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l.7 战时黎巴嫩:撤侨、难民、以色列与“中东明珠”的悲剧
2024年9月,连续发生在黎巴嫩和叙利亚的传呼机爆炸事件,将中东小国黎巴嫩重新拽入中东冲突现场。此前近一年里,黎巴嫩真主党策应哈马斯的加沙战事,持续与以色列保持较低烈度的交火、炮击,以色列则以空袭、“定点清除”和“音爆”回应。10月初,以色列作战重心转移至黎巴嫩,不仅正式入侵黎巴嫩南部,还对黎全境尤其是真主党控制区加强空袭。截至11月5日,本轮战事中以色列的攻势已造成黎巴嫩超过3000人死亡,大批黎巴嫩人、叙利亚难民和巴勒斯坦难民被迫出逃,危机蔓延至邻国叙利亚。 自建国以来,黎巴嫩一直笼罩在暴力的阴影下。因其地理位置和宗派人口结构的特殊性,黎巴嫩内部的异质性和复杂性是外界人士理解中东的重要窗口。它的地缘重要性和它的面积和人口数量极不匹配,却也导致了生活在其中的数百万人(黎巴嫩人、叙利亚人、巴勒斯坦人)在政治漩涡中的身不由己。 过去几年里,主播曼曼和静静和黎巴嫩产生了诸多联系。本期节目我们还邀请到了刚刚从黎巴嫩撤侨的中国留学生小杨,和小宇宙知名(划掉)的锡安主义者、国际新闻记者小岩老师。 来听我们的讲述。 【本期主播】 曼曼,社会学博士在读,关注中东和女性主义 静静,国际新闻记者,关注中东和冲突议题 【本期嘉宾】 小杨,黎巴嫩的黎波里大学阿拉伯语文学专业留学生 钱小岩,国际新闻记者,知名锡安主义者,毕业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 【本期内容】 04:09 黎巴嫩的开放与宗派隔离 06:11 乐于助人的黎巴嫩人 08:07 黎以冲突升级后:音爆和物价上涨 10:38 小杨准备撤侨 16:32 惊心动魄的撤侨旅程 20:40 静静的黎巴嫩朋友过去一年里的精神崩溃 26:50 在法黎巴嫩人竟然在战时回国 29:40 难民再一次经历战争恐慌 33:15 黎巴嫩的叙利亚难民“反向逃亡” 38:47 以色列为何选择此时入侵黎巴嫩? 43:53 黎巴嫩与以色列的水争端 54:13 巴勒斯坦难民如何搅动黎巴嫩政局? 01:00:33 治理失调的“失败国家” 01:05:31 黎巴嫩“马赛克”式的宗派势力拼图 01:07:50 黎巴嫩什叶派的变化 01:09:28 2019年以来的黎巴嫩经济危机 01:13:17 长年战乱间,黎巴嫩的移民浪潮与海外离散社群 01:18:35 法国在黎巴嫩与叙利亚的委任统治 【本期制作】 剪辑:曼曼、静静 封面图:新闻图片 【本期音乐】 片头:Marilyne Namaan - Hedne 片尾:Marilyne Naaman - Nachez 【推荐材料】 《家:家园、家族与消逝中东的回忆》[美]安东尼·沙迪德 《阿拉伯人的梦想宫殿:民族主义、世俗化与现代中东的困境》[美] 福阿德·阿贾米 《被以色列音爆轰炸的黎巴嫩人》 《爆炸的传呼机:“电池战”会让黎巴嫩走向全面战争吗?》 Shatila Stories, Written by refugees of the Shatila camp, Translated from the Arabic by Nashwa Gowanlock A History of Crisis, Exodus & Irresponsible Elites, Charles Al-Hayek
- Vol.6 从剑桥牛津到纽约荷兰,学生声援巴勒斯坦时他们在反对什么?
【主播的话】本期节目于6月初录制完毕后,两位主播去中东某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田野调查。回来后又因为生(tuo)活(yan)繁(fa)忙(zuo),最近才制作完毕发布。因此节目中提到的所有时间点,如昨天、今天、上周等等,均以6月2日为基准。此外,本期节目立场鲜明,请仔细阅读节目标题、简介后,配合愉快的心情食用。 关于两位主播6-7月的旅行,未来我们会录制相应的节目,敬请期待! 今年4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在校园内发起了“团结营地”活动,要求学校切断与以色列企业和高校相关的资本运作,同时声援加沙地带遭遇猛烈轰炸的巴勒斯坦人民。在校方和政界施压下,学生的活动两度被纽约警方清场。如果说第一次清场引发了美国其他高校的联动声援,第二次清场则将抗议之风吹到了世界各地,欧洲、日本、韩国、澳洲乃至中东的校园里都出现了声援哥大学生、声援加沙的活动,使得遥远的巴以冲突一夜之间变成了近在身边的校园言论自由问题、学校的学术与资本问题、警察暴力问题…… 本期节目的两位嘉宾和主播曼曼分别在美国、英国、法国与荷兰亲历了学生的示威。无独有偶,巴以问题和三人的学术与生活经历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来听他们的讲述! 【友情提示】本节目无意鼓励任何身在海外学习生活的中国读者直接参与相关活动——持签证上学的国际学生是法律意义上的弱势群体,本国学生享受的法律并不对外籍人士适用。请同学们仔细了解自己在所在国拥有的权利和可能承担的风险,保护好自己。(本段话引用自《历史知道风向哪里吹:从哥伦比亚大学的占领运动说起》) 【本期嘉宾】 令狐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学生 Moon:阿姆斯特丹大学政治科学系学生 【本期主播】 静静:媒体人,关注冲突与全球发展议题 曼曼:社会学博士在读,关注中东与女性主义问题 吞吞:国际新闻记者 【本期剪辑】 曼曼、吞吞、静静 02:17 曼曼亲历剑桥和牛津营地 08:29 纽约警察第一次哥大清场,营地规模却变大了 11:33 犹太学生在“加沙团结营地”里过逾越节 20:04 荷兰学生很松散随意 29:28 Moon在阿姆斯特丹亲历警察暴力 35:52 纽约警察武力值满点 40:14 英国警察松弛,法国警察紧张 44:56 留学生如何减少风险? 57:26 哥大“撤资”投票后,“原来身边正常人比较多” 01:09:27 静静与加沙记者合作的见闻 01:14:23 令狐冲高中时第一次听说“定居点运动” 01:16:23 对离散族群的研究 01:19:29 曼曼在黎巴嫩Borj el-Barajneh巴勒斯坦难民营 01:21:30 一个叙利亚巴勒斯坦家庭的三次离散 01:26:28 “因提法达”(起义)的话语重塑 01:37:46 认识巴勒斯坦人并尝试理解他们 01:42:57 犹太人以苦难为中心的历史叙事,在中东适用吗? 【本期音乐】 Coldplay - بنی آدم Bani Adam(人类的孩子)(Live in Jordan) Ya Tal3een - Dana Salah 【推荐阅读】 《历史知道风向哪里吹:从哥伦比亚大学的占领运动说起》 上篇,下篇,澎湃思想市场 学生的本分何止上课、实习、找工作呢?,单读 “回归大游行”报道档案,+972杂志 保卫谢赫贾拉,澎湃新闻 《故国曾在:我的巴勒斯坦人生》,[巴勒斯坦] 萨里·努赛贝 著 / [美国] 安东尼·戴维 文字协助 / 何雨珈 《阳光下的人们+重返海法》,[巴勒斯坦]格桑·卡纳法尼 / Ghassan Kanafani 《解谜以色列:揭秘历史背后的谎言与真相》, [以] 伊兰·帕佩 【战事进展】 ‘We’ve lost everything, for what?’: Gazan anger at Hamas grows as war drags on +972杂志 Three Israeli army refusers: ‘We will not participate in genocide’ +972杂志 ‘Order from Amazon’: How tech giants are storing mass data for Israel’s war +972杂志 感谢大家的收听!欢迎关注“微小叙事”,期待下次再见!
- Vol.5 当“小镇做题家”来到北欧,真的能躺平吗?
今天是521,我们不讲苦大仇深的话题,来聊聊我们微小的生活。我们的好朋友玉洁2023年夏天辞掉工作,离开学习生活多年的北京,和伴侣一起搬到挪威开始了新生活,并且重新回到了校园。 三位主播中有两人都是北漂“社畜”,玉洁的选择让我们有一丢丢羡慕嫉妒——毕竟在中文互联网上,北欧有高福利社会、有不过分的社交、没有精神内耗,有年轻人向往和推崇的生活方式,也是大家“素未谋面的故乡”:假如人生重开,一定要投胎到北欧。 但真实的北欧真是这样吗?趁着玉洁回国,我们聚在北京,和身在巴黎的曼曼连线录完了这期节目,和玉洁聊聊她在挪威的生活、北欧人的特权、异国情侣交往的体会和心境的变化:离开高度内卷的职场,重回校园有何感受?从小就有“小镇做题家”心态的玉洁,和慢节奏的北欧伴侣如何朝夕相处,又有哪些冲突和碰撞?在大厂与律所“卷”过后,真的能摆脱精神内耗、自由地躺平吗? 【本期嘉宾】 玉洁,前法律从业者,北欧二硕在读 Weibo@Endlessummer 公众号:GoodToBeAlive 【本期主播】 曼曼,社会学博士在读,关注中东和女性主义 静静,媒体人 吞吞,国际新闻记者 【本期制作】 剪辑:吞吞、静静 封面图:玉洁 【本期主要内容】 02:25 玉洁在北欧的生活状态:复活节假期与忙碌的生活 03:03 玉洁为什么选择去挪威生活? 03:56 在挪威,男生没有八块腹肌不好意思出门 05:57 从国内“内卷”到挪威生活,“由俭入奢”易 08:15 逃离国内职场环境后有什么变化? 11:24 异国情侣的矛盾与磨合 14:42 松弛与紧绷:小顾是玉洁的“解毒剂” 16:57 挪威人有哪些特权? 22:06 挪威没有行业鄙视链:小顾家人以当厨师的弟弟为骄傲 22:50 小顾的兴趣探索之路:花了八年时间读本科 25:17 为什么挪威人不着急成功? 27:34 “挪威是一个小国”,小国被中国家长嫌弃? 33:10 “小镇做题家”到北欧后水土不服 36:34 到北欧真的“躺平”了吗? 40:10 女性的处境:挪威人的性别意识 46:34 不同文化的拉扯:原生家庭“有时会把我拽回现实” 47:51 Aging beautifully:少有年龄焦虑的挪威人 49:25 从河南县城到旅行30+国家:如何抓住学生时代的窗口期? 54:26 从大厂到校园:“30岁重开”是怎样的体验? 01:00:43 “卷”未必是贬义词 【本期音乐】 Lenka (Feat. Josh Pyke) - Champion 【推荐收听】 从挪威出发,想象一种更平等、自由的生活 - 噪音.(嘉宾:玉洁) 若喜欢我们的分享,欢迎关注「微小叙事」的后续节目❤️
- Vol.4 重返印尼:热带清醒梦、华人多面性与未完成的改革运动
2024年春节,静静和几位朋友一起在印尼旅行,旅行期间在雅加达、日惹等地围观了一场总统大选(实际上是“五合一”选举,但因我们知识面有限,其他选举略过)。 同行朋友里有静静的好友、国际新闻记者许振华。这次旅行是振华第五次、也是静静第三次到印尼。印尼这个国家有何魔力,为何吸引我们一次又一次飞跃南海抵达? ——对振华而言,印尼是归侨祖父母的故乡、是魂牵梦绕的“我之来处”,又是摇滚乐与艺术的热土、职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静静在本科时期与印尼发生联系,如今把印尼和群岛世界当作观察转型国家的一扇窗口。这次我们为大选,更为观察大选之外涌动的情绪、活跃的社会生活而去。 无论第几次来印尼,印尼这个热带国家都能给我们带来感官震撼:雨季日夜,凉爽与闷热交替,一天三杯咖啡后的眩晕和清醒,食物中毒,震耳欲聋的摩托车流和好听的街头音乐。 但更震撼我们的还是感官之外的社会肌理:我们目睹了印尼高速发展下的进步和落差、人们的快乐与疲惫;我们拜访友人、围观投票,梳理和学习印尼风云变化的当代史;我们细数印尼的丰富、混乱乃至暴力,每一笔帐都要从印尼国家建构之初的“碎片化”现实开始算起。 当然,还要回答萦绕在“印尼”头上永恒的“排华”问题:过去、现在和未来,还会有“排华”吗?“排华”曾经是印尼这个人为建构的民族多元的后殖民社会里,自我捏合与转型过程中的悲惨注脚。而被世界寄予厚望的印尼政治转型,时至今日仍留下了许多悬而未解的问题。 【本期嘉宾】 许振华,国际新闻记者,关注东南亚 【本期主播】 静静,媒体人,关注全球发展和冲突议题 【本期剪辑】 静静、吞吞 【本期主要内容】 1. 01:52 静静因做志愿者和教汉语和印尼结缘 2. 03:09 振华的印尼身世:棉兰、华侨农场和祖父母 3. 05:50 摇滚乐、民间互助社、艺术团体与“一带一路” 4. 09:32 2024年印尼是新兴市场明星:炒饭小摊连上外卖APP 5. 13:45 爪哇岛基建快速发展,但成果谁能享用? 6. 18:55 破除“印尼人懒惰”之刻板印象 7. 22:55 在热带边清醒边做梦 8. 25:34 汇集印尼民族多元性的雅加达美食街Sabang Street 9. 28:25 原来亚齐(Aceh)在印尼这么重要?! 10. 34:09 振华百毒不侵的“印尼胃” 11. 37:32 苏哈托时期,印尼华人如何被“强制同化”? 12. 39:11 为何强制同化政策在1998排华后解禁? 13. 42:34 20世纪中国革命对南洋华人的感召 14. 46:14 1965年9·30暴动不仅仅针对华人 15. 50:22 静静在泗水华社工作的见闻 16. 55:16 泗水唐人街一座墓碑透露的华人人生史 17. 58:13 泗水最古老的华人庙宇,让振华闽南人血脉沸腾 18. 01:02:50 和本地朋友看纪录片《流亡》(Eksil) 19. 01:10:26民间社会对佐科、普拉博沃失望,但仍有做事空间 20. 01:17:00 不同人群对1998的迥异记忆:爪哇人也是受害者 21. 01:23:41“印尼鲁迅”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和《布鲁岛四部曲》 22. 01:28:11“自由就像米饭,吃下去就变成大便” 23. 01:37:16 Reformasi在马来西亚的互文:“烈火莫熄” 【本期提到的人物】 苏加诺(Soekarno):印尼民族独立运动领袖,首任印尼总统,1967年起被软禁直至去世。女儿梅加瓦蒂为印尼第五任总统、民主斗争党主席。 苏哈托(Soeharto):印尼第二任总统,1965年9·30事件后大力肃清左翼人士、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排华”浪潮,他担任总统直到1998年。 佐科(Joko Widodo):2014年至今担任印尼总统,来自中爪哇省梭罗的平民家庭,形象亲民,曾被称为“印尼奥巴马”。 阿尼斯(Anies Baswedan):2024年总统选举候选人,曾任雅加达省长,曾炒作政治伊斯兰议题。 甘贾尔(Ganjar Pranowo):民主斗争党推选的2024年总统候选人,中爪哇省长,政策瞄准中下层平民。 普拉博沃(Prabowo Subianto):2024年总统选举候选人、当选总统,现任国防部长,1974年起参军,曾为苏哈托的女婿。 维吉·图库尔(Wiji Thukul):印尼诗人、活动者,1998年起失踪。 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Pramoedya Ananta Toer):印尼著名作家,创作生涯横跨荷属东印度、二战被日本占领、独立后的苏加诺与苏哈托时期。其作品忠实反映社会状况和历史,令荷兰殖民者、苏加诺政府与苏哈托政府很头痛。他曾两度被流放和监禁,1979年获释后又在家中被软禁到1992年,期间完成了印度尼西亚文学史诗级作品《布鲁岛四部曲》。 本·安德森(Benedict Andersen):生于中国昆明,美国学者,康奈尔大学荣休教授,研究民族主义和国际关系,著有《想像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回忆录《椰壳碗外的人生》等。 【推荐阅读】 延续“佐科经济学”的普拉博沃,如何继续寻求印尼外交平衡?——许振华 印度尼西亚,一个其来有自的国家 ——许振华 困在印尼苏拉威西岛的中国工人 —— 许振华 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与现代印度尼西亚 —— 玻璃屋 你有没有想过,流亡意味着什么?|接力访问042 曾嘉慧 播客: 315 印尼大选亲历记:《脏票》、军人与群岛嘉年华 3.选举、多元文化、中资出海——人类学者嘉慧的印尼Etc. 180 |印尼| 这很印度尼西亚 - 群岛、考公、营多面和印尼人不走路 【本期声音】 片头:Saija - The Trees and the Wild 中间音效:静静在雅加达录制的车流声、街头艺人表演 片尾:Our Roots - The Trees and the Wild 【封面图】 静静,摄于印尼日惹 如果喜欢我们的分享,欢迎关注【微小叙事】后续节目♥️
- Vol.3 巴黎变“斯坦”了?法国移民法案背后的血泪史
移民问题正在成为法国乃至欧洲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点。2023年12月19日,法国议会通过一项新的移民法案草案,草案旨在限制移民配额与权利,强调法国人的“国家优先权”,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尽管马克龙在今年1月公布的新法案大幅删改了右翼内容,但围绕这一法案跌宕起伏的争议,伴随着法国极右翼势力上升,荷兰、德国、西班牙、匈牙利、波兰等国极右翼或掌握权力、或走上主流,“欧洲右转”已是难以阻挡的趋势。 如何看待和接纳移民,历来是欧洲政治光谱中左右翼分歧巨大的问题。数据显示,法国人口中10%为外来移民,其中40%居住在巴黎市区。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外来人口、多元族群景象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让巴黎在中文舆论场中一度被称为“巴黎斯坦”,但巴黎是谁的巴黎?法国又是谁的法国?不同族群、阶层,拥有一纸国籍与否,是否应该激起如此对立?我们应当如何看见“他者”、聆听不同的声音? 本期节目中,生活在巴黎的曼曼和在法国就读移民研究硕士的王渔,将从法国新移民法案出发,聊到巴黎的城市景观与法国移民的历史,并从自身的外国人视角出发,探讨不同族群身份在法国社会中的处境,尝试用移民视角理解“他者”和自己。 【本期主播】 曼曼,社会学博士在读,关注中东和女性主义 【本期嘉宾】 王渔,国际新闻记者,移民研究在读硕士 00:59 让法国舆论哗然的新移民法案 02:41 王渔为什么想要研究移民问题? 04:27 用“移民视角”理解巴黎:13区(唐人街)的特点与历史 08:09 巴黎93省的人口构成与“士绅化(gentrification)” 11:35 “模范族裔”亚裔用黑人和阿拉伯人数量来衡量社区安全性 14:47 “保守亚裔”的后代,站出来反对法国系统性种族歧视 16:59 93省的历史:巴黎的“红锈带” 19:29 不同族群的舒适区:从贫困社会住房到香榭丽舍大街的奢侈品店 22:37 巴黎地铁13号线从南到北:社会与城市景观的变化 25:40 巴黎地铁站:或像卢浮宫般豪华,或敷衍随意像半成品 27:33 移民法案的具体内容、历史与演变过程 31:43 “无证移民”是法国社会中流砥柱,也抗议移民法案 34:18 勒庞的高光时刻:“反移民意识形态的胜利” 35:13 法国民众对于移民法案的反应 36:58 马克龙政府如何应对“右派的胜利” 39:18 法国的庇护制度对于寻求庇护者来说有多困难? 41:01 法国“农民起义”:农民与工人阶级为何支持勒庞? 45:19 曼曼和王渔两位“外来者”的法国生活体验:对语言与行政效率的吐槽 50:21 阿尔及利亚无证移民的故事 【本期制作】 剪辑:曼曼、吞吞 封面图:王渔 【本期音乐】 片头、片尾:Le temps des fleurs | Dalida 【本期提到的人物】 马克龙(Emmanuel Macron):现任法国总统 玛丽娜·勒庞(Marine Le Pen):法国政党极右政党“国民联盟”领袖 热拉尔德·达尔马宁(Gérald Darmanin):法国内政部长,新移民法案提出者 刘绍尧:旅法华侨,2017年3月26日在位于巴黎19区的家中被法国警察开枪射杀。 纳赫尔·梅尔祖克(Nahel Merzouk):阿尔及利亚裔法国人,2023年6月27日在巴黎郊区楠泰尔(Nanterre)被警察在交通执法行动中开枪击毙。 多米尼克·伯纳德(Dominique Bernard):法国加来海峡省一名法语教师,在2023年10月13日的阿拉斯(Arras)学校持刀伤人案中被杀害。 塞缪尔·帕蒂(Samuel paty):法国中学教师,教授历史和地理,因展示《查理周刊》中两幅关于先知穆罕默德的讽刺漫画,于2020年10月16日在巴黎郊区瓦兹河畔埃拉尼被一名车臣裔穆斯林杀害。 【推荐阅读】 从强制同化到文化多元:一个半世纪的法国移民史 愤怒的欧洲农民,继续用拖拉机“围城” 法国新移民法案,“马克龙照搬极右翼剧本”? 迷失法兰西:巴黎会变成巴黎斯坦吗? 以下阅读材料为法语,建议使用浏览器插件阅读: Voyage de classes: Des étudiants de Seine-Saint-Denis enquêtent dans les beaux quartiers, Nicolas Jounin(阶层之旅:塞纳-圣但尼学生对繁华街区的田野调查,尼古拉斯·乔恩) Lieux de mémoire, Nora Pierre(记忆之场,皮埃尔·诺拉) Le Creuset français: Histoire de l'immigration (XIXe-XXe siècle), Gérard Noiriel(法国熔炉:19-20世纪移民史,热拉尔·诺里耶尔) Une minorité modèle ? Chinois de France et racisme anti-Asiatiques, Ya-Han Chuang(模范少数族裔?法国华人与反亚裔种族主义,庄雅涵) 欢迎听众朋友们留言互动,也欢迎关注“微小叙事”的后续节目!❤️
- Vol.2 巴以冲突近百天,撕裂的舆论场与真实的战争
2023年10月7日清晨,哈马斯发动“阿克萨洪水”军事行动,从加沙地带向以色列发射3000余枚火箭弹,约2500名武装分子突破隔离墙,突袭以色列南部,杀害了约1200名以色列人与外国公民。以色列政府旋即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并发起反击。截至2024年1月8日,加沙地带已有超过22835人被杀害,其中包括超过300名医务人员、超过130名国际组织工作人员与100多名记者,死亡人数达到了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以来巴勒斯坦方面的最高值。 在加沙之外,有关这场战争的争论撕裂了整个世界,加速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10月7日起,静静持续报道了这场战事,与加沙和以色列当地人建立了很多联系。吞吞长期与以色列外交官打交道,感受到他们对巴以冲突态度的变化。曼曼和小顾在欧洲积极参与“声援巴勒斯坦”游行,并在各种平台踊跃发声。在此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对立的舆论,也发现了许多由于理解角度偏差而导致的问题。 本期播客中,我们想聊聊从欧洲到中国,人们是如何在巴以问题上“站队”的?当我们讨论“巴以”、“反犹主义”、“反对以色列”、“支持以色列”、“反对哈马斯”、“支持巴勒斯坦”时,我们表达的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走近一场远方的战争?当我们试图接近它时,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加沙人、加沙以外的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都有过怎样的遭遇?冲突中的好与坏、善与恶如何区分? 【本期嘉宾】 顾思达(Gustav),来自挪威,国际新闻自由撰稿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留学生,《非正式会谈》节目嘉宾 【本期主播】 静静,媒体人,关注冲突、发展议题 曼曼,社会学博士在读,关注中东和女性主义 吞吞,国际新闻记者 02:28 顾思达为什么想和我们一起聊巴以冲突? 02:45 作为奥斯陆和平协议的斡旋方,挪威人如何看待巴以冲突? 06:01 法国政府与民众的态度 09:48 德国和奥地利对待巴以冲突的特殊态度 11:23 为什么“支持巴勒斯坦”与“反犹主义”概念会被混淆? 14:18 国内的“网络反犹主义”和中文舆论场上的四种立场 17:19 静静对中文舆论场的观察 18:59 “从河到海”(From the River to the Sea,من النهر إلى البحر)为何被西方和中国舆论过度解读? 22:21 静静与战火中的加沙人建立联系 24:55 加沙女孩阿伊莎亲历史无前例的轰炸 33:10 加沙的伤亡情况 34:24 “加沙的灵魂”、诗人雷法特·阿拉雷尔(Refaat Alareer)的非正常死亡 40:53 以色列的战争策略:定点清除、地毯式轰炸、人工智能的运用 42:11 以色列的战略目标达成了吗? 45:21 以色列外交官态度的变化:从“敲屋顶”战术到回避“平民伤亡”问题 46:45 对战争受害者的“非人化”(dehumanisation)叙事及其危险性 50:59 加沙以外的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怎么样了? 53:33 称呼同胞为“恐怖分子”的以色列人权活动家 55:36 以色列定居者曾被巴勒斯坦人捅伤,她的复杂心态 1:01:11 曼曼在法国的巴勒斯坦眼科医生的故事:“反以”不等于“反犹” 【本期制作】 剪辑:吞吞、曼曼、静静 封面图:网络 【本期音乐】 片头:数百匹黑马|modest by default 片尾:美在于伦理|modest by default 【本期提到的人物】 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以色列现任总理,来自右翼政党利库德集团(Likud Party) 雷法特·阿拉雷尔(Refaat Alareer):巴勒斯坦诗人,加沙伊斯兰大学英语文学教授,编著有《加沙回信》(Gaza Writes Back),《不再沉默的加沙》(Gaza Unsilenced)等文集,“我们不是数字”(We are Not Numbers,WANN)项目联合发起人 丹尼尔·拜曼(Daniel L. Byman):美国乔治城大学政治学教授 薇薇安·希佛(Vivian Silver):以色列和平活动人士,记录军事占领下约旦河西岸与加沙地区侵犯人权罪行的以色列民间组织B'Tselem前董事会成员,巴以和解组织Women Wage Peace创始人,10月7日袭击中被哈马斯杀害 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Fatah)创始人之一,首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 弗罗曼(Rabbi Menachem Froman):以色列和平活动人士,正统犹太教徒 盖伊·赫什菲尔德(Guy Hirschfeld):在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活跃的以色列人权人士 【推荐阅读】 Israel’s Muddled Strategy in Gaza: Time to Make Hard Choices, Daniel Byman ‘A mass assassination factory’: Inside Israel’s calculated bombing of Gaza, Yuval Abraham 《敌人与邻居》,[英]伊恩·布莱克 ,中信出版集团 《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美]尤金·罗根,浙江人民出版社 如果喜欢我们的分享,欢迎关注「微小叙事」的后续节目!❤️
- Vol.1 叙利亚战损风?这梗一点也不好笑
2023年10月,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夫妇在亚运会期间访华并参加一系列外交和文化活动,受到中国网友热捧,“备受爱戴”的第一夫人阿斯玛·阿萨德(Asmaa Assad)更是收获了“沙漠玫瑰”的美誉。叙利亚内战爆发12年后,它的苦难已被新近发生的地区冲突和战争所掩盖:纳卡、阿富汗、乌克兰、巴勒斯坦……中文网络对叙利亚的印象,仅剩“叙利亚战损风”等玩笑。但叙利亚的伤口远未愈合,它的痛苦不该被遗忘,它的复杂与深刻也不应被几个热搜词所概括。 今年曼曼在叙利亚进行了田野调查,还在2月土叙大地震期间进入叙利亚协助救援。静静和吞吞也通过志愿服务、报道和拍摄工作接触了许多叙利亚人。2023年的叙利亚人过得怎么样?在叙利亚做田野调查是怎样的体验?背井离乡的叙利亚人还会回去吗?普通人如何进入叙利亚议题的讨论?叙利亚内战的来龙去脉如何?第一期节目,欢迎收听曼曼、静静和吞吞的分享。 【本期主播】 曼曼,社会学博士在读,关注中东和女性主义 静静,国际新闻记者,关注中东和冲突议题 吞吞,国际新闻记者 07:19 曼曼在土叙大地震时协助中国救援队做救援 14:00 曼曼住在叙利亚人“战损风”的房屋里 20:55 “叙利亚人为什么不回去保家卫国”背后的代理人战争 25:21 为何叙利亚男性难民比例那么高? 32:13 被军事封锁线隔绝的爱情 34:59 叙利亚人怎样在不同武装控制区之间流动? 41:05 在欧洲的叙利亚难民“卷王”似地重建人生 47:29 每一场战争中都有全身而退甚至获益的人 48:40 “教派决定论”站不住脚 1:00:30 叙利亚内战的来龙去脉 【本期制作】 剪辑/封面图:曼曼 【本期音乐】 片头:Linda Al-Ahmad, Isma Homs (The Name is Homs) 片尾:Enji Maaroufi, Atouna Al-Toufoule (Give Us the Childhood) 推荐阅读: 《人贩:难民危机中的罪恶生意》,[意]洛蕾塔·拿波里奥尼|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我未尽的苦难:欧洲难民危机全纪实》, [英]帕特里克·金斯利|中信出版社 On All Fronts: The Education of a Journalist, Clarissa Ward|Penguin Books How Asma Assad transformed from 'Desert Rose' into Syria's 'Iron Lady' 如果喜欢我们的分享,欢迎关注「微小叙事」的后续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