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暂别尼泊尔,但这周就要去佐敦吃尼泊尔菜
这期和上期一样是在香港的海滨公园散步的时候录的,讲了在尼泊尔的最后三天——在博卡拉玩滑翔伞后犯恶心的一天,坐了9个小时巴士的一天,还有在帕坦逛博物馆以及购物失败的一天。忘了讲一件事,在尼泊尔的餐厅打包食物的时候,他们会用锡纸盒或者树叶做成的一次性餐具,卖lassi的店也会用一次性的小陶杯,很少用塑料制品,这还挺了不起的。
- 21. 为什么没有人说下山的路,可能是因为难过吧
已经回到香港几天了,4月10号晚上不下雨,我在去海滨公园散步的路上录了这期,讲的是4月2-3号从ABC下山回到博卡拉,那是极限赶路和情绪极其低落的两天。
- 20. 到达ABC大本营,我觉得自己已经在山里走了一辈子
这也是4月5号在博卡拉到加德满都的巴士上补录的,讲了从Deurali到ABC(安纳布尔纳大本营)这最后一段上山的路。这天的阳光照得人睁不开眼睛,雪山环绕的景色无比壮丽。不过大本营里非常冷,只有人能带来一点暖意。到达了目的地,剩下的就只有下山的路了,不免有些伤感。
- 19. 雪崩小桥冰雹,困倦的上午,被冻住的忧虑又脆弱的下午
前几天都没有录音,这是在4月5号从博卡拉回加德满都的巴士上补录的,试着回忆了3月31号从Dovan到Deurali的路程,那是我整个徒步过程中感到最艰难的一段路,下午到了客栈就一直坐在餐厅里望着外面的冰雹发呆。
- 18. 清晨一个人在茶屋里等待日出,记录看到雪山的第一天
这期是在3月31号早上5点多在Dovan TipTop茶屋的餐厅和院子里录的。不知道为什么那天醒得很早,怎么都睡不着了,就起来想看看能不能见到日照鱼尾峰,现在已经不是很记得自己当时说了什么,应该是从Chhomrong到Dovan的这段路上的经历。
- 17. 诡异的山间博物馆和对当地的捐助
这期是3月30号在Dovan(Doban)录的,讲了在布恩山和安纳布尔纳大本营徒步的第4天——3月29号从Tadapani到Chhomrong的经历。因为住在隔音不太好的房间里,录音时隔壁的茶屋主人和厨师都快睡觉了,所以说话的声音有点小。
- 16. 冒雨徒步&日本团的队形真的讨厌 不是说好不打扰别人吗
这是3月28日在Tadapani茶屋的录音,背景有印度游客吃饭聊天的声音,有西班牙游客丢腰包的故事,还有和茶屋主人、背夫向导聊天的对话,可能有点吵,不知道能不能听清我录音的声音,但今天的气氛真的好好,第一次尝试在有点嘈杂的环境里录音,希望你也能感受到此时此刻在茶屋里的温暖。Namaste�
- 15. 雨中独行布恩山 下 说说浪费粮食的愧疚感和独自爬山
这是紧接着上一期从布恩山顶下山的一路上录的,走着走着天黑了,还有一点点迷路的小插曲,有趣的是最后能听到和路人偶遇时的对话。
- 14. 博卡拉巴士见闻&Where are you from
这期应该是“雨中独行布恩山 上“,标题因为字数限制没能写全。这是3月27号傍晚爬布恩山的时候录的,讲的是尼泊尔布恩山(Poon Hill)和安纳布尔纳保护区/大本营(Annapurna Conservation Area/ Annapurna Base Camp)徒步第一天——从Hille到Ulleri的经历。边爬山边录音,感觉特别好,很开心,是到尼泊尔之后最满意的一次录音。
- 13. 在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太过精彩又想要离开
- 12. 在加德满都感官全开也应接不暇的第一天
- 11. 我们在香港过端午:聊聊港漂的身份认同和语言困境
这期不谈读书,只是闲聊。这是6月22日端午节当天我和朋友昊然在我家客厅的聊天。 前30分钟,我们讲了当天是怎么隆重过节的,剩下的50分钟我们聊了最近在香港的生活。昊然来香港不到两年,刚刚开始工作,而我在这生活已经超过十年了。我们聊了在香港遇到的语言困境和身份认同的问题,也聊了我们喜欢的香港,中间还穿插了各种吐槽。 嘉宾:昊然,长春人,来港一年半,社会学硕士毕业后在港校做Project Assistant 前30分钟:两个东北人在香港一起过端午 1. 看了赛龙舟,我在心里默默给香港加上一分 2. 端午大餐终于吃到了东北粽子、小鸡儿炖蘑菇、木耳蘸辣根儿和端午的鸭蛋 3. 香港过节往事:打折的粽子和错失的月饼 后50分钟:新老港漂聊聊语言困境和身份认同 1. 在香港工作,广东话是必须的吗? 2. 一次因为说普通话而被投诉的经历 3. 如何避免将一个人的歧视上升为一个群体的歧视 4. “开启普通话雷达寻找同伴”和“尝试与本地人交朋友” 5. 我讨厌电影字幕里的粤语口语,还有满大街的同音错字 6. 我担心别人因为我一个人做的不好而对内地人产生偏见 7. 内地和香港相互误解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边界感的不同 8. 我是内地人,也是新香港人 9. 让我们积极起来,说说香港让人喜欢的地方(内含吐槽) 新界大埔海滨公园赛龙舟起点,阿姨们在跳龙舟舞 小文精心烹饪的东北风味端午大餐(这是我第一次自己包粽子,小小骄傲) 音乐 Pure by Roa https://soundcloud.com/roa_music1031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3.0 Unported — CC BY 3.0 Free Download / Stream: https://bit.ly/3GJ0q66 Music promoted by Audio Library https://youtu.be/KjCeaD4tnxA
- 10. 从《始于极限》出发,我们作为女性的困惑
好久不见,很高兴你回来看看。 这是一期年初录制的节目(你可能会听到背景隐约有鞭炮声),时隔半年才终于完成了制作和剪辑。但我们相信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女性主义也值得反复讨论。 本期嘉宾:小椰(第06、08期嘉宾) 本期内容: 趣事 - 比姥姥大一岁的上野老师缓解了我的年龄焦虑 - 当我告诉男网友我在读《始于极限》,他问我:“你是女quan吗?” 关于母女 - 在原生家庭中结成女性同盟 - 母亲被父亲打压时的解离状态:成为耳旁风十级学者 关于恋爱与性 - 对恋爱的高要求让我发现自己的控制欲和嫉妒心 - 恋爱谈了就比没谈好?有没有可能在其他关系中深刻认识自己 - 恋爱中的不满足感:我常常想要结束这段恋情 - 打破对恋爱的迷思:这其实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 我纠结于自己为什么不能性爱分离,分离才是正确的?还是不必让身体服从观念? - 男友拒绝发生性行为,因为他觉得我爸不会同意 关于婚姻 - 重新期待婚姻,还是哪怕再孤独也清楚地知道“我不要结婚” - 不想生育、拒绝婚姻,是不是就难以进入恋爱 关于男人 - 我无法列举出10个性别意识良好的男性 - 我只能用理性不断自我提醒,才能勉强保持对男性微弱的信任感 音乐 Park Coffee by Filo Starquez https://soundcloud.com/filo-starquez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3.0 Unported — CC BY 3.0Free Download / Stream: https://bit.ly/434QX55 Music promoted by Audio Library https://youtu.be/3DQs_EdyRBw
- 09. 《东北游记》——我们被教育,被逗笑,然后在凝视和优越里徘徊
夏天过完,小文带着新嘉宾回来啦! 〇、开场4分半——有请嘉宾胖胖 试音时张口就是十四行诗的废话大王 95后浙江人,法律服务工作者,有一只猫叫老蔡 一、闲聊 4分半—7分:为什么想读这本书? 东北人的一次精神回乡 南方人想要看反精致的真诚记录 7分—12分半:阅读过程中的趣事 在酒吧门口掏出Kindle,我就是全世界最有文化的人 在地铁上一边偷听学生们用普通话聊天,一边羞耻得不敢抬头,故作镇定努力看书 二、关于作者和这本书 12分半—23分:“我讨厌‘梅英东’这个名字” ● 来自美国“东北”的迈克尔·麦尔:在中国超过十年的非虚构写作者 In Manchuria: A Village Called Wasteland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China,《东北游记》 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再会,老北京》 The Road to Sleeping Dragon: Learning China from the Ground Up(繁体版《中國變奏曲——一個旅行作家的中國二十年》) ● 和平队和书写中国的志愿者们 23分—32分半:《东北游记》的三条线索 1. 在大荒地村一年的生活记录 2. 沿着柳条边和中东铁路看见东北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3. 在妻子家乡的寻根之旅和送给儿子的故乡礼物 ● 把In Manchuria写成了《东北游记》:写作初衷和现实的割裂 ● 什么是“满洲”? 三、我们的讨论 32分半—54分半:边笑边批判 ● 接受美国人的中国近代史再教育 ● 如何区分生活观察和“白男”凝视 ● 前辈西人视角,大量英文文献,和历史中沉默的中国人 ● 游客身份与碎片化记录:陌生人的奇闻轶事,和不够立体鲜活的荒地村村民 ● 把每一页书当做舞台,让好戏连番上演:靠播撒笑料牵引读者读下去,是不是一种投机取巧? 54分半—1小时12分半:从这本书聊到我们的生活 ● 我的“白男”朋友的“爱国”言论和英语特权 ● 在香港,我有没有说普通话的自由和自信? ● 如何打破偏见和优越感? 四、外延 1小时12分半—尾声 ● 录后谈:阅读东北为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 提到的播客和视频: 「博物志」和「怪物尚志MonsLog」的东北日更播客节目 「怪物尚志MonsLog」在b站的纪录片合集《拯救东北 1910:晚清大鼠疫 110 周年考察纪》 https://space.bilibili.com/599079953/channel/collectiondetail?sid=5260 提到的文章: 《多重世界经验下的“非虚构”中国——迈克尔·麦尔访谈》(《写作》杂志)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MjQ4NTYwOA==&mid=2247485093&idx=1&sn=06fe48523916eae0692539a750dd65bf&chksm=fe1e4b22c969c234bb273a3ed2c97a1c1c57ddc4228f3bef204b588e117ce03a9bba31975bf5#rd 音乐: New Lands by Alex-Productions https://soundcloud.com/alexproductionsmusic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3.0 Unported — CC BY 3.0 Free Download / Stream: https://bit.ly/3RfOoGU Music promoted by Audio Library https://youtu.be/oK8HN0FsZmc
- 08. 把《把自己作为方法》作为方法
好久不见,你好吗? 没有更新的这段时间里,我读了《把自己作为方法》。这本书里有不少被反复引用的“金句”,也有一些让人不解的社会学概念,在这一期节目里我们试着绕过这些,从自己的生活和学术经验出发,聊一聊这本书。 在第06期录完“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之后,我和小椰成了朋友,这一期我再次找到她,请她从社会学专业的角度来和我这个普通读者展开了一场聊天。 对了,如果你想和小椰成为朋友,欢迎关注她的个人播客「禁止硬凹」。 本期内容 一、关于这本书和作者 项飙: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活跃于访谈和直播的学者,社会学老师的崇拜对象 吴琦:单读主编,「螺丝在拧紧」主播,北大新闻人 我们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有点难读(含我们的一点阅读建议) 二、我们的讨论 1. 如何对抗“假大空” 从名校崇拜到追问一所学校到底好在哪里 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当我开始讲脱口秀 防疫中的新造词语——我不理解却又不自觉地使用 2. 在大学中寻找例外 学术上寻找例外的结果:研究“文爱”被要求换题 3. 中心和边缘 在香港的边缘生活和脱离中心的偶尔焦虑 上大学和打工——中心和边缘由谁定义? 多中心的生活不容易全面坍塌:不升职加薪也无所谓,反正我还能做播客 4. 社会科学到底有什么用 社会学能解决社会问题吗? 社会学将学者塑造成对社会有更多把握的人 当我的研究对象想要看我的学术论文…… 学术话语的堆砌:死板的数据分析和硬凹的和理论对话 5. 我的一次小型社会调查:长春封控期间的工资发放情况 企业为什么发放生活费? 因为封控不能上班但工资照发,是理所应当还是值得庆幸? 私人医疗机构的护士成了核酸检测员 站在老板角度的善解人意和被动地等待发薪 一次和同温层以外家乡亲人的接触 节目中提到的书和访谈 《天真的人类学家》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生活史》 项飚:中国人像蜂鸟,振动翅膀悬在空中 https://mp.weixin.qq.com/s/XNsOQriC7uYprqJWL2YD6g 牛津教授项飙:我们应该“认命”,但不能“认输” https://mp.weixin.qq.com/s/VruTRNrVgAhlGcuSHzlHJg 音乐 Late at Night - SakuraGirl https://soundcloud.com/sakuragirl_official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3.0 Unported — CC BY 3.0 Free Download / Stream: https://bit.ly/3wgQ3V7 Music promoted by Audio Library https://youtu.be/TwuhAT2MY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