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L.24 | “天水麻辣烫”代购月入10万?本地人说我们只有串串
一碗麻辣烫捧红了天水,让这座西北古城成了今日的“顶流”网红。 据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消息,刚刚过去的3月,天水市累计接待游客46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亿元,较上年分别同比增长64.8%和67.2%。另据携程数据,即将到来的清明节假期,天水旅游订单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超21倍。 出圈的麻辣烫不仅带火了当地的旅游,也为更多人打开了了解天水的窗口——这座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重镇还有麦积山石窟、伏羲庙等人文历史景观。同时也催生了“天水麻辣烫”代购业务的出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泼天的富贵”来到天水,当地人如何看待?“天水隔壁”、贡献了麻辣烫里灵魂宽粉的定西,是否也能蹭到一波热度?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资深旅游行业从业者、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天水人汪汪,与定西青年、民俗文化观察者刘流,一起聊聊天水麻辣烫和定西宽粉背后的故事。 【时间轴】 04:17 在上海吃“天水麻辣烫”,滋味如何? 09:11 这碗麻辣烫里有多少非天水的食材 14:04 代购麻辣烫月入10万,心动不如行动? 19:54 你吃过呱呱然然唠唠削削……吗? 24:17 甘肃为什么被称为碳水天堂? 28:15 甘肃有多少方言?隔壁邻居都说不一样的话 45:55 遇上“泼天的富贵”,本地人说接得住 49:27 麦积山和秦腔,天河注水的文化底蕴 53:16 因为麻辣烫被看见,本地人有什么感受 【文稿】 定西宽粉对话天水麻辣烫:时隔2000年,“顶流”再成“顶流”|湃客Talk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896941
- VOL.23 | 一天一颗小金豆,打工人真能攒出一套房?
今年以来,黄金开启开挂模式,价格不断飙升,屡创新高。 根据中国黄金协会数据,2023年我国黄金消费量1089.69吨,同比增长8.78%,其中黄金首饰消费同比涨7.97%,金条及金币消费涨15.70%。在当前的黄金热潮中,年轻人群逐渐取代“大妈”,成为黄金消费的主力军。 近期,黄金相关的话题频登热搜:“100万黄金一年净赚近50%”“连夜变现289万”“在银行买金打手镯可省1万元”,攒金似乎成了一种“稳赚不赔”的理财方式。在黄金品牌、金店、银行等各方吆喝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期待在买黄金“悦己”的同时,同样能够保值,他们说:“富时当首饰,穷时当盘缠”“既有花钱的感觉,又没有花钱的罪恶”“今天一颗,明天一颗,早晚攒出一套房”。 但真的是这样吗?本期《精打细算》播客,我们邀请了用“真金白银踩黄金坑”、混迹全网淘金渠道5年的攒金人@王宁,以及“市界”高级作者、发表了多篇黄金深度报道的@陈畅,一起聊聊普通人攒黄金这件事,破解隐藏在黄金消费里的那些新坑。 王宁和攒金的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互相分享经验/受访者供图 黄金按工艺的分类/受访者供图 【主播】 丁珏汭,澎湃新闻资深编辑 【嘉宾】 @王宁,5年攒金人、混迹全网淘金渠道,“用真金白银踩黄金坑” @陈畅,“市界”高级作者,关注一切商业新事物,还有猫 【时间轴】 03:39 黄金大涨,买金潮来了? 11:48 小金豆、首饰、联名,黄金品牌下功夫了 19:06 攒黄金等于买了一套“精装公寓”? 24:20 攒黄金也得先学黑话? 34:27 存金豆是消费还是理财? 39:14 想要开金店,先要有500万 45:04 为什么县城黄金消费火热? 51:34 如何按预算选择黄金品牌?5年攒金人有话说 01:01:05 银行积存金是什么业务? 01:03:45:精打细算:金价狂飙背后,年轻人消费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配乐】 Money,money,money—ABBA 【文稿】 https://mp.weixin.qq.com/s/ijonO9tE4k2-GDxz284OQw 【参考资料】 《我在银行买金镯子,又大又便宜》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564852 《县城里挤不下金店了 | 棱镜》 https://mp.weixin.qq.com/s/x-3uPYNguA667ItfQZ2IBQ 《大金店激战小县城》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648181 主播、撰文/丁珏汭 后期/卜艳艳 丁珏汭 监制/徐婉 运营/丁珏汭
- VOL.22 | 过年发红包让打工人的“穷病”一触即发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的脚步的近了,打工人的钱包又要开始紧张了,年终奖都没有亲戚家小孩的压岁钱多,是谁破防了我不说� 本期节目,湃客编辑部四位主播:“打不过就加入”一年只回一次家的长姐丁丁、“没离开过家也不想离开家”的江浙沪独女橙子、逃离家庭的“断亲”青年幺幺,以及“东亚母女关系”亲历者阿四一起聊聊过年回家那些事。 我们从过年回家发给小辈的压岁钱聊起,探讨了为什么年关成了钱关、情关,以及当代年轻人“近乡情怯”的复杂心理,编辑们也开足马力,给激情返乡途上的大家有准备了应付亲戚的“三十六计”。 海报素材图源《故乡,别来无恙》豆瓣剧照 【主播】 丁丁:“打不过就加入”一年只回一次家的长姐 橙子:“没离开过家也不想离开家”的江浙沪独女 【嘉宾】 幺幺:逃离家庭的“断亲”青年 阿四:“东亚母女关系”亲历者 【时间轴】 02:23 年轻人不敢回家过年,又是这个理由? 09:38 压岁钱收了4000美金,你家有同款娃吗? 14:42 春节相亲,大变活人 21:14 小姨和亲戚家孩子互怼:来呀,互相伤害啊 24:48 东亚母女关系亲历者,过年经历了啥 27:29 让我爸看《厌女》,他沉默了 33:05 从没跟爸妈吵过架的江浙沪独女,过得如何? 42:37 从逃离到想回归,家乡对于年轻人意味着什么 52:51 多子家庭的长姐,会羡慕妹妹吗? 57:24 这届年轻人,朋友和家人孰轻孰重 01:10:29 传统乡土观念和现代小家庭模式,能共存吗? 01:12:43 过年三十六计,“会装”算一计 01:20:19 合家欢的幸福场景,其实你也拥有 【配乐】 电视剧《回家的诱惑》主题曲,李佳璐 龙行龘龘(Loong),洪尘 策划、主播 / 陈玉坤 丁珏汭 周依 吴思越 实习生 / 卜艳艳 监制 / 徐婉
- VOL.21 | 跨专业创办养老院的第六年,我正在夺回就业“话语权”
2023年,“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这句话似乎不再能治愈年轻人了,精打细算“慢就业”也成了一种就业趋势。 现在的社会给了我们很多框架,一些所谓的“价值设定”。从年轻人的角度讲,任何人都不太想被说自己是“啃老”。就算是父母心疼自己的子女,尽可能支持,待业在家也很容易被贴上“不努力”的标签,比如“父母花20多年把你供出来,你现在还在找父母要钱”等等,年轻人所面临的“道德层面”的压力非常巨大。 (“慢就业”的年轻人在养老院告别学历焦虑/受访者供图) 媒体也给了年轻人很多说话的机会,但就业“话语权”却还不在年轻人这里,大家心理希望可以有很多尝试,但也更怕简历上会留下空缺,都希望把自己的简历写得天衣无缝。 今年,考研报名人数在连增八年后出现了首次下降,同比减少36万人,而国考报名人数却首次突破300万,平均约77人竞争一岗位。“一升一降”的背后,年轻人的心态和择业观正在发生转变。 同时,高校应届生“慢就业”的比例在上升,智联招聘2023年5月发布的《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3届毕业生中,“慢就业”比例从2022年的15.9%上升至18.9%,接近总体的五分之一。“90后开办养老院”“干体力活”“全职儿女”等词条频上热搜,被视为年轻人的就业新趋势。 (周航团队给老年人拍大片火出圈/受访者供图)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选择了“间隔年”的90后、成都“首漾”养老院创始人@周航,火上热搜后,她的团队里也加入了不少00后员工,以及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黎娟娟,她曾对北京某高校人文社科专业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做过调查跟踪分析。 【主播】 丁珏汭,澎湃新闻高级编辑 【嘉宾】 @周航,成都“首漾”养老院创始人,美国纽约大学博物馆专业硕士,“慢就业”一年后深耕养老行业 @黎娟娟,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长期关注年轻人就业 【时间轴】 03:35 热搜上的“慢就业” 13:24 当就业压力从本科传导到硕博 21:21 年轻人缺少工作选择“话语权” 27:20 跨专业创办养老院,那些曾被质疑的瞬间 34:51 在“985硕士”和“专科”求职者中间,我选择了后者 40:09 政治学博士毕业,还得学一下敲代码 45:30“慢就业”的第四年,我才找到自己的优势 53:25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下的就业观 01:00:40 要进入新行业,请相信“一万小时定律” 01:07:07 做出新决定之前,评估自己的承受能力 01:10:30 精打细算@五分之一选择中的你 【配乐】 我想离开浪浪山,大川Dietry 天生狂花,莫非定律乐团 Lil Uzi 8bit Shit 2 -looperman 精华版文稿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794942 (00后在周航创办的养老院/受访者供图) 延伸阅读 个人自述类报道: 《热搜背后,95后建筑设计师为何辞职当保安?》,三连生活周刊 https://mp.weixin.qq.com/s/jT1Om6GPixSThgbT1BI8dQ 《00后守墓女孩自述:我好像天生适合吃这碗饭》,后浪研究所 https://mp.weixin.qq.com/s/TWbS4cyGn6iyVIzk7FXTsw 《我宣布:全职女儿是我做过最快乐的工作》,新世相 https://mp.weixin.qq.com/s/HcdPh_D0wLVZwwPhkaVy1Q 《出走格子间,去做“体力活”的年轻人怎样了? | 有数》,湃客工坊 https://mp.weixin.qq.com/s/05OSPOY5A416sOLE67I7ng 《我,90后,把养老院开成养乐园,让年轻人无惧变老》,央广网 https://mp.weixin.qq.com/s/8BNoYO1FNAntua8_KdqoWQ 《90后开养老院,目标是消灭所有不快乐》,看客insight https://mp.weixin.qq.com/s/JG3T-dOMFdyQ9YZD6YQLXw 《「慢就业」的年轻人:找到工作了,有编制,但我不想去》,后浪研究所 https://mp.weixin.qq.com/s/SpAHyv_hL4DASw6Ls5OYkQ 相关研究论文: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视角下的大学生慢就业——基于北京某高校的质性研究》 (https://mp.weixin.qq.com/s/7LwpLZjphjcPAim3efoQwA 《Z世代大学生多重矛盾性社会心态解析》 (https://mp.weixin.qq.com/s/xlKJAWiyy1-Q_EkeN7P_6w 《“慢就业”需要“冷思考”》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7969164169314345&wfr=spider&for=pc 主播、撰文/丁珏汭 后期/卜艳艳(实习生) 丁珏汭 监制/徐婉 运营/丁珏汭
- VOL.20 | 火上热搜3个月后,我们与辞职开办社区食堂的当事人聊了聊
近日,年轻人的“蹭老式消费”得到了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 就拿吃饭这件事来说,之前离不开外卖的打工人,现在流行去社区食堂和老年人共进午餐,成为“饭搭子”。避开外卖霸主预制菜、不用自己动手鼓捣,20元左右就能吃饱吃好。 今年以来,餐饮界陆续兴起了“上门做饭”“成人小饭桌”“剩菜盲盒”等新式服务,都市打工人的一顿午餐,已经发生了从“吃饭糊弄学”到追求“锅气”的根本变化。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曾经火上热搜的创业者@何花,她从中国传媒大学管理学硕士毕业后去了大厂工作,现在辞职在武汉开办了一家“大餐社区食堂”;以及湃客财经栏目优质创作机构“红餐网”的作者@简煜昊,他是餐饮行业垂直领域研究者,一起聊了聊打工人吃饭的那些事。 【主播】 丁珏汭,澎湃新闻高级编辑 【嘉宾】 @何花,中国传媒大学管理学硕士、从大厂辞职开办“大餐社区食堂”火上热搜 @简煜昊,湃客·财经栏目优质创作机构“红餐网”作者,餐饮行业垂直领域研究者 【文稿阅读】 涌入社区食堂的年轻人,还在苦恼今天吃啥|精打细算播客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196192 【时间轴】 01:02 打工人的午餐都怎么吃? 05:56 社区食堂创业第一步:先找到一位情绪可控的厨子 07:43 外卖平台新标签:“堵上职业生涯的炒饭”“百分百现炒” 11:30 “吃饭糊弄学”,哪位打工人还没破防? 14:59 机器人炒饭,饭是标准化了,但“锅气”呢! 20:36 “现炒”午饭,成本几何? 25:47 谁给了打工餐涨价的勇气? 30:14 985硕士,为何从大厂辞职做开办社区食堂? 34:47 美好构想遇上残酷现实 37:00 家庭作坊式餐饮还能行吗? 【干饭人冲吧:上海社区食堂地图】 上海去哪儿吃,《16区!88家!全上海社区食堂地图(收藏版)!》 https://mp.weixin.qq.com/s/ATrb1xKcZcF-mTq1UVqk7w 【配乐】 天下第一,神厨小福贵片头曲 干饭人之歌,龙雪涵 (干饭时记得单曲循环呀~) 何花在武汉开办的“大餐社区食堂”/受访者供图 上海徐汇滨江市民食堂和静安区同心荟社区食堂/精打细算拍摄 一线城市打工人工作餐预算/后浪研究所 【延伸阅读】 后浪研究所,《月薪2万,吃不起30块的工作餐 | 2023打工人干饭报告》 https://mp.weixin.qq.com/s/c4VjTbcDbqDxrbizoG4jQw 每日人物,《年轻人救不了社区食堂》 https://mp.weixin.qq.com/s/oIuRmGZLNRBwyz9tmRmabg 长江日报,《女硕士开社区食堂,婉拒加盟》 https://mp.weixin.qq.com/s/wZADmo-YcTsFw2qU1nDMzA
- VOL.19丨重逛菜市场,我被大数据驯化的味蕾回来了
夏季,正是去云南吃野生菌子的好时节。 下过几场雨,菌子破土,菜市场就成了云南最热闹的地方。拾到菌子的山民,背着箩筐到菜市场售卖,种类之繁多,让人眼花缭乱。正像本期嘉宾钟淑如教授所言,这般在地性的食物体验,正是中国菜市场得以生生不息的理由之一。 与国外的市集不同,中国的菜市场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当标准化的食品顺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开始入侵我们的饭桌,菜市场中真正具有风土味的食物,或许能重新激活我们被规训的味蕾。 令人好奇的是,在全世界“超市革命”的洗礼之下,商超、电商大肆进军食品消费市场,为什么在中国代表原始消费业态的菜市场却始终顽强存在?这些不同的购物渠道之间,又形成了怎样的微妙关系? 作为新手小白,如果想要玩转菜市场这个小型的人情社会,其实也并不容易。怎样识破摊主为了赢得顾客信任而施展的“小骗术”?又该如何真正建立起与摊主的信任,形成自己的私人网络? 菜市场是经济学的最小单位和“第一现场”。作为《精打细算》最“回归主题”的一期,我们继续邀请到菜市场中的人类学家钟淑如教授,和菜市场旅行观察员严柳晴,一起来聊聊在菜市场中的“精打细算”。 本期节目中,你将听到:商超、线上平台、预制菜无法取代菜市场的原因,国内外菜市场的相似与不同,菜市场摊贩赢得客户信任的小技巧,以及菜场小白的进阶指南。 【主播】 丁珏汭,澎湃新闻高级编辑 范漪澜,澎湃新闻特约主持 【嘉宾】 @钟淑如,菜市场里的人类学家,7年走遍中国菜市场 @严柳晴,澎湃·镜相非虚构作者,菜市场旅行观察者 【时间轴】 03:25 “世界上有一样的超市,但没有一样的菜市场” 04:40 “牛奶可乐经济学”:菜市场旁边往往有个超市,是消费互补吗? 05:45 “等这届年轻人老了之后,大概还是会回归菜市场的” 10:45 大数据与消费者味蕾的相互驯化 12:10 不同平台商家相互学习内卷,幸福的还是消费者 15:25 英国等国的“农夫市集”,和中国菜市场有什么区别? 18:41 如何在摊上辨别自家种的风土食材? 22:07 在菜市场里,重新激发被驯化的味蕾 27:45 预制菜还是新鲜食材?不同生活节奏的人们如何选择 29:45 小摊贩们的秘密“讹人技巧” 35:40 菜场小白的气宇轩昂税?如何进入菜市场空间 42:56 菜市场社交:萍水相逢亦能温暖人心 【配乐】 DanielJacob Teper-Little Trinketry Lil Uzi8bit Shit 2 -looperman Dirt OnMy Boots - Jon Pardi My HopeIs You-Omar Akram 环境音:《在菜场 我们谈诗说画》-浙江广电集团创意大片 【文稿链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009447 -朋友在京郊租用的40m²小菜园和弯弯的黄瓜/精打细算拍摄- 【参考资料】 [1]《构建新鲜感:中国城市菜市场的活力》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460-019-09987-2 [2]《爱逛菜市场的年轻人,最是人间烟火客》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920835
- VOL.18丨不打卡,不拍照,跟着人类学家正经逛个菜市场
你上一次逛菜市场是什么时候? 最近,微博热搜“年轻人就不适合去菜市场”,引发了一众“菜场小白们”的含泪共鸣。不会讲价,不知挑选,回家才发现买错了食材,好不容易做一次饭,结果一通折腾下来不如宅家动动手指买得方便。 但也有一批热衷“菜市场旅行”的年轻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菜市场聚起的是一座城市的烟火气,除了能见到形形色色的摊主顾客,还能买到新鲜蔬果、尝到特色小吃,在“细碎的一蔬一饭中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 在豆瓣“菜市场爱好者”小组里,有近16万人分享了各地菜市场里“没见过的”食物。据《中国旅游报》报道,在寺庙咖啡走红、淄博烧烤爆火之后,菜市场的“游客”变得越来越多了,社区菜市场、美食街区、乡村大集等都受到了年轻人的热捧。 菜市场是经济学的最小单位和“第一现场”。作为《精打细算》最“回归主题”的一期,我们邀请到了菜市场中的人类学家钟淑如教授,和菜市场旅行观察员严柳晴,一起来聊聊在菜市场中的“精打细算”。 本期节目中,你将听到:年轻人爱上菜市场旅游的原因、菜市场和旅行深度结合的变化,以及嘉宾们对隐藏在菜市场里的消费者行为学家的观察。 【主播】 丁珏汭,澎湃新闻高级编辑 范漪澜,澎湃新闻特约主持 【嘉宾】 @钟淑如,菜市场里的人类学家,7年走遍中国菜市场 @严柳晴,澎湃·镜相非虚构作者,菜市场旅行观察者 【时间轴】 04:02 菜市场旅行:一蔬一饭中的风土人情 06:34 海鲜摊与“海鲜女” 09:00 人类学者在菜市场的七年 11:25 国外菜市场都被“革命”,为何中国的菜市场幸存? 15:23 网红菜市场改造:“不要把原来的生态连根拔起” 23:22 菜市场的销冠们 28:00 “迷途浪子”的“山药赌局” 30:10 摊贩链接的“小江湖” 33:35 烟火文学:和菜场的白菜们一起上“一块五一斤”的班儿吧 39:40 当“小修小补”被社区淘汰,谁还在恋旧物? 46:20 “平替”有理!破解消费主义的迷思 【配乐】 Daniel Jacob Teper-Little Trinketry Lil Uzi 8bit Shit 2 -looperman 环境音:《在菜场 我们谈诗说画》-浙江广电集团创意大片 【文稿链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927672 -钟淑如在海南的菜市场做研究/受访者供图- -北京沙河市集上的古玩和衣服/精打细算拍摄- 【参考资料】 [1]《构建新鲜感:中国城市菜市场的活力》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460-019-09987-2 [2]《爱逛菜市场的年轻人,最是人间烟火客》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920835
- VOL.17丨告房东上法庭,住隔断间被砸墙,毕业后租房先给我上了一课
又到毕业季,“租房”是毕业生们步入社会前必须打赢的揭幕战,尤其对于选择留在北上广工作的年轻人来说,能不能租到一间适合自己的房子,更是成了重中之重。 贝壳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中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报告》显示,5月已迎来今年毕业季租赁市场的旺季。而来自安居客的《2022年毕业生租住报告》称,针对目前已租房的毕业生,其租金来源主要还是依靠父母支持;另有20%的毕业生用个人工资支付房租,其中超六成毕业生租金占工资比例为10%-20%,而对于在北京上海工作的毕业生来说,收入的45%以上都会给房东。 违法隔断、奇葩房东、糟心室友……毕业后租房会踩到哪些坑?保通勤还是保房租,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做了哪些取舍?在不同城市租房又会有哪些不同体验?在目前的租房市场上,要想租一辈子房会遇到哪些阻力? 本期播客,你将听到三位租房客分享自己毕业后的租房“血泪史”。 【主播】 丁珏汭,澎湃新闻高级编辑 【嘉宾】 @若男,36氪财经编辑,“三年搬了十次家” @小锋,36氪财经编辑,“我把房东告上法庭” @双贤,湃客创作者“达浪财经”主理人,“墙被砸了都不搬走” 【时间轴】 04:25 把告房东上法庭,她表演了一个悍妇咆哮 10:10 一觉醒来,隔断房的墙被砸了 15:21 北京上海杭州房东的不同:“指挥”“打量”“唠家常” 28:25 “幸福通勤距离”与 “马尔凯蒂定律” 32:47 住隔断间,隔音问题让我抓狂 37:45 没有精神寄托地标,鹤岗乳山成不了“瓦尔登湖” 46:47 “东京八平米 ”VS“北京八平米” 54:11 “咣咣”暴雷的平台方和不完善的租房产品 54:50 “那些狗血的租房经历,会在深夜反复攻击你” 56:30 实现“租购同权”,我们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文稿链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312002 【嘉宾观察】 《租客嫌贵,房东嫌亏,为什么在中国租房“双输”?》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V4y1d7LL/?spm_id_from=333.999.0.0&vd_source=b23bbada34e5f35692e01f830ba220e3 《开车费时,走路费腿,大城市的道路怎么这么难走?》 https://36kr.com/p/2169354093293824 【延伸资料】 《30城房租排名出炉:无锡长沙南昌宁波租房压力最小》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038836 《上海网红武康路上,月租1000到50000都能住什么様老洋房》 https://mp.weixin.qq.com/s/ZIZiza8U5tGW7bjFS63dag 《独居女性一般买什么样的房子》 https://mp.weixin.qq.com/s/Whk5eMwvKE5HtFjsPqRK_w 《上海地铁客流TOP1,不是人民广场》https://mp.weixin.qq.com/s/uFwQpoTzdQiko2Ouoz4Xbw 《2018年,你需要这份魔都地铁租房指南》 https://mp.weixin.qq.com/s/IaENZNZhlUstwlZKk7G9Lw
- VOL.16丨“卷了七份金融实习后,我考公上岸了”
教育部此前发布数据显示,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金融作为多年来的热门专业,千万毕业生中每年至少有10%等着进入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工作。 从秋招到春招、从“金九银十”到“金三银四”,应届生们为了一份心仪的offer披荆斩棘。而尚未毕业的大学生们也越来越早地涌入职场,开始在实习中“卷生卷死”,甚至不惜付费求内推、沦为“小黑工”。 另一方面,实习门槛也在不断提高,在金融行业,985、211似乎只是标配,是否自带人脉资源、是否具备复合型背景都成为了用人单位考量的指标。 金融实习生就是廉价劳动力吗?我们如何避免在实习工作中内耗?如何定义一份好实习,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在沪上某投行工作并代教实习生的@八毛,和金融本硕“卷”了七份实习后考公上岸的@安生,一起聊聊金融行业的实习生活。 【主播】 白丽斐,特约主持 【嘉宾】 @八毛,工作于上海某投行,并带教实习生 @安生,金融本硕,“卷”完七份实习后考公上岸 【时间轴】 06:48人脉其实也是能力的一种 10:54金融行业的残酷现实 19:29 本科金融去做银行柜员也要练习数钱 20:03 实习改变了我的投资观念 22:08 为实习集中排课,从早八上到晚八 30:26 “一不小心就给公司调来了几千万的货” 33:11线上销售:“每天感觉自己在当骗子” 35:05“我把大学生活变成了集邮游戏” 40:56 金融业到底是不是毫无意义的工作? 47:42浪浪山后还有山,走出学校会面对更多的问题 49:56精打细算:实习到底有没有必要卷?
- VOL.15丨渴望退休的年轻人,想不好怎么养老
近期,养老话题热度不减。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出台,激发了年轻人为未来储蓄、理财的意识;助浴师、陪诊师、适老化改造师等新职业的走红,带动养老行业重新受到关注;上海80后夫妻存300万提前退休,更引发网友对“需要多少钱才能体面养老”的热议。 在豆瓣小组“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组织”里,有近9万人在为彼此的父母如何养老出谋划策。一些年轻人甚至把自己的老后规划提前安排上了日程,向往通过更为新潮的方式度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提前规划养老真的有必要吗?养老金替代率和老年人口抚养比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科技对老年人总是不利?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梁捷,和参观并试住过网红养老院的90后@陈芝超,一起探讨如何更有尊严地老去。 【主播】 丁珏汭,澎湃新闻高级编辑 【嘉宾】 @梁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陈芝超,澎湃号“财经无忌”首席研究员,曾参观并试住网红养老院 【时间轴】 03:30请问网红养老院:老年人需要马术课? 05:40试住养老院后的新忧愁 09:55抱团养老不是一劳永逸的方案 16:57环游世界or隔代照顾 22:48养老金替代率、老年人口抚养比是个啥? 27:18“老后破产”的悲剧 35:06我们和养老的距离 39:31年轻人给父母设计适老产品 42:54科技对老年人总是不利的 46:38照护服务不算在GDP里面 48:07精打细算:如何更有尊严地老去? 【嘉宾观点】 梁捷|看理想《很难想象我要干到65岁》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845969 陈芝超|财经无忌《这代年轻人,开始提前养老》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046482 【文稿链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197262 【认识我们】 澎湃新闻APP:澎湃号「精打细算」 微信公众号:湃客工坊 thesparker
- VOL.14丨2023年的最大愿望,我想好好旅游一次
告别了“就地过年”的2023年春节,旅游市场终于迎来了强势复苏。 携程数据显示,截至1月5日,春节期间旅游产品的预订量同比去年上涨45%,人均旅游花费同比提升53%。 两周前的元旦假期,第一波“阳康”的游客已经率先飞往三亚,在沙滩椰树边开启了久违的冬日疗愈之旅,三亚酒店的单晚均价也被拉到了1553元。 而在即将到来的春节,据途家数据统计,在三亚订一晚民宿的价格相当于订12晚海口民宿、7晚大理民宿。很多年轻人选择奔向性价比更高的小众旅游地作为“平替”。 国内游消费热情高涨,沉寂三年的出境游也正蓄势待发。各大旅游平台上各种出境机票、海外酒店的搜索量迅速上涨。有环球旅行摄影师蛰伏三年,如今将出行计划排到了2025年;更有人花3万5千元囤了2023年一整年的国际机票,誓要一次性补足这些年没享受到的快乐。 过去三年里,人们的旅游消费习惯发生了哪些变化?“阳康”后的旅游爱好者都去了哪里?2023年,旅游行业又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携程研究所主任@张致宁,和每周都想出去玩的新周刊编辑@林泽君,一起聊聊处于复苏中的旅游行业。 【本期主播】 丁珏汭,澎湃新闻湃客·财经栏目高级编辑 【本期嘉宾】 @张致宁,携程研究院 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 @林泽君,新周刊编辑 【时间轴】 03:28 “阳康”后去杭州跨年,人山人海 08:08 组团出境还需等待,预计到3月价格回落 16:16 被疫情改变,周末游和周边游火了 22:45 过去三年,出境组团游基本处于停滞 28:59 酒店预售被年轻人追捧,核销周期长 30:09 90后、00后依然是旅游消费的主力军 35:28 被搁置的旅行与遗憾的我们 38:05 遭受重创后,旅游行业不能立马恢复 42:53“说走就走”,在春节期间不太好实现
- VOL.13丨六战考研上岸,我几乎踩了所有雷
2023年考研初试进入最后倒计时。 新东方发布的《2023考研年度报告》预计,今年考研全国报名人数可能突破520万,相较于去年的457万人,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在考研人数持续增长的同时,一些如“考研是场信息战”“考研信息闭塞最为致命”的观点也让考研人卷到了极致。 从考研规划师、机构的一对一定制课程,到学长学姐的“上岸故事”,由“信息”衍生的考研产业链条愈发完备。同时,考生花钱买“氛围”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为了考上心仪的院校,有人花钱请人监督自己复习,有人办卡钻进付费自习室,或是直接入住寄宿制考研基地……焦虑之下,有考研党甚至认为自己没有“上岸”的原因是钱没花够。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考研几乎踩了所有雷”的@玄雀 和在“二战”中收获成长的@陈芝超,一起来探讨考研人的心路历程以及考研产业链上的百亿生意。 【本期主播】 丁珏汭,澎湃新闻湃客·财经栏目高级编辑 【本期嘉宾】 @玄雀,六战上岸考研人 @陈芝超,澎湃号“财经无忌”作者 【时间轴】 03:59考研在我心里成了执念 08:30信息焦虑变成了他的心结 17:25产业链提供的服务越来越细化 19:30能够赚到钱的,一定是小作坊的老板 23:00资本包装下,机构老师鱼龙混杂 25:14理科生还能批改文科生的考研作文 26:31“无痛背书”“90天快速上岸” 29:02拿成功的案例麻痹自己,不如多看失败的案例 31:19你看到的内容只是平台想让你看到的 33:08考研机构不仅“杀人”还“诛心” 35:49“断情绝爱”“当断则断” 42:42研究生只是你人生当中的一个阶段 45:47考研学生不是商品,是人 49:48遵循“社会时钟”,不应是考研的动机 51:42静待花期,把自我发展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
- VOL.12丨这届年轻人,想“戒”盲盒的瘾
盲盒热正在退潮。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双十一,盲盒的二手价格跌得尤其明显,最低跌到了10元一个,连隐藏款也都跌到了原价。商家推出的双十一盲盒福袋则是下跌的重灾区,盲盒玩家春霖说,“一个系列只要进了福袋,就难逃跌价的命运。”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盲盒的投诉高达3.08万条,比双十一之前多了近1万条。 过去一年里,盲盒成了春霖“戒”不掉的瘾。“抽上头了就挺疯狂的”,作为一名重度玩家,她一年在盲盒上的支出超过40万元,一上午可以抽掉2万元。“大家为了堵好东西,会一直抽、一直买,再去二手市场卖。” 在社交平台上,和春霖一样伤心“戒”瘾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搜索“盲盒退坑”,笔记数量高达上万篇,很多年轻人表示对盲盒已经到了不“戒”不行的地步。盲盒龙头公司泡泡玛特,也经历了“出道即巅峰”的尴尬,一直在淡化自己的“盲盒”标签。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邀请到了正在“痛苦离场”的盲盒消费者@春霖,和认为盲盒只是“收藏玩具冰山一角”的从业者@陈威,一起来探究盲盒退潮的真正原因。 【本期主播】 丁珏汭,澎湃新闻湃客·财经栏目高级编辑 【本期嘉宾】 @春霖,正在“戒瘾”的盲盒玩家,一年支出40余万元抽盲盒 @陈威,52TOYS创始人兼CEO,资深玩具爱好者,专注玩具收藏 【时间轴】 02:12 “戒”盲盒的玩家,一上午抽出去2.5万元 06:28 “万物皆可盲盒”,完全是一个悖论! 12:46 “大佬”的退场更痛苦 16:30 “盲盒作为金融产品流通”也是个悖论! 21:58 行业里应该有的样子,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 33:05 企业不要用盲盒这种形式“逗”消费者 34:38 精打细算:保持玩具初心,认清商家本质
- VOL.11丨批量造星,打“王一博”牌不顶用了
9月1日,主营业务为“艺人管理”的乐华娱乐暂缓其赴港上市计划,“经纪人第一股”又停下了脚步。从乐华娱乐的招股书中,可以窥见“顶流”王一博带给这家公司的巨大利益和桎梏。从之前男团、女团选秀爆火到现在的流量明星盛行,追逐数据、绑定“顶流”成了娱乐行业的常态,“顶流依赖症”似乎广泛存在。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从业5年的偶像经纪人@梓原,以及湃客号“娱乐资本论”的作者@李钟豪,让我们挤去流量泡沫,揭秘真实而残酷的偶像养成之路。 【本期主播】 丁珏汭,澎湃新闻湃客·财经栏目高级编辑 【本期嘉宾】 梓原,知名女团经纪人,负责艺人运营、包装与内容制作 李钟豪,湃客号@娱乐资本论作者,关注潮流文化和青年文化 【时间轴】 02:07 四次冲击资本市场,“顶流”不够用了 08:17 《长津湖》和《小欢喜》打不过一个“王一博”? 14:00 资本追捧的收益组合:锁定“顶流”吸金 17:34 明星一夜爆火,广告商和节目邀约蜂拥而至 23:10 “六大蓝血”“八大红血”外,偶像商业价值如何判断? 30:16 提前收益,从减少艺人培养周期开始 38:40 量产“王一博”,真的是个伪命题! 39:19 流量裹挟下:“顶流”决定审美,多元化被挤压 43:56 尝到甜头,丧失本心,内娱生产水准下降了 47:09 “艺人经纪,该接受资本市场的考验了” 48:42 追星是为了快乐,而不是做“乞丐”
- VOL.10丨被“刺客”合围的夏天,这届年轻人“觉醒”了
在这个“雪糕刺客”横行的夏天,你是喊出“退退退”了,还是变身成为“雪糕侠”?“一亿网友保卫雪莲”把当下年轻消费者的不满情绪拉到了高潮,“雪莲文学”被整活、《孤勇者》被改编成了《孤糕者》……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湃客创作者“町芒评测”的创始人@高公璞,他专注食品垂直领域测评,团队已连续三年测评雪糕,以及湃客创作者“燃次元”的主编@饶霞飞,她一直以来采访关注“刺客”现象。让我们从“刺客”热潮谈起,细数“觉醒”的消费者对商业发展的影响力。 【本期主播】 丁珏汭,澎湃新闻湃客财经栏目高级编辑 【本期嘉宾】 高公璞,@町芒评测 创始人,专注食品垂直领域测评 饶霞飞,@燃次元 主编,长期关注“刺客”现象 【时间轴】 01:54“刺客”频现,你被“偷袭”了吗? 06:41“一亿网友保卫雪莲”,雪莲为啥可以20年不涨价? 08:15“刺客”的行刺秘籍:高端名称、新异概念、模糊标价 14:00“刺客”的诞生和消费者的“觉醒” 17:48年轻消费者:你可以贵,但不能骗我 19:34渠道做选择后,年轻人怒了 20:25网红商品:资本在话语权和渠道权上的占领 25:20“整顿”与“反制”,消费者可以改变市场? 30:52网红产品的生命周期变短了? 35:30不被“刺客”裹挟:该闪就闪,该退就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