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3E15 | 一堂好课是什么样的?—— 我们经历和理想中的课堂
“老师真的很好很厉害,听不懂是我自己的问题”;“课上一直在讨论,浪费时间毫无收获”...或许,你也有过同样的感受?从小到大,我们参与过无数课堂,而一堂好课究竟是什么样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和老师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老师是强权”…或许,你也曾听过这些描述。老师在我们的生命里,又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我们邀请到三位在唯理教过课的讲师,结合自身作为学生和讲师的双重视角,分享自己的上课与授课经历,与大家一起探讨学生的课堂体验,思考何为好的课堂,并分享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老师们...研讨屋的录音剪辑成了播客节目,欢迎大家收听。 02:04 三位嘉宾⾃我介绍 03:45 讲师们在唯理书院的授课体验 11:56 唯理课程的设计思路:⼀堂好课是什么样的 16:45 “编剧圣经" 对于备课的启发 27:13 “戏剧冲突”之外:沉浸式情感体验的其他可能 33:30 “⼀堂好课"到底意味着什么:光谱的两端——快乐的体验还是知识的获得? 38:30 “⼀位好⽼师”到底意味着什么:知识的传授还是⼈格的影响? 45:00 课堂讨论的意义:有效交流还是浪费时间? 51:45 如何让课堂讨论变得有意义:从游戏设计的“交互”环节中得到启发 56:28 “好课"的⼀种可能 & 求知的本质:“破茧”的痛苦,⾮凡的收获? 01:16:48 “好课"的判断标准:Intellectual Taste(智识的品味)? 01:26:38 ⼀堂好课⾥,师⽣间的互信与沟通 01:28:50 对于"好课"的追求应该如何适应国内的应试教育环境 01:31:40 对"创新课堂"的祛魅:课堂不应囿于形式的“创新”,学习亦不⽌于课堂 01:33:10 课堂在校园与学⽣时代之外的意义是什么? 剪辑:雨茗 编辑:雨茗 统筹:HY / 诞喆
- S3E14 | 东亚小孩成长与自洽指南
“东亚小孩”是我们一代人集体的代名词,意味着自我的内耗,无力感、不配得感。家庭的“为你好”缺乏尊重与信任也囊括有意无意的评判和挑刺打击,对未来无止境的焦虑困惑。似乎对幸福的担忧和不安渐渐成为时代的症候,在经历众多阵雨后成为一生的潮湿,令人倦怠。那么和自我、家庭乃至未来的亲密关系如何和解?如何放下?我们从识别属性出发,识别问题,然后用中国的佛教哲学和西方的关系美学提供生存自洽指南,供每位东亚小孩参考共勉。 分享人: 张思烜,剑桥大学社会学硕士 黄之国,罗格斯大学博士生 郑渌,亚利桑那大学博士在读 01:08 嘉宾介绍 02:11 东亚小孩的“关键词”:拧巴、内卷、创伤、无法用语言表达的etc. 07:45 “我是做关系美学的!天天和那么多人建立联系,我却处理不好我的亲密关系?” 08:57 时代记忆带来的创伤不同在不同代际间带来更大的创伤:以“教育热”为例 11:55 “东亚长女”是什么?这个身份带来的规训? 16:43 “东亚长子”在东亚生活又是什么感受? 22:37 从“卡耐基梅隆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薪资“ 到 “哲学应该也是和人工智能有关系的吧” —— “东亚长子”身份面临的规训 25:58 打压式教育:评判东亚女性的终极标准是“你是否有一个家庭?” 29:43 从佛学的角度出发对人生的启发:从相信因果到接受无常再到怀有慈悲。 33:34 从关系艺术的角度对人生的启发:应对压力的方法论。 - 34:18 父亲期待女儿成为独立的人,却对母亲实行父权压迫导致的矛盾压力 - 36:35 无法确信亲密关系里的爱的永恒带来的不安感压力 - 38:29 想要被社会在各方面肯定的压力 - 40:16 以一个男博士的生活与情感矛盾为例 - 41:40 (在学校里)东亚小孩想要全方面的认可,怎么可能? - 44 : 00 以修复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为例-将这段关系从亲子关系中解脱 48:24 知道自己的缺口在哪,自己的缺口可以朝向哪里? 48:52 不和人产生任何关系是不是就安全了? 49:42 佛教:“佛系”是什么?以自己为皈依。 55:28 结语: To love the world as it is. Let everything go through. 相关Quote: Chatgpt创始人- “不要轻易磨损自我”; 许倬云 - “面对滔天大浪,重视你自己;自己是最宝贵的东西,这自我不要糟蹋他”; 塞缪尔《青春》- “保留理想和好奇心” 编辑:陈昱彤 统筹:HY 陈诞喆
- S3E13|除了姜萍,我们什么话题都聊了 —— 如何想象理科学生和天才?
六月,在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初赛中获得第12名的姜萍,与一众清北藤校的学生比肩。从姜萍引发的关注与争议再到对北大韦东奕的报道,社会对于“适合学数学的人”似乎抱有一种既定的期待。社会、学界和家庭等环境对于理科学生都有怎样的看法和预期?女性在科学学术界又面临怎样的挑战?为什么理科教育充斥着天才/普通人的二元叙事? 我们邀请了三位理科背景的讲师,作为唯理专题研讨屋的嘉宾,从各自的视角分享被凝视的理科学生与被崇拜的天才。研讨屋的录音剪辑成了播客节目,欢迎大家收听。 01:16 开场 02:48. 三位讲师嘉宾介绍 04:55 KK: 世界的真相:三角形内角和180度 & 听猫修讲微积分 08:03 猫修:搞笑向的微积分书籍 & 物理竞赛 09:30 Shelly:从爱好到物理哲学的旅程 17:05. 漏斗效应:女性在科学学术界面临的挑战 18:40 Tanya的故事 23:26. 隐形障碍与漏斗效应:那些看不见的绊脚石 27:55. 融入学术圈的隐性挑战:文化差异与自我怀疑 38:44. 被投射的“天才” 41:44 “天才”与“才能”:社会视角下的能力与热情 45:56. 天才与教育:个体差异与激发潜能的重要性 50:16. 不同领域的”天才“:抽象思维与经验积累的对比 51:43. 浪漫化数学和浪漫化天才的想象:陈景润证明数论的文章 55:36 《生活大爆炸》中对男性理科生的塑造:猥琐和不受女性欢迎 57:33 《神探夏洛克》:理科能力与获取性资源挂钩 58:49 《万物简史》和《奥本海默》:流行文化中天才形象的演变 01:00:50 普通人如何和自己和解 01:03:12 从”不属于“到自信:在科研中的心态调整与自我认同 01:08:04 天才崇拜:普通人宣泄焦虑的方式 01:09:05 天才和过好人生完全没有关系,每个人都要为身边人负责 01:13:42 在科学领域中保持热情的原因 01:14:17 KK:学生反馈:女生其实是可以学好数学的 01:17:50 Shelly:从外界认可到自我肯定:需要时间与经历 01:19:19 猫修:学会量子场论 01:19:47 学七遍是很正常的事情 01:21:41 对想要学习科学哲学相关专业的高中生的建议和经验 01:24:58 如何看待媒体对天才人物的报道和炒作 01:31:26 拒绝异化,给天才祛魅 附录: 1. Tanya的博客:https://blog.tanyakhovanova.com/ 2. KK提到的关于Tanya博客中买完菜回来丈夫做完题目的故事:https://blog.tanyakhovanova.com/2009/10/gelfands-gift/ 3. 关于陈景润发表数论的报告文学作品——徐迟《哥德巴赫猜想》:http://www.millionbook.com/js/x/xuchi/000/001.htm 编辑:HY 主持:陈诞喆 感谢收听本期播客,如果您有任何感想、建议或者新的观点,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和讨论。
- S3E12| 唯理讲师见面会|文科焦虑?我们如何回答
五月下旬,我们邀请了2024唯理书院其中四位讲师聊了聊ta们作为文科生的体验和境遇。见面会的录音剪辑成了播客节目,欢迎大家收听。 02:10 开场:属于文科的专场 04:05 四位讲师嘉宾介绍 10:11 无论学术还是就业:落入文科困境的时刻 11:40 捉襟见肘的经费与经济条件 14:14 相对充裕的经费和双修学位 16:35 马克思与资本主义生存指南:保持对文科就业的独立思考 20:25 从找工作的本质看文科的一些好出路 23:03 畏惧替代:从人工智能生出的文科恐慌 24:16 文科培养的不只学习能力,还有批判性思维和阅读写作交流能力 27:35 ChatGPT的有效帮助以及真正被最先代替的人 30:15 即便是写作公文,也需要人为提供的情绪价值 35:49 和与AI共生、合作共赢的未来 37:39 回落就业和生活:如何对待回应文科困境 38:40 定义“好”工作:困于过去经验中,而不曾见到更多样的工作 41:30 闯荡众多行业之后对大部分工作祛魅 48:02 对自己“祛魅”后探寻自己合适的道路;文科女的困境与生存方式 52:34 “无需追求意义感还是对所见的问题有所行动”的内在矛盾 56:10 美国社科方向的博士的毕业选择 57:59 文科困境之后: 就读领域最原初的吸引力 58:51 在特定时间给极难人生课题的答案,逐步走出深渊 1:02:49 当吃饭的问题解决后,文科助力建立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过去和未来联系 1:05:26 文科助力培养对社会有洞察力的人才 1:07:33 从如河流 、如生命体的书籍中感受哲学的魅力 1:08:51 尾声 编辑:袁涵晨 排版:苏恺晴 主持:陈昊博 剪辑:袁涵晨 感谢收听本期播客。如果您有任何感想、建议或者新的观点,欢迎在小宇宙评论区与我们分享和讨论。
- S3E11| 在逃离的史诗中各有落脚:女性主义专题对谈(三)
在推动抽象的“主义”落入现实社会与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女性主义应该被如何实践?在多元的女性主义解释之下,女性应该如何选择和创造属于自己的轨道?女性主义者应该如何看待处于不同轨道和选择中的女性?在讨论“选择”和“支持选择”之中,本期播客依然采取以两位嘉宾对谈的形式进行。旧岁已辞,新年伊始。随着播客的更新,二位嘉宾也回首过去一年自身的经历与实践,继续分享自己围绕“性别”开展的思考和困惑,也希望通过“对话”的形式来激起新的讨论。 本期播客是唯理“女性主义专题播客”的第三期。在第一期中,两位嘉宾聚焦“私”领域,探讨女性的身体经验、亲密关系、家庭、自主性等一系列问题。第二期聚焦社会和经济维度,讨论女性在求学、求职中面对的困境。本期则将回归到社会与生活中,着重关注与日常生活联结的女性主义实践,共思女性如何探寻和面对不同的生命选择与体验。 嘉宾信息: Yinru: 热爱猫咪和说唱音乐的心理博士生,对人类的一切感到不可抑制的好奇,期望将心理和哲学像面团一样揉在一起。 Shirley: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新时代青年,即将入读哲学博士项目,期望是能够将哲学融入生活,更将生活融入哲学。 Shownotes 01:35 选择一句话,回顾2023年的女性主义实践 04:06 化妆:选择“服美役”vs “脱美役”?超越二元对立的叙述方式 14:13 学术女神vs书呆子:圈外人对于学术圈不切实际的想象 18:30 探寻一种女性主义实践:在向上攀登学术殿堂之外,发现平原式的日常生活联结 21:55 从被白男包围的哲学系说起:我们如何重新想象一个更好的学术环境? 34:22 婚育中的女性:母职的非人化 以及现代医院和专业医生的职业化下孕妇缺失对生产过程的掌控 41:50 抽象的“主义”落入现实社会与日常生活中: “最反父权的实践是关爱” 46:55 和妈妈的关系:在妈妈身上汲取的关怀、共鸣和力量 53:16 多恋爱关系 / 多元家庭:在异性恋婚姻之外,想象另一种生存的可能性 1:02:46 AI无法代替的是人的混沌性和模糊性 1:04:12 尾声:如果逃离是女性的史诗,但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落脚之处 感谢收听本期播客,希望这场由三期播客组成的对话给您带来新的启发与力量。如果您有任何感想、建议或者新的观点,欢迎在小宇宙评论区与我们分享和讨论。
- S3E10| 从女性到学者,“女博士”的双重身份挑战与思考:女性主义专题对谈(二)
「女性」这一身份是否和学者的思维方式相关联,又影响到作为学者的体验,同时也创造出学术研究新的视角?「女性」与「学者」在流动的话语之下被塑造,同时又产生了新的自主性与可能性。当女性从原先的社会时钟出走,重新扎根,建立起自己的社群连结后,又该如何想象一种敞开的未来?今天我们的播客将以两位嘉宾对谈的形式进行。她们将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分享自己围绕“性别”开展的思考和困惑,也希望通过“对话”的形式来激起新的讨论。 本期博客是唯理“女性主义专题播客”的第二期。在第一期中,两位嘉宾聚焦“私”领域,探讨女性的身体经验、亲密关系、家庭、自主性等一系列问题。在本期中,两位嘉宾将聚焦聚焦社会和经济维度,讨论女性在求学、求职中面对的困境。 嘉宾信息: Yinru: 热爱猫咪和说唱音乐的心理博士生,对人类的一切感到不可抑制的好奇,期望将心理和哲学像面团一样揉在一起。 Shirley: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新时代青年,即将入读哲学博士项目,期望是能够将哲学融入生活,更将生活融入哲学。 时间轴(仅供参考): 01:00-02:14 开场白与嘉宾自我介绍 02:14-06:20 从生命体验开始,女性进入学术界的切实困境 06:20-16:23 不同地域下,学术界的「社会时钟」 16:23-24:50 「女性气质」与回避冲突?:学科与性别气质,和被建构的性别化的思维模式 24:50-32:40 个人 vs (想象中的)社会期待永恒的张力,与在框架之下的主体性:性别内化与性别表演(gender reality and performativity) 32:40-43:20 社会支持对于女性研究者工作的意义 43:20-52:00 由男性视角到女性视角的转变:从生活到学术研究,女性学者如何为学术研究提供创新视角 52:00-58:45 「已经足够好了」:女性在构建社会支持和身份认同时面临的挑战 58:45-1:03:40 建立「像树一样扎根的」社会支持网的可能性 1:03:40-1:11:19 两种自由:freedom as selective liberty vs freedom as non-dominated(“拥有选择”的自由 vs “免受支配”的自由),以及想象一种自由流动的性别气质
- S3E09| 书院实录 —— 落日间:给高中生的游戏制作课
我们该如何与世界游玩?游戏能否作为一种博雅教育实践?一种理想的教育本身是不是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教学相长的游戏? 在本次唯理书院中,“D3: 与世界游玩——电子游戏研究创作入门” 这门课程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透过电子游戏来认识自己、他人与世界的窗户:两位讲师叶梓涛与刘圣雨以“教师”的游戏身份引导大家一起玩了一场关于电子游戏研究与创作的“元游戏”。 从一张“长凳被孩子用作跷跷板”的照片到对“虚拟vs.现实”问题的哲学讨论,从对游戏中电影化叙事的反思到元宇宙批判,再从拆解游戏设计的繁杂细节到从零开始学习引擎并制作一个游戏…或许这节课程本身就是跨越理论与实践的一场教育实验。 以下是讲师叶梓涛与刘圣雨在落日间共同录制的关于这场教育实验的回顾播客。感谢两位的分享。敬请聆听。 原引: 给高中生和低年级本科生该怎么讲电子游戏课?我和梓涛在出发参加老师会议前赶紧又讲了一通电话:「不行,咱得改课纲……我看了下花名册,大多数都是高中生。咱不能按原先的来,那是讲给研究生的课,研究生听了都可能懵圈,这得大调整……啊……」我叫了一声。梓涛问:「怎么了?」「我的网约车撞别人车屁股上了。」此时离正式上课还有一天。 今天你很难再找出一个从未碰过电子游戏的学生,电子游戏已然成为了新世代的大众文化,然而我们的中学甚至大学里,仍鲜有关电子游戏的相关课程。于是我和梓涛开始了这场电子游戏教育实验,通过思与做,理解所有人身处的这个电子/游戏化的世界。我们能将良好的游戏理念带给未来的希望吗? 嘉宾信息: 叶梓涛:游戏制作者,独立研究者,译者,游戏人文教育实践者,游戏媒介实验室「落日间」主理人,播客《落日间》主播,曾就职于腾讯 NExT Studios 进行创意游戏孵化工作,担任「Gameplus游戏+」研究创作计划、跨界游戏工作坊制作人。知乎游戏/游戏设计/单机游戏话题优秀回答者,游戏研究网络(Game Scholars Network)成员。 沙皮狗(刘圣雨):毕业于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新闻、电影与哲学专业。原 1200bookshop 品牌总监,现塞尼特主编,地扪书院·明德影像资料馆主理人,综合媒介艺术创作者。 时间轴: 00:03 开场 00:51 唯理书院和如何与世界游玩 03:30 第一节课 09:34 第二节课:做游戏 12:28 教师的忍 15:35 第三节课:游戏引擎 21:03 游戏与电影的交界地 25:01 第四节课:怎么研究一个游戏 27:17 从细微的部分开始-以蔚蓝为例 29:21 游戏设计中少一环有什么影响? 32:33 第五节课-未来教育 33:24 教育是我们的问题 34:45 游戏是一门跨学科 36:29 游戏不重要 37:38 最后一节课:游戏展示 38:47 海 41:55 黄昏的拂晓 45:28 还在想 49:12 恋爱的蜘蛛 52:48 火苗雨伞 56:10 唯理动物园 60:36 做个游戏送给朋友吧 相关链接: 公众号/小宇宙:落日间 给高中生的游戏制作课:https://mp.weixin.qq.com/s/__HzDSlWOmYClgRTBkvpRA
- S3E08| 从对话的模糊性开始:女性主义专题对谈(一)
性别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北大宿舍女生对谈,到几周前杨紫琼凭借《瞬息全宇宙》拿下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再到三八妇女节庆祝活动,有太多的女性议题值得我们讨论。今天我们的播客邀请了两位女性嘉宾进行对谈。她们将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分享自己围绕“性别”这个话题开展的思考和困惑,也希望这种对话的形式可以激发出更多的公众讨论。 本期播客将会是唯理“女性主义专题播客”的第一期。在本期中,两位嘉宾将聚焦“私”领域,探讨女性的身体经验、亲密关系、家庭、自主性等一系列问题。第二期则将聚焦社会和经济维度,讨论女性在求学、求职中面对的困境。第三期则将特别关注女性在文化层面的位置和形象,如影视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和针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等。 嘉宾信息: Yinru: 热爱猫咪和说唱音乐的心理博士生,对人类的一切感到不可抑制的好奇,期望将心理和哲学像面团一样揉在一起。 Shirley: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新时代青年,即将入读哲学博士项目,期望是能够将哲学融入生活,更将生活融入哲学。 播客时间轴: 00:01:00:开场白与嘉宾自我介绍 00:01:39:从北大女生对话上野千鹤子出发,谈关于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与偏见,以及“读书无用论” 00:06:26:柏拉图与佛洛依德:理性与感性的性别化 00:09:59: 探讨女性主义中的慕强与恐弱,在社会互动中寻求表达脆弱的机会 00:12:57: 穿搭中隐含的性别表达与社会映照 00:15:20: 诗词文学中对于女性身体的表达,女性的“双重意识“下的焦虑以及病理性的发展 00:23:45:二元对立与多元美感,我们都可以在光谱中流动 00:35:04: 女性主义的三种流派 00:40:11:心理与哲学中的争辩与平衡:如何帮助女性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如何让男性更好的倾听女性困境 00:45:20:具体与抽象:回归家庭内部,女性主义在母女关系中的映照 00:54:23: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 00:59:09:对谈尾声:跑题了吗?在模糊性中寻找意义
- S3E07| 活着的可能性:与死亡教育流淌过生命的旅程
我们生命中缺少的那一堂死亡教育课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好像并不习惯正面谈及死亡,相对于充满希望的生命来说,死亡似乎成为了一个默认的公众禁忌。人类发明了许多词语,安息,长眠,逝世,似乎都是为了回避死亡这两个字。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人类被迫直面死亡,触目惊心的统计数字不断提醒着生命的流逝,更促使我们意识到学习如何面对死亡变成了一件不得不做的事。 这一集唯理播客将回到唯理最关注的教育话题,我们邀请了在上海中小学做生命教育的邱婷老师和在广州运营死亡咖啡馆的群君,和大家一起聊聊死亡,补上缺少的那一趟死亡教育课。 嘉宾介绍: 梁群君,教育学博士,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方向为认知神经科学,磁共振功能成像。人生目标是用心理学改变世界。 邱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生命教育资深讲师。聆听、见证了许多孩子成长的故事,初心是希望用别人的故事来避免更多家庭的事故,给焦虑迷茫中的家长带去一点思考和指引。 音频时间轴: 1:10 开场介绍 4:07 嘉宾介绍 7:59 死亡咖啡馆的介绍 9:57 中小学里的生命教育 14:30 绘本中对离开与死亡的描述 18:52 临终关怀中的世间百态 24:32 在社群交流中释然生死:死亡咖啡馆的意义 28:00 死亡咖啡馆中的改变 34:04 母亲,父亲和女儿的病痛让我面对死亡 41:54 《西藏生死书》读与不读 44:02 牵扯,挂念和延续:我们总想要给世界留下些什么 46:47 中国古代的家族传承:祠堂,牌位和族谱 50:32 从死到生:死亡咖啡馆其实在讨论活着的可能性 56:53 年轻人可以从死亡咖啡馆学到什么 58:40 嘉宾如何看待自己在活动中的位置。是否应该淡化自己的作用抑或是引导? 63:57 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引导方法 66:00 不同年龄段学生对死亡的不同理解 69:34: 嘉宾推荐书单 72:58 结束语 书单推荐: 书籍:《我永远爱你》《当鸭子遇到死神》《精彩活一生》《獾的礼物》 电影:《遗愿清单》 《人生大事》 《忠犬八公的故事》 纽约时报的讣告专栏,经济学人出版的书《讣告》 死亡咖啡馆官网链接:https://deathcafe.com/ 群君和他的死亡咖啡馆:https://mp.weixin.qq.com/s/7FaCswCVi2a6BjmRiurC5w
- S3E06| 韩舞在成都:孙子团毛宁谈流行文化和翻跳
舞蹈,一种使用身体来完成的表演艺术,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近年,K-pop音乐作为一种席卷全球的艺术形式,像世界展示了一种新的“亚洲”风尚。它们在情绪上多是狂热、浮华、表现了年轻人的叛逆心理。歌曲大都节奏比较明快,适用于跳舞。而韩舞翻跳近年也在国内外火爆异常。韩国釜山国立大学的韩国研究专家瑞利智(CedarBough Saeji)形象得将韩舞翻跳称作一种borrowed national bodies。 本次播客我们特别邀请了毛宁老师和大家分享她从2016年以来的舞蹈经历。一起探讨她和她所在的孙子团是如何以韩舞翻跳这样的embodied身体表达形式去参与全球化,又如何将作为一种全球化身体语言的韩舞通过她们的“情感劳动”(affective labor)融入作为一个内陆城市的成都的城市空间里。 嘉宾介绍: 何彦霄:“理解流行文化”课程讲师,芝加哥大学博士在读。这一年来,作为一种“K-pop翻研”,以“希伊韩”为笔名向国内读者介绍美国学者对韩流的研究与反思 毛宁:孙子团创始人之一 韩国stage k宝儿篇冠军、东方卫视舞者十强、了不起舞社十强选手 苏恺晴:“学习、知识与权力”课程的讲师、夏威夷大学玛诺阿分校政治学在读硕士 耿绮绮:韩国旅游发展局成都办事处、韩流文化负责人 陈伟豪:aka DAIV,韩国弘益大学硕士,潮流艺术家、插画师、涂鸦写手 03:22 嘉宾介绍: 孙子团毛宁老师 07:34 用舞蹈作为身体表达vs. 语言文字表达, 以及延伸出的身体心灵二元论 10:37 嘉宾介绍: 韩国旅游局耿老师 12:40 孙子团基本状况介绍及创始缘起 19:31 孙子团早期公演活动 23:31 kpop和美国街舞的区别 26:03 “限韩令”与孙子团早期发展 28:55 代表中国参加顶级kpop比赛Stage K 33:34 和韩国女团同台表演,“和偶像一起成长” 35:35 成都作为立足点: 包容性、休闲、历史文化 37:11 组织KDC韩舞翻跳大赛 41:10 kpop本土化,通过编舞把成都介绍给大家 41:56 成都路演 考街头艺人证 44:07 欧美粉丝的认可、鼓励 45:05 与国外舞团的交流 45:50 舞蹈对生活、工作、性格、人生重要决策的影响 49:31 参加优酷综艺《了不起的舞社》和爱豆互动的体验 53:16 对未来的展望:原创、二创、翻跳 55:17 为什么《酒神》会成为翻跳代表作 56:51 kpop《酒神》与古希腊酒神文化 58:08 翻跳作品《黑天鹅》 60:07 女性身体翻跳男团舞:性别对编舞的影响 62:05 夏威夷草裙舞:由文化反抗、宗教仪式到观赏性、娱乐性舞蹈 66:10 舞蹈在不同空间的复制与再创造 67:06 全球化= 同质化? 全球化vs本土文化 孙子团翻跳跨越global vs local的二元 68:02 用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身体去对抗全球化、同质化 69:38 “I eat, therefore I am.“ 71:25 孙子团对舞蹈的改编,删除空翻、托举等高难度动作,加强肌肉锻炼 72:25 演出强调观赏性, 比赛强调动作质感、舞蹈结构 73:16 “We have a lot to learn from pop culture. ” 延伸阅读:https://mp.weixin.qq.com/s/DAVgGn2jZh-jbTXYxgza4g
- S3E05| 上海何以为上海 —— 以公共史学角度捍卫我们的城市
上海何以为上海?近些年来,人们对城市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断加深,但“公共史学”作为一门系统探索城市历史的学科在国内还鲜少被提及。”上海“的名头从何而来?老建筑打卡的网红经济热潮下有何隐喻?街巷之间的历史,由名人和胜利者书写,还是由民众讲述?本期节目,我们希望通过探讨公共史学的方法论与实践,为生活在原子化社会中的我们带来一种关心城市、关心身边的方法。 嘉宾介绍: 袁立豪: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系,留学生通讯社“麦迪讯”主编。学术兴趣主要在跨国文化交流史、公共历史等领域,曾担任唯理”公共史学导论——上海城市历史的研究与实践“线上课程讲师,参与威斯康星大学中国学人历史研究。 本期您将听到: 02:34 开场介绍 03:00 嘉宾介绍 04:35 公共史学包含什么?内容与方法 06:20 学习公共史学的契机 08:50 在上海,我们如何对社区历史和文化的追溯与保存? 11:50 公共史学如何解决现存的一些文化流失的问题? 14:50 中国公共史学历史发展的脉络 17:50 人民的历史:the voice of minority group 22:05 上海的老兵聚集之地:他们的记忆与秘密 26:50 公共史学的范畴 35:36 ”上海”其名源头何在? 42:35 研究公共史学过程中的资料收集方法 46:20 从关心身边做起,如何实践? 52:36 公共历史研究过程中的历史重要性怎么来? 52:50 将上海公共历史作成一门课程的体会 01:02:50 我们如何以公共史学作为一种方法,检视我们的生活? 01:11:20 广东人,最早的上海人? 01:14:24 结语:关心当下的历史,及其在人身上的作用
- S3E04| 当空气振动:合唱与共鸣
合唱——一群人唱歌,不仅在空间上将个体联系在一起,更能在区隔、苦难、暴力之间,产生连接感与力量感。合唱是一种独特的媒介,也是一门谦让的艺术;它唱音乐,也在唱生活、文化、 情感、故事。合唱是如何诞生的?合唱与性别、社会的关系是如何的?我们为什么需要合唱?本期节目,我们希望能呈现合唱独特的魅力,也期待在合唱中个体与个体汇聚在一起,在歌唱中彼此抚慰。 嘉宾介绍: 吕远哲:美国西北大学音乐教育合唱指挥方向本科生,大学东亚无伴奏合唱团Treblemakers Acappella 现任成员/前副音乐指导,唯理中国第22期线上课程讲师。在合唱团有16年演唱经历,接触并体验了不同种类的合唱团。 沈逸媛:杭州小学音乐教师,浙江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美声演唱方向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读,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现任女高音声部成员,14年合唱团训练经历。 本期您将听到: 01:33 开场介绍 02:33 嘉宾介绍 03:45 与合唱结缘,对合唱最初的认知 09:05 合唱队的分类及做区分的原因 12:47. 合唱的历史 13:59 合唱的声部与性别、性少数群体的关系 16:52 合唱的环境里如何唱得准,及在其中的体验 22:16 在合唱团里和其他的歌者的关系是如何的 28:23 印象深刻的合唱演出 30:20 家长对参加合唱队的看法意见 33:10 合唱为什么可以越来越火,如何看待这个变化? 45:04 合唱与社会的关系 48:40 合唱曲目类型 53:43 合唱这个媒介的特殊之处在哪里 58:38 如何演唱自己不熟悉的语言的歌曲? 67:42 演唱不同语言作品的感觉 75:27 从指挥的角度感受合唱 77:18 合唱带来的群体性与力量感 85:04 疫情期间和疫情之后的合唱 97:16 为什么这个世界需要合唱? 103:45 独具意义的合唱作品分享
- S3E03 | wuli的历史与昨天:漫谈韩国民族主义
本期节目的灵感来源于唯理对谈的第一季第一期节目。在2019年初,世界民族主义思潮崛起,对谈曾探讨过中国的民族建构和认知。三年多过去,世界从前疫情时代变成了后疫情时代,川普离任,而东亚的“韩式川普”尹锡悦凭借对性别民族等问题的立场在今年赢得了大选。在社交媒体激烈的争论中,我们是否可以感受到孤立主义和民粹主义继续扩散的信号?这期节目,我们将从朝鲜王朝的历史开始,追根溯源韩国的民族主义,在韩国的文化和外交中解构出韩国在东亚社会里的独特发展道路。 嘉宾介绍: 权小星:东方卫视国际部资深编导、前驻韩记者,播客节目东亚观察局主播 任致均: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研究主题为基于韩人日记与行旅文学,重新构建早期现代东亚世界的信息流转与处理 0:43 开场介绍 1:59 嘉宾介绍 4:49 民族主义的定义是什么? 6:28 所谓民族主义定义忽视的部分 9:31 中朝的外交关系是怎样的? 11:59 朝鲜人是否认为自己是中原文化的继承者? 15:22 韩国人对历史的看法(韩国人普遍的历史教育观) 22:49 近代地缘政治局势如何塑造了韩国? 28:14 韩国如何加入到了现代民族主义的潮流中?(日本入侵对韩国的影响) 30:26 韩国如何在后殖民时代建立起真正由韩民族主导的社会秩序? 45:25 军政府时期的民族主义政策 54:47 现代韩国的历史(汉文,儒家)教育是怎样的? 62:31 在首尔大学交换的体验/在韩国大学读书和工作的感受(韩国对美国的民族主义感情?) 83:29 韩国文化输出(k-pop)有民族主义特点吗? 87:52 韩国与中国的文化之争:韩服、泡菜、偷国 94:01 结语:从尹锡悦当选演说词看韩国的独特性
- S3E02|威尔史密斯之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有点冒犯”的喜剧
听众朋友大家好,立夏将至,唯理对谈第三季又和大家见面了!奥斯卡颁奖礼上威尔史密斯的一巴掌把自己扇出了未来十年的奥斯卡,这期我们邀请了邵天宇、冯贺、马玢和邢淅璇几位从事不同形式喜剧的嘉宾,从奥斯卡掌掴事件谈起,讨论喜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中“冒犯“的社会红线在哪里?不同形式喜剧包括脱口秀、相声的存在到底有啥意义?以及我们为什么需要喜剧?喜剧怎样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本期关注的问题: 为什么“冒犯”会成为喜剧的一种表现形式? 谁有权利感到“被冒犯”?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当爸爸“ 为什么我们需要“被冒犯的”喜剧 喜剧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 本期您将听到: 02:23 嘉宾介绍 05:40 开场引题:奥斯卡掌掴事件 07:44 “冒犯”为什么会成为喜剧的一种表达方式?这个“冒犯”的 边界在哪里? 09:20 什么是相声中的“包袱”、“现挂”、“砸挂”? 10:50 目前的行业内,是否有默认的“玩笑”不可以开? 15:14 作为一个喜剧演员,要如何把握“玩笑”的尺度? 19:10 相声演员与观众“身份”的变化及影响 26:00 谁有权利决定某人是否“被冒犯”? 35:00 作为“冒犯”的包袱,引人发笑的背后逻辑是什么? 36:00 口音梗和种族梗为什么“格外”好笑? 39:00 为什么我们需要“有点冒犯”的喜剧? 46:00 N-word、Chi-word与刻板印象的价值判断 71:00 在脱口秀中,“伦理”是怎么运作的?为什么大家喜欢”当爸爸”?中国大陆外是否有“伦理梗”的喜剧表演? 73:00 喜剧所承载的社会意义 76:00 喜剧可以作为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的一种解决方式吗? 81:00 一些脱口秀推销
- S3E01|观察、仪式、他者:人类学田野的非浪漫叙事
随着项飙老师社交媒体上的出圈,人类学也从学术殿堂走入了人们日常的谈论话题中。但是社会大众对于人类学似乎有一种闲云野鹤的浪漫化想象,认为人类学工作是一种不停游历于各地的“田园”生活。到底什么是人类学?人类学在研究哪些事物?我们为什么需要专业的“人类学者”?为了解决这些大众对人类学常见的困惑,我们想通过这期博客,和大家一起聊聊人类学、“田野”和人类学伦理问题,为人类学祛一些魅,解开其神秘的面纱。 本期关注的问题: “人类学”出圈的背后原因几何? 什么是“田野”? 人类学家的具体工作是怎么样的? 中美人类学田野形式以及研究方向的异同 人人都可以做田野调查吗?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身份转换 本期唯理对谈录制于北京时间2月26日下午,我们邀请到了西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原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生Allen,一起聊一聊什么是人类学,真实的“人类学家”的生活。 本期您将听到: 00:58 开场引题: 闲云野鹤浪漫化想象——人类学去魅 02:00 嘉宾介绍 03:21 人类学“出圈”背后原因几何? 07:30 近年来,人类学学生对本专业看法是如何变化的? 09:30 人类学、田野调查和民俗志的区别 15:30 人类学家在田野里真实的一天 23:30 在实践中,如何开启一次田野调查?如何与调查对象更好地交流? 32:40 为什么选择做人类学田野调查?如何选择研究主题和田野的? 42:00 田野要遵循一些什么原则?田野调查的伦理有哪些? 50:00 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关系是什么?谁是知识生产者? 53:00 美国与中国人类学田野形式以及研究方向的异同 66:10 人人都可以做田野调查吗?是不是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人类学家? 74:00 人类学的微观调查和宏观视野 90:00 少数民族的“民俗志”与“人类学家” 105:00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身份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