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不见的女性》:在以男性为默认的世界里打破沉默
将世界呈现为世界,是男人的活动;他们以自己的观点描绘世界,把自己的观点和绝对真理混淆起来。——波伏娃 本期播客,我们将聚焦卡罗琳·佩雷斯的著作《看不见的女性》。本书揭露了现代世界在设计、制度和文化层面,如何通过忽视女性的数据与经验,构建了一个以男性为默认的世界。作者用海量的事实与数据,讲述了女性如何被系统性地排除在外。这种排除无处不在:女性的身体被忽略,女性在无偿看护上的负担被低估,甚至男性对女性的暴力问题也被广泛淡化。 本期节目将带你一起探究女性生存艰难的铁证和成因:从设计上如何无视女性的需求,到女性在看护工作中的隐形付出,再到社会对男性暴力的漠视。我们期待本期分享能让更多人看到这些被数据和文化隐藏的现实,并为改变现状提供新的视角与行动指南。 0:00:40 在世界范围内,女性并未实现与男性的社会平等、经济平等和政治平等 0:04:31 男性在各个领域出现得更频繁,女性在各个领域受到的代表严重不足 0:06:47未考虑女性的设计:洗手间面积,办公室温度,手机尺寸 0:11:32 科技产品无条件地偏向男性、放大偏见;职业装备未按女性身体调整 0:15:16车辆为男性设计,对女性司机和乘客不够安全 0:17:06 医学运作的基础假设:男性身体可以代表整个人类 0:19:15 女性错失了多少治疗方式,只是因为针对它们对男性无效? 0:20:07 药物有效性和有效剂量均存在性别差异,但女性未被纳入研究范围 0:23:57 “燕特尔综合症“,疯女人假设和女性特有的病痛 0:33:40 世界上75%的无偿照护工作都由女性承担 0:36:49 女性的有偿劳动并未减低无偿劳动负担,无论其劳动性质及收入如何 0:38:39 额外承担的无偿劳动正在影响女性健康 0:40:14对于男性暴力的恐惧,使女性感知环境危险 0:41:36 当灾难发生,女性进一步陷入弱势地位 0:43:32 女性试图逃脱暴力,却被困在新的男性暴力之中
- 困在竞业限制里的打工人,困在资本主义机器里的身体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学者西尔维娅·费代里奇精妙地总结道,资本主义的主要规划之一是将我们的身体改造为工作机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资本主义是这样一种社会制度:最为系统化地将人类劳动变成财富积累的本质,进而追求最大限度地对其加以剥削。在寒意弥漫的2024,我们亲历着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在大量失业者存在的同时,受雇者过度工作,而这些失业者只起到“迫使那些受雇者提供更多劳动力”的作用。 资本对人压榨的边界究竟应该划定在哪里,打工人如何在越发限缩的生存空间里保留自己的自由、尊严,乃至最基本的,维持健康且富有活力的身体,是眼下亟待讨论的议题。本期播客,我们请到深度调查、报道竞业协议滥用的杨记者与主播一起,从互联网大厂P公司数名前员工被发起竞业限制调查的经历谈起,以P公司的企业文化对其员工的影响作为一个样本,就上述议题展开讨论。 0:01:45 竞业协议的功能;对员工采取广泛竞业的特定行业 0:06:06 无差别竞业被广泛应用于“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0:08:29 深受竞业之苦的年轻人们的故事;某大厂以启用竞业“杀鸡儆猴” 0:20:26 某大厂频繁启动竞业追责,精准调查、“规范”索赔,牟取暴利 0:24:33 互联网打工人为躲避竞业调查如履薄冰 0:26:45 竞业协议看似劳动者与企业的自由契约,实则入职任何互联网大厂的必要条件 0:29:59 发展迅猛、资本入局的行业是竞业滥用重灾区 0:32:27 展开谈谈某大厂企业文化和业务模式,说它“狼性”总感觉对不起狼 0:43:22 当资本主义的逻辑逐渐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 0:54:44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 一个女性主义者的婚礼誓词
2024年5月25日,我和先生在一个小小的院子里不太平整的草坪上,被父母、仅20余位最亲近的朋友和鲜花环绕,彼此许下誓言。我想在誓词里讨论的,是解构了异性恋婚姻脚本之后的平等婚姻内部的爱本身、亲密、承诺和责任。这是我们人生中意义非凡的一天,在不同时空交错中结识的重要的人,因为对我们和彼此的爱而聚在一起。现在,我也邀请听众共同见证——婚礼这天我对他说:我愿意用一生的时间,等你成为一名女权主义者。 0:00:30 唯怡的婚礼誓词 0:07:25 好友杨记者的致辞 0:10:51 好友胖虎的致辞
- 在母亲节重温《你好,李焕英》
母亲节前夕,我们二刷《你好,李焕英》。穿梭于电影描绘的母女之间错综复杂的冲突与互相成全,我们解析了母亲身份如何被时代和文化捆绑,以及这一身份如何成为女儿眼中的爱与牺牲的象征。从母亲为女儿设想的受限幸福,到母亲在父权制婚姻中的角色,我们尝试挖掘东亚家庭关系、特别是母女关系中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本期播客不仅触及母亲和女儿之间的难解之缘,还试图揭开那些被时间遗忘的母亲的少女时代,探讨生育作为一场孤注一掷的冒险的意义。我们诚邀你加入这场关于理解与被理解、爱与被爱的对话,在母亲的身份之外重新认识自己的妈妈。 值此母亲节之际,祝天下的母亲能在母职之外有丰沛、圆满的自我,祝每一对母女之间多一分彼此珍重,相互懂得。 0:02:43 母亲这一身份常常成为经历过生育的女性的单一标签 0:06:27 母亲与女儿互相不懂得的遗憾,是单方面的还是双向的? 0:10:05 母亲为女儿设想的幸福总受限于母亲成长的时代与认知局限 0:15:20 母亲为何会成为女儿父权制婚姻的帮凶? 0:23:03 每个时代的母女关系和母亲形象尝试解答不同的命题 0:27:42 我们错过的少女时代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0:30:39 难以认识母亲除了母亲之外的社会身份,是女儿固有的认知局限 0:38:17 母亲的身份本身即复杂多面 0:41:03 东亚语境下的亲子关系缺乏一种轻盈感 0:44:48 绕不过的母爱和父爱之间的比较 0:48:17 来自父母的有条件的爱v.s.无条件的爱 0:58:27 母女之债注定只能向前支付 1:03:30 生育是直面绝对的未知,是孤注一掷的冒险
- 聊聊《热辣滚烫》: 你赢了,真好啊
本期播客中,我们跟随贾玲导演和春节档票房冠军《热辣滚烫》展开一场关于女性成长、力量和“赢”的意涵的讨论。这部由女性导演、从女性视角出发刻画女性生命体验的电影,跳出了传统的以男性视角描绘女性经历的框架。电影里的乐莹告别了过去那个牺牲自己取悦他人的破碎的自我,扎扎实实地一步步重建自己的生活。我们在过去的乐莹身上看到某一部分的自己,为她的蜕变深深赞叹的同时,期待更多女性能“赢一次”。收听本期,和我们一起咀嚼电影情节里的女性主义视角,探讨女性导演如何在影视行业中打破天花板,以及各行各业身居高位的女性对行业生态可能带来的改变。 0:02:04 本片观影体验是从贾玲到乐莹的一次快穿 0:04:00 乐莹展现了一个普通女孩的成长故事,而贾导是终极大女主! 0:08:19 世界上最坚硬的天花板,总有一天会有女性打破 0:10:24 女性导演的成功可能推动影视行业生态的改变 0:17:02 性骚扰受害者唯一的“错”,是站在了权力的弱势地位 0:20:30 以熟知1314、520的男销售角色,巧妙消解对“性别优势”的污名化 0:25:58 女性视角的“赢”v.s. 父权和资本框架内的“赢” 0:28:13 开开脑洞:一个性转版的《热辣滚烫》,会怎么拍? 0:32:16 多数电影无法通过性感台灯测试 0:34:47 从辅助男人成就目标,变成追逐自己的梦想 0:39:55 凛冬将至,《热辣滚烫》鼓舞了每个人 0:46:24 女性以为男人看见自己,其实男人盯着自己的倒影 0:49:18 聊聊瘦、力量和审美霸权 1:04:08 “那玩意儿多伤膝盖啊”
- 从挪威出发,想象一种更平等、自由的生活
北欧被很多朋友戏称为“精神老家”。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了一位在挪威工作生活的朋友,以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为引子,想象一种更加平等、自由的生活状态。 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呈现了一位北欧女青年的普通生活。她不停地更换专业,找寻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感状态也一直处于流动之中。我们跟嘉宾一起从这部电影聊起,了解以挪威为代表的北欧年轻人的精神状态,探究这背后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建构。我们畅想自由、平等,也反思自由与平等带来的阵痛,进而回看此时此地的我们的现实生活。 正值国际劳动妇女节之际,祝愿女性自由、勇敢、无拘。 0:02:34 当生育真正成为女性自己的决定 0:09:51 逃出陈旧的异性恋脚本,看到真实具体的人 0:17:07 在更平等的结构下,她们拒绝眼前的“性别红利” 0:20:11 脱离性别刻板印象,超越“男”与“女”,把人当作人 0:24:08 在变革的时代里过一种价值观自洽的生活 0:30:10 30岁之前的北欧年轻人普遍都在“找自己” 0:32:50 社会安全网为个人自由保驾护航 0:41:18 北欧打工人,卷还是不卷? 0:49:57 尊重个人感受的尤利娅是这一代北欧年轻女性的典型 0:54:49 尤利娅在追寻中等待自己的人生真正开始 1:02:43 自由的另一面是在有限的可能性中接受不完美的真实生活 1:08:47 从电影出发探索平等的浪漫爱亲密关系可能性 1:07:06 挪威的性别平等之路是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1:22:46 自上而下的性别平等制度推进文化进步
- 女性主义扫兴鬼的过年碎碎念: 女性主义者为什么不想回家过年?
乡愁是独属于男人的奥德赛,而逃离才是刻进女人身体的史诗。过年——小时候喜欢而长大后逐渐让我们抗拒的事情。是什么让我们不想回家过年了呢? 作为女性主义者,过年把我们置于传统的性别分工之下,并且剥夺了反抗的空间。比如,作为“女的”要包饺子、做年夜饭,并且年节里的女性脚本里从未留下我们不包饺子、不做年夜饭帮工的选项。 作为女性主义者,过年让已婚未育或未婚未育的我们无法融入传统家族的价值排序,自知与被期望的角色格格不入,同时被迫假意融入; 作为女性主义者,在哪儿过年这个问题本身与女性的身份绑定在一起成为判断题,女性的婚否成为判断的条件——未婚女性自然归属原生家庭,已婚女性是“泼出去的水”,不得不把父权制家庭归属纳入考量。 本期我们作为女性主义扫兴鬼吐槽过年、展示我们的“服从策略”,也积极回顾2023,展望2024! 0:01:08 年夜饭里的女性劳动 0:12:56 创造“年味”的女性情感劳动 0:17:07 女性作为“家事大总管”的多重负荷 0:24:13 结构的枷锁使女性将春节劳动内化为自己的义务 0:30:16 在年夜饭席间扮演写好的角色脚本 0:33:33 当单身女孩进入传统家庭的价值排序 0:38:47 年轻人回家过年即直面语言和价值体系的冲突;女性主义者的解离 0:42:08 尽管不想回家过年,最终还是买了回家的车票 0:43:55 父母也在经受新旧价值体系的拉扯 0:47:05 一个连续三十年无法自主选择去哪儿过年的大学女教授的故事 0:54:29 菲的2023年:过去一年的收获大都来自不上班 1:00:34 唯怡的2023:这是重新定义自己的一年 1:10:03 菲的2024展望 1:12:26 唯怡的2024展望
- 不被鼓励言说的个体心绪:对生育的抗拒与后悔
女性个体是否可以表达对成为母亲的抗拒?一个母亲能否说出她后悔成为了母亲? 我们理想化地认为,个体得到充分尊重的表现应该是得以自由地言说自己的想法而不必担心受他人指摘。然而在生育这个话题上,“我不想生孩子”和“我后悔成为母亲”的话语常常是不被鼓励言说、隐没在社会期望的阴影之下的。 本期节目谈及女性抗拒生育以及后悔成为母亲的真实心情。这不仅是对传统期望的质疑,更是对个体选择的勇敢表达。我们希望深入挖掘这些真实心绪,揭示这种表达可能带来的沉重压力,鼓励大家正视多元的生育表达,摒弃欺人与自欺,并期待社会对这些情感多一些尊重与共情。正如《最好的决定》结语中作者所说:“我们必须让更多女性有选择权,确保更多女性有机会主宰自己的身体、决策和人生。” 本期提到的书籍: 《最好的决定》 《成为母亲的选择》 0:03:26 “我”不相信母性天成,抗拒成为母亲 0:07:41 成为母亲不是“我”最重要的事 0:13:14 给予爱的意愿是一种幸运和特权 0:19:08 生育和养育的过程注定面对未知、失控与控制 0:23:03 正视孕产并发症,直面生育损伤 0:31:19 生育和养育明明是两个人的事,怎能默许男性缺位? 0:36:29 一个母亲是自主成为母亲的吗? 0:40:55 一个母亲可以说自己最重要的事不是孩子吗? 0:42:43 严苛的母性模板规定了母亲应该有什么感受、如何表达感受 0:50:11 澄清“后悔成为母亲”这一概念 0:53:32 将”你以后会后悔没成为母亲”作为武器,劝导女性尽早生育 0:55:06 一个母亲可以后悔成为母亲吗? 0:58:36 一个母亲可以表达自己不喜欢母亲这一身份吗? 0:59:54 两位主播的生育选择 1:12:31 个体特权处境不应为结构免责 1:14:25 女性个体对于生育的任何选择都应被尊重、支持
- 生育自由谁做主:生育制度如何左右女性个人选择
本期节目讨论的是一个很底层的问题:女性是否拥有生育或不生育的自由?我们最关注的并非任何一位特定的女性作出何种生育选择——任何选择都应该被尊重。我们今天想探讨的是藏在这个选择背后的庞然大物:怎样的生育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影响着每个女性个体作出的选择? 生育曾经是几乎每个女性的默认选项,而现在逐渐被更多女性作为人生的可选项之一。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我们,是否的确能获取足够信息以作出知情基础上的决定?一旦作出决定,能否不受干涉地一以贯之?生育是自然的趋向,还是被建构的话语?既然人口从近代起即被视为一种资源,需要生育的是个人,还是社会?主流话语如何将社会的需求合理化为每个人的需求,将家庭的养育责任转化为女性的生育义务?身为母亲究竟意味着什么?任何女性在为人母之前,又是否能提前窥见这一身份的重量? 祝愿每一位女性都可以自主地作出符合个人意愿的生育选择。 0:00:47 性、生育、养育三者的分离;婚姻与生育制度将三者捆绑 0:05:26 婚姻与狭义“爱情”相冲突,又扩张爱的定义 0:09:32 [ ]与[ ]合谋,攫取[ ]价值 0:11:31 “生育自然论”既不科学,也不“自然” 0:15:02 以生活史理论解释父母对新生儿的投资策略 0:17:23 产后抑郁的人类学解读:激素变化导致的机能失调,还是必要的结构功能? 0:20:15 与婴儿拉开情感距离的宗教仪式与文化传统 0:21:12 趋利避害的本能使生育行为逐渐从投资变成顶奢消费 0:24:10 为什么爷爷奶奶生七八个孩子,我们一个都不想生? 0:26:28 选择生孩子的女性能得到多少支持? 0:29:01 《生育制度》受限于作者的性别和其所处的时代 0:33:14 母亲与子女之间注定的不平等及权力关系的持续演变 0:38:40 将母亲捧上神坛,以“爱”与“母性”为名[ ] 0:42:15 “完美母亲“话语强加给女性三重负担 0:43:33 警惕新自由主义话语——“得到一切” 0:45:43 事业还是家庭?这几乎从来不是你自己的选择 0:51:23 生育的真相和现实的母职从社交网络上消失 0:54:24 臣服主流价值受到奖赏,反抗的女性被大环境霸凌 0:59:18 母职惩罚;女性参与劳动的M型曲线 1:03:09 设想中的缩小性别不公的制度及其可行性 1:05:06 我们拥有不生育的自由吗?
- 《那不勒斯四部曲》当女性开始记载女性:那些从未被描述过的共同经验
本期我们终于聊到了《那不勒斯四部曲》最复杂且迷人的面相——女性关系。古今作品中对女性关系的描述乏善可陈,总难免落入以男女关系为背景的俗套,而《那不勒斯四部曲》恰好填补了女性观察、记载女性关系的空白。 伍尔夫曾经想象过女性记载女性的场景:“我想看看玛丽·卡米尔克会如何动笔,去捕捉那些未曾被记载过的手势,那些未被说出口或只说了一半的话。那是只有女人在场,没有被男人带着偏见的任性光芒照亮时才会自然而然呈现的,就像天花板上飞蛾的影子那样不易被察觉。” 本期就让我们走进莉拉与莱农的友情,以及她们分别身为女儿与母亲的关系之中,感受那些复杂微妙的互助、竞争、控制与反抗。 0:52 文艺作品中的女性关系常在异性关系中展现,《那不勒斯四部曲》填补了这一空白 2:56 莉拉和莱农的共同底色是反抗 5:31 莉拉有坚强的自我,以直觉认知世界;莱农将知识作为方法,坚韧地面对际遇沉浮 11:13 关于她们和那不勒斯:留下的是莉拉,离开的是莱农,尽管人永远无法真正远离故土 19:33 她们的友谊始于谎言,终于背叛 23:13 她们互相支持、追逐,在半个世纪里作为彼此力量的来源 27:36 在知识与写作领域内的交锋贯穿一生:你的作品是我永远的假想敌 32:19 她们在情感体验里的竞争、占有,真实的嫉妒、恨意和爱意 35:01 除了身体一无所有的女性,以身体作为武器奋起反抗 38:26 漫长的爱与等待——“从我进到尼诺的房间算起,生活才刚刚开始“ 40:59 莱农对女孩消失的残酷解读,源自对尼诺与莉拉关系的介怀 44:17 莉拉对女孩消失的另一种猜想,反映对莱农作家身份的不甘 45:20 她们暗自竞争孩子的爱,却也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对方;“母亲市场“的玩笑 50:36 母亲的角色内嵌于家庭内部权力结构之中 53:37 母与女的和解:同为女性,成为母亲,理解“母亲“这一角色的分量 64:39 拥有阿黛尔这款婆婆是怎样的体验 66:38 母爱的复杂与无私母爱话语的阴谋;母亲对女儿的“厌女“来自是对女性境遇的痛心 69:30 放下对女儿的控制,是母亲终身修炼的课题 76:12 莱农成为女性主义者的历程是被凝视、被剥夺的他者的觉醒之路
- 《那不勒斯四部曲》男性群像:如何不对男人感到失望?
《那不勒斯四部曲》可能是很多读者的女性主义启蒙文学。它不仅呈现出女性友谊的复杂和魅力,也刻画出一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面貌的男性群像。这些男性人物或多或少地参与并影响了两位主角的求学、写作、婚姻、事业等。 本期我们聊一聊《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一些值得讨论的男性个体。也许我们都在现实生活中见过带有作品中男性角色特质的男人,这些特质或许是暴力、巧言令色,或许是智慧、善良。但就像尼诺不能被简单地评价为“渣男”,面对这些男性,我们的情感也不是单纯的爱恨可以概括。 我们希望通过这期节目讨论人物带给我们的更深层面的思考。 时间轴 0:03:12 新年夜的莉拉面对里诺的破碎,第一次经历界限消失 0:06:55 依附于权力的“扶不起的里诺”;将女性视作附属品的赛鲁罗父子 0:09:27 这个城区对女性遭受暴力的漠视、观演 0:11:25 莉拉与斯特凡诺的婚姻是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一场风暴,一套枷锁 0:17:21 作为婚姻破坏者/女性“拯救者”的尼诺 0:22:28 萨拉托雷父子为莱农埋下了渴求进入智识世界的种子 0:23:44 论弑父之不可能:儿子厌弃父亲,却宿命般地成为父亲,最终理解父亲 0:28:47 性别男,爱好女,同时厌女——跳脱传统男性角色的尼诺,利用女性掌握的女性本身无法变现的社会资源,获取男性在父权社会隐秘的性别红利 0:36:31 恩佐:百年一遇的人狠话不多温柔细腻理工男担当 0:41:12 莉拉与恩佐之间的爱的语言:“他们的秘密是这么深奥,以至于他们自己也不懂” 0:43:34 当一个男人将一个女人视作一个“人”,而非他者化女性 0:46:24 弗朗科:莱农的政治和生活方式启蒙者,坚定的革命者 0:52:18 男人试图建构女人,而作为女权主义者的玛丽亚罗莎只能爱上一个失去权力的男人 0:55:33 莱农与彼得罗之间的权力关系起伏,刻在旧式婚姻脚本里,持续消磨新女性 1:07:42 尼诺对其他女性是欲望客体,于莱农是智识与浪漫世界的一盏明灯 1:12:26 浪漫爱注定是局限的情感投射,勇者却在残缺的投影里渴求完整的爱 1:16:26 巧言令色的文艺男青年对女性的伤害可能更深
- 从《她厌男》出发解构异性恋
《她厌男,她是我女友》是韩国作家闵智炯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位女性主义者与作为“韩男”的前男友重新展开恋情的故事。我们从这个故事出发,一起探讨异性恋浪漫爱中的性别议题。 0:00:46 一位女性主义者为什么会选择与无性别意识的男性谈恋爱? 0:07:42 所谓“厌男”,厌恶的是什么? 0:10:28 女性主义在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实践 0:13:34 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以及对关系认知与需求的错位 0:20:45 性场域内的主体与客体;男人定义的男性气质是非女性 0:27:29 解构异性恋浪漫关系里权力上位者的爱情表达 0:31:15 资本主义和父权制合谋,以爱为名对女性进行剥削 0:36:46 性别意识是一双新的眼睛,一旦拥有就无法摘下 0:41:08 谁在漠视女性生育之苦,无限崇尚自己基因的繁衍 0:44:05 男性同时是父权制的压迫者与被压迫者 0:50:16 认知剥削无处不在,不管特权阶层的提问是出于善意,还是事先预设的怀疑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