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拉图什么23|当 MBTI遇上中式命理学:如何把握不可知的未来?
I型人对被E型人包围的恐慌,F型人无法理解的T型人恋爱,还有永远温柔的绿色小老头和治愈绿色小老头的快乐小狗,MBTI作为近年来流行的一套人格分类方式,渗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衍生出诸多相关的讨论与遐思。这其中,不乏有人将MBTI与“八字算命”对比;亦有人戏称,所谓MBTI,即是“现代的科学算命”。 一个是全球风靡的西方人格测试,一个是土生土长的中式命理学分析,我们是不是能够“掌握”这两种不同的人生测算?在这两种人生“演绎法”背后,是否存在某种共通之处和对话空间,抑或说,二者彼此冲突?更进一步看,从个体命运到时代悲欢,透过MBTI热,我们是否能捕捉到某些可观测的时代性症候?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命理学研究者衍一先生加入对话。熟悉四柱六爻与奇门遁甲的衍一先生,也将谈谈他是如何融合MBTI与中式命理分析。同时,作为MBTI爱好者,主播菜头限时惊喜返场。三位I型人和大家一起,聊聊我们眼中的MBTI与中式命理学。 【本期成员】 主播 祁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菜头:资深媒体人 嘉宾 衍一先生:命理学研究者 【时间轴】 5:10 MBTI大揭底:三位I型人一起做节目会尴尬吗? 13:50 为什么同年同月同日生,“命运”却是不同的? 21:05 八字对话MBTI(第一回合):MBTI会成为八字行业的挑战吗? 25:36 八字与六爻:不同信息量级的差异预测 34:01 提前了解未来发展趋势,是不是可以提前布局? 38:24 八字对话MBTI(第二回合):感受性的模糊判断与可验证的清晰分类 42:45 MBTI的哲学目标:“认识你自己” 45:32 八字对话MBTI(第三回合):从中式命理也能测出你的MBTI 50:13 给外国人测八字也会准吗? 53:17 是不是也能给播客测八字?给柏拉图什么开一剂“靶向药” 59:00 个体关切与时代变革:大家都在算什么? 62:49 抗衡命运女神(Fortuna):逆天改命,其实也是顺势而为 66:10 衍一先生的玄学入门小史:从探索个体到理解时代 71:03 假如AI掌握了所有人的生辰,是否能在大数据上彻底“控制”人类? 【延伸阅读】 《渊海子平》,(宋)徐升编著,海南出版社,2002 《增删卜易》,野鹤老人,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 【背景音乐】 Op:林生祥-有无 En:许冠杰-浪子心声 【听友群】 您可以添加微信platofm,邀请您加入听友群 【本期剪辑】 严艾雯 【本期文案】 林珺瑶 【RSS订阅】 https://www.ximalaya.com/album/46435822.xml 【听众来邮】 platofornothing@gmail.com 感谢您的收听与留言 :)
- 柏拉图什么22 |本雅明电台:声波里的Citywalk
本雅明是中文思想界都很熟悉的思想家与哲学家。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位对时代精神极为敏感的文字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电台主播。今年夏天,世纪文景出版了《本雅明电台》,第一次将作为电台主播的本雅明介绍给中文读者。 从1929年起,在法兰克福西南德国广播电台(Südwestdeutsche Rundfunk)的艺术总监,也是本雅明的发小恩斯特·肖(Ernst Schoen)的邀请下,本雅明开始频繁为西南德国广播电台和柏林广播电台制作节目。抛开了一名写作者的身份,拿起麦克风的本雅明如何理解广播这个“声音媒介”?他又如何打造了声波里的戏剧舞台?通过漫游街巷,分享自身对城市和记忆的独特感知,本雅明如何讲述自己眼中的柏林? 本期节目邀请了柏林洪堡大学法学院的李柯博士。他是一位“老柏林人”了,非常熟悉柏林的点点滴滴,自然也了解本雅明电台里的柏林往事。就让我们收听本期的“柏拉图什么”,打开时光隧道里的本雅明电台,一起走进他的柏林往事。 【本期成员】 主播 祁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嘉宾 李柯:柏林洪堡大学法学博士 【时间轴】 3:12 广播依然是今天德国日常生活里重要的传播媒介 7:09 德国广播一开始是作为“帝国基础设施”诞生的 11:30 半虚构的柏林:为什么本雅明钟情于霍夫曼的故事? 18:23 本雅明声波里的城市是一种氛围感 24:16 1930年初,柏林人在广播中听到什么? 28:30 本雅明与布莱希特:取消剧场与广播的界限 32:20 被“吓大”的德国人:德国儿童文学中的恐怖故事 37:00 本雅明所叙述的灾难及其生死观 39:43 我们正在越来越缺乏说故事的能力 49:00 记不住的广播,却记住了广告 【延伸阅读】 本雅明:《本雅明电台》,王凡柯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 霍华德·艾兰:《本雅明传》,王璞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 本雅明:《启迪:本雅明文选》,阿伦特编,张旭东 王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祁涛:《视觉技术时代的感官危机》,https://mp.weixin.qq.com/s/-JNWCG0rzn7zL-thAvEb7A 【背景音乐】 Op:Tomas Høffding-Bloodline feat En:Beach House-Space Song 【听友群】 您可以添加微信platofm,邀请您加入听友群 【本期剪辑】 严艾雯 【本期文案】 林珺瑶 【RSS订阅】 https://www.ximalaya.com/album/46435822.xml 【听众来邮】 platofornothing@gmail.com 感谢您的收听与留言 :)
- 开卷一刻钟02|《王赓武回忆录》:天南地北,何处为家?
2022年,《王赓武回忆录》出版之后,获得了大大小小的出版奖项,名噪一时。年近九旬的历史学家王赓武用诚恳又朴实的语气,向读者回顾了他这一生。年轻的时候,他寻找“家园”,年长之后,他思索着“爱”的意义。他就像今天的年轻人一样在发问:在“巨变”的时代,安身立命的答案在哪里? 这部回忆录里的思考依然很有现实意义。作为海外华人,王赓武年轻的时候一直困扰于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问题。在全球化已成定局的今天,我们一方面看到了全球流动的景观,另一方面在耳边也常常听到排他性的民族情绪,甚至是对非本国文明的贬低与歪曲。民族与世界、开放与封闭、流动与凝固,这些议题的走向塑造了世界的未来,而王赓武的思考会依然启迪着我们。 【主播】 祁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延伸阅读】 王赓武:《王赓武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 :《椰壳碗外的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背景音乐】 Op:Wes Montgomery - Bumpin’ On Sunset En:曾根麻央 – Wave 【听友群】 您可以添加微信 platofm,邀请您加入听友群 【本期剪辑】 严艾雯 【本期文案】 祁涛 【RSS订阅】 https://www.ximalaya.com/album/46435822.xml 【听众来邮】 platofornothing@gmail.com 感谢您的收听与留言 :)
- 柏拉图什么21 | 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Make Philosophy Great Again!
当代法国哲学的一个流行口号是“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这是一种心灵鸡汤,还是一场精神治疗?但无论如何,它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打开方式,为我们开启了轻盈地进入“生活”的可能性。那如何理解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哲学又如何可能引导我们的生活?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姜宇辉老师。姜老师是当代法国哲学的研究学者,也是《新哲人》杂志的中文版主编。在本期节目中,他将带着我们从福柯、德勒兹、阿多出发,一起走进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重新邂逅生活中值得深思与留恋的时刻。 【本期成员】 主播 祁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嘉宾 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时间轴】 6:37 法国哲学何以触动年轻人? 7:55 姜宇辉走进法国哲学大门的经历 12:16 “福柯是当代法国哲学的最强音” 14:10 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是一种人生鸡汤嘛? 17:33 选择哲学是一场“生死抉择” 23:40 邂逅聪明有趣的《新哲人》 30:25 心理学能缓解痛苦,但不能给出痛苦的理由 39:43 疫情之下,重新思考旅行的意义 45:09 “我是一名终极的悲观主义者” 【延伸阅读】 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 皮埃尔·阿多《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背景音乐】 Op:Pink Martini – The Lemonade Song En:Clémentine – 旅行的意义 【听友群】 您可以添加微信 platofm,邀请您加入听友群 【本期剪辑】 严艾雯 【本期文案】 林珺瑶 【RSS订阅】 https://www.ximalaya.com/album/46435822.xml 【听众来邮】 platofornothing@gmail.com 感谢您的收听与留言 :) 姜宇辉主编的哲学杂志《新哲人》
- 柏拉图什么20 | 当代艺术怎样将我们带回记忆的现场?
在近代西方哲学的叙事中,记忆和想象总是联系在一起,记忆的再现只能以图像生成 (devenir-image) 的模式发生。日常经验告诉我们,一旦我们还是回忆过去的事情,记忆就变成一连串亦真亦幻的图像。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记忆问题就变得更加棘手:这些记忆它们真的发生过嘛?脑海里的图像是不是已经包含我们想象力的加工,并非是真实场景的准确再现? 这些哲学问题也是当代艺术的创作议题,当代德国观念艺术家托马斯·迪曼德(Thomas Demand) 正是该艺术议题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深入地探索了历史与艺术、记忆与图像的关系,他用高度视觉化的作品来表达躲藏在图像背后的深刻问题。托马斯的创作方式也非常独特,他通过手工制作的卡纸模型去再现一些真实的历史图像,接着他会为模型拍照,再销毁模型,最终留下一个独特的艺术图像。 今年7月8日至9月4日,UCCA Edge 为我们带来托马斯·迪曼德在中国的首个全面回顾展:“托马斯·迪曼德:历史的结舌”。这次展览回顾了艺术家职业生涯创作的摄影、电影、墙纸等70余件作品,系统梳理了艺术家有关历史、图像与建筑之间互动的艺术实践。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 UCCA Edge 展览部副总监及策展人秋韵,秋老师将带着我们一起走进托马斯·迪曼德与他的艺术世界。 【本期成员】 主播 祁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嘉宾 秋韵: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览部副总监及策展人 【时间轴】 06:23 UCCA 是一个不“高冷”的当代艺术中心 08:20 策展人都做哪些工作呢 11:15 展览重头戏之一:艺术家特别定制的墙纸 15:28 封控时期迪曼德与 UCCA 结下的情谊 23:04 如何捕捉生活中倏忽而过的瞬间 30:31 在迪曼徳布置的“空舞台”上,历史与艺术的界限模糊了 32:05 艺术家最独特的创作技法 34:21 纸:理解迪曼徳的重要媒介 37:03 迪曼徳如何致敬马蒂斯 40:36 场馆的光线与空间是展现艺术品的另一重生命 45:22 亲身来场馆观展永远无法被替代 48:42 以图像重构我们的记忆 【延伸阅读】 保罗·利科《记忆,历史,遗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澎湃·艺术评论《专访|托马斯·迪曼德:无人的空间,“人”无处不在》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928219 【背景音乐】 Op:PeymanYazdanian - La petite suite de concert "Movement III" En:坂本龍一 - Energy flow 【听友群】 您可以添加微信 platofm,邀请您加入听友群 【本期剪辑】 严艾雯 【本期文案】 祁涛 【RSS订阅】 https://www.ximalaya.com/album/46435822.xml 【听众来邮】 platofornothing@gmail.com 感谢您的收听与留言 :) 展览入口 《林中空地》 《作坊》 《工作室》 © 作品摄影来自UCCA Edge
- 开卷一刻钟01|《无知的教师》:向PUA式教育说“不”
“考完就忘”好像成为了我们与教育“斗智斗勇”的常态;灌输式教育的余波看似远去,实则却伴随着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灌输式教育错在哪里?仅仅是一场应试的压迫,残酷的选拔,还是无止境的PUA关系? 在新栏目「开卷一刻钟」,我们一同阅读法国当代激进左翼思想家朗西埃的著作《无知的教师》。在这本书中,朗西埃批判了教育中不平等的师生权力关系,要求摆脱学生在教育关系中的被压迫地位。在他看来,人们的智力解放不需要教师的讲解,仅仅需要我们对自我学习的高度自信,不再做一位被老师定义的“无能者”。 【主播】 祁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延伸阅读】 雅克·朗西埃 (Jacques Rancière) :《无知的教师》,西北大学出版社,2020 保罗·弗莱雷 (Paulo Freire)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背景音乐】 Op:Wes Montgomery - Bumpin’ On Sunset En:曾根麻央 – Wave 【听友群】 您可以添加微信 platofm,邀请您加入听友群 【本期剪辑】 严艾雯 【本期文案】 林珺瑶 【RSS订阅】 https://www.ximalaya.com/album/46435822.xml 【听众来邮】 platofornothing@gmail.com 感谢您的收听与留言 :)
- 柏拉图什么19|对话作家远子:漂泊是每一个离乡人的宿命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高度流动的陌生化社会。人们穿梭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如同百川归海,汇流至闪闪发光的城市。在大规模的迁徙过程中,很多人离开了故乡,又无法真正地融入新城市,即使生活暂时安顿,心理上也依然处于漂泊不安的状态中,更深刻地感到深入骨髓的“无家可归”感。 曾经被戏谑为“北漂伤痕文学”代表人物的远子,就曾在他的漂泊生活中深深感到无家可归的流浪感。他本科毕业之后,在北京经历了数年的北漂生活,又回到老家湖北,现在又辗转到重庆生活。这些年,他经历了很多底层的日常苦难,又将这些经历化作为小说的素材,出版了《白日漫游》、《室内流亡》等多部文学作品。 我和远子是本科同学,自从他结束北漂生活之后,我们就再未见面。我很好奇这些年他是如何理解个人的漂泊与时代的关系?文学对他有怎样的精神力量?曾经的哲学教育给他的创作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于是我们相约线上,听听一位离乡者的生命历程。 【本期成员】 主播 祁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嘉宾 远子:青年作家,著有《白日漫游》《今晚属于恋人》等多部小说,诗歌集《室内流亡》(2022) 【时间轴】 06:25 当摄影切入写作:历史和非虚构的交迭 10:19 日常生活里的注意力越来越瞬时化 17:52 被迫流亡的人是巴迪欧所说的“游牧无产者” 23:55 文学表达就是从生活中突围 31:16 反思中小学教育对创造力发展的负面影响 37:00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非文学化 39:43 哲学给远子带来了什么:前提批判的警觉与开放的心态 41:36 在怀疑与解构的前提下,今天还要积极做些建构,找到答案 49:56 如何自学哲学?远子的“哲学周边漫游” 55:46 新书剧透:《光从哪里来?》 【拓展资料】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Winfried Sebald):德国现代作家,代表作有《奥斯特里茨》《土星之环》《移民》《眩晕》等。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匈牙利裔美籍摄影记者,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之一。代表作品有《越南的悲剧》《战士之死》《最后的死者》。卡帕曾和“决定性瞬间”的倡导者布列松一同创立了全球第一家自由摄影师的合作组织——玛格南图片社。 【延伸阅读】 远子:《室内流亡》,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 远子:《白日漫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移民》,刁承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巴迪欧访谈:游牧无产者、选举政治的失败、身份认同主义,2019年4月3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241267 【背景音乐】 Op:Belle & Sebastian - Sleep The Clock Around En:白皮书乐队 - 清河 【听友群】 您可以添加微信platofm,邀请您加入听友群 【本期剪辑】 严艾雯 【本期文案】 林珺瑶 【RSS订阅】 https://www.ximalaya.com/album/46435822.xml 【听众来邮】 platofornothing@gmail.com 感谢您的收听与留言 :)
- 柏拉图什么18 | 封控岁月谈鲁迅:苦闷状态下的精神重建
对上海、吉林和许多其他地方的人来说,2022年的春天从未真正降临。这是一个无比苦闷的春天,所有习以为常的事情都变得异常艰难。我们在无休止的核酸检测的呼唤声中上下楼,我们无法洞悉眼前的另一副面孔,我们盘算着自家的食物库存与遥遥无期的解封日。在足不出户的日子里,面对过载而令人难过的信息,我们对生活的信念也摇摇欲坠,应当如何具备重建自我的勇气? 此时,透过时代遥远的共振回响,我们隐约看到了另一段困顿生活中的鲁迅,他以独有的冷峻目光穿透那段“孤岛”岁月,与我们对视。鲁迅一生呼吁做“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坚持“要改良这人生”。他在《野草》开篇谈道:“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讲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句话不正是我们当下心境的写照么?封控岁月,正是我们阅读鲁迅,理解鲁迅,甚至成为鲁迅的好时机。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来自吉林大学文学院的张一帆老师,他一直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在这一特殊时期,他与同学们共同阅读鲁迅的《野草》,同时也有了许多新感悟。我们两位分别身处不同的封控区,来谈谈对现今生活和对阅读鲁迅的感想。 【本期成员】 主播 祁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嘉宾 张一帆:吉林大学文学院讲师 【时间轴】 06:27 与青年人共读《野草》:“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10:25 我们表达负面情绪之余,怎样建立积极的精神力量? 15:30 从崔健的愤怒去看青年人的不愤怒 20:31 作为正向满足感的“正能量”,为什么这么难? 28:45 小说《伤逝》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38:40 《无声的中国》呼吁中国人要大胆地说话,要有说真话的勇气 43:28 表达真的声音,不仅是个道德问题,更是个能力问题 45:57 只提供“共情”,不提供帮助是聪明人的狡计 52:25 钱理群推荐鲁迅做青年人的朋友 57:21 张一帆心目中的鲁迅最重要的四部小说 【延伸阅读】 钱理群:《钱理群新编鲁迅作品选读》,当代世界出版社,2021 鲁迅:《野草》,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 陈映真:《山路》,载《赵南栋:陈映真小说全集03》,九州出版社,2020 【背景音乐】 Op:Roger Eno - The Turning Year En:Haruyo, Koi - 春よ、来い 【听友群】 您可以添加微信platofm,邀请您加入听友群 【本期剪辑】 严艾雯 【本期文案】 林珺瑶 【RSS订阅】 https://www.ximalaya.com/album/46435822.xml 【听众来邮】 platofornothing@gmail.com 感谢您的收听与留言 :) 《鲁迅全集》与钱理群老师的手稿
- 柏拉图什么17 x 问题青年| 献给文科生:年轻、勇敢、会思想
春节前,我们和“问题青年”愉快地敲定了串台的计划,但生活好像总是把一切的“确定”延宕在不确定性之中。串台计划从一句“OK”到最终落地,飘忽不定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就在这几个月,疫情反复,信息爆炸,舆论场嘈杂喧哗。这是一个不平静的春天,也是每一个人拼搏又倦怠的日常。 现实的复杂境况面前,文科生的出路似乎变得越来越尴尬。在时代变动的不安中,很多文科生一直焦虑地调整着人生规划,很多人不禁要问,学文科究竟有什么用?在现实问题面前,思想与理论能提供我们怎样的力量?在功利与兴趣之间的来回摇摆,我们又该如何做出抉择? 本期节目,我们远程连线“问题青年”。从身边的日常出发,聚焦“文科有什么用”,一起聊一聊哲学能给予我们的力量。 【本期成员】 主播 阳少:青年志编辑 祁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时间轴】 07:33 我们每天无所事事,却又最终精疲力尽 09:51 本雅明《讲故事的人》 18:23 所谓“独立思考”,无非是挑选了一个自己青睐的意识形态 22:42 理论的原创性是如何获得的?每个人为什么都具备理论创新的条件? 28:41计算性的人生规划正在透支当代人的热情 40:52 青年人不要一味活在老人的规则里,仅仅为规则体系里的胜利而活。 45:38哲学大众化要打破专业学者的垄断 54:11 哈利·波特式的胜利,就是青年人凭借勇气战胜了成人世界的邪恶 57:24 深陷生活中的矛盾,正是进入哲学的最好契机 【延伸阅读】 本雅明:《启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2011 【背景音乐】 Op:It Runs Through Me- Tom Misch/De LaSoul En:陽だまりにて和む猫- Falcom Sound Team jdk 【听友群】 您可以添加微信platofm,邀请您加入听友群 【本期剪辑】 严艾雯 青年志 【本期文案】 林珺瑶 【RSS订阅】 http://www.ximalaya.com/album/46435822.xml 【听众来邮】 platofornothing@gmail.com 感谢您的收听与留言:)
- 柏拉图什么16 | 面对俄乌危机,应如何重新思考秩序与冲突?
俄乌战争爆发之后,社交平台上竞相涌现的观点冲突,仿佛进一步撕裂着人们的共识。对很多人来说,这场战争虽然远离我们的生活,但我们的知识体系又无法消化这场战争,“学术”的阐释又一次陷入到无力的失语之中。在沮丧之余,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对国际秩序的想象是不是存在根深蒂固的问题? 随着战争的进一步恶化,世界的“秩序”与“冲突”也不再是一个远方的议题。透视和平面纱下的危机真相,我们能否跳出国家与国家具体的利益冲突视角,并且在意识形态阵营的立场之外去思考战争的危机。其实,战争的话语早已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却浑然不知。 张晶翼是纽约大学国际政治方向的研究生。在俄乌危机的国际事件面前,他既是“远方的”公众,又是“近处的”研究者:对于战争本身勾连的现实,对于绵延的战火中社交平台纷繁的话语,他有着切近的感受与独立的思考。 本期节目,我们远程连线晶翼,和他一起思考俄乌危机与21世纪人类文明的未来。 【本期成员】 主播 祁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嘉宾 张晶翼:纽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 【时间轴】 04:23 战争爆发时刻,国际关系的学生也会感到惊讶与“挫败” 10:05 世界体系下的国家,并非是一个个坚固的实体 11:42 民族国家的人格化背后是父权制的话语 19:04 当代政治哲学啃不下战争这块“硬骨头” 21:48 我们只能在现实主义与和平主义之间选边站队吗? 23:33 在民族国家视角之外,我们要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框架审视战争 31:46 虚假的和平与随时降临的“紧急状态” 34:11 危机之后的世界,将会趋于保守吗? 【延伸阅读】 雷蒙·阿隆:《民族国家间的和平与战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背景音乐】 Op:Smetana – My Country En:坂本龍一 – Andata 【听友群】 您可以添加微信platofm,邀请您加入听友群 【本期剪辑】 羊排 【本期文案】 严艾雯 林珺瑶 【RSS订阅】 http://www.ximalaya.com/album/46435822.xml 【听众来邮】 platofornothing@gmail.com 感谢您的收听与留言 :) © 罗立玲 2022/02/26 摄于巴黎共和国广场
- 柏拉图什么15|面对生活的焦虑,哲学有解药吗?
马上过年了,相信每一位听友在休息、团聚和欢庆之余,会回忆去年的事情,期待明年更好的自己。不过,你会不会遇到这样尴尬的时刻:年年都想重振旗鼓,年年却又重蹈覆辙。 人生困局的背后其实是哲学的道理,摆脱无限循环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本期节目,我们和复旦大学的郁喆隽老师一起讨论现代生活中的种种烦恼。比如,过分关注情绪的焦虑、及时响应的社交痛苦、倦怠又疲惫的生命轮回状态……很多人想从哲学中寻找答案,却又往往一无所获,是哲学真的没用,还是我们对哲学的“打开方式”有问题? 郁喆隽老师在他的新书《50堂经典哲学思维课》中,专门面向零基础的哲学小白,提出了“自助餐”式的哲学阅读法。每位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一扇进入哲学的“任意门”,培养出一种哲学思维的方式,最终能够自己应付生活中的精神困境。 最后祝大家新春愉快! 【本期成员】 主播 祁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嘉宾 郁喆隽: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时间轴】 02:21 大数据显示人们往往喜欢到深夜去收听哲学节目 07:14 现代人的痛苦往往由于过着“及时响应”的生活 10:15 现代生活中藏着很多巫术性的东西 13:35 人们很重视对自己的情绪,但又不能很正确地描述自己的情绪,这是普遍的烦恼 15:00 郁老师的哲学药方——每天要留出自己独处的时间 19:24 哲学不能直接给出人生的答案,人们只能通过哲学思考去自己探索 25:31 每个人的哲学入门都该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始 34:53 哲学家的故事只是哲学史的“边角料”,无法作为真正的精神食粮 37:56 如今,人们更乐于看到人设的崩塌 41:33 上海话拜年环节(彩蛋!) 【延伸阅读】 郁喆隽:《50堂经典哲学思维课》,中信出版集团,2021 郁喆隽:《当柏拉图遇到卢米埃尔》,上海三联书店,2019 希克:《做哲学:88个思想实验中的哲学导论》,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 【背景音乐】 Op:林忆莲 - Wild Flower Overture En:邓丽君 - 望春风 【听友群】 您可以添加 platofm,邀请您加入听友群。 【本期剪辑】 羊排 【RSS订阅】 http://www.ximalaya.com/album/46435822.xml 【听众来邮】 platofornothing@gmail.com 感谢您的收听与留言:)
- 柏拉图什么13|论牺牲:暴力与爱之间的人性时刻
临近年末,我们上新了第13期节目,这也是属于2021年的最后一档节目。一年下来,很高兴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鼓励,来年我们将继续以声音的方式陪伴大家。 :) 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未必会亲历牺牲的时刻,但牺牲并不遥远。我们听说过历史上众多壮烈的牺牲人物,目睹银屏上一场场悲怆的牺牲场面。在流行文化中,人们甚至会刻意制造一场牺牲,来成就富有英雄气概的主人翁,比如钢铁侠,抑或最新上映的007。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无偿的付出被视为一种牺牲;爱人之间为了实现团圆与完满,一方做出妥协,也被视为一种牺牲。 不过,牺牲对每个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它真的离我们很遥远吗?当我们在说牺牲的时候,我们真的了解它的意义吗?今年,英国著名文学批评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 (Terry Eagleto) 《论牺牲》的中译本出版。我们邀请了本书的译者林云柯老师,以及上海大学中文系的朱羽老师做客我们的节目,共同谈论“牺牲”这一主题。 【本期成员】 主播: 祁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嘉宾: 林云柯: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西方文艺理论及日常语言哲学,译有《论牺牲》《布尔迪厄:关键概念》《日常理性及其责任》 朱羽: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20世纪中国文学、文化与思想,美学与批评理论 【时间轴】 04:30 伊格尔顿其实是英国文化的一位承载者 09:13 伊格尔顿是对“白左”的一位批评者 12:35 仪式性的牺牲是不可取的 16:10 英国的血腥与恐怖历史 21:20 掩盖暴力并不能消除暴力,文明是对于暴力的理解与克制 25:45 本书原名《激进的牺牲》中的激进性指的是什么? 29:25 伟大人物的牺牲是有传递性的:《哈利波特》中的牺牲类型 33:30 剥夺他人的自主规范性与现代恐怖主义的诞生 38:10 爱是牺牲更充实的形式 42:15 牺牲意味着对于死亡的一种理解 【背景音乐】 Op : Vince Guaraldi Trio - My Little Drum En : Vince Guaraldi Trio - Christmas Time Is Here From “A Charlie Brown Christmas” 【延伸阅读】 伊格尔顿《论牺牲》《论文化》《文学的读法》 【听友群】 您可以添加 platofm,邀请您加入听友群。 【本期剪辑】 羊排 【制作运营】 立玲 【RSS订阅】 http://www.ximalaya.com/album/46435822.xml 【听众来邮】 platofornothing@gmail.com 感谢您的收听与留言 :)
- 柏拉图什么12|今天你实现emoji自由了吗?
我们每天都在聊天中使用emoji,可是我们真的了解emoji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吗? 在影像时代,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习惯用emoji去表达自己的情绪,甚至代替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有时候,聊天中不发个emoji都觉得怪不舒服的。当聊天结束后,我们会花时间揣测对方emoji的意图;也有时,我们会在一片喧闹的emoji“混战”中,感受到空前的孤独感。我们不禁要问: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变简单了,还是更难了? 从emoji的商业化角度上说,其实存在着iOS系统的emoji、Andorid系统的emoji等等。作为用户,我们接受公司提供的emoji,同时也作为emoji的使用端。未来我们能否实现全面个性化、自由创造和使用的emoji呢?这便是我们呼唤的emoji自由。 最后,非常期待大家在评论区和我们来一场emoji互动! 【本期成员】 主播:菜头、祁涛 【时间轴】 03:40 emoji可以打破语言的“巴别塔”吗? 07:06 回溯“颜文字”时代的“囧”和“Orz” 09:43 上海虹桥机场的“长颈鹿”层 14:07 emoji具有打破文字写作霸权的解放意义 17:55 你是否经历过在群聊中被emoji支配的恐惧 21:26 emoji的可复制性 25:46 emoji与身份政治的关系 32:30 人们越发不习惯于用文字与别人交流自己复杂的情绪 38:52 emoji自由是每个人都要争取的emoji民主化 【延伸阅读】 《Emoticons, Kaomoji, And Emoji: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Elena Giannoulis & Lukas R. A. Wilde, Routledge, 2020 《The Semiotics of Emoji: The Rise of Visual Language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Marcel Danesi, Bloomsbury, 2016 徐冰:《地书:从点到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背景音乐】 OP : See you again - 窦靖童 EN : ️ - Coldplay 【听友群】 您可以添加微信 platofm,邀请您加入听友群。 【本期剪辑】 羊排 【制作运营】 立玲 【RSS订阅】 http://www.ximalaya.com/album/46435822.xml 【听众来邮】 platofornothing@gmail.com 感谢您的收听与留言 :)
- 柏拉图什么11|阅读尚思伽:史书停止的地方,小说就开始了
司马迁、鲁迅、黑塞、契诃夫、帕斯捷尔纳克……这些是尚思伽阅读的作者,也是她笔下的人物。有时,这些大人物是她的偶像,有时更像是她的同行人。如今,她和他们一道,都成为了文学史的一部分。 谁是尚思伽呢?她生前是编辑、话剧评论人及创作者,还是一位深受朋友喜爱的人。有时她看得很远,她读《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之后说:“故事不会消亡,它比我们的骨灰活得更久长,逃脱了腐朽和灭亡。”有时她很尖锐,评论吴宇森的《赤壁》“求新之徒,虑深识浅”。更多时候,她又回望历史,寻找史书中留有的一些空白,“闪着幽微的光芒,即便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人与事也不例外。” 我们很想向大家介绍这位故人,让她的文字遇见更多读者。正巧三联书店今年出版了尚思伽著作集,于是「柏拉图什么」邀请上海师范大学薛毅教授,上海译文出版社陈飞雪老师——两位尚思伽生前的朋友——和大家聊一聊他们眼中的思伽。 思伽写过一篇关于契诃夫的文章,她在文章最后写道:“只要去阅读,去体味,‘永远的契诃夫’就永远地关照着我们的内心。”如今,思伽也给我们留下了她的著作集,让我们一起阅读、体味她的思想,让她永远关照我们的内心。 【尚思伽简介】 尚思伽,本名尚晓岚,笔名所思、远道、思伽等,1972年11月生于北京,2019年3月病逝于北京。尚思伽生前在北京青年报社任编辑记者,她也创作了大量文艺评论、小说和剧本。2021年,由三联书店集中推出作品集,包括《太平鬼记》(小说集)、《散场了》(文艺评论集)、《中书令司马迁》(剧本)等。 【本期成员】 嘉宾 薛毅: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化理论研究、鲁迅研究 陈飞雪:上海译文出版社资深编辑 主播 祁涛:高校哲学老师 【时间轴】 1:13 祁涛、薛毅、陈飞雪对思伽的初印象及交往 08:33 思伽的三联书店版本全集 11:25 思伽的鲁迅情怀 13:30 思伽身上的“清冽”与“热心” 22:49 思伽的俄国文学修养 28:57 理解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评判 33:29 消费主义是今天最值得警惕的意识形态 37:46 知识分子可耻的得意是炫耀自己的进退自如 45:43 知识分子要超越自己对于不朽声名的热衷 【延伸阅读】 《李陀:一部天才的遗作——关于剧本〈中书令司马迁〉》https://mp.weixin.qq.com/s/7S1PEMZCKD8Lp9yzYWLwvQ 《汪晖:折芳馨兮遗所思》https://mp.weixin.qq.com/s/7TeVi-CvQkgblZxe9jLF3w 【背景音乐】 OP: In the steppes of central Asia -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Vladimir Ashkenazy EN: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Promenade.Moderato commodo assai e con delicatezza - attacca, Ivo Pogorelich 【听友群】 您可以添加微信 platofm,邀请您加入听友群。 【本期剪辑】 羊排 【制作运营】 立玲 【RSS订阅】 http://www.ximalaya.com/album/46435822.xml 【听众来邮】 platofornothing@gmail.com 感谢您的收听与留言 :) 尚思伽生活照 尚思伽全集(三联书店版本)
- 柏拉图什么10|万物皆有灵,树树第一名!
1924年,鲁迅《秋夜》开篇即:“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一刻意的强调,让枣树的重要性凸显出来。而“树,树”这一展览名称,与迅哥的笔法有了某种契合。 “树,树”(Trees)展览由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共同策划举办,呈现了数件来自艺术家、植物学家、哲学家等人的作品。树木的形态是怎样呢?自然原初、童真烂漫、黯然神伤又或饱含昂扬的生命力……在这些艺术作品中,我们都能捕捉到一些踪迹。 站在展馆里,面对这些仿佛有性灵和情感的树,我们的思维也发散了出去。借着展览,我们聊了聊与树相处的珍贵场景,对城市景观化的思考,以及我们期待何种人与树、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期成员】 主播:祁涛、菜头、立玲 【时间轴】 01:28 “植物性”:一个全新的哲学概念 03:22 植物适应自然的主动性,与同伴的协同合作 06:08 “自主生长”VS“被制造”,截然不同的两种生命体态 07:45 环保意识一定是后现代的产物 09:45 菜头在德国黑森林里非法露营 14:41 城市化兴起,将树木请回马路旁 15:30 建筑师博埃里的“垂直森林”:让高楼大厦塞满树 17:44 砍伐和种植树木不都是“人类中心主义”? 18:32 亚马孙“亚诺玛米”艺术家画下的童趣和和谐 20:55 今天都市人对树木的热爱竟然是:买地板! 25:40 树木沉默而宽大的形态让人产生倾诉的欲望 30:23 盆景虽有美感,但还是主张对树木的去景观化 32:51 珠江河畔榕树被伐五棵,市民心痛砍走的是记忆 【延伸资料】 拉图尔《自然的政治》,河南大学出版社 阿尔谢尼耶夫《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人民文学出版社 澎湃·艺术评论《对话|建筑师博埃里:“垂直的森林”,用建筑容纳自然》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872963 特别推荐「博物志」第195期节目 https://bowuzhi.fm/episodes/195 ,嘉宾Lily Han经过卡地亚基金会专业的培训,负责「树,树」展览的解说工作。她头脑清晰,口才一流;有导览vs无导览,完全是两种观展体验! 【背景音乐】 OP : Cocteau Twins - Heaven Or Las Vegas EN : Cocteau Twins - Sea, Swallow Me 【听友群】 您可以添加微信 platofm,邀请您加入听友群。 【本期剪辑】 羊排 【制作运营】 立玲 【RSS订阅】 http://www.ximalaya.com/album/46435822.xml 【听众来邮】 platofornothing@gmail.com 本期封面图片来自伊朗艺术家Mahmoud Khan 感谢您的收听与留言 :) 以下摄影来自立玲 「树,树」展览作品 法国布洛涅森林 西双版纳中科院植物园植被 山西芮城县永乐宫中的树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