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回答1990:没有坏人的世界更加残酷|正面011
东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文艺作品热衷表现的一个地方。大工业时代那些辉煌而又破败的遗迹,九十年代经济改革所造成的社会整体动荡,某种社会理想破灭后的普遍失落,工人阶层某种已经显得不合时宜的旧贵族式的忧伤,与东北人普遍所具有的戏剧化人格,一起构成了一个戏剧富矿。一个时代巨大而又悄无声息地落幕,一个个具体的人又在其中懵懂而又真切地承受那加诸于每一个人的平庸苦难,让很多创作者都被这种极致与丰富性所吸引。这种集体情绪,滋养了双雪涛、班宇如《平原上的摩西》《逍遥游》等小说,也给予了《钢的琴》《白日焰火》《漫长的季节》等影视剧最核心的灵感。 《老枪》也属于这一风潮中的一份子。但与大部分刚才提到的东北题材不同,《老枪》并没有突出它那种显性的地域特色,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特性,或者也可以说是刻板印象。东北九十年代行将倒闭的工厂,于本片创作者而言,成了一个人性的试验场和试炼场,它更执着于探讨在一个复杂社会境况之下道德和正义的模糊和暧昧。而这也是这部电影最有价值的地方,它有着一种试图找到答案的执念,以及最终找不到答案的悲怆。 道德和正义的坚守者,发觉自己的偏执,其实只是对朋友和他所关心的人更大伤害。而在更大的尺度来看,那些作恶者或者说体制的蛀虫,他们的行为反而能为那些主人公所关心的人带来真正的福利。是自我的道德守则重要,还是最大多数人的福祉重要?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道德困局之中。当他们所受的伤害足够强烈时,他们那些看似错误的选择甚至是铤而走险都变得合理。在这部电影中,反派前所未有地消失了,而当影片缺乏了真正的具象的坏人之后,那种对于悲剧的追问,也就变得更加令人动容。 影片就如同导演所喜欢的杨德昌一样,试图精准地重现那个复杂的伤害链,去解析一个无解的系统性悲剧。而在这其中,是生存、道德、情感、良心以及命运之间犬牙交错的争斗和权衡,但结局仍然是无法阻止的毁灭。他们的死去,是命运的偶然,也是整个时代失序然后重组过程中的必然损耗。 而这种宏伟的雄心,需要创作者有足够的耐心和篇幅去架构这样一个互相勾连而又不得不互相伤害的全景图。影片的最大悲剧性来源于各个人物命运的对撞,而这种对撞要产生真正的情感冲击,则需要这些人物有着丰富的性格脉络和内心血肉,只有这样,他们的倒下,才会轰然作响。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最大问题,它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却在细部上处处显出力有不逮的痕迹:内在表达所需要的群像式结构,与实际的单一视角形成了强烈的分裂。除了祖峰所饰演的主人公,对于每一个角色的塑造都蜻蜓点水。对于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面塑造人物,主创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最终很多时候只能用台词交代这样的无奈手法。影片对写实的非类型化追求,与本身结构上的类型化存在冲突,主创团队对此估计不足。对于过于戏剧化所导致失真的恐惧,让人物不能真正面对心灵和现实的炼狱,这种回避性的处理,也让影片丧失了一定的冲击力。 (撰文 梅雪风) Shownotes: 01:52 为什么讲述运动员的故事? 06:04 顾学兵凭什么能坚持自我? 09:07 是自我的道德守则重要,还是最大多数人的福祉重要? 14:48 作为东北电影,为什么不突出东北元素? 17:00 导演关于八九十年代的回忆 22:51 “唯我独尊”的射击运动员 26:39 蝴蝶、失聪、独腿,关于影片中的意象 35:25 为什么选择手持摄影? 42:23 秦海璐即兴说了一句词,祖峰即兴哼了一句歌 47:13 贾樟柯看完片说,电影就是似真似假 55:51 拍一部克制的电影要付出什么代价? 关于我们:如果喜欢这期节目,欢迎在小宇宙上订阅我们。也可在微信公众号关注「正面连接」,阅读相关文章。让我们一起,面对复杂。
- 拿什么拯救她们被性侵的童年|正面009
两个月前,我们发布了一篇稿件,《从家中偷走一个11岁女孩》,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河南郑州的案件:2021年,陈玥(化名)11岁时被性侵,此后三年又遭遇多次性侵,13岁时被骗入卖淫团伙。14岁时,她转变成了暴力侵害他人的施害者。 女孩的反复受害与她所处的圈子有关。9岁辍学后,她通过互联网接触到一个由几十名辍学未成年人组成的圈子,里面会不时发生暴力、性侵,十二三岁的女孩们甚至会互相出卖,介绍彼此和成年男性发生关系。 稿件发出后,我们收到大量读者反馈,很多讨论聚焦于案件背后的未成年保护、家庭、教育、女性安全等议题;同时,不少读者写下了自己及身边人此刻或数年前相似的遭遇。一位读者在评论区写道:“2009年1月,在我满14岁前一个月,我与文中相似,被朋友‘介绍’给了大约30多岁的台球厅老板,流程都很相似……从2009年到2023年,我独自守着这个秘密,独自咀嚼,独自消化,独自疗愈......”这些留言让我们确认了,稿件写下的绝非个例,也的确包含了多重非常重要的公共议题。 因此,我们录下这期播客,与《熊家客厅》联合制作完成。《熊家客厅》的主播熊阿姨,曾在2022年完成过一篇相似的报道,《被性侵的,被救助的,被捆绑的童年》,文中的主人公11岁时被性侵,12岁生下孩子,被一家救助机构接到了北京,但仍在成年前又多次经历了性,生下第二个孩子。被性侵的童年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女孩的人生,熊阿姨在那次报道后深有体会。 我们和熊阿姨聊了聊稿件背后的故事,以及一些稿件中未能展开的重要议题,比如: 互联网具体怎样影响了“脱轨”的孩子们? 一个女孩一旦“脱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会有多少潜在的侵害风险? 性侵11岁女童,为什么只赔542.5元? 社会救助卡在哪些地方,为什么帮不上忙? 总之,我们的讨论会聚焦在主流之外,日常被忽视的地方,一部分脱离了学校轨道的青少年正过着怎样的生活,该怎样理解ta们的选择和行为,他们正暴露在怎样危险的环境中;以及,我们的社会可以为此做什么,又为何在一些事情上显得无能为力。 shownotes: 03:22 她讲的不是伤痛,她讲的是一些八卦 06:52 她常常用偶像剧的浪漫滤镜来看待性侵 10:24 直接“矫正”女孩的认知没有意义 13:06 危险的“微信互推” 17:13 青少年 “慢脚文化”:豪车、约架、性暗示 19:37 纹身店在快手上挨个留言:扎不扎? 22:49 不对劲的酒店:未成年成对出入、外卖骑手性骚扰 24:35 女孩去洗纹身,却遇到一个男人要嫖娼 27:16 被打、被迫脱衣服并录视频的女孩:转学后,同学说你的视频我看过 30:34 青少年暴力事件的施害者,大多是受害者转化来的 36:42 17岁不良少年:不在乎坐牢,像我这样的人就该被抓 42:26 青少年心理专家:初二往往是脱轨拐点 46:11 如今做报道,怎样和警察打交道? 53:04 我找女孩手机里的嫖客(理发师)剪了次头发 55:12 性侵11岁女孩,为什么只赔542.5元? 59:39 社会救助机构为什么都帮不上忙? 01:09 发稿后,陈玥近况 关于我们:如果喜欢这期节目,欢迎在小宇宙上订阅我们。也可在微信公众号关注「正面连接」,阅读相关文章。让我们一起,面对复杂。
- 对谈《出走的决心》导演&编剧:女性怎么突然就忍不了了?|正面008
正在上映的电影《出走的决心》,豆瓣开分8.6,改编自一则真实事件:生活在郑州的女性苏敏,在56岁那年决心为自己活一次,她驾车离开丈夫、女儿、外孙,一个人开始自驾游。 这部电影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苏敏的真实,讲述她下定决心出走之前的故事——什么样的生活在困住她,逼得她不得不一直牺牲。 我们会在这个故事中看到所有女性面对的一种普遍真实:一个不参与家务、习惯性打压妻子的丈夫;一个总把“一家人”挂在嘴上的原生家庭;一个更加清醒,却还不能完全独立的女儿。电影里的一切细节都让人感到熟悉,似乎每一场吵架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过。 我们邀请了电影的两位女性主创,导演尹丽川、编剧阿美来录这一期播客。 编剧阿美在一个传统的北方家庭长大,父亲身上有苏敏丈夫的影子,她回忆着从小到大,父亲如何打压母亲,写出了片中的一幕幕争吵戏。导演尹丽川有一对双胞胎,成为母亲之后,她有几年只能全职带孩子,常常把自己关在卫生间写剧本。她把那时的感受,注入了片中李红女儿这个角色中。 她们在预告片中写,这是一个“普通”女人的“正常”生活。她们想说的是,这种生活确实非常普遍,却绝对不正常。女性始终在看不见的地方忍受,直到她突然有一天决定不忍了,人们会很疑惑,这个女的怎么了?之前不都好好的?这部电影就在回答这个问题。 本期嘉宾: 尹丽川 《出走的决心》导演 阿美 《出走的决心》编剧 shownotes: 04:27 电影为什么去掉了原型的家暴? 05:43 要拍的是“一个‘普通’女人的‘正常’生活” 06:33 访谈苏敏丈夫,他也曾被家暴,没有学会爱 13:48 “大男子主义的丈夫”参考了爸爸,爸爸去看了电影却没认出来 15:23 小时候不理解母亲辛苦,还和爸爸站在一起,这就是女性视角缺失的恶果 17:38 “你要明事理”:一种以自己利益制定规则的规训话术 19:05 “你图什么你心里清楚”:一种实际没有答案的习惯性打压套话 22:15 “小时候父母给我弟弟吃馒头,给我吃窝头,我从来没意见”——一位祖辈女性的真实感慨 24:31 女儿的故事主要来自导演生命经验 26:29 一样刚有了孩子的男导演出门采风一年,而我寸步难行 32:56 有了孩子后,我总在卫生间写剧本,已经习惯了 37:32 女婿角色:新一代政治正确男性,对女性仍然很难感同身受 40:01 男演员都不敢接丈夫的角色,造成开机前重大障碍 45:35 母女关系,零和博弈 52:43 电影之外的最新现实:苏敏丈夫索要16万才肯离婚 54:12 影视行业中的男性刻板视角之一:男女主如果不能在一起,结局就总是女主怀孕 55:10 之二:总是要歌颂母亲。“你越歌颂,母亲就越被困住” 本期使用音乐: 后海大鲨鱼 — 心要野 关于我们:如果喜欢这期节目,欢迎在小宇宙上订阅我们。也可在微信公众号关注「正面连接」,阅读相关文章。让我们一起,面对复杂。
- 盘点现象级网红背后的社会情绪:情绪滋养你,情绪吞噬你|正面007
最近一年的现象级网红,爆红的关键已不再是公司包装、幕后推手,而是,ta们恰好踩中了某个社会情绪点。“情绪”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过去两三年间的变化。 我们邀请董晨宇来录了这一期播客,盘一盘过去一年现象级网红背后的社会情绪。董晨宇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副教授,长期研究社交媒体、网红经济。 为了补充创作者视角——想知道他们会如何把握情绪——我们还邀请了另一位嘉宾,自媒体博主小岗同学。他在全网各平台累计有数百万粉丝,擅长制作击中社会情绪的短视频,譬如这样一条:“北京凌晨 请10个刚下班的人去吃海底捞”。 8月中旬,我们在北京完成了录制。我们聊到了一些过去一年曾刷屏的名字和现象——于文亮、郭有才、霸总短剧里当保姆的王妈、各地文旅……逐一拆解了这些“爆红”背后的情绪。某种意义上,它们都是我们社会镜像的切面。 不过,更值得深究的,是这面镜子整体的样子—— 在董晨宇看来,伴随媒介形态变迁,从文字到短视频,我们实际上是一步一步从说理转向了一个主打情绪的时代。到现在,又进入了主打“普通人情绪”的时代——如今能引爆舆论场的,大都是明确站在普通人立场,对普通人生活和感受的表达。 这样的趋势,刺激着创作者要获得流量、生存下去,必须不断踩中情绪。“情绪来自争议,你很难获得无争议的情绪流量”,但社会情绪又极易反转,导致创作者被反噬。这样的局面之下,创作者的精神状态普遍不太好,职业也高度不稳定,随时可能塌房。 我们每一个生活在网络空间中的人也不能幸免。董晨宇觉得,网络意见气候的变化,和人们心理变化的方向恰好相反—— “大家越来越不敢表达,但同时又越来越有表达的欲望,因为大家的权利意识越来越明晰。我知道什么是属于我的,什么是我应该得到的,但另一方面,我们有很多事不敢去冒犯,因为任何的冒犯都会产生争议,任何的争议都会变成浪潮,而浪潮会把自己掀翻在地,这是一个悖论。” 最终的结果,也正是此刻的局面: “以前严肃讨论的,现在都不严肃讨论了;以前可以轻松调侃的,现在也不敢再轻松了。” 本期嘉宾 董晨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社交媒体研究者 小岗同学 自媒体博主,短视频创作者,抖音、小红书、视频号、B站同名 shownotes: 01:57 算法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情绪 04:32 说理的时代过去了,短视频时代是一个情绪时代 07:27 为什么是于文亮?上一个和他表达了同种情绪的是《简爱》 09:12 为什么是郭有才?上一个和他踩中同一个点的是李安 13:14 成功秘诀:琢磨10个点,情绪上扫射 17:17 文旅又是怎么火起来的? 21:05 为什么这两年的现象级网红都是“普通人”? 24:29 社交媒体的基础设施化——“最后你不是用微信,你就活在微信中” 29:43 流量有哪四个来源? 31:30 题材决定90%的流量 33:30 MCN能教网红怎么踩中社会情绪吗? 34:57 创作者的精神状态都不太好 36:39 资本主义首先占据身体,然后是情绪,现在还要占据我们的人际关系 44:18 网红的悖论:红了就容易走到自己符号的反面,就塌房 48:57 为什么我们上网越来越谨小慎微? 51:33 现在该严肃讨论的事情不严肃讨论,该轻松的事情也不敢轻松 关于我们:如果喜欢这期节目,欢迎在小宇宙上订阅我们。也可在微信公众号关注「正面连接」,阅读相关文章。让我们一起,面对复杂。
- 外卖员聊《逆行人生》:这是城市精英的故事,不是我的故事|正面连接006
今年6月,我们发布了一篇稿件,《一个外卖员59次丢失了他的尊严》。稿件的主人公冯文学与保安的冲突在近期上映的电影《逆行人生》中也被简笔勾勒:保安队长要求把所有外卖员都拦下,外卖员站长要求见到保安就冲过去,而他们其实是同一个人。 电影的前半段,几乎还原出了外卖员可能面临的所有困境:系统冰冷的催促、顾客以及其他人对尊严的折辱、算法的压榨、巨大的交通安全隐患、人情世故与情绪劳动的不断消耗。 很可惜的是,这些取材于生活的真实的困境,最终在影片中被消解成一种正能量的呼唤。在很多不易察觉的地方,电影对我们本应被唤起的情感进行了置换。电影的结局,高志垒最终依靠他跑外卖时开发的小程序,“回归了精英层”。 我们不禁想问,外卖员的故事只能由一个跌落的社会精英来讲吗?我们请来冯文学,和我们聊聊《逆行人生》,聊聊外卖员的生活。在这期播客里,冯文学连发妙语:“为什么不让王兴来演呢?”“(电影)应该叫王者回归。” 他有很多朴素的洞见,比如他知道,顾客对外卖员的霸凌,与平台的系统设计不无关系。他也知道,外卖员与保安之间不必互相为难,应该去找高一层的物业经理(但是物业经理的上面又是谁呢?) 他发明了一些话术去应对难缠的客户:不能说我下一个订单要超时了,要说我下一个客户要超时了,“我不能因为你一个上帝,得罪两个上帝,是不是?”这套话术简单有效,这背后的逻辑是,另一个上帝需要被尊重,而外卖员却不需要。 与冯文学聊天是一次很不一样的体验,他未必知道“结构性矛盾”、“系统”、“算法”等词,却有他独有的智慧。他不是一个刻板印象中的外卖员,而外卖员也不该有所谓的“刻板印象”。在播客的结尾,两位主播纷纷忏悔,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们会更努力地提醒自己,不要轻易地丢失同理心。 主播:张苹、友嘤 嘉宾:冯文学,《一个外卖员59次丢失了他的尊严》主人公 02:37 外卖员们对电影的评价:“苦难是真实的,苦难怎么来的没有说” 05:00 保安不让外卖员进小区,只是外卖员和保安的矛盾吗? 08:27 从专送,到乐跑,畅跑,锐跑,外卖员被要求跑得越来越快,单价却越来越低 09:10 政府设立外卖小哥驿站,外卖员认为“那不是底层人该去的地方” 11:43 顾客语录一:别的外卖员能上来,你怎么上不来? 15:31 有顾客借着打“差评”的权力,借由系统去满足私人的权力欲 19:15 顾客语录二:你超时关我什么事? 19:45 外卖员回应话术:不要说后面订单超时了,要说后面客户超时了。不能因为你一个“上帝”,耽误其他“上帝” 24:02 电影弱化了外卖员的交通安全风险,真实世界中,外卖员的保险保障只有交强险 27:55 电影未展示的外卖员生活: 错过饭点吃煎饼、没有水喝、没地方上厕所 34:01 电影回避的问题:算法和系统对人的压榨,算法和系统导致了人的内卷 37:36 高志垒设计的算法没有反抗性,他只是让外卖员极限发挥能动性,逼近平台设置的目标 41:15 电影有真实的东西,也有虚假的价值观和廉价的感动。它用前者去为后者背书,潜移默化地给观众植入后者 46:23 电影的后半段,把阶级、地域的差异,充满剥削关系的权力结构,都巧妙消解成正能量的呼唤 51:04 冯文学:电影不如叫《逆袭人生》,高志垒是王者回归,不是王者降临! 52:15 外卖员的故事到底应该谁来讲?冯文学:这电影不如让王兴演 53:59 两位主播的忏悔:我把我等餐的时间看得很重,但这个时间对外卖员更重要 关于我们:如果喜欢这期节目,欢迎在小宇宙上订阅我们。也可在微信公众号关注「正面连接」,阅读相关文章。让我们一起,面对复杂。
- 意大利人在中国,用中文写作、做梦、对抗遗忘|正面连接005
上个月中旬,我们推送了文章《世界分裂了,你为什么留在这里?》。作者是一位意大利人,叫ale(亚历)。他在中国生活了六年,用中文写作。 2014年,ale第一次来到中国,用英文报道南京青奥会。两年后,他决定到中国读书,学电影。他渴望与世界各地的人连接,做世界公民,2016年的中国和中国电影,让他看到实现自己愿望的可能。 ale从零开始学习中文,也用新的视角看待和记录在中国的生活。他看《欢乐颂》,与中国朋友喝白酒,遇到外国人住宿登记的难题。他在主旋律电影中当群演,认识了一位想拿奥斯卡奖的美国群演梅森,文章里他写道,“中国电影变了,但它不是突然就变了。就像梅森一样,主旋律从远处走过来了,等到时机成熟,冲到了最前面。” ale也见证了世界的分裂,他翻看自己在2014年南京青奥会时写的报道,流下了眼泪。“我意识到,自己预见的世界没有实现。我还发觉,那可能是我最后一次通过浪漫的滤镜看待生活。” 2020年开始,他与所有人一样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封控,无数次地出示手机里的各类码,也无数次地张开嘴接受核酸检测。他在隔离中仍然寻求人与人的连接,在上海办写作俱乐部,封控时与朋友互助,偶尔讨论“润不润”的问题。上海解封后,他在写作俱乐部的群里问大家如何形容这种感觉,有人回复他,“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文章发表后,很多读者在ale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生活—— 作者和我们共享着同样的时代背景,同样的变迁,同样的痛苦。……所有共享的世界主义理想在这片土地上消散的形状与方式,都可以说是不甘、遗憾、迷茫得一模一样。 以一个外来者的眼睛,为由盛急速转衰的这些年留下一个凄凉的切片。主旋律不是突然而来,战斗的序曲早就埋藏在一则则不起眼的消息中,而我们只是越来越沉默,越来越模糊。 ale说,他在这些评论里意识到自己是在构建一种集体记忆,这些故事不只和自己有关系,也和其他很多人有关系。 评论区中,人们惊叹于ale的中文写作水平,“他甚至能体味中文的悠长意蕴”,“他的中文表达及写作水平甚至好过很多中文是母语的人,包括我自己”。还有人问,你会用中文做梦吗? ale说,“在使劲走向封闭的时代,中文是我和世界保持连接的绳索。” 去年11月,他在从上海去往成都的火车上认识了一个中国人,唐先生。他们互留手机号,一起吃了早饭,唐先生发短信说,“以后我们永远是朋友”。11月底,ale在唐先生的公司经历2022年的最后一次封控,2023年1月底,ale即将去唐先生的老家过春节。 接下来你将听到的这期播客,我们就从唐先生开始聊起。 credits 00:03:50 11月底,和唐先生一起封在公司里 00:11:12 走到哪儿就封到哪儿 00:26:48 中文写作意味着跟这片土地上的人连接 00:38:32 来自读者的反馈让ale意识到自己在构建集体记忆 00:44:31 如何练习用中文写作? 00:53:24 外国人生活在中国,轻松但“危险” 01:03:07 这两三年以一种悲伤的方式解决了人和人之间的割裂 01:12:02 文章里提到的朋友们,现在都怎么样了? 01:19:12 你没法写关于中国的书,因为赶不上变化的速度
- 假装上班三年的笨笨VS鸡血工作四年的投资人|正面连接004
前不久,我们推送了文章《假装上班这三年》,讲述苏州女孩笨笨假装上班三年的故事。后台收到了300多条留言,不少人都从笨笨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笨笨说她看到时很惊讶: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人能理解她,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人和她一样躺着。 距离作者小吴拜访笨笨已过去半年,也有很多读者关心她的近况:还在假装上班吗?开始找工作了吗?和最好的朋友立立和好了吗?不妨让笨笨本人来和大家说。当我们邀请笨笨上正面连接的第四期播客时,她爽快地答应了。 在本期播客中,除了笨笨,还有一位嘉宾:作者小吴的朋友、曾和笨笨打过剧本杀的董姐。董姐是我们刻板印象里的那种“精英”,名校毕业,在一家头部VC做投资人,喜欢将“成长”“迭代”“视野”挂在嘴边。她和笨笨曾在剧本杀现场因价值观发生碰撞,但在上海度过这个春天后,她对于生活的看法,和对笨笨的理解,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是一期远程连线。我们开了视频,相比半年前,笨笨更松弛了。文章发布后,她去健身房锻炼,教练突然来了一句:你真的假装上班三年了啊?她坦坦荡荡地承认了。她感觉自己没有什么好“假装”的了,“我已经放飞自我了,走在路上,我恨不得见到以前熟人。” 在播客的最后,我们回到了最初的问题:在高速公路上停车是可以的吗?曾经这是笨笨的个人问题,但现在,“应急车道上都是车”,我们正在共同面对。 本期嘉宾 笨笨 《假装上班这三年》主人公 董姐 辛勤工作四年的投资人 SHOW NOTES 02:26 笨笨和董姐是怎么“不打不相识”的 05:24 笨笨想象董姐是《我的前半生》里的唐晶 07:52 发完稿,笨笨被认出来了,也放飞自我了 13:00 笨笨父母至今认为小吴是骗子 14:40 好消息:笨笨不假装上班了,也开始找工作了 16:58 躺平,或者结婚生子买房买车,不都是家里给钱? 24:16 我本来也不是一个正面人物 27:57 笨笨一度被小吴的问题激怒 30:35 没有想到大家会理解这些奇怪的事和奇怪的我 35:03 很多人哭笨笨,也是在哭自己 35:33 笨笨和立立后来怎么样了 42:18 疫情让很多人的生活笨笨化了 43:35 在上海的两个月,董姐从地狱走了一遭 51:23 疫情让人们认识到,他们并不永远是大多数 54:02 在一片灰败中,如果有什么是闪光的 57:11 我们还能回到以前更好的自己吗? 59:14 掉进生活的缝隙,就钻不出来了 1:00:37 躺是不是一种靠近生命真相的方式?
- 从最好的中学毕业,人生是缓慢受锤的过程|正面连接003
十年前,北京十一学校开始推行素质教育改革,采用导师制和走班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表达。1997年出生的周子其和陈楚乔是第一批小白鼠,也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两位。文艺少女陈楚乔写科幻小说,拍了也许是全国第一部中学生校园僵尸片。周子其酷爱历史,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给校长写信,认为4点15分后不应该安排考试,还要允许早恋,取消军训。 他俩被选为一部纪录片的主角。今年2月,这部叫做《真实生长》、聚焦十一学校教育改革的纪录片上映,也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在素质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变成怎样的大人?初夏的北京,我们在周子其的家中录制了这期播客。 仍然能从他们身上窥见素质教育的珍贵痕迹。即便成年后遭遇磋磨,他们也并未抱怨际遇不公,而是反思自己曾多么受到命运眷顾:十一学校聚合了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服务北京的中产孩子,但教育真正的胜利是,“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权利享受这个东西”。
- 恋人对谈:坦诚有时会成为负担|正面连接002
情人节那天,我们推送了一篇文章:《我的抑郁症男友》。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友嘤,他的男朋友阿树患抑郁症。 文章一直是友嘤在讲述,如果读过,你大概会好奇阿树怎么想?如果让他重新讲一遍,故事会是什么样子? 在这期播客里,你将会听到阿树的版本,他很坦诚。更难得的是,这对恋人在感情结束后,能坐在一起,理智地回忆,真诚地沟通。这种氛围不常见,也很珍贵。
- 年入一万八,偶像请回答 | 正面连接001
前不久,我们推送了长文章《最后的3unshine,和不闪光的我们》,讲述了北漂女团3unshine和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于是,正面连接的第一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3unshine组合队长Abby以及3unshine粉丝Bobby。 这是偶像和粉丝的一次“正面连接”,也是两个千禧年年轻人的一次聊天。 录制当天北京下了初雪,Abby打不到车,在雪地里艰难跋涉了一公里。每个人都灰头土脸的,也就没什么伪装的必要了,所以这是一期“不努力”,但很诚实的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