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P.63 3M - 从起死回生的商业奇迹,到提升日常生活质量的企业集团
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有十分低调的企业和集团,他们的产品和业务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名声不显,也没有鲜明深刻的形象。本期我们将以3M为例,这家不断创新解决日常需求和工业生产问题的企业已经从口罩、胶带、清洁剂等多个场景持久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似乎直到口罩才进入到大众视野。 但鲜有人知他们的起步是一家矿业公司,有着超过十年的惨淡开局。他们抓住了怎样的机会起死回生?成为一家拥有6万多件产品的跨国多元创新企业过程中,他们有何特别之处?这种集团企业需要构建自己的品牌吗?请听本期节目。 00:26 讲讲“企业集团”,意想不到的起源 04:26 发源于明尼苏达的矿业公司 07:10 波折的开局:从矿石到、砂轮再到砂纸、纱布 15:59 世界上最好用的砂纸,3M做对了什么? 24:26 3M杀手锏“元素周期表式的创新” 28:35 克制的收购策略 32:23 集团品牌的架构和构建 43:01 3M的环境争议 45:30 3M的创新氛围与文化 48:43 便利贴的使用技巧 50:34 3M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52:58 希望3M创新什么产品? |本期亮点| 在明州发家的3M最早是一家矿业公司,五位创始人买下一片矿区希望借助开采出刚玉,为工业生产中使用的砂轮提供原料从而一飞冲天。但最终矿区中开采出的斜长岩无法满足砂轮需求,他们在经历了自己制造砂轮的失败后,开始尝试人工磨料工艺,通过制造砂纸打开了自己的市场需求。 刚玉与斜长岩 在这段艰难历史的背后有一位耐心的投资人:卢修斯·奥德威 (Lucius Ordway),他在3M不断亏损的情况下坚持投资多年,直到十年后才拿到第一笔分红,所以奥德威的资金也被称为“patient money”(耐心资本),并且“Patient”的这一理念延续到后续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中,成为了3M 文化的一部分。 3M公司的业务领域广泛,主要包括四个方向:安全和工业部门、运输和电子部门、医疗部门、消费者部门。3M先做好一类产品,再打入适用这类产品的不同细分市场。 3M财报与收购 以磨料为例,最早3M创新得研发出了人工磨料,并且开发了三美纱布,应用在了家具建筑行业,后来将防水砂纸应用到汽车行业,如今已开发了应用于航空、电子半导体的高效研磨材料。这些产品都是磨料的变种,但是进入的行业却是五花八门。 打磨汽车的防水砂纸 3M有独特的创新方法——“元素周期表式的创新”:3M将自己拥有的51个核心技术,放在一个大的技术平台中,每个产品或技术代表了一个“元素”,并归属于5个大类。3M的所有业务部门都可以自由使用这个核心技术平台中任意一项技术,由此衍生裂变出多种产品。例如无纺材料是3M的核心材料技术,净化过滤是3M一种成熟的应用,两者结合就诞生了新的产品净水器。 元素周期表式的创新 3M鼓励员工将15%的工作时间投入到自己的项目中,如果项目成功,员工可以分享公司30%的利润,内部称之为“15% culture of innovation”。现在家喻户晓的便利贴就是这样的一个企业氛围下发明出来的:3M员工亚瑟·弗莱(Arthur Fry)在这15%的时间里活用了3M公司化学家斯宾塞·西尔弗(Spencer Silver)的弱性粘合剂,为自己制作出一种既能粘贴又容易移除的书签工具,这款产品在1980年正式上市,迅速风靡全球,成为办公室、学校和家庭的必备用品。 便利贴产品 品牌架构(Brand Architecture)的概念是企业用来组织和管理旗下品牌的方式。当一个品牌有很多不同的产品、业务,甚至横跨多个行业领域的时候,梳理好品牌架构就很重要。品牌架构的核心在于明确品牌间的关系,特别是子品牌和母品牌的关系,以及品牌如何共同影响消费者的认知。 两种常见的品牌架构模式是 Branded House(统一品牌)和 House of Brands。在统一品牌的模式下,企业使用一个核心品牌来覆盖所有产品和服务,所有子品牌都与母品牌高度关联。例如GE(通用电气):旗下业务包括医疗、航空和能源等,所有领域都用 GE 这一品牌进行强背书。更多集团采用混合式的House of Brands,使得子品牌能够拥有独立的市场定位,规避一定程度的风险;抑或是因为品牌是收购而来,自然就会采用弱背书。 不同品牌架构 3M大部分产品都是以 3M 作为品牌的主导,特别是他们一些在专业领域或者是生产领域,但是旗下也有很多更加贴近消费者的品牌,比如说胶带纸、便利贴都拥有自己的品牌名。 Music by Jake Soffer - From Sea to Sky |延伸阅读| The Innovation Mindset in Action: 3M Corporation A Century of Innovation-The 3M Story
- EP.62 光学眼镜特辑 - 眼镜店老板的推荐指南
眼镜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是一个常见单品——无论是为了解决视力问题或装饰,它在日常生活中的随处可见已经成为现实。是什么使它们形态各异地出现,同时产生如此之大的差价?日本制造和欧洲制造的镜架之间的区别何在?眼镜与个人的穿衣风格如何相辅相成?如何找到一副适合自己的眼镜?请听本期播客。 |本期嘉宾| 老王,Folk Optical 主理人 02:49 从事眼镜行业的契机 05:16 想要做一家什么样的眼镜买手店 09:34 光学眼镜品牌与时尚品牌的眼镜有何不同? 14:51 日本眼镜好在哪儿? 20:34 欧洲与日本眼镜品牌的差异 23:39 眼镜是需要经常调整的耐用品 28:04 眼镜店的体验和选品考虑 36:33 以EYEVAN为例看商业化与手工艺的平衡 42:46 设计师眼镜品牌Yuichi Toyama 45:50 如何选择一副合适的眼镜 以金子眼镜为例的板材眼镜制造过程:www.kaneko-optical.co.jp 欧洲光学眼镜代表品牌:MYKITA / Lindberg / ic! berlin 眼镜集合店 Globe Specs 999.9 / 万年龟 金子眼镜 - 泰八郎系列 余文乐带火的Yellows Plus EYEVAN的不同系列 EYEVAN 东京南青山 10eyevan.com 日本独立设计师眼镜品牌Yuichi Toyama Moscot的经典款式Lemtosh 暗黑风格的Rigards Music by Beirut - Postcards from Italy
- EP.61 Slow Living 特辑 - 广州:在“小房间”看大城市
Slow Living 城市特辑的首期国内选题——广州上线!区别于“北上广深”中的另外三位,广州给我们的印象会更“慢”一些。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粤语播客《小房间》的主播-Trace,与我们一起解读这种源自生活的文化印记,探寻“老广”刻板印象之外的不同面向。 广州的青年人还喝早茶吗?处处都有的“电鸡”为什么只在广州成为现象?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吸收广式文化,成为“精神广州人”?请听本期播客。 嘉宾介绍Trace,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曾在上海工作生活八年,曾为电台粤语音乐节目主播&设计师。现为回流大湾区的粤语播客-“小房间”的主播&“并不怀旧”唱片店-DISC JOKER主理人。 时间轴 02:22 嘉宾Trace介绍 04:37 悠久的文化融合历史 08:51 以“食”串联一天的社交场合 17:20 离开广州,从另一个视角看家乡 25:10 偶然间诞生的小事业-唱片店DISK JOKER 28:54 在“小房间”传递广州故事 38:56 粤语的现状及影响力 47:48 从污名化到“重新认识”城中村 64:07 拥堵的“电鸡”和地铁 72:40 十年后的广州是什么样的? 77:43 成为“精神广州人” 本期亮点 历史上的广州城区图 南越王博物馆 1996的天河城广场 唱片店-DISC JOKER 粤语播客“小房间”线下录音室 石牌村 祠堂聚餐 拥挤的“电鸡” Music by Roie Shpigler - Spill the Beans 剪辑 by 萧蒽
- EP.60 Oakley - 半个世纪前的未来感,如今依旧超前
成立于1975年的Oakley近年来在时尚界逐渐翻红,以天马行空的外观与卓越的性能为人所知。当我们回顾Oakley的故事,莽撞、极致、未来感这些关键词会一一浮现。如此特立独行的品牌由谁创立?除却潮流之外,它的核心受众为什么都像末世B级片的角色配置?当一个品牌总是挑战常识,真的可以百战百胜吗?请听本期播客。 01:10 一个莽撞而富创造力的创始人 05:03 快速地实践与崭露头角 08:42 独有的多样技术专利 14:10 大胆外观中的设计美学 19:18 商业上的成功 22:05 第二次创业如何颠覆好莱坞 27:19 与Gentle Monster等同行的对比 31:49 对手表行业竖起中指 35:34 用1.0的产品享受2.0的成功 40:04 为什么能都二度翻红? |本期亮点| 上世纪全明星“标配” Oakley是成立于1975年,是一个总部在南加州的太阳镜和运动装备品牌。乔丹、麦当娜、罗德曼、布拉德皮特等一众明星,从上个世纪开始就是他们的忠实拥趸。这个从越野摩托车、小轮车等极限运动起家的品牌,为运动员提供市面上没有的护目镜,在Greg LeMond环法比赛中佩戴后迅速走红。 Michael Jordan佩戴Oakley Greg LeMond佩戴Oakley参加环法自行车赛 安妮公主佩戴Oakley 叛逆起家历程 创始人 Jim Jannard是一个生来叛逆的人。他出生在洛杉矶的药剂师家庭,但寻求刺激热爱冒险的他考上药学院之后放弃学业,骑着摩托车开始了探索美国西南的旅程。喜欢越野摩托车的以自己的宠物:一只叫 Oakley Anne 的英格兰赛特犬命名了自己的品牌,摩托车手把是他们的第一款产品,随后逐渐涉猎市面上没有的护目镜。“定义问题,找到解决方案,用艺术包裹它们”的想法一直是他的口头禅。 Oakley创始人Jim Jannard 第一款产品:The Oakley Grip 最早的护目镜 O Frame MX 由BMX骑手为他们自己设计 The Oakley Eyeshades X-Metal Romeo 和Satisfy合作的Eyejacket 更日常的Frogskin型号 超越时代的创造力 创始人直接莽撞的性格塑造了Oakley专注未来、挑战边界的特质。他们为了实现各种极端的性能开启研发,也因此获得大量的专利。同时在工业设计师Peter Yee的带领下,不局限于眼镜本身的设计,而是专注于与速度和性能相关的事物:比如具有流畅、动态特性的赛车,引入“加速曲线”的概念,在设计中创造出连续、动态的流动,使Oakley更加注重未来主义和超功能性,摆脱了当时涉及几何、锐利和扁平风格的传统眼镜设计。同时Oakley据说也是拥有世界上第三台3D打印机的公司(前两台在NASA),当设计软件刚刚出现时,他们就利用数字技术为新产品绘制蓝图和草图。 Oakley的总部大楼 2000年悉尼奥运会亮相的Overthetop 前产品设计VP - Peter Yee 挑战认知的DNA Oakley的狂野风格延续到了手表乃至创始人的下一次创业中。1998年,Oakley发行了第一款手表,取名叫“定时炸弹”,其生物形态设计和钛金属外壳不仅表达了 Oakley 品牌的个性,也像是对其他品牌“竖起了中指”。他们后续生产的Time tank的方形腕表也被“友商”诉讼,改名为minute machine。而卖出Oakley后的创始人则创立了RED,推出首款实用的 4K 分辨率摄像机,彻底改变了电影业的拍摄方式。2009 年,他被《Fast Company》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创意的 100 人”之一,总是无所畏惧地重新想象着已有物品的设计。 Oakley的第一款手表“Time Bomb” 乔丹佩戴金色的“定时炸弹” Peter Jackson是最早使用RED高清数字摄像机的导演 享受翻红红利 如今的Oakley用自己1.0的设计享受着2.0的成功,但它不是这股风潮的始作俑者,其时尚浓度是由玩家与外界因素一步步带高的。但现在的Oakley也终于官方亲自下场,通过和Brain Dead的创始人一起合作“Oakley Factory Team”、生产跑鞋、服装等更多品类推动品牌时尚潮流化进程,把本来属于自己的市场慢慢夺回。这也是对品牌自身特质的一种浅浅弱化,把光怪陆离的梦境里的内容和现实的重叠部分增加,并且落地。 巴黎世家的Oakley“贵替” Braindead合作的Factory Team特别款 拍卖价达62500元美金的金镶钻Oakley |延伸阅读| 《Cool Shades: The History and Meaning of Sunglasses》 How Oakley got so cool How Oakley Polarized the World of Fashion A Ticking Time Bomb: The Inside Story of Oakley’s Watch Line Oakley Unveiling Oakley Heritage in Eyewear Innovation From Motorcycle Grips to Global Icon: The History of Oakley Peter Yee and Oakley: futuristic fashion’s unsung hero Music by D Fine Us - Body on Fire |本期勘误| * 创始人热衷摩托赛事时期为70年代中期,不是90年代中期 * Joopiter上Oakley拍卖价为62500元美金,不是标价
- EP.59 NASA - 最遥远的距离和亲切的幻想
回顾童年梦想,科学家和“太空人”是上一代最常见的回答,而聊起太空热潮的起源,就离不开NASA这个熟悉的名字。这个诞生于冷战背景下的科研机构,现在成为了美式复古和“太空潮牌”的代名词,从运动服到奢侈品的合作款层出不穷。NASA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成为航天的图腾,牵引着我们的哪些情绪? 00:12 对于NASA的印象 01:47 NASA诞生背景 05:56 现在的NASA温和且平庸? 07:51 “我们选择登月” 14:04 关于登月的负面声音 18:41 一场盛大直播带来的影响 27:55 对NASA的人格崇拜 30:25 大佬们的航天梦 36:11 NASA的logo设计 42:45 从史努比开启的IP 44:57 NASA恒远影响力的来源 48:30 复古而又治愈的形象 |本期亮点| NASA的前身是成立于1915年3月3日的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for Aeronautics,NACA),该机构允许商业和军事客户在合同的基础使用NACA设施,研发出了NACA发动机罩、NACA翼型系列以及 区域规则超音速飞机。由于苏联在航空航天上的快速进展(1957年10月4日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与美国航天的停滞,1958年NASA应运而生,虽然名义上是民用机构,但实际上大部分项目都服务于军事目的。 第一次NACA会议 在风洞中校准调试 NACA早期的火箭研究 1962年肯尼迪在莱斯大学发表著名演讲《我们选择登月》,要求十年内完成登月。1969年阿波罗11号成功登陆月球,配合全球直播造势与金句“个人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NASA一时间成为了享誉全球的太空科研机构。随着巨大的热度它也遭受大量质疑:如登月真假阴谋论和赞比亚修女公开信,但其巨大的影响力对科研乃至文化创作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肯尼迪讨论NASA相关计划与登月新闻 Nike x Tom Sachs联名款 航空航天这件事从科学家、飞行员乃至今天的投资者们都带有深刻的“精英形象”。回顾NASA,从冯卡门到其招募的冯布劳恩团队,再到我们熟知的钱学森与凯瑟琳·约翰逊,他们的高智商天才名号可谓如雷贯耳;而宇航员们:加加林、阿姆斯特朗、杨利伟也为人铭记。现如今随着马斯克、贝佐斯这些超级富豪的入场,无疑为探索太空这件事提供了更多的角度:我们是将其视为下一块殖民地,还是作为资源索取、作为个体尊重?与此同时,NASA的先锋者光环也逐渐消失了。 冯卡门 冯布劳恩 Blue Origin 飞跃卡门线 如今的NASA,不再是一个埋头造火箭的理工男,而是选择更烂漫的向公众介绍探索太空有什么好处,这一切或许从NASA把史努比作为登月计划的吉祥物就迈出了第一步。同时它的两个标志也为人津津乐道:蠕虫字体worm和肉圆标志meatball也常常出现在各大联名的产品上。NASA积极地开拓社媒账号进行宇宙科普,让公众更亲密地和光年以外的单位产生联结,在最遥远的距离之外带来美和对未来的展望。 NASA的两个经典logo:The Meatball vs. The Worm 宇航员出征与欧米茄超霸史努比登月款 |延伸阅读| Symbols of NASA Moon Landing 50th Anniversary - The Atlantic Voyager 1, First Craft in Interstellar Space, May Have Gone Dark Masters of Their Craft: 10 Years of Tom Sachs and Nike's NikeCraft Partnership Is Mars Ours? Space Oddity by David Bowie First Man (Original Soundtrack) Moonhead by Pink Floyd - (BBC broadcast 1969)
- EP.58 航空品牌特辑 - 展开讲讲飞行这件事
航空公司作为“超级承运人”,它们的首要任务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完成点对点的运输。有别于实体产品,航空公司所提供的服务体验产品,有其难以标准化、不可储存的特性。因此,在提供服务体验产品的过程中,如何保障可持续性是每一个航空公司都在思考的。本期节目我们将与嘉宾恩临展开讲讲飞行这件事。我们各自如何规划飞行?我们又会如何评价一次飞行?航空公司在这个复杂庞大的飞行系统中所承担的角色是什么?航空公司的“品牌性”如何表现?请听本期播客。 |嘉宾介绍| 恩临 恐飞的飞友,航空文化观察者,上过航空品牌管理的课,为航司做过咨询项目,也曾经一年飞了20万公里。 |时间轴| 00:22 航空特辑的由来及嘉宾介绍 03:21 规划飞行和买机票时的会考虑什么? 08:34 “安全”是每次飞行体验的基础 15:00 服务体验产品的四个面向 22:15 如何定义一次好的飞行体验?Must-have 和 Nice-to-have 39:42 廉价航空只做到了Must-have的要素吗? 40:49 航空公司“品牌性”的触点是什么? 54:06 差异化打造“品牌性”的一些创新尝试? 01:05:10 服务体验在于赋能 01:09:38 为什么在香港转机有更好的体验? |本期亮点| “安全”是每次飞行体验的基础 根据出差和商务休闲不同的出行场景,我们在规划出行的时候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元:价格、时间、航空公司、积分、机场、机型,这些因素没有明确的先后顺序,可能同时影响我们的选择。但不管每个人的排序是什么,“安全”始终是我们每次飞行体验的基础。 服务体验产品的四个面向 有别于实体产品,航空公司所提供的服务体验产品有四个面向:无形的(Intangibility)、不可分割的(Inseparability)、具有差异的(Variability)、不可储存的(Perishability)。 航空公司“品牌性”的触点 我们在谈论航空公司“品牌性的时候,有很多具象的和抽象的触点都会在我们的脑海里,而这些触点都是由我们每次飞行体验生发出来的,并且不尽相同。为了与乘客产生更深刻的共鸣,航空公司通过差异化的创新尝试满足更多的需求和期待。 新西兰航空Skycouch 曼谷航空的Blue Ribbon Boutique Lounge 苏梅岛机场候机厅 阿联酋航空飞机餐 卡塔尔航空在多哈机场的休息室 |延伸阅读| 《Moments of Truth》by Jan Carlzon
- EP.57 百老汇 - 最具有生命力的表演文化IP
是否还记得上一次看音乐剧是什么时候呢?如果最近没有看过音乐剧,是否还记得《雪绒花》、《Memory》这些耳熟能详的音乐剧歌曲?本期节目我们将聚焦,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线下演出IP,百老汇。看看百老汇这个音乐剧的代名词,是如何发展成举世闻名的剧院片区,又是如何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成熟的表演形式?同时,我们也会探讨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百老汇是如何保持创作,在商业上长盛不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又需要什么样的表演文化类IP?请听本期播客。 00:22 停更这段时间我们做了什么? 06:11 地理上的“百老汇” 10:55 百老汇是音乐剧的代名词 16:04 音乐剧的要素和细分 21:15 看百老汇我们获得了什么? 25:26 相爱相杀的好莱坞与百老汇 29:41 从百老汇走出来的“演员”职业细分 33:33 百老汇如何维持长久的生命力? 37:25 以“创作者”为核心的内容孵化组织 42:07 看百老汇也是特色的旅游体验 45:11 和时代站在一起,使得百老汇经久不衰 49:51 百老汇作为IP的外延发展 52:08 国内有哪些全民性的表演文化IP? |本期亮点| 什么是百老汇? 百老汇首先是地理概念,即Broadway,是一条贯穿纽约的大道,也具体指时代广场周围的剧场区(Theater District)。百老汇也是音乐剧的代名词,是用音乐和歌曲,配合舞蹈,来推动剧情发展的舞台剧,常见的分类包括叙事型音乐剧、概念音乐剧和点唱机音乐剧 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 百老汇所代表的音乐剧是一种独特的综合艺术形式,也是源自大众的通俗艺术。从最早的以娱乐为主的形式,在经历了20年代的自由发展和40年代黄金时代后,演变成近现代以剧情为主导的音乐剧形式。 相爱相杀的百老汇与好莱坞 作为一个美国文化输出的窗口,百老汇虽然在票房规模上远不及好莱坞,但是为好莱坞电影输送了许多灵感、素材和人才。而好莱坞电影对百老汇的改编,让更多大众了解到优秀的作品。 百老汇如何维持长久的生命力? 百老汇本身并不是一个单一实体或管理机构,而是一个相对松散的平台,通过剧院、制作公司和投资者的合作,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商业生态系统。除了商业模式之外,以“创作者”为核心的内容孵化组织,与旅游结合的文化体验,以及音乐剧本身与时代同步的发声,使得百老汇能够一直长盛不衰。 文化演出的品牌IP化 一个文化演出是否能成为IP,需要稳定的团队、有全民、更包容的内容,同时需要紧跟时代的话题,有更多除了现场演出以外的触点。有好的产品,又能不断更新迭代,找到与生活切面的连接点。表演文化IP的打造,其实与做品牌是相同的。 |延伸阅读| 纪录片-百老汇:美国音乐剧(Broadway:The American Musical) 李宜橙:美国百老汇音乐剧革新范例——谈乔纳森·拉尔森作品中的革新精神 The History of Theater on Broadway Four Years After Shutdown, a Mixed Recovery ‘Hamilton’ Inc.: The Path to a Billion-Dollar Broadway Show
- EP.56 LVMH的“边角料” - 另辟蹊径,还是向下收割?
奥运赞助、现实版继承之战……诸多话题加身下的LVMH,即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是这个人均一件奢侈品时代无与伦比的巨头,集团“头目”伯纳德·阿尔诺的收购手段也一直被津津乐道。在如今的经济下行时期,奢侈品们也纷纷将眼光转移到了新的战场。本期我们将聚焦于在近些年来集团不断购入的酒店和餐饮品牌,试着描述这些为富豪阶级打造的假日体验。奢侈旅行会是下一个风头?什么体验才能匹配天价出行?奢侈品终将回归小众?奢侈品和精品之间的差距又在哪里?请听本期播客。 00:10 LVMH简史及收购一览 07:17 LVMH的收购逻辑是什么? 12:52 奢侈品需求在悄然发生转变 16:36 Belmond,专为旅行鉴赏家设计 27:48 Orient Express 东方快车,活着的传奇 39:22 白马酒店,LVMH的“样板间” 46:56 DFS,体面的免税购物体验 51:36 聊聊伯纳德阿尔诺 57:33 做“精品”还是“奢侈品”?RIMOVA、Tiffany & Co.和 COVA 65:46 关于Louis Vuitton City Guides |本期亮点| LVMH与奢侈风潮 LVMH集团,即路威铭轩是由全球著名的皮件公司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与酒业家族酩悦轩尼诗(Moët Hennessy)合并而成,如果去官方网站的集团历史,则会特别强调1989年伯纳德·阿尔诺成为集团董事长的时刻。伯纳德·阿尔诺擅长收购具有历史积淀和溢价能力的品牌,低点买入高位盈利是他的常规操作。 盘点LVMH近些年来的的收购,从RIMOVA到Tiffany & Co.,他们的定位往往给人一种奢侈品以下的感觉,更像在打造精品和潮流的形象;与此同时在经济下行的时期,“中产和新贵”在奢侈品消费中表现疲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核心富豪客户们的个性化、独特化消费体验正在悄悄推动新的潮流。 “Luxury”作为一个标签,在国内或许已经卷到头了,人手一件奢侈品的时代过后,奢侈旅行是否会是下一个赛道? Belmond,专为旅行鉴赏家设计 LVMH在2018年成功收购Belmond奢华酒店。从知名度看Belmond不是奢华酒店的首选。但从品牌的价值观看,两者是契合的。LVMH重视创新,重视在地工艺和文化。Belmond则是想要通过世界最有价值历史文化选址,为客户带来“美丽世界”——Belmond在拉丁语中的释义。 Belmond的愿景是建立一个“专为旅行鉴赏家设计的品牌”,一半以上的酒店位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周边,同时在各种条件相对艰巨的自然环境下,为客户提供了有品质、私密性的服务。在Belmond的非洲营地仍然保留着私人直升飞机接待与私人的花园、泳池。猎奇的选址,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强调,是他们熟练的运营方式。 但Belmond所创造的旅行故事如同他服务的群体一样,是一个只迎合欧美客户的旅行故事,甚至可能带有些对“殖民黄金时代”的追忆。在他们设计的旅程中,会刻意略过目的地相对负面、真实的一面,相较于深入当地的风土文旅,更像是隔着单面镜隐形地窥探主观臆想中的风景。 Orient Express,活着的传奇 Belmond旗下的东方快车现在由LVMH和雅高合作打造,包括复兴历史悠久的豪华列车、在罗马和威尼斯开设首批酒店,并继续有选择地开发其他全球目的地,东方快车也将于2026年推出第一艘 Orient Express 邮轮。东方快车的起源是比利时工程师乔治在美国发现了拥有世界上第一辆卧铺车厢的铁路,他将这种豪华的体验带回欧洲,打造了一辆直达东方的豪华列车。1883年第一列东方快车从巴黎出发前往君士坦丁堡,就此无数传奇拉开序幕。 如今乘坐东方快车更像是一场重演过去上流社会的集体秀,大部分乘客换上西装或晚礼服,珠光宝气地登上这辆传奇列车。这种没有效率的交通方式,已经不是出行,而是目的地本身,以东方快车CEO的话来说这种旅行是“一架带轮子的私人飞机”,而车厢就是“艺术品”。“当你穿越法国北部的乡村时,你会在床上醒来,床上躺着早餐。你拉上百叶窗,窗外就是瑞士阿尔卑斯山和瑞士湖泊,这种体验是物超所值的。” 白马酒店,LVMH的“样板间” LVMH在2006年创立、运营的白马酒店相较于Belmond更像传统意义上的奢华酒店,强调酒店内的法式服务体验。不管白马庄园酒店的位置在哪,提供的都是高定的法式服务,去营造温馨、优雅的氛围。同时白马庄园与集团其他品牌的关系也更为紧密以创造协同效应,无论在法国的高雪维尔还是在马尔代夫都能体验到娇兰提供的SPA,米其林三星餐厅提供的传统法式美食,就像一个LVMH的Disneyland。 白马庄园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接待艺术-Art de Recevoir,去体现它与其他奢华酒店的差别,其间暗含着对客人精心细致的关注,其中涵盖了准备迎接、客人抵达与客人安顿。为了让工作人员能够有更合身、得体的状态去迎接客人,白马酒店邀请同属于LVMH集团下的Patou的艺术总监,根据酒店不同的职务,设计出不同的制服版型轮廓,确保每天穿着制服工作的人传递出法国人的传统和机警的处世之道。 DFS,体面的免税购物体验 DFS由Charles Feeney和Robert Miller于1960年创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实现业务拓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奢侈品旅行零售商。在1996年被LVMH收购后,DFS背靠资源实现优质的品牌组合;同时相比其他同类型的免税店和品牌,DFS为顾客提供高品质的购物服务体验,开设在市区的T Galleria门店逐渐成为一个高端的旅游目的地。DFS最大的魅力在于,顾客在购买产品时能享受优惠的价格,同时还能享受专卖店的体验和服务。 创始人Charles Feeney的故事也让人敬佩。1982年,Feeney创立了大西洋慈善基金会(The Atlantic Philanthropies),并在其后将自己大部分财富秘密转移到基金会,用于教育、健康、社会公正等多个领域。这也是Feeney在践行“在生时捐赠”的理念,即在有生之年亲自管理和捐赠财富,以确保资金能够有效地改善人类福祉。他的这一举动也促使众多慈善家在2010年发起“捐赠誓言”运动,惠及更多的人。 |延伸阅读| Belmond Belmond Unveils Blueprint for a Year of Transformation Acquired - LVMH 巴黎的Cheval Blanc酒店 白马庄园官网 LVMH和雅高携手打造Orient Express Belmond展示东方快车车厢 对于东方快车的评价 东方列车的历史 法国总统保罗·丹斯切尔坠车 LVMH收购史 伯纳德阿尔诺访谈 Music by Raviv Leibzirer - Allegro assai
- EP.55 全球城市公园巡礼——治愈我们的绿地,也在缝合着城市
不论从健康还是精神的角度,公园已经成为了现代城市配置的刚需;在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中,公园也总在有意无意中包围和不断出现。本期节目我们分享各自所喜爱的、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公园,给到听众朋友们一些推荐与对于理想公园的构想。 00:11 New News 02:54 从中山公园到公园印象 06:16 国内公园的变化 10:14 公园的起源和定义 16:34 适合自己逛的公园推荐: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日本新宿御苑 22:50 适合自己探索的公园:北京亮马河河岸公园、伦敦皇家植物园 28:36 带朋友一起逛的公园推荐:纽约中央公园、英国海德公园 35:37 适合观光的公园:新加坡滨海湾花园、香港西九龙艺术片区、芝加哥千禧公园 41:39 路过的惊艳公园:巴黎皇家宫殿花园 46:05 日常里的公园: 华盛顿广场公园、布莱恩公园、里斯本广场 51:38 主观上公园分类 56:05 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 63:09 理想中的公园什么样? |延伸阅读| 最美公园推荐 园林设计师的愿景 城市公园的源起、发展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19世纪奥斯曼(Baron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的巴黎改造 丹尼尔·伯纳姆(Daniel Burnham)“不做小规划”的芝加哥 伦敦海德公园,不会过气的城市「网红」 揭秘全球首座「国家公园城市」,伦敦做到了什么? 哥本哈根「碳中和」基建——指状公园系统 十个最佳公园 Music by Ran Raiten - NutBug Life
- EP.54 达拉斯独行侠 - “凡人”球队升级之路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NBA总决赛上,达拉斯独行侠以亚军的身份结束了这个赛季。相较于联盟中豪门的星光璀璨,独行侠总是显得“平凡”,但始终保持着不俗的竞争力。今天我们将从球队和品牌的角度,来看看NBA最讨喜的球队老板库班,是如何把一支鱼腩球队打造成如今成绩与商业价值兼备的德州神话。 *在本期节目中多次提及的小牛与独行侠为同一支球队,独行侠是18年更换中文名后的新名字,烦请各位听众谅解 00:13 球队也是广义上的品牌 06:20 库班前小牛队简史 09:57 库班发家史 16:10 库班是个怎样的人? 19:02 德州的特别之处 21:26 体育队伍的商业价值 26:29 球队盈利与人情味 30:08 球队的“爆款”-球星 37:45 独行侠的管理模式 43:59 要成绩也要业绩 45:33 观赛体验也是体育的一部分 50:29 为什么库班会卖球队? 55:05 库班要竞选总统? |本期亮点| 库班发家史 1982年库班来到了达拉斯,从调酒师做起成为了一家PC软件零售公司的销售。利用这份工作中获得的知识和极强的销售能力,他创立了MicroSolutions进行软件整合和分销的生意,最终将公司卖了六百万美金。这也正值美国互联网泡沫的开端,库班又利用自己对于硬件和软件的知识,通过投资买卖股票赚了1500万美金。随后不甘寂寞的库班开始新的创业:broadcast.com,将美国的电台节目搬到了互联网上。在互联网泡沫的高点(2000年前后)他以57亿美金把broadcast.com卖给了yahoo,成为了亿万富豪俱乐部的一员。 除了亿万富豪,库班的另外两个身份显得更得人心:“热心肠的资本家”与“爱体育的老板”。在他卖出broadcast.com的时候,330个员工里有300人都成为了百万富翁;真人秀Shark Tank上,他给70多家公司投出了2000万美金;在他对外公布的邮箱上,他也会积极持续地回复各种信件。 他成为小牛队老板的原因也很随性:因为喜欢篮球这项运动,去达拉斯主场观赛时觉得球场太空,如果自己接手肯定能让更多人来看比赛,因此以一口价2.85亿美金买下了球队(据说他因没砍价多花了1亿)。 独行侠的商业价值 球队的商业价值往往从财务表现(收入、利润、债务情况)、球迷基础(现场观众人数、电视观众人数和社交媒体粉丝数量)、市场价值(品牌价值和商业收入,例如赞助合同和商品销售)、体育成绩这几个维度来衡量。 在库班到来后,这支过去胜率仅有40%的球队拿到了一冠两亚的成绩,曾经空旷的球馆在上赛季上座率排到了前三名,这两点足以佐证他将曾经的鱼腩运营成为一支实力与人气兼备的球队。虽然他是老板不是经理,但他深入球队的决策,特别是在2011年夺冠之后,库班的管理能力收到了一致的赞美。 去年,库班以35亿美元的价格将球队73%的股权出售给阿德尔森家族,他们也是拉斯维加斯最大的赌场和房地产开发商sands金沙集团的掌门人,至此库班功成身退,留下了一段堪称完美的老板生涯。 独行侠的“爆款” 球星对于一个球队来说,直接关乎比赛成绩、票房、周边销售,称他们为球队的“爆款“毫不违和。许多人喜欢独行侠的原因也出自球星对球队的忠诚,或者说球队对球星的忠诚——从诺维斯基一直到如今的东契奇时代。但球星的忠诚从不止钱到位,也有很多场上场下的多元因素。 在管理策略上,区别于大多球队直接地购入球星,达拉斯倾向于投资在教练团队上。他们是联盟第一个雇佣全职心理咨询师的球队;他们也是第一个教练团队中,有一个数据专家在比赛期间坐在场边。在05/06年时,联盟只有三四家球队用数据分析帮助分析球员健康和场上表现,独行侠就是其中之一。 但严格意义上来说,库班不是一个好的球队经理,在选择球员时他会像投资人一样低买高卖,衡量一个球员的潜力和风险。所以他们的策略从来不是买超级球星,而是围绕着当家球星去打造团队。在诺维斯基时代库班的策略很失败,诺维斯基直到33岁了才拿到队史首冠,险些错失球员黄金年龄。 球迷,也是比赛的一部分 库班刚刚接手球队的时候,因为成绩不佳看客稀少,他甚至会亲自打电话卖票,也在那时候他有了崭新的想法:要让主场的比赛像party一样没有冷场时间。如果能做出联盟数一数二的现场体验,这样在成绩没这么好的时候也会有人来看球。为此达拉斯主场的球馆内曾有着室内运动馆最大屏幕的记录,也曾不提供WiFi,只为让大家沉浸比赛。 当一般的老板在包厢看球时,库班在场边穿着球迷服摇旗呐喊。在“老板也当啦啦队”的狂热氛围中,独行侠的主场一直备受自家球迷与球员的喜爱。另一点有趣的是,达拉斯独行侠的英文名“Mavericks"与如今的中文名“独行侠”都是由球迷投票选出的。在一点点的联结中,球迷也成为了比赛的一部分。 Music by I am Fowler - Be Same One
- EP.53 Slow Living 特辑:鹿特丹,水到渠成的活力城市
渐渐走进盛夏,Slow Living 城市特辑也将带来更有活力的城市故事。本期的城市故事来自荷兰第二大城市,欧洲最大的港口——鹿特丹。鹿特丹作为一个非传统的欧洲城市,在二战后试验性得进行了自我重建。从建筑、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文化到居住人群和语言环境,鹿特丹都体现它作为一个宜居城市的包容性和流动性。我们的建筑师朋友春阳通过他十余年的居住体验,为我们展开对鹿特丹生活的想象。创新、叛逆的建筑是否已经融入鹿特丹的日常?30分钟生活圈鹿特丹人都在做什么?移居鹿特丹可行吗?请听本期播客。 |嘉宾介绍| 春阳,居住在荷兰14年的建筑师,平时最爱和朋友聚会,喜欢养一些花花草草。热衷于艺术,迷恋古典音乐,也沉迷于电音party; 喜欢在欧洲各个城市游走,通过镜头记录值得纪念的时刻。希望未来可以拥有自己的花园和狗。 |时间轴| 00:43 嘉宾介绍 01:31 乱糟糟的鹿特丹初印象 03:43 鹿特丹中央火车站为城市注入活力 09:54 具有试验性的建筑:Cube House、De Rotterdam 15:22 造型奇特的公共建筑:Depot、The Markthal 25:38 建筑师的不加班日常 29:51 丰富的文化体验:博物馆、音乐会、电影节 40:44 鹿特丹的城市氛围 43:55 悠久包容的移民文化 49:15 移居鹿特丹可行吗? 53:08 宜居城市的必备要素 01:02:00 一个小彩蛋 |本期亮点| 试验性建筑为日常注入活力 鹿特丹,在二战后进行大规模的重建,以其创新精神和对建筑艺术的不懈追求而闻名。在这里,试验性建筑不仅是城市天际线的亮点,更是对未来居住和生活方式的探索。当然,试验性建筑不仅仅是建筑本身,它们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给鹿特丹注入活力,也是每个生活在鹿特丹的人与城市互动的载体。 鹿特丹中央火车站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它与周围的城市建筑一般高,向南延伸出特殊的标志形象,与城市中心相连,北部采用常规的设计,与小镇相连,模糊了交通枢纽与生活的边界,将不同城市功能区衔接流畅。作为城市客厅,带有红色的花岗岩当作地砖,像是“红毯”热情得迎来送往。 Cube Houses 由皮特·布洛姆(Piet Blom)设计。他将每个住宅空间视为“树屋”,设计成倾斜的立方体形状,以提供更多的窗户和更好的视野。整个建筑群就像一片森林,希望为居民提供足够的居住空间同时,建造一个安全的公共空间,具有村庄般的社区感。 De Rotterdam 由OMA设计,是荷兰最大的单体建筑之一,具有六种不同的空间功能和属性。它静静得伫立在伊拉斯谟大桥边,塑造鹿特丹独特的城市风景。塔楼的错位设计形成三道缝隙,这些缝隙不仅为建筑带来视觉上的动态效果,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不同的观赏视角。巨大的体量,让人们走在伊拉斯谟大桥上时,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Depot和The Markthal作为MVRDV的代表作,通过独特的大碗和马蹄造型,吸引着众人的视线。Depot通过特殊弧形镜面,让人们通过另一种方式看到鹿特丹的城市全貌。作为世界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典藏库,Depot让参观者可以360度欣赏藏品。而The Markthal,这座结合了传统与创新的建筑,将传统的露天市集巧妙地融入现代住宅区,创造出一个拥有巨大彩绘拱形天幕的独特空间。其悬挂的玻璃幕墙设计,在视觉上将室内与室外空间融为一体。鹿特丹的试验性建筑不仅展现建筑艺术的无限可能,也引领着每一个生活在鹿特丹的人发现新的魅力。 宜居城市里的生活小确幸 鹿特丹,这座现代而充满活力的城市,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宜居的理想之地。城市中星罗棋布的音乐厅、博物馆、影院,构成了一个文化网络,让人们在自行车上轻松穿梭,享受艺术的洗礼和音乐的盛宴。无论是沉浸在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的古典艺术中,还是在Depot的互动体验里探索,或是在家门口的音乐会上感受世界级的演出,让生活在鹿特丹的人感受到这个城市的丰富度,而丰富度就是鹿特丹宜居的集中体现。鹿特丹电影节作为名副其实的观众电影节,更是让影迷们沉浸其中。这些水到渠成的幸福时刻,是生活在鹿特丹的小确幸。 “非典型”移民文化 荷兰虽非传统意义上的移民国家,但鹿特丹却以其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欧洲首个非荷兰裔居民人数超过本土荷兰裔的城市。这座城市的包容精神,从早期华侨的足迹,到20世纪60至70年代摩洛哥和土耳其移民的涌入,一直延续至今。2025年,由 MAD 建筑事务所设计的 FENIX 移民博物馆将在鹿特丹的城市港口落成。鹿特丹的多元文化背景,不仅促进了英语的广泛使用,更让这座城市在欧洲英语普及率排行榜上名列前茅。鹿特丹对各种文化的好奇心和开放态度,使其成为不同文化交汇融合的熔炉。在这里,人们可以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正宗民族美食。然而,在全球化和政治复杂性的大背景下,鹿特丹的包容性移民政策也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 那些有趣的建筑: 鹿特丹中央火车站 Cube House De Rotterdam Depot The Markthal 伊拉斯谟大桥 那些前沿的事务所: OMA MVRDV Benthem Crouwel Architects West 8 提到的音乐家: Mikhail Pletnev 音频剪辑:Cookie
- EP.52 只做牛仔,但不止牛仔 - 专访DENHAM品牌中国主理人Bisen
牛仔这个品类一方面代表了时代和观念的进步,以全民服装的姿态打破了服装一直以来作为阶级和身份的象征;另一方面,牛仔是一款不赶时尚的经典单品,能够随着时间生长出属于穿着者自己的变化和痕迹,越久越好。来自荷兰的品牌DENHAM以优质的牛仔裤贯彻始终,优质而非奢侈的定位和对于消费者的洞察让他们脱颖而出,慢慢塑造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圈。本期播客,我们将和DENHAM中国品牌主理人Bisen一起走进牛仔的世界,看看牛仔裤背后的有趣故事。 03:39 品牌主理人Bisen的个人经历 07:38 特别的线下空间-上海太古汇店VIP Room 09:13 如何定义一条好的牛仔裤 13:08 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牛仔理念有何不同 18:18 DENHAM 如何兼容西方与东方 25:04 “牛仔工匠”的定位如何体现在产品和体验上 34:14 讲讲养牛这件事 43:50 品牌合作:艺术与生活方式 53:01 商业与文化的平衡之道 01:00:19 未来值得期待的联名 |本期亮点| 好的牛仔,是一切的前提 DENHAM the Jeanmaker由Jason Denham 在2008年创立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品牌从提供最优质、高品质的牛仔裤开始,产品线逐渐扩展到男、女装全品类系列,包括外套大衣,上装,下装及配件。DENHAM认为好的牛仔从好的面料开始:质量、产地、激情、养护是他们一以贯之的核心。 细节藏真 “如果你想看看牛仔裤的质量高低,就把牛仔裤翻出来。”牛仔裤中优秀的细节总是被隐藏起来,其中缝制的细节,微小细节的处理:例如铆钉、腰封是是否完全对齐都常常被忽略。在牛仔裤的约克线与他臀部裁片的地方尤见功力,这两点的交接点是牛仔裤缝制里面最后的一个部分,由于厚重的面料特性往往被分岔处理,但DENHAM尽可能在有操作空间的面料上实现了完整的缝合。 长久陪伴 每一家DENHAM都是一家综合的牛仔养护店,他们会在门店为客人提供修改、修复和洗牛服务。其中印象深刻的就是门店的手洗牛仔服务,他们认为手洗除了清洁落色以外,还可以延长牛仔裤的穿着寿命和提升牛仔裤的舒适度,伴随你记录自己的生活。对于破损的衣物,他们也会进行定制化remake,让它以更新的面貌继续陪伴自己的客户。 从原色到复古 DENHAM深入从原色到复古的全过程,为复制自然落色的艺术而着迷。他们与最顶尖的意大利及日本的牛仔工厂深化合作,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达成褪色与分层立体养成的精妙平衡,为此他们也会赞助“养牛大赛”,将更多生活中产生的极致牛仔之美带给受众。 “养牛大赛”是一场针对牛仔裤狂热爱好者们的竞技挑战,在规定的时间内让选手将牛仔穿出自己独有的纹路。DENHAM与国内知名复古论坛33oz 合作,对“养牛大赛”进行赞助,在整个比赛期间不仅提供各式各样的丹宁产品,还推出了“复刻”计划,对那些在“养牛大赛”中表现出色的选手的丹宁产品进行复刻,让经典作品找到自己的市场。DENHAM不仅让这一小众活动变得更加规范和大规模,还鼓励更多对“养牛”抱有观望态度的新玩家积极参与,为推广国内丹宁文化贡献了一份力量。希望通过丹宁竞赛的方式,传承这些陪伴牛仔和工人度过漫长人生的经典。RIDE AND MADE从不只是西部牛仔们过去的浪漫,也属于每个生活的人。 只做牛仔,但不止牛仔 DENHAM在选择合作方时非常看重的一点是将自己定位成Jeanmaker,不贪心可以把所有的品类都做好,但是也想给自己的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他们通过这个方向去选择自己的长久合作对象:与本土品牌BELONGS共同制作银饰,与年轻艺术家一起丰富图像视觉,和酿酒师一起为消费者们酿造清酒……在点滴的体验上实现积累,一步步打造更加完整的品牌生态环境。 Music by Aves - Candle Lights 音频剪辑:Cookie
- EP.51 土特产与伴手礼 - 从扎根一方到风味代表
在每趟旅途的末尾,要不要带些土特产回去是一个总会出现在脑海的问题,但当下让人满意的土特产却不太多见,从土特产衍生出的品牌们似乎也总难尽如人意。本期节目,我们将聊一聊对各地特产的印象,讲述有趣的“土货”们和它们各不相同的品牌化道路。 00:11 春末夏初的New News 03:29 为什么要聊“土特产”?如何定义“土特产”? 09:40 家乡的土特产 13:05 从特产发展而来的伴手礼:Tokyo Banana、白色恋人 23:40 为什么聊到特产,我们想到品类,而不是品牌? 31:42 土特产的“正宗”与“源头”之争 37:07 "正宗"土特产如何引领新潮流:微热山丘、乌苏啤酒、良壤蛋卷 47:46 土特产进一步发展的可能:Fortnum & Mason、兴隆咖啡 |本期亮点| 土特产的定义 土特产的“土”字为它们定下了朴实的基调,往往很接地气,同时包含的范畴十分广泛——可以是上海的蝴蝶酥或青团这类当地名小吃,可以是澳大利亚的维生素补剂这种地方商品,可以像新西兰的Lululemon通过“全球最低价”被称为土特产,也可以像上海的肉桂卷和咖啡一样借助文化现象被称为土特产。 本期的我们将重心放到和原产地紧密结合的食品类土特产上。它们往往与产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不同的地理位置因而具备了风味、工艺或是形态上的特征。在它们的故事里,“在地性”“传承与创新”这些有趣的元素频频出现,对地大物博的中国来说是值得被讨论和思考的话题。 造出特产:经典伴手礼 日本在土特产的宣传和差异化上可以说做到独树一帜,每个车站有大量包装食品琳琅满目地陈列,比如在新泄的大米制品、清酒,福冈各种明太子的衍生物,大阪的calbee,京都的八桥饼,其中Tokyo Banana和白色恋人显得格外特别和有趣。 Tokyo Banana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特产,而是一个造出来的特产。它于1991年面世,1992年在羽田机场和东京站开始售卖。Tokyo Banana的母公司为grapestone,最早以咖啡餐具起家,后来开设西式甜点专卖店和甜点餐厅。当时,grapestone想要做一个能够代表东京的特产,于是诞生了这个形似香蕉的西式御果子,也是第一个名字含有“Tokyo”的东京特产。 白色恋人则来自北海道的札幌,由石屋制果糖果公司生产。创始人石水幸安看到了1972年札幌冬奥会的商业契机,想要制作具有北海道特色的伴手礼。于是,他的儿子就在原有猫舌曲奇的基础上,在两片曲奇之间加入一层白色巧克力,制成了白色恋人。为了增强辨识度,白色恋人在包装设计上强调地域特色:深绿色的背景上,有利尻山和雪景。同时,石屋制果围绕“白色恋人”IP搭建了一个主题乐园,能玩,能逛,还能吃,包含纪念品商店、白色恋人博物馆与白色恋人的制作生产线,打造声临其境的全方位品牌体验。 土特产为何总难拿出手? 在国内主流的热食文化下,许多土特产的呈现形式是原始的食材或一道热菜,因此在保存、携带和分享上是个难题。包装缺乏设计感、没有成体系的渠道和宣传,让土特产在传播上具有地域上的局限性。 与此同时,特产是否正宗也容易引发争论。以国内最常见的土特产商店——车站中的稻香村为例,就有北京稻香村和苏州稻香村的“正统”之争,前些年还持续打官司来证明各自的“正统地位”。同样的争论几乎在每个地方的特产身上都会发生,而“正宗性”的辩论往往精准到城市、县、街区、一家店、一个人。当众见难以统一,品牌也更难形成。在没有品牌加持的情况下,零散的土特产们难以用鲜明的印象与响亮的名号走出去。 如何让土特产引领新潮流:创新或深耕 传统口味的凤梨酥往往是冬瓜凤梨馅,讲究皮薄馅多。而来自台湾的凤梨酥品牌微热山丘后来居上,通过主打产品“土凤梨酥”,即用凤梨馅做的凤梨酥,脱颖而出。同时将土凤梨酥和台湾乌龙茶相结合,在店铺提供奉茶的试吃体验。微热山丘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特产,但在产品和体验上做到了颠覆性的创新。 而乌苏走的则是另一条道路:实现在地认同,通过口碑塑造品牌影响力。从一个酒精热爱的环境下杀出来的啤酒口味自然是毋庸置疑,但是让一个地方的人都一致地安利和夸奖家乡的酒水,需要始终如一地深耕。 土特产的最终阶段:赋予文化属性 1707年创立的Fortnum & Mason作为英国的老字号,以茶叶、食品礼篮而闻名。从购物氛围到产品本身,Fortnum & Mason都给人一种“皇室精选”和“质量上乘”的奢华感。作为皇室认证的品牌,他们的产品代表了英国的传统下午茶生活方式,在奢华之余结合田园美学的设计则让他们成为能代表英国文化的特产品牌。 除了代表文化的途径,还有一条更为长久与艰难的道路——培育自己的文化。海南兴隆的咖啡大多数产自兴隆华侨农场,在1954年就引进了来自印度尼西亚群岛的罗布斯塔豆种进行种植。兴隆咖啡在烘焙中加入牛油和砂糖,这样的成品在饮用时即使不加糖奶,味道依旧醇厚。 2020年泰国正大集团接手华侨农场的咖啡厂,将其改造成咖啡产业园,把控从种植采摘、烘焙,到冲泡的咖啡全产业链。至此,本土化的兴隆咖啡完成了产业化的转变,将自己创造的当地咖啡文化传播和发扬。 Music by Aves - Smile 音频剪辑:Cookie
- EP.50 LOEWE罗意威 - 怎样的一场展览,才能讲述178年的故事?
作为一个历经178年的国际奢侈时尚品牌,LOEWE正在聚光灯下。从Beyoncé个人世界巡回演唱会期间的系列舞台造型,到Rihanna超级碗中场秀的红色雕塑感皮革胸衣和飞行服,这个来自西班牙的皇室品牌在天才设计师Jonathan Anderson的操刀下,在一众奢侈品中以别样的生机与可爱脱颖而出。本期节目,我们将一同走进LOEWE 首个大型品牌展览《Crafted World匠艺天地》,探寻这个历史悠久的品牌怎样传承和讲述关于手工艺的动人故事。 “我加入LOEWE之初便怀揣着一个美好愿景:塑造能够打破工艺、艺术和时尚之间界限的品牌。我希望工艺能如同一门学科般得到更广泛的展现,进而提升人们对于工艺的本质及其潜力的共有认知。” ——Jonathan Anderson,LOEWE罗意威创意总监 欢迎看过这次《匠艺天地》展览的听友们,在评论中分享你们的观后感。我们将从评论中选出10位听友,送出LOEWE展览主题帆布袋。 《匠艺天地》将在上海展览中心持续展出至2024年 5 月 5 日,可通过官方小程序预约观展。 00:39《匠艺天地》初印象 06:28 LOEWE的创立历史 13:45 Johnathan Anderson 操刀的品牌复兴之路 22:56 实现传统和创新的平衡 28:51 展览的空间和互动设计 37:06 为什么说《匠艺天地》是一个最好的品牌展? 42:11 LOEWE的西班牙精神体现 46:05 什么是工艺美术运动(The Arts & Crafts Movement)? 53:56 结合工艺和时尚,更好地传承 |本期亮点| 品牌的传承与革新 LOEWE的故事从1846年开始,最早由马德里的一家小型皮革工坊发展而来。1872年,由来自德国的工匠Enrique Loewe Roessberg正式命名为LOEWE。在一位非常喜爱品牌的忠实客户推荐下,LOEWE在1905年正式被任命为西班牙皇室供应商。 1996年,奢侈品集团LVMH收购LOEWE,并在2013年任命Jonathan Anderson担任品牌的创意总监。Jonathan Anderson在接手LOEWE之前,感受到奢侈的定义逐渐演变成打造“门槛”,而他想要做的是恰恰相反的。他希望大家能够与之互动,这也成为他加入LOEWE之后的愿景。所以他给到LVMH的提议是在如何把LOEWE作为一个奢侈品牌的基础上,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在这样的愿景下,他创立了LOEWE基金会工艺奖(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活用工艺中让人们与奢侈品连接的力量。 Jonathan Anderson不仅将许多LOEWE本来有的资产发扬光大,注入了他自己的时尚语言和想象力,还让其更聚焦工艺,打造出品牌独有的文化标签。从2015春夏系列开始,他逐步引领起这个西班牙品牌的复兴之旅。现在看到的LOEWE,特别是它在时尚和时装上的美学体系,正是由Jonathan Anderson一手构建的。 加入LOEWE之后,Jonathan Anderson还找到巴黎著名的视觉设计工作室M/M,重新设计了品牌的logo,在原有的衬线字体的基础上,做了简化,保留传统的同时向现代化过渡。这跟近几年很多品牌弃用衬线字体,换成更潮流和现代的无衬线字体相比,可以说是反其道而行。但恰恰是他重新设计的品牌的Anagram,由四个字母L构成正方形图腾,比原先的图形更加纤细优雅,成为了LOEWE发展中最重要的视觉资产。他革新的平衡还体现在趣味性上——传承、手工、工艺的故事往往被品牌讲述的很沉重,但LOEWE的很多campaign都展现得很轻松、有趣,呈现出更多奢侈品表现力的可能性——不刻意追寻潮流,但始终保持创意的独立性。 《匠艺天地》的展厅“The Atelier 解密工坊”也为工艺的传承和创新这个难题做出了解答:通过展示每款LOEWE手袋制作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品牌如何将数个世纪传承下来的传统和工艺,与21世纪的创新技术相结合。 《匠艺天地》:一场对话,一篇论文 《匠艺天地》的企划开始于一年前,也就是2023年的5月份。LOEWE带着提案找到了荷兰鹿特丹知名的建筑事务所OMA(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当时,OMA与LOEWE没有过往合作历史,OMA又是一家在合作选择上非常严谨的设计事务所。是什么打动OMA?正是LOEWE具有一个丰富但从未对外公开的美学资料库。与此同时,LOEWE还给予OMA充分的空间和自由去对品牌进行完整的梳理和思考,最终才呈现出现在我们看到的《匠艺天地》。 在OMA的精心编排下,这个展览更像是一部具有八个章节的电影,每个章节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独立的故事。当我们穿越一个又一个空间后,我们就看完OMA在1600平方米的空间里给我们创造的一个关于LOEWE的多维故事。 OMA的项目合伙人在《卷宗》的采访中说道:他们当时一头扎进了这个项目里,从马德里到巴黎,从工匠到档案员,通过对话感受LOEWE这个品牌。虽然他们认为这不是一个很有效率的行为,非常耗费时间,但他们觉得整个过程非常有趣。也就是这个过程,让他们逐渐明确了设计的想法,找到了展览的方向。 这场展览的艺术品收藏也堪称盛宴,从内容的丰富性就可见一斑。创作者地区十分多元:从印度的丝带制作者、厄瓜多尔的挂毯艺术家、南非的编篮艺术家再到中国的竹编匠人、陶瓷匠人,藏品的质量佳,范围广。同时藏品的材质丰富而特征统一:包含了橡木作品、陶瓷作品、马鬃编篮作品、纺织作品等等,带着同样浓厚的手工气息。展览把LOEWE的设计和创意过程展现在人们面前,像moodboard一样让我们看到这些产品背后的启发来自哪里。但也可以说这场展十分个人,Jonathan Anderson作为策展人似乎把自己在LOEWE的这十几年,总结和记录成一篇论文,充满了真诚、松弛、可爱和一点点古灵精怪。 丰富而浪漫的西班牙精神 《匠艺天地》展览里专门设置了一个章节叫“感官西班牙”,由四面环绕LED的展厅构成,播放着知名摄影师拍摄的广告片。广告背景都是西班牙的自然人文风光,譬如地中海波光粼粼的海面和安达卢西亚的瓷砖宫殿。西班牙精神在LOEWE上的映射,首先是手工艺传统与当地的美妙风景交织融合。比如这两年很受欢迎的basket编织篮,就满载地中海的海滩上的松弛感。LOEWE也从西班牙民族服饰中找寻着自己的灵感:西班牙弗拉门戈舞者传统服饰上的裙摆褶饰被应用到Flamenco手袋上的设计。工匠使用管状皮绳,手工编织成标志性的盘统结,向两侧拉动结饰时,会在包袋的顶部形成漂亮的褶皱皮革效果,令人联想起裙摆的褶皱。 西班牙文化中的多元包容也孕育着更多的可能性,正如毕加索曾经说过:“你能想象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在展览中也可以看到了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甚至怪诞的的物件。展览里“时尚不设限”章节呈现了69个男女装的造型,涵盖了自Jonathan Anderson上任以来所设计的代表作品。比如广受关注的二次元像素风系列,像雕塑和盛开花朵般的时装系列,都令人大开眼界。Jonathan Anderson开放地把自己的创意过程与他喜欢的、痴迷的东西分享出来,形成了同观展者一种对话。 手工艺与现代生活 《匠艺天地》展览的最后一个部分“不期而遇的对话”,有九个互动展厅。这九个互动展厅把过去十年间LOEWE与手工艺人和大师们的合作项目,变成沉浸式体验,让观众重新去思考“工艺”是什么。这其中包含了陶艺大师Ken Price的新墨西哥工作室、编织大师John Allen的地毯。LOEWE近期推出的中国年系列的玉雕工艺以及与吉卜力工作室的合作系列都有一个专属空间。这些作品用极富创意的方法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创作的魅力。有三个房间专门展示19世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大师作品:William Morris的壁纸,William De Morgan的拼花瓷砖,以及纺织品和壁纸设计师C.F.A. Voysey的画作。 工艺美术运动是一场始于19世纪后半叶的文化运动。主要在英国兴起,随后影响到欧洲和北美。在1880年到1920年间达到高峰,是对工业革命期间大规模生产方法的反思和回应。工艺美术运动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手工艺的美学价值和制作过程中的人性化。LOEWE支持和发扬光大的,正是这种将有“人”的温度的工艺和材料,用一种有创意的方式,为日常生活带来美和功能。 工匠精神(craftsmanship)常常被大多数品牌作为一种排他的特质,体现奢侈和稀少。而LOEWE将工艺和工匠精神视为一件包容性很高的事情,让受众能够成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工匠”这个词,也在这个过程中回到本身的态度上:不是一种包装的方式,而是一种创作的状态和对生活的感触。LOEWE呈现工艺的方式很真诚,并没有刻意强调稀缺、也没有太多不必要的、沉重的传承和使命感。这可能就是Jonathan Anderson想要打造的“culture brand”的含义。 |延伸阅读| When in Doubt, Tweak the Logo 卷宗专访OMA|LOEWE“匠艺天地”展览是如何诞生的 最近大火的LOEWE到底还有多少惊人的设计 Dialogues: The David Zwirner Podcast - Episode 54 | Jonathan Anderson *图片来源:展览实拍及网络资料 Music by Raz Burg - Moonlit Fiesta 音频剪辑:Cookie
- EP.49 Rolex 劳力士 - 值到人尽皆知
从保罗纽曼迪通拿,到潮人穿搭余文乐,劳力士昂贵、有面的形象一直为人称道。影视作品的高频露出,大咖领袖的处处垂青,许多出众人物的腕上都由它装点。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标配、土豪的气质、炫富的工具……许多的中性甚至贬义的标签加身,但它的价值却从未有人质疑。这就是劳力士的魅力和特质所在。 00:12 劳力士与表主的第一印象 08:00 创立故事 12:24 一战下成为瑞士表企 16:28 蚝式与恒动 22:45 二战中成就可靠义企 24:16 石英危机中的超车 28:08 时代造企业?浅聊油车电车 37:47 对供应链超强的掌控能力 40:41 向上收购,直贴受众 45:57 元首表,还是劳 48:53 为何劳能如此经典? |本期亮点| 三渡时代危机,转为自身机遇 创始人汉斯·威尔斯多夫(Hans Wilsdorf)一开始从瑞士进口机芯、表壳还有零部件,完成组装后再对外发售。同时他十分重视劳力士品牌权威度的建立,1910年将两块表送至英国乔城天文台(Kew Observatory)接受测试并获得“A”级证书。由此,劳力士也成为首只获得该官方认证的腕表品牌,继而蜚声国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社会反德情绪高涨,“威尔斯多夫”这个传统德国名字还是为汉斯的公司招来了不少压力,同时随着英国政府开始征收战时高额关税,他们本来就是做进口生意的,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为此1915年汉斯将公司从伦敦永久性地搬迁至瑞士比尔,更名为Rolex Watch Co. Ltd. (劳力士手表公司)。1919年,公司又迁往了瑞士日内瓦,次年汉斯在日内瓦完成了劳力士钟表公司(Montres Rolex S.A.)注册。至此,劳力士成为了真正的瑞士本土钟表品牌,同时借助于战时军官士兵们对手表的爆发式需求,整个公司迅速回归到上升模式里,顺利渡过一战危机。 1943年二战争期间,纳粹几乎快切断了瑞士制表商与主要市场的联系,瑞士边境德国集中营里的数万名盟军战俘成为了汉斯的目标客户。他向英国军官发送劳力士手表,并亲自将手表运到集中营里,每块手表都附有一张票据,凭此票据在战争期间订购的劳力士手表无需支付任何费用,只需战后补上即可。将商业和义举相结合的非凡营销计划,使得劳力士品牌又一次成功渡过二战危机,并迅速从众多瑞士制表商里脱颖而出。 1969年世界首枚石英腕表由日本钟表品牌Seiko在东京推出,平均每月的误差在5秒以内,比当时任何其他腕表都更精确,且能持续工作一整年,是大多数机械表的250倍。同一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了冲击,美元贬值,瑞士钟表的价格猛涨受到冲击,石英革命由此开始。劳力士是当时唯一一家在近15个国家拥有子公司的瑞士钟表品牌,这让他们能够规避并更好地处理货币波动,同时在工艺上稳扎稳打,机芯完成了从Cal.1570到Cal.3035,再到Cal.3135的三代升级,成功从同行中脱颖而出。 经典耐久,蚝式恒动 1926年劳力士的蚝式(Oyster)腕表诞生。独创的旋入式表背、外圈、和表冠,成为世界首款防水防尘手表。汉斯·威尔斯多夫在吃牡蛎开壳时生发灵感,便以“Oyster(蚝)”命名该腕表。蚝式表壳的表壳、表耳、表盖,是用特殊技术从整个钢材上扣下来的,使得一块表的几个部件本身形状很好地贴合,提高了手表的密闭性。因此,蚝式表壳具有非常好的防水防尘性能。这使劳力士手表的机芯特别耐用。 1927年,英国人梅赛德斯( Mercedes Gleitze )戴着劳力士的蚝式手表成功地横渡英伦海峡。她游了十几个小时到达终点后,劳力士毫无损失,蚝式防水防尘性能一举成名。 1931年,劳力士的机芯制造商埃格勒Aegler研发了全球首创的自动上链专利机制──恒动摆陀;这项专利被视为是现代自动上链机芯的基础技术,摆陀能够360°旋转,上链效率大为提升,同时也相应大幅减少了上链频次、降低了表冠部件的磨损,从而提升了腕表的整体防水性能。 同年基于恒动摆陀技术,经典蚝式恒动(Oyster Perpetual)型腕表由此诞生,这一技术也成为了劳力士所有自动腕表的基础设计。 领袖的腕表,杰出的代表 劳力士领袖表的身份可谓由来已久,但溯其源头,可以归结到1946年劳力士生产出了第5万枚官方认证的瑞士天文台手表,汉斯·威尔斯多夫将其赠送给了瑞士民族英雄吉桑将军,随后第10万枚表的赠送对象则是通过吉桑将军将表赠予了英国首相丘吉尔,第15万枚天文台表赠予二战期间盟军欧洲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即著名的黄金日志型赠表。随着1953年艾森豪威尔成功当选美国第34任总统,日志也收获了“元首表”的称呼。 劳力士另一经典表款迪通拿的名字也起源于著名赛道迪通拿——著名赛车运动员马琴坎贝尔,在所有赛车比赛里都佩戴劳力士手表,帮助验证劳力士在陆地上高速运动时的可靠性。1924年到1935年期间5次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迪通拿海滩路线打破了汽车极限速度。 自上而下的的掌控力 劳力士是瑞士唯一一个可完全自主冶炼所有种类贵金属的品牌,同时也是唯一可以制作整个腕表所有配件的品牌。甚至手表上使用的黄金和铂金都是自制的,所以能严格保证品质过关。虽然现在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同时也使用机器协助(如在连接引脚时,协助对准零件,按下表针),但是每只劳力士的机芯和表链、表针、表盘工艺,都是由手工组装而非机器装配。 2023年8月,劳力士发出通告称将收购全球最大钟表珠宝经销商Bucherer宝齐莱。同时,宝齐莱还身兼劳力士相关品牌官方售后服务中心的多重身份。其与劳力士最早合作可以追溯到1924年,已有近100年的合作经历。在早期,因为宝齐莱作为经销商,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劳力士算是Bucherer的小弟,为了卖的好,手表上都得打上Bucherer的名字。而劳力士采用的是很强势的供货制,经销商没有采购权。在过去的业务合作中,Rolex其实掌控了宝齐莱的销售表现,所以即便LVMH此类大集团肯花巨资收购Bucherer,也不能保证未来的生意,因为他们只是买到了渠道,而仍然没有控制核心资源——劳力士的供货量。 对劳力士来说,这是一件让品牌未来更稳健发展的关键一步。有了自己的零售和销售网络,劳力士与消费者的互动将更为直接。不过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其他劳力士的经销商有些紧张,因为这是劳力士很明确要加强直营的一个信号。 |延伸阅读| A Brief History of the Wristwatch Rolex sales top $17 billion but MoonSwatch is the big winner in 2023 Rolex Acquires Bucherer Music by Monako - Get Hit 音频剪辑: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