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P16下-对谈孙黛琳:公民写作教育的迷思
本期节目分为上下两期,邀请了哥大TESOL-英语文学教育硕士毕业生孙黛琳,分享她对教育中边缘化、种族主义、去殖民化及公民写作等议题的思考。 【嘉宾介绍】 孙黛琳,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TESOL-英语文学教育双专业。她曾就职于一家美国教育类非盈利组织,担任升学指导。研究生期间,她在不同类型的纽约公立学校实习,并在一家教育类非盈利组织做写作指导。孙黛琳目前管理着一个聚焦于教育创新的读书会。下学期她将入职于北京一家致力于“把国际课程本土化”的学校。小红书:在教书的酸菜鱼 【内容时间轴】 00:45 为什么会在写作课上布置比较“敏感”的写作话题 02:21 “作为个体,我们既有可能受到种族主义的负面影响,也有可能成为帮助强化种族主义的人” 09:35 教育体系中对“思辨能力”的培养迷思 11:17 “找到你自己的声音“ 17:28 落到笔头vs.嘴上说说:文字是有力量的武器 20:11 什么是“被边缘化” 21:27 推荐的书:阿迪契《美国佬》 24:28 亚洲性vs.国际性 【提到的书籍】 《美国佬》by阿迪契
- EP16上-对谈孙黛琳:教育作为一种去殖民化的表达
本期节目分为上下两期,邀请了哥大TESOL-英语文学教育硕士毕业生孙黛琳,分享她对教育中边缘化、种族主义、去殖民化及公民写作等议题的思考。 【嘉宾介绍】 孙黛琳,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TESOL-英语文学教育双专业。她曾就职于一家美国教育类非盈利组织,担任升学指导。研究生期间,她在不同类型的纽约公立学校实习,并在一家教育类非盈利组织做写作指导。孙黛琳目前管理着一个聚焦于教育创新的读书会。下学期她将入职于北京一家致力于“把国际课程本土化”的学校。小红书:在教书的酸菜鱼 【内容时间轴】 00:19 Siyao的生活近况 01:26小学三年级的梦想是“改变中国教育” 03:36在藏区支教的经历 12:56 意识到学校里学到的教育知识太“空中楼阁” 16:08 勇于指出美国人的“狭隘” 19:51 “educating the mind without educating the heart is no education at all” 20:29 最感染心灵的一节课 22:26 “美国教育界过于关注种族议题”吗? 33:39 在新移民过渡高中教英语的神奇经历 41:02 新移民学生是如何历经千辛万苦来到美国的? 46:25 对教育“去殖民化”的迷思 49:14 新移民过渡高中的危地马拉学生vs.中国学生
- EP15-特别节目:读书如吃饭,偶尔吃坏肚子也无妨
本期节目Siyao邀请了两位哈佛校友——中学教学主任Lisa和国际教育创业者小萨,一起聊了聊青少年阅读教育,还顺便回忆了自己的童年阅读时光。 【对话内容一览】 1:15 嘉宾的学业与职业经历 3:42 哈佛的青少年文学课 7:01 到底什么是“名著”? 10:09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名著”:阿加莎、海底两万里与居里夫人传 13:40给青少年选/荐书需要注意什么? 21:12小时候喜欢的书:一些突然闪现的童年回忆 26:26长大后喜欢的书:功能书vs小说 33:15给小时候的自己列个书单 36:44读书是一场全感官的完整体验 40:53最理想的阅读教育场景 44:21推荐的青少年书单 45:04推荐的教师发展资源 【嘉宾介绍】 Lisa,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School Leadership方向,在中学从事课程设计、教育创新相关工作。 小萨Sal,出生和成长于中国福建,求学于捷克布拉格和美国波士顿,工作于北京和上海,国际教育行业创业 6 年,专注国际学术竞赛和项目制学习 (PBL) 领域。 【提到的推文】 ‣从小到大,没人系统教过我怎么读书 【背景音乐】 ‣哈利波特电影OST:Hagrid The Professor 【主播介绍】 吕思瑶,博物馆教育实践者、研究者,哈佛大学艺术教育硕士。个人网站: siyaolyu.com。
- EP14-特别节目:中、美、英博物馆教育连连看
借着518国际博物馆日的契机,身处上海的Siyao邀请了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艺术与艺术教育专业硕士的郁青和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读博物馆画廊教育硕士的Mei,一起聊了聊博物馆教育。我们从如何走上了博物馆教育的专业道路,聊到了对博物馆教育在中、美、英三国的观察,还围绕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进行了讨论。 【内容预览】 0:17 本期节目的缘起 2:15 郁青的学业与职业经历 3:03 Mei的学业与职业经历 5:12 与博物馆教育结缘的契机 8:21 美国博物馆中的成人教育和导览项目 11:26 在Noguchi Museum里听导览和写诗 14:26 博物馆教育中的Information(信息)vs. Interpretation(阐释) 15:46 博物馆观众的不同分类及灵活应用 19:31 博物馆年轻人教育和夜场活动 24:43 凌晨在Tate Modern看“超现实”展览的体验 29:13 在哈佛艺术博物馆被保安抓的经历 30:05 博物馆里的社会活动:气候变化、移民问题... 31:29 对英国博物馆教育的观察 33:41 对博物馆在线游戏的质疑和讨论 41:06 在线游戏-游乐场-博物馆完整体验 43:40 对美国博物馆教育的观察 45:08 美国美术馆教育为什么会重视“阐释”? 49:58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在中、美、英的差别 51:56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的力量”到底是什么意思? 60:02 每人推荐一本书 【嘉宾介绍】 郁青,目前就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艺术与艺术教育硕士专业。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在中国美术馆、小红书、中国嘉德等机构从事艺术活动的策划及传播工作,包括中国美术馆之夜,全国艺术鉴赏课程调研,小红书与当代美术馆的联动等等。目前关注提升成年观众在艺术博物馆中的体验、如何教授西方观众东亚艺术,以及准备博士申请中。喜爱自由诗意的生活,愿以自己所长感染和帮助他人。email:yuqingz0531@gmail.com Mei.,本科毕业于央美艺术管理,UCL博物馆画廊教育硕士在读。曾在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央美美术馆等从事展览策划和观众拓展相关工作,对艺术史、博物馆教育和成人学习有浓厚的兴趣。目前在研究博物馆夜场,也想搞个播客:)还有就是在伦敦美术馆(目前考陶德、国家画廊)发起行走+导赏,感兴趣的朋友一起~email:dtnvlme@gmail.com 小红书:Mei.同学在伦敦 【节目中提到的资料】 //提到的书籍// ‣博物馆体验再探讨(约翰·福克;林恩·迪尔金) ‣我们如何学习 : 全视角学习理论(克鲁兹·伊列雷斯) ‣Visual Thinking Strategies: Using Art to Deepen Learning Across School Disciplines (Philip Yenawine) ‣Teaching in the Art Museum(Burnham, Rika; Kai-Kee, Elliott) //提到的博物馆及公教项目// ‣Rubin Museum of Art-在美术馆里过夜睡觉 ‣Noguchi Museum-成人导览及写诗 ‣红砖美术馆-夜游美术馆 ‣今日美术馆-夜间演唱会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在博物馆里玩Switch ‣波士顿美术馆 (MFA Boston)-Love at the MFA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The MET)-Date Night at The MET! ‣泰特美术馆(Tate Modern)-Tate Lates & Overnight ‣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National Archeological Museum of Naples)-Father and Son游戏 ‣故宫博物院-皇帝的一天游戏 ‣伦敦博物馆 (Museum of London)-The Great Fire of London ‣Google arts and culture上的艺术小游戏 ‣敦煌莫高窟-小程序游戏 ‣亚洲艺术博物馆 (Asian Art Museum)-Take Out Tuesdays //背景音乐// ‣Dawn (Pride and Prejudice OST) ‣Arabesque No.1 and No.2 (Claude Debussy) ‣Rêverie (Claude Debussy) ‣Liebestraum - Love Dream (Franz Liszt) ‣Waltz for piano No 9 in A flat major Op. 69 (Frederice Chopin) ‣Notturno, Op. 54 No. 4 (Edvard Grieg) ‣Pavane for Dead Princess (Maurice Ravel) ‣Quiet Resource (Evelyn Stein) ‣Piano Concerto No. 2_ II. Andante (Shostakovich) ‣A Postcard To Henry Purce (Pride and Prejudice OST) ‣Can't Slow Down (Pride and Prejudice OST) ‣The Living Sculptures (Pride and Prejudice OST) ‣Mrs. Darcy (Pride and Prejudice OST) ‣Clair de Lune (Claude Debussy) ‣Petite Suite for Piano 4 hands (Claude Debussy)
- EP13-对谈恬雨:谈谈性教育,但不止于性
本期节目邀请了双语学校心理教师和小学学生事务副主任——张恬雨,分享为小学生、初中生在学校里开设性与性别教育课程的经历与心得,讨论话题包括:社会性别、性别认知与性倾向、性骚扰应对、网络性安全,家庭性教育等。 【嘉宾介绍】 张恬雨,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双语特殊教育专业。在云南少数民族小学长期支教做过班主任,也在纽约中英双语公立小学做过特殊教育老师。现于深圳双语学校做心理老师和小学学生事务副主任,负责学生支持与行为管理工作。关注性教育与性别教育、融合教育及家庭教育等议题,认为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先“看见”才有可能去理解,进而对话和沟通;也相信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发展,做一名教育者的过程也是自我探索的过程。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名多元、包容、支持性的校园文化的倡导者。联系方式:tianyuzh6@126.com 【本期内容】 3:08 恬雨的学业和职业经历 6:37 与性/性别教育结缘的契机 8:36 第一次给7-9年级学生设计的性教育课程 13:09 性教育vs性别教育 15:27 什么时候开始性/性别教育比较好? 17:35 性别和颜色的刻板印象 20:09 如何为不同年级段的孩子设计性/性别教育课程? 24:22 如何向低龄段孩子介绍“社会性别”(比如LGBTQ)? 26:07 克服全社会的性别刻板印象是一件近乎不可能、但必须坚持去做的事情 28:03 在进行性/性别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应对来自家长的阻力或给家长以支持? 31:42 一个开放坦然、相互信任的家庭氛围是最有效的性教育方式 35:19 如何和孩子讨论性侵犯与性骚扰的防范? 38:58 网络色情的防范与处理 41:02生活里的“微”性骚扰 43:02 优质的性/性别教育资源 44:48 比较触动的性/性别教育课堂经历:从卫生巾试验开始 46:50 由电视剧Sex Education引发的讨论:理想的性教育是人与人连接 50:28 最后的话 【节目中提到的资料】 -公众号: 爱与生命 / 保护豆豆 / 第十一诊室 -其他资源: 北师大刘文利教授 / 英国电视剧sex education -提到的教育组织: 美丽中国 / 广州性别友善基金会(友善的校园) 【bgm】 -Body was made (Ezra Furman) -I can change (Ezra Furman)
- EP12-对谈王又翎:在绘本中看见世界,遇见自己
本期节目邀请了儿童出版工作者、绘本书评人和童书译者王又翎 Weileen,分享“绘本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的方方面面,包括:什么是绘本教育,如何衡量一本好绘本,如何与儿童共读绘本,绘本如何与现实世界连接、触及艰难议题、打破刻板印象等。 【嘉宾介绍】 王又翎 Weileen,1996年出生于台北石牌,成长于郑州,现居北京。美国范德堡大学儿童发展学士,哈佛大学艺术与教育硕士。身兼美国《号角图书》杂志书评人、童书译者、教育工作者、儿童出版工作者以及绘者等多重身份。是一个做过的事不少,想做的事还有很多的人。个人公众号:王又翎 Weileen。 【本期内容一览】 ‣什么是绘本教育? ‣绘本是一扇窗,也是一面镜子 ‣与绘本教育结缘的契机 ‣如何通过绘本和孩子讨论艰难的话题 ‣0-6岁是亲子共读的最佳阶段 ‣一本绘本包括哪些部分? ‣“绘本就像儿童玩具” ‣绘本的每个部分分别承担了怎样的功能? ‣纸板书vs.乐高 ‣“the whole book approach”(把绘本的内容和形体结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阅读) ‣环衬的巧思 ‣做书的过程需要做无数个决定 ‣字体的讲究 ‣“带插图的书是图+文,绘本是图x文”‣绘本的分类? ‣有哪些靠谱的渠道可以了解新绘本? ‣《号角杂志》的书评标准 ‣图像叙事的力量 ‣印象深刻的好绘本? ‣真诚重现vs.刻板印象的迷思 ‣“the danger of a single story” ‣不要把凯迪克奖当作唯一的风向标 ‣怎么样科学地与孩子共读绘本? ‣“visual thinking strategies”(视觉思考策略) ‣有没有属于成人的绘本? ‣绘本是起点而非终点 ‣结尾有彩蛋哦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资料】 /提到的绘本/ ‣The Secret Project (Jonah Winter) ‣Let the Celebrations Begin! (Julie Vivas) ‣Flotsam (David Wiesner) ‣They All Saw a Cat (Brendan Wenzel) ‣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Eric Carle) ‣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Eric Carle) ‣Library Lion(Kevin Hawkes) ‣公园里的声音(安东尼·布朗) ‣Du Iz Tak (Carson Ellis) ‣Cicada 蝉(陈志勇) ‣Watercress (Jason Chin) /提到的绘本公众号及童书出版品牌/ ‣童书人talk ‣爱阅公益 ‣三明治童书研究所 ‣信谊 ‣耕林 ‣蒲蒲兰 ‣启发 ‣浪花朵朵 ‣奇想国 ‣蒲公英 ‣爱心树 /提到的其他内容/ ‣绘本杂志:The Horn Book Magazine(中译名:号角杂志) ‣绘本学者:松居直 ‣绘本学者:阿甲 ‣绘本奖项:凯迪克奖 ‣关于乐高的播客:发发大王-201期-在乐高工作11年·玩儿的很开心 ‣动画电影:Bao(中译名:包宝宝) ‣TED Talk:The danger of a single story https://www.ted.com/talks/chimamanda_ngozi_adichie_the_danger_of_a_single_story /背景音乐/ ‣I like you as you are (Fred Rogers) ‣It's you I like (Fred Rogers)
- EP11-对谈阿诗:在寻谣与即兴戏剧中,让人更接近人
本期节目邀请了纽约大学临床心理咨询专业在读的硕士研究生阿诗,分享她近期的人生探索历程:从上网课,到在向老年人收集童谣的公共音乐项目“寻谣计划”上海站工作的经历,再到作为一名即兴戏剧演员的心得。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寻谣还是戏剧,心理咨询还是艺术教育,本质上都关乎人与人之间真诚关联的建立。 嘉宾介绍 阿诗,正在成为生活现场的喜剧演员。热爱写作,舞蹈,抬头看树。现在纽约大学攻读心理咨询硕士项目。个人公众号:生春走青。 本期对话内容 ‣从日语到政经哲再到心理咨询 ‣“网课大学”的好与坏 ‣疫情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挑战 ‣什么是寻谣计划? ‣找老人收集童谣的小窍门儿 ‣克服社恐属性,快速和陌生人建立连接 ‣“行动改变观点”‣更好的方式是首先关心她/他作为“人”的状态 ‣引导老人打开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每一位老人的声音都值得被听见 ‣缺失的“老年人教育” ‣老年人经历了那么多的事儿,却并没有足够的表达机会 ‣公共艺术项目的可持续性:项目结束,然后呢? ‣什么是即兴戏剧?‣学习即兴戏剧都学些什么? ‣Yes, and... ‣即兴戏剧中的有限与无限 ‣每个演员都在互为绿叶,也在互相成就 ‣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去寻找确定性 ‣用即兴戏剧培养合作能力与领导力 ‣看一场即兴戏剧能够收获什么? ‣理想的教育是:让人更接近人 ‣艺术是一个让大家汇集的common ground ‣每个人都值得与其他人同行一段- Everyone deserves a chance to walk with everyone else.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资料 背景音乐: ‣开场音乐:沪语童谣《卖糖粥》by 西西 ‣结尾音乐:Hero by Family of the Year 寻谣计划: ‣寻谣计划上海站:https://mp.weixin.qq.com/s/S3_QVaq4vMiojN-onTfrPA ‣寻谣计划北京站的漫画小书:《寻谣记》by 王烁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200644/ 提到的老年人项目: ‣北京27院儿里的老年人社区项目:老好使 https://mp.weixin.qq.com/s/1FCXmAxCVr4MnCmu84JGCg ‣上海防空洞里的公共社区:闲下来合作社 https://mp.weixin.qq.com/s/mFiUgCoTJxaL-DNpm8_PhQ 提到的学者及文章: ‣关注女性青少年心理认知变化的学者:Carol GILLIGAN ‣相关文章:Gilligan, C. & Kiegelmann, M. (2009). Carol Gilligan in Conversation With Mechthild Kiegelmann: Making Oneself Vulnerable to Discovery. Forum Qualitative Social Research. Volume 10, No. 2, Art. 3 May 2009. 即兴戏剧相关: ‣可以学习即兴戏剧的地方:闹即兴 找到不学有术 微博 及微信公众号@不学有术UnLearnInStyle 也可以在以下平台搜索「不学有术」进行收听:喜马拉雅、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荔枝FM、网易云音乐等。
- EP10-对谈袁雁悦:漫谈人类学、博物馆教育、与设计思维
本期节目邀请了上海纽约大学的袁雁悦教授,聊聊她在人类学、博物馆教育、和设计思维这些跨学科、跨文化领域的探索、研究和实践。她也分享了从硕士博士求学到毕业后进行丰富职业探索、再到成为一名大学老师的经历和思考。 【嘉宾介绍】 袁雁悦,现任上海纽约大学文理学部互动媒体艺术与商学助理教授,在创造力与创意项目(Program on Creativity+Innovation)中设计并执行多项创新教学及研究项目。获剑桥大学教育学博士、牛津大学人类学硕士,多年来从事创新教育、项目式教学、教育研究、跨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上海科技大学创业管理学院特聘兼职教授、上海博物馆Smart Muse特聘教师、伦敦科学博物馆Rutherford驻地研究员。至今已发表近20多篇学术论文及书籍篇章,并有丰富的探索式体验式教学经验。个人网站:https://voiceofmuse.wixsite.com/yyuan 【本期对话内容一览】 ‣从人类学到博物馆:物与人的关系 ‣为什么开始对博物馆教育感兴趣? ‣与人类学的结缘:从大英博物馆开始 ‣英国大学中的博物馆教育学术资源 ‣在剑桥教育系进行博士研究的课题 ‣基于艺术的研究方法论(Arts-based methodology):创作本身就是研究 ‣非实证研究的价值在哪里? ‣博物馆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共鸣(resonance)与惊奇(wonder) ‣博物馆教育在中国vs美国vs英国 ‣中国特色博物馆教育的发展道路 ‣“博物馆不应先把教育搭建好,再考虑平等” ‣什么是设计思维? ‣设计可以推动真正的改变 ‣设计思维在中国如何落地? ‣设计思维的元认知:思考记录(reflective journal) ‣“我们可能把学术捧太高了” ‣把博士论文写成一座博物馆的结构 ‣设计思维学习包的内容 ‣大学老师真实的一天是什么样子的? ‣博士毕业还有什么就业可能? ‣做教育本身就能够带来一种纯粹的快乐感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资料】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学习包(Beta版)网址: shejisiwei.club ‣致力于推广传播设计思维理念的两兄弟:David Kelley & Tom Kelley ‣IDEO组织:https://www.ideo.com/ ‣Creative Confidence书籍: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1981230/ //提到的文章// Yuan, Y. & Hickman, R. (2016). ‘Tension’ and ‘care’ as cornerstones of criteria for poetic-visual inquiry as arts-based educational research. Visual Inquiry: Learning and Teaching Art, 4(3), 205-220. //提到的博物馆// ‣皮特·里弗斯博物馆(Pitt Rivers Museum) ‣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 ‣上海电影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 //提到的学校及学者// ‣伦敦大学学院博物馆与美术馆教育专业: https://www.ucl.ac.uk/prospective-students/graduate/taught-degrees/museums-and-galleries-education-ma ‣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研究专业:https://le.ac.uk/museum-studies ‣博物馆学者Eilean Hooper-Greenhill: https://www2.le.ac.uk/departments/museumstudies/AboutUs/people/professor-emeritus-eilean-hooper-greenhill ‣跨学科专家 Herbert Simon /️/推荐的两个设计思维相关创意案例// ‣地铁站里的诗歌POS机 ‣上海临期食品折扣地图微信小程序:Precious SH Map 【找到主播】 微博 &微信公众号@不学有术UnLearnInStyle 播客的播放平台包括:喜马拉雅、Apple Podcast、小宇宙app、荔枝FM、网易云音乐等。
- EP09-对谈艺术叨叨:做一档让大家轻轻松松爱上艺术的播客
本期节目邀请了知名艺术播客栏目「艺术叨叨」的两位主播——Lanyi 和 Monie一起来串台。我们聊了聊她们俩如何用一档“唠嗑”节目,让听众们在轻松快乐的氛围里接近、感受和学习艺术。在节目中,她们也分享了做一档艺术播客背后的挑战和收获。 【嘉宾介绍】 Lanyi,「艺术叨叨」主播。硕士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博物馆和美术馆教育专业,本科毕业于北师大教育学专业。刚刚转行的前艺术行业从业者,目前在伦敦从事时尚IP市场工作。 Monie,「艺术叨叨」主播。硕士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博物馆和美术馆教育专业,及复旦大学英语翻译专业。目前是身居上海的美术馆行业从业者。 【对话内容一览】 ‣艺术叨叨背后的女人到底是谁? ‣从一支夭折的vlog开始 ‣为什么要用“声音”去讲“视觉”艺术? ‣艺术叨叨里的教育基因 ‣怎么化解艺术的权威感? ‣什么样的人听艺术叨叨? ‣本职工作和做播客之间的关系 ‣播客背后的社交牛X症 ‣怎么请到这么多厉害的嘉宾? ‣宝藏朋友是做播客的力量源泉 ‣印象最深刻的单集是哪一集? ‣一哭成名和追星成功 ‣做播客遇到了什么挑战? ‣做播客给了我们一种自由表达的权利 ‣什么样的播客是好播客? ‣一个秘密的小吐槽 ‣对艺术叨叨未来有什么展望?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资料】 �提到的艺术家和展览 ‣作品像丁老头”的艺术家:尚·杜布菲(Jean Dubuffet) ‣周杰伦收藏的艺术家:乔治·康多(George Condo) ‣龙美术馆展览-乔治·康多:图像的殿堂 ‣伦敦Frieze艺术博览会:https://www.frieze.com/ ‣老谭不喜欢的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 ‣上海天文馆 �提到的「艺术叨叨」单集 ‣(Siyao参与的那期)就从与艺术相遇的那一刻开始聊起吧 ‣“我去剧院看了40多遍《汉密尔顿》” ‣周杰伦的艺术收藏 ‣《局部》:与陈丹青一起发现“隐没的天才,次要的作品” ‣对话油罐艺术中心馆长乔志宾:来好玩的美术馆做玩家 ‣对话B站艺术史up主:从一位最不喜欢的艺术家聊起 �推荐的其他播客 ‣nice try ‣跳一跳摘到的果子 ‣文化土豆 ‣艺术有读 ‣问题青年 ‣姜思达 【找到嘉宾】 微博@艺术叨叨 也可以在以下平台搜索「艺术叨叨」进行收听:Apple Podcast、Spotify、小宇宙App、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FM等。
- EP08-对谈屠欣:哈佛毕业为什么不能做幼儿园老师?
在本期节目中,我邀请了深圳某国际学校一线幼师、哈佛教育学院中国农村学前研究实验室研究助理——屠欣。我们一起聊了聊她这些年的成长经历和职业选择,以及这些的选择背后的思考,她也通过了几个有趣的课堂案例,探讨了我们理想中的幼儿教育。 【嘉宾介绍】 屠欣, 深圳某国际学校一线幼师,哈佛教育学院中国农村学前研究实验室(Collaborative for Early Rural Education in China)研究助理。曾任美国哈佛大学附属幼儿园班主任和教研协调员,她坚信生成课程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并致力于研究和实践早期儿童发展、艺术教育、瑞吉欧教育哲学及师幼互动关系对儿童早期发展的影响。曾就职于西雅图非盈利难民服务中心和移民服务机构开展包容性课堂和特殊教育干预的她,坚信质量高低与资源高低并不完全一致,望与众多好奇的教育工作者并肩工作,一起从理论到实践,从反思到创造。 屠欣硕士毕业于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心理学系,并持有美国马瑟诸塞州教师及主任资格证。 【对话内容一览】 ‣个人成长经历:从非盈利组织到幼儿园 ‣“你都哈佛毕业了,为什么还要去教小朋友?” ‣做一名老师是一个恒久不变的定量 ‣对于“幼儿教师”的一些职业偏见 ‣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亲身的实践去突破这些偏见 ‣不是因为老师的“教”才会有孩子的“学” ‣在哈佛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课 ‣如厕训练中的“慢慢做” ‣老师和孩子的“身心同在” ‣慢下来,然后呢? ‣幼儿园老师的一天是怎样的? ‣幼儿老师教什么:语言计划(Language Plan)、教师主导的可教时刻(Teachable Moment)、启发式环境创设(Provocation Plan)、兴趣探究地图(Inquiry Mapping) ‣一节有趣的生成式幼儿课案例:即兴观察一场雷电 ‣“狗狗害怕雷电是因为...” ‣反向学习(Unlearn)与别知道(Not Knowing) ‣幼儿在这样一节课里学到了什么? ‣哈佛幼儿园疫情中的一节课:班树与哈佛导览册 ‣Work with the children,而不是work for the children ‣移民/难民早教项目与其他幼儿园有哪些不同? ‣老师是否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好”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件事 ‣教育资源与质量之间并不是对应的关系 ‣一个研究项目:寄养村里的早教案例与教师培训 ‣移民/难民早教课的一天是怎样的? ‣寻找教学资源的方式 ‣了解早期儿童教育,也是在另一个层面了解我们自己 ‣在拥有很多选择之后,仍然能够坚持去做自己坚信的事情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资料】 ‣�Slow Looking: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Through Observation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2847944/ ‣�哈佛大学零点计划(Project Zero) http://www.pz.harvard.edu/ ‣�李钧雷教授的Simple Interactions研究项目 http://simpleinteractions.org ‣�www.rightquestion.org ‣�www.cambridgecandi.org.uk/explore
- EP07-对谈格桑央拉:把艺术搬到拉萨的街头巷尾
在本期节目中,我邀请了生活工作于拉萨的藏族策展人、教育者——格桑央拉,聊聊她如何以展览作为公共教育的形式,通过策展、艺术节及自媒体平台,降低艺术在大众心中的门槛,向世界展示一个兼容并包、古老又年轻的西藏文化艺术形象。 【嘉宾介绍】 格桑央拉,生活工作在拉萨的策展人,“甜茶馆”艺术节发起者、总策划,“拉萨艺术盒子LAB”创始人。西藏大学藏族美术史博士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硕士,北京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学士。 微信公众号:山美龙石 微博:高反台 微博/微信公众号:甜茶馆艺术节 【对谈要点】 ‣为什么决定从事西藏文化艺术相关的工作? ‣哥大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在纽约Rubin美术馆的策展实习经历 ‣佛教艺术如何与没有背景知识的普通观众产生关联? ‣在外求学多年,为什么选择回到西藏? ‣“一个人选择回到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对自己的身份文化认同是怎样的:insider vs. outsider? ‣“人要撞上一些不是自己的东西,才能知道自己是什么” ‣如何看待“西藏”这个身份标签? ‣策展人是一个享受鼓掌并且很会鼓掌的角色 ‣希望走进自己展览的观众获得什么样的体验? ‣“艺术工作者应该反思,我们做的工作究竟是让人离艺术更远了还是更近了” ‣甜茶馆艺术节——把艺术的门槛降到最低‣全方位的艺术盛宴:绘画、地毯音乐会、电影放映、文学之夜、现代舞剧、创意集市‣西藏艺术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高反台与山美龙石:年轻潮流的西藏艺术文化 ‣为什么创立“拉萨艺术盒子(Lhasa Art Box)”‣拉萨艺术家有什么特别之处? ‣文本在展览中的作用:说的太多vs.什么都不说‣“展览应该是教育性的” ‣“有些展览前言看完之后,就会觉得自己好像是文盲” ‣理想中的西藏文化艺术图景 ‣“西藏文化有很多等待大家发现的地方” 【节目中提到的资料】 ‣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Arts Administration Program) https://www.tc.columbia.edu/arts-and-humanities/arts-administration/ ‣Rubin美术馆(the Rubin Museum of Art) https://rubinmuseum.org/ ‣关于“莲花生(Padmasambhava)”的展览The Second Buddha: Master of Time https://rubinmuseum.org/events/exhibitions/the-second-buddha ‣格桑在拉萨的第一个展览:泽郎夺理个展“己渡”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g4MTM1NA==&mid=2650178920&idx=1&sn=d23b0e5a682f5e95752fec7e6389463a&chksm=83c2698db4b5e09b6807fe248c461fb857b395ae1defefe44a89ee76f726496959037a6e7169&scene=21&token=76568263&lang=zh_CN#wechat_redirect ‣格桑策划的“甜茶馆艺术节”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g4MTM1NA==&mid=2650180017&idx=1&sn=5db7399625199fe41787cc1e599788a2&chksm=83c26554b4b5ec42daa21a787ba36fabb10571fb61a1db5e43c58f52d34322e61c5df3dcc001&scene=21&token=76568263&lang=zh_CN#wechat_redirect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 https://www.eif.co.uk/ ‣地毯音乐会001《Jigme's way》Looplab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NjI1NTUwMA==&mid=2247484103&idx=1&sn=93a17e7e6bd3071e4a582a8ff305b463&chksm=fd17e1a4ca6068b22423ab5907fb2edecce4f347f541942ef5442d664a8ec3c94a4bb3444882&scene=21&token=76568263&lang=zh_CN#wechat_redirect ‣NPR's Music: Tiny Desk Concerts https://www.npr.org/series/tiny-desk-concerts/?t=1630487081716 ‣“在拉萨的无人角落里出神”白噪声视频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NjI1NTUwMA==&mid=2247483957&idx=1&sn=afa63a2561a9174a801819d5435ac5f8&chksm=fd17e156ca606840800da2700bd028f1d31567c6be3264a8778a9d4b22e92452fcbea2ee914b&scene=21&token=76568263&lang=zh_CN#wechat_redirect ‣记录西藏手工艺人创作过程的asmr视频“知手草记”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NjI1NTUwMA==&mid=2247483896&idx=1&sn=37c90d3ec493805de70dbaaaf23b5faa&chksm=fd17e29bca606b8d69baf2cd992048b36fde327fc38c83c2228629158b326211bc95adeef9f6&scene=21&token=76568263&lang=zh_CN#wechat_redirect ‣格桑策划的拉萨首个藏族女性艺术家个展次仁卓玛个展“舞!舞!舞!”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g4MTM1NA==&mid=2650179591&idx=1&sn=2efbf91844e6d6db18461af8ef77a2e9&chksm=83c264e2b4b5edf434c1b11b42a1a707f3e3bd3e19529bc6b744a6a56acfc47d4ac8582f5ebc&scene=21&token=76568263&lang=zh_CN#wechat_redirect ‣LAB论坛|次仁卓玛:一位西藏当代女性艺术家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g4MTM1NA==&mid=2650179949&idx=1&sn=d2b2fceac002ca0d2d788bed141baf32&chksm=83c26588b4b5ec9ebb9613191ef7569553237f614582b004dcad518cedc6cbbd98da9384cf7b&scene=21&token=76568263&lang=zh_CN#wechat_redirect ‣西藏的第一份现代化报纸《嵄砻》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g4MTM1NA==&mid=2650179432&idx=1&sn=793c0770a007246e882fb53f79c6d828&chksm=83c26b8db4b5e29bcf9d38d1db3d92f86efa129cc1b974c6d7583b62694d031b55b653337f2b&scene=21&token=76568263&lang=zh_CN#wechat_redirect ‣“艺术有读”播客059:嘴皮子上的艺术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0NTY4NDUyOQ==&mid=2247492274&idx=1&sn=0cc19d56a2aa9a236c491864ddda40ca&chksm=fb6b8feccc1c06fab559dac07a793c4b6540d2e2480a1f05a590dbaf1a212e4e3156fa2f704c&scene=21&token=76568263&lang=zh_CN#wechat_redirect
- EP06-对谈思宇Nancy:反内卷的人生教练之路
在本期节目中,我邀请了家庭教育组织UNSCHOOL联合创始伙伴、探月学院创校生涯升学中心负责人——思宇Nancy,聊聊她如何用共学、共创的方式,引导高中生、家长与职场人们发展自我认知,找到内在向心力,摆脱内卷的焦虑。 【嘉宾介绍】 思宇Nancy,家庭教育组织UNSCHOOL联合创始伙伴,教练型青少年生涯发展&父母成长导师,共创教练学习与实践者,2021年哈佛中国教育论坛“自我认知”分论坛主讲嘉宾,探月学院创校生涯与升学中心负责人,清华大学 x-Lab 未来教育创新挑战营导师,美国大学招生咨询委员会 (NACAC) 成员,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教育发展学硕士。多次受邀在中美商会、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外滩教育等机构和平台分享关于“中国学生海外求学与全球公民素养发展”的观察洞见。 【对谈要点】 ‣什么是人生教练? ‣如何衡量人生教练的成果? ‣与其说是“看”到,不如说是“感受”到 ‣教练辅助青少年生涯发展与职场人职业转型的案例 ‣“这种开心的、充满能量的、有生命力的状态是她已经失去很久的了” ‣对“人”不对“事”:being vs. doing ‣什么样的人需要教练? ‣教练和心理咨询师有什么区别? ‣学习教练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有时,“不完美”带给我们的礼物要比阻碍更多 ‣是如何与“教练”结缘的? ‣在探月学院做升学指导的经历 ‣如何看待“不是所有人都应该上大学”? ‣最好的升学不是投其所好,而是如其所是 ‣为什么现在选择做家长赋能教育? ‣家庭是教育开始的地方,也是教育回归的终点 ‣“UNSCHOOL”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家长的? ‣“反内卷”成长共同体:相信每一位家长的力量 ‣“叁叁寻”的故事:寻找不焦虑的家长 ‣最重要的不是未来会如何,而是我们相信什么 【节目中提到的资料】 ‣�《共创式教练》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39505/ ‣哈佛中国教育论坛|自我认知分论坛视频链接: https://www.iqiyi.com/v_sknu5n62vw.html ‣ICF(International Coaching Federation)教练认证 https://coachingfederation.org/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165838/ ‣探月学院首届升学回顾文章: 探月首届升学回忆录:最好的升学是「如其所是」 ‣UNSCHOOL反内卷成长共同体介绍: 反内卷家长们共创了这样的夏天 ‣“叁叁寻”活动介绍: 打完人肉麻将后|叁叁寻成都站回顾 相信再生的力量|叁叁寻长沙站回顾 相信声音的力量 | 叁叁寻南京站回顾 【找到嘉宾】 Nancy的公众号名称:Nancy在路上
- EP05-对谈陈若浩:在哥大读成人教育博士是怎样一种体验?
在本期节目中,我邀请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在读博士——陈若浩 Lancer,聊聊他在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去探索“成人学习与领导力”的心得。 【嘉宾介绍】 陈若浩,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成人学习与领导力”博士在读。教育社群Edforgrowth创始人,哥大商学院持证商业教练,TC中国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哈佛商学院出版社独立顾问,NASM美国持证私人健身教练。专注教师培训与发展、创新学校管理、成人思维发展、商业教练术在中国的普及等。 【对谈要点】 ‣什么是“成人学习与领导力”? ‣“爱上学习”背后有什么原理? ‣自主学习与经验性学习 ‣成人最重要的学习就是从自己身上学习 ‣从中学老师到教育博士,是怎样的选择? ‣老师是这个社会温存有序的底色 ‣最喜欢这个专业的哪部分? ‣成人教育者自己就是最好的教学榜样 ‣博士论文研究的课题是什么? ‣如何选取本次研究的样本 ‣教育企业家和其他企业家有什么区别? ‣教育和商业是矛盾的吗? ‣理想vs话语权vs钱 ‣教育企业不应制造焦虑 ‣创新教育注定无法成为主流吗? ‣如何采集本次研究的数据? ‣如何把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相结合? ‣把自己作为教育的对象 ‣创办edforgrowth的经历 ‣理想中的成人教育 【找到嘉宾】 Ed for growth公众号id:Ed4growth
- EP04-对谈雅婷:在巴厘岛建一所自然学校
在本期节目中,我邀请了巴厘岛Empathy School的创始人——雅婷,分享她在巴厘岛创建一所“在稻田中野蛮生长”的自然学校的经历与心得,以及她对“非主流创新学校的学生如何与未来社会接轨”的想法。 【嘉宾介绍】 雅婷,EMPATHY SCHOOL BALI 联合创始人,亚洲非暴力沟通家庭营联合创始人。过去十年旅居亚洲、北美,在尼泊尔、印度、老挝、泰国、中国的村小支教过,也在哈佛当过勤奋旁听生,皆为探索教育和生命的不同可能性。目前在巴厘岛扎根,疫情间开始办学,以学校为中心汇聚同频家庭,建立滋养人心的可持续发展社群。还是个且行且探索“放养大法”的两娃妈� 【本期内容一览】 ‣什么样的契机有了“做学校”的想法? ‣为什么选择巴厘岛? ‣“一所在稻田中野蛮生长的学校” ‣每天在竹亭和树林里上课是什么样的体验? ‣为什么给学校起名字叫“empathy(同理心/共情)”? ‣课表里最多的课是“情商课”? ‣自然学校里的数学课长什么样? ‣学生竟然追着老师补作业? ‣什么样的家长愿意让孩子来这里上学? ‣一个孩子的教育选择,是一个家庭生活方式的选择 ‣不要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把重担放在孩子身上 ‣不按套路选老师:木工老师与徒手抓蛇 ‣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 ‣你觉得生活里什么是重要的,就把它放进你的课程时间表里 ‣学校里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为了一场考试,真的需要准备12年吗? ‣一所没有考试的学校,如何衡量学生的表现? ‣创新教育里出来的孩子,未来如何考学? ‣进入名校只是一种选择,但要让孩子有能力做这个选择 ‣遍布全球的“游牧”学校系统 ‣没有一套绝对正确的教育体系能够套住所有的孩子和老师 ‣学校如何“因地制宜”地赋能当地社区? ‣“正确的教育是找出截然不同的生活之道”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资料】 ‣印度 Riverside 创新学校校长 Kiran Birsethi 的TED演讲: https://www.ted.com/talks/kiran_sethi_kids_take_charge?language=en ‣印度 Riverside 创新学校官网: https://schoolriverside.com/ ‣DFC:Design for change 教育挑战: https://www.dfcworld.org/SITE ‣项目式学习 Project-Based Learning: https://www.pblworks.org/what-is-pbl ‣非暴力沟通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33221/ �https://www.cnvc.org/ ‣Empathy School 课表: ‣密涅瓦大学官网: https://www.minerva.kgi.edu/ 【找到嘉宾】 Empathy School Bali官网:http://empathy.school/ Empathy School Bali ins: @empathyschoolbali 联络雅婷 wechat id: echoinheart
- EP03-对谈Anita Lee:把音乐教育带进全世界的课堂
在本期节目中,我邀请了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天津分校)音乐英语及公共教育讲师——Anita Lee,聊聊她在全世界做音乐教育的经历与心得。 【嘉宾介绍】 Anita Lee, 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天津分校)音乐英语及公共教育讲师。哈佛大学艺术教育硕士,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小提琴演奏硕士,及音乐、语言学、教育双学士。拥有国际文凭(IB)与加拿大公私立英语及音乐教师资格,拥有在加拿大、日本、中国等多所国际学校的多年教学及辅导经验。她曾于尼泊尔及日本震灾地区,为当地儿童提供音乐教育课程。哈佛求学期间,Anita加入马友友丝路计划课程设计团队,同时也是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孵化计划中的一员。Anita多次作为小提琴手,参与北美、欧洲及亚洲乐团演出,并于2021年获选为全球音乐界领袖60名成员之一。 【本期对话内容一览】 ‣为什么要念第二个硕士? ‣在尼泊尔和日本地震灾区做志工音乐老师‣教育影响人的“同心圆”模式 ‣创立“Music Go Global” ‣“好心可能办坏事”的困局 ‣“当地的孩子真的需要古典音乐吗?” ‣在全世界旅行教学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语言和音乐都是表达讯息的方式 ‣英文课与音乐课的创新融合 ‣与音乐“误打误撞”的相遇 ‣音乐教育如何培养创造力? ‣和学生一起用音乐创作探讨社会议题 ‣教育不应分“主科”和“副科” ‣“小小午间音乐会”把音乐带入学校生活 ‣学音乐有什么用? ‣音乐教育不只是乐器教育 ‣生活中处处是乐器:人体打击乐与杯子歌 ‣音乐教育不是少数人的权益 ‣音乐教育不只是培养音乐家,而是让人成为人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资料】 El Sistema Japan音乐教育计划 To Hell with Good Intentions by Ivan Illich 纽约博物馆学校 (NYC Museum School) Anna Kendrick的杯子歌(Cup Song) 纪录片-垃圾场中仙乐扬(Landfill Harmonic) 【找到嘉宾】 Anita的旅行教学网:https://anitahanpeilee.wixsite.com/portfol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