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动了我的暑假?从快乐打怪到游戏防沉迷
【本期介绍】 近日,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游戏博物馆在上海市徐汇区正式开馆,该博物馆收录了超过5000件藏品,详尽呈现了电子游戏的发展历程,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游戏的起源与演变。 刚刚结束的巴黎奥运会,被称为成年人四年一次的暑假。童年的夏日记忆里,除了赶不完的暑假作业,还会伴随着动画片和电子游戏。打开电脑,挑战游戏中的怪物往往是孩子们的头号乐趣。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未成年人玩家在面临更多游戏选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更大的风险。 近年来,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详细规定了网络沉迷防治的管理措施。为了配合这一法规,许多游戏厂商也发布了“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游戏限玩日历”,并启动了“暑期未成年人保护专项行动”,致力于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 本期《湃客Talk》特别邀请游戏学者、西交利物浦大学文化科技学院副教授孙静,游研社创始人、音数协游戏博物馆策展人周伟深入探讨:当孩子们在玩电子游戏时,究竟体验到了什么?电子游戏承载了哪些文化内涵?我们又该如何合理地看待和引导未成年人玩游戏? 【本期主播】 阿四 澎湃新闻·湃客编辑 【本期嘉宾】 孙静 游戏学者,西交利物浦大学文化科技学院副教授,《嬉游志:透过电子游戏看世界》作者 周伟 游研社创始人,音数协游戏博物馆策展人 【时间轴】 02:43 暑期游戏时光:桌游到电子游戏的童年回忆 08:45 中国游戏发展历程,从简单游戏机到全球市场领导者 13:56 当代玩家玩手游,究竟是在玩什么? 17:51 游戏,我们的另一个社交世界 21:15 应该少一点游戏中的“上班打卡”与“付费才能赢”? 29:53 有趣只是标准,深度才是关键 33:12 当代孩子的网游生活如何才能更有意义 45:39 未成年保护与防沉迷:企业责任与社会协作 本期福利: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共有多少条条款?在微信公众号“湃客工坊”后台发送答案,答对问题的前10位读者,将获得沪小信定制款防蚊贴一份。 【参考书目】 《嬉游志:透过电子游戏看世界》孙静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 曹柠×马银珠×张沁文:600号出圈背后,谁人不“疯癫”?
近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600号画廊”火热重启,新展“爱,食物和生命”聚焦进食障碍。策展人张沁文也曾经历进食障碍,在她看来,发泄在食物上的情绪,来自对爱的渴望。 焦虑、抑郁、进食障碍,这些“名词”常常出现在我们耳边。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治医师马银珠说,心理健康科普让大家认识到了精神心理疾病的严重性,但同时也放大了精神心理疾病的影响。 i人和e人,淡人和浓人,抽象文案和嘴替文学,年轻人从未像今天这样乐此不疲地为自己“贴标签”,展示和剖析自我内心世界。关注青年文化的曹柠认为,年轻人的“发疯”其实是一个积极的词汇,要解放的不仅是社交媒体的表达,更是我们的生活。 7月21日,在世博文化中心“600号画廊”快闪分场,《湃客Talk》邀请了几位嘉宾,一起聊聊“抽象的年轻人”和他们“抽象”的内心世界。 【本期主播】 陈玉坤 澎湃新闻·湃客 高级编辑 【本期嘉宾】 张沁文 600号画廊策展人、进食障碍科普up主、进食障碍亲历者 马银珠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治医师 曹柠 B站知识区up主、播客《咸柠七》主播 【时间轴】 02:54 本月最网红展览之一,在600号 06:36 瘦到28公斤,她经历了什么 16:51 600号如何成了“年轻人的精神家园” 23:45 失恋是不是病?找精神科医生哭一哭 27:30 36℃户外跳舞,“发疯”式疗愈? 36:35 为i做e,社恐打工人的心酸 40:52 卷起来的离职博主,填充工作缺失的意义 45:40 互联网吐槽大会,怎么火了 50:41 知名博主的养花心得:能产生心流 54:52 撸猫、抱树、露营……总有一款适合你
- 黄灯×崔永旺:撕下标签的二本学生,“身边80%的人学历比我高”
又一届二本毕业生踏上了新的征途,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 北漂七年、换了四份工作的崔永旺,毕业于一所山西二本院校,身边80%的人学历比自己高。但他发现,年轻人在一线城市生活、工作,烦恼总是相似的,和高学历同事在同一家公司共事,与其自卑不如庆幸。 二本院校教师黄灯指出,学历歧视往往发生在入职面试的瞬间,到底什么能够让他们安身立命,是在教育实践中更应该思考的问题。时隔四年,她在新作《去家访》中通过漫长而治愈的走访,看清了二本孩子的来处和出路。 这个毕业季,《湃客Talk》邀请作家黄灯、前媒体人/现任职于某央企下属公司的崔永旺,一起聊聊我们身边“普通年轻人”的学历困境。 【本期主播】 小橙 澎湃新闻·湃客高级编辑 【本期嘉宾】 黄灯 作家 崔永旺 二本大学毕业7年,前媒体人、现任职于某央企下属公司 扫二维码,观看播客视频版 【时间轴】 01:50 二本相比一本,收入差距多少? 08:47 周围都是高学历同事,什么感受? 11:16 “学历歧视”的实质,只存在那一瞬间 14:43 我和我的清华同学,毕业后怎么样了 18:53 去家访,看到二本学生背后的家庭 26:05 北漂青年和县城青年,谁都有围城 33:15 二本学生最终流向体制内? 41:18 高考分数只够上二本,要不要复读? 47:40 浑浑噩噩过四年?太多人不懂自我规划 54:37 轻体力活?当下年轻人的另类选择 57:10 毕业季,黄灯想对年轻人说什么
- 裸辞的“哈佛女孩”:花了30年放下焦虑
当年考入顶尖名校的那批人,10年后过得怎么样了? 前段时间,李雪琴的同学、博主@在下辉子 拍摄的“高中同学盲盒”系列视频火了,让大家看到名校生也有苦恼和焦虑。 从双藤校毕业的张倩,原本年薪几百万人民币,却在30+时选择裸辞,回归一个“普通人”。上最好的学校、有最好的工作,是她习以为常的路径,却发现对外在的肯定逐渐“上瘾”是一件危险的事。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指出,藤校、清北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后20%”,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客观存在的。所谓热门专业也有周期,家长还是应该选择放手让孩子自己选专业,重兴趣而非一味看“钱途”。 最近中金公司员工事件让大家关注到精英学生的精神状态,适逢毕业季,《湃客Talk》邀请了两位从顶尖名校毕业的嘉宾,一起聊聊“别人家的孩子”光鲜背后的生活。 【本期主播】 小橙 澎湃新闻·湃客高级编辑 【本期嘉宾】 张倩 不上班/Out of Office主播、藤校毕业、自由职业者 张昕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 扫二维码,观看播客视频版 【时间轴】 00:54 被刘亦婷和曾子墨耽误的精英 06:09 从美国到葡萄牙,“浴火重生” 11:40 “别人家的孩子”,对成就感上瘾? 17:14 精英学生为何容易不快乐? 22:02 从清北毕业后,人生全是下坡路? 27:03 北大毕业做网红,高学历还值钱吗? 33:00 在硅谷50万美元年薪,收支刚刚平衡 35:50 电视剧带火的心理学,是有钱途的专业吗? 39:00 找“张雪峰”代填志愿,北大老师怎么看 56:58 沙特王子的焦虑,和普通人同款 01:02:00 给年轻人提建议,专家都出馊主意?
- 当萧山赘婿成为父亲:爽文和现实的距离有多远
你若有个女儿,不舍得她远嫁,会为她招个上门女婿吗? 在杭州萧山,招婿不是新鲜事。当地有一家名叫“金点子”的婚介所,以招上门女婿远近闻名。如今在老板李继延的微信联系人中,有上百名大学生等待入赘。 不过,想当赘婿也有门槛,成为赘婿也绝非躺平。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萧山的上门女婿Jack同样也要赚奶粉钱,也会操心孩子日后的成长。 当赘婿成为父亲,角色的变化会给婚姻和家庭带来新的挑战吗?事随时移,愿意当上门女婿的男性为何越来越多了?这届年轻爸爸对自己儿女日后的婚恋,又持什么态度? 6月16日父亲节,《湃客Talk》邀请了两位萧山父亲,一起聊聊“赘婿爸爸”的话题。 【本期嘉宾】 Jack 萧山上门女婿,两个孩子的父亲 李继延 “杭州金点子婚介所”创始人 【时间轴】 02:02 家有两娃的萧山赘婿,孩子跟谁姓? 07:08 恋爱见家长后被要求入赘,怎么办? 08:36 赘婿的婚礼是怎么样的? 15:09 现实版“继承者”,还要上交工资卡吗? 18:50 婚介所老板的手机里,100多个大学生排队入赘 20:19 百里挑一:年薪180万北大博士为何被拒 28:39 想当赘婿的人,为何越来越多? 36:19 资深“月老”,不赞成大学生恋爱 38:02 赘婿当了父亲,慢慢理解招婿这回
- 我们去看了1个亿的老洋房,发现了有钱人的秘密
最近,上海楼市迎来一系列新政,当大家都在关注自家房价涨跌之时,有一类房产却可以说是几乎不受政策影响,那就是上海的老洋房。 今年四月,巨鹿路一套花园洋房易主,成交总价约3.1亿元,成交单价约100.9万元/平方米,刷新了上海豪宅市场单价“天花板”。今年也是武康大楼100周年,《繁花》、《承欢记》等影视剧不断为观众勾勒出对上海老建筑的优雅想象。 老洋房凭什么卖出“天价”?老洋房围墙后的生活离普通人有多远?做老洋房中介真能“三年不开单,开单吃三年”吗?本期《湃客Talk》邀请了两位长期和房子打交道的年轻人,一起聊聊“物以稀为贵”的上海老洋房。 【本期嘉宾】 邱泽柱 上海老洋房领域专家经纪人 巧克丽丽 房产自媒体“真叫卢俊”主笔 【时间轴】 03:44 在上海买3000万以上豪宅的,都是谁? 05:36 真正懂老洋房的,女性比男性多? 08:02 物以稀为贵,上海老洋房究竟有多少 10:31 1.06亿“入门级”老洋房,一年涨了2000万? 16:28 网红老建筑和住在里面的人 25:18 为卖房大打出手,《安家》场景真实版如何 32:53 帮你租房的那个中介,学历可能比你高 39:30 老洋房中介,真能“一单吃三年”? 43:28 新政落地,前两年买房的人还好吗? 46:31 老洋房租给剧组拍戏,是笔好买卖吗?
- 40+带娃读博:我不再去想“如何平衡”这道题
早上6点起床,白天忙娃忙工作,晚上10点之后才是个人时间;给老人做饭的时候构思论文框架,有20分钟空了,赶紧坐下来写上一段话;孩子越大越需要妈妈陪伴,这时学业也到了后期,论文修改和沟通会花费更多时间……这,是40+博士妈妈们的日常。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显示,虽然在校女博士一直少于男博士,但占比却是逐年提升。学术界是个金字塔,能够不断向上晋升的人逐级减少。而当求学之路上多了个孩子,这条道路似乎更不容易了。成为一个好妈妈或成为一个学界精英,真的只能两选一吗? 5月12日母亲节,《湃客Talk》邀请两位40+读博的妈妈和一位教授妈妈一起聊了聊,她们说,自己不仅是想在专业上有所造诣,更重要的是享受学习的过程。 【本期主播】 陈玉坤 澎湃新闻·湃客高级编辑 【本期嘉宾】 王莉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DBA2021、上市公司董事长 周莉斯 教育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宋丽珏 《妈妈教授》译者、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时间轴】 01:15 三娃妈妈读博,和孩子们一起赶作业 02:21 刚读博就怀孕,妈妈和孩子一起毕业 04:05 女博士生娃,有最好的生育时间吗? 06:16 40+读博,会有年龄焦虑吗? 12:21 有娃的女性学者比没娃的更高产? 16:29 读博妈妈的一天:从早6点到次日2点 21:30 当自己的妈妈也病了,教授妈妈的“黑暗时刻” 27:00 单亲+读博+带娃,哪里来的勇气? 37:03 “母职歧视”的隐晦表达:过度称颂母亲 42:20 多生一个孩子,抵一篇核心论文?
- 何袜皮x谭君:罪案深处,她们与恶的距离
近两年,多起犯罪案件成为舆论焦点,“正当防卫”“未成年犯罪”“危险的亲密”这些议题不仅频繁出现在新闻标题中,也在社会和法律层面引发了激烈的辩论。它们为我们展开了人性的复杂面貌,也代表了当下我们正面临的问题——如何在法律与伦理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如何在保护受害者的同时,确保正义得到彻底的伸张。 4月22日世界法律日,本期《湃客Talk》对话澎湃新闻首席记者谭君,作家、“没药花园”创始人何袜皮,我们将围绕这三个热点议题进行深入讨论。我们试图探索,当个人面对威胁时,怎样的自卫行为才算是正当?为何未成年人会走上犯罪的道路,社会、家庭和教育有何责任?在那些对外看似和善的“亲密”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危机?这些问题既考验着我们的道德底线,也在检验着法律的公正性和适用性。 【时间轴】 02:00 谭君:法制新闻记者与罪犯最近的距离 07:05 何袜皮:从侦探小说到罪案研究,都是因为热爱 14:11 “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条款是很有魅力的 21:23 犯罪想法与犯罪行为之间是一条鸿沟 28:28 真的有携带“犯罪基因”的小孩吗? 33:16 面对坏小孩,他国如何处理未成年罪犯? 42:49 未成年人犯罪与教育、原生家庭有关 49:55 “爱恨情仇”让他们杀妻弑亲,什么是亲密关系犯罪? 54:11 娱乐化、流量化,刑侦、悬疑综艺背后的普法意义 01:05:35 “全民追凶”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围观? 【参考书目】 《三人谈:刑事实体若干热点问题的再思考》 作者:贺小电 / 谭君 / 贺律川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易碎品》 作者:何袜皮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 学了预制菜专业,还敢出去吃吗?让我们听听大实话
天水麻辣烫风靡全国,而江浙沪打工人则捧红了江西小炒。 “江西小炒”是赣菜的新代号,泛指江西人在外省开出的炒菜小店。人流密集的小区门口、商业街附近,总有那么几家不起眼的“江西小炒”守候着下班饿肚的你。玲琅满目的菜名、装满食材的冰柜,看中什么点什么,后厨的师傅随时能为你撸起袖子,当场炮制出一道咸鲜辣香的下饭菜。 当预制菜逐渐占领餐桌,价廉物美、锅气横溢的江西小炒扛起了年轻人抵制预制菜的大旗。 回看近来被捧红的美食,从淄博烧烤到天水麻辣烫,哪个不是号称“烟火气”十足?而今年315晚会曝光的槽头肉梅菜扣肉乱象,更是让备受争议的预制菜再次站到风口浪尖。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发布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并明确预制菜不得添加防腐剂。随着通知下发,你骂过的“预制菜”,还能算预制菜吗?“黑红也是红”的预制菜,到底是谁在买单?保温杯里泡枸杞的年轻人,又该如何对待预制菜? 本期《湃客Talk》邀请了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预制菜膳食工程师微专业讲师吴鹏,以及吃过不少日本预制菜的日本临床营养学硕士、中日两国注册营养师佳彤,一起聊聊预制菜的“是是非非”。 【时间轴】 01:14 高校预制菜专业,都能学到什么? 05:17 日本男生的爱心便当,都是一个味? 07:29 爆火的江西小炒,真能对抗预制菜? 09:39 给预制菜加点香精,真有“锅气”了? 11:09 到底啥叫预制菜?终于有人说透了 18:25 从关东大地震到世博会,日本预制菜发展史了解下 22:43 淀粉肠和糟头肉,你和宠物吃一样? 31:51 外卖为什么越来越难吃了? 34:55 令人念念不忘的美味,日本超市就有卖 37:45 预制菜和现炒菜,营养究竟差多少? 41:47 烹调变成艺术?厨师会失业吗? 45:17 逃离预制菜指南:清汤火锅入围? 48:46 低门槛高利润?预制菜是就业好出路吗?
- 定西宽粉对话天水麻辣烫:时隔2000年,“顶流”再成“顶流”
一碗麻辣烫捧红了天水,让这座西北古城成了今日的“顶流”网红。 据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消息,刚刚过去的3月,天水市累计接待游客46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亿元,较上年分别同比增长64.8%和67.2%。另据携程数据,即将到来的清明节假期,天水旅游订单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超21倍。 出圈的麻辣烫不仅带火了当地的旅游,也为更多人打开了了解天水的窗口——这座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重镇还有麦积山石窟、伏羲庙等人文历史景观。当“泼天的富贵”来到天水,当地人如何看待?“天水隔壁”、贡献了麻辣烫里灵魂宽粉的定西,是否也能蹭到一波热度? 本期《湃客Talk》邀请资深旅游行业从业者、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天水人汪汪,与定西青年、民俗文化观察者刘流,一起聊聊天水麻辣烫和定西宽粉背后的故事。 (特别提示:本期节目配乐《天水麻辣烫之歌》由AI倾力呈现) 【时间轴】 04:17 在上海吃“天水麻辣烫”,滋味如何? 09:11 这碗麻辣烫里有多少非天水的食材 14:04 代购麻辣烫月入10万,心动不如行动? 19:54 你吃过呱呱然然唠唠削削……吗? 24:17 甘肃为什么被称为碳水天堂? 28:15 甘肃有多少方言?隔壁邻居都说不一样的话 45:55 遇上“泼天的富贵”,本地人说接得住 49:27 麦积山和秦腔,天河注水的文化底蕴 53:16 因为麻辣烫被看见,本地人有什么感受
- 对话“600号”医生:熬夜配午睡,一般能活多久?
“中午不睡,下午崩溃”,你也是坚定的午睡党吗?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常有网友分享自己在大厂的午睡经历:“刚入住某游戏大厂,表格还没填好,HR先给配了午睡四件套”“每天中午1点15之前,所有灯光全关,所有电脑屏熄,所有窗帘拉下,大家都在小床板上尽情休息”“自打离开幼儿园后,恐怕就没有人享受过这样顶级的午休待遇”…… 不仅是某些大厂有“午睡文化”,在各种小厂和企事业单位,不少年轻人也在“花钱买觉睡”,小到入手助眠香薰、趴睡枕,大到置办躺椅、折叠床。年轻人的午睡需求甚至还催热了“午休经济”,一些影院、推拿馆、美容院、养生会所纷纷推出“午休套餐”,铜锣浴、颂钵、声音疗愈等各种助眠服务更是层出不穷。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的最新联合调查,我国75%的受访者有或曾有入睡困难、易醒、失眠、打鼾、多梦梦游、嗜睡等的睡眠困扰。近年来,00后已成熬夜主力军。对于晚上舍不得睡觉的年轻人而言,午睡能拯救他们的睡眠缺失吗?“熬最深的夜,敷最贵的面膜”,各种助眠神器真的有效吗? 世界睡眠日,本期《湃客Talk》对话“宛平南路600号”主任医师,聊聊年轻人的睡眠困惑。 本期主播 小橙 澎湃新闻编辑 本期嘉宾 苑成梅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睡眠障碍诊治中心主任医师 铃媛 澎湃新闻湃客有数栏目编辑 【时间轴】 03:46 午睡,能否拯救睡眠不足? 04:36 这些情况,真的不能午睡 09:33 每天都熬到三四点,这是什么病? 12:11 午睡,多少时间最适宜 13:03 考试前失眠,吃头孢管用? 17:16 辗转反侧睡不着,躺着还是起床? 24:01 i人和e人,谁更容易失眠 28:31 8小时睡眠,只是现代工业的需要? 31:00 成功人士,都不用睡觉的吗? 37:26 铜锣浴和颂钵,神奇助眠方式有用吗? 43:41 到了这一步,千万要去就医 45:32 褪黑素,到底有没有用? 49:15 凌晨两点,他们发帖寻找睡不着的人
- 拳击滚烫,赛车飞驰,“我曾是全场唯一的女生”
在毛毛的女子拳击馆,不少女生来打拳是为了像“贾玲”一样勇敢说不,对此毛毛的建议是不妨把上司的头像打印出来挂在靶上;从事创投工作的白领丽人曹培利,下班后飞向了赛车场,在只有她一个女生的赛道上体验着“飞驰人生”…… 从荧幕到现实,越来越多女性投身运动,健康饮食,快乐生活,她们还从中找到了新的自己。 本期妇女节特辑,《湃客Talk》携手完美(中国)有限公司,邀请几位嘉宾,一起聊一聊“热辣滚烫的运动人生”。 本期嘉宾 毛毛 女子拳击馆馆长、前女子职业拳手 曹培利 赛车爱好者、国际C级赛照持有者 周密 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顾问、ACIC国际注册形象顾问 张震 拳击全国冠军、上海体育大学副教授 【时间轴】 01:17 女子拳击馆里,逆袭的“贾玲”们 04:04 女赛车手的“飞驰人生”,从这里起步 07:49 这个学校的老师们教贾玲打拳 09:38 减肥一百斤,很难吗? 16:07 一个暑假学拳,她从i人变e人 21:22 大学生跑两圈就吐,怎么整? 27:47 成为赛车手,要花多少钱? 32:04 减重管理,就要这样吃 39:09 F1为什么没有女车手? 55:26 女司机的刻板印象,该改改了 01:00:26 真正“健康”的身材是怎么样的?
- 上海爷叔 vs 85后小开:繁花年代年夜饭已有“预制菜”?
快过年了,你家年夜饭的菜单定好了吗? 从寓意年年高的年糕、年年有余的糖醋鱼,到阖家团圆的全家福,上海人的年夜饭是讨口彩的大聚集,寄托了我们对于新一年的美好期待。除了这些经典菜式,传统年夜饭还有哪些讲究?“年轻人”掌勺年夜饭,能翻出什么花头?你印象最深的、感觉最特别的春节一餐又是什么?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迎接农历新年,《湃客Talk》邀请两位不同“食代”的上海人——作家袁念琪和出版社编辑顾真,一起聊聊上海人家的年夜饭和它背后的故事。 【时间轴】 01:00 年轻人抢购1996年日历?传统年货来瞅瞅 04:56 外婆念叨两年的那块咸肉,怎么丢了 07:38 为啥每家人家年夜菜都差不多? 10:32 红嘴绿鹦哥,说的是哪道菜? 12:06 这道“沪籍”菜,时令鲜美又讨口彩 13:49 上海年夜饭最重要的那条鱼,竟是它 15:59 80、90后又爱又恨的那道菜,上海话秒懂 20:29 移民城市的年夜饭,融合了多少味道 22:12 市区和郊区,年夜饭的大同和小异 30:21 酱油里放辣椒,如何成了上海特色? 33:03 爱吃鸡的上海人,给克林顿“科普”了这种做法 35:27 年轻人掌勺年夜饭,能翻出什么新花头 41:07 酒酿圆子之争:到底放不放馅 42:54 “预制菜”进军年夜饭,你接受吗? 47:54 最难忘的春节一餐,在那年的雪花和温情中
- 听完四个“问题青年”的聊天局,我不怕回家过年了|湃客Talk
下周就要过年了,在外漂泊的年轻人准备好回家的行李了吗? 忙碌了一年,心心念念回家过年,然而距离春节越来越近,不少年轻人却“近乡情怯”。是什么让你产生过年的“焦虑”,年关如何成了钱关、情关? 本期湃客Talk,湃客编辑部的四位主播:“打不过就加入”一年只回一次家的长姐丁丁、“没离开过家也不想离开家”的江浙沪独女橙子、逃离家庭的“断亲”青年幺幺,以及“东亚母女关系”亲历者阿四一起聊聊过年回家那些事。 【时间轴】 02:23 年轻人不敢回家过年,又是这个理由? 12:41 小姨和亲戚家孩子互怼:来呀,互相伤害啊 14:42 面对奇葩亲戚,这个句式很好用 23:38 压岁钱收了4000美金,你家有同款娃吗? 24:48 东亚母女关系亲历者,过年经历了啥 27:29 让我爸看《厌女》,他沉默了 33:05 从没跟爸妈吵过架的江浙沪独女,过得如何? 42:37 从逃离到想回归,家乡对于年轻人意味着什么 52:51 多子家庭的长姐,会羡慕妹妹吗? 57:24 这届年轻人,朋友和家人孰轻孰重 01:10:29 传统乡土观念和现代小家庭模式,能共存吗? 01:12:43 过年三十六计,“会装”算一计 01:20:19 合家欢的幸福场景,其实你也拥有 海报素材图源《故乡,别来无恙》豆瓣剧照
- 一口气扒完《繁花》里的上海美食,真正的爷叔怎么吃大王蛇?
电视剧《繁花》带火了黄河路和上海美食,其实老上海的美食街不止黄河路一条,“上海咪道”背后的故事也不是一两顿饭能说得完的。 从沪上知名的美食街到上海人家的餐桌日常,什么味道最让人食指大动、念念不忘?“食代”跟着时代变,不同时代的人对上海味道又有哪些追求? 剧集落幕,但人们对上海老味道的新探索才刚刚开始。新年伊始,《湃客Talk》邀请两位不同“食代”的上海人——作家袁念琪和出版社编辑顾真,一起聊聊我们这些年吃过的上海美味。 【时间轴】 00:32 上海资格最老的美食街,不是黄河路 02:57 汪小姐最爱的排骨年糕,原来在中学旁边 05:37 去进贤路吃饭,遇到明星的机会多大? 10:38 《繁花》里收入最高的三家餐厅,原型是它们 15:45 粤菜在上海,背后“老板”来头不小 21:29 黄河路老板娘,为何不从铜川路买水产? 25:08 上海人最爱的鱼,竟是它 28:04 记忆中的带鱼味道,怎么不一样了? 28:41 从上海人餐桌上消失的菜 36:13 宝总泡饭,徐根宝也喜欢? 41:03 上海原来有条“点心街”? 48:26 影视剧里最常见的蛋糕,100岁了 52:59 这届年轻人,喜欢去哪里吃? 01:01:13 从梧桐区到郊区,年轻人想要哪种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