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l.15 女权文身师:文身的故事和她们用身体书写的语言
年幼时,我爸对一个文了身亲戚,向我不赞成地议论道:“文身在古代就是犯人的标记。”他看上去就像是客观地给我讲了一个历史,我却在他的语气里感到赤裸的否定与鄙视。很久之后,走出那个仿佛只有“不良青年”才会文身的小城,我才发现文身就像选择一件配饰、衣服一样,也可以是自我表达的一种选择。逐渐地,文身还演化成一种书写在身体上的语言,我再见过许多人愿意把生命中重要的时刻和意象,镌刻在身体中长久地陪伴自己。所以文身也可以成为一种个人成长的见证,一篇生命经验的历史。 文身现象在当代社会已经变得寻常,但在许多人看来,它依然承载着非同一般的文化含义。在影视剧中,男性的文身常常作为某种组织/帮派的符号被识别,而女性角色的文身,却更加普遍地与性挂钩。不久前,演员李纯因为照片中出现了黑桃形状的文身,就深陷“媚黑”的争议。毋庸置疑,这是相当厌女的一种污名。网络上更不乏对女性文身“性感”、“性暗示”的评论,男性文身却很少被性化。 文身艺术本来让女性能够借由身体,作一个创作和表达的阵地,但却因为文身文化中的性别化“蒙羞”。女权主义者们坚决不让出这片阵地,除了将个人成长的历程诉诸文身之外,她们还将珍贵的女性经验、坚定的女权主义主张表达在文身上,更加深刻地链接了自己与身体的关系,同时拥抱了污名、拒绝被性化。 而文身作为一个过程,是需要打破一定界限、把身体交与他人共创的工作。女性/女性主义文身师,既拥有女性共通的生命经验,又拥有洞见的性别视角,在文身的工作中,是文身和女性身体之间的桥梁,是打开这种女性表达出口的关窍。 我们邀请到了两位女性/女性主义文身师——马户和kk,聊聊她们如何成为一名文身师的生命历程,在从事文身师这个职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深刻的女性故事,又是如何理解社会性别与文身文化之间的羁绊的。 【本期嘉宾】 kk:自由文身师,艺术空间11km daily主理人 马户:独立文身师,小洲村天台种菜失败者
- vol.14 开始做性教育后,我发现世界是广阔的
你的第一堂性教育课是在什么时候? 是在学校的课堂上,对着课本上的生殖器官结构图,听见老师轻描淡写地说“这一页没什么好讲的”;还是在第一次来月经染红裤子之后,悄悄遮挡住不让别人发现,再接过女性长辈或者朋友偷偷递来的卫生巾;抑或是在电视剧、漫画、奇奇怪怪的网站和“小电影”里,获得关于“处女膜”“初夜”和“避孕”的“知识”……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本该是必需品的性教育却成了奢侈品。似乎性是神秘、肮脏、恐怖的,尤其对于女性,更是不可言说、不可触碰。而我们却要因此承担性教育缺失的后果。很多时候,我们是在成年后才获得基础的性知识,在遭遇性暴力后才意识到何为性暴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全面性教育”,内容包括:关系,价值观、权利和文化,社会性别,暴力和安全保障;健康与福祉技能,人体与发育,性与性行为,性与生殖健康。同时建议从儿童 5 岁开始提供适合其年龄和发展水平的专门的性教育。今年两会,也有人大代表提议在幼儿园开展全面性教育,提高儿童生殖健康水平,加强性别平等意识,预防儿童性侵害和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 而在我们身边,其实一直有人在为填补性教育普遍缺失的空白做出努力。 糯米是一名性教育工作者,她说:“开始做性教育后,我发现世界是广阔的。”刚开始她在大学里向同学们普及性知识,在这个过程里,她也在不断探索自己的“知识盲区”,第一次接触到女权主义,了解了社会性别和多元性别的概念。之后她进入性教育机构“保护豆豆”,从事儿童性教育相关工作,并致力于将性别平等的观念融入对孩子、家长及其他性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当中。 糯米做客女力天下,向我们分享她是如何开始自己的性教育之路,又是如何成为一名“女权讲师”,以及作为一名性教育工作者,在普遍性教育缺失、性思想保守的环境下,有过哪些有趣、荒诞的经历,又带来了哪些令人鼓舞的改变。 嘉宾:糯米 喜欢讲故事的儿童性教育工作者 嗑cp上头患者 非暴力沟通探索中
- vol.13 摊平我们的世界,以女性的视角看农村
女性不仅仅是女性。女性身上叠加的身份是多重的丰富的。换言之,共同的女权愿景虽然可以让姐妹们靠得很近,但阶级、城乡、区域等等多重因素也会把姐妹们拉开距离。互联网时代,女权主义者可以在社交平台里进行点赞转发式的碰面,也可以在姐妹遭遇暴力事件时呼吁关注守望相助,但想要达成沉浸式的彼此看见,却总是困难重重。 过去一个月中,有诸多被拐卖的故事浮出水面。“一闷棍“,“打包装走“,这些具像化的暴力细节触发了女性集体的焦虑和恐惧。一则新闻在描述一位被拐卖的北京女性时写到“她被甩出了在北京生活的正常轨道”。这个标黑的句子令人痛惜,但也不得不让人反思,那那些原本就出生在被视为“穷恶、暴力、落后”之地的女性,她们“正常轨道”上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说,连想象都是在固有的观念系统里展开,那改变的可能性到底埋在何处呢? 是时候聆听一线实践者的经验了,女力天下邀请了一位有十年基层公益项目执行经验的嘉宾,希望我们能一起回归女权主义的批判性,反思目前现有的基层救助服务体系以及行动的可能性。一起来摊平这个折叠起来的世界吧! 分享嘉宾 郜文:十年基层公益项目执行经验的女权主义者。
- vol.12 我们也是中国女足:因热爱而生的广州魔女足球队
2022年2月6日晚 ,中国女足时隔16年捧起了亚洲杯冠军奖杯,3:2的逆风夺冠让铿锵玫瑰的传奇故事继续书写,女权主义者的朋友圈沸腾了!这是开年之初,最女力的一个时刻。 对中国女足来说,成为洲际比赛冠军虽然并不罕见,但这场收视率绝对第一带来的全民欢呼却来得来得极为不易。这一次,被女足精神所鼓舞的观众不再希望女足仅仅停留在热搜上。同工同酬等性别话题一同冲上热点。女性们欢庆中国女足重返巅峰,但也思考如何才能给她们一个更公平更广阔的未来。 其实足球与其扎根的足球文化一直都有厌女的底色,“女孩子不适合竞技性体育”“观赏性不强”“商业价值不高““职业寿命短”是很多女足运动员终身需要克服的杂音。我们期待女足能越走越远,但也期待围绕她们身边的质疑、嘲讽和偏见能越来越少,更期待有更多的女性愿意在绿茵场上奔跑、流汗、享受运动的乐趣。 那么从哪里开始呢? 女力天下为大家介绍一支身边的女子足球队——广州魔女足球队。她们因为热爱在2015年成队,现在已经有百名正式队员,和夺冠的女足国家队员一样,她们也曾切身体会过足球运动的快乐、幸福、委屈和遗憾。 我们和这支球队的老队员老杨一起聊聊这支“不可思议”的球队的故事,希望她们的故事能帮助我们更实际地支持中国女性的运动事业。
- vol.11 小王乐队主唱月兔:探索不厌女的摇滚文化
如果你是个滚圈女孩,那就该知道小王乐队。 小王乐队是一支在北京成立的全女子朋克乐队,作品很多涉及对女性感受的描述和对女性境遇的探讨。在以男性气质为主导的摇滚乐文化中是一股“清流”。 主唱月兔曾是一位设计师,但因为“不想上班”和“拒绝走向专业”,离开了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工作,开始和朋友一起玩乐队。她演出的时候喜欢用五颜六色的防水眼线笔做面部涂鸦,一个经典形象是披着一头温柔的白纱在台上嘶吼。 月兔在演出中月兔本人是一位女权主义者,她最初是受摇滚乐的反抗精神吸引,开始接触到整个摇滚圈的“地下文化”。但很快她意识到,在对待女性的文化方面,“音乐圈和其他圈子并无两样”。作为女性乐手,即使创作了出色的作品、和知名乐队同台演出,她还是难逃遭遇凝视和轻视的处境。经历了幻灭和思考,现在她希望和伙伴一起创建一个安全空间,不仅是针对相对缺乏资源的独立音乐创作者,同时也是为了给其中更加边缘的女性和其他群体创造更多机会。摇滚精神如何与女性视角结合、如何应对来自主流社会和滚圈的双重压力……如果你对月兔和她的实践感兴趣,可以在这里听到“台下的”月兔近距离向你讲述她的故事。
- vol.10 当视障女性学会化妆和潜水:“我怀疑自己是个假盲人”
视障女性可以从事什么工作? 当一个视障女性提出这样的问题,她能获得的答案往往是:进盲校,毕业之后去做“盲人按摩”,或者干脆“找个好男人嫁了”。 绮婷和肖佳对此有不同的答案。 绮婷曾是广东省残疾人游泳运动队的职业运动员,先后参加过广州市锦标赛、全国锦标赛、广东省运动会等比赛,获得过5项冠军和4项亚军。退役后,她又通过了自由潜水员考核,成为国内第一位持证的视障人士,并作为游泳教练培训更多的视障者。 肖佳是继绮婷之后,国内第二位考取潜水证的视障潜水员。同时她也以“中国首位盲人化妆师”的身份受到外界关注,一边为视障女性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一边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和专业能力,持续推动社会对残障群体的关注。 但即使是这样优秀的两位女性,也要经常面临各种歧视和质疑。当她们追寻自我成长和事业发展,首先要说服家庭相信自己有独立判断和行动的能力。无障碍支持的缺乏也影响到她们对公共生活的参与,在没有人陪同的情况下,甚至会被一些场所拒绝进入。 有时她们还要面对别人的“灵魂拷问”,以至于怀疑自己是个“假盲人”: “你不是盲人吧?你都没戴墨镜。” “你不是盲人吧?你还会化妆。” “你不是盲人吧?看你身上的衣服这么干净。” “你不是盲人吧?不然怎么还睁着眼睛。” …… 偏见往往来自于无知。摒弃猎奇的视角,视障女性过着怎样的生活,她们可以取得怎样的成就,又面临怎样的困境,社会如何呼应她们的需求……这些问题应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绮婷和肖佳做客女力天下,分享她们的个人故事和工作经历,以及她们为改善残障女性境遇所做的行动。并探讨当性别和残障议题交织,哪些问题可能被我们忽视,又有哪些方向需要我们做出努力。
- vol.9 直视风暴——当网络猎巫瞄准“素人”女权主义者
网上冲浪,一个有点年代感的词组,它承载着互联网创始之初的美好立意,每次念出这四个字,我们脑海里闪动的总是“自由”、“无拘无束”、“快乐”等等美妙的词语。作为使用互联网的人,我们是在信息与知识的海浪里探索未知的人,而风浪是可以驾驭的动力。 现在,2021年即将过去,对于女权主义者来说,上网的体验不再是御风而行的快乐,所谓探索未知也不再仅仅意味着惊喜,女权主义者在互联网上的相遇也不再是失联姐妹重逢那样温馨,被男权围剿和攻击已经成为必将经历的风险,而长眠于你的黑名单里的不仅有incel骚扰者,可能还有和你一样自称女权主义者的姐妹。 为了更好地描述女权主义者上网的日常体验,我们试着写了一份成为新时期女权主义者知情同意书: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你是否知道,打拳的代价包括且不仅限于被骚扰、被污名,这些隔着网线的言语伤害也有可能直通三次元,来自仇恨者的举报和投诉有可能会让你失去工作。 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你是否清楚,支持和声援姐妹会让你们团结,但这种团结也有可能遭遇男权主义者为摧毁你们而设置的审查,你们的呼吁与带来的回响会被视作是一种威胁,而抹灭你们的真诚、勇气和力量只需要境外势力、八千和不爱国等等虚无词语。 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你是否明白,共同愿景并不意味着甜甜的姐妹情谊,你的私人生活的选择、观念系统的细微取向、获取知识的路径与源头都会让你在某些时刻被迫接受成员资格的考验,被社群放逐和面对社群的撕裂也有可能是你痛苦的来源。 ...... 这份杜撰的《知情同意书》里能描述的成为女权主义者的风险是有限的,但是女权主义者要承受的日常考验却是漫长的、丰富的和看似永无尽头的。而身处具体处境里的感受和经验,女权主义者还未能有机会来进行描述和让它们变得可见。 我们邀请了几位在风暴眼中搏斗的女权主义者来分享她们曾经历的互联网暴力事件。 CC:女权主义者,Metoo运动支持者 多辣:一个因反网暴而被网暴的海豹派女权主义者 淇淇:CatchUp运营小编之一,开腔姐妹儿播客主理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鱼饼:多个女权社交平台账号(生前)的运营者,拥有丰富被网暴经验。
- vol.8 女玩家在游戏里飞天入地,那里却不是性别公正的乌托邦
亲爱的女力读者们,友善提醒,请不要在B站游戏区以“女大学生”为关键词搜索视频内容,因为你无疑会在成千上万的视频洪流里彻底感受到来自各位搞笑up主的冒犯。 “技术烂”“爱骂人”“情绪易崩溃”是这些视频内容里没有具体表达出来的评判,但弹幕里变着花样地嘲讽却已经传达出了女玩家们面临的艰难处境。平时你觉得能在敌方水晶里走秀的自己无比厉害,但一旦进了虎扑论坛,那就和万千女玩家一样,只是游戏玩家鄙视链里与小学生并列为二等玩家中的一员,你的认真和投入并不作为一种玩家优秀品质而被公正评价,而是轻易地被贴上”躺婊“和“上分婊”的标签。 是的,进入一个看似不设限的虚拟世界并不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性别公正的乌托邦。游戏本身以及其发展出来的社群文化也很容易成为现实性别秩序的残酷镜像。女玩家们虽然操作着无所不能的女英雄,但那种感觉依旧类似于在会议室里被安排负责端茶送水的小赵小李,是辅助是陪衬而不是主角。 那我们有其他选择吗? 游戏世界能不那么现实吗? 这些不舒适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呢? 我们邀请了一位人类学爱好者兼打遍广州桌游馆的游戏研究者来和我们一起探讨游戏里的性别文化,她将从游戏研究的角度,帮助我们了解主流游戏作品的瑕疵和不完整之处。相信这样的智识训练会让我们更了解玩得不爽的源头,也为我们超越正在经历的这一切提供知识上的准备。
- vol.7 《伤痕之下》创作分享会:用影像抵抗性暴力之痛
2018年的夏天,七七得知一位朋友在三年前的一次共同活动中,遭遇了性侵。这给她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网络上此起彼伏的MeToo发声,近在咫尺的暴力伤害,作为一名摄影师,她决定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当成利器、铠甲,去为幸存者们记录属于ta们的那段历史,用表达去抵抗那段隐秘的伤痛。这就是《伤痕之下》系列影像作品的源起。 这个系列作品主要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她》、《回忆》和《我们》。七七邀请了那位当事的朋友花花参与第一部分的共创,以第一人称视角展示了性暴力伤痛和治愈,以及ta与外界的联结和撕扯;通过多位MeToo当事人的叙述,第二部分用艺术化的摄影作品还原了一些场景,打开看不见的“黑箱”;第三部分则是将当事人的经历整理成故事,经由与事件无关的人们朗读,拍摄成影像,传达关注性暴力事件的公共意义。 在得知《伤痕之下》获得2019年“映·纪实影像奖”大奖后,七七曾这样说道:“性侵受害者的经历和创伤后遗症需要被社会正视和重视。愿这份嘉奖为所有踏出黑箱和处身黑箱的人带来勇气。”看见和被看见,或许就是影像作品能够赋予性暴力幸存者们的力量。 《伤痕之下》系列作品刚刚完成在2021京都国际摄影节的展出,此次展览的项目负责人Zoey在策展过程中,也致力于传达“摄影作品的柔性力量与性暴力之间的抗衡”的理念,并且搜集了日本观众对这个作品的诸多反馈。 本期活动我们邀请到七七、Zoey和花花,一起来分享:在不同的视角下,影像作品这一艺术形式,如何能够抵御性暴力带来的伤痛?
- vol.6 当两个女权主义者决定开酒吧
有两个女权主义者想要做一些实践。 飞白说,我想要做一个性别友好的空间。田左一说,那就开个轻松的酒吧吧。所以,ta们俩决定开一个酒吧,作为女权主义者。 这个故事有时候也会被这样描述:两个年轻人自己开店创业了。但我们就是很想知道,这两个人是怎样成为女权主义者的呢?ta们是怎么认识的,又是怎么决定一起开店的呢?女权主义者开的酒吧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偏偏是酒吧呢?一个酒吧可以做些什么样女权主义的努力呢?这个实践给ta们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就是这样,一个女权主义的世界可太新鲜了,一个女权主义者开的酒吧也是如此。可能就是因为ta们俩需要,我们也需要,所以这样一个“作品”诞生了。 本期线上分享,我们邀请到田左一和飞白,两个一起开酒吧的女权主义者来讲讲,ta们从哪里开始的,身在何处,又想要走向何方。
- vol.5 相当女子脱口秀社群:脱口吐槽,也彼此拥抱
2017年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一季上映,幽默又富有天赋的女主角米琪,用精彩绝伦的脱口秀表演征服了剧中和剧外的诸多观众。近两年来,随着国内综艺节目《脱口秀大会》的热播,越来越多的观众逐渐了解到这种表演形式,尤其是杨笠、颜怡颜悦、鸟鸟、步惊云等演员及其段子的出圈,让女性脱口秀表演一时间引人瞩目。杨笠在表演中频频抛出“普信男”、“男的,垃圾”等犀利爆笑的梗,却引起了部分男性的不满,她也因此遭到线上举报,甚至人身攻击、威胁等。 “相当女子”女性主义脱口秀社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主创们意识到,女性的公共表达往往招致攻击和压制,女性视角的脱口秀则是其中典型。 “相当女子”定位为女性主义脱口秀社群,主要向女性和非二元性别的朋友开放,支持和鼓励性别友好的脱口秀创作。最初她们主要开展线上“开放麦”活动,招募素人女性主义脱口秀演员,并为演员们的创作提供空间和支持。而后逐渐增加了线下的脱口秀表演以及分享等其它类型的女性公共表达活动。安全舒适的表达空间,好玩的表演形式,和共鸣连连的创作内容,让“相当女子”很快拥有了颇具规模的社群。随着社群的扩大,运营者和参与者们也在过程中建立了更为具体和真实的联结,既有互助,也遇到过困境。 本期女力天下分享会邀请到“相当女子”的两位主创小毛、范文婧,来聊聊一个女性主义脱口秀社群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如何支持女性创作和女性公共表达?如何鼓励大家勇敢吐槽,又彼此拥抱?主创们在运营社群的过程中又遇到过怎样珍贵的姐妹情谊?
- vol.4 从“有弯有直”到“仁戏教育”,理想主义行动派的探索之路
在广州,有一群热爱戏剧、关心社会的年轻人,其中大多是女性。 从2018年开始,广州的文艺青年就能用比较平民的价格近距离地欣赏到她们充满感染力的演出,还能参与其中。她们让“一人一故事”剧场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戏剧不再是遥远地存在于富丽堂皇的大剧院中的奢侈品,清贫的年轻人不再只能坐在最后一排山顶位上看不清演员们的脸。在其貌不扬的社区里,没有华丽灯光和音响的舞台上,她们不知疲倦地举办公演,“以生命影响生命”。 那时候,那个剧团还叫“有弯有直”。说起这个镶嵌着彩虹色彩的名字,就能唤起很多人的美好回忆,仿佛是一个短暂存在过的多元、开放、包容的乌托邦。 有一次,“有弯有直”剧团被误称为“能屈能伸”。这个好笑的小插曲却仿佛一语成箴,预告了这群年轻人坚韧又顽强的戏剧生命。后来有弯有直剧团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解散,她们却还紧紧地拉住彼此的手。从业余时间演出,到成立“广州临时剧团”全职做民众剧团;从一人一故事剧场,到组织戏剧工作坊、举办“剧运会”;从“真实女性故事”,到乡村反校园欺凌剧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她们中的很多人依然活跃在广州的公众视野中,携手把戏剧玩出花儿来,现在还各自成立了工作室。 本节目中,女力天下邀请到前“有弯有直”剧团成员、现在的“仁戏教育”创始人:西西老师。西西老师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南小县城的姑娘,来广州第五年了。她曾当过幼儿园老师,想要通过教育“改变世界”。后来在寻求多元方式做性别教育的路上,遇到了民众戏剧——“一人一故事”剧场,被其打动,走上了戏剧之路。 西西老师将会给我们分享她和戏剧、和性别教育之间的故事,分享她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行动派的探索之路。
- vol.3 举重不止奥运夺金,也能走进女性日常生活
在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中,举重项目夺得7金1银,奖牌数量仅次于跳水、射击项目。其中有一半的奖牌是由女子运动员获得的。 国内普通观众看举重,往往看不懂技术要点,只看得懂“举起来了”、“没举起来”,领略不到观赏性,所以举重在国内还是个冷门项目。外加人们日常健身的生活习惯还没有普遍培养起来,就会觉得这个项目离自己太远。 普通女性练举重,听起来令人吃惊。是很健壮的女性才能练举重吧?会不会练成“金刚芭比”?女性运动员在这项爆发力的运动中动辄举起两倍于自身体重的出色表现,似乎还未能打破女性拧不开矿泉水瓶盖、抬不起桶装水的刻板印象。对于“举重”和“女性”的双重偏见,让人们难以想象举重走进女性日常生活。 但是最近,小编却看到以往不爱运动的一群女权朋友们纷纷在朋友圈秀出了自己有模有样的举重、倒立的小视频,好厉害!原来,她们都入了“CrossFit”的“坑”。CrossFit是一项起源美国的健身训练体系,它不以塑造身体外型而是以获得特定的运动能力为目标,综合了田径、体操、举重等许多动作进行练习。 Crossfit 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从小不被鼓励运动、体能基础薄弱的女性爱上训练馆,让贫穷又抠门的女权主义者心甘情愿交近万元办年卡还觉得很值得?一个普通女性,怎么就能上手举重和体操这类以往只能奥运会中观看、仰望的运动了呢?女性想要科学地入门、享受运动,还存在着多少障碍?
- vol.2 女拳击手告诉你,对抗型运动不是男人专利
出于希望所有的女性都能平等地参与、享受体育,而不再因为性别原因而被套上无形的枷锁,女力天下邀请了拳击教练、女性拳击推广者雷曼丽,从自身练拳经历和比赛经历出发进行线上分享,一起思考为什么我们要拼命去证明自己“不是弱者”这件根本不该存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