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季05 在场的力量:深度解读“创始人模式”
所有大公司都存在一个悖论:在传统的科层制里,人们以为领导力无处不在,实际上,领导力一直处于缺席的状态。 人们对于创始人模式的四大认知谬误: 1,创始人模式是微观管理 2,创始人模式只适用于创业阶段 3,创始人模式适用于所有领导者 4,创始人模式代表着先进性 创始人模式是什么?它就是最古典的组织模式,追求高度确定的战略和以个人为中心的集体权威。它的快速决策和行动依赖于组织内的传播管理以及稳定的共享意识(shared consciousness),类似于社会学上的集体意志。 创始人模式的本质是危机模式。当外部环境的危机以长期形式存在的时候,创始人模式会从危机模式转变成常态模式。 创始人模式的首要问题是找到组织的固有能力。“创始人”这个词具有表征意义,它不一定就是指创始人本人,而是在极大程度上代表某个人可以从能力菜单中一眼识别出哪个才是正在被掩埋的固有能力,然后突破约束条件,将其挖掘出来,这个任务是职业经理人不太可能完成的。 最适合创始人模式的组织结构是功能性结构。更在意长远利益的领导者会偏向于采用功能性结构,以让专业领域内的专家获得更多发挥的空间,实现不被当下经营数据影响的持续技术创新。 对“创始人模式”的思考可以结合我的文章《正在消失的大公司》,技术密集型公司取代管理密集型公司,有选择的垂直一体化公司取代完全处垂直一体化公司,这其中隐含的条件就是企业一定会选择最有利于技术驱动和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组织模式,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个人的魅力和智慧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创始人模式”的时代背景。
- 3min I 我们何以成为效率的偏执狂:manner让我怀念从前的雕刻时光
简单聊两句。
- 3min I 谁是中国的德鲁克?
简单聊两句。
- 第二季04 企业家精神论:起源与演化、需求与供给、自由与责任
当我们在谈论企业家精神的时候,谈论是我们自身的处境,谈论的是自由与责任,谈论是对财富的创造,谈论是辽阔的人生。 本期节目会以非主流学术的态度介绍企业家精神的起源和演化,其中涉及到五位(坎蒂隆、亚当斯密、萨伊、熊彼特和乔治吉尔德)在我看来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经济思想家,此外还包括萨特和马克思两位思想巨擎。 课程结构: 1,没有企业家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2,企业家精神的理论脉络(能指) 3,企业家精神即自由的精神 (所指) 03:06 如果把企业家精神作为能指的话,那么所指就是我们作为人,通过不断追求各种可能性而让自己成为人,being is constructed by becoming(存在由生成构成)。becoming作为生成,就是指我们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进行创造,都在随时面向全新的自己。而是谁在催促我们去创造?是死亡。人的一生中,只有死亡这件事是唯一具有确定性的事件,这就是海德格尔说的“向死而生”。 08:02《阿特阿斯耸耸肩》的特殊性在于《阿特拉斯耸耸肩》它是一部以企业家为主要线索的反乌托邦作品。当具有创新精神精神的企业家从社会上消失之后,社会就会面临崩。 10:40 小说中的总统令 : 1,所有人不得更换工作,不得被解雇 2,所有企业不得停产,不得进行资产交易 3,所有的发明专利都要无偿上交给国家 4,不得有任何发明 5,所有的企业都要提供和往年一样数量的产品和服务,不能多,也不能少 6,所有公民的收入都要和往年一样,不能多也不能少 7,所有股权都被冻结 13:41 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材中,没有企业家。熊彼特有一句名言,“丹麦王子在人们讨论哈姆雷特的时候被删掉了”。主流学术界不承认企业家的地位和作用。 15:02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16:33 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 17:58 坎蒂隆,企业家精神的源头 20:33 强盗、乞丐也是企业家 26:25 斯密悖论:“看不见的手”和劳动分工之间的悖论。劳动分工可以带来成本递减和回报递增,因为对于早期进入市场者,他可以把利润投放到研发和分销,不断让专业化程度提升,进而带动生产率,再进而带来低价和规模,挤压同行。分工带来的是不完全竞争也就是垄断。“看不见的手”通过神秘的调节机制,让价格回归到自然状态,带来的是完全竞争的局面。这一对悖论可以说是深深影响了后世的经济发展理论 33:19 萨伊是第一个清晰了企业家身份的人,并且赋予了企业家至高无上的地位。萨伊诠释了我们对市场经济的信念,对自由市场经济的信念。 27:25坎蒂隆认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土地,斯密认为是资本,而萨伊认为是企业家,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创造财富,这样一来萨伊就把企业家的地位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而这个高度以及他对于企业家属性和职能的认定,几乎成为的标准,就是无论后来的熊彼特还是德鲁克一直没有超越他。 40:07 什么是“供给创造需求”?以苹果为例,当乔布斯把苹果手机拿出拿在手上向世人展示的时候,他已经创造了自己的需求,或者说是苹果公司的需求,这个需求是什么?大家想一想,这个需求是一个庞大无比的应用生态,我们今天看到的各式各样的APP,是不是因为苹果手机的出现才出现的,这是一个典型的供给创造需求的案例。 41:57 萨伊定律和凯恩斯主义的区别:凯恩斯主义的假设是完美政府,或者用林毅夫的话来说叫有为政府,他们认为政府是掌握完美信息的人,他们可以做出最理性的最能满足大多数人利益的决策。而亚当斯密以及萨伊这些坚信自由市场的人却不这么想,他们秉持的是有限理性原则,市场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企业家会在不断试错和探索中不断去适配市场。 43:15 两道课后思考题: 1,中国目前呈现出消费无力的状态,真的是生产过剩了吗? 2,如如何用萨伊定律来理解德鲁克的企业的目的是创造用户这个观点。 44:19 熊彼特对于企业家精神的转向,大企业和官僚体制会替代企业家个人,个性化的企业家会慢慢消失。 52:26 供给学派登场,针对凯恩斯主义下的美国开出了药方,降低税率。拉弗曲线 61:13 我为什么会选择坎蒂隆、亚当斯密、萨伊、熊彼特和吉尔德这五个人? 63:29 萨特如何回答电车难题 你是自由的,自己做选择,也就是说要创造出路,他说这个世界不会恩赐丝毫的指示,也没有哪一种传统权威能解除自由加在你身上的重担,你可以尽其所能小心翼翼衡量各种道德和现实因素,但最终都要放手一搏才去行动。 68:45 假如马斯克失败了,或者我们作为企业家失败了会怎样?不会怎样,我们作为决策主体去承担全部的责任就可以。但问题在于仅就这一点而言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尤其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某种教育,阻止了我们去尝试种种原则之外的事情,它阻止了我们的思考,也阻止了我们的行动,自然也就会让我们意识不到什么叫承担责任。 一旦出现了问题,我们就会归咎于他者和环境,最典型的就是官僚系统,包括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我们为什么痛恨官僚,因为这个系统里的人有一个思维惯性出了问题,找组织,他们不需要一个人人梦想入编的社会,怎么可能会有企业家精神,这是一个巨婴的社会,而不是企业家的社会用户来承担,这就是我前面说的一个人人梦想入编的社会怎么可能会有企业家精神,这是一个巨婴的社会,而不是企业家的社会。 71:44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把自由作为实践。 74:30 我们拥有成为自己的权利。
- 3min I 企业家精神的脉络:从萨伊到德鲁克
简单聊两句。
- 3min I 小米汽车的中国式解构
简单聊两句。
- 第二季03 算法社会的“铁锈地带”:三重视角下的外卖骑手悲歌
在未来,或许除了资本之外,我们所有人的命运都会像当下千千万万的外卖骑手的命运一样,“这些宿命般的超人力量左右着他的生活,掌控着他的生计,而他自己却无从插手、无从改变,根本就是不可能理解。”这股宿命般的超人力量,就是算法。 虽然从被算法宰制的角度看,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但是外卖骑手这个群体比我们大多数人承受的更多,也无助得更多。他们并不知道是谁在剥削自己,也并不知道离开了这个平台还可以去干什么。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的时空看似自由却又十分逼仄。 外卖骑手的命运远不比大工业时代的流水线工人,他们无声无息地漂浮在这个社会的边缘。 在这一期内容中,我会借助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从三个视角来考察外卖骑手的命运,分别是资源保存视角、劳动过程视角和功能社会视角。 01:33 回答网友问题:阿里巴巴为什么会出现政治经济学叙事的转向? 通常来说,我们解释组织现象的时候会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技术系统,这个系统以效率为主要议题。另一个是制度系统,这个系统以合法性为主要议题。追求合法性的时候,往往会和效率追求相悖。那么这个时候,企业就会出现内部运作和外部话术两套体系花不上等号的现象,说白了企业要应付制度,但又不能不顾自身的发展。 阿里在转向政治经济学叙事之后,就不再提“因为相信所以看见”了,因为这句话本身是政治不正确的。 05:55 2007年《南方周末》VS 2020年《人物》“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 09:09 “反抗算法”就是员工为了应对算法控制,对自己造成的潜在或已发生的负面影响,发起的不合作性的行为。 反抗算法是可以给员工带来积极的心理状态的,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减少离职倾向,可以踏实工作,可以提升工作业绩。很像是传播学中文化研究里的大众文化理论,就是菲斯克研究李维斯501牛仔裤那样,它只是大众或者说无产阶级心理层面的反抗,通过反抗来进一步合理化自己的存在状况,传播学上叫受众视角。 12:45 “反抗算法”的三种方式:申诉差评,利用规则获利、欺骗系统 。 19:40 科层制的“仁慈”效果。当趋于仁慈的时候,反抗算法的效果就没有那么显著。人构成的科层管理体系可以调节算法管理体系。这就是反讽的地方,但我们在进行组织变革的时候,对科层制进行拼命诅咒。但当谈到科层制对算法的调节作用时,又大谈其仁慈。算法才是神一样的存在。 25:00 “科学管理”是控制的核心,由此确立起来的劳动过程三原则:劳动过程和技能的分开,思想和执行的分开,通过对知识的垄断控制对劳动过程的每一个步骤。这是永恒的原则。 30:04 在数字化的网络平台上,控制又是如何运行的呢?这也是陈龙那篇论文的重点。“在骑手的劳动过程中,负责指导骑手工作的是平台系统,负责对骑手的工作进行评估的是消费者,而最终对骑手进行奖惩的工作再由平台系统完成。“这句话就说明控制三要素“指导工人工作、评估工人表现和对工人实施奖惩”已经被重新分配了。 33:30 “如果我们将外卖平台经济的劳动秩序看作一张网,那么平台系统就是其网络秩序的核心,商家、消费者、骑手、站点、平台公司等则是网络秩序的节点,外卖骑手正是通过配送行为串联起核心与节点,从而形成这张秩序网络。”——陈龙 38:13 功能社会是德鲁克的的乌托邦,但依然可以作为社会发展的尺度,用以衡量我们社会当下的状态以及潜在走势。 40:07 美团是一个有两个部分构成的怪兽,一半是知识经济的存在,一半是被资本以算法牢牢控制的传统劳工经济。更加不幸的在外卖骑手的命运还不如劳传统劳工,他们和平台之间不形成直接雇佣,他们并不形成直接的雇佣关系,他们就像一堆临时堆放的零件被托管给某一个城市的第三方机构,他们并不享受德鲁克称之为管理带来的红利。 辅助思考: 1,在三种模式之外,还有一种模式没有被我纳入其中,那就是权力模式。我在节目里提了一嘴,规训社会——控制社会——算法社会。其中控制社会是概念枢纽。 对控制社会的理解,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分散性和隐性的权力机制:控制社会的权力机制更为分散和隐蔽,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机构或权威,而是通过网络、技术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个体进行操控。这种权力机制不再以监狱、学校或工厂为中心,而是从公司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通过信息、娱乐和消费等方式影响和规训个体。 二是个体化和差异化的操控:控制社会更加注重个体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通过数据分析、个性化推荐和定制化服务等手段对个体进行精细化的操控。这种个体化的操控不再是对大众的普遍规训,而是针对个体的特定需求和偏好进行定制化的干预。 三是消费文化和自我控制:控制社会通过消费文化和自我控制的方式对个体进行操控。个体被鼓励追求自我实现和个性表达,但同时又受到消费主义和商业利益的影响,导致个体陷入对物质和虚荣的追求中,从而接受社会的规训和操控。 四是信息技术和网络社会:控制社会的出现与信息技术和网络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和智能设备等技术手段,个体的行为、偏好和社交关系得到了普遍和持续的监视和记录,从而实现对个体的控制和操控。 2,算法要服务于平台,对于平台社会,荷兰的平台社会理论缔造者范迪克曾经在接受国内传播学学刊《国际新闻界》采访时,有过一段精彩论述,摘录如下: “就我看来,现在世界上主要有两个平台生态系统,一个是美国系统,还有一个是中国系统。美国的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被五家大型科技公司——Alphabet-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Microsoft垄断(该系统简写为GAFAM),这些公司现在已经渗透到美国之外大多数国家经济和公民生活的核心;中国则运行着一个由国家控制、企业运营的平台生态系统,围绕其三大公司——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即BAT)展开。我认为无论是在中国系统还是美国系统里,中心化力量都太强大了,无论是国家还是商业、市场的力量,都非常强大,它们能够实现中心化并从连接的数据流中受益。我认为当前环境所缺少并需要的是更多的透明性(transparency),以及来自像你我这样普通用户的力量。用户实际上能够发挥去中心化的功能,并给这些中心化力量注入透明性。我们很难讲这些数据流是如何连接的,它们如何被用于盈利、被用于我们不知道的任务,它们是如何连接的、如何运作的。我认为我们需要更多去中心化的努力,以使生态系统更加开放和透明。” 3,德鲁克的乌托邦其实就是他心中的美好社会,这个社会里的人是自由地组织在一起,并且这些组织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单位,个人通过组织和社会发生关系。个人的社会身份和功能来源于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之间的双向奔赴。 个人的社会地位反映了他所属社会的结构,社会秩序典范放大反映了这个特定社会持有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信念。关于人的本质的信念,决定了社会的意志;关于终极成就的信念则属于追求实现这一意志的形式。 4,德鲁克:在任何既定的社会中,社会与个人之间功能关系的类型和形式,取决于该社会关于“人的本性”和“人的实现”的基本信念。人的本性可能被视为自由的或不自由的,平等的或不平等的,善良的或邪恶的,完美的、可完美的或不完美的。人的实现可以体现在今生或来世、东方宗教宣扬的个人灵魂不朽或最终魂飞魄散、战争或和平、取得经济成就或使家族人丁兴旺。关于“人的本性”的信念决定了社会的目的,关于“人的实现”的信念决定了目的能够实现的范围。 5,埃德蒙伯克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如同一个生物有机,有机体的演化一定是整体的多维度发展。据此,德鲁克认为社会就必须成为一个功能性社会。它必须给个人赋予社会身份和功能,而且其权力必须被承认具有合法性。 功能社会就是有机社会,organic sociaty,有机的,组织的,都是这个词根,德鲁克提出组织的概念应该也是从有机这里推导出来的。有机社会最早是斯宾塞、马克思这代人提出来的。斯宾塞把进化论应用到解释人类社会的形成。那么当时的一个思想史背景是,改良自由主义,也称作小写的liberalism和放任自由主义,也称作大写的liberalism之间在争夺话语权。德鲁克的第一本著作叫做《经济人的末日:极权主义的起源》,这里的”经济人“就是自由主义哲学的概念,意思是计算自身利益得失,,并做出相应理性行动的人。 编辑:marco
- 年终思考I 强者何以不抱怨环境:超越迈克尔·波特,把战略作为生命内在的冲动
为什么强者从来不抱怨环境?因为强者可以根据现实条件完成自身能力的演化,从而适应环境。所谓一切条件都可以为自己所用。 iphone和自由意志有什么关系?因为它是乔布斯对未来的感知,是冲动和实现。它所展示的生态内涵是自由意志的体现,体现出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内心世界。 本期播客试图通过把战略置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视角之下重新考察,找到企业长时段内完成多次演化的线索。所谓伟大无法被计划,同样,进化不会被预先设置目标和彼岸。它是在一代又一代企业领导者对内外部生态环境的洞察,以及对自我挑战下实现的。 我们可以认为经典的战略理念强调的是“存在”,而生命之流中的战略理念更加强调“演化”。“演化”是一条没有目的地的不断喷涌的巨流,所有的伟大与渺小都是短暂的瞬间,只有创造是永恒的。 谨以本期内容,向创造进化论之父亨利·柏格森致敬!向战略管理大师罗伯特·伯格曼致敬! 09:02 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创新的条件都不是既定的,而是在人的主动行动之中慢慢具备的。也就是说持续行动改变着竞争的条件和市场环境。 16:23 长时段评价更趋近于价值本身,就像我们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可能随着吴泳铭对阿里的变革深入,就能慢慢发现张勇的价值到底在何处,而张勇这代人其实体现的是马云的价值。 18:51 结构性环境和战略环境(图1):结构性环境是指组织内支持现有的战略的行动,也就是要适应当下环境,满足用户需求,这是生存于当下的需要,也是企业的第一要务。战略环境是一个确定过程,就是把自下而上的自主战略活动整合到先前的结构性环境中,这里体现的是时代性特征,而这个整合的过程是个复杂的过程,它的状态处于有序和混沌之间,学术上叫做“选择性演化的自然高潮”。 22:00 进化论意义上的两种演化逻辑,系统渐变论和间断均衡论。这两种理论的源头都在生物学,以达尔文为代表的系统渐变论认为物种的进化是整体渐变的过程,以现代生物学家古尔德为代表的间断均衡论认为物种的进化是在一个长时间的停滞之后突然发生的,它往往在边缘族群里发生,进而通过入侵的方式完成新旧转换,体现出来的是长期的稳定和短暂的剧变交替的过程。 29:55 持续转型成功到底是优势积累的结果,还是CEO的优秀的战略领导力? 31:14 公司发展史的三个研究要点:连续性、偶然性和内外部环境变化。 34:19 战略钻石模型(图2) 图2 38:10 公司的成长取决于一个公司无法再产品和市场环境中取得绝对的统治地位。 47:51 每一次成长就是一次创造,它是由企业的内在动力发起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而不是选择。而且它是一种自我实现,也就是说iphone是乔布斯的精神,是乔布斯的自我实现。其实到了这个境界就是不再区分用户和自我,也没有内外之分,而是成为了一股生命之流;iphone是一个人人可用的创造性工具,它可以让你摆列空间的顺序。它的哲学意义远远大于商业意义。 注释: 1, 2,普利高津于1979年在北京演讲 3,《战略就是命运》 2002年,通过对英特尔公司长达十二年的研究,罗伯特伯格曼出版了《战略就是命运》一书。本书可以看做是《七次转型》的前身,因为在这本书中伯格曼已经提出了动态环境下领导力的适应性问题。《七次转型》中的大部分概念都在本书中有所体现。可能是因为写作过于细节,也有人认为本书是战术性有余,战略性不足。伯格曼在《七次转型》中提出战略领导力可能就是要弥补这个遗憾吧。 4,《人的境况》 本书基于阿伦特1956年4月在芝加哥大学的演讲的内容。阿伦特希望通过个人的角度来看作为个体的人该如何生活才能避免极权主义的发生。即抛开宏大的历史、社会的问题,从人在世界上活动的分析开始,来去看人的生存可能。而这本书可能是阿伦特所有的著作中,理论体系最为明显的一本,也是她在政治领域加入哲学思考的一次探索。 制图:Ivy 编辑:marco
- 第二季02 温故1966:鲍勃·迪伦、管理者圣经和官僚制的张力
(利维坦) 在动荡的1960年代里,文化、商业、社会情绪都凝聚在了一处,并像一座座火山相继喷涌本期试图从文化、哲学、大公司的变迁和管理的历史几个角度进行窥探。最后以德鲁克的思想困境作为落脚点,指出当代绩效社会的必然性。 脉络或许会有些庞杂,但相信我,别放弃,争取听完。 08:32 插电的吉他和不插电的吉他是两种意识形态。 13:16 集权的效率更高,还是分权的效率更高? 20:31 “有效性”不等于“效率”。追求效率的人是把事情做对,追求有效性的人是做对的事情,区别就在于你到底是为别人的成果在做事,还是为了自己的成果而做事。 25:28 如果说康德是哲学界的哥白尼的话,那么德鲁克就是管理界的康德。 29:19 年轻的德里达登上了历史舞台,本质不再存在,一切等级秩序皆可被打破。 34:30 中层崛起和效率悖论。 39:11 德鲁克论战马斯洛。 46:35 金字塔组织结构的由来:埃及法老和埃及金字塔。 53:41 官僚制对于当代社会的必然性,法理的权威、对效率的精确追求、规模的无限膨胀。 58:37 战略和利润这两个概念正是得益于现代管理的兴起。 64:31 谁来砸碎这台绩效机器!
- 第二季01 绩效社会的光与影:从韩炳哲回望德鲁克
我们的自由是如何被自由剥夺的? 我们能否找到一个方法去消解绩效社会为我们带来的疲惫感? 知识社会的弊端是什么? 我们以“绩效”和“新自由主义”为纽带链接了韩炳哲和德鲁克两位思想家,试图寻找到病理的一条线索。在这条线索上,还闪烁着马尔库塞、本雅明、麦克卢汉和波兰尼的身影。 主理人:郝亚洲 02:13 city walk、本雅明、波德莱尔 05:27 休闲是转换空间的劳动,是一种飘忽即逝的紧迫感之下,人们呈现出来的过度活跃的状态 09:55 我们为什么身处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而不是诗人、哲学家和政治家的社会? 15:44 为什么“绩效社会”比“规训社会”的效率更高? 25:54 所谓的企业家社会从主体性经验来说,就是一个自我孤立、自我斗争、自我压榨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一个个体都是利维坦。 29:44 德鲁克最重要的四本书,以及他对时代的病理诊断。 33:46 知识分为两种类型,以及古代技术和现代技术的区别。 39:06 自成一派,既不欣赏哈耶克,更不欣赏凯恩斯;德鲁克和波兰尼的精神关联。 42:14 国内并没有真正的把德鲁克当做思想家来认证。 50:00 德鲁克理应止于批判,当他迈出了构建的那一步,在客观上就形成了和新自由主义的合流。 57:38 我们连做末人的资格都没有。 (完)
- 第一季08 被塑造的与被消亡的,祛魅阿里价值观 I 和宋金波从中供铁军聊起
阿里铁军作为中国前互联网时代最为独特和强大的存在之一,拉动了阿里的B2B业务,养活了淘宝和支付宝这几个弟弟,同时为阿里价值观的成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时代动力、业务动力的驱动下,铁军终归要面对宿命。而这个宿命亦被蒙上了价值观的色彩。 今天和宋金波老师一起聊一聊他理解的铁军和价值观,以及企业史写作。 主理人:郝亚洲 作家 曾担任《北大商业评论》主笔、《中欧商业评论》执行主编,长江商学院高级研究员 嘉宾:宋金波 资深媒体人,财经作家,《阿里铁军》作者(联合) 05:45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应该给张勇以太低的评价。 07:16 外界感觉到的失落,其实是对巫师的期待。 10:46 张勇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创业者?他是否适合创业态的阿里云,我是打了问号的。 15:10 阿里的价值观是生长出来的,不是计划出来的,它和业务场景直接相关。 19:26 铁军的价值观不是马云的精神内核,但塑造价值观的行为模式可能符合马云的精神内核。 22:11 借假修真的意思是,修到真就可以,不管它是不是假。 25:16 关于卫哲事件的思考:价值观和业务发展的关系其实没有那么大。 34:28 程维、王刚和“表哥”。 40:07 关明生的几次亮相,给人以戏剧感和仪式感。 50:15 这几年为什么看不到优质的企业史作品了?
- 第一季07 警惕日益精致的企业成功学
为什么说“长期主义”是成功学?高级成功学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企业成功学的前世今生。 事实上,我们很难分析一家企业的成功和失败。 面对那些诱人的概念,我们该如何建立一个认知框架? 主理人:郝亚洲 作家 曾担任《北大商业评论》主笔、《中欧商业评论》执行主编,长江商学院高级研究员 嘉宾:刘永选 《清华管理评论》资深编辑 01:06 相对于低级别成功学传播者普遍没有学历,没有闪耀的光环,这类高级别成功学的传播者往往是成功的创业者,知名的媒体人,坐拥流量的商学院教授。传播者是精致的,受众是精致的,传播内容是精致的,传播渠道又是无孔不入的,这些导致了企业成功学的日益精致化。 识别成功学的三要素:有没有思辨的成分,有没有前置条件以及概念边界。 04:44 长期是短期承诺的集合,本质还是急功近利的。 要看到“跨期”和“景深”,采取迂回的战术。 09:38 成功学进入到失控状态。 13:37 感受、理解与行动 15:1 高级成功学披着严肃研究、严谨科学的外衣,看起来高端高深。 26:10 并不存在的价值投资 31:09 我们很难分析一家企业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 38:37 避免单一因素的论断 55:32 商业世界不是物理世界 61:04 企业要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
- 第一季06 泰勒主义、chatgpt和毫无意义的工作
当我们感到工作毫无意义的时候,到底是我们出了问题,还是工作出了问题? 追溯现代工作的源头泰勒主义,我们到底走偏了多少? chatgpt会让我们的价值理性得到伸张,我们终将进入“游戏”的状态。 我们要过沉思融于实践的生活,不被外界定义,而是自己创造意义。 主理人:郝亚洲 作家 曾担任《北大商业评论》主笔、《中欧商业评论》执行主编,长江商学院高级研究员 嘉宾:刘永选 《清华管理评论》资深编辑 05:26 巴菲特的工作有意义吗? 11:21 黑手党、詹姆斯邦德、伊森亨特、杰森伯恩 11:26 我们为什么要读这么一本碎嘴子的书。我想这只能证明策划编辑很牛! 17:41 作为管理者则不应该这么想。管理者必须看到理性系统的问题,必须改善系统,要让系统之内的意义更加丰沛,也就是创造让更多人有意义感的好工作。 21:34 35岁门槛是非常荒唐的事情。我们不正常太久了,有的人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正常的了。 30:38 用契约来解决阶级矛盾,寻求利益一致。大卫格雷伯的逻辑盲区就在于他没有看到现代管理中利益一致这个锚点。 32:43 什么是“积极性加鼓励”? 45:08 题外话:推荐《陈寅恪的最后20年》 49:20 如果说躺平是一种反抗的话,持续恐慌就是虚无。因为躺平的时候,意味着你已经不恐慌了,你去接受一种融合的经验。恐慌就是即觉得意义感全无,又无法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就成了“混日子”。 chatgpt把压在价值理性上面的工具理性抽离,让技术和人各安其命,进而最大限度解放主观能动性,人慢慢进入“游戏”状态。 61:02 意义是自己赋予的,不是外界定义自己的。
- 第一季05 作为管理学家的钱学森何以伟大
从思想角度讲,在世界日益复杂化的今天,作为管理者,应该读一读钱学森的思想。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复杂巨系统之中,包括我们作为个体的思想,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 从历史角度讲,钱学森的思想发展阶段也是中国现代管理进程的几次飞跃。 从时代潮流角度讲,钱学森很早就提出的飞向火星和人机系统,正在以现实的某种方式向我们走来。钱学森是马斯克的偶像,亦可以做为我们正在开启的新时代的偶像。 主理人:郝亚洲 作家 曾担任《北大商业评论》主笔、《中欧商业评论》执行主编、长江商学院高级研究员 嘉宾:刘永选 《清华管理评论》资深编辑 00:34 中国现代化管理以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在1978年发表的《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为起点 08:10 华罗庚是中国现代管理科学的领路人 09:46 1978年,钱学森他们提出系统管理是需要胆识的,当时思潮还没有完全转向。 13:26 钱学森管理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近处推动管理”;第二阶段是“在现场思行管理”;第三个阶段是“在高处发现管理”;最后一个阶段是“在远处启迪管理”。在不同的阶段扮演着推动者、支持者、实践者、研究者、推广者、开创者和启迪者的角色。 30:22管理学门类是中国知识精英和国家联手推动建立起来的。 34:18 1986年会议讲话,一个时代转折点。 46:36 马斯克的火箭公司的前身是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而钱老是这个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马斯克的火箭公司曾在钱老诞辰日,通过推特向钱老表达怀念之情,祝他生日快乐。马斯克有两个偶像,一位是特斯拉,另一位就是钱老。据说马斯克的火箭公司里挂着钱老的画像。
- 第一季04 聊一聊秦朔采访阿里张勇的那篇文章:叙事、市场与悖论
秦朔采访张勇的访谈文本,https://mp.weixin.qq.com/s/76NcrNR-dnuXdAL1kifJiA 我们这次围绕叙事、市场和市场-社会悖论三个要点展开,这里面有阿里独有的问题,也有中国互联网公司共性的问题,还有变革的共性问题。 04:40 这类体量的变革会有一个平庸、下滑、企稳、上升的过程,内部市场的机制不会一蹴而就,会经历几次大的迭代和否定才能慢慢确立起来。这个时候,就要有一个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我如何一步一步地去完成变革使命,而不是一下子铺开。一下子铺开的结果只有一个,失败。另一个就是对营收增长的预期要有足够的耐心。这个考验的是张勇对上市公司董事会的驾驭能力。 08:10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这样的话语,并不能提供精细的分析与思考,那怎么引导行动,空话套话而已,就真的成了话术。 13:14 将面向国家经济的宏观经验,复制到面向企业组织的微观情景中,能成功吗?无论如何,至少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组企业织视角下的创业、企业家精神,这至少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解决方案。 18:33 你要回过头去看这些企业在创立之初所处的环境以及企业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阿里的宏大叙事是他们的传统,这是环境造成的。当环境支持你的时候,你的叙事就是光荣与梦想。当环境出现巨变的时候,尤其是非市场因素的比重加大的时候,你的这种叙事就是僭越。 24:33 任何一个点都是变革的地方,其变化又会引发其他点的变革。那么,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叙事,让每个人成为变革的主体,促进组织学习,催化阿里的演化。 心理治疗中,有个方法,叫叙事疗法。可以说,阿里需要叙事疗法,但是问题在于,新的宏大叙事对外是可以的,对内则需要一套微观的叙事,从而重新建构阿里。 29:13 内部创业的目的不是创造亿万富翁和千万富翁,而是解决大企业病,为了让企业持续保持和用户的紧密程度。 37:08 “我们永远不应该思考如何将技术注入我们的社会,那很疯狂,这也从来不是技术运作的方式。” 40:59 张勇强调社会化资本的认可,这还是旧的思维。资本是同质化的,他们只看资本回报率。但在现实中,尤其是中国当下的系统中,我们不能这么去把市场做简单化理解。从强调平台到强调生态,也有着这层思维转换的内涵在其中。平台要去平台化,要去掉权力的幻觉。阿里也要去平台化。 43:40 张勇认同秦朔讲到的一句话,良心是最好的枕头。光有良心是不够,还需要能力,要有方法解决问题,,去敏捷地应对那些非期然的东西,去处理市场与社会的悖论。 卡尔·波兰尼,匈牙利哲学家。他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中是从经济思想史入手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过程的。他通过对早期社会的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比较分析,阐明了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即经济生活本来是嵌含于社会关系之中的。 《大转型》几乎和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同时出版。波兰尼认为,自我调节的市场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政治建构的;经济嵌含于社会之中,一旦要脱嵌于社会,就会受到来自社会的反向牵制,二者之间存在“双向运动”(double movement)。也就是说,自我调节的市场经济强加于社会,会有破坏力,引发社会不可避免的反向作用以自发地保护社会。总之,在他的思考里,始终有比“经济”更大的一个社会和自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