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全世界都在说PUA】PUA一词的流行告诉我们什么
大家好,在这次播客中,我们邀请到了李蕴咨询师,讨论PUA这一话题。 落到实处,我们聊到PUA的实施者往往会有明确的意图,它可能是“好的”和“坏的”,但都倾向于让人会产生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不够好。以职场中的PUA现象为例,我们讨论了它的多维度、社会文化因素。 也许,使用PUA概念来表达痛苦代表了一种具有解放性的思潮的回响:我们对人际平等的追求和呼唤。 时间轴: [02:45] pua被广泛使用 [03:48] pua的由来 [05:30] 煤气灯效应与pua概念的演变 [10:50] 如何理解现在的pua [17:00] 投射性认同&pua [23:06] pua的目的 [24:36] 施暴者&受害者的复杂性 [27:27] pua的互动过程 [32:30] 职场中的pua-自我怀疑&失权 [41:20] pua的概念为何会流行 [42:53] 痛苦标签的变迁 [47:20] pua的标识性-揭示失权现象
- 65【一起旅行没有那么容易】谈谈旅行中的关系与冲突
你喜欢怎样旅行呢?也许是独行,也许是团队旅行,或者和伴侣家人一起出游? 每个人会为旅行赋予不同的意义,一些人旅行中的需要也许会和关系的需求紧密相关,这时我们就会遇到一个挑战:在旅行的情境中,应对关系的问题很有可能更困难。 我们这次谈了一些自己的经历,一些随想,以及对上述这些问题的认识。没有那么“硬核”,欢迎来听! [00:25]旅行中的矛盾 [04:40]矛盾的原因-未磨合过的需求 [07:14]旅游中的焦虑 [09:43]对旅游的态度&预期 [15:52]旅行中争吵的意义 [17:30]旅行是一个契机 [18:28]如何调和不同的旅行预期 [22:50]旅行是体验的机会 [26:27]需求的表达 [29:32]如何处理旅游中的矛盾 [31:00]旅行是平衡自我与亲密的时刻
- 64【别后悔,但很难】探讨后悔对我们的意义
有人说,不后悔的人生是最好的。我们要说:臣妾做不到啊! 为什么后悔是一种常见的感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意义?那些更(不)容易后悔的人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后悔与遗憾的关系如何?…… 关于后悔的种种,让我们来漫谈一番。 [00:22]你有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过? [01:34]后悔的类型 [04:29]很少体验到后悔是一种什么体验? [09:00]后悔也是一种探索的愿望 [10:25]后悔的总结 [11:32]道德发展阶段与后悔的联系 [13:36]唯一完整的选择&后悔 [19:30]后悔的功能 [25:38]后悔是哀悼的必经之路 [29:05]后悔的倒错性 [33:29]对后悔的思考 [36:16]无方向感带来的后悔 [43:24]后悔&遗憾
- 63【痛苦的存在论】想象与现实如何共同造成了痛苦?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体验到痛苦。换句话说,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在咨询中(和生活中、一些“人生智慧”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想法:造成痛苦的都是自己的问题,或都是别人的问题。事实上,除了一些极端情境之外,我们发现这样的单方面归因往往都是不准确的。 那么痛苦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如何理解我们的精神世界中,竟然会有一个如此令人不快的成分?他对我们自身有任何好处吗?本期播客,我们将谈谈对痛苦的理解。 [00:25]在困境中是我的问题吗? [01:28]如何理解困境中的自我归因 [02:28]咨询中常使用自我归因的人群 [04:10]自我归因的影响因素&功能 [07:38]“头脑世界”&“真实世界” [15:22]“真实世界”的相对性 [18:50]“头脑世界”过小和过大的影响 [21:49]“头脑世界”的功能&风险 [27:27]如何调整“头脑世界”过大或过小 [32:12]“头脑世界”和“真实世界”的符合程度是重要的 [34:50]投射性认同&“头脑世界” [36:16]关系中没有“真实世界” [39:10]绝对真实&相对真实 [39:50]自体的力量&人格发展 [40:36]如何面对痛苦
- 62【都市人去禅修】禅修营的心理咨询师真实体验
前段时间竞一参加了一次禅修营,体验了一番与都市生活截然相反的节奏。 以此为引子,我们谈了谈其中的新奇之处,以及所获得的启发。 此外因禅修与心理干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也顺势做了些知识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时间轴: [00:10]都市人去禅修 [00:41]禅修的时间安排 [05:22]时间在寺院是一件很严肃的事 [05:35]禅修的费用 [06:54]禅修的体验 [07:54]禅修在做什么? [08:45]坐禅可能会有什么启发? [12:25]觉察会带来什么? [14:05]正念的三要素:觉察此时此刻、非评判的态度、有意识地行动 [16:28]戒律&无常 [18:45]评判&二次评判 [21:20]如何和我们的情绪保持距离 [23:11]棒喝 [25:10]佛学&精神分析 [27:46]禅修前的准备工作
- 61【性与禁】性为何如此特殊
1. 简介 本期播客话题的源头:一场简单却引起积极热议的性教育讲座。 在所有被集体性压抑的人类情感中,性或许是最为独特的。 一是性压抑的强度和广泛性。然而,就如同播客中所谈及的,掩盖存在、缄口不谈,与放任其生长无太大区别。性是我们的本能,所引发的紧张会不断的寻找出口。 二是性压抑的复杂性。 “性” 是一个被裹挟了极多含义的概念,当我们谈到性时,更是在谈欲望、禁忌、文化和社会规则。那么,性压抑也就成为了一个构成这些系统的重要动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人们接触性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我们该当如何谈论和认识性? 2. 时间轴 [02:40]关于性-性教育 [04:30]性教育内容的变化 [07:35]社会对性的规训是否越严格越好? [11:26]禁忌的双重性 [12:10]性为何会变成一种禁忌? [14:06]该由谁承担孩子的性教育? [15:27]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性 [17:44]如何面对/处理孩子带有性意味的互动 [20:37]性压抑 [22:41]对性的态度-无法完全抛弃又无法完全接受 [24:10]性的接纳 [24:46]神化的无性状态 [25:50]健康的性到底是什么样的? [28:48]男性的性&女性的性 [30:36]性暴力的伤害 [31:57]性的力量 [32:34]性别差异的规训是带有系统性的
- 60【分!分!】为何我们总是劝分不劝合?
当我们因恋爱问题找朋友哭诉时,爱情军师总会说——分了吧! 包括当我们自己看到朋友们出现了情感问题时,是否也有过“分掉算了”的闪念? 为何我们会产生这样的倾向呢?这种情况于心理学上又有哪些可能的解释呢? 时间轴: [00:10]爱情中为什么劝分不劝和 [01:40]如何理解劝分不劝和 [04:28]如何理解恋爱和关系 [07:23]媒体对恋爱观念的影响 [11:07]对爱情浪漫的需求 [13:35]爱也可能是平淡的、有瑕疵的 [14:36]如何理解关系 [16:43]关系的意义 [21:25]分手时总有一个“坏人”? [23:26]劝分像一种安全策略 [24:26]分手可能是被恐惧所驱动 [26:19]分手被赋予了勇敢和独立的意义 [28:22]社会风气的变化对劝分的影响
- 59【大理的秘密】大理何以成为当代人的精神疗愈圣地?
如果选择一个地方,供你前去修养身心,你会选择大理还是北京? 至少今天的三位咨询师都选择了大理。那为何诸如大理这样的秀丽之地,可以成为心理疗愈之所呢?让我们跟随现居大理的文思,开始今天的讨论。 (彩蛋:临近结尾时,我们还引申的讨论到了作为一个行业,心理咨询有何独特之处~) 时间轴: [00:19] 心理疗愈相关的因素 [01:48] 大理常见的疗愈项目-塔罗牌 [08:41] 塔罗牌与投射性心理咨询的相似性 [09:51] 塔罗牌与催眠、正念 [11:11] 人们从哪些渠道寻找心理疗愈 [12:12] 心理疗愈的风险 [14:34] 泛心理行业可能会带来的风险 [16:21] “大理”更吸引什么样的人 [26:33] “大理”为何成为疗愈基地 [30:06] 什么能带来心理疗愈 [36:41] 去“大理”是一种逃避吗? [40:41] 彩蛋
- 58【心理咨询师为什么总要你谈谈过去】当下的生活是由我们的过去决定吗?
“谈谈你的爸爸吧... ...”“这是因为你的妈妈... ...”“在你还小的时候... ...”“说说你的过去吧... ...” 这群咨询师为啥就一定要纠着过去不放呢!谁会因为八岁时被骂所以二十岁去咨询啊! 如果你也这么想,请一定来听一听,“心理咨询师为什么总要你谈谈过去”!(不这么想也可以来听) 时间轴: [00:00]什么因素会影响咨询师选择是否谈论过去? [03:00]主持和嘉宾有什么偏好了解的过去时段吗? [06:20]理论上,过去可被追溯到相当早 ——胎儿时期的母体状态已经在影响大脑发育,婴儿时期与抚养者的互动已经在影响心理发展。 [08:03]整合咨询师们对探索过去的看法 ——整合咨询师们通常开放无预设的进行探索,部分流派根据理论假设,可能会进行刻意进行收集各种信息。 [10:04]分享客体关系理论对早期互动的看法 ——人有追求爱与关系的本能,为了适应养育者,得到爱、建立关系,人会在早期发展出很多适应性的手段与方式,这些可能延续至今。因此了解过去是重要的。 [13:10]讨论如何对待原生家庭的影响 ——人可能需要走过这段历程:理解过去如何影响了自己,随后建立自身的力量,关注自身的成长。 [19:35]讨论了关于因果论、决定论的看法 [22:34]三人讨论了过去如何影响现在 [23:10]浩然的看法 ——我们有未经反思的已知,有了反思和觉察,我们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29:50]竞一的看法 ——感觉到决定论和非决定论都有其道理。 [38:00]昕怡的看法 ——一份经历的意义由个人建构,并与环境背景息息相关。 [40:10]从防御机制角度理解对过去的追溯 ——我们很可能用否认、压抑的防御机制忽视了一些重要的过去,但我们需要看到它们。 [41:45]总结
- 57【心理老师 vs. 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老师工作面面观
心理老师平时除了上课还做咨询吗?心理老师和心理咨询师有什么区别?...... 本期我们请到了北京市某重点中学的心理教师作为飞行嘉宾,现身说法来为大家讲讲心理老师的工作日常。并借此引出对心理行业发展现状的分享与吐槽。 时间轴: [00:00] 开场+新嘉宾介绍 [01:07] 嘉宾分享心理老师工作的日常 [02:15] 心理老师真的做很多行政工作吗——因校而异。 [03:15] 心理老师兼职他科情况非常普遍: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其实还在构建当中 [06:35] 主持&嘉宾自己中小学时期,与心理老师接触的情况 [14:10] 教学内容、知识体系很多需要心理老师自己构建和完成 [15:55] 心理老师的在不同工作部分中的角色不同,带来了很多挑战 [22:50] 对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的改变畅想:借鉴大学的经验是一种可能性 [26:48] 中小学心理老师在学校的定位,也与各方在不同教育阶段的预期和目的有关。 [30:17] 藉由网络信息,学生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水平在升高 [32:08] 对心理问题的轻视其实是普遍存在的 [36:04] 工作中的积极感受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 56【怎样才算成熟】人们皆说要成熟,谁人知何为成熟?
1. 内容简介 “太不成熟了”、“长大了”、“像个大人了”……一路走到现在,你一定接触过不少与“成熟”相关的评价。这似乎成了每个人都在追求的“合格指标”。 但怎样才算成熟呢?细细想来它似乎从未有过定义,或是千人之中就有万般解释。当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咨询师又会怎样看待“成熟”? 在本期内容中,三位个人执业咨询师将结合各自的体会和经验,从个体到环境,谈及自己对于“成熟”的感触。 本期飞行嘉宾: 李蕴 北京师范大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注册编号:X-22-190) 北京高校兼职咨询师; 个人执业咨询师; 2. 时间轴 [00:00:00]新嘉宾介绍 [00:02:56]成熟是什么 [00:13:05]集体潜意识和大他者 [00:20:45]情绪和理智的关系 [00:39:41]对成熟的理解&成熟的标准
- 55【你会选择做一个心理咨询师吗】心理咨询师是怎样的职业?投入产出、生活状态如何?
1. 内容简介 本期内容是对咨询师这份职业的介绍,既包含了其需要的投入,也包含了其实际的收入情况。 此外作为一份略显独特的自由职业,它能给从业者带来怎样的欢喜与困扰呢? 三位真实从业的咨询师,以最实际的视角,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希望给对此好奇的你一些启发和了解。 本期飞行嘉宾: 陈文思 个人执业咨询师;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注册编号:X-22-140); 北京师范大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硕士; 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学士。 2. 时间轴 [00:00:16]新嘉宾介绍 [00:01:24]咨询师职业的介绍 [00:14:41]咨询师职业的不确定 [00:15:32]新手咨询师的成长之路 [00:19:07]咨询师的工作时常与相应的收入情况 [00:31:27]咨询师执业的糟心一面 [00:34:40]孤独的咨询师之路
- 54【“家”对于我们的心理意义】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家对我们而言为何如此重要?
1.内容简介 本期内容主要围绕对中国人来说有重要意义的“回家过年”进行了讨论。 年关来到,回老家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可能很不一样,有人殷切盼望,有人避之不及,有喜有忧可能才是我们的常态。 是什么让春节回家对我们如此特别?家这一概念,在我们心中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这些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本期播客从几个方面讨论了以上的问题。 2. 时间轴 [00:00:10] 开场以及电台人员变动的介绍。 [00:03:19] 大家春节回家情况的讨论。 [00:05:30] 在家中与在外的不同感受&家庭在早期塑造了我们。 [00:10:18] 长期不在家的我们,回家后可能会需要重新适应家庭的规则。 [00:12:23] 离家久了想回家,回家久了想离家的原因是什么?——家在我们心中的理想化。 [00:16:55] 家的滋养有些存在,有些则在想象中。 *怎样的抚养是更好的? [00:19:40] 足够好的抚养者涵容孩子发展出健康有适应性的爱与恨的功能。 [00:30:38]*人是如何形成对于温暖家庭的想像和欲望的? [00:31:39] 假想1 人的依恋的本能。 [00:34:43] 假想2 文化通过多种途径塑造着我们对家的想像和欲望。 [00:40:18] 假想3 人对家的概念有进化学的基础。 [00:46:07] 在都市文化当中,传统的家庭的社会功能可能正在弱化,但仍旧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家仍旧承载着我们的情感、欲望、需求。 [00:53:22] 物理场所也提供了家的意象的重要部分。 [00:55:34] 家的含义由每个个体建构,“回家”也是回归自己内心的需要。 [00:57:10] 结语,以及再次介绍了电台人员变动情况。
- 53【谈谈国内咨询行业乱象】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下,国内心理咨询该何去何从
1. 内容简介 本期的播客主题是从圈内人的角度,来谈谈心理咨询圈内的行业现状。大多数人对心理咨询行业的印象是什么?可能是学校、公司的团体咨询,可能是越来越普及的心理咨询热线,可能是网页上不断跳出的心理咨询自学小广告。近年来全球心理咨询行业规模与融资金额并不算小数,新冠疫情引起的全球性“心理风暴”也让人们重新审视起心理健康体系的建设,但谈起国内咨询行业,人们或缄口结舌,或无从谈起,身边的心理咨询行业似乎在逐渐向着劣币驱逐良币的方向发展。 行业乱象首先体现在伦理准则方面。何谓社会伦理?其一般指代人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何谓咨询伦理?美国心理协会在《心理学家伦理守则和行为规范》中提到了包括能力、正直、专业及科学的责任、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关注他人的利益以及社会责任等的心理学家工作准则。显然,无论是哪一类伦理,都有着无法遵守的咨询师。这远远不仅是咨询师的个人问题,低门槛的培训市场、零散无序的运行体系,咨询行业缺失的法与权使得前路更加迷茫混乱。另一方面,同样是提供情绪价值与自我价值感,你会选择奢侈品还是心理咨询?无疑,人们在体验性消费上的接受度差异也让国内咨询驶向了更艰难的前路。 但幸运的是有人浑水摸鱼但也总有人恪尽职守,不断深入的学科研究或许就是国内咨询行业的前路与未来。心理咨询行业科普与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希望也相信总会有四方仲贤不远千里而来。 2. 时间轴 [00:00:00]咨询业伦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空有口号并无奖惩 *咨询业的多渠道统筹该何去何从 *只追求基础保障而非精神健康 [00:18:19]咨询消费 *心理咨询师与精神科医生:药理学治疗vs谈话性治疗 *体验性消费的接受度差异:奢侈品、私教与咨询消费 *与社会底层观念咨询行业:咨询并不是即买即用 *同样是自我价值感,为什么奢侈品比咨询更受欢迎? [00:38:12]不同领域的咨询服务 *自助心理服务与传统心理咨询并不冲突 *学校心理咨询:没有运行体系的支撑 *培训市场——行业乱象的根源之一 [00:51:41]咨询行业的法与权 *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中消费者该如何维权? *总产值低的行业未来:现有广度才能有深度 *咨询前路?不断推进的研究或许会带来希望 [01:05:51]总结 *心理咨询行业科普与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希望也相信总会有四方仲贤不远千里而来。
- 52【男德在家庭育儿中的体现】我们该如何理解与塑造父亲的家庭育儿角色?
1. 内容简介 本期的讨论内容是“男德”在家庭育儿中的体现。父亲、育儿、家庭角色,这是各类街头采访偏爱的主题之一,我们时常能在各种各样的街头采访中看到,当母亲被问到同行子女的生日、学校、好友等信息时能对答如流,而当父亲被问到这一点时却常常哑口无言。这就是许多家庭育儿的现状,社会主流似乎已经默认家庭教育过程中母亲就是绝对的主角,而父亲的角色却常常缺席,甚至衍生出“丧偶式育儿”的现象。 为什么父亲总是在家庭育儿中有如此大的空缺?“男主外、 女主内” 传统性别角色分工使人们往往更加关心父亲对家庭的经济贡献和母亲的育儿投入,或由于精力有限,或由于刻意逃避,家庭育儿中似乎并没有完全体现出“男德”。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性别议题被提出,随着文化与经济对父亲家庭角色的不断塑造,父亲们已经被要求除了职场责任也要更多地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至于父亲育儿角色该如何被塑造,或许我们并不需要刻意指导,本能也能带领人们成为最好的父亲或母亲。 2. 时间轴 [00:00:36]父亲社会角色下的刻板印象 *由后天社会构建影响而不是先天形成。 *不同性别的情绪感知能力:生理上没有区别而文化层面有差异。 [00:14:18]同样是某些权益被打压,男女差异体现在哪里? *男性收益的社会大背景下男性始终能获得更多资源 *即使男女都被打压,男性也有着更多渠道与选择。 *为什么女德比男德更广为人知? [00:17:06]“男德”在家庭责任中有什么样的体现? *普遍现象:仅仅是参与进育儿的父亲已经是不错的代表。 *父亲的现实压力——是无法参与育儿的客观原因还是逃避育儿的借口。 *父亲家庭育儿角色的缺失背后是社会层面的不协调。 [00:27:37]“男德”在社会角色中有什么样的体现? *社会加速下,人们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的下降。 *现代技术给了父亲更多逃避的空间。 *从职场到家庭,父亲社会角色的转变。 [00:40:38]我们该如何塑造父亲的育儿角色? *“男德”应该被社会指导还是自我调整? *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中,父亲更难发展育儿角色。 *男、女德问题应该深入到性别符号的产生层面才有意义。 [00:52:01]总结 *家庭育儿或许不需要指导,本能就能带你成为最好的父亲或母亲。 3.播客中提到的心理概念 *社会加速理论:现代化意味着世界的动态化,现代化的核心是世界的加速,包含了通信运输的提升、生产速度的提升,也是消费和丢弃事物的速度的提升。 *社会异化:在个体间或个体与社群或工作环境间,低程度的社会关系和共同价值以及高程度的距离感和社会孤立所反映出的社会关系状态。 4.播客中提到的书籍 *《新异化的诞生》:哈特穆特·罗萨著,讲述了不断强化的增长逻辑造成的科技进步、社会变迁、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下,人们与过往的空间、物、行动、时间、自我和社会不断地发生疏离与异化。由此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新的异化形式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