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y 33 司马迁的野心
最近在读杨照的《史记的读法》,里面有一段特别精彩的,想和你分享一下。 史记一共一百三十篇,开篇选的是《伯夷列传》。讲得是什么呢?我们历史书上学到过,这两个人最知名的事迹,是劝阻武王伐纣,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听起来这两个人的一生也很普通,对吧,为什么要放在第一篇呢? 杨照说,这就是司马迁写《史记》巨大的野心,他是在重新赋予一个史家最尊贵的责任。在司马迁看来,天道不会宠爱善人。如果没有史家把这些受天道委屈的人选出来,他们的名字就不会留在历史上。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史家就是在以一己之力对抗天道。如果只依赖天道,伯夷、叔齐这些善人的名声可能都会被湮没,他们值得尊重的事迹,在天道下自然就全部不见了。记录伯夷和叔齐,司马迁要在他的史书里面彰显人。哪怕天道要把人埋没,但是因为有史家,因为有历史,这种人就可以重获精神的荣光。
- Day 32 试着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今天有知有行推荐了一篇文章,很好地阐述了在投资中如何检验自己的假设。其中有一个点我印象很深。作者说,在努力证明自己的假设正确之余,还可以问问:我的假设会是错误的吗?哪些证据可以推翻我的假设? 试着站在自己的对立面,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偏差消除策略。我们可以通过询问自己为什么可能错了,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如果你看好一只股票未来会上涨,那么不妨强迫自己站在看空的一方思考。如果你对一个工作岗位志在必得,那么不妨强迫自己站在用人的一方来思考。这样一来,你就更能知道,自己大概会在哪里犯错。 正如查理芒格说过的那样:反转,永远要学会反转。把一种局面或者问题倒过来看,它的背面是什么?如果我们所有的计划都错了会怎么样?我们不想让事态向哪个方向发展?事情为什么会发展成那个样子?在做决策的时候,这几个问题,都值得我们好好想想。 《自信让我们的投资变得更好,还是更糟了?》:https://youzhiyouxing.cn/materials/1082
- Day 31 为什么说「鸡征服了世界」?
有一本很有趣的科普书,叫《鸡征服世界》。鸡是现在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禽类,地球上一共有200亿只鸡,比猪、牛、羊,甚至加起来都要多。 为什么鸡的数量会有这么多?书里说,鸡不仅吃人不吃的事物,贡献自己的肉,它的变异还可以人为干预。因为鸡很喜欢交配,所以,人只要盯着它们,出现一只变异的新品种,就可以抓住它,去跟别的鸡交配,让这个品种迅速壮大。作者说,鸡就像一把长了羽毛的瑞士军刀,能够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里,为人类提供所需要的一切。 更有趣的一点是,鸡的出现,推动了两性平等。牛羊之类的大牲口养起来很费劲,很多时候是男人的专利;但在养鸡这件事上,男女平等,女人不用再依附于男人。历史学家推测,西非在12世纪,就已经出现了男女平等的社会结构,幕后推手就是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鸡的出现,男女平等可能还真的要推迟几百年。
- Day 30 怎样理解「Skin in the Game」?
汉谟拉比法典里面有这么一条规定:建筑师替别人建房子,如果房屋主人的孩子因为房屋倒塌而丧生,那么建筑师的孩子也要为此付出生命。《水浒传》里,林冲上梁山,必须要交投名状,杀一个人,提头来见,这样一来大家都是恶人了。这两个故事的背后,就是塔勒布常说的一个词组:Skin the Game,风险共担。 你必须把你自己的一部分利益放进这个游戏里面,大家承担同样的风险,这样我们才能建立真正的信任,相信彼此不会背叛。非常很喜欢这个表述,在我看来,它意味着,永远不要在场外空谈,想要达成自己的目标,就要把自己的手弄脏,下场去干。 一个道理,如果没有实践,那不过是空谈。知道一万小时理论的大有人在,而真正践行的少之又少。真正去实践的话,你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这些都是风险。但只有你这样去做了,你才能有效地说服其他人,看,这招好使,亲测有效。 把这作为30天挑战的一个收尾,是因为这个词组着实对我启发很大。在我无法说服他人的时候,在我发起协作的时候,当我知道了道理却还是过不好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个词组。 简单来讲就是:甭说了,动真格的!
- Day 29 不要相信「灵感」这回事
我曾经采访过一位我很喜欢的艺术家,邱志杰。他非常高产,很多人评价他说勤奋得不像个艺术家。我就问他,你这么高产,平时的灵感从哪里来? 邱志杰的回答是:他从来不相信「灵感」这回事。在他看来,靠灵感和激情来创作的艺术家形象,是18世纪的浪漫主义创造出来的,成为今天人们对艺术家的主流想象。在那之前,艺术家就是工匠,接单做活,「绝不会说,不好意思,我没有灵感」。 那艺术家究竟是怎么创作的?邱志杰说,这就好比做一个转盘游戏,把各种元素放进去,看不同的组合哪个更高级。就像广告创意小组会做头脑风暴,好的艺术家是在自己的大脑里搞头脑风暴,经过长期训练,形成一流的直觉。 还有一种创新,是从「熟能生巧」中获得的。邱志杰常常创作尺幅巨大的水墨画,所有的绘画工作都由他一个人完成。在他看来,很多时候,只有累到一定程度才会有让人惊喜的发现,才会有反常规的东西出现。「有些知识是从手上长出来的,不是从脑子里想出来的。」 邱志杰为重新开放的UCCA创作的巨幅墙绘作品《艺术生态地图》,永久性展品。
- Day 28 聊聊丽思卡尔顿:怎样塑造组织内部的品牌认同感?
想让客户认同你的品牌,首先你需要让整个组织内部的人深刻认同这个品牌。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员工对自己干的事情,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优越感。让他们的思维方式,从“我在做一份赚钱的工作”转变为“我在为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做贡献”。 有一个行业对这个问题特别有发言权,那就是酒店业,尤其是高端酒店。之前,我请教了一位北京丽思卡尔顿工作九年的一位资深人士,她和我分享了她的从业经验和心得,很有启发。
- Day 27 你有没有成功「黑掉」自己生活的经历?
YC的面试题里,有这么一道:请你分享你在生活中最成功的一次「黑客」经历(Please tell us about the time you most successfully hacked some (non-computer) system to your advantage)。 这个问题让很多人都觉得很费解,在网上议论纷纷。有一个人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得到了YC创始人格雷厄姆的认可。 他说,当他刚开始在牛津大学读研的时候,他仔细阅读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发现了一件别人都不知道的事情:那就是只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他就相当于持有硕士学位了。于是他提前了六个月毕业,节省了几百个小时的工作时间。 所以,这里的黑客经历,指的是你搞懂了某个系统的游戏规则,并且成功地取得了胜利。这个系统,可能是学校,可能是公司,也可能是社会。 这个问题对我启发特别大,因为我们往往会习惯性地按照系统规定的路线行事,很难跳出来审视规则,找到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毕竟通往罗马的道路,不止一种。
- Day 26 读书可以延长寿命吗?
今天看到一个好玩的研究,说读书可以延长寿命。 这项研究是由几位耶鲁大学的学者主导的,发表在《社会科学与医学》杂志上。标题叫作《每天一章:阅读和长寿的关系》,有点「每天一苹果,病痛远离我」的意思了。 这项研究足足花了 12 年的时间。研究人员表示,总的来说,读书越多,受访者的寿命就越长。但是,并不是读什么效果都一样。论文里说,阅读书籍,比阅读报纸或杂志更管用。 这是为什么呢?研究人员给了两个理由。首先,书籍的承载信息的量更大,对信息的处理更有深度。在这样的「缓慢的、沉浸式的阅读过程」中,读者会提高自己的推理和判断能力; 另外,研究人员还说,阅读还有很多好处,有助于促进同理心、社会感知和情商。 虽然我对这项研究的严谨程度有点存疑,但是这个结论我还是很喜欢的。读书,确实是一件让人身心愉悦的事情。
- Day 25 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就是按照惯性行事
我喜欢的作家摩根·侯塞尔(Morgan Housel),分享了这么一段数据。 1955 年,有 37000 名美国人死于车祸,这个数字几乎是现在的六倍。 从这一年开始,福特为每款车型提供安装安全带的服务,这个升级服务需要 27 美元,换算到今天,差不多也就 190 美元。 但是,只有 2% 的客户选择了升级,98% 的买家更愿意保持原样。 现在我们看到的每辆车都配有安全带了,但这个改变花了几十年的时间。1980 年代初期,安全带的使用率仍低于 15%。直到 2000 年代初,才超过 80%。 侯塞尔说,我们很容易低估改变社会习惯的难度,即使这种变化能带来非常明显的改善。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就是按照惯性行事,因为没有人喜欢被告知自己一直以来的习惯是错的。变化最终会到来,但比我们想象的要慢得多。
- Day 24 为什么说你并不需要一份工作?
今天的知行读书会推荐了《黑客与画家》,里面有一段关于工作的观点,给我启发很大。 当我们从学校毕业,我们觉得自己理应找一份工作。但是等一等,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找工作?找工作,其实就是加入另一个组织。表面上,这个组织和大学差不多,早上起床,到另外一个地点,做你正常情况下没兴趣做的事情。仅有的区别就是,上班的日子不如上学的日子有趣,但是有人付钱给你,而不是你付钱给学校。 所有人都和我们说,你要好好找工作,好像变成某个组织的成员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更直接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你需要去制造一些人们需要的东西」。这件事即使不加入公司,你也能做到。公司不过是一群人在一起工作,共同做出某种人们需要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是做出人们需要的东西,而不是加入某个公司。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不是哪家公司能看上我给我发offer,而是我怎样才能创造出人们需要的东西。 推荐你读一下今天这篇摘录:https://youzhiyouxing.cn/materials/1073
- Day 23 整理收纳就是断舍离吗?
之前曾经和整理收纳师敬子老师聊过,我说整理收纳的秘诀到底是什么,是断舍离吗。她说,不是这样,整理收纳的根本,是处理我们和自己之间的关系。她曾经过服务一名模特,家里有很大的书柜,上面的大部分书都没有拆封过。 模特小姐姐说什么也不肯扔这些书。敬子就觉得很奇怪,你从来不看,为什么不扔这些书呢?后来敬子和她深聊了很多次,才知道,原来她读完初中就出来打工了,供弟弟读了很好的大学。她一直很自卑自己没有读过太多的书。包括后来谈恋爱,她也是更倾向于和那些年长的、有文化的人谈恋爱。 当模特小姐姐搞清楚自己为什么对书有这么强的执念之后,她主动决定,把这些书都捐出去。捐给有需要的人。你看,想要做好整理收纳,需要克服的不是房屋的脏乱差,而是克服心理上的坎。整理物品,真正整理的,是人和物品之间的关系,甚至是在重塑人格。理顺了这些,其实就是理顺自己的生活。
- Day 22 敌意是怎么产生的?
希腊神话里有一个人,叫普罗克路斯忒斯(Procrustes),他在小镇上开了一家旅馆。他是一个非常好客的人,希望旅客都能吃的好,住得舒服。 等他热情地把客人带到房间,有时会出现一种情况,房间里的床有点小,客人有点高,不合适。他就特别苦恼:我明明准备了这么好的招待,怎么会出现这种差错呢? 他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把客人的腿给锯了,锯到和床一样的长度。万一客人很矮,就拉伸到和床相同的长度。 这个故事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其实非常好地解释了,我们生活中的敌意是怎么产生的。 普洛克路斯忒斯对世界有自己的一种理解,基于这种理解,他做出自己的预测。当事实和他的预测相冲突的时候,他不愿意换掉自己的床,不愿意改变自己对世界的认知,那他就只能不管事实了,去锯掉别人的腿,辱骂和举报自己不赞同的人。 敌意,就是这样产生的。
- Day 21 考研是当代年轻人的唯一出路吗?
由 2022 年毕业人数和考研人数均创新高有感而发。 聊聊三本书:《异类》、《被讨厌的勇气》和《成为黑马》。 在我看来,这三本书共同构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逻辑链,当下我们应该秉持什么样的人才观,该怎样看待自己,又该如何寻找自己的道路。 本期节目你会听到: 1. 2022年考研人数达462万,学历还能作为年轻人求职时的傍身之物吗? 2. 克里斯托弗·兰根VS. 罗伯特·奥本海默:两个天才为什么人生轨迹天差地别 3. 《被讨厌的勇气》:决定你生活方式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4. 《成为黑马》:如果一开始就想好了这辈子要做什么,那么你不太可能取得特别大的成功;反而是一开始走错了,后来才找到人生目标的人,更容易取得高水平的成就。 《异类》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63621/ 《被讨厌的勇气》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369699/ 《成为黑马》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249425/
- Day 20 如果你要计划将来,你就应该相信未来尽在你的掌控之中
运气究竟有多重要? 意大利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模拟了一个虚拟世界,设定了 1000 个有着不同天赋水平的人,拥有相同的初始资本,每隔 6 个月会遇到随机事件。在对这些人长达 40 年的职业生涯进行模拟后,科学家发现,模拟结果中的财富分配与在现实世界相似得可怕。20 个最成功的人占有了 44% 的财富,而将近一半的人拥有的财富还不如刚开始的时候。 这个实验说明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在人生早期的关键节点,好运气对于后续成功会有很大的放大效应,而且这种运气效应可以一直累加。 那如果开局没能遇到好运,是不是就该放弃呢?作家大卫·布鲁克斯说过一段话,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 「如果你要计划将来,你就应该相信未来尽在你的掌控之中,只要付出就能有所回报 — 哪怕这只是一个幻觉,你也应该相信它,只有这样你才能全力以赴。但如果你已经取得成功,回顾往事的时候,你应该为此感到庆幸。但如果你已经取得成功,回顾往事的时候,你应该意识到你的所得超出了你的应得,没有外界环境的支持,你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就。」
- Day 19 每当你对某件事说「是」时,你就是在对另一件事说「不」
今天看了一场 Ted Talk,很有触动。演讲者 Ryan Holiday 是一位畅销书作家。 他讲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每当你对某件事说「是」时,你就是在对另一件事说「不」。疫情让他的工作彻底停摆,他才意识到,自己之前为了忙碌的工作究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他说,每当我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受到影响时,那只是因为生活的其他部分受到了影响。同意那个咖啡会议的决定意味着放弃一个小时的阅读。决定参加这个 Zoom 电话意味着不要骑自行车去锻炼。熬夜看一集电视剧意味着对一个富有成效的早晨说不。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会从哪一个获得更多收益;从现在起 10 年、10 周甚至 10 天后,我们会记得哪件事? 为什么我们很难看到这一点?惯性和自我,让我们认为忙碌才是好的,我们相信忙碌会带我们走向最好的工作,但那是因为我们对长期成本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