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09 来!一起和“失控”多呆一会儿~(x 戏剧引导者 佳妮)
Yes And 直译为「是的,而且」,是即兴戏剧中的一个训练方法,底层哲学就是关注当下、接受别人,无论对方说什么,都接纳认可,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添砖加瓦 —— 在本集节目中引申为:无论发生什么,都认可,然后继续前进。 大家好,我是Fiona。欢迎来到 2024 年的第一期节目! 这是上个月录的一期节目,发出来可就直接跨年了。去年 10 月开始,我跟着这期节目的嘉宾佳妮(Jenny)一起在一所创新学校给小朋友上戏剧课,在课程收尾阶段我们一起坐下来聊了聊。 (P.S.这次戏剧课的开启就很即兴——虽然我有不少戏剧体验,但并没有正儿八经学过教育戏剧,但既然接受到了邀请,就一起开启了这场臣服实验!) 想找佳妮来录这期节目,主要是因为和佳妮一起上戏剧课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了从教育观到教育设计上的很多碰撞,让我对教育、儿童和生命本身都有了很多新的思考。 佳妮也算是一位跨界的儿童教育工作者,今年是她和儿童一起工作的第 7 年。本硕毕业于复旦大学的社会学系,毕业后先是在深圳一所高校做内宣工作,因为宝宝的出生举家搬回上海,在陪娃的过程中误打误撞进了亲子剧场,而后解锁了戏剧引导者、教学艺术家、肢体剧演员的新身份。在前几年央视网出品的纪录片《教书匠》里,佳妮有分享过她转行之后的教育探索与故事。 🧩 本期Guest Speaker:王佳妮 Jenny * 戏剧引导者/教学艺术家 * 沉浸戏剧&教育的第七个年头 * 寻找生活&成长的一百种可能 🧩 主播Fiona: 观察、研究人类幼崽和与他们一起工作的第 8 年 伦敦大学学院儿童早期教育硕士 🧩 内容摘要 03:43 在儿童教育在众多细分方向中,Fiona为何选择戏剧进行教育实践? 因为在疫情之后感受到教育环境的焦虑指数明显上升,而戏剧更像是那个可以承载情绪、失控和不确定的容器。 09:21 肢体的僵硬折射了生命状态的紧绷 松弛感不是与生俱来的,佳妮曾经也是被规训的“好”学生,习惯忽视身体的伤痛,真正开始跟身体产生链接是从和一群艺术家做戏剧活动开始,在“什么都可以”的氛围里一点点放松下来。 17:59 戏剧课教的不是确定性的知识,而是允许不确定发生的过程 即兴事件:当所有东西在演出前1小时被捡垃圾的阿姨收走时怎么办?老师和孩子一起大哭一场😭😭😭 (谁说老师必须是要 hold 住全场的那个人) 35:57 允许不确定发生,不代表毫无准备,带来 wow-moments 的体验都是需要精心设计的 48:10 在扣3分也不行、考个B也不行的内卷时代,戏剧活动可以带给孩子们什么?或许是让紧绷的心可以松一松的那种心理弹性空间 50:19 游戏力这件事儿说容易但也不容易:你是想跟我玩儿还是想穿上游戏的外衣“教育”我?孩子很容易就能感受到 57:56 说的俗一点,或许戏剧有助于提高情商 虚实之间的来回切换也是生活角色切换的预演,过程剧不是演戏,没有排练,带着你全部的生命体验来参与就好 1:02:57 戏剧角色的设计代表着不同心理安全程度的介入 * 角色:处于事件风暴中心 * 警员:调查事件的人 * 记者:报道事件的人 * 观众:围观事件的人 01:11:14 推广教育戏剧过程中最大的挑战:赚钱! 01:15:00 佳妮的转行跨界经历 🧩 节目制作 全流程制作 / Fiona 视觉设计 / Malcolm 主题曲《和你在一起》/ Monkey 音效 / Free Music @Apple Garage Band 图片 / 佳妮提供 📩 关注&联系我们 公众号:CoChildren 邮箱:cochildren2022@163.com 微信:cochildren
- Co.08 和7岁侄女一起做一本书:艺术就是在日常里创造一种“美”(x 艺术工作者闹米)
欢迎来到新一期的CoChildren FM,我是Fiona。上个月在杭州天目里逛abC艺术书展,逛了4层楼,遇到了挺多可可爱爱的东西,但最终用人民币为一件作品投票了,是一个小姨和她外甥女的共创诗画集。 特别吸引我的是,在这本小书上,7岁小女孩儿质朴拙趣的字迹、画迹和不那么符合常理的奇思妙想都被原封不动地保留着,并没有被这位皇艺毕业的艺术工作者小姨“修修改改”成规整的大人模样。我一拍大腿:这不就是co-children吗😆 因为一直在儿童教育这个领域,见过+体会过很多艺术共创过程中大人与小孩之间“权力关系的争斗”,比如:到底什么是好看?符合现实逻辑、画的像不像到底重不重要? 所以,这让我特别好奇她们共创背后的故事,在这期节目中,我邀请了闹米从她们一起创作的这本小书开始,聊了聊: * 如何进行贴近生活日常的(儿童)艺术观察和实践 * 在和小朋友进行共创的过程中的挑战、张力和惊喜 * 闹米本人在大学毕业后零基础从商科转行到艺术领域的跨界故事(比如和一堆小朋友一起学素描😆) 🔴 本文图文精华稿会发布在同名公众号【CoChildren】上(🚧施工中) 🧩 本期Guest Speaker:闹米 闹米,独立插画师,视觉艺术工作者。2019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视觉传达-插画系。她热衷于结合不同的媒介探索更丰富的视觉语言。她的作品被称是雕塑化的插画,通过使用包括插画、陶瓷、雕塑、书籍和装置等形式来探索“关系”的本质,并试图模糊具象和抽象的界限,想象力和现实的边界。 @公众号:闹米进化论 @小红书:闹米 @微店:闹米的店 △目前居住和生活在景德镇 🧩 收听导引 00:02:16 Intro:在天目里逛abC艺术书展认识的摊主闹米 00:03:35 Section 01 | 儿童观:从和7岁侄女的共创诗画集《大冒险》展开聊聊和小朋友一起进行艺术共创这件事儿 * 书的创作过程没有什么特别的,都是基于日常和小朋友一起玩的即兴游戏、编的即兴诗歌,没什么逻辑。报艺术书展都是为了推动自己和小朋友一起完成一件成品。 * 作为专业艺术工作者,在共创过程中,面对小朋友作品会有评判心吗?没有,共创的过程是互相学习的过程,只有一点点引导,没有过多的干预。 * 融入日常的艺术创作,大部分时候不需要大人发起,追随孩子就好:春节的DIY节目演出、生日派对后的旧物改造、在车上打发时间的即兴故事接龙、去公园里观察树和石头、为家里的小狗创作故事剧本、基于剧本拍微电影…… —— 这些都不费钱,最费的是要花时间陪伴和思考 00:28:33 Section 02 | 艺术观:艺术就是在生活中创造一种美 艺术最大的魔法就是“什么都可以”的想象力,让我们的生活延展到身体无法抵达的地方。 * 30:26 很难去界定艺术是什么,发生在哪里,它就应该是溶于日常的,我的作品都与日常有关。比如我热爱把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拟人化的创作:墙壁先生和树小姐的故事。 * 00:41:07 5岁小孩、80岁老人、重度抑郁症患者、癌症患者、保安、企业家……参与的公共艺术项目<I THANK U>:做人,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 * 00:47:41 皇艺的学习让我感受到表达无需拘泥于一种媒介:虽然我是插画专业,但所有专业混合上课,毕业展也不要求用插画来表达 * 53:45 现实拷问:做小众的艺术书咋挣钱?答:所以就是不靠它挣钱😅(参加艺术书展也并不是为了卖货) 00:59:33 Section 03 | 跨界之旅:跨界之前是白开水一般的无趣人生,跨界之后才真正感受到真正活着的感觉 1:07:49 为跨界做了什么努力? - 零基础学画画:和小朋友一起扎堆学素描 - 艺术留学机构太贵了所以自己DIY了整个申请过程+作品集 - 没报什么希望顺便申了一下QS排名第一的皇艺,结果竟然上了 - 别人都说申全奖肯定没希望,但我认真研究了一翻材料还是决定试一试,结果全奖GET✅ 总而言之:人就是要敢想!保持想象力,去试一试,至少有0.1%的可能性 🧩 更多阅读 * 闹米:阿果和小姨,她们那个同是七岁的世界。 * 闹米:我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读插画的二年到底都做了些什么? * 作品 <Guilty Pleasure / 罪恶快感_薯片>:一本书也可以是一部定格动画? * 作品<她和她的朋友们>:介绍了身边不同的静物朋友,墙壁先生、床铺女士、月亮小姐…… * 5岁小孩、80岁老人、重度抑郁症患者、癌症患者、保安、企业家……参与的公共艺术项目 <I THANK U>:做人,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 🧩 节目制作 全流程制作 / Fiona 视觉设计 / Malcolm 主题曲《和你在一起》/ Monkey 音效 / Free Music @Apple Garage Band 图片由闹米本人提供
- Co.07 走进亲子剧场:里面每个人都是演出的一部分(x 戏剧制作人小雅)
🧩 本期Guest Speaker:小雅 * 戏剧制作人 * 小不点大视界入职2389天的剧场民工(截止今天) * 前格瓦拉生活网第一批互联网文娱生活民工 这期节目,我邀请了人称“剧场妈妈”的小雅来聊聊亲子戏剧以及更多关于她的故事,曾在电影圈工作了6年的她转行到亲子戏剧事业之后,一待也是待了7年,其中还有艰难的疫情3年(一年52周里只有3周戏)。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这些年剧场中孩子带给我的治愈力,还有国内外艺术家带给我的创造力,可能是我7x24x365工作和生活都无法分开的原因”。 从2019年起,我其实就作为大朋友亲身体验过好多次亲子剧的现场,有一个人自己去的,也有携带大小朋友一起去的,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当然,小雅也是每次在现场陪伴着大家的那个人。 印象深刻的是,在每一次剧正式开启前,小雅除了提醒大朋友“手机关静音”这些常规事项之外,还总会专门念叨一句“不要在看剧的同时试着给孩子解释,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如今成为新手妈妈的她也总会带着十几个月大的女儿来看剧,话都还说不清楚的小朋友可以不哭不闹follow全场,也能在结束之后继续跟妈妈围绕着剧来交流互动。 疫情3年,团队在各种退票、停薪、停演、离职中努力求生。可当我在读完她自己写的这一篇《我的第六个世界儿童与青少年戏剧日 | 珍惜每一个能带孩子走进剧场的机会》之后,除了感受到不易,也感受到了满满的生命力,所以特别想邀请她来录制这一期节目。 这期干货浓度很高的节目应该可以回答你关于亲子剧(场)的很多问题 —— * 0-99均可观看?婴儿看得懂吗?大人会觉得无聊吗? * 什么样的亲子/儿童剧算是“好”剧? * 亲子剧场跟其他剧场有什么区别? * 亲子剧和儿童剧有什么区别? * 在亲子剧场工作是怎样的体验?非戏剧专业出身能来吗? …… 🔴 划到最后有赠票福利!别错过哦!🔴 🧩 收听导引 00:00 Intro (有置身于亲子剧现场采集的声音✨来感受一下!) 01:35 快问快答:认识“剧场妈妈”小雅 * 在亲子微剧场工作几年了? * 这些年大概接待了多少大小朋友? * 来看剧的最小的小朋友多大? * 自己大概一共看过多少亲子剧或儿童剧? * 你在剧场的工作大概是怎样的? 05:09 Fiona携带大小朋友看亲子剧《蓝色小象》之后各自不同的体验 * 32岁的大朋友在琢磨“操偶师”为啥全程面无表情 * 10岁的小朋友在琢磨舞台上的神奇乐器 08:17 什么样的剧称得上是「好」剧?打动人的,不是刻意制造感动的那种“打动” 🌰 举例:小雅说这场《出海啦!》演了17场,她也看了17场,每一场都是不同的视角,但每一场都哭到崩溃↓ 14:11 亲子微剧场里的「儿童观」:基于每个人各自理解的共创与互动是不可或缺的,从走进剧场的那个门开始,在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演出的一部分 * 亲子微剧场和其他剧场的不同在于:人数限制(200人以内)+ 物理距离 -> 改变了“观演关系” * 剧场里的执行人员为何穿黑衣? * 如果大小朋友一起看完剧之后能有交流,那这次剧场之旅就是成功的 24:57 亲子剧场里孩子们的治愈力和国内外艺术家们的创造力(解锁各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是我7x24x365都沉浸在工作中的原因! * 用相信“小小云先生”的力量竟然化解了小朋友丢了气球之后大哭的“危机时刻” * Fiona在上海参加戏剧工作坊的新发现:不要钱的塑料袋竟然就能演一出戏! 34:05 原来“保持全程面无表情”是操偶师的专业素养:操偶师要学习的第一件事就是“隐藏自己”,这样才能把生命融入到偶中。 🌰举例:很多小朋友完全能感受到偶中被赋予的生命,小雅说有小朋友在看完下面这部《鹅 鹅 鹅》之后大哭,因为ta感受到了玛莎和鹅成为好朋友却又别离的伤感。 37:41 戏剧的留白魅力:没有语言的剧,却为想象力腾出了更多空间 43:42 戏剧的疗愈功能:戏剧创造了更安全的环境,让孩子们在不同的故事和角色里去探索 45:39 小雅与儿童工作的结缘:初入职场(电影圈)的小雅同学为了去支教,夜里一口气写了14页长信给CEO申请支教假期,本想着可能要辞职了,结果却意外获得了公司以及好多好多人的支持。 “我也只是做了一件简单的事情,想做一件事儿的时候,不用考虑那么多好的还是不好的影响,只要行动的发心是向上的,就能产生相互的力量” 1:01:05 从支教到亲子剧场工作者到新手妈妈,随着多重经历和身份的叠加,这些年里一次一次加深了对“孩子需要的是陪伴”这件事儿的理解 * 所有的成长都是相互的,push孩子成长之前先push自己 * 凡事都追求沉浸和专注:全身心投入工作和育儿让我把自己逼成了“时间管理大师” * 常常被问到“你们的剧有互动吗?” —— 但我们要跳出狭义的“互动”,并不是只有上台参与才是互动,情感的交流也算 * 如果经济和时间都允许,陪孩子一起看剧吧!独自一个人在剧场里的孩子可能会孤独(除非ta自己要求独立) 1:14:55 作为新手妈妈,会期望自己的女儿有一段怎样的童年经历呢?没有期望。一旦有了期望,动作就会在潜意识里变形。 1:15:25 我无比期待小朋友们可以玩得更好!是真正意义上的free play !30年前我在溪里捉的螃蟹,田里割的稻子,爬树打的板栗……到现在都很难忘。 1:18:35 当下的自然研学可能离真正意义上的“研学”还差亿点点 Fiona提到的研学行业报告:《每个暑期研学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怨种家长》(by 谷雨数据) 1:22:15 疫情三年对于亲子剧场来说“2020是绝处逢生的一年,2021是夹缝求生的一年,2022是努力活着的一年 ”……当然想过放弃,但仍然期待和“珍惜每一个能带孩子走进剧场的机会”。 Sue Giles(《出海啦!》的导演)的Facebook和那封信 答听友问: 1:31:53 @WYY(4岁女孩妈妈,杭州):虽然看到亲子剧上的适龄性写着0-99,作为90后的大人也会陪女儿一起去看剧,但总会觉得无聊,自己不是特别enjoy这个过程,所以这个陪娃的过程就有点不可持续。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打开的方式不对,也不知道作为一个大人该从哪些维度去欣赏亲子剧呢?在和小朋友一起看剧的过程中可以做些什么呢? 1:36:15 @Gloriaaaa(学前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上海):对亲子剧场的工作很感兴趣!目前还在读学前教育的研究生,也在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不想一毕业就去幼儿园,想探索一下其他场域里的工作可能性。不知道到亲子剧场来工作需要怎样的条件呢?不是戏剧/艺术相关专业的话,可以来亲子剧场做什么呢? 🧩 图文精华稿 会发布在@公众号【CoChildren】 🧩 节目制作 全流程制作&剪辑 / Fiona 本期音乐 / 《右脚日记》亲子剧杭州剧场现场采集 主题曲《和你在一起》 / Monkey 照片 / 小不点大视界官方公众号、大鲸鱼《教育戏剧大师班》工作坊照片 🎁 「CoChildren FM x 小不点大视界」听友福利 【福利1】 4张通兑券(2组家庭,1大1小)—— 带孩子免费看一部亲子剧!全国剧场通用! * 使用方式:9.30前用这个券可以直接兑换任何你想看的亲子剧 * 获取方式:【小宇宙】评论区跟我们留言互动,本月底(8.31)我们会从留言里抽取两位大朋友各送上2张通兑券。 【福利2】 100/200元代金券(分别用于看世界卡和艺术家卡)
- Co.06 我在上海公办幼儿园“渡劫”的这一年:费老大劲考进编制又出来了
欢迎来到新一期的CoChildren FM,我是Fiona。这期节目我邀请了我的研究生同学Mia来聊聊天。她本科就开始读学前教育专业,一直base在上海,至今在这个领域已经有将近10年的学习、教学、管理和学术的经验,从民办园到国际园到公办园都有涉猎。 我们这次聊天的起因是前阵子Mia跟我说她21年硕士毕业之后,为了去公办园做田野调查,真的去考了编,坑此坑次好不容易进去了,最近又辞职出来了。我听她讲完这一年她置身公办园之中的一些体验和观察,觉得有很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议题,所以就喊她来节目里聊一聊。内容很多,我们重点提炼了三个话题在这期节目分享:幼师过度的情感劳动、难以展现的专业度和公办园中特殊的“学历歧视”(对高等学历的排斥+对低学历的剥削)。 如果你有任何相似或是完全截然相反的经历,欢迎你和我们一起聊聊!也可以匿名投递你的故事至我们的邮箱:cochildren2022@163.com 🧩 本期Guest Speaker:Mia 华东师范大学本硕、伦敦大学学院儿童早期教育硕士 曾就职于某高校教育集团子公司,于国际幼儿园、民办幼儿园以及双语幼儿园工作6年 即将就读University of Auckland PhD in Education(研究领域:儿童发展、家庭研究) 🍠Mia的小红书 🧩 收听导引 01:00 Intro:N年前本科阶段在公办园的实习经历如何影响了毕业后的职业规划? 04:33 必答题:为什么选择和儿童一起工作? 08:57 【困境1】幼师过度的情绪劳动:服务的对象太多了,总觉得“老师不是人” * 园长喜不喜欢? * 家长满不满意? * 针对不同部门的案头文件(平均每天4~5小时) * 教师的抑郁/焦虑情绪(年终体检时很多老师都有躯体化症状出现) * 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专家接待”工作 * 过份沉重的保育负担(孩子的“剩菜量”会成为班级考核标准) 01:02:12【困境2】教师很难展现自己的专业度,因为这不跟KPI挂钩 * 绩效、薪酬基本只跟资历/工作年限挂钩 * 教研会一不小心变成“嗑瓜子会”:讨论的都不是“真问题” * 自上而下的权力关系的传递:老师没有被视作co-constructors(共创/共建者)的时候,如何把孩子视作co-constructors呢? 01:13:45 【困境3】文凭社会下在幼儿园内经历了对“高等学历”的排斥+对”低学历“的剥削 *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你硕士学历会来幼儿园工作?” * 招聘中亲历对博士的刻板印象:“那个博士怎么会投我们的面试?ta一定是在别的方面有很大短板。” * 对低学历(中大专)的“剥削” :尤其是在不景气的这两年,无薪实习的老师有很多 01:31:54 Final Words:置身公办园之中的一整年让我体会到了绝大多数学前人的一种”普遍处境” 🧩 节目中提到的内容 56:23 Little soldiers: An American boy, a Chinese school and the global race to achieve 1:11:20 Preschool in three cultures revisited: China,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36:09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on Among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2019) —— 这份美国的报告中提到86%的幼师都有经历一些抑郁情绪 36:50 幼儿教师生活质量与抑郁关系的潜在剖面分析(2022)—— 这份研究针对4519名中国的在职幼儿教师进行调查,发现1/4以上都有过轻度及以上的抑郁症状 44:42 Zinsser, K. M., Christensen, C. G., & Torres, L. (2016). She's supporting them; who's supporting her? Preschool center-level social-emotional supports and teacher well-being.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59, 55-66. 46:08 Jeon, L., Buettner, C. K., & Grant, A. A. (2018).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Exploring potential predictors of depression, stress, and emotional exhaustion.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29(1), 53-69 46:08 Li, S., Li, Y., Lv, H., Jiang, R., Zhao, P., Zheng, X., ... & Mao, F. (2020). The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burnout among Chinese preschool teachers. BMC public health, 20(1), 1-10. 46:33 Huang, H., Liu, Y., & Su, Y. (2020).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athy and mental health in preschool teachers: The role of teaching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 1366. 🧩 节目制作 全流程制作 / Fiona 视觉设计 / Malcolm 剪辑 / Kari 主题曲《和你在一起》/ Monkey 音效 / Free Music @Apple Garage Band
- Co.05 毕业特辑:再见了,我们的幼儿园 👋
Hi,大小朋友们好!一个多月前发出这期「再见了,我们的幼儿园」声音征集活动之后,收到了几十条孩子们发来的录音,总长度超过了3个多小时,再次感谢小朋友们愿意把你们的声音留在这里,也感谢身旁大朋友们的协助。 幼儿园,对于孩子们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对于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他们会有怎样的想象呢? 今天的这期特别节目里,或许我们都能从这20+位小朋友的声音里找到一些启示。 🧩 感谢投递录音的小朋友们(*排名不分先后) 辰辰 / 熙熙 / 檬檬 / Sophia / 小妤 / 刘辰汐 / 石本一 / 杜依铭 / 于悦 / 林如意 / 万九思 / 林家淇 / 孙浩源 / 陆曦澄 / 郭牧洲 / 郑杰恺 / 赵欣悦 / 林钰滢 / 樊小迪 / 黎卓邦 / 李嵘熙 / 卢进珲 / 官博延 / 韦莜莜 / 彭诗玥 / 赵允慈 / 杨芷怡 以及助力传播的大朋友们:Fae(我在欧洲学幼教)/ Gin(佛山碧桂园幼儿园)/ Gladys / 喜敏 / 风早 / Mia / Janey / Christina / 兔崽 / Micheal …… *音频内容有限,更完整的文字内容整理发布在我们的公众号【CoChildren】上 ❤️ 本期绘本 18:21 柠檬是酸酸的,糖果是甜甜的,那再见的味道是怎样的?感谢爱讲绘本爱唱歌的👩🏻风早老师带来的绘本故事《再见的味道》 🧩 节目制作 全流程制作 / Fiona 视觉设计 / Malcolm 原创主题曲《和你在一起》/ Monkey 音效 / Free Music @Apple Garage Band 故事配乐 / Eyes on Me(Acoustic Guitar Version) (by Rosa Guitarra)
- 声音征集|再见了,我们的幼儿园
🔜征集通道快速直达 在这个6月,有一群小朋友会正式和幼儿园告别 👋 这或许会是👧👦小朋友人生中第一次和一段重要回忆、一群相处了三年的人和一个生活了三年的地方迎来一场大大的告别。 幼儿园对小朋友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对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他们会有什么想象? 我们想征集20+位的「告别宣言」,剪辑成播客发布在CoChildren FM的全媒体平台上。 如果可能的话,我们期待它成为一个追踪项目,在小学生活的第1年、第3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我们还想继续回访这些小朋友,继续探究「童年回忆对于一个个体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简单又不简单的问题。 *如需任何支持,可以添加小助手微信(ID:cochildren) 🔗投稿方式 点击这里投稿或扫下方二维码投稿 如若表单操作不便,也可以选择发送音频到邮箱cochildren2022@163.com (邮件里请附上大小朋友的名字!) ⏰ 本次征集截止于6月23日晚8点(北京时间) ❤️ 期待听见你们的声音ヾ(^▽^ヾ)
- Co.04 花大价钱买玩具可能不如带孩子淋一场雨(x 幼教陈欢博士)
🧩本期Guest Speaker:陈欢 从本科到博士到以自然教育为方向的创业,一路十余年都扎根在了学前教育这条路上。无论是在一线执教,还是从宏观政策层面做学前教育研究;无论是做学术著作翻译,还是落到具体日常做基于自然的儿童早期教育创业,她说:“我其实一直学前这条路上都在寻找个人意义”,在这段路上,和曾经的那个“野孩子”不断重逢和相遇。 在这期播客中,陈欢会基于她学前教育研究者、一线执教者、创业者的综合视角,融合跨国的幼教实践与观察经验聊一聊她对于学前教育与自然教育的理解。特别的,分享了一些给非专业人士(比如家长朋友)的选园建议 —— 好的幼儿园,长啥样?那些藏在市场宣传背后的看不见的“好”该如何发现? 早期教育国际学苑创始人,东北师范大学博士,伦敦大学学院访问博士;联同北京学前教育协会发起和主办“基于自然的高质量早期教育国际会议”,个人公众号「聊聊幼教」最高单篇浏览量八万余人;已出版《幼儿园户外创造性游戏与学习》、《现在,我可以去玩了吗》、《幼儿园户外与自然游戏》等多部译著。 🧩收听导引 Section 1 坚定不移学前人:是什么把我留在了这条人来人往的路上? 🔗提到的小🍠视频:从小村到伦敦:一个幼教人的30年 3:57 阴差阳错:高考失利,误闯学前教育专业 7:00 一个偶然:在台湾交换之后感受到学前教育带来的兴奋 10:00 博士研究:宏观政策方向的研究,让我形成了对学前教育系统整体的思考 16:30 无心插柳:意外的翻译工作让我重遇那个童年乡野里的“野孩子” 19:28 毕业之后:开启从学术回归日常实践的创业之路 Section 2 创业之旅:基于自然的儿童早期教育 21:50 各种各样关于自然教育的概念有啥区别? 27:50 基于自然的儿童早期教育需要“幼儿教育x环境教育”的双系统思维 30:14 “今天下雨了,这个机会太好了!我们去体验落雨的感觉吧!” 39:00 幼儿园是我们给孩子们建构的“最后一个堡垒”,一定要让孩子在这个阶段去发现学习的个人意义 42:23 有时候不必花成百上千买fancy的玩具,低结构的玩具更能带来高质量的陪伴,比如……一个厨房里的勺子! Section 3 儿童观:国内外自然教育实践差异的根本所在 46:26 伦敦幼儿园里的“松弛感”:这也叫学习?! * 三间大教室打通了:在没有墙的幼儿园里室内室外自由穿梭 * 自己选择来园的时间:几小时,上午,下午都可以! * freeflow:不用按时喝水,按时小便,按时吃饭 56:52 儿童观察与评价:英国幼教体系发展的核心专业能力,国内培养体系中还很稀缺 59:03 环境本身就是老师:对孩子游戏的支持,在游戏开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Section 4 给非专业人士的选园建议:好的幼儿园是怎样的? 🔗提到的小🍠视频:好的环境不怕一镜到底❗️ 1:06:32 外显的市场化宣传与包装背后,真正重要的看不见的东西是? 1:18:08 先抛开“蒙特梭利、华德福、瑞吉欧……”这些概念,真正进园去感受 🧩播客图文/逐字稿 节目精华图文稿:@公众号【CoChildren】 如需逐字稿,可在公众号后台回复【Co04】获取 🧩更多阅读 EYFS(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英国早期教育体系 瑞吉欧:环境是第三个老师(the third teacher) 🧩节目制作 策划&主持&文字 / Fiona 视觉设计 / Malcolm 剪辑 / Kari 主题曲《和你在一起》/ Monkey 音效 / Free Music @Apple Garage Band 🔍了解更多关于陈欢和她在做的项目 * 小红书:278146610(幼教陈欢博士) * 公众号:聊聊幼教 📩 来CoChildren :串台/做客/推荐嘉宾 |@栏目:Why Working with Children? 邮箱:cochildren2022@163.com 微信:cochildren 栏目说明 / 合作详情请点击这里查看
- Co.03 重新审视社会情感学习:教不会孩子不是你的错(x教育学者刘湘燕)
你认为情感是可以被“教会”的吗?你有学习或听说过SEL(soical emotional learning)或是正面管教吗?作为家庭或是学校场域中的实践者,有遇到过怎样的挑战和困惑吗?当面对无法做到“温和而坚定”,没有耐心保持“情绪稳定”,总是无法教会孩子“合作与倾听”“做负责任的决定”这样的技能时,你是不是总忍不住把问题归咎于自己? 带着从2018开始在SEL/正面管教的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困惑,前段时间我重新做起了关于情感教育相关领域的探究,过程中意外发现教育学者刘湘燕老师的这本《让我听见你:社会情感学习的叙事探究》书中跨文化、女性主义、批判主义的分析给了我审视自我困境不同的视角。看完这本书仍觉很不过瘾,于是邀请刘老师来播客里聊聊天,听听更多故事。 本期节目我们不只是囿于SEL/正面管教的框架,而是跳出它,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情感教育这件事。 🧩本期Guest Speaker:刘湘燕 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教育学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聚焦教师情感和具身化叙事探究,从女性主义和批判教育学视角,探索论坛剧场在教师成长和发展领域的应用。 🧩 收听导引 Intro 01:55 开场介绍 Section 1 对SEL态度转变背后的思考与体悟:萌生兴趣→热情拥护→完全改观 04:34 “做”教育 or “讲”教育? 10:45 基于“缺陷模式”的教育总让我们很简单粗暴地把问题归结到个体身上,却忽略了教育所处的复杂情境 14:50 文字中心主义带来的问题:我不会说“忧郁”这个词,就能说明我的这种情感认知能力很低吗? 17:15 SEL班会课上老师要求孩子们给妈妈写一封信,可孩子说“我的妈妈不认识字” 20:06 为什么用叙事探究的方式研究SEL?个体的真问题在宏观政策与制度层面可能会被忽视。 21:00 不同文化之中对于情感和社交的理解不同,迁移过来的课程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 26:23 SEL和正面管教在起源地(美国)本身的局限性:忽略了因社会阶层、种族、族裔的不同育儿方式产生的巨大差异 29:53 保持警惕:类似于“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是谁提出来的?为什么提出来?从哪提出来的? 30:47 “育儿先育己”带来的“自我暴政”:为什么要成为那个理想中“更好的自己”?那个“更好”又是什么? 34:13 知识本身是矛盾和冲突的:不同育儿书里不同理论,我到底该听谁的? Section 2 跳出SEL的框架,转向基于女性主义视角和后结构主义视角的教师情感研究 36:34 “小孩不会控制情绪是因为ta大脑发育不成熟,你是发育成熟的大人,怎么还不会控制情绪?” 38:39 性别的二元对立导致情感的二元对立:理性 = 男性 vs 感性 = 女性 39:51 情感的“具身性”被忽视:深呼吸就能把愤怒的情绪“解决”了吗? 41:30 另一种视角看“复杂”的情感:融合于社会x政治x历史……之中 50:19 情感的操演:小学校长要求老师化美美的妆、穿漂亮的衣服,因为“只有你这样精神饱满地面对孩子,他们才能集中精力听课” 01:02:06 我们几千年来的教育里一直都蕴含着社会情感学习,只不过是这个时代把它单独拎出来,造了个词叫做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01:05:32 一边学习接纳不同,一边又要接受“统一”的社会情感能力培养模式 01:08:51 教师情感教育的创新实践:论坛剧场 —— 一种“革命的预演” 01:14:52 不止是基于个人想象的“角色扮演”,真正通过倾听与对话看见对方是第一步 * 故事1:当一个快50岁的老师说:“你知道吗?除了孩子的问题,我从来没有主动跟家长联系过” * 故事2:当一个副校长说“我终于不再害怕跟家长对话,终于不再害怕走近家长了” Section 3 44岁成为“高危”新手妈妈:在现场的体验与思考 1:21:32 以孩子为师:妈妈是一个“成为”(becoming)的过程 1:29:00 有时候教育真像我给孩子用的安抚奶嘴,塞进嘴里不哭了,安静了,但真正的问题也被掩盖住了 1:32:05 成为妈妈之后的“具身化”体验:乳腺管痉挛、排恶露、涨奶痛到哭…… 让我愿意更相信自己的直觉与经验,而不是“专家建议” 1:36:18 育儿这件事一旦有了坐标系,就有了好和坏,就有了焦虑与恐慌 1:36:36教育就是为了制造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Section 4 答听友问 1:40:57 提问者1:Irene(上海,家长) 当我的家庭践行正面管教和SEL时,会受到不践行这些理念家庭的影响。比如昨天我在安慰摔倒的儿子时会被另一个孩子用很“大人”的语气说“你不要扶他,他应该自己站起来。他不能哭,他如果笑了就忘记疼了”,OMG,这是一个六岁孩子对我说的话,而且他觉得自己无比正确。不过后来我儿子拒绝了这个孩子邀请他一起玩国际象棋的邀请。 1:48:04 提问者2: Anna(上海,家长) 1.正面管教会不会培养出孩子软绵绵性格反而容易被欺负吗 2.如果应对校园霸凌?如何避免校园霸凌? 1:50:27 提问者3:小猫老师(杭州,教师) 大班课的时候,正面管教的一些技巧似乎有些无力。(……)温柔而坚定,似乎有时候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1:56:59 提问者4:瓦伦君(杭州,教师) 作为老师,我非常认同SEL的方法。但面对从未学习过SEL的青春期孩子无法拿出课堂时间(学科教培)系统学习SEL的情景下,有没有更高效的应用指导?(目前的应用更多是点对点,一对一的课前或课后沟通。但是强调课堂效率的情景下,如果有冲突发生。做什么样的班级管理才能兼顾有序课堂与践行SEL) 🧩 播客图文/逐字稿 节目精华图文稿:@公众号【CoChildren】 如需逐字稿,可在公众号后台回复【Co03】获取 🧩更多阅读 访刘湘燕:当“情商课”进入校园:情感真的能被教会吗? 📢 活动预告(线上演讲@5月7日;线下工作坊@5月19日) 刘湘燕老师会作为6位嘉宾之一,在2023哈佛教育学院中国校友会教育论坛中分享更多实践故事,也有线下工作坊可近距离体验。 活动详情请戳👉哈佛教育人|2023改变大会邀请您学以至“变” 🧩节目制作 全流程制作 / Fiona 视觉设计 / Malcolm 主题曲《和你在一起》/ Monkey 音效 / Free Music @Apple Garage Band 📩 来CoChildren :串台/做客/推荐嘉宾 邮箱:cochildren2022@163.com 微信:cochildren 📷 封面图(by 刘湘燕) “幕布被拉开的瞬间期待着教育的发生”
- Co.02 童年创伤不应该成为“无期徒刑”(x 跨界心理咨询师Kristin Calabria)
🔴 本期播客语言:英文(含中文引导) 🧩 本期 Guest Speaker:Kristin Calabria 十年前,Kristin从波士顿大学表演系毕业后,开始在纽约做演员,而后转行成为一名带着几千人上课的职业瑜伽教练。19年,她又重返校园,开始读临床心理学的硕士,毕业后正式成为心理工作者。目前,她是一位执照的婚姻家庭治疗师(LMFT),全美瑜伽联盟资深注册导师(E-RYT),同时她也运营着一家非营利组织The Bridge Lab,为儿童及他们周围的核心生态圈(监护人、教师等)提供心理支持。 去年,我在一个社会创新的项目中结识了Kristin,她在为自己的项目做路演时,我被她的个人故事频频打动,尤其是她经常提到的一句话:Childhood adversity should not be a life sentence,一听就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于是就约她来播客中讲述更多。 在这期播客中,Kristin会聊聊为何自己在看见也亲历童年创伤后,最终想成为那个治愈者。她也从咨询师的视角聊聊她眼中的儿童。特别的,在这些经历中,有很大一部分与种族歧视有关,这也是为什么她想通过自己非营利组织所做的事来“终止教育系统中的系统性压迫”(end systemic oppression in education)。 🧩 收听导引 Intro 00:06 简单介绍本期伙伴 Kristin和英文播客的收听小贴士 Section 01 | Kristin的NGO和Slogan背后的故事 Slogan:childhood adversity should not be a life sentence. 02:28 The Bridge Lab在做什么? 03:28 童年不良经历社会研究(Kaiser ACE Study):时间不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07:33 做瑜伽老师时亲历了3起儿童自杀事件,原因都是:高期待,无支持 Section 02 | 种族歧视与身份建构的困境 08:53 第三文化小孩(third-culture kid):世界公民?却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找不到归属感 15:32 历史依然在重演:美国梦?或许只是幸存者偏差 20:53 来访的儿童,大部分都是children of color Section 03 | 心理治疗会如何帮助这些儿童 25:10 文化敏感度(culturally-sensitive):真正意义上的感同身受,是predominantly white的心理咨询行业所缺失的 30:09建构支持系统:在一个高压的环境中,需要被照顾的不仅仅是孩子本身,大人们都超负荷了 31:55 干预要在相信的情况下才有效,那如果来访者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怎么办? Section 04 | 咨询师视角下的儿童 37:30 They are inherently resilient! Section 05 | 你认同“不强调差异,就不存在偏见” 吗?我不 42:56 过去的人生中,我大部分时间都想极力掩盖自己的多种族身份,但现在我想为此庆祝 46:20 觉察是改变的开始:反偏见的最小行动 —— 提问! Section 06 | 尾声 51:07 跨界故事:比起用不同的职业标签来定义自己,我想把它们视作为成为自己的工具 57:41 送给听众:困难时,别总想着靠自己,找到你可以依赖的人,彼此扶持着走下去 🧩播客图文/逐字稿 英文转录逐字稿:点击此处查看 中文精华图文稿:@公众号【CoChildren】 🧩 英文小黑板 / 名词解释 *时间线顺序出现 * systemic oppression 系统性压迫 * preventative care vs crisis intervention 预防性护理 vs 危机干预(前者是问题发生前介入,后者是问题发生后介入) * Kaiser Permanente 美国凯撒健康医疗集团,总部位于加州,成立于1945年,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 ACEs (Adversity Childhood Experiences)童年不良经历,指的是发生在儿童时期(18 岁以前)的潜在创伤事件,包括经历暴力、虐待或忽视;目睹家庭暴力;家庭成员自杀未遂或死亡;成长在有心理健康或药物使用问题的家庭中等。 * ACE(Adversity Childhood Experiences) Study 童年不良经历研究,是90年代中期,CDC(美国疾控中心)和Kaiser Permanente发起的大规模社会调查,针对加州的17000多名参与者(主要背景是中产阶级、白人、大学以上教育水平),用10道题来测试了他们在童年时期是否有过创伤体验。 * COPD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 illicit drugs 非法毒品 * truancy逃学 * graffiti 涂鸦,乱涂乱画 * detention, suspension, and expulsion 监管, 停学,开除 * concentrated disadvantage 集中劣势,指的是社会经济地位(SES, social economic status)较低的居民所占比例较高的社区。 * classroom to courtroom 从教室到法庭,这里指的是有许多学生因为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干预,最后都进了监狱 * juvenile justice system青少年司法制度 * Philadelphia 费城 [美国地名] * predominantly white 以白人为主的 * overt racism 公然的种族歧视 * grocery store 杂货店 * monolingual 单语的,只用一种语言的 * Ching Chong 原为嘲笑中国掏金者的英文口音,笑华人发音不准,现为嘲笑华人的种族歧视名词 * dissect 仔细剖析,这里指的是推特现在对公然的种族歧视言论会进行仔细地审查 * relentlessly 无休止地,持续不断地 * embedded into 渗透到…/植入… * generational trauma代际创伤 * SES:social economic status,社会经济地位 * class mobility 阶级流动 * outliers 异常值/离群值,这里指的是很多被媒体所宣传的美国梦的成功是“幸存者偏差”,不代表大多数 * Kota Kinabalu 哥打京那巴魯(亚庇)[马来西亚地名] * Kuala Lumpur 吉隆坡[马来西亚地名] * Asian descent 亚裔后代 * hispanics 西班牙裔 * indigenous 土生土长的 * deported or incarcerated 被驱逐出境的或是被监禁的,这里指的是有些孩子可能会因为父母因为前面两种原因而不在身边,第一监护人由其他长辈担任 * symptomology 症候学 * maladaptive 适应不良的 * suicidal ideation 自杀念头 * rumination 反刍(就是反思地太多) * substance use 药物滥用 * miss the mark 没有击中要害 * self sabotage 自我摧毁 * a chink in their armor 盔甲上有裂缝,这里比喻很多人不敢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 * pattern recognition machine 图像识别机器 * amoeba 阿米巴变形虫,单细胞生物 * Caucasian 高加索人,白种人 * intersectionality (of identity) 身份交叉性 * endorsements 背书 * stage presence 舞台表现 * cornerstone 基石 * pivot career 转换事业 * spider web vs excel spreadsheet 蜘蛛网 vs EXCEL表单,这里比喻自己的思维模式更像是非线性交织富有创造力的 or 像表单一样线性不逾矩的 * denigrating 诽谤 * vetting process 审查过程 * in alignment 相符/一致 🧩 更多或许有用的分享 1. 关于ACEs(童年不幸经历)的更多内容: * The ACE study * ACEs explained in Wikipedia * TED Talk:How childhood trauma affects health across a lifetime (Nadine Burke Harris) * 书籍推荐:《深井效应:童年经历如何影响未来身体健康》(Nadine Burke Harris)(书的附录里有提供成人版与儿童版的两个问卷) * 童年不良经历问卷 (10道题,可自测) * KnowYourself : “战”或“逃”:童年不良经历教会大脑的模式 | 她为什么成为儿童杀人狂? * 3 Types of ACEs↓ * Consequences of ACEs↓ Credit: 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tion 2. Intersectionality 身份多元交叉性 Source:Identiversity | Digging into intersectionality 👉这个视频解释很好懂:What is intersectionality? 3. BBC - Third Culture Kids:Citizens of Everywhere and Nowhere (Kate Mayberry) 4. 关于儿童Play Therapy(游戏治疗)的更多内容 * explained in healthline.com * Play is the Child’s language: Play Therapy | Joanne Wicks | TEDxDarwin * PlayTherapy - What is it?(Playful Pathways) 🧩 节目制作 全流程制作 / Fiona 视觉设计/ Malcolm 主题曲 / Monkey 音效 / Free Music @Apple Garage Band 🔍了解更多关于Kristin和她在做的项目 The Bridge Lab:www.thebridgelab.org 📩来CoChildren:串台/ 做客 /推荐嘉宾 @Why Working with Children? 邮箱:cochildren2022@163.com 微信:cochildren 栏目说明/合作详情请点击这里查看↓
- Co.00 Intro (EN)
Hi friends, welcome to CoChildren FM! This is a sound lab, exploring issues about children and childhoods. I am Fiona. As the intro of CoChildren, I would like to send my greetings and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is podcast to all of you who are listening to this episode. 🧩 Say Hi Timeline 00:27 What is CoChildren? 01:25 Why Sound Lab? 02:06 Who are the Targeting Audience? 02:26 New program is on the way: Why Working with Children? 🧩 References Your Image of the Child:Where Teaching Begins (by Loris Malaguzzi) Social constructivism(Wikipedia) Social Constructivism: Theory, Benefits, Techniques & Examples 🧩 Contact cochildren2022@163.com
- Co.00 序言 (中文版)
大小朋友你好哇! 这里是CoChildren电台,是一个与儿童和童年相关的声音内容实验室,我是CoChildren的常驻主播,人类幼崽观察员Fiona。作为第0期CoChildren的开篇,我想用声音先和朋友们打个招呼,简单向你介绍一下CoChildren。 🧩 Say Hi 收听导引 00:28 什么是CoChildren?(其实是先有了Slogan才有了名字😅) 01:28 为什么Slogan里用的是WITH而不是FOR? 02:07 为什么叫它「声音内容实验室」? 02:35 节目适合谁收听? 02:59 最新启动的新栏目介绍:Why Working with Children? 03:50 主题曲完整版收听:《和你在一起》(by 跨界的幼教人Monkey老师创作🎵) 🧩 Contact cochildren2022@163.com 公众号/视频号:CoChildren
- Co.01 金融行业让我一眼望到了头,儿童教育却让我看见无限可能(x 在华新加坡幼教Dillon)
🧩 本期 Guest Speaker : Dillon Dillon是一位在华的新加坡外教,同时也是一位跨界的幼教人。在英国本科毕业之后,他回新加坡的金融行业做过两年审计师,而后来到中国,开启了他在连锁早教园的英语教学工作,却没想到从这里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地扎在了学前教育领域。 我跟Dillon共事过一段时间,在我不长不短的职业生涯里,他的早教课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跟大家分享几个点,比如他的课经常会有很多「安静的时刻」,这跟我之前所理解的、所观摩过的全程要唱唱跳跳的早教课很不同。我也从来没有见过Dillon跟孩子讲话的时候用叠词,比如“小鸭鸭” “吃饭饭” “洗澡澡”,而是用一种“不把孩子当孩子”的感觉来平等交流。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在户外上课,有一只小虫爬到了他的手上,要是搁我小时候,家里的长辈或者老师看到了,肯定是 pia把虫子给打死了, Dillon 却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恐惧,而是安静地把小虫放生了。那个细节里是完美演绎了一个 mini版本的生命教育。同时,他也是我身边真正意义上在践行着 lifelong learning (终身成长)的一位伙伴,他自己自学韩语,达到了能够跟当地人流利交流的水平,又自学钢琴,考完了英皇八级,现在也可以做一个双语的钢琴老师。 在这期播客中,Dillon分享了他从金融到幼教的转型故事,也从幼教从业者的角度聊了聊他对学前教育的理解。同时,他也基于外籍男幼师的个体经历,聊聊(幼教)行业里的性别歧视。 🧩 收听导引 00:25 Intro 聊聊为何开设「why working with children」这个栏目 浅浅介绍一下本期伙伴:Dillon 6:20 Section 01 | 如何理解「儿童」、「早期教育」和「教师角色」? “不把孩子当孩子”的说话方式:不用儿语 早教课不能全是唱唱跳跳,需要留白,需要安静 教师角色:不是讲台上的圣人(sage on the stage) 18:54 Section 2 | 职业转型经历:从金融跨到儿童教育 审计让我一眼望到了头,儿童教育却让我看到了无限可能 决定和儿童一起工作的decisive moment:突然发现自己主动在加班也不觉得讨厌,甚至期待着上班的时候 没有纯粹的沉没成本,学过的都不会白学 31:47 Section 3 | 为转行所做的努力?好像也没怎么努力。 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perfect moment,很多事情就是在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发生了 「边做边学习」的成长型心态或许也是最好的言传身教吧! 36:04 Section 4 | 幼教行业的性别话题探讨 幼教行业的性别隔离是全球现象 期待行业里有更多元性别的从业者 个体经历:作为男幼师,在中国没有感受到性别歧视,反而在新加坡会 43:11 Section 5 | 面对职业转型前后的收入差距,家人怎么看? 我的妈妈一直都很支持我做自己想做的东西,她就会觉得能养活自己就好了 44:46 Section 6 | 期望自己将来的孩子会有怎样的教育经历? 每个家长,可以把别人的孩子,当成是自己的孩子:因为我们活在一个相互影响的社会之中,不是自己做得好,就会好 身心健康最重要,那是可以抵御动荡世界的基石 52:01 Section 7 | 如何让孩子不成为偏见与歧视的“二次生产者”(reproducers)? 教育比媒体更有效:从家庭出发,切断错误价值观的代际传递 paradox:如果我们不强调discrimination,是否discrimination就不会存在? 🧩播客图文/逐字稿 节目精华稿图文@公众号【CoChildren】 如需逐字稿,可在公众号后台回复【Co01】获取 🧩英文小黑板/名词解释 P.S. 英文会有一词多义,这里只标注在播客中出现的意思 * opening (本期特指早教课开场的热身活动) * cognitive development 认知发展 * language development 语言发展 * hyper 亢奋的 * rowdy 吵闹的(本期播客里rowdy play特指大人带着孩子玩会出现的一些比较“野”的游戏状态) * explore 探索 * energy 能量 * definition 定义 * discrimination 歧视 * balance平衡 * bias 偏见 * gender diversity 性别多元 * racial inclusivity 种族包容性 * women-dominated sector女性为主的行业领域 * paradox 悖论 * promote 晋升;倡导 * pedagogy : the art, science, or profession of teaching (教学法) * reproducers 再生产者 * Jean Piaget(1896-1980):近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 social emotional wellbeing 社会情感幸福 * the way he perceives the world 三观 * sunk cost 沉没成本 * drop out 退出(本期描述的是一种“止损”状态) * persist 坚持 🧩 更多或许有用的分享 TED Talk:The Danger of a Single Story(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Pedagog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ECEC):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approaches and policies 城市与社会︱“女性化”的幼师行业?男教师的矛盾与挑战 CASEL:Fundamentals of SEL(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 节目制作 策划&录制&剪辑&文字 / Fiona 视觉设计 / Malcolm 主题曲《和你在一起》 / Monkey 📩来串台/来做客 / 推荐嘉宾 | @ 栏目:Why Working With Children? 邮箱:cochildren2022@163.com 微信:cochildren 栏目说明/合作详情请点击这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