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裸辞GAP的终点是什么 | 重返职场或者继续游历,都是为了未来更大的自由
本期嘉宾 1. 世涛 (AKA. stone/石头): 前互联网内容运营,现数字游民,即将gap满一周年。 2. 苡飞 (AKA. 阿飞): 互联网产品经理,现找工作ing,gap了半年多。 3. 奕含: 即将转正的游戏公司实习生,同时也有机会加入自己喜欢的出版社。 主播@阿思垂德: 以上三位的前同事,也gap了半年多。 背景 虽然2023年的主基调是"苟住", 但本期这四个人去年都离开了字节跳动——或gap,或换公司,或旅行游历,或居家横躺。 虽然裸辞不是新鲜的叙事,但每个人的经历和体验并不相同,我们没有就此过上令人艳羡的自由生活,也没有在人生的旷野里大失方寸。我们的经历没有"辞职博主"的那么跌宕惊心,但绝对真实。 裸辞数月之后,有的人选择继续gap,有人决定回归职场,本期播客也分享了其中缘由。 (录音有些许环境噪音,非常不应该!非常抱歉!) Show notes 03:14 上司裸辞那天,我才意识到他也是人。 05:14 Stone辞职的原因:无聊了,卷累了。 10:37 苡飞想要的:有直接商业价值的工作,或者能提升个人认知的工作,但大厂很多岗位并不能满足二者中任一条。 12:12 奕含: 从深圳到北京,工作氛围截然不同。 14:48 如何应对招聘方"只关注你的过往经历,不关注你这个人"。 21:22 Gap期间如何对抗焦虑(时间流逝,金钱流逝)? 33:45 裸辞期间的生活跟计划严重不符:或许,自发做的事情,才是内心真正想要的。 36:55 "pro旅居" "against旅居" 53:00 gap期间的收获。 64:29 未来会彻底离开职场吗?(暂时回去,但为将来的离开做积累) 70:11 有前景的游戏行业 vs 自己喜欢的出版业,怎么选? 77:51 反思打工期间的不足之处。 78:44 裸辞gap没收入,后悔吗?不后悔。
- 中医科学吗?中医是怎么治病的?
在公开场合聊中医是一件风险颇高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失去一半的朋友。 网络上有很多批评中医的声音,也不乏各种中医教学培训内容,形成了一种要么黑、要么粉的奇怪格局,但我不想看他们的观点。我想了解事情的基础和本质,想知道中医究竟在看什么,想了解它的逻辑和依据,它的精华和糟粕(如有),我想自己判断它的靠谱度和适用性。于是找书来看。 李辛医师的《经典中医启蒙——一个中医眼中的生命、健康与生活》,对我这个外行来说刚刚好。 本期跟大家分享我的读书笔记,分享来自专业人士的科普,不含主播的各人观点。 00:26 我怎么突然对中医感兴趣了? 02:29 作者简介 03:14 中医科学吗?中医和西医哪个好? 06:26 当今中医学习的两种流派——逻辑推理派 vs 感受感应派 11:37 中医判断人身体是否健康的3个标准 14:37 精、气、神是什么? 16:24 本书最重要的概念:三焦 19:56 中医怎么解释身体虚? 22:49 怎样判断自己身体的虚实,都有哪些常见症状? 27:37 中医的意图是,调常 29:20 什么样的人可以自愈? 31:04 举例说明中医具体如何问诊、望诊、推断 42:40 什么是最好的养生 44:30 药材也有自己的气质,用药如用兵 52:51 传说中的不吃药就能治病的祝由之术
- Ted Chiang—科幻短篇里的哲思万花筒
最近读了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降临》,一共8篇,本集聊到其中3篇,含有大量剧透📢 00:54 从儿童剧到特德姜,跨度有点大。 06:32 《除以零》怎样通过写数学,表达情感世界的矛盾? 17:00 《巴比伦塔》怎样把巴比伦塔这一知名宗教IP写成纯纯的工程建筑小说? 42:38 《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有没有一种可能,伴随天使降临的是龙卷风、海啸、地震,而不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47:45 三个人物代表了三种追寻信仰的路径。
- 潜意识的作用,比你想象的更大
斗胆聊《社会动物——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根源》,书不错,书名有点拖后腿。作者回顾了过去30年各学科的研究成果,指出“意识决定行为”这个观念有误;情感、直觉、偏见、个性等潜意识思维才是决定我们行事动机、选择、成就的关键因素。 虽然提到了爱、性格和成就,但这不是成功学励志书。 书很厚,380页,穿插了科研结论和两个普通人一生的故事,信息密度很大,我努力把其中最值得看的部分挑了出来。 现在很担心这一期听上去枯燥又说教,实在不行的话,或许只听以下这几段Cuts也可以? 02:12 情感决定理性,直觉影响意识。 10:13 为什么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 17:03 神经系统犒赏的是对未来的预期。 18:25 童心为什么难保?小孩子为什么灵气高? 25:07 三人组是青春期女生小团体的基本单位。以及,甄嬛到底欺负安陵容了吗? 29:43 学习、工作的时候,潜意识和意识是怎样协同配合的? 48:24 性格难改,但不是完全不能变。
- 在体育运动中禅修 | 边打球边冥想
本期灵感书目: 1. "The Inner Game of Tennis"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作者:提摩西·加尔韦 2. "Sacred Hoops" 《公牛王朝》/作者:篮球禅师 菲尔·杰克逊 07:05 想要打好球,关键是放松地专注 08:30 反直觉:停止思考和评判,让大脑闭嘴,让身体去发挥 10:21 为什么不让头脑干预身体。我们跟身体交流的渠道是图像而非文字 11:34 教练指导越多,球员表现越差? 15:21 菲尔·杰克逊的篮球禅观念:清晰的头脑比聪明的头脑更重要 17:25 放下思考、分析、评价,专注于身体的感受——这套方式适合业余人士吗? 19:33 中外网球教练的区别:重视动作要领还是重视观察感受 24:07 优秀运动员如何提升在赛场的专注度 25:24 什么是专注:保持在此时此地 26:11 为什么心流时刻会感觉时间流速变慢? 29:48 想要得到A, 就要放下对A的执念 34:21 鸡汤 VS 积极平稳的心态, 界限在哪里?
- 沮丧了就读《天真的人类学家》吧
Nigel Barley简直是宝藏作家,《天真的人类学家》里的每一个字我都不想错过,无数次在地铁上读到笑出声。 田野的魅力、粗糙、纠结、疼痛、情谊,在这本书里交汇成一支人类学的神奇川流,它比学术著作幽默,比通俗读物深刻,比旅行文学扎实,比回忆录鲜活多汁,比纪实文学乐观一万倍。 我再怎么夸耀作者,都不如直接朗读几段,希望你也阅读愉快。
- 聊个具体的|“卡住了”怎么办?想要改变但无从下手怎么办?
回了一趟山西,我们的口音好像又重了一点😄 大学毕业时,同学们在留言板上洋洋洒洒写了祝福和展望,我憋了半天,最后只留了一个词“changing....”,那时候隐隐约约觉得,这么活着,好像哪里不对劲,想要改变都无从下手,识别不到问题,一拖就是多年。好希望当时可以读到陈海贤老师的《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 如果你从来没想过要改变什么,那么恭喜,你已经过着最适合自己的日子啦;如果你希望给内心的苗圃松动一片土壤,那么这一期很适合你听。 07:00 看到半生不熟的人会躲起来,不敢打招呼,不是自卑,而是@阿斯垂德 的自恋情结,源自内心隐藏的一个重大假设:闲聊可耻,打招呼无趣,没有建设性的聊天不如不聊。 13:00 给予大象经验的好处,而不是期待的好处 15:40 为什么会习惯性呆在心里舒适区:为了获得掌控感 19:28 不是所有的坏习惯都需要改变 21:02 怎样识别第二序列改变 23:36 存在“正确的答案”吗?还是只存在“相对适合的答案” 25:26 如果不够了解自己,如何做正确的决定 27:18 近的思维 vs 远的思维 31:02 如何把新行为转化成新经验/习惯 36:23 做选择:经济学模型 vs 心理学模型 39:14 转折期:环境驱动 vs 自我驱动 45:04 成年早期的两个课题:亲密关系和职业认同 46:34 怎样的人没有中年危机;通过“繁衍”降低“死亡焦虑”
- 斗胆聊|剧版《三体》是很努力(褒义)的改编
最近的个人时间被切割的稀碎:本期分了两次在北京进行录音,一周之后在雅加达才完成了基本剪辑。不到位之处,希望听到的朋友们可以海涵~ 越是喜欢和敬重的事物,聊起来反而难度更大,《三体》对我们来说是如此。 04:05 理想中的《三体I》电视剧长什么样。 04:59 剧版的现实刑侦戏份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原著的强大压迫感 :( 07:21 剧版在三分之二处拖沓比较严重:重复的闪回、同样的信息被反复交代。我们激情吐槽了很久很久。 30:38 看原著时脑补的古筝行动场面 & 动画片和电视剧中的场面。 40:51 如何呈现科幻概念,是科幻小说改剧本的一个难点。 43:30 相比来看,电影《降临》把科幻的(宏大)场景和个体的(小)生活平衡地不错。此处勘误:《降临》是2016年上映的,不是2017。 53:38 为啥对杨冬选角的满意度发生了180度巨变?庄颜是杨冬的低配版?
- 犯罪小说推荐|《女管家的心事》
本期推荐英国女作家鲁斯伦德尔的《女管家的心事》。小说标题听上去略显旖旎,但这个故事其实非常冷硬,情人节的夜晚,宁静的英式庄园里,一家四口一同丧命于女管家的枪下。女管家作案的原因滑稽又离谱:她是个文盲,而他们发现了这个秘密。 我没有着意分析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毕竟这个东西见仁见智,而是尝试从“起承转合”4⃣️个模块来拆解这部作品的结构,试图窥探好小说是如何谋篇的。 能力有限,欢迎板砖🧱
- 职业选择和自我认识 - 30岁的勇敢跳跃
今天邀请到两位嘉宾 -- Elena: 本科系中山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从事过互联网内容运营和海外市场营销工作。30岁时辞职学音乐,计划在音乐制作领域走更远更高。她说,不要压制兴趣的流淌,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认识自我。 王旻:英语专业本科,宾大硕士+纽约大学硕士。之前从事在线教育行业,29岁(当时互联网教育仍欣欣向荣)毅然为爱裸辞,远赴美国读书并组建家庭,将来会成为产品经理。她说,她也不知道自己要成为谁,但通过不断观察他人,理想的自我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眼下大家在讨论大学专业应该怎么选,很多人认为,英语、市场营销等偏“万金油”的专业最好避开。但如果把个体发展轨迹在时间轴上拉长,不难发现,18岁的那个专业选择未必是对未来的定论,人会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对抗自己和外界,走向命运的CALLING,有时还须做出不符合主流规范的“跳脱”选择。 这个过程可能不轻松,可能有弯路,你可能正在其中,也可能将来会遇到,那就先听听她俩的分享吧。 p.s. 本期结尾的音乐是Elena制作的DEMO《牢笼》, 她说有点糙,但我很喜欢。 我提到的那边占星书叫做《灵魂占星-从南北交看你的人生》 ,JUST FOR FUN。 王旻是跨时区远程连线,很辛苦。我没把音质处理好,非常抱歉,下次线下聊。
- 特别篇|跟极昼工作室的特稿记者聊非虚构写作
因为一些不可抗力,《俯仰之间》第二季推迟上线,不过后续的大体方向已经比较明朗:尽量向专业主义靠拢,同时分享个人的纵深思考。 第一季完结之后(aka我躺平的这段时间),《俯仰之间》不再是一个节目,它变成了我与老朋友认真聊天的一个场地。我会单刀直入地跟数年不联络的朋友说:“我想让你上我的播客,聊聊非虚构写作和阅读。”几乎没怎么寒暄,对方就爽快答应。因为有“上播客”这个挡箭牌,一切都显得不突兀,社恐的我感到极度舒适。 就是用这种方法,本期节目邀请到了搜狐极昼工作室的记者魏荣欢。熟悉和喜欢新闻特稿的朋友可能知道,极昼工作室是目前为数不多的不以流量为导向、全心全意生产高质量报道的机构。 荣欢跟我们倾情分享了她的从业历程的心得,聊得很细也比较专业,可能不适合所有听众,但如果你属于以下群体,请务必打开听一听呀: 1. 刚高考完,或者还在上学,对新闻传播行业有兴趣; 2. 日常喜欢看新闻; 3. 喜欢写作; 4. 对自己视野之外的其他群体和故事感兴趣。
- 俯仰之间 | 小小的回顾和展望
感谢大家的陪伴,《俯仰之间》第一季完结撒花😃 暂时不能确定第二季回归的日期,但可以肯定的是,第二季的质量会更高,主题仍与读书相关。 春天已至,祝你华茂如春松。
- 美国大数据迭代史|生命可以明码标价吗?
"大数据"概念早已泛滥,但到底什么是大数据,它是怎样沿革、发展和应用的呢?本期马晨晨分享了数据学者涂子沛的作品《数据之巅》,以美国为例,聊聊小数据是如何发展成大数据的。 你会听到: 经典影片《乱世佳人》立项和选角的决策依据是什么? 亚马逊会在用户下单之前就提前发货? 人命有价格吗?美国政府和企业如何给生命定价? (虽然有些不合时宜,我们在此为MU5737遇难者默哀🕯️) 对本书感兴趣的同学,欢迎留言评论,我们有一个小小的赠书环节。
- 历史的切片|何伟与江城涪陵
本期要点: 1.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单? 2. 3. 非虚构写作是什么? 4. 5. 豆瓣评分9.1的非虚构作品《江城》是怎样写出来的?作品框架如何?有哪些神来之笔?美国作家何伟在九十年代末支教于四川涪陵,他笔下的江畔小城,读起来让人又惊异又觉得熨帖。他有一颗足够温柔的同理心,也有足够条理的思维方式,敏锐地意识到当时当地独具故事价值甚至历史价值。书里没有猎奇或狗血,只有真诚的记录和思考,以及对异乡土地的热爱。
- 花束般的恋爱🎥世间好物不坚牢?
《花束般的恋爱》,片名即题眼,小麦和小绢的感情不是扎根在土壤中的植物,而是包扎在蝴蝶结里的无根的捧花,美丽而纤细。这段感情在灿烂的高潮时刻拉开帷幕,又因为无法共同成长而褪色。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如果美好的东西不能永存,那它还值得拥有吗?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过去、接受失去? 成年初期面对的爱情纠结、社会压力,以及理想对现实的妥协,在此片中都有切实体现,你总能发现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