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毕业后,我做了婚礼摄像师|“婚礼仪式”的文化、苦闷或美好 Vol.11
被电影梦和哈佛教授的职业故事鼓舞,我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婚礼摄像师。 对于“婚礼仪式”的种种形式与环节,我们有哪些纠结或者在意的部分,为何厌恶又为何向往,将来又准备如何去面对与长辈间的隔阂? 今天的节目我们将把重点放到主播Rose从哈佛毕业后,从事婚礼摄像副业的个人经历,和“婚礼仪式”而非婚姻制度上,分享不同文化下的真实婚礼故事和我们对于婚礼仪式的观点。 【本期主播】 Rose:哈佛毕业的自诩文艺工作者 噜咪:经济金融背景的文学青年 小邱:读过电影和心理学的现役幼教民工 【时间线】 00:00 开场介绍 01:42 Rose是怎么开始做婚礼摄像的?被哈佛教授的职业故事鼓舞 05:40 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摄像师,你是否有什么担忧 06:58 关于“女性摄像师”;和伴侣的关系是否会影像拍摄视角? 09:50 北美不同文化的婚礼大起底:犹太人的踩玻璃杯仪式 12:03 韩国传统的“弊帛”和基督教婚礼的特别氛围;“妻子对丈夫应绝对服从,而丈夫应准备好为妻子去 16:34 非洲婚礼的满满花活;印度人长达一个月的仪式;苏格兰的绑手礼 18:40 拍“二婚”的经历;白人奶奶和黑人小哥的浪漫故事 20:40 婚礼的流程可以是怎样的 23:30 Private vow,不公开的新人誓词 24:40 无法完美的婚礼:婚礼时遇到“意外”怎么办?你需要靠谱的伙伴 27:40 我们在国内参加婚礼的不太好的记忆 32:05 司仪在婚礼上给自己的小学老师高歌一曲? 33:27 婚礼到底能否只属于我们自己?为什么就非得在众人面前举行仪式? 39:27 一场好的婚礼应是个共同学习和反思亲密关系的“哲学活动” 42:30 婚礼的什么是值得向往的?誓词,或一起合作做一个项目的体验 46:50 有没有什么电影/文学里的婚礼,是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 48:05 林奕含在婚礼上的誓词 50:26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中的婚礼给人留下的震动 53:20 在婚礼的形式上和长辈产生冲突要怎么沟通 57:10 尾声:仪式永远只是真正关系与情感的反映,难以创造出真正的感情
- 高考那年夏天,宜看电影读书|推荐与回忆 Vol.10
文艺启蒙之时,我们看了什么,又会给大家推荐什么? 高考结束那个暑假,或许是我们最心无旁骛地沉浸投入文艺世界的一段时间。我们接触了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在懵懂之间感受着文学与电影的魅力,并且逐渐开始建立自己的阅读与观影系统、树立各种电影观和文学观。 许久以后直到今天,那时的文艺摄入仍然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念、思考方式以及成长历程。回望那个夏天,我们也希望自己在当时更早地接触到一些作品。无论是女性主义,宗教历史,还是人文纪录,都将对我们的观念转变更早地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回忆那个夏天,并推荐给大家一些我们喜欢的作品,希望对刚高考完的朋友们(和已经工作了的大朋友们)有所启发。 【时间线】 00:00 开场 01:44 高考后的那个夏天,我们都做了什么? 05:20 开始深度读米兰·昆德拉: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 07:55 阅读昆德拉的三个阶段与阅读体系的建立息息相关 11:00 文学原著与电影改编:《布拉格之恋》的不足 13:04 《发条橙》:开始系统性观影并成为影迷的契机 15:31 为什么库布里克适合电影启蒙 16:33 类型电影与作者电影 19:23 是否可以按电影史的脉络入门电影:以新浪潮为例 22:41 国内外电影学习观念的不同 24:26 昆汀、王家卫等风格化作者导演的美学魅力 25:56 “感受一部电影,而非理解它” 31:30 高三毕业后,适合看塔可夫斯基吗? 35:33 学习西方宗教史,对理解西方文学作品的帮助 36:26 在女性主义的觉醒下,再看影史中被神化的男导演 38:31 更早接触真正的女性主义作品,能够帮助我们适应当代社会和职场 40:05 通过文艺作品,了解现代女性可以怎样生活 44:37 女性主义导演启蒙推荐 48:19 纪录片推荐:观察生活的眼睛与解释世界的方式 51:24 拉美文学与意识流作品推荐:沉浸式远离现实问题的避难所 53:39 短片推荐:瓦尔达《穆府的歌剧》 【内容提及】 斯坦利·库布里克(《发条橙》等) 茹斯汀·特里耶(《坠落的审判》、《西比勒》等) 阿涅斯·瓦尔达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天涯沦落女》等) 香特尔·阿克曼(《安娜的旅程》、《让娜·迪尔曼》等) 凯莉·雷查德(《某种女人》等)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镜子》、《飞向太空》等) 克里斯·马克(《日月无光》、《西伯利亚的来信》等) 维姆·文德斯(《乐士浮生录》、《地球之盐》等) 沃纳·赫尔佐格(《灰熊人》、《在世界尽头相遇》等) 米兰·昆德拉《好笑的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埃琳娜·费兰特 《那不勒斯四部曲》 弗吉尼亚·伍尔夫 《到灯塔去》 威廉·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 亨利·米勒《北回归线》 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族长的秋天》 胡利奥·科塔萨尔 《南方高速》 阿尔瓦罗·穆蒂斯 《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
- 伴侣之间的“边界感”|不忠、安全感、控制与自我自由 Vol.9
意外发现对象是个网络喷子后,我开始反思伴侣之间的“边界感”...... 这集节目的灵感,部分来源于米娅·汉森-洛夫的电影《再见初恋》,推荐给大家观看。 如何磨合并界定可以长续相处的边界,是几乎每一对情侣都共同探索过的课题。 边界感意味着两人之间的距离,也包含了两人对外的态度。它关乎关系中的安全感与不忠的可能,关乎控制的压迫感,也关乎隔阂带来的孤独感。 有人强调抹去自我的锋芒,消除两人之间的边界,实现共同的幸福;也有人更希望保持边界,注重独立个人成长,强调自我价值的重要性。 本期节目,我们会聊聊关于边界感,我们都做出了哪些探索和努力,又是怎样找到属于自己的稳定的模式。 【时间线】 0:00 开场:我们目前和伴侣间是一种什么样的边界感状态? 3:53 从“我”到“我们”:创造新的“整合式自我概念” 5:03 “宇航员时间”:如何分配给对方和给自己的时间? 11:45 电影《再见初恋》:忘我的热恋,个人的成长,“自我”与自由探索 16:53 已婚男性的烦恼:已婚身份给自己和朋友之间带来了更多边界 17:53 “似乎在贬值的已婚男和越来越有魅力的已婚少妇” 19:55 严格遵守边界就能控制出轨?--- 关于坦诚,吸引力,开放性关系 26:07 埃斯特佩瑞尔《亲密陷阱》:我们之间或许永远是有第三者存在的,不如开诚布公地聊聊真相 29:32 “一定要事事报备吗?”--- 避免以刻板的眼光看边界,尝试与伴侣的边界对齐 33:33 因为“插话”所爆发的矛盾--- 看到对方边界背后的真正需求 41:03 家长式的边界侵犯--- “我们的形象是一体的”;不信任伴侣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45:50 “深夜买醉的中年男子和他喋喋不休的妻子”--- 边界感和出于“爱”的责任感有时候又让我们陷入另一种困境 50:20 爱情的交互或许始于对边界有意无意的逾越 52:15 “无意中发现老公居然是个网络喷子?!”--- 追求无边界感的关系是出于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的恐惧? 58:18 乔治戴德《自我边界》:去接受‘我能控制的只有自己’这一事实。 61:00 结尾:建立与自我的亲密感,用于平衡与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不要依靠对边界感的侵犯来追求两个人之间绝对的稳定 【本期提到的作品】 米娅·汉森-洛夫 《再见初恋》 埃丝特·佩瑞尔 《亲密陷阱》 阿卜杜勒-拉蒂夫·凯希什 《阿黛尔的生活》 米兰·昆德拉 《搭车游戏》 邱妙津 《蒙马特遗书》 《再见爱人》第二季 乔治·戴德 《自我边界》
- 今年戛纳电影节,女导演们都怎么样|聊《想象之光》《某种物质》等作品 Vol.8
继去年女性导演荣获金棕榈大奖,今年女性导演再次斩获评审团大奖及最佳剧本奖。 今年的戛纳主竞赛单元共有四部女性导演的作品,分别是充满争议的身体恐怖片《某种物质》,亚洲女导演备受好评的《想象之光》,关怀边缘问题家庭青少年的《鸟》,和新人导演首作《野生钻石》。这个数量,是今年主竞赛全部作品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 关于今年戛纳电影节,我们已经听到了许多电影媒体非常及时的报道和反馈,但今天我们的节目想要从女性观众的视点出发,把重点放到今年这些女导演的作品,以及其他聚焦于女性或者性别议题的戛纳新片。 本集内容将尽可能不涉及剧透,但是一些大致情节信息和电影手法等还是会有所涉及,但应该不影响听众未来的观影体验。 【本集主播】 Rose:哈佛毕业的自诩文艺工作者 小邱:学过电影和心理学的现役幼教民工 【时间线】 0:00 开场,今年戛纳女性电影概况 5:29 主竞赛的四位女性导演选择了怎样的议题、有怎样的共性 6:40 《某种物质》的争议:是剥削女性还是反男凝? 10:10 女性导演和身体恐怖片 13:00 美国邪典电影和一些经典好莱坞电影对《某种物质》的影响 17:40 《某种物质》在剧作上的遗憾:放弃更好地探索女性关系 20:02 《想象之光》导演卡帕迪亚的生平和她的政治性表达 24:18 一个日常而诗意的印度 26:15 《想象之光》真实地呈现了底层女性的生活状态与情感流动 29:28 多次进入戛纳主竞赛的阿诺德和她的新片《鸟》 32:57 聚焦真人秀、Tik Tok网红和性化女性的《野性钻石》 34:56 贾樟柯镜头下的赵涛如何?聊聊《风流一代》中的女性 39:12 《艾米莉亚·佩雷兹》,性别气质在生理、心理、社会层面的动态关系 42:06 逃出国门的伊朗导演,和他电影中女性对父权的反杀 43:38 《酱园弄》和其糟糕的女性主义表达 46:15 如何参与戛纳电影节?申请方式和证件介绍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坠落的审判》 《某种物质》 《复仇战姬》 《杀死比尔》 《魔女嘉莉》 《钛》 《生吃》 《日烦夜烦》 《发条橙》 《趣味游戏》 《梦之安魂曲》 《日落大道》 《彗星美人》 《想象之光》 《无知之夜》 《大地之歌》《大河之歌》《大树之歌》 《鸟》 《鱼缸》 《野性钻石》 《风流一代》 《艾米莉亚·佩雷兹》 《神圣无花果之种》 《酱园弄》 大卫·柯南伯格的电影 约翰·卡朋特的电影
- 谈爱情的“美感”|语言、时间、电影、《美丽的人》 Vol.7
恋人们在爱中渴慕美、发现美、创造美、留存美。这样的“美”到底是什么?有人说距离产生美感,但有时美是亲密无间地燃烧;有人说永恒至死才是完美,但似乎更多人相信美是已经逝去的瞬间。那我们究竟如何创造一个很“美”的感情,又如何成为一个美丽的人?如何认清这样的美丽总是和伤口相伴? 我们觉得,美源于语言,语言像一个路标,凝固下了某个时间,拓展了两人世界的边界; 美源于想象,爱人彼此凝望,在对方眼中映照出自己的倒影; 美源于瞬间和永恒的一体两面,相爱的两人可以携手创造有限生命中的一刻的永恒存在; 美源于遗憾,爱而未得的悲剧具有超越性的美,要求一种未完成; 但美,或许也是一种基于媒介的骗局或巧言令色,在这个权力不对等的世界难以安身立命。 …… 阿兰·巴迪欧说,“艺术就是在思想的秩序之中,完全地赋予事件应有之价值”。在这个对浪漫爱持有怀疑的时代,我们仍然相信,体验、捕捉、创造美感的尝试,是对爱的一种努力的把握,赋予了爱应有的价值。 【本集主播】 Rose:哈佛毕业的自诩文艺工作者 噜咪:金融从业的文学青年 小邱:心理与电影学背景的幼儿教师 【时间线】 0:00 开场:很“美”的爱情 2:48 那些我们各自在爱情中经历过的很美的事 8:07 对“美”的感知存在着某些警惕和怀疑:自我沉溺和媚俗 12:06 语言和爱情的美感:滨口龙介《亲密》和那些话唠文艺爱情片 18:50 语义之外的呈现,作为爱与连结的载体 23:35 美感或许在于爱情中的个体:爱情里强烈的感知力,创造力和生命力 28:17 超脱世俗的“疯狂”,或许也是“美”的一部分 29:25 瞬间与永恒的一体两面,爱情中没有黑白分明的成功/失败 34:52 美感来自“未完成”?聊周慕云与苏丽珍和电影《美丽的人》 38:20 为什么 “得不到的往往更美”?:拉康的欲望理论 39:35 爱情之美与“想象”,缺席方能达到更深层次的在场? 43:38 在这个对爱情充斥着不信任的时代,如何给我们的爱注入新的美感? 45:48 永恒的爱需要两个人不断地共同前进,想象和创造“美”:不能做只想整点薯条的海鸥 49:50 关于”美“的骗局:警惕在成为“缪斯“的自我陶醉中逐渐失去力量 53:01 ”美“也可以是一种巧言令色,也可以是最大的PUA 55:49 结尾:美、语言和想象是工具,人才是持刀者;不要放弃去追寻“美”和想象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滨口龙介《亲密》 滨口龙介《驾驶我的车》 滨口龙介《偶然与想象》 克里斯托弗·奥诺雷《美丽的人》 雷蒙德·卡佛《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理查德·林克莱特 “爱在”三部曲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路易斯·塞尔努达《致未来的诗人》 罗兰·巴特《恋人絮语》 米兰·昆德拉《不朽》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王家卫《花样年华》 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张爱玲《倾城之恋》 徐誉庭《不够善良的我们》 阿兰·巴迪欧《爱的多重奏》
- 成为母亲与否,我们都在担忧什么?Vol.6
经常有人问生孩子有什么好的,也有人问为什么年轻人不想生孩子。但无论成为母亲与否,我们似乎都有许多需要担忧的;无论选择了哪一条路,都在面对后悔的可能,后悔自己没有选另一条路。今天借母亲节这个契机,三十左右的我们想聊聊天“成为母亲”这件事情。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了两位已经成为母亲的女性分享她们的经历,在养育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与收获,以及如何平衡自己的母亲角色与其他的人生角色。我们也分享了自己暂时不生育的原因,剖析自己的童年经历,家庭关系,以及对于成为母亲的思考与担忧。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对话,为更多的女性创造出思考与选择的余地——女性成为母亲并非一条必然的道路,而在于人生的价值选择。诚如奥纳·多纳特在《成为母亲的选择》中所说——“我们女性需要把世界掌握在我们手中,而不是随波逐流。我们女性需要主宰自己的身体和人生;也需要主宰自己的思想、感受和想象力。” 【本集主播】 Rose:自由文艺工作者,短时间内无生育打算 噜咪:金融从业者,短时间内无生育打算 林希:科研工作者,有一名八岁的宝宝 麦朵:幼儿教师,有一名三岁的宝宝 【时间线】 0:00 开场 02:57 选择生育,源于对小孩的喜爱以及身体恢复的考虑 07:25 生理年龄对于女性生育考虑及人生发展的限制 08:32 不喜欢小孩,所以选择不生育 09:24 对孩子的喜欢与否,存在个体间的客观差异 10:30 不生育的决定,是不是一种自私? 11:47 母爱是一种本能,还是习得的过程? 13:36 培养男性担任父职,也需要女性付出时间和精力 17:38 生育选择,许多源于家庭和社会压力 20:32 用小孩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或修复婚姻关系,是否才是自私? 24:58 什么样的男性伴侣更容易准备好成为父亲 26:10 经济、事业vs生育,女性的两难选择 32:32 成为母亲后,生活方式和人生重心发生了转移 33:59 孩子的爱与依恋给母亲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35:32 成为母亲角色,不代表放弃其他人生角色 38:47 父母对于孙辈的渴望,可能源于对过往养育过程的怀念 40:46 不生育,源于不能够成为完美母亲的恐惧 42:57 生育及哺乳过程对女性身体造成的疼痛与伤害 48:30 个人追求与养育小孩,应当如何平衡? 49:39 建立一个良好的支持系统,能够缓解母亲的压力 50:57 养儿防老,不如建立养老支持系统 55:56 成为母亲与否,是女性的自由选择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费孝通《生育制度》 于玲娜《挣脱母爱的束缚:母女关系中的伤痛与疗愈》 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始于极限》 奥娜·多纳特《成为母亲的选择》
- 衰老、爱情、战争|深度聊《哈尔的移动城堡》 Vol.5
小时候根本没看懂!苏菲为什么带卡西法离开城堡,哈尔又与火魔缔结了什么契约?《哈尔的移动城堡》是宫崎骏基于英国作家黛安娜·韦恩·琼斯1986年的同名小说改编,保留了基本设定,情节上却大相径庭。这两天,我们也迎来了《哈尔的移动城堡》在中国大陆的首映。二十年前的2004年它在日本首映,当年也是斩获了日本电影金像奖最佳动画片奖在内的多个奖项。它在宫崎骏电影序列中的上一部是2001的《千与千寻》,下一部是2008的《悬崖上的金鱼公主》。 本集节目,我们将结合原著小说,梳理那些电影中叙事模糊、不容易理解的情节,分享八卦,深度探讨《哈尔的移动城堡》涉及的多重命题,以及从技术层面分析其如何成为了吉卜力作品中制作水平的集大成者。 【本集主播】 Rose:一个哈佛毕业的自诩文艺工作者,同时是爱好了宫崎骏十八年的骨灰级老粉 噜咪:经济金融背景的文学青年,不是宫崎骏的死忠粉,是一个和大部分听众差不多的只看过宫崎骏主要作品的普通观众 【时间线】 0:00 开场,《哈尔的移动城堡》在宫崎骏作品序列中的位置 6:17 结合原著,梳理那些我们没有看懂的叙事 7:25 苏菲为什么带卡西法离开、毁灭了城堡? 9:20 为什么苏菲一直说自己不漂亮? 11:20 哈尔与荒野女巫的情感纠葛? 16:05 哈尔和卡西法缔结了什么契约? 19:48 哈尔这个角色的割裂之处 21:55 为什么最后萨利曼夫人终止了战争?原来全靠稻草人 23:52 宫崎骏和原著作者,分别对原著小说与动画的看法 27:20 很多小时候不理解的地方也是生活阅历不足的结果 30:00 《哈尔的移动城堡》是吉卜力制作水平的集大成者 32:25 动画手绘特效:爆炸、火焰...... 33:25 移动城堡的设计和绘制:二维与三维结合的制作 36:34 宫崎骏对动画运动节奏的精准把控 38:15 关于“衰老” 41:37 苏菲的成长 43:37 爱情中细腻情感和边界感的刻画 45:51 移动城堡,就是哈尔的“心” 48:25 苏菲与哈尔的浪漫吸引力 52:20 宫崎骏怎么突然少女心爆棚? 54:18 声优八卦:最大咖位可能不是木村拓哉 57:20 或许inspire了《穿越时空的少女》?藏了押井守的狗? 58:54 关于反战,关于爱 01:01:50 尾声
- 女孩,其实你也在男凝|纪录片《洗脑影像》、社交媒体、模特和钢管舞 Vol.4
“男性凝视”是否存在?“我是女的我也喜欢”为什么不合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以异性恋男性的眼光,去注视女性作为客体的身体。她的形象被平面化、局部化,观看者从中感到愉悦——这种影像创作与观看模式,在无形中限制着女性的行为模式,压缩了女性的自由空间。 回到“我是女的我也喜欢”这句话——女性审视女性的目光,可能也是一种男性视角。我们通过男性视角的摄影机,望向荧幕中女性客体的再现,无意识地处于“男性化”的观众位置,形成了对女性客体固化的概念。 “有女性特质的男生很娘炮”?——男性凝视不仅仅存在于男性对女性的注视中,它也存在于男性对男性的眼光中,成为了一种对女性特质的鄙视,投射着男性自身对男性气概的追求。 本期节目,我们本着不强化对立,而是加强互相的理解的原则,从广义的凝视理论聊起,谈到男性凝视概念的产生,并结合《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分析了男性凝视背后权力、欲望、主客体的关系——这种眼光如何影响着现代影像作品的拍摄手法,又如何塑造了观者的意识? 为了改变凝视困境,我们作为内容创作者,应该怎样平衡对身体解放的追求和对目光的恐惧,诚实地面对自己?我们作为欣赏者,又应当怎样意识到男性视角的存在,去批判地欣赏视觉成果? 希望这期节目能给你一些启发。 【本期主播】 Rose:哈佛毕业的自诩文艺工作者,深度影迷 噜咪:经济金融背景的文学青年,钢管舞爱好者 小邱:读过电影和心理学的现役幼教民工 羽毛:交互设计师和女性创业者,签约模特 【时间轴】 0:00 开场主题介绍、主播嘉宾介绍 2:25 有人说,“男性凝视”不存在? 4:03 生活中的男凝感受与我们对男凝的理解 07:40 关于权力、欲望、主客体的凝视理论:福柯的权力理论、“医学凝视”,拉康的精神分析 9:30 男凝是一种不把女性当成完整的个体的目光 10:37 男凝其实也存在男生之间,成为对男性气概的审视 12:55 “男性凝视”这一具体概念的起源: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1975) 14:50 看电影的时候,无意识被塑造了男性视角,习惯于注视女性客体 17:00 《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拍摄手法如何内化了性别问题:慢动作、打光...... 19:50 《愤怒的公牛》泳池一幕:消失的声音 21:20 第一个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女导演,拍了一部全是男人的动作电影;小男孩和小女孩被拍的方式竟也截然不同 22:25 以男性为主的电影资方,加剧了男凝问题 24:20 我们会参照被凝视的画面作自我审视,面对名为“美”的诱饵逐渐失去力量 25:30 “媚男”:对美的仰慕和权力的不对称,边界在哪里? 27:30 对自己诚实自省,看见自己的“无意识” 29:00 钢管舞爱好者“又当又立”和《始于极限》中的“原味店的单面镜时刻” 33:20 被动默认男性在场的展示,限制了我的自由 34:35 猛男秀:不是真正的摆脱性羞耻,女性再一次成为构成“男性气概”的道具 37:30 和“猛男”表演者ins互相关注的观察:有家室有孩子,职业收入可观 40:50 在客观力量不平等的大环境下,“女凝”和“男凝”不可能一样 44:20 “我是个女的,我也喜欢”为什么是一句不合理的话?社交网络流量绑架和标签滤镜中加剧的男凝 48:00 热衷于展现传统意义女性特征的反面特征,或许也不是完全的自由 49:50 如何改变凝视困境:重新相信“文明” 54:00 男性审慎对待力量,更加无条件地理解女性的不安 56:20 明确“我”的意志,选择自己的圈子减少内耗,团结女性力量 58:30 尾声: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看见自己“被塑造”的视角,做更自在的自己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尼娜·门克斯 《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劳拉·穆尔维 《愤怒的公牛》马丁·斯科塞斯 《拆弹部队》凯瑟琳·毕格罗 《魔女嘉莉》布赖恩·德帕尔马 《放大》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幸福》阿涅斯·瓦尔达 《让娜•迪尔曼》香特尔·阿克曼 《巧克力》克莱儿·德尼 《洛丽塔》阿德里安·莱恩 《厌女》上野千鹤子 《始于极限》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 片头音乐: Haircuts for Men - 私はあなたの夢を見る 片尾音乐:Gabriel Yared - C'est le vent, Betty
- 我喜欢的一切都不赚钱,到底怎么和解啊?|如何反思精英主义并拥抱意义感 Vol.3
同样是“热情”,为什么我的热情不能给我带来表里如一的体面生活,但有些人的热情却能让他们非常自然地获得认同和优渥的生活? 在《毫无意义的工作》中,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提到,民意调查机构舆观在面向英国居民的一项调查中发现,超过37%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工作没有存在的意义。另一项在荷兰进行的调查也显示,有这样想法的受访者占约40%。 生存的意义感与赚钱谋生,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这两者并不指向同一条路,而是一个二择其一的岔路。多数人的工作占据了他们生活大部分的时间,给他们带来了世俗意义上的体面生活,却和他们真正热爱的事物毫不相关。人们顺着生活的惯性前行,却心知自己向往的是另一个方向,在过程中被不断消耗,分裂成两半。另一部分人勇敢追寻着自己的热情所在,却不得不在失去稳定的经济支撑以及社会认同的不安全感中挣扎。 如果工作是为了财富自由——然后呢?在实现财富自由之后,我们最终所想追求的是什么,它又是否只有在财富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在这期节目中,我们漫谈过去的成长经历,分享我们在世俗与理想生活的割裂感中的挣扎,以及我们如何在经济回报与人生意义之间寻找到和解的平衡点。希望这期节目能给有同样挣扎的你一些宽慰。 【本期主播】 Rose:哈佛毕业的自诩文艺工作者 噜咪:经济金融背景的文学青年 小邱:读过电影和心理学的现役幼教民工 【时间轴】 00:14 开场 00:30 为什么有些人的热情可以带来表里如一的体面生活? 02:14 赚钱vs喜欢,我们各自处于哪个象限 03:54 我怎样脱离精英主义环境并选择了热爱的道路 06:03 明明选择了喜欢的专业,却遭遇了存在主义危机 09:03 心理学专业从不同的角度治愈了我们 10:38 “我对金钱的不关心有意识形态上的正确性” 11:28 试图先财富自由再养爱好,脚踏两条船的结果是劈叉 13:39 关注人类学,却不具体的人本身 14:35 “特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18:55 走上了既定轨道上的人,更加恐惧脱轨 20:46 金融从业者,从事的其实是“复合型狗屁工作” 22:17 精英主义的语境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 25:57 幼教老师的意义感来自于悲悯与共情 30:07 即时性的反馈会令人感觉更有意义 31:12 实现财富自由后,你想做什么? 32:21 卡拉克斯《坏血》:我想留下恒星一样美丽的创造 35:48 追求自己热爱的工作,一定要家里有矿吗? 37:14 工作带来的意义感缺失,催生了不必要的物质需求 39:08 经济压力与社会保障 43:14 网络时代强化了“被看见”的错觉,做回“乡绅”是美好的 45:30 做个俗人也不错 48:30 追求卓越,成功或财富也许会不经意降临 49:50 知道自己的不喜欢什么,却不知道真正喜欢什么,怎么办? 52:10 明白自己追求的意义,和物质和解 54:15 结尾:和一树樱花,在荒野相逢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聊天记录》萨利·鲁尼 《毫无意义的工作》大卫·格雷伯 《坏血》莱奥·卡拉克斯 《把自己作为方法》吴琦、项飙 《俗女养成剧》严艺文 《三傻大闹宝莱坞》拉吉库马尔·希拉尼 片头音乐: Haircuts for Men - 私はあなたの夢を見る 片尾音乐:Gabriel Yared - C'est le vent, Betty
- “被我喜欢的男孩子打哭了”|文艺女性必定失败的“初恋” Vol.2
童年时接触的影视文学作品,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爱情观的?而我们如何在阅读和观影的过程中进行反思、自省、自愈,建立起一套自洽的爱情观和性别认知? 让我们从回忆自己的“初恋”开始:对热爱文艺作品的小孩而言,在爱上一个现实中具体的人之前,似乎总会先在虚构的影视文学中遇到自己爱慕的对象。ta可能是像《幽灵公主》里的阿西达卡一样如山风般矫健赤诚的少年,可能是《暮光之城》里金发碧眼帅气的禁欲系吸血鬼,也可能是黄碧云笔下《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里苍凉酸楚的美丽女子。 在阅读了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后,我们可能从此开始认为王子与公主结婚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便是自己憧憬的圆满结局;我们可能从此抗拒现实中的亲密接触,在羞涩阴郁的幻想中寻求无果的故事;我们也可能因此开启对自己性倾向的探索,逐步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认同。 本期节目,我们和嘉宾Kinbote一起聊聊在从虚构的爱情故事步入现实中亲密关系的过程中,童年时接触的影视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究竟是更多地束缚了我们的想法,还是帮助我们度过了迷茫。这些创作对我们对性倾向和性别认知的探索有何影响?我们在阅读和观影时是如何反思、审视自我并进行自我疗愈的?这样的探索如何促使我们塑造出一套内在一致的爱情观念? 【本期主播】 Rose:哈佛毕业的自诩文艺工作者 噜咪:经济金融背景的文学青年 小邱:读过电影和心理学的现役幼教民工 Kinbote:阅片量四千四的巴黎已婚宝妈(底部照片有惊喜) 【时间轴】 00:00 开场 01:50 分享“初恋”故事:来自《暮光之城》、《幽灵公主》、《犬夜叉》 7:30 东亚“禁欲系”传统 9:30 “被我喜欢的男孩子打哭了” 10:07 “想了解女同们在做什么”:女同的启蒙是茫然和痛苦的? 13:30 林青霞怎么能是直女! 15:30 为什么迷恋《幽灵公主》的男主角阿西达卡 17:22 没有办法在现实陷入恋爱,不信任他人的理解力和感受力 19:45 羞涩、忧伤无果的故事和两性刻画的不足,令人抗拒亲密接触 23:48 读村上春树:每个都偷情,但每个人都孤独 26:05 《攻壳机动队》的启蒙,肉体与精神的分离 28:40 言情小说年代的《天使街23号》:我如何通过成为“他”而对“他”驱魅 33:10 王尔德笔下的另一版《海的女儿》是怎样的 36:45 谁来告诉我们没有王子的时候,公主会如何成长 38:15 我更多是把自己的喜欢倾注在女性角色身上 40:20 女性作者全然不同的视角 46:24 与经典两性童话相对的,我读了太多悲观而现实的故事 51:30 以前谈恋爱不会超过三个月,但延续关系并没有那么复杂 53:58 相信一辈子最好只谈一次恋爱,不然是“残缺的” 56:15 不曾了解结婚和“永远在一起”的真正意义 57:35 不习惯“没有爱情”的角色 58:50 对伴侣共鸣的洁癖级要求,和以为找到了精神文艺伴侣的滑铁卢 1:00:30 精神伴侣到底是不是必要的? 1:07:08 “积极故事”的另一种形态,学会辩证理解所有故事 1:09:09 道德说教不止在故事,更重要的是“说故事”和“听故事”之间 1:12:05 感恩的心!童年对文艺和虚拟的迷恋,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 1:17:14 结语:用自己的意识,拼出一个更好的自我拼图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犬夜叉》高桥留美子 《相聚一刻》高桥留美子 《乱马½》高桥留美子 《幽灵公主》宫崎骏 《哈尔的移动城堡》宫崎骏 《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 黄碧云 《蒙马特遗书》 邱妙津 《荒人手记》 朱天文 《斯普特尼克恋人》 村上春树 《失乐园》 渡边淳一 《天使街23号》郭妮 《少女革命》几原邦彦 《女生日记》杨红樱 《克雷洛夫寓言》 《小兔跑跑跳跳》郑渊洁 《花样男子》神尾叶子 《一地鸡毛》刘震云 《九故事》J.D.塞林格 《海的女儿》安徒生 《渔夫和他的灵魂》王尔德 《水牛城66》文森特·加洛 《古都》川端康成 《花束般的恋爱》土井裕太 《我叫刘跃进》 刘震云 《小姨多鹤》 严歌苓 《裂舌》 金原瞳 《暮光之城2》 克里斯·魏兹 《男孩别哭》 金伯莉·皮尔斯 《东邪西毒》 王家卫 《攻壳机动队》 士郎正宗 《阿甘正传》 罗伯特·泽米吉斯 《蝙蝠》 朴赞郁 《圣殇》 金基德 《恋之罪》园子温 片头音乐: Haircuts for Men - 私はあなたの夢を見る 片尾音乐:Gabriel Yared - C'est le vent, Betty 【辛苦你拉到最后】 嗒哒!诶,我是谁?我是嘉宾宝妈Kinbote的宝宝:)
- 总觉得恋人自私,是ta回避型或自我过剩吗|从电影《夜以继日》谈起 Vol.1
第一期节目,我们想从爱聊起,和大家谈谈自私的恋人们。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总期望爱人能给予我们利他的抚爱,像是塞林格笔下的“想触碰又收回手”。然而许多时候,我们却总发现自己面对的是如此自私的恋人——ta为什么只在意自己的感受?ta为什么从不站在我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我又为什么会迷恋上这样的人无法自拔? 我们将从一部我们都很喜欢的电影《夜以继日》聊起。在这个故事中,女主角朝子经历着两段截然不同的亲密关系——一面是“自私”的爱人麦创造的热烈而梦幻的爱,另一面是不“自私”的爱人亮平给予的安全的、稳定的爱。而她同时扮演着一体两面的爱人角色,无私地承受着麦带给她的不安全感,又自私地打造了亮平日常生活中深沉的恐惧。 怎样的人可以称之为自私的恋人?这种表现是否和他们的依恋模式有关?我们详细地分享了回避型和焦虑型的依恋模式,以及在出现可被称为自私的表现时,他们的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 而我们应如何面对恋人的自私:是将自己化为流体,提供给对方想要的一切;还是抽身离去,认清这不是自己想要的关系?我们进而讨论了一些与回避型恋人相处的“自救指南”,以及我们如何能在这样的关系中成长为更好的人。 【本期主播】 Rose:哈佛毕业的自诩文艺工作者 噜咪:经济金融背景的文学青年 小邱:读过电影和心理学的现役幼教民工 【时间轴】 01:23 有哪些感受到伴侣很“自私”的时刻 07:06 只有在自身状态好时才给予回应的恋人:我vs你,而非我们vs问题 08:26 从电影《夜以继日》说起:自私和吸引力的传递链 13:48 自私的人带给我们能超越日常的错觉(《夜以继日》和《双刃剑》) 17:08 他们爱我的方式,有时好像比别人热烈 18:50 稳定的内核和秩序感在吸引着我们 21:30 能改变自私的人吗 25:00 我们自己是否自私、又怎样发现这一点 33:10 和不自私的人恋爱的感受 35:20 应该找自私程度匹配的恋人(亮平和朝子的噩梦、《你就这样失去了她》) 39:40 自私和依恋模式,回避型的自白 44:00 焦虑型的“索取”:期望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回应本身 51:45 回避型,你们真的觉得自己一个人能过得更好吗 55:00 “算计”和自保机制,是对人缺乏真正的信任 59:10 总结回避型特征 01:01:10 面对回避型的自救指南 01:02:50 为了自己,改变自己 01:06:50 不要否定情绪,而是管理、控制它 01:08:00 “自私”的感受,和性别有关吗 01:14:53 结尾:无论在哪一方,我们都可以看见对方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爱情是什么》今泉力哉 《夜以继日》滨口龙介 《双刃剑》克莱尔·德尼 《你就这样失去了她》朱诺·迪亚斯 《聊天记录》萨利·鲁尼 《爱在黎明破晓前》理查德·林克莱特 片头音乐: Haircuts for Men - 私はあなたの夢を見る 片尾音乐:Gabriel Yared - C'est le vent, Betty 【节目简介】 《新玫瑰》,一起漫谈爱和美,生活和艺术。我们将结合电影、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侧重女性视角,分享美学体验,成长、情感和社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