是她们内心的声音。 农村妇女的出路在哪里?她们如何争取自己的权利?从《农家女》到打工妹,再到「金种子计划」,谢丽华用几十年的时间扎根农村,带领农村妇女改变命运,为她们摘下了以桂冠为名义的枷锁,照亮了一座座「未被开采的矿山」。 本期播客,主持人张越、《人物》杂志的令颐将与《中国妇女报》原副总编、《农家女》创始人谢丽华,共同探讨农村妇女的解放与独立的故事。 【时间轴】 05:13 在城市长大,对农村女性的关怀来自哪里? 08:20 姥姥与小姥姥:历史浪潮下的个体命运 21:20 农村妇女是没有被开采的矿山 25:06 「金种子」计划:让农村妇女从被看见到被需要 32:29 不要把社会对女性的责任当作桂冠和花环 42:44 养老制度的健全是对女性的解放 49:05 从「农家女」到「打工妹」:成千上万女性命运的改变 61:43 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 66:40 事业与家庭:吃「百家饭」长大的女儿 72:32 对孩子的教育是力量的感召 75:03 新一代的女性主义:尊重不同时代的不同表达 78:48 女性力量是不会熄灭的 【本期嘉宾】 张越:主持人,播客《越·界》主播 谢丽华:《中国妇女报》原副总编,《农家女》创始人 令颐:《人物》作者 本期音乐|Beth 制作 | 七七 梁楚容 王雨乐
- 第10期|长姐的命运,嵌在人生的细节里
《人物》的「一封信」栏目曾发起主题为「长姐的烦恼」的征集。何为「长姐」?就像编辑槐杨在回信中所说,「姐」是性别的部分,而「长」这件事对应着它的沉重。168封来信和编辑部的回信里,长姐的经历各有不同,但大家相同的境遇却激起了不少共鸣,困惑、委屈、释怀和真诚的爱都在字句里交集。 信件的篇幅有限,本期节目,主持人张越与三位性格迥异的长姐一道,以新角色的生活体验,以自我和解的心路历程,讨论自小的疑惑和人生选择,打开那些压缩的角落,分享几种归置和重建自己的方式。我们不为困境作辩,但希望能在反复的辨认中,找到「长姐」前进的力量。 【时间轴】 3:45 「长」和「姐」,俩字意味着俩事儿 5:08 「流浪」的长姐决定「发疯」,「再也不想委屈自己」 12:49 自动成为弟弟的第一责任人,「幸灾乐祸」反而挨打 23:02 一碗水端不平,伤害会在关系中传递 26:03 主体性很强的非典型长姐:缘分值得珍惜,但请少反思自己 33:49 长大后明白:重男轻女的环境下,弟弟也是无辜的 37:57 隐藏在「你不比男孩差」中的性别观念 41:43农家女公益几十年后的回响:是他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49:00 从琵琶首席到商务高层:「长姐造就了我的性格」 ——一旦成为长姐,体内「小宇宙」会被激发出来 56:09 当一个女孩没有退路,凭「想要获得自己人生的冲动」能走多远? 1:09:05 重建与妹妹的关系:共同经历家庭的伤害后,辨析并拒绝那些遗留的错误方式 1:20:51:「想开了」不代表没有情绪,打钱时有报复性的快感 1:25:21 成为母亲之后懂得那一份无奈:偏爱有时是分身乏力下的选择 1:30:07 接纳「长姐」:让我们用适当的分寸感彼此陪伴 本期嘉宾 张越:主持人,《越·界》主播 梓伊:飞行嘉宾 徐晴:《人物》作者 佳欣:《人物》商务 本期音乐|《Twinkle in the Night》 制作|七七、梁楚容、谢森喆
- 第9期|看完《头脑特工队2》,我们会成为更好的大人吗?
时隔九年,电影《头脑特工队2》上映,再度引发大众对于情绪认知与心理健康的讨论。本期播客,主持人张越将和国家级心理咨询师毕金仪老师一起,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出发,梳理和解读前后两部《头脑特工队》的故事主线。这是一个心理疾病和情绪问题得到空前重视的时代,顺着故事主线,提出问题,也尝试指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看似强势的愤怒背后,可能是被社会性压抑的脆弱情绪;那个贯穿我们青春期和成人世界的焦虑情绪,原来可以被拆解......那些没有被好好面对的情绪会变成一粒粒灰尘,直到在类似的创伤情境下被再度唤醒,从而带来更强烈、更加难以战胜的疼痛,这是「隐形的后遗症」。这些情绪,或许已然在我们的性格和人生上留下刻痕,但远距离回望,那些看似滞后的理解,也许足以让我们释怀。因为看见,是疗愈的第一步。 同时,我们也急切地渴望更多社会性支持。我们需要同伴,需要彼此为伍,然后拾起力量,擦拭灰尘,找回「童谣、动漫和失落的粉红小象」。这些并不会带来「饱腹感」的小玩意儿,会化作点滴美好,在心里默默存下,被埋进深深的潜意识,并在有朝一日成为我们战胜黑暗的力量之源。 每一种情绪其实都是想来帮助我们从不好的状态中逃离。知晓这些,或许当下一次我们面对情绪,可以不再混乱,不再惧怕。 时间轴 04:41 纯粹快乐原来只有33秒 08:02 那些没有被好好面对的情绪会变成一粒灰 14:59 家庭岛,最重要的堡垒 17:21 孩子的情绪是从父母身上习得的 23:29 焦虑是应对未来的工具 25:46 被社会性压抑的脆弱情绪,由愤怒代偿 27:56 糟糕的情绪需要亲近之人安慰 33:37 下一次被父母伤心,请大声说出来 36:35 看完《头脑特工队》,我的情绪具象化了 37:36 家庭岛崩溃,孩子的天都要塌了 40:42 穿越薯条森林,找回失落的美好记忆 46:50 曾经感受过的美好,会悄悄成为战胜黑暗的力量 57:26 不需要只有快乐,力量也可以来自于分享难过 01:00:46 社会化,一场情绪修炼 01:03:59 当焦虑成为我们的情绪底色 01:22:13 所有的情绪都不是坏人 01:29:41 给自己的情绪一点时间 本期嘉宾 张越:主持人,播客《越·界》主播 毕金仪:国家级心理咨询师 本期配乐 | Vacation Casual 制作 | 七七 李奕萱
- 第8期|邀请陌生女孩一起吃饭的人
yiyi曾经是一名互联网设计师,去年,30岁的她因公司裁员而失业。在人生轨道上猛然停下来的她,开始有机会重新思考理想生活的样态,以及关于自我的别种可能。赋闲在家的这段时间里,yiyi将自己喜欢做饭的爱好一步步发展成为职业。从外卖送餐到家庭式餐桌,yiyi在自己北京42㎡的小家里,开设了一个只招待女生的小型私人饭桌,邀请陌生女孩到家里吃饭。 本期播客,主持人张越、人物作者饶桐语和yiyi从「饭桌」聊到「家装」,在美味的「川式芋儿鸡」和精巧的「双面挂钟」背后,更多问题逐渐显露:脑力工作一定比体力工作更体面吗?不循规蹈矩地工作,也能养活自己、找到意义感吗?当「恐惧」不再应该成为驱动我们前进的力量,我们该如何追逐自己的「心之所爱」?体验派的人生,需要被「兜底」吗? yiyi的故事为提供了一个勇敢而温馨的样本。一组又一组陌生的女孩们在yiyi的餐桌上彼此擦拭、相互照亮,她也在与一个个陌生灵魂的对话中让自己的价值观变得更加丰富而具有韧性。被迫从轨道跃入旷野的yiyi,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就像张越老师的形容,「她没想发大财,也没想穿华丽的衣服」,yiyi说,「过好自己的生活,去体验一些你想要尝试的事情,如果这中间又能收获一点什么,或者还能给到别人什么,就已经很幸运了」。 【时间轴】 01:04 设计师爆改小饭桌主理人? 04:53 一家只邀请女孩子的私人餐厅 07:20 被炒鱿鱼,然后有机会开启崭新生活 14:46 先干后想,莽人的一生 22:25 大女孩、小女孩在这里交换心事 33:04 特别的客人:尝试走出校园霸凌阴影的男孩 36:18 不循规蹈矩,原来我人生中的那个部分也能完成 39:38 作为人类,孤独是我们最共性的情感状态 41:53 来yiyi家吃饭要备好卷尺? 44:08 成功女人背后,一个默默支持的丈夫 46:59 忙了一辈子,居然在做狗屁工作? 50:15 在家开小饭桌不够,还要去餐厅帮厨 01:00:17 「工作哪有阶层区分,没想我就干了」 01:07:54 遵循内心做喜欢的事,并不会导致什么可怕的结果 01:12:21 体验派的人生需要被兜底吗 01:14:36 当我开始因为爱而做事,而非恐惧 本期嘉宾 张越:主持人,播客《越·界》主播 yiyi:yiyi的餐桌主理人 马索:飞行嘉宾 饶桐语:《人物》作者 本期音乐 | Landra's dream 制作 | 七七 李奕萱 王艺璇
- 第7期|两位女性编剧为什么要写一个不完美的受害人?
最近,周迅凭借《不完美受害人》中的表演,获得白玉兰最佳女主角奖。一年前的7月,讲述职场性侵案的电视剧《不完美受害人》开播,随着播出,热搜上的相关话题不断,弹幕上的评论几经反转。它好像撕开了一道口子,职场和家庭里的人性随着刀口逐层裸露,观众的情绪包裹进角色立场。经历徘徊、反复才反击的不完美受害人,剧中女律师的选择,剧情与现实的关系……随案件的进展不断发酵和对抗,有很多问题值得被探讨。 本期节目,主持人张越与《不完美受害人》的两位编剧高璇、任宝茹,一起聊一聊电视剧背后的创作故事,从观众和创作者的视角,一同梳理摸索法律和人性的边界。 【时间轴】 2:22回望「半边天」刘小样:两位编剧女性意识的启蒙 13:52《不完美受害人》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17:35 一周之内人物成型,灵感碰撞从何而来? 24:10 角色两头不讨好?要写弱者的困境 31:20 在展现问题前,编剧要先经历「刺痛感」 35:37 25岁的赵寻为什么难以拒绝:职场和家庭的双重影响 47:50 新的民法典生效,如何改变了结局走向? 01:02:50 创作过程「心惊肉跳」,播出前编剧们在担心什么? 01:07:28 在简单化的舆论场中,长视频写「人性的复杂」意义何在? 01:12:39 弹幕参与:观众是剧中人,编剧是学习者 01:23:51 塑造一个形象良好的上位者:侵害依然是侵害 01:34:02 为什么现实中的女性难把官司打完? 01:36:50 林阚放弃律师职业证,是编剧的理想主义还是符合现实逻辑的个人选择? 01:49:53 大咖云集:「强大的演技让文本的设定更加成立」 本期嘉宾 张越:主持人,播客《越·界》主播 高璇:《不完美受害人》编剧 任宝茹:《不完美受害人》编剧 马索:飞行嘉宾 本期音乐|Falling Snow 文案、制作|七七、梁楚容、谢森喆
- 第6期|替「阿姨」争取权利的人
「家政服务」是一个女性占比极高的行业,其中的女性从业者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成为了「阿姨」一词所指代的重要对象。在大部分叙事中,她们是外来的家庭照护者,帮助雇佣她们的「职场人士」维系生活与工作的平衡。然而,她们自己的职场困境却时常被忽视:在工作环境和生活空间高度重合的情况下,洗澡、吃饭和每周一天的休息日甚至都成了难以满足的需求。 「家政阿姨」如何在工作中获得尊重?如何避免自我压榨?如何在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中成长?从央视离职、创办家政服务公司的周袁红看到了「家政阿姨」的职场困境,在近20年的创业过程中,她逐渐摸索出了平衡家政服务雇佣双方需求、破解「阿姨」职场困境的方法论。 本期播客,主持人张越、《人物》杂志的佳欣、飞行嘉宾马索与「阿姨来了」创始人周袁红一起聊了聊家政服务行业的变迁,不同「家政阿姨」的经历,以及如何助力从事家政行业的女性走好职场路。 【时间轴】 00:01:51 前央视记者,为什么转行开家政服务公司? 00:12:00 替雇佣双方着想是周袁红的初衷 00:14:43 当吃饭和洗澡成为「奢求」 00:18:16 家政服务意味着「不对等的非恋爱同居」 00:21:09 避免自我剥削:一周一次的休息有多重要 00:25:36 点亮「阿姨」:让人成为人,而非工具 00:30:10 家政服务的四条荣誉准则 00:35:56 90门课程里,「家政阿姨」的职业发展空间有多大 00:42:04 家政,既是生意,也是公益 00:46:24 谈谈薪资与报酬:「家政是好事业而非好生意」 00:54:03 家政行业的「中介费」有必要吗? 01:05:00 助力「阿姨」职业化,增强阿姨的自我保护意识 01:08:22 创业17年,周袁红眼中家政行业的「变」与「不变」 01:10:25 职场与家庭之间,家政从业者如何安放自己、赢得尊重 本期嘉宾 张越:主持人,播客《越·界》主播 周袁红:「阿姨来了」创始人 马索:飞行嘉宾 佳欣:《人物》商务 本期音乐|idea 10 ——Gibran Alcocer 文案、制作|七七、梁楚容、王艺璇
- 第5期|不当主编去种地,「以无用之事遣有涯之生」
在前媒体人厨花君辞职去种地的第十年,主持人张越以及《人物》杂志的佳欣,邀请她一起聊一聊——在她脱去众人眼中光鲜亮丽的杂志主编称号,摇身一变成为北京远郊生长过三四千种植物的花园「掌门人」后,经历了什么有趣的事情?种地这件事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又带给了她什么?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面对现实中每一个具象的困难,她又是如何拆解和对抗焦虑的? 听完厨花君的故事,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勇气,大胆地去享受自己喜欢的、令人快乐的事。活出很有意义的人生可能有些难度,那么「至少赚个有意思的人生」也不错。 【时间轴】 05:13 在厨花君的「奇怪」花园里,人类最古老的黄瓜是什么味道? 06:20 直接辞掉主编工作在北京郊区租了一大块地:种地是一种「血脉觉醒」 15:53 种地十年,越种越好玩 21:07 挑战在北方种植水八仙:所有的种植都像是一场行为艺术 41:10 与许多植物「交朋友」的总和是一种非常富足的体验 43:17 学人文的人来种地,有哪些不一样? 01:12:46 生大病、老了干不动了怎么办?接不到写稿的散活怎么办?种地不累吗? 01:20:09 有哪些适合阳台种植的东西? 01:21:12 种地的乐趣有了,安全感从何而来? 01:27:03 厨花君的60岁畅想:打算踏踏实实建设自己的花园 ——与没有意义的人生相比,没有意思的人生更可怕 本期嘉宾 张越|主持人,播客《越·界》主播 厨花君|都市农艺践行人,前媒体人 佳欣|《人物》杂志商务 本期音乐|English Country Gardon 文案、制作|七七、魏昭阳
- 第4期|和宠物好好说再见有多难
去年,《人物》推出了一篇报道「好好说再见」,聚焦宠物殡葬师这一新兴职业,讲述宠物殡葬师王馨欣眼中的「生死」与「告别」。转行做宠物殡葬师前,王馨欣曾有严重的「死亡焦虑」。奶奶去世后,入殓过程草草进行,告别仪式匆匆举办,生硬粗糙的离别给王馨欣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从自己不敢出差,到害怕亲人发生意外,再到担心自己的宠物狗牛牛去世时无处安葬……这份焦虑曾在王馨欣的生活中四处蔓延。 王馨欣想要从阴影中走出来,也希望帮助更多人跟自己的爱宠「好好说再见」。她辞职进入宠物殡葬行业,以为自己能「脱敏」,但背负的沉重却越来越多,难以消解。心理学把她从放弃的边缘拉了回来,让她找到了自己的力量所在。她向前来倾诉焦虑的家长建议,从宠物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并尊重宠物的生命历程。她会给每一位参加告别式的家长准备一颗糖,鼓励他们给离去的宠物写信,充分地表达感情,勇敢地重建生活。 对于王馨欣而言,「宠物殡葬师」意味着「见证」、「陪伴」与「重建」。它不仅是帮助宠主与自己的宠物告别,陪伴宠主走出伤痛;更是一份帮助人们面对死亡、认识死亡、最终释怀死亡、重建生活的职业,它链接着生死、爱恨等人类最朴素的情感。 本期播客中,主持人张越、《人物》的佳欣和宠物殡葬师王馨欣一起,回忆了自己经历和见证过的离别,分享自己从离别这件事中获得的创伤与成长——离别的感受当然很复杂,但「好的离别」总是伴随着爱的滋养和成长的勇气。 【时间轴】 01:41 「宠物殡葬师」是一个怎样的职业 02:35 宠物的「身后事」有哪些流程 06:04 宠物殡葬服务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10:01 「要有一个地方,允许悲伤发生」 13:09 辞职从事宠物殡葬前,王馨欣被粗糙殡葬服务触发的死亡焦虑 21:19 几近放弃时,王馨欣从心理学中获取自救和助人的能力 25:13 爱与成长造就离别的理想状态 26:59 尊重宠物自身的生命历程,避免焦虑传递 34:31 「如何减少悲伤是工作的价值所在」 38:50 当作为家庭情感纽带的宠物离去 41:37 见证众多别离后,王馨欣如何与自己的宠物告别 47:12 离别是需要学习的课题 52:44 从业多年后,王馨欣的成长与改变 53:52 「宠物传心师」是怎样的存在 55:24 好好说再见:几位宠物主人写下的告别信 01:01:09 你在心中从未离去:死亡无法抹去存在的意义 本期嘉宾 张越:主持人,播客《越·界》主播 王馨欣:宠物殡葬师 佳欣:《人物》商务 本期音乐|Departures-memory- (From "Departures" Soundtrack)——久石让 文案、制作|七七、蒋伟堃、王艺璇
- 第3期|与年轻时的妈妈隔空对话
如何理解妈妈的人生轨迹?在妈妈的日记中,豆豆看到了不同于「完成时状态的好母亲、好媳妇」的少女小芳。少女小芳给自己的日记起名,喜欢印着明星头像的贴纸,坦言自己也有理想抱负,吐槽未婚夫幼稚,看不惯不做家务的姑父……豆豆曾感到疑惑:为什么曾经的小芳和自己如此相似,但与眼前的妈妈判若两人。 如何回忆自己的少女时代?当女儿豆豆拿着自己的日记,提醒自己曾梦想当兵、热爱「追星」、在听到好友婚讯时感慨「又有一个女人向坟墓走去」时,小芳也感到疑惑,觉得这一切仿佛从未发生。对小芳来说,结婚前那些饱含少女惆怅与满怀理想抱负的故事,早已被某种力量抹去了。她现在能记起的,是婚后寥寥几年、一晃而过的幸福时光,是家庭变故发生后连痛苦都无暇感受的艰辛岁月。 去年夏天,《人物》在《妈妈的日记》这篇报道中讲述了小芳和豆豆这对母女的故事,妈妈的日记被重新发现的过程,也是母女二人相互理解的过程。在本期播客中,妈妈的日记再度联结两代女性,主持人张越和《人物》作者李雨凝一起,邀请小芳和豆豆一同聊了聊妈妈的日记所承载和延续的故事,以及不同经历的女性如何超越时代和命运的差异,加深理解、彼此尊重。 【时间轴】 01:32 关于一本无意间翻到的《妈妈的日记》 02:46 「日记里的妈妈,跟我没什么不同」 07:04 「完成时状态」的母亲,已慢慢忘却小芳的故事 07:52 离家打工,辛苦但快乐的回忆 13:29 彼时,「正经的」婚恋如何被定义 14:52 转正和当兵:未实现的职业设想 20:09 小芳的疑问:为什么做家务的只有姑姑? 21:42 结婚后,闺蜜「失联」是常事 23:25 不愿让父母为难,小芳主动放弃的一段感情 26:00 订婚前后,小芳的遗憾、委屈与自洽 39:08 当地当年,婚姻曾被视为唯一的出路 39:57 豆豆如何理解妈妈的「少女时代」 44:50长大后,意识到温和的妈妈、粗暴的爸爸组成的家庭并不「正常」 47:34 重大变故后,小芳无暇感受痛苦 55:17 历尽千帆,小芳仍渴望精神慰藉 59:06「一代女人为一代女人铺路,愿所有的小芳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01:05:07 彩蛋——豆豆为自己、为妈妈、为远方来采访她的记者姐姐写了一段话 01:10:11《人物》作者雨凝为豆豆母女写下的话 本期嘉宾 张越:主持人,播客《越·界》主播 小芳、豆豆:《妈妈的日记》主人公母女 李雨凝:《人物》作者 本期音乐|White River,Love Letters 文案、制作|七七、王艺璇、梁楚容
- 第2期|一位话剧导演,寻找女物理学家「人生的背面」
「世人的眼光或许分男女,微小的原子和核子却不会。」这是女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的一句话,也是话剧《春逝》中频繁出圈的一句台词。话剧《春逝》是由话剧九人出品的话剧,讲述了物理双姝顾静薇和瞿健雄(原型为顾静徽和吴健雄)在研究道路上相互理解与扶持的故事。女性科研长路漫漫,相逢尤为珍贵。而时光流转,她们当初所面临的困境,也依旧影响着现在的女性们。 作为「少数」、面对「成见」,该如何前行?力量又从何处而来?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创立20周年之际,奖项联合主办方欧莱雅中国与播客《是个人物》之「是个女人」栏目联合策划了专题节目,称之为「群星闪耀时」,这是一个关于女科学家的系列节目。 在这个系列第二期中,主持人张越,话剧《春逝》编剧、导演朱虹璇和《人物》作者李斐然,一起聊了聊话剧《春逝》的创作历程与被遗忘的女性故事,谈谈遇见的曲折与慰藉,共同分享了自己从女科学家故事中汲取力量的经历,以及通过创作和表达传递这份力量的过程,一同探索女性职业选择更多的可能性。 一家化妆品公司为什么会关注女性科研工作者?其实欧莱雅本身和科学就有着不解之缘,欧莱雅的创始人欧仁舒莱尔就是一名科学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无公害的染膏,自此关注科学,赋能女性自然就烙印在了公司的基因中。为了让更多女性在科研领域的贡献被世界看到,支持改善女科技工作者的发展环境,1998年,欧莱雅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起发起了「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项目,设立了「世界杰出女科 学家奖」。2004年,这一项目被引入中国,设立了「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唯一一个面向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国家级奖项,截止今年19届已经表彰了超过200名中国女科学家。今年,欧莱雅也将目光投向了每—位心里闪烁科学微光的中学生们,发起了「科技女生赋能计划」,携手女科学家启迪科技女生,让科学精神「一代耀一代。」 *我们这次设置了特别的抽奖环节,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收听本期节目的感受,我们将为《越·界》小宇宙评论区点赞最多的前5名用户送上欧莱雅纷泽滋润细管唇膏666(中法60周年限量版)一支。 【时间轴】 03:17 以两位女性科学家为原型的话剧《春逝》,讲了什么故事? 05:31 为什么座无虚席的观众席里哭声四起? 07:31 「人生的背面」让观众找到共鸣 15:24 溯源话剧《春逝》,原型吴健雄女士的成长之路——参与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研发的女性实验物理学家 28:20 当行业中只有一种样本,职场女性不得不塑造「演技」 36:12 为什么顾静徽的影响在吴健雄的传记中消失了? 41:10「我们希望呈现给观众的是:在比较难走的路上,女性是可以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的」 42:00 隐没在大家背后的妻子常常功不可没 50:04《春逝》海报中的旗袍与分光仪:「纤纤女流,不乏青云之志」 54:35 在困境中,我们如何把自己变成力量?——斐然:靠着自己热爱的事业,捱过了烧伤的痛和家庭的困境 59:15 原来严苛的物理学家也喜欢写剧本 01:03:37辞职做戏剧的朱虹璇:理想和同伴有巨大力量 01:17:01 女性很多时候需要生存确认,质疑自己是否适合这个环境 01:12:29「妹妹们在战斗,姐姐也要站起来」 01:25:39 构筑「民国知识分子宇宙」有何意义 01:29:26 「时间的尺度是相对的」——如何理解女性的历史 本期嘉宾 张越:主持人,播客《越·界》主播 朱虹璇:戏剧编剧、导演,话剧九人创始人 李斐然:《人物》作者 本期音乐|Shattered_Paths 内容策划|佳欣 文案、制作|七七 梁楚容 王艺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