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50 艺术家韩亚群:褶皱是关系的最小单位
本期节目是一次艺术家分享会现场的对谈记录,参与嘉宾包括出生于内蒙古乌海的留法艺术家韩亚群,还有法语和法国文化博主“Coline的法语屋”。这次对谈的契机是我最近为艺术家韩亚群策划了一场个展,地点在上海淮海中路的一个艺术空间,展览题为《家庭褶皱》,呈现了有关家庭记忆、日常景观、旧物褶皱、时间碎片等主题的绘画作品。韩亚群非常擅长捕捉事物产生联系、相互触碰却又保持节制的中间状态,这被她称作“余烬尚存”的时刻,比如我们展出的作品画面中的内容就有斑驳粗糙的老物件、废弃的化工包装袋和塑料薄膜、透过窗帘的晨昏光影,还有一个很幽默的系列,画的是天津大姨的盘头。在这一期对谈中,韩亚群与我们分享了她的成长和学习经历,她在作品背后的构思,以及她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3:30 从清华美院到法国第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不同的教育经历给创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4:56 艺术家的创作生活必须要保持健康和可持续; 7:00 你在什么年龄都可以去开启一件事情; 9:30 头发如同介于动物性和植物性之间的某种生命,做发型就像我们去装饰一棵圣诞树;头发作为我们生活当中永远存在的无尽的小麻烦; 17:35 策展人和艺术家如何筛选并确定需要在展览中呈现的作品? 19:35 什么是“褶皱”? 23:01 策展需要在脑内建模; 25:53 法国人的居住模式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创造无限的褶皱; 33:48 先去做一个东西,然后不断延伸它,同时反观那些失败的实践,才会有最终完成的作品,创作就是来回往复的过程,如同褶皱。 更多内容请见公众号“傅小敏Emi”,微信搜索mitongxue003加入听友交流群(请备注来源),欢迎参与互动、交流体验。 BGM:Otto A Totland - Pinô
- op.49 从巴黎出发的葡萄酒巡礼|串台杯弓舌瘾
久违的路边聊天,第n次的串台杯弓舌瘾,在巴黎奥运会闭幕之际,和钱老板聊了聊法国的美酒和法国人的超绝松弛感。节目在隔壁友台的原标题是《暴论:教皇新堡大概就是嬛嬛的甘露寺》,所以本期我们聊得充满了主观臆断,没有任何干货,仅以我们浅薄的一些经验漫谈我们的法国葡萄酒印象。 2:22 介绍一下我的新书《巡礼之年:从巴黎出发》 8:05 从巴黎奥运会酒类合作方LVMH旗下香槟与干邑说起 22:16 除了香槟以外,其他地区的起泡酒也很值得推荐,比如Prosecco、Cava、Crémant 23:22 勃艮第北部的Chablis和Aligoté,都是适合夏天的清爽白葡萄酒 25:40 勃艮第好喝就完了,别管钱的事 34:02 南法的罗纳河谷,被市场低估的宝藏产区 37:04 教皇新堡是罗纳河谷的一颗明珠,也是我自己心中的“甘露寺” 41:40 法国南部另一个不容错过的产区:朗格多克-鲁西荣 (后期查到了我的这个意难忘酒庄是Domaine de la Grange des Pères) 45:33 并不想聊但还是绕不开的波尔多,个人比较推荐波美侯产区,酒体更轻更柔美 51:26 关于贵腐酒的一件陈年轶事,法国人的“女儿红” 57:11 干邑、雅文邑及其他加强型葡萄酒 1:03:49 其他法国烈酒,比如茴香酒、查特酒;其他法国酒,比如1664、阿尔萨斯-洛林产区酒;以及以葡萄酒为主题的法国产区之旅,比如推荐大家去Château La Coste看展(最近有丁乙的大型个展)。 更多内容请见公众号“傅小敏Emi”,微信搜索mitongxue003加入听友交流群(请备注来源),欢迎参与互动、交流体验。 BGM:Nitin Sawhney - Picturebook
- op.48 心之所向,行必能至:我的新书「巡礼之年:从巴黎出发」分享会
欢迎来到好久不见的阿米小酒馆,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我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叫《巡礼之年:从巴黎出发》,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其实本该在四年前面世,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直到今年我才有合适的时机完成计划,好在今年我们又可以重拾旅行这个话题了。《巡礼之年》是从巴黎出发的一场终身旅行,这个标题旨在致敬李斯特从二十岁出头开始创作的钢琴曲集“Années de pèlerinage”。李斯特用音乐书写他旅居各国的游记,描绘自然景物、文化遗迹,在沉思中与古人对话。我虽没有操控音符的能力,倒也是在差不多的年纪里动身周游许多地方,怀着亲历艺术发生现场的初心,向世界敞开所有感官,只愿能够观看和聆听那些伟大的作品。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依时间顺序排列,起初我事无巨细地记述巴黎留学生活,从饮食起居、节庆习俗到日常感悟,如同形单影只的游荡者,在日光下穿街走巷,把城市当作舞台剧场;后来,我带着相同的目光开启长途旅行,去巴黎外省,去周边国家,乃至跨过大西洋。如同19世纪的壮游者,我把旅行当作一种思考方式,在身体的位移和风景的转换间体验各种形式的文化与艺术。新书已在各平台上架,愿这本小书陪伴你旅行。️ 03:45 为什么当初会选择去巴黎学习艺术专业? 08:00 从19世纪到今天,法国的人文学科注重通才教育,对于文科的学子来说,去法国留学是一个容错率很高的选择,后续转换专业会比较容易。 12:30 在巴黎过着“家——学校——美术馆”三点一线的生活,偶尔去文学界热门的咖啡馆偶遇知名作家和编辑。 16:15 在巴黎如何过上一种沙龙式的生活? 17:48 作为华人在巴黎生活会遭遇什么样的安全威胁或文化偏见?关于异乡人的身份危机; 24:25 神奇的是,在巴黎怎么样都能走到塞纳河,那是永远都绕不开的一条河流,是无法缺席的一个文化符号; 26:09 关于“坐在马路牙子上喝酒”这件事,从巴黎到上海,这种生活方式意味着把自家客厅延伸到了街道、社区,我们学会在保护好个人隐私的基础上重建一个安全的公共空间、一个社群共同体。 31:05 在巴黎我印象最深的文学事件:参观著名诗人热拉尔·马瑟先生的家; 以马瑟先生、德·罗代里尔女士、我的硕士导师为例,谈何为“学者型收藏”。 35:17 分享我在巴黎艺术行业的工作经历;巴黎人的艺术收藏与消费态度;法国观众与中国观众在看展时的状态有何异同。 41:42 法国的当代艺术圈和中国的当代艺术圈有什么区别? 44:18 在硕士阶段学到的策展方法以和在巴黎的生活经历对我现在在国内的策展实践有哪些帮助? 48:09 近几年在国内做策展工作或美术馆工作有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 52:55 《巡礼之年:从巴黎出发》想要传达的理念是,旅行是一个持续终身的事情;以艺术内容为目的地,全球看展并借此了解当地的地理基因和历史文脉,可以作为一种旅行的模式。 55:37 在里斯本的一次充满意外与奇遇的旅行经历; 58:48 很爱在法国做两件事情:跟踪路人和偷听路人 1:00:00 我们总是依循父辈的轨迹,继承了一种固化的生活。而在陌生的国度建立自己的生活轨迹、场域和内容,就会发现每一个事物,无论巨细,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背后的逻辑以及未来的作用,是经过审视后形成的新习惯。 1:03:55 东方和西方人的看画传统不同,或者说审美接收方式不同,从两种传统发展而来的公共空间形态也有区别;今天我们应该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去反思审美观念和感知方式,空间是可以重塑的,空间内的身体动线和身体姿态也是可以重塑的。 更多内容请见公众号“傅小敏Emi”,微信搜索mitongxue003加入听友交流群(请备注来源),欢迎参与互动、交流阅读体验。 BGM:92914-Sunset
- op.47 一个展览与四场音乐会:偷窃时间 Tempo Rubato
大家好,好久不见,过去的一年里,我花了些时间做了一个创业项目,之前的节目里有简单提到,我和朋友一起创建了一个策展小组,叫PREWORK。我们目前是以游牧画廊的形式,带着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去到不同城市的不同空间,共同呈现基于场域属性和本土文脉的主题群展,同时我们也会在上海的空间为我们的艺术家举办个展。2023年我们分别做了两场群展和两场个展,本期节目就与我们的第二场群展有关。这个展览是在秋天的北京开幕的,闭幕的时候北京已经下雪了。展览所在地是故宫景山片区内位于沙滩北街3号的拾院空间,它是一座由建筑师改造的传统四合院,由于平时经常举办小型音乐沙龙,拥有绝妙的声场,所以我这次在策展的时候就希望借这个场地来探讨视觉艺术与音乐的联觉经验。 这个展览的标题是《偷窃时间 Tempo Rubato》,正是引用了古典音乐术语“Tempo Rubato”,这个短语在意大利语中本意为“被偷窃的时间”,但在音乐领域它被翻译为“自由节奏”、“弹性速度”、“伸缩处理”,指演奏者刻意无视节拍的严格框限,但整体上并不影响全曲架构:比如允许有些音符时值略延长,另一些则相应缩短,后者的部分时值被前者夺走,以补偿其延长所占用的时间。因此轻重缓急全凭演奏者的审美标准及其操控时间的能力,严整有序则协和动听,脱轨失序便怪诞崎岖。罗兰·巴特赞美演奏者在行进中于某些节点所做的速度处理,他认为偶尔的延迟甚至拖沓彰显的是独属于演奏者自身的“内在节奏”。如同肖邦擅长在乐曲中营造某种失序,他所揭示的却是潛藏在规则下的另一种节奏,那是一条无声涌动的暗流,是浑然自洽的秩序。 受到Tempo Rubato对节奏与秩序的启发,展览《偷窃时间》除了展示四位青年艺术家在创作中持有的内在节奏以外,我们还策划组织了四场音乐会,请到四组演奏者,让他们用音乐来回应四位艺术家风格各异的作品。比如开幕式上,我们请到羽管键琴演奏家江禹杉来弹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利用这种对位法语言来映照廖斐作品中对于对称性的执着;11月10号,我们请到小提琴家王慧莲、爵士吉他演奏家夏季、摇摆舞者Awozi用声音和身体的自由律动,来呼应梁浩杰在创作中即兴生成的线条和色彩;11月18日晚上,青年演奏家司沅以钢琴勾勒法国印象主义至当代极简主义的音乐光谱,她用一系列独奏曲目来共鸣杨乙嘉的幻想与梦境;最后在展览的闭幕式上,来自央音的弦乐组合吾境四重奏呈现的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3号弦乐四重奏》,则协同苏家喜充满沉思与内省的作品,带领我们共同体验了一场晚期浪漫派的林中散步。 在四场演出结束后,我们分别设置了对话环节,由于大多数艺术家无法来到现场,所以我和我的同时便以代言人的名义,向演奏家们转达了艺术家的提问,实现了双方的隔空对话。接下来的节目里,大家会听到四场音乐会和四次对话内容的声音片段,在聆听了部分演奏之后,音乐家将与我们共同探讨有关时间和创作的各种问题。 完整版的四场对话详见“PREWORK”公众号(微信号:preworkprework) ————以下为本期节目时间轴———— 1:50 展览主题介绍:什么是“Tempo Rubato”? 5:05 羽管键琴家江禹杉演奏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第一本(节选) 10:50 观众提问:羽管键琴和钢琴的区别是什么? 13:06 艺术家廖斐的提问:听平均律时可以播放古尔德的演奏听一整天,这是我唯一可以听一整天的专辑,那为什么巴赫的音乐无论听多少遍都不会让人厌倦?为什么它能如此复杂,但又如此和谐? 14:47 来自廖斐的提问:听钢琴曲的时候会去辨析两只手分别弹奏的部分,觉得两部分在一起的关系很有趣,如果将二者的运行轨迹放在一起,感觉如同两件隐性相联的手的时间雕塑。请问普通听众要如何才能纯靠听觉分辨出两只手所弹奏的声部?另外您是如何处理每只手甚至是每根手指不同的节奏和旋律? 17:22 爵士吉他演奏家夏季与摇摆舞者Awozi的自由爵士唱演合作(间奏伴随即兴摇摆舞表演) 22:36 艺术家梁浩杰的提问:即兴创作对我个人来说也是创作重要的一环,离不开长时间的积累。不过我的即兴创作是把长时间的片段连接起来,需要漫长的加工处理,而即兴音乐是在创作的当下即刻再现音乐,所以我想知道在即兴音乐的创作中每个乐段之间是如何往下推进的?我可能会在衔接部分有所纠结,在您的创作中乐程会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比如说在演奏一首经典的曲目时,出现即兴的段落,在你已经把A段即兴完毕之后,你会如何推进B段?是感性的推进还是理性的推进? 25:53 钢琴家司沅演奏为杨乙嘉绘画作品匹配的以下曲目(节选自完整音乐会录音) 梦-克劳德·德彪西 白鸽(选自《8首前奏曲集》)-奥利弗·梅西安 钢琴小品之一-瓦伦丁·西尔维斯特罗夫 致阿丽娜-阿沃·帕特 35:53 来自杨乙嘉的提问:我觉得音乐是影响笔触落在画布上轻重与节奏的重要元素,在创作的阶段会去听一些流行的音乐,像摇滚、Funk甚至 k-pop等旋律固定的音乐,这会让人心情比较愉快和平。当我想要真正“进入”画面里的世界时,会选择一些更抽象、更结构完整的音乐,比方说像是古尔德的巴赫、《星际穿越》的原声音乐、圣桑的动物嘉年华或者是King Crimson和坂本龙一早期的音乐。这些音乐虽然不具备强烈的故事性和自我表达,但在激发画面想象力时却有着无尽的力量。所以想问的问题是,音乐创作者在创作一首曲子的时候,是如何去平衡它的叙事性和抽象性的? 39:00 第二个问题是,艺术家觉得她大部分听音乐的时间都是在画画的时候,那一边画画一边去分辨耳中不同的乐器的音色也是她的乐趣之一。艺术家觉得,这个过程和解构印象派作品某一块画面中藏了多少种颜色是类似的。如果说图像是通过颜色、透视和构图去确立平面空间中的负空间,那么音乐中的空间又是通过什么去产生的? 39:40 第三个问题是,艺术家在画风景的时候,很少会使用照片作为参照,往往都是在地的快速写生,或者是在工作室里面去不断地回溯自己在那一刻置身于自然的一些体验。这种体验其实是非常难以用语言去描述的。您在演奏某些与自然相关的音乐时,脑海里想着的是这首曲子呢?还是这首曲子带来的自然感受呢? 40:38 最后一个问题,艺术家她会觉得她总是很难去决定一幅画完成的时刻,并且现在会更倾向于这种“未完成”的状态,这可以让画面有更多可以呼吸的感觉,想问您在作曲的时候会不会有类似的体验或者经验? 41:43 吾境四重奏演绎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3号弦乐四重奏》(节选第四乐章) 51:51 艺术家苏家喜的提问:我习惯在工作时有些音乐作为背景声音,通常是没有明确指向的类型,比如窦唯《八和九生》这类以演奏时间命名的曲子。我也不一定在专注聆听,只是让音符飘洒在空间中,有时都意识不到音乐的存在,有时音乐又会把你从这个状态中拉回现实。但是如果完全没有音乐,在这个工作的场域中似乎又少了一层意识的维度。我很好奇作为音乐的创作者和演奏者,您是怎么看和理解这种感觉? 53:58 第二个问题:我有时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处理一个画面,这个过程并非为了还原某个具体的形象,而是组织色彩、线条、笔触之间的节奏关系,以达到自己想要的心理感受,或者说这个过程有很强的不可预设性。您在音乐演奏中有类似的经验吗?或者说在既定的曲目演奏中怎样注入演奏者的个人特点? 56:20 第三个问题与音乐的抽象性有关。音乐如何去叙述一个具体的事物,比如一棵树、某个人,怎么用抽象去表现具象,怎么去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张力? 58:59 我个人的问题:我们是不是一定要了解这些乐理知识,或者是进入这套规则体系以后才能习得聆听的方法,才能听得出刚才这两种演奏方式顺滑和粗糙之间的区别? 1:00:56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BGM:Never Be Another You - Lee Fields & The Expressions
- op.46 大地艺术怎么做?怎么展示?与艺术家程之初对谈
大家好,最近我在上海苏州河畔的博艺欣空间(Atelier Bois)为艺术家程之初策划了个展“大地之灰”(The Grain of Land),借此对她的两个大地艺术项目做了一次文献式的梳理。在本期节目中,我邀请了艺术家程之初和来自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的铁梅作为嘉宾,共同来介绍和讨论这两个大地艺术项目,聊聊创作过程中发生的精彩故事。同时我们也试图探讨关于大地艺术本身的问题,比如大地艺术作品如何在城市空间中展出,或者是否真的有必要在城市白盒子里面展示大地艺术;以及,当我们在讨论大地艺术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要回到作品原发的第一现场,而不是在第二现场去想象曾经发生过什么。 以下是本期节目内容索引 02:00 关于“大地之灰”展览的背景 04:37 阿那亚项目的创作源于对“冻海”现象与潮汐的好奇 09:07 用七天潮汐表叠加而成的“水墨画” 11:20 “以水画水”的创作手法 12:15 舟山项目旨在解构灰色本身 13:45 如何理解自然中的秩序与混乱 16:42 为了找石头如何选址? 19:02 在创作中像渔民一样观察气象 22:58 给石头起一些充满想象的名字:流星、抹茶、豆腐与日本羊羹 25:12 石头也是一种生命形式? 26:36 以平铺的方式呈现展览,希望观众也能俯身阅读石头 29:20 大地艺术有没有必要在城市展览空间中呈现? 35:49 特定场域(site specific)的创作与大地艺术(land art)的界限在什么地方? 38:00 大地艺术节一定要与当地发生联系吗? 43:20 大地艺术节:地方永远是真正的或者最终的目的 47:05 以录像形式呈现大地艺术的可能性? 53:18 第一现场现场作品要怎么在第二现场的白盒子空间里展示? 嘉宾介绍: 程之初,常驻上海和伦敦,先后于2017和2019年获得伦敦斯莱德艺术学院的本科和硕士文凭,艺术实践包括绘画、装置、家具、场域和大地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 铁梅,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BGM: 潮汐之歌-黄雨篱 Loom-Ólafur Arnalds / Reykjavík Recording Orchestra 更多艺术家及展览相关信息敬请关注“PREWORK”微信公众号,或添加微信“mitongxue003”加入听友交流群(请备注来源),参与更多互动交流。
- op.45 不求登堂,入室即可|“家中无人”展览艺术家与策展人对谈
大家好,好久不见。最近我和几位朋友在上海衡复地区的老洋房内做了一个名为“家中无人”的群展,集中展示了五位90后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他们是常城、程之初、韩倩、刘珂和李琢恒。我们通过绘画、影像、装置和设计家具等媒介,呈现了一个以“家宅”为单位的人类和非人类者共生或伴生的情景,讲述了一部家庭级别的“变形记”。本期节目录制期间恰逢刘珂从重庆来到上海,我邀请他同另外两位艺术家一起来聊聊各自的创作理念和参展体验。我很喜欢本次展览中我们为了同一个目标无私合作、纯粹共创的状态,不知道以后大家各自会走向什么样的道路,希望我们未来都能记住这个春天。 03:24 刘珂:学习艺术的契机是被有情绪和感染力的作品触动 09:21 李琢恒:艺术不在于艺术之内,而在于艺术之外 18:03 PREWORK的成立初衷是为呈现年轻艺术家和年轻艺术从业者的多种面貌 30:13 布展需要打磨空间和作品的关系 47:24 艺术和生活的悖论:“混死混穷”的所谓艺术家生活究竟值不值得过? 51:14 常城:艺术家不是一种工作,绘画与诗歌就是自己想表达的生活方式 53:51 职业艺术家有什么含义与起源? 58:44 “Artist”直译成“艺术家”模糊了职业身份和创作状态 1:01:20 策展人到底是服务于艺术家,还是可以站在台前成为一个明星? 1:05:06 艺术市场中的“圈层”关系:是一种圈地自萌行为? 1:11:15 大开脑洞的未来展览形式 BGM:edbl / Tilly Valentine - Symmetry 更多艺术家及展览相关信息敬请关注“PREWORK”微信公众号,或添加微信“mitongxue003”加入听友交流群(请备注来源),参与更多互动交流。
- op.44 言说不可言说者:与贺秋帆谈乐评写作
大家好,本期节目是应广西师大出版社·新民说之邀,向听友们介绍贺秋帆老师的新著《不可重复的瞬间:古典音乐聆听巡礼》。作为古典乐爱好者,我在从事主业之余,也在学习音乐评论的写作。我认为写音乐和写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同样困难,因为听懂/看懂作品已经很难,审美体验过于微妙复杂,将私人感受转化为文字更是难上加难,本期我们就与贺老师一起聊聊如何书写和言说音乐。遗憾的是由于技术上的障碍,节目录制效果不佳,贺老师的声音仿佛旧唱片般混沌遥远,还请各位听友多包涵。 开头文字摘自贺秋帆《一个匈牙利人在芝加哥:弗里茨·莱纳的立体声唱片》(《不可重复的瞬间》,广西师大出版社·新民说,第426-428页) 4:55 从《看电影》和《三联·爱乐》说起,如何踏入电影、音乐评论写作的职业道路; 10:15 出身汉语言文学专业,若没有虚构的才能,怎样安放自己写作的梦想? 11:05 编著《爱乐CD经典》一书; 14:50 1999-2006年是第一阶段,专注于版本比较,顺应唱片行业之变;2007-2012年第二阶段,聚焦于音乐家个案,文章收录于《洗耳恭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1:30 2013-2017第三阶段关注面扩大到以国别为限,梳理某个音乐家群体、学派的历史源流; 27:20 乐评写作的直称之难:如何描述音乐本身? 35:35 乐评写作的转译之难:如何言说自己的聆听体验、主观感受,如何看待通感的问题? 41:40 写作时设想的目标读者是谁? 46:08 乐评写作的评判之难:今天褒贬臧否还是批评者的职责吗?价值排序依然重要吗? 51:20 如何保持鲜活的感知能力和言说的热情? 55:50 艺术家的生平和际遇是影响对其作品进行评判的要素吗? 1:00:45 关于柴小协、贝小协的几个版本比较; 1:07:10 乐评写作的自知之难:一首乐曲、一张唱片要听到何种程度方能下笔? 1:09:20 “我希望你们拥有这样的人生,某个音乐我不聆听它,我不演奏它,我的生活就无法继续下去;如果你不演奏它也可以活,那你应该去做别的事情。” BGM:Leonid Kogan & Emil Gilels - Sonata No.9 In a Major, Op. 47 “Kreutzer”, II. Andante Con Variazioni (Live, March 29, 1964, Leningrad) 更多内容请见公众号“傅小敏Emi”,微信搜索mitongxue003加入听友交流群(请备注来源),欢迎参与互动。
- op.43 艺术有性别吗?展览《她们与抽象》现场带逛
大家好,好久不见!过去半年忙着写论文,展览匆匆地看,没能沉下来仔细讨论内容。最近恰逢西岸美术馆新展《她们与抽象》开幕,我为《艺术新闻》11月特刊写了三篇介绍这个展览的小文章,遂有许多感悟想在看展过程中与大家分享。本期节目邀请到我的好朋友之初作为嘉宾,之初是一位艺术家,从事绘画、装置、大地艺术等媒介的创作,她将从创作者的视角出发述说她观看作品时的思考。 02:00 展览空间设计的一个小巧思 展览《她们与抽象》的策展主旨与亮点 索尼娅·德劳内(Sonia Delaunay)的作品和生平 《电棱镜》与《西伯利亚大铁路和法国小让娜的散文诗》 13:38 “摄影的新视野”单元 琼·米切尔(Joan Mitchell)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再见之门》 海伦·弗兰肯塔勒(Helen Frankenthaler)的《春天河岸》 关于艺术创作中的偶然与控制 27:48 玛塔·潘(Marta Pan)《柚木》与《柚木:莫里斯·贝雅的芭蕾舞》 34:50 奥蕾莉·内穆尔(Aurelie Nemours)的纸本水粉系列作品 不同纹理和深度的黑色 作品《基石》、《线条》 44:21 热娜薇芙·阿斯(Geneviève Asse)的生平介绍 《石碑》系列与维克多·谢阁兰(Victor Segalen)的诗集《碑》 50:30 安·维罗妮卡·詹森斯(Ann Veronica Janssens)的装置《玫瑰》 53:20 莉迪亚·奥村(Lydia Okumura)的装置《无题III》 55:10 一些观后感:关于女性或两性的小讨论 更多内容请见公众号“傅小敏Emi”,微信搜索mitongxue003加入听友交流群(请备注来源),欢迎参与互动。
- op.42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交流会|串台一树闲谈
本期与位于深圳的《一树闲谈》聊了聊我们都很喜欢的艺术家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关注提尔曼斯的摄影和展览已经有很多年了,不久前发过一篇关于他的作品悬挂方法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文末获取链接。 嘉宾:米同学 主播:Lavi,Shane,Val 听众:听众1,曹象,阿毛 章节提要: 00:00:29 嘉宾介绍 00:01:00 Val的选择理由 00:01:35 大家的第一印象 00:07:00 特殊的展览呈现方式 00:24:56 出版物的编排方式 00:26:18 Tillmans的创作轨迹 00:28:47 Tillmans的目光 00:30:34 对照1:Thomas Demand 00:33:28 「垂危物」 00:37:26 Tillmans的抽象作品 00:40:55 摄影学习的阶段 00:47:01 多才多艺 00:48:44 Tillmans作品的现时性和永恒性 00:52:36 对照2:川内伦子 00:53:38 一直站在鸡蛋的一边 00:54:34 现场观众1:《Wako6》 01:01:04 现场观众2:与绘画的关系 01:03:42 固化的手法和新的范式 01:08:38 作品和展览取名 01:11:29 Tillmans目光是脆弱的 01:12:23 END 相关链接: Wolfgang Tillmans的网站 听歌可去Wolfgang Tillmans的SoundCloud New Yorker的专题文章《The Life and Art of Wolfgang Tillmans》 米同学的文章《再谈沃尔夫冈•提尔曼斯的作品悬挂方法》 「垂危物」来自哈尔·福斯特《来日非善》 音乐:Rofeu-Rays of gold
- op.41 永恒忧郁,也有感恩|串台响声播客
大家好,好久不见。封校隔离的第67天,我试着克服自己轻微的失语状况,恢复面向外部的表达。本期节目,我与隔壁友台“响声”播客的主播Jack,聊了聊我们各自在隔离期间聆听的音乐。欢迎大家在评论留言区分享自己的感受,也想知道你们所在的城市最近还好吗?如果你们也处在封控隔离之中,你们会聆听什么样的音乐呢? 本期曲单: 07:01 推荐作品1号:菲尔德 降A大调回旋曲 John Field–Rondeau in A-Flat Major, H. 18a 22:35 推荐作品2号:李斯特 《旅行岁月》——第三年,埃斯特宫的喷泉 Liszt–Années de pèlerinage: 3ème année, S. 163: IV. Les jeux d'eau à la Villa d'Este 38:56 推荐作品3号:亨德尔 《里纳尔多》第二幕中的一曲咏叹调 Händel–Rinaldo, HWV 7 - Act II, Scene IV: Aria 52:57 推荐作品4号:勃拉姆斯 Op. 117 - No. 1 66:57 推荐作品5号:勃拉姆斯 Op. 118 - No.2 82:49 推荐作品6号:帕德列夫斯基 降B大调夜曲 Ignacy Jan Paderewski–Miscellanea, Op. 16 Nocturne in B-Flat Major 欢迎加入阿米小酒馆的听友群,搜索添加微信“mitongxue003”,并备注来源即可。
- op.40 年终小结:照顾好自己,要坚持生活
大家好,好久不见。年底约到我的好朋友艺术家庞浩(@庞浩HOZEN)聊了聊即将过去的2021年,同时将本期节目作为“时间的路口”话题接力活动的投稿内容。实不相瞒,前几天我在填资料的时候还错把今年写成2020,一眨眼年历又要翻一页了。自己向自己做的年终总结,不为汇报什么成果,也不需要分析什么数据,只是给出一个交待,与我的爱人朋友分享,留下彼此关照的见证。希望收听这期节目的每位听友,不论你在经历什么,都有一个温暖的冬天,祝你新年快乐。 3:00 把时间给到自己的创作和产出是艺术; 感觉敏锐,感受丰富,但依然解决不好生活实际的问题; 以前只能看到前方,现在可以接收到周围; 13:00 生活的目的从解决问题,变成了感受生活本身; 向各位听友提问:创作对你来说是重要的吗? 创作需要不放过自己; 24:00 今年的关键词:难,焦虑,转换; 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作品); 把人也当成一个作品去做; 40:00 要坚持生活与健康,照顾好自己; 快乐带有一定程度的表演成分,需要信者自信; 追求平静,寻找逃逸路线。 BGM: Saman - Ólafur Arnalds Intro - Alt-J
- op.39 有光照进来: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 | 串台响声播客
大家好,好久不见。过去两个月忙于工作和入学,连续做了几场展览,又在九月重返校园读博深造。很早就约好跟我最爱的播客节目“响声”录一期关于贝多芬的串台,今天终于实现我期待已久的这次梦幻联动。感谢Jack和Ken邀请我去隔壁友台当嘉宾,时长有限,关于贝多芬晚期作品我们只能浅谈个大概,远未能尽述,我在这里也邀请隔壁的两位未来有机会来到本台作客。 3:30 录这期串台的缘起,星辰大海与布鲁克纳; 选择贝多芬还有他的晚期奏鸣曲作为这期节目主题的原因; 9:28 贝多芬古典,但他一点也不“古董”,论贝多芬音乐的超前; 关于贝多芬音乐的普适性; 我们自己聆听贝多芬的状态和方式; 20:45 为什么贝多芬第32首钢琴奏鸣曲令人感到具有“前瞻性”? 贝多芬晚期作品的“孤岛”效应; 21:42 bgm:贝多芬第32首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的大段颤音部分(肯普夫版本) 24:20 我对贝多芬其人性格的理解来自阅读曲谱的经验,通过读谱感受到他的纯朴和真诚; 28:23 bgm:贝多芬第31首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一点点地重生”部分(吉列尔斯版本) 文学的浪漫主义与贝多芬音乐思想之间的影响关系; 第九合唱交响曲第三乐章中的光明和温暖; 49:50 贝多芬音乐对我们个人生活的具体影响,演奏贝多芬音乐带来的体验; 用贝多芬音乐来对抗外部系统,对抗社会生活的网; 音乐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影响,比如尼采也是一位作曲家; 1:02:48 bgm:聆听贝多芬第14首弦乐四重奏(Op.131),第四乐章(Busch Quartet版本); 1:20:27 每人各推荐一部贝多芬最治愈的作品;米同学和 Ken 推荐的分别是贝多芬第21号钢琴奏鸣曲(Waldstein)和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Jack推荐的是第30首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 bgm:聆听贝多芬第30首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内田光子版本)。
- op.38 从静物到现成物:西岸美术馆《万物的声音》展览先导
大家好,今天我去参加西岸美术馆最新的常设展《万物的声音》的开幕式,与几位朋友,尤其是预展现场临时捕获的朋友们一同看展,聊了聊此次展览呈现的作品,以及各个时代阶段的艺术创作观念。7月28日起,《万物的声音》展览正式对公众开放,期待你听着这期节目,走进西岸美术馆体验这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 2:30 讨论“万物的声音”展览标题的含义 第一个单元:物与空间建构 第二个单元:毕加索和《拿着钥匙的女人》 毕加索、布拉克等人对静物的拆解 23:26 第三个单元:纯粹主义-新精神 柯布西耶的抽象绘画与莱热的《手和帽子的构成》 27:05 第四个单元:达达之物、现成品和无异之美 “现成品”(readymade)作为审美对象的合法性原则 31:58 第五个单元:超现实主义与物品-物品崇拜与颠覆 布勒东的《超现实主义宣言》 达利与马格里特的梦境现实 具象绘画与摄影写实主义(photorealism) 45:25 第六个单元:现实的表象 贝尔纳·布菲与萨特的具体的哲学(la philosophie concrète) 54:57 第七个单元:镜头下的物体 “主观”主义摄影对静物的语境挪用 丹尼尔·马斯克雷的透视球摄影与凡·艾克绘画《阿诺芬尼夫妇像》 马丁·帕尔的人物与沃尔夫冈·提尔曼斯的静物 01:00:14 第八个单元:物的简史 约瑟夫·科苏斯《一把和三把椅子》 介于艺术与家居设计之间的装置 01:03:58 第九个单元:“人生拼图版” 激浪派运动与现代社会景观 第十一个单元:挪用现实 凯撒(César Baldaccini)的压缩汽车 阿曼《一捆单簧管》 01:12:24 第十二个单元:圣物盒或重访的神话 路易斯·内维尔森与克里斯提安·波坦斯基对个人神话的展现 第十三个单元:事物的进程 命名为拉奥孔的一件现成物装置 01:17:35 第十五个单元:句法体系时代 透纳奖获得者(录音里口误为杜尚奖)托尼·克拉格《开放的螺旋体》 01:21:13 第十六至十八个单元,因为杂音过大删掉了这部分录音 展览观后感 声音嘉宾: 肖琦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巴黎第一大学历史学博士 周莹 西岸美术馆文献研究员 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史博士 戎祎 西岸美术馆运营 美国巴德学院艺术史硕士 米同学 复旦大学艺术哲学博士在读 延伸阅读: 《前瞻:浦东美术馆MAP开馆内测实录》 更多内容请见公众号“傅小敏Emi”,微信搜索mitongxue003加入听友交流群,欢迎参与互动。
- OneDay: 我见过光,就有力量远离阴暗 op.37
尝试做一个新的系列,OneDay,随机记录一天的生活,其实只是想偷个懒,想要播客的创作过程轻盈一点。最近本职工作过于繁重,应接不暇,却又不希望出于兴趣做的节目因为有些复杂的制作环节反噬到我的本心和本职,所以想用“Rlog”的形式,与听友们分享生活中的体验和思考。另外近期的一些展评和乐评,没有做成播客,写了文章,发在我的公众号“傅小敏Emi”,欢迎阅读并与我交流感想。 本期节目嘉宾是我们的老朋友Lucien,刚刚过去的周日,他在上海音乐厅做讲座,与其他主创人员一起,介绍他参与制作的音乐戏剧《如歌》(7.30、7.31将在上海音乐厅公演)。除了为这场戏制作舞美装置,Lucien也会在现场演奏管风琴、羽管键琴和击弦古钢琴。于是周日上午我去围观了他在一家管风琴专卖店的排练,下午协助他安装舞台装置,顺便留下来听完整场讲座,惊喜地发现了安来宁这位宝藏音乐人。活动结束后我与Lucien短暂絮叨了一会儿,便又赶去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观看夏季音乐节的演出,结束后我问官方要了一份音乐会现场录音,放在本期节目最后。 - 时间轴 - 00:00 - 38:56 管风琴排练,讲解管风琴构造与乐理,视奏经典曲目; 39:08 - 46:40 上海音乐厅的讲座,安来宁老师唱歌,Lucien弹羽管键琴; 49:10 - 01:13:51 活动结束后的闲聊; 01:13:53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2021年7月18日夏季音乐季《曾经,巴黎》音乐会的官方录音,张橹、付艺霏合作演绎《萨蒂:裸体舞曲第一首》。 微信搜索mitongxue003加入听友交流群,欢迎参与互动。
- 串台 | 明天要毕业 今晚要喝醉 敬你这一杯
钱老板与校友阿米重返杨浦区,拜访了一座不少五角场大学生们都不陌生的酒吧——Neo Bar的主理人Neo。 故地重游令人心生感慨。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生走进这些校园酒吧,无数青春故事曾经在此上演,又随着学生们的成长和离开被存档在回忆中。这些酒吧已经与学校这个社区形成了复杂的情感共生,Neo观察着一代代年轻人的成长,自己也从吧台后的大哥变成了店里的大叔。 关注「傅小敏Emi」公众号,或微信搜索mitongxue003加入听友交流群,欢迎参与互动。 【对话成员】 米同学(播客:阿米小酒馆) 钱老板(微信公号:@酒壶和点唱机) Neo(Neo Bar – 上海) 02:35 – 学生之家 08:35 – 东京茶的故事 11:40 – 学生社团的活动 19:50 – 重返十八岁 22:25 – 毕业生的酒会 27:55 – 新一代年轻人更斯文了 37:25 – 除了学生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客人 42:15 – 观察年轻人的成长 【音乐】 有光(复旦大学团委学生艺术团,复旦大学2020届毕业晚会歌曲合辑) 【logo设计】杨文骥 【后期制作】马若晨 【制作总监】王若弛 【节目助理】猫老师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