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机掉落·新年」从《忧郁的热带》到《基督山伯爵》
【谁在聊】 主持:Ryan 然少、咸慧 【时间轴】 00:38 2024回顾(主播们最喜欢的书&单期播客) 02:26 咸慧的回答 07:26 然少的回答 11:57 Ryan的回答 24:50 安利环节(书&影视) 25:00 咸慧(《素食者》、《窄门》) 35:45 Ryan(《少爷的时代》) 37:50 然少(《一个人住第5年》系列、《艺术的故事》) 40:00 Ryan(《我播种黄金》) 45:05 然少(《重启人生》、《汉城奇缘》、《棋魂》中国版、《谜探路德维希》、《玛洛谋杀俱乐部》、《月光花谋杀案》、《马普尔小姐探案》、《摩斯探长》) 1:03:35 咸慧(《闪闪的儿科医生》、《天道》) 1:10:30 Ryan(《雷普利》、《脱线神话》、《企鹅人》、《我的阿勒泰》、《山花烂漫时》) 1:23:34 2024总结,2025展望 【剪辑&音乐】 剪辑:Ryan 音乐:《Fresh Start》 Created with Suno
- 「随机掉落·共读」理查德·鲍尔斯《树冠上》
⌈如果鲍尔斯是十九世纪的美国作家,那么他会是哪一位呢?他很可能是写《白鲸》的赫尔曼·梅尔维尔。⌋ 是阿特伍德的这句评语把我带到了理查德·鲍尔斯(RichardPowers,1957年出生)的作品前。 鲍尔斯被认为是美国最具智识和哲学深度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科学、艺术、历史和人类意识的深度探索。 《树冠上》(简体版译作《树语》)是鲍尔斯的第12部小说,也为他带来了2019年的普利策小说奖。 这是一部关于人也关于树的小说,共有8条故事线,9位主人公,和数不清的各种树。 关于人的部分像一段段口述史,一个家族的百年兴衰在几十页文字间匆匆而过。 关于树的部分像一篇篇散文诗,繁复曼妙、枝桠丛生,不厌其烦地叙述着树的种种神奇。 两种叙述风格之间恰好对应着小说的主题之一,人的时间与树的时间在尺度上的巨大差异。 但两部分并不割裂,人的故事总有树在旁静静陪伴,树的篇章也总有人纠缠其中。 小说整体分为四个大章,分别命名为树根、树干、树冠、树籽。 第一章树根分为8个小节,分别讲述9位主人公的故事,在刚开始阅读时,发现每个故事都是完全独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没有任何交集,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每个故事中都有树的参与。 我还以为小说就是通过不同的人生故事来讲述不同的树,以及树对人的重要性。而且这些故事本身就非常精彩,每个故事单独拿出来都是一篇精彩的短篇小说。 但到了第二章树干开始,就像树根的无数根脉渐渐汇聚为树干一样,主人公们也开始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与机缘开始走向同一个生命故事。 这是蛮厚的一本书,繁体版有六百多页,阅读难度也不低,就像《白鲸》中会大篇幅关于鲸鱼及捕鲸业的知识介绍一样,《树冠上》也会四处穿插各种关于树的知识,还有相当篇幅对树对自然环境的散文书写,我用了整整两周才读完。 但全书读完后会觉得收获颇丰,是那种会让你久久回味的阅读体验,而且隔了几天重新翻阅时才发现许多初读时不明所以的部分突然变得清晰起来,这是本要求重读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树开始有了不同的感受,走在街上我开始留意树的样子,树叶的形状、颜色,伸手触摸树干,感受不同树木的触感。 简单来说这本书是关于环保主题的,它关注的核心是人对自然的破坏,9位主人公以不同的方式面对这个现实,有人做研究,有人去抗争,也有人在虚拟世界重建一个地球,小说并没有去拥护每个人的做法,我们在阅读时大概也不见得会认同每位主人公的选择,但明确的一点是所有人都意识到了一个问题的存在。 其中几位主人公开始加入环保团体去抗议对原始森林的砍伐,在一次最终失败的行动中,他们试图保护的巨大红杉蜜瑪斯还是被砍伐了,下面这段文字是主人公之一尼克在事后回到现场的情境,正是这样的文字让我体会到文学语言的力量,如何通过一截残桩让你真切地感受到这曾是如何巨大的一棵树,经历了怎样漫长的岁月,却在短短的一刻被人类以电锯轻易抹除。 ⌈尼克沒有帳篷,也不用睡袋,露宿在蜜瑪斯的殘樁上。夜幕漸漸低垂,他側躺,捲起夾克當作枕頭,殘樁上一圈又一圈年輪,標示出歷史的歲歲年年──他的腦袋靠著查理曼大帝過世的那一年,他的尾椎壓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那一年,他的腳踝抵著霍爾家族離開挪威、移居布魯克林和愛荷華大草原的那一年。身形之外,圈圈年輪湧向殘樁的外緣,標示出他自己的生辰、他家人的忌日、女孩造訪的那天──那個女孩開下公路造訪他、看清他,指引他怎麼堅持下去、怎麼面對人生。 殘樁的外緣滲出樹液,連常年作畫的他都說不出那是什麼顏色。他轉身仰躺,凝視夜空,望向二十層樓高的高處,試圖找出他和奧莉維亞樹居一年的確切地點。他不願心存絕念。他只想再聽聽蜜瑪斯開朗寬容的聲響,即使只是幾秒鐘也好。他只想看到那個始終知曉生命對他們有何要求的女孩從火中重生,跟他述說他該如何度過自此之後的一生。四下靜悄悄。沒有她的話語聲,想像中的神靈也默默無語。沒有鼯鼠、海雀、貓頭鷹,沒有任何他們樹居那一年之中、日夜為他們高歌的小動物。他的心房慢慢緊閉,回復到當年她遇見他的模樣。他已拿定主意:與其撒謊,不如沉默不語。 他餐風露宿,睡得不多。其後二十年,他難得一夜好眠。然而,二十年歲月所添增的年輪,還不及他無名指的指寬。⌋ *2021年有报道Netflix正在准备将《树冠上》改变为剧集,目前还没看到任何后续消息。 【音乐】 《The Fallen Oak》created with Suno Lyrics [Verse] Once stood tall in a forest green Whispered tales of what it’s seen Branches wide to touch the sky Now it's a stump left to cry [Verse 2] Century old roots beneath Silent now in shaded grief Leaves that danced in sunlight’s gleam Lost in a woodcutter’s dream [Chorus] Oh why did the sawdust fly Why did we say goodbye To the soul of the ancient tree A monument to history [Verse 3] Birds once perched where winds would play Now they flit and fly away Squirrels hide in other homes Lost their shelter made of bones [Bridge] Echoes of the rustling leaves Now just ghosts in autumn eves Every ring told of the past Chopped away too fast too fast [Chorus] Oh why did the sawdust fly Why did we say goodbye To the soul of the ancient tree A monument to history
- 第十六期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丨无用读书会
【导读】 漫长又漫长的两个多月后,《基督山伯爵》终于跟大家见面了,感谢各位小伙伴的耐心等待。 一早就决定要读法国文学,但在作家和作品之间颇多犹豫,最终大仲马凭借他《三个火枪手》所占据的童年记忆高地和《基督山伯爵》胜出,成为法国文学首选。其后,某咸慧主播关键时候倒戈的一票,敲定了我们的本期书目。 《基督山伯爵》是一本经典复仇小说,也被公认为是大仲马最好的作品,是最佳小说榜的常客。全书于1844年完成,分十八次出版。故事在百日王朝前开始,并一直延续到路易·菲利普一世时代,讲述19世纪法国皇帝拿破仑“百日王朝”时期,法老号大副爱德蒙·唐泰斯受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黑牢。被陷害入狱十四年后,唐泰斯越狱并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恩人,惩罚仇人。 回顾我们近半年的书目选择,相比之下,《基督山伯爵》算是通俗好读的,唯一缺点:太!长!了!近90万字的长度让某然少主播在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读到快崩溃,一度对投票选它的小伙伴产生了后悔莫及的“怨念”。但事实上,对我而言,《三个火枪手》是童年,《基督山伯爵》更是特别——从初一首次读到现在,它在我的记忆里存在了十几二十年。时不时地,我会想起它然后发个状态聊几句。 那些遗憾在经年之后成为难言的释然和伤感,就像播客里聊到的,我从没想过会在读这本书时流泪。 这次,总算能痛快地讨论一次。 【译本对比】 个人感受,供参考: 郑克鲁版:童年初读版,这次必须选它,依然最爱且强推,流畅地不像译文; 周克希版:最常见版,原本因为复旦出身想选它,但还是坚定重走曾经路,考慮《三个火枪手》再选;据某Ryan主播称,有些翻译腔,整体不错。 【谁在聊】 主持:然少 Ryan、咸慧 【时间轴】 00:20 书籍简介 01:55 大家的阅读感受 12:40唐泰斯其人及他的前后转变;涉及内容铺陈、男频文的部分讨论 21:20 大仲马对“金手指”的合理化和对东方的描述 23:37 与《白鲸》里水手的差别 26:10 唐泰斯身边的能人 27:30 唐泰斯变身基督山伯爵的说服力 28:45 书里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情节 36:27 四个仇人里谁的恶意最深?谁最不值得被原谅? 47:21 维勒福与父亲的关系; 维勒福形象的立体性 52:40 维勒福和费尔南面对罪证的相似与区别 55:45 译本的选择和行文风格 57:25 恶人二代之女性之光:瓦朗蒂娜和欧仁妮; 瓦朗蒂娜对女性的态度;欧仁妮的性取向 1:03:30 二代之阿尔贝:典型贵族青年; 与唐泰斯的互动;与弗朗兹的对比 1:07:15 弗朗兹的作用 1:14:00 决斗文化和家族荣誉 1:15:30 现代女性穿越版:欧仁妮为什么拒绝婚姻,对爱情不屑一顾 1:17:50 瓦朗蒂娜:非恋爱脑 1:19:08 莫雷尔一家:基督山的温情归处 1:21:30 梅尔塞苔丝和唐泰斯的感情遗憾; 男性可以接受背叛的情人吗? 1:24:17 梅尔塞苔丝与包惜弱; 唐泰斯和杨铁心的不同选择:是后代的原因还是爱情的原因? 1:26:28 大仲马对梅尔塞苔丝的终局刻画:对女性的恶意还是对背叛情人的恶意; 大仲马对女性的塑造 1:29:15 维勒福夫人的形象:她毒死了谁? 有野心的女人在当时如何挣扎? 1:30:50 书里女性继承权和简·奥斯汀作品里女性继承权的区别:英法之分 1:34:30贝内德托:私生二代;对父亲和母亲的不同情感;成长路线 1:39:50 贯穿始终的金钱主题;与现代世界的呼应 1:44:10 财富在唐泰斯复仇里扮演的角色; 财富之于人;人性面对财富时的复杂性 1:50:40 复仇的正当性和当下流行的义警题材:复仇的范围应该如何明确; 1:56:10基督山在复仇中的“有心”、摇摆和痛苦 1:59:15复仇小说如何成功:复仇并不是完全的快乐和享受其中;如今复仇文里的厌女和爽文倾向 2:03:30 不同复仇网文的区别 2:05:10 海蒂的故事和真实历史;海蒂身份定位的模糊性 2:07:30 基督山伯爵对绝对忠诚的重视 2:10:10 基督山对海蒂的情感转变是败笔吗?大仲马的写作模式是否影响了结局? 2:13:57 《基督山伯爵》与《连城诀》的对比:为什么两个主人公面对财富的态度如此不同? 2:22:12 莎士比亚对大仲马创作的影响 2:25:00 中国文学的一脉相承是否真实存在? 2:31:22 近期让人开心的推荐: 1. 日剧《住宅区的两人》 2. 电视剧《琅琊榜》 3. 网文《龙飞凤仵》 【提及的作品】 书籍: 《白鲸》赫尔曼·梅尔维尔 《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浮生六记》沈复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三言二拍 《文学回忆录》木心 《声誉》唐诺 金庸: 《射雕英雄传》 《神雕侠侣》 《倚天屠龙记》 《哈姆雷特》 网文及影视作品: 《琅琊榜》 《西瓜》 《面包和猫咪和汤和好天气》 《墨雨云间》 《将门毒后》 【下期阅读书目】 《失明症漫记》若泽·萨拉马戈 【剪辑&音乐】 剪辑:然少 音乐:《秋日私语》理查德·克莱德曼
- 「随机掉落·共读」乔治·斯坦纳:伟大作品与糟糕的创作者
【导读】 在《存在主义咖啡馆》那期节目中,我们就探讨过这个问题,作为读者、受众,我们该如何面对伟大的作品和其糟糕的创作者,当时的话题是围绕着哲学家海德格尔展开的,那次讨论也大致理清了三位主播各自的立场,但这类状况还在持续发生,也或多或少会对我们造成小小的困扰,就在不久前,英国小说家尼尔盖曼受到多名女性的性侵指控,直接导致多部相关影视作品宣布暂停,包括《好兆头》第三季和《坟场之书》的电影版。 刚好今天在读的一本小书中对这个问题有了一次正面回应,而且谈论的对象正是海德格尔,于是就分享出来给有同样困扰的读者、听友作个参考。 这本书叫作《漫长的星期六》,是乔治斯坦纳的访谈录,乔治斯坦纳是一位文学批评家、散文家、哲学家、小说家和教育家,也被许多人视为“当今文学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1929年出生于巴黎,2020年2月4日病逝,享年90岁。另外斯坦纳是犹太人,在举家逃难到美国后不到一个月,纳粹就占领了巴黎,他的小学同班同学中,包括他在内只有两名幸存者,所以当他在谈论海德格尔的纳粹倾向时,其中的分量是不一样的。 【原文】 阿德勒:您的评论中经常提到海德格尔。但您肯定已经了解了海德格尔在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期间发表过的那些证明他加入纳粹的文章。这是否会改变您对其哲学的看法? 斯坦纳:自从初次试读《存在与时间》,我就认为我们在和一位哲学巨人打交道。一位巨人。一位邪恶的巨人。我不能想象没有海德格尔的20世纪思想(不管是萨特、列维纳斯还是解构主义都缺他不可);他是迄今为止其中最伟大的。至于他的纳粹主义问题,最好的回答是纳粹曾经给出的回答——1933年到1934年间,面对海德格尔想做大学校长的抱负,柏林的纳粹当局曾宣告:不,他是一个“Privat-nazi”。这个单词不太好翻译,可以说是“私人纳粹”。什么意思?它并不意味着海德格尔是种族主义者(顺便提醒一下,他的博士生几乎都是犹太人——从他的情人汉娜•阿伦特开始,然后是马尔库塞、洛维特,等等)。我们找不到任何种族主义的痕迹。他觉得从生物学角度思考人种问题是愚蠢的(但在纳粹主义中这必不可少)。我们可以说他是纳粹之前的纳粹。此外,他残忍的妻子早在他之前就加入了纳粹。 这意味着他相信德国的复兴,并且在纳粹主义中看到了对他所说的“两大威胁”的唯一的抵抗,这两大威胁即美国的资本主义和苏联的共产主义。在我看来,他先知先觉,理解了这两大威胁背后都牵涉到技术问题,而且理解了美国技术统治的资本主义与列宁斯大林主义之间的关系,比它们与欧洲古典精神之间的关系更近。这是一种天赋。同时,欧洲的失败,对他来说就是德国的失败,意味着这两种力量对欧洲大陆的统治。当然,他说得有道理。在我看来,这套说辞完全不能用来为真正的秘密和罪行开脱,这些罪行包括他在战后拒绝对大屠杀、集中营政策和纳粹主义的反人性行径作出声明。恰恰相反,您很清楚,在1953年的一段臭名昭著的评论中,他再次谈到了那场运动中伟大理想的破灭。 对瓦格纳来说同样如此。在午餐等待甜点的时候,柯西玛•瓦格纳对她的仆人说:“我们得等等,主人在弹钢琴。”在二楼,我们听到瓦格纳在弹琴。他正在练习,为歌剧《帕西法尔》的复活节音乐作准备。然后他走下来。在餐桌旁,柯西玛亲眼见证瓦格纳是如何谈论犹太人问题的,他说:“犹太人必须被火烧死!”同一天,他创作了《帕西法尔》的复活节音乐。您可能会告诉我:“我们必须理解……”不,我们无法理解。我们只是芸芸众生。您和我,我们都非常渺小。感谢这些巨人,我们拥有了伟大的遗产。我无法想象没有《特里斯坦》,没有瓦格纳的其他作品,没有《存在与时间》,没有评论康德的书籍,没有评论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文章,我将如何存在。海德格尔全集将会有一百多卷。 我所听到过(针对这种反差所作的)最好的解释来自海德格尔最喜欢的学生及继承者伽达默尔,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弗莱堡的海德格尔百年诞辰纪念日上,我和新纳粹历史学家诺尔特几乎要大打出手。这时身材魁梧的伽达默尔,异常镇定地把双手放在我的肩膀上说:“斯坦纳!斯坦纳!别激动。马丁(指海德格尔)是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最平庸的人。”这是一种绝佳的分析,没有试图为谁辩解,但恰如其分。除了海德格尔、瓦格纳,我们还能举出很多其他例子。 如果您问我是谁决定了现代法语的走向,我要说,是普鲁斯特和塞利纳。《茫茫黑夜漫游》让塞利纳成为法语世界中最伟大的魔术师之一,与拉伯雷比肩。但他的伟大还不止于《茫茫黑夜漫游》。他流亡丹麦后所写的三本小说《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北方》和《里戈东》(现在很少有人读)也非常出色,留下了很多经典段落,比如科隆的火灾中他与他的猫贝贝尔一起,猫离开了火车,跳进烈火。在锡格马林根,完全失聪的贝当听不到英国飞机降落在桥上的声音,这是很莎士比亚的片段!我用词一向谨小慎微,但这个可怕的男人有着卓越的创造性的诗意。他还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位医生对穷人和动物都很友好。我对动物也很着迷,也不惧跟别人分享这份热情。动物以及动物的痛苦对他有着重要意义,我很敬佩。然而我也不明白,这几本书与《屠杀琐事》以及其他声名狼藉的文本的作者竟是同一人,他还写了各种反犹小册子和抨击文章。您要是问我,我在这里也解释不清。这个想把所有犹太人都放进烤炉的人和刚才说的那位竟是同一人。我们该怎么办?作为一名读者,作为一名教授,我亏欠这些文本很多。它们滋养了我的思想和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得捍卫文本背后的这个人。或许,最大的运气,就是不去和他 相遇:我拒绝与海德格尔相遇。我不想,也不敢认识他。当然,我本来有机会认识塞利纳。 没有瓦格纳该怎么办呢?瓦格纳之后的音乐依然是瓦格纳的音乐。而哲学呢?我刚读了德里达的一句话,他说:“未来的哲学不是支持就是反对海德格尔。”我无法想象这些伟大而可怕的男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也许这个现象对女性来说更为罕见——这里存在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不能马上找到一位女性的例子。女性中曾经出过暴君、虐待狂、下毒者,但据我所知,没有一位女性的思想(在文学、诗歌和科学方面)能同时容纳一种仇恨、一种法西斯式的人格和意识形态(上帝知道是否存在这样的女性)。我或许错了,但这其中可能存在一种有意思的区别。 【音乐】 《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created with Suno
- 「随机掉落·共读」唐诺:从读者到消费者
【导读】 积攒了一年多的读书会库存清空了,开始了和听友同步阅读的路程。以后的更新频率可能没法固定,也许很快,也许很慢;于是,我们想了一个新的分享方式:从「阅」到「读」。 上期然少分享了茨维塔耶娃的诗歌,接力棒来到了我这里。 今天分享的是我非常喜爱的作家唐诺的一本书-《声誉》,副标题是「我有关声誉、财富和权势的简单思索」,选择阅读的部分是靠近全书结尾的一个小节,因为直接与读者、书籍相关。由于脱离了全书的脉络,有些观点难免会稍显突兀、缺少铺陈,甚至可能会有人感到冒犯。无论如何,要是因此能让一两位听友提起兴趣去阅读这本书,这期节目就算是功德圆满了。 【原文】 从读者到消费者 编辑有两种屡屡不相容如双面间谍的忠诚,他得同时服侍财富之神和声誉之神;读者一样也两种身份集于一身,就财富世界的供需位置他是顾客,一个高出于书(商品)的身份,而就声誉世界的古老规矩他则是学徒,一个由最底处开始的谦卑身份——人在(实体)书店的经常性肢体姿态,巧合但不无巧妙的大致呼应着他的此一双重身份,他总是俯视、随手翻拣摊平热卖的书,也仰起头搜寻,伸手向书架上层的某一本书。 本来是这样,但整个大世界继续向财富面倾斜,必然的,也人性的,读者也逐渐只留下顾客这个较舒服的身份,书店是所谓的一般零售业商家而不是某个“殿堂”,实际交易过程跟着如此变异。 实话实说,我自己最在意的是书籍世界的此一人心变异,几乎是痛恨了——这个讨厌的东西叫“消费者意识”,让人放纵自己、误以为自己可指指戳戳胡言乱语、还以为所有人时时处处计算侵犯你权益。当然,谁都晓得这本来有正当性而且必要,但很快就全面越界了滥用了,还迅速接上集体暴力(通过网路再方便不过),也许糟糕的正因为那一点正当性必要性,为人的自私和愚昧披上社会正义的外衣,成为某种正当的愚蠢和公义的自私(但有这种怪东西吗?)。如今,这在各个较纯粹商业交易行为的领域里都是讨厌的,遑论书籍世界,而且早有各自的固定称谓,可见行之有年及其普遍性,比方在学校称之为“怪兽家长”,在一般商家则叫“奥客”云云。这十几年时间,我几乎一天不缺席地在咖啡馆工作且冷眼旁观,“累积飞行时数”约三万个小时,而且无利益、没兴趣、不参与,正是汉娜·阿伦特所说最宜于看清事实真相的位置,我以为我有资格提出这样一个人类学式的田野结论:我亲眼所见从发生到结局的两造纠纷,十次有九次半是顾客的问题,顾客无理找碴,或者因为自己没搞清楚,或者只因为心情不好出门前和家人吵了一架,或者是他本来就以为自己可以这样、他就是这种人—— 咖啡馆川流不居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是小女生,年纪二十上下,多半是工读学生或才毕业,时薪一百元出头,她们同年龄同班的朋友此刻可能正舒舒服服宅在家里连自己杯子都不收不洗,很多人家里有这样的女儿。说说看,欺负她们究竟有哪一点社会公义可言?带种的话以相同方式、相同话语对自己女儿也来一遍如何? 每天早晨,我花一百五十元(从七年前的一百元合理地缓步调升),得到一份颇丰盛的早午餐,两杯咖啡(可续杯一次,但常常不止),一个书写位置,五小时左右的工作时间,还有她们节制的、沉默的善意和侍候。我的家人若肯这样,我乐意每天付五百元甚至更多并感动莫名(如今所有当人家父母的多会这样);我也跟一些对我工作状态好奇的朋友解释计算过,把这想成是每个月四千五百元租用一个办公室写字楼,还附管家和厨师(且食材由她办理并全额支付),听过的人都很惊奇原来如此划算——这一百五十元,我自始至终不认为还该多换取到什么,我更不相信、打死都不信,只因为我付了这一百五十元,就让我摇身成为事事正确、永远正确、从心所欲连圣哲和基督教的神都做不到的人。是非善恶尽管时时处处辨识不易,但自有其严谨不夺的判准,权势与财富,如果强权如苏格拉底所说不该就是正义,使用金钱也一样必定不就等于正义,还有比这个更明显的道理吗? 尽管绝对平等会破坏不少东西,平等的思维得有其边界,但人是平等的,我以为这是人跟人各种复杂多重关系的唯一根基,唯一可能、或者说绝不容许退缩取消的最终底线。然而,作为一个读者的时候,我会“明智”地让自己(暂时)站在一个稍低的位置,当然不是毁弃此一原则,更不可能是对还收你钱的书店、出版社,其实也不尽然是针对书写者本人(如中国人讲君子有三畏之一的“畏圣人之言”,不是敬畏说话的人,而是他讲出来的话语和道理),是因著书里那些高远的、本来就比你此刻所在高而远的好东西。我自己从不喜欢(事实上不免感觉有点恶心)那种“在××面前,人必须学会曲膝低头”的说法,不管这××填的是真理、正义、是非善恶云云;我宁可说这其实是自然的或说物理性的,不是曲膝而是抬起头,你仍是直挺挺站着的,你看一棵大树、一座山、一天星辰,不就自自然然是这个姿势吗? 把粗糙的平等用在这里,不是道德错误,只是很不聪明而已,如同平视的目光会错失所有高处的东西;若进一步用消费者自以为居高临下的视角,那就是愚蠢了,这样的人即便站到喜马拉雅山前,能看到的也就是脚边的乱石野草而已——这里我说愚蠢不是骂人的话,而是一个中性、平实、求其精确的用词。这样做真的非常非常愚蠢。 二〇一五,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在戛纳得奖并首次在中国大陆院线上片,首映时,我因自己新书《眼前》的出版事宜人在北京,评论一片叫好,但我其实很担心票房不当地太好,进来太多错误的观众——电影远比文学深植财富世界,好莱坞侍候观众的能耐登峰造极,以至于电影早已如昆德拉所说封闭了其他可能,电影观众的消费者身份极单一排他。台湾我不担心,相关话题吵了已二十年,大致上人们已知道怎么看(以及绝不看)侯孝贤的电影,上帝归上帝恺撒归恺撒,还学会记得带个枕头进场因为不免睡着;中国大陆的影视热潮才起,却已是全球最大单一市场,这一切来得又快又急又浅,像地理学所说的荒溪型之河,都不断听见金钱的各种撞击声音了,绝大多数人们因此只(来得及)看过“一种”电影,乃至于认定电影只此一种,打从卢米埃兄弟开始就是这样。一旦不符合如此窄迫的观影习惯观影预期,人很容易觉得被骗了被占便宜,很容易被莫名激怒,很正当但愚蠢的愤怒,以及所有跟着而来很正当但品质愚蠢的发言。 我总会不断想起耶稣赴死前在客西马尼园里那番“分别为圣”的谈话(可想而知,好莱坞大片《达·芬奇密码》绝不会留意极可能正是耶稣一生最深沉触动的这番话语;服侍消费者买书人的丹·布朗没这脑子,也没这个习惯)。是啊,能否把这分开来,相互憎恶也没关系,只是让那些对的以及假装的观众好好看一部电影?——我当然晓得这不可能,愈来愈不可能了;而且电影比文学更不可能,电影的规格、成本太大太昂贵(可想成和书籍之比是三亿对三十万),它更难脱离财富世界的掌控,这是电影作为一种创作形式、思索形式较脆弱、少掉太多自由的地方。 大导演们如黑泽明最赞美乃至不胜歆羡侯孝贤的正是自由,久违了的、原来还能这么拍电影的一点点自由(从文学书写来看的确不太多),这多少是靠着侯孝贤本人的“鲁莽”和不在意才堪堪存留——不在意什么?侯孝贤确确实实是我一生少见最不在意名利的人之一,生活也一直过得如此简单,这当然是同一件事。 仔细回想,我自己这大半生也不乏进入电视电影世界工作的各种机会,但我一秒钟也没动过这念头,一直到今天,我仍觉得自己是明智的;还有福克纳这个怪人,他一生不断缺钱,解决的办法是心不甘情不愿去一趟当时已如金粉世界的好莱坞,负责编写修改当时的冷硬侦探电影剧本(汉密特、钱德勒等),但福克纳非常厉害,他赚到设定的有限金额,便掉头回到自己的南方小说世界,绝不多停留一分钟,我不晓得还有谁能做到这样。 所有作品都得接受检视批评,这是声誉最不容情到届临残酷之处——还不是只一小段时日、一种思潮或意识形态判准。我们说真正的声誉是在本人死后很久才堪堪完成,这意味着作品得经历各个不同时代,各种不同现实情境,通过各种思维和视角,所以,一个书写者创作者顶好先相信并做好心理准备,自己所犯的每一处可能错误,想错的、记错的、写错的包括笔误、心存诡计侥幸的、情感情绪失控的,乃至于只是校对印刷失误,每一个都躲不掉,都会在漫长时间大河中被某人看出来。除非是那些只配被遗忘的、消费物件也似的、所以也就无所谓的作品。 但不是这种消费者意见,这种“只因为我买了一张电影票”的批评方式、这种不爽——这真的有点悲哀,就因为一张电影票?能不能就退钱给你呢? 一直到今天,日本的饭店旅馆仍可分为两种,尽管另一种已渐渐稀少在财富世界如花凋零——我要讲的是某些通常一泊二食的传统和式旅馆。和后来的饭店营运方式不同,这种旅馆不是以设法满足顾客的一切可能需求为原则,而是倒过来,是我们拿出来我们认为最适合的、能力可及最好的东西和安排,你选择这个旅馆,代表你接受我们这样的款待方式,也许不同于甚至冒犯了你的某个习惯,但要不要安心下来、沉静下来好好体味我们为你认真准备的这一切呢?我们在百年来接待一个一个客人的时间里习得并不断调整的这一切?京都著名的俵屋旅馆,甚至会婉言提醒你不必住宿超过三天,三天是我们完整的一个接待循环、一趟旅程,超过三天就是又重复了,你不划算,我们也不心安。 这里面,隐藏着一个措词温和但不屈不让的专业思维,包括着这几句没说出口的话——有更多的好东西不在你既有的习惯里,远远超过了你已知的和已习惯的。
- 「随机掉落·共读」茨维塔耶娃:我想和你一起生活在某个小镇
【导读】 积攒了一年多的读书会库存清空了,开始了和听友同步阅读的路程。以后的更新频率可能没法固定,也许很快,也许很慢;于是,我们想了一个新的分享方式:从「阅」到「读」。 这一期做个尝试,选取我们读书会短期内不会共读的诗歌,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正文】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在某个小镇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在某个小镇, 一起饮用那无尽的黄昏 和连绵不绝的钟鸣。 在小镇的旅店里—— 古老的钟敲出渺茫的响声 像轻轻嘀嗒的时间。 黄昏,偶尔有人在顶楼的某个房间 倚着窗子吹笛。窗口盛开着大朵大朵的郁金香。 ——此时如果你不爱我,我也不会介意。 屋中央有一个瓷砖砌成的炉子 每块瓷砖上都画着一颗心,一艘帆船和一朵玫瑰。 自我们唯一的窗户张望, 全是雪。雪。雪。 你躺成我喜欢的姿势: 慵懒。淡然。甚至还有点儿冷漠。 你划了两三回刺耳的摩擦声才把火柴点着。 手中的香烟火苗慢慢由旺转弱, 烟的末梢颤抖着。烟蒂短小灰白 —一连灰烬你都懒得弹落 香烟被飞舞着扔进火炉。 【关于诗人】 这首诗温和平静,出自俄国女诗人茨维塔耶娃·玛琳娜·伊万诺夫娜之手。如果只是读它,我会以为诗人的一生也是恬淡顺遂。但事实并非如此。 生于1892年,逝于1941年,茨维塔耶娃是俄国白银时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被诺奖得主布罗茨基称为“20世纪的第一诗人”。 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大多以爱情、生命、艺术与时代为主题,充满美感,细腻且充满激情,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但战争和革命颠覆了她的安逸生活,她曾随丈夫流亡海外,十余年后返回苏联,又因国内政治形势接连失去至亲,她也在困苦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的诗歌创作是俄语诗歌发展进程中的一抹重彩,而她的一生也成了20世纪俄国诗人悲剧命运的一个象征。 曾经浪漫诗意的创作,最终成了生命中遥不可及的幻梦。 【音乐】 《哥德堡变奏曲》巴赫
- 第十五期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丨无用读书会
(城市与欲望之一:多罗泰亚↑) 【导语】 本期我们阅读的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于1974年出版的一部小说《看不见的城市》。 本书以虚构的方式讲述了旅行者马可·波罗与蒙古帝国皇帝忽必烈汗之间的对话。在这些对话中,马可·波罗描述了他所见过的各种奇特而富有想象力的城市,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特的特征和象征意义。这些城市并非现实中的地理位置,而是通过城市的各种奇异特征和结构映射出人类的情感、文化和思想。 阅读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卡尔维诺将现实与幻想、超现实元素相结合,加上其简洁且富有诗意的语言,使他的作品既具备现实的深度,又充满了想象力和超凡脱俗的情感,往往是寥寥数语,就将一座城市清晰地勾画出来。 【谁在聊】 主持:咸慧 然少、Ryan 【时间轴】 00:16 书籍介绍 01:03 阅读感受 06:43 关于卡尔维诺 09:43 印象最深的城市——城市与名字之二:莱安德拉(*开始口误为宝琪) 15:01 城市与记忆之五:莫利里亚 19:15 隐蔽的城市之二:莱萨 23:56 城市与眼睛之一:瓦尔德拉达 26:30 城市与死亡的主题:劳多米亚、埃乌萨皮娅、阿德尔玛 31:57 城市与贸易之三:埃乌特洛比亚 33:50 城市与眼睛之三:宝琪 37:48 城市中女人的意象 43:00 城市与欲望之五:佐贝伊德 44:53 女性代表的是欲望还是理想? 理想与欲望的区别还存在吗? 男性的欲望与女性的欲望; 50:16 马可波罗和忽必烈在现实中的关系 54:50 对现实城市的思考 1:00:31 为什么世界各个地方最终都会走向城市? 1:06:50 《看不见的城市》中城市的分类 1:11:30 看不见的城市中描述有存在主义的倾向吗? 1:18:10轻盈的城市之一:千井之城伊萨乌拉 1:19:36 城市与天空之四:佩林奇亚 1:23:01 城市与名字之四:克拉莉切 1:23:56 推荐环节 【提及的作品】 书籍: 《喧哗与骚动》威廉·福克纳 《百年孤独》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动物庄园》乔治·奥威尔 《忧郁的热带》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白鲸》赫尔曼·梅尔维尔 《云端封建时代》雅尼斯·瓦鲁法克斯 影视: 《唐朝诡事录之西行》 【下期书目】 《基督山伯爵》大仲马 【剪辑&音乐】 剪辑:咸慧、然少 音乐:Nuvole Bianche by Ludovico Einaudi
- 第十四期 威廉·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 无用读书会
【抽奖活动】 奖品:猫狗主题便签各一,购于东京银座伊东屋。 参与方式:在留言区参与本期节目的主题讨论即可,主播们会在留言中选取一位高质量留言的小伙伴送出两本便签。 *不包含海外、港澳台及一般快递不便送达的偏远地区,敬请谅解。 【导语】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经典之作,于1929年首次出版。这部作品因其复杂的叙述结构和深刻的主题而广受赞誉和研究,通过四个不同的视角,讲述了康普生家族的衰落和南方社会的变迁。 小说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由不同的叙述者讲述:有智力障碍的本吉、充满内心痛苦的昆丁、冷酷现实的杰森,以及康普生家族的黑人仆人迪尔西。这种多视角的叙述方式,赋予了小说极大的深度和复杂性,让读者体验到不同时空和心理状态的交织。 《喧哗与骚动》确立了福克纳在美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它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杰作,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家和文学作品。 今天我们在阅读《喧哗与骚动》时,依然会被它独特的结构和深刻的情感所吸引。 【译本选择】 主播们的个人感受,仅供参考 李文俊:作为早期译者之一,李文俊的翻译在推动福克纳作品在中文世界的传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译本被广泛认为是经典,受到了学术界和普通读者的高度评价。 我们在阅读时发现的一点问题是在班吉的章节,译者会把原文中缺失的宾语在译文中补齐,一方面的确能够降低阅读难度,但另一方面在表现班吉作为一个智力障碍者的思维模式上就和原文有了一定的偏离; 李继宏:翻译风格更简洁,措辞更具诗意,有时会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译文的可读性和连贯性。在保留原文精髓的同时,使译文更加符合今天的表达方式; 叶佳怡:台湾2023年的全新译本,译者叶佳怡是梁实秋翻译大师奖得主,同时又是小说家,译文细腻流畅,忠实于原文,但也难免带着些“台湾腔”,在阅读时仿佛会在耳边响起; 【谁在聊】 主持:Ryan 然少、咸慧 【时间轴】 00:16 书籍简介 01:45 大家的阅读感受 07:57 福克纳现实生活与小说的对照 09:34 杰生是老三还是老四?(答案:老三) 11:19 四个叙述视角的结构是如何形成的? 13:21 福克纳与存在主义的渊源 15:47 关于意识流 19:56 第一章 班吉 进入智障者的意识流 27:57 为什么用班吉作为第一章 30:59 小说与宗教的对照 35:11 树与忍冬 嗅觉的作用 39:31 第二章 昆丁 40:20 昆丁帮助小女孩那一段叙述的作用是什么? 42:21 昆丁对妹妹贞操的执着 53:14 时间的隐喻 58:20 第三章 杰生 1:00:09 如何理解杰生? 1:07:19 推测小说章节排序的理由 第一章 班吉 代表人的本能、生物性的阶段 第二章 昆丁 代表家庭、传统 第三章 杰生 代表现代性,物质、现实以及传统的瓦解 第四章 迪尔西 代表精神性,人最美好的一面与可能 1:14:23 无声的主人公 凯蒂 1:14:36 凯蒂是如何走向“堕落”的? 1:21:53 凯蒂的结局 1:25:10 文学与音乐 1:29:59 第四章 迪尔西 1:33:44 对迪尔西的矛盾感受 1:39:20 迪尔西一家 1:41:58 主仆关系的中西对比 1:47:20 最后的疑问和结局 1:53:10 译本的选择 2:00:00 意识流已经被文学书写遗弃了吗? 2:05:25 作家中的“剑宗”与“气宗” 2:06:38 什么样的作品能成为经典? 2:15:45 本期推荐 【提及的作品】 《押沙龙,押沙龙!》威廉·福克纳 《八月之光》威廉·福克纳 《我弥留之际》威廉·福克纳 《萨托里斯》威廉·福克纳 《存在主义咖啡馆》莎拉·贝克韦尔 《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 《尤利西斯》乔伊斯 《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 《老人与海》海明威 《白鲸》梅尔维尔 《1984》乔治·奥威尔 《动物庄园》乔治·奥威尔 《哈利波特》系列 JK·罗琳 【下期书目】 《看不见的城市》伊塔洛·卡尔维诺 【剪辑&音乐】 剪辑:Ryan 音乐:《Broken Home》with Suno
- 第十三期 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丨无用读书会
【导语】 Call me Ishmael,这句西方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开场白之一,正是出自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Moby Dick。 这是一部以海上捕鲸为题材的小说,发表于1851年,它讲述了一位名叫亚哈的“裴廓德号”捕鲸船船长带领全体船员,追捕一条叫做“莫比·迪克”(Moby Dick)的大白鲸的历险过程。亚哈曾在一次捕鲸过程中被白鲸咬掉一条腿,因此他满怀复仇之念,一心想追捕这条白鲸,竟至失去理性,独断独行,让全船人陷入危险之境。 故事中有近二分之一的篇幅在描写捕鲸业的习俗,与鲸鱼有关的文学、艺术以及鲸鱼的生理构造,算是一部捕鲸的百科全书。同时,书中还涉及种族、阶级、善恶和宗教的探索,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 从重读卡佐转战安娜,我们都松了一口气,到重读《白鲸》,这口气又瞬间提了起来。依然是痛苦而深刻的体验,对这本书,我们感情复杂,有赞叹有不解,一切的一切都投注在这迄今最长的一次讨论中。第一次耗时近四个小时,也是第一次,尝试了大刀阔斧的剪辑——剪掉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长,尽力保持主线的清晰。 最初看书名就直接略过,到后来完任务一样囫囵吞枣,从不喜欢到如今的喜欢,心境翻转。《白鲸》是关于灵魂、生存和挣扎的故事,是关于长长一生的故事,还没开始喜欢也不着急,走着走着或许就会了。 选择音乐的时候曾想过影版配乐,疾风骤雨,很符合书中的紧张感,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某一刻,突然对书中所有人都产生了很深的同情,以此曲愿沉睡海底的一切安息。 致每一个漂浮在海上的Ishmael,希望我们的讨论能点燃一簇火,让大家喜欢,也庆祝无用读书会两周年。 今天,无用读书会两周岁了,祝它生日快乐! 【译本对比】 个人感受,供参考: 第一遍都选择了曹庸先生的译本; 第二遍三个人没有商量,于是很神奇地分别选择了罗山川、成时和马永波三位老师的译本,以一种没啥默契的方式默契地集齐了《白鲸》最常见的四个译本。 曹庸:經典,有一些表达比较有年代感; 罗山川:语言介于生活化和诗意之间,自然流畅,不拗口,很惊喜。 成时:最常见的译本,更贴近我们如今的表达。 马永波:有参照曹译,既是译者也是诗人,诗化语言,别具风格。 【谁在聊】 主持:然少 Ryan、咸慧 【时间轴】 01:19 书籍简介 03:03 大家的阅读感受 11:00 开篇:关于这本书的解读 11:40 斯达巴克: 人物分析; 论命运、宿命和自由意志; 权力的倾轧; 《论自愿为奴》; 为什么船员不去反抗亚哈? 18:10 关于结局的预兆; 关于船员的侥幸和权力的服从; 亚哈是否适合做船长; 如果对死亡的恐惧都不能让船员反抗,那么权力的意识植根有多深? 25:30 魁魁格的角色解读与悲剧色彩 28:50 部落王子被歧视:原始社会权力和文明社会权力的碰撞 29:50 为什么生病好得快会被认为是“野蛮”? 32:15 魁魁格:高贵的野蛮人 35:58 和“棺材”有关的预兆和描写; 死亡的结局是否可以避免 ? 38:30 魁魁格与星期五(《鲁滨逊漂流记》)·上 40:55 殖民主义与温和的文化入侵 42:50 后期的亚哈与疯癫的皮普 45:50 亚哈与《海上钢琴师》的1900:亚哈的执念、牵挂和断裂的人生 49:30 斯塔布其人 51:30 一些神奇的场景和情节安排,以及大段的科普 53:50 《白鲸》的语言、讲述方式以及故事线的安排 57:33 讲述者以实玛利 1:00:25 以实玛利和魁魁格的关系; 魁魁格与星期五(《鲁滨逊漂流记》)·下 1:09:28 亚哈与费达拉 1:10:45 亚哈是否改信了拜火教? 拜火教的宗教理念; 亚哈的死亡预言; 1:16:27木匠与铁匠 1:20:00木匠:职业精神还是平庸之恶? 1:23:42 平庸之恶的暧昧性 1:25:47 电影《奧本海默》里的善与恶; 不同阵营的善与恶; 同一阵营的善与恶; 不同情势下对善恶的不同解读; 亚哈也曾是英雄象征; 1:33:18 故事里反叛的水手的下场;以及Moby Dick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另一种可能的结局 1:36:12 水手不反抗的另一层原因:维护权力体系 1:42:42 《白鲸》与《西方正典》; 1:44:24 《白鲸》与存在主义:属己性与常人在《白鲸》的体现;亚哈和斯达巴克作为个体与共同体的对抗 1:47:58 不承担责任也不承担自由的众人,沉默地死亡 1:50:44 有主鲸与无主鲸:关于规则、权力、占有与法律 1:55:50 爽文、热播剧的底层逻辑 1:58:00 三个译本的对比分析 2:05:00 阅读闲话 2:07:15 朗读环节:不同译本的不同选段 第十四章:最后一段 第七章:最后一段 第六十章:最后一段 2:15:40 近期让人开心的推荐: 1. 日剧《重启人生》 2. 《长安的荔枝》 3. 《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 《我的阿勒泰》 2:28:32 尾声:下期书目以及关于读书会的碎碎念 【提及的作品】 书籍: 《存在主义咖啡馆》莎拉·贝克韦尔 《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论自愿为奴》艾蒂安·德·拉·波埃西 《忧郁的热带》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鲁滨逊漂流记》丹尼尔·笛福 《穆斯林的葬礼》霍达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 《老人与海》海明威 《长安的荔枝》马伯庸 《我在废土世界扫垃圾》废土 《微物之神》阿兰达蒂·洛伊 影视作品: 《奥本海默》 《哗变》 《重启人生》 《海上钢琴师》 《住住》 《海街日记》 【下期阅读书目】 The Sound and the Fury《喧哗与骚动》福克纳 【剪辑&音乐】 剪辑:然少 音乐:《降E大调夜曲》肖邦 May everything rest in peace🌊
- 第十二期 《侠隐》和《逝去的武林》|无用读书会
【导语】 “燕子归时,更能消几番风雨; 夕阳无语,最可怜一片江山。” 大家好,欢迎收听无用读书会第十二期节目,本期我们讨论两部作品,《侠隐》和《逝去的武林》。 作为作家张北海的代表作,《侠隐》为人熟知是因为据其改编的电影《邪不压正》,从电影镜头回归到文字,希望读者能感受另外一个世界。 《逝去的武林》是武学大师李仲轩的一部口述作品。作为形意拳大师的入门弟子,作者在本书中提到了大量的武学史料和拳理,为大家还原了一副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画卷。 中国武侠小说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中的《游侠列传》,现代以来,武侠小说也曾风靡一时。“武林”“侠客”总给我们一种刀光剑影、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感,但与其他想象力丰富的武侠作品相比,这两部作品给人的更是一种拳拳到肉的真实感。 【谁再聊】 主持:咸慧 Ryan、然少 【时间轴】 01:00 《侠隐》中的怀旧与伤感 04:54 《神鞭》的主题 07:21 作者张北海对故事的总结 09:31 故事中各个角色的结局 16:12 电影中对角色的改编 17:08 理想的人物选角 25:12 小说中的感情线 27:25 关于《逝去的武林》 31:15 喜欢的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古龙、梁羽生 32:35 武术的真实性 【提及的作品】 书籍: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 影视: 电影《邪不压正》 电影《神鞭》 电影《无问西东》 电影《叶问》 电影《师父》 电视剧《民国奇探》 电视剧《中华大丈夫》 【剪辑&音乐】 剪辑:咸慧、然少 音乐:By the Sleepy Lagoon by Eric Coates
- 第十一期 莎拉·贝克韦尔:《存在主义咖啡馆》
【导语】 这是无用读书会的第17本书,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我们在存在主义咖啡馆》,本书在2016年被《纽约时报》、《卫报》、《泰晤士报文学副刊》等知名媒体纷纷收入各自的年度十大好书名单。 作者莎拉.贝克威尔(Sarah Bakewell),1963年生人。十六岁时阅读沙特的《呕吐》,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之后在英国艾赛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Essex)主修哲学。大学毕业后因迷上海德格而攻读博士学位,她认为人生就是一座存在主义咖啡馆,希望能效法存在主义者,整日待在咖啡馆里阅读、写作、喝酒、恋爱而后分手、交朋友、谈思论想。某天却毅然决然放弃学业,搬到伦敦生活。 本书讲述了存在主义的源起,以「存在主义天王天后」萨特和西蒙·波伏娃领衔,牵引出当代学术圈中的朋友和对手──卡缪、海德格尔、胡塞尔、雅斯培、梅洛庞蒂等才华横溢的哲学家轮番出场。直至今日,他们的哲学读来依旧妙趣横生,只因为它攸关人生,直指人类两个最大的问题:「我们是谁?」及「我们该做什么?」 存在主义带来的不只是哲学的变革,更是一场席卷全世界的革命,战后的六八学运、反殖民、女权运动等等追求自由、民权的解放呼声,再再留下存在主义的烙印。 莎拉.贝克威尔巧妙交织了传记、哲学思想、历史、文化分析和个人省思,带领读者踏上这段生动而有趣的旅程,与哲学家和他们的朋友们一同经历这场令人著迷的思想运动。 【谁在聊】 主持:Ryan 然少、咸慧 【时间轴】 00:19 《存在主义咖啡馆》简介 03:00 我们对本书的整体感受 12:30 跳舞的哲学家-梅洛庞蒂 13:24 海德格尔哲学初体验 16:18 人大张志伟老师的《海德格尔哲学》课 17:59 海德格尔哲学的翻译 24:26 海德格尔的「常人」 26:38胡塞尔与现象学 28:51 海德格尔与纳粹 36:51 海德格尔对个人体验的重视 38:20 林中空地-人的位置 40:40 不要放弃思考,小心「常人」现身 42:30 萨特与波伏娃的关系 47:00 「海狸,海狸,你为什么不写作?」 49:35 波伏娃的第二性太厉害了 53:46 《第二性》为什么没能获得应有的影响力? 55:01 如何理解「存在主义」 57:51 加缪的存在主义 58:58 「存在先于本质」 1:01:46 自由的眩晕 1:04:11 加缪与萨特、波伏娃的阶级差异造成的影响 1:08:00 「电车难题」 1:12:11 韦伊,过道德的生活 1:14:45我们不再相信「无私」 1:17:01 梅洛庞蒂与儿童心理学与具身智能 1:19:55 小插曲:哪来的声音? 1:20:40 政治立场相左,还能做朋友吗? 1:32:37 无心插柳:读过的书自然而然串在了一起 1:34:13 为什么存在主义被天主教和共产阵营同时禁止 1:35:17 为什么「教育程度最高的人,最不把纳粹当回事」? 1:38:17 尾声:下一期读什么? 【提及的作品】 书籍: 《第二性》西蒙·波伏娃 《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弗吉尼亚·伍尔夫 《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西西弗斯神话》加缪 《鼠疫》加缪 《白鲸》梅尔维尔 《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 课程: 人大张志伟老师的《海德格尔哲学》课 【剪辑&音乐】 剪辑:Ryan、然少 音乐:《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created with Suno
- 第十期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导语】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本期我们要讨论的书目是《安娜·卡列尼娜》,它是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874年-1877年间创作的小说,被公认为写实主义的经典。 这本书于1875年1月开始连载于〈俄罗斯公报〉上,小说一发表就引起了热烈讨论。作品共分八章,以双线进行,一条是安娜,一条是列文。托尔斯泰以二人为轴,写出俄国的各种婚姻家庭生活,又描绘了当时的政治、宗教、农业发展。 从重读卡佐转战安娜,我们都深深松了一口气——相比陀氏,托氏的作品故事性更强,人物刻画也更日常。讨论会一波三折,有许多聊到了,也有一些在紧张的时间里略过去了,最后成功定格为原始时长三个多小时的音频,希望各位听众朋友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共感。 【谁在聊】 主持:然少 Ryan、咸慧 【时间轴】 01:19 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整体感受 06:58 分析安娜主线上的核心人物安娜、卡列宁和伏伦斯基,以及这段三角关系(上) 28:11 停电插曲,休息,休息一下 28:48 分析安娜主线上的核心人物安娜、卡列宁和伏伦斯基,以及这段三角关系(下) 35:03 托尔斯泰偏爱安娜吗? 38:30 安娜临死前看到矮小乡下人的情节用意何在? 41:34 死亡和新生之于安娜和列文 42:30 列文和卡列宁对婚姻的不同期许:吉娣和安娜的两种婚姻状态 44:50 进入列文主线的人物探讨 45:30 列文的“幼稚”爱情和生活,以及吉娣进入婚姻后的身份适应 51:05 列文和吉娣面对死亡时截然不同的反应 54:43 托尔斯泰对吉娣的刻画是在颂扬女性还是在固化女性作为照护者的角色;书中的女性处境 58:06 奥博朗斯基的人物分析 1:01:13 从奥勃朗斯基出轨看安娜出轨,推及如今现实,分析在当时社会的不同原因、处理方式和代价 1:03:19 如果陶丽出轨,奥博朗斯基会如何面对? 1:08:38 华仑加和柯兹尼雪夫的有缘无分;托氏和简·奥斯汀对恋爱和婚姻的不同书写 1:12:14 尼古拉其人;推测他曾经的经历 1:15:00 成为母亲:书中的孩子 1:19:37 莫斯科、彼得堡、乡下、欧洲代表什么 1:24:30 列文和柯兹尼雪夫对乡下的不同喜欢,以及对农民问题的不同关注 1:28:45 农奴制改革后的农民 1:31:39 与《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两个关联对比 1:37:36 关于书中婚姻描述的补充 1:40:30 列文和《卡佐》中的伊凡:怀疑主义及两人信仰的走向 1:45:20 列文和柯兹尼雪夫的对话回应伊凡的疑惑 1:47:33 信仰:普通人获得信仰会怎么样?信仰之于普通人的意义是什么? 1:48:38 卡列宁的信仰和转变 1:50:52 神叨叨的法国人有何用意 1:53:30 贵妇圈的沙龙 1:58:00 安娜与列文两条主线的关系:安娜和列文会是良配吗?亦或者他们是性转的彼此? 2:04:30 托尔斯泰眼中理想的婚姻是什么样的? 2:09:00 杂谈:不断出现的死亡主题,以及书中激烈的情感表达 2:13:30 紧急版收尾:近期让人开心的推荐(新增环节) 1. 《阅读的故事》唐诺 2. 北方沿海的春天 3. 综艺《种地吧》 【提及的作品】 书籍: 《面纱》毛姆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 《娜塔莎之舞》奥兰多·费吉斯 *讨论中口误为《喀秋莎之舞》 影视作品: 《肖申克的救赎》 《海上钢琴师》 《金枝欲孽》 【剪辑&音乐】 剪辑:然少 音乐:《天鹅湖》柴可夫斯基
- 第九期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无用读书会
【导语】 大家好,欢迎收听无用读书会第九期节目,本期我们要聊的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 《卡拉马佐夫兄弟》写于19世纪末,是作者的压卷之作,也被认为是作者文学创作的巅峰。作品以俄国小镇为背景,讲述了三个性格迥异的兄弟——德米特里、伊凡和阿廖沙,以及他们在家族遗产、爱情和信仰等方面的纷争与挣扎。 故事以父亲老卡拉马佐夫的遇害为引子,探讨了兄弟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人性的深层次。作品通过对这三个兄弟的命运及其周围人物的描写,深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边界。 【谁在聊】 主持:咸慧 然少、Ryan 【时间轴】 01:37 对作品的整体感受与评价 14:22 作品的连载历程 16:31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18:12 关于老卡拉马佐夫的形象及其他人物 23:25 关于阿廖沙的性格特点和信仰 39:10 关于德米特里的性格与人物分析 47:15 德米特里与卡捷琳娜、格鲁申卡之间复杂的关系 56:30 伊万的人物形象和信仰 1:16:43 伊万在弑父案中的行为和斯乜尔加科夫的关系 1:25:40 对斯乜尔加科夫的人物分析 1:47:10 作品中反映的家庭关系、父子关系与俄国当时的社会对比 1:52:50 佐西马长老在基督教信仰中的象征意义 1:56:34 关于卡佳、格鲁申卡等女性人物分析 2:03:00 对伊柳沙等孩子的描写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 2:10:10 关于信仰之跃 【提及的作品】 余华《兄弟》 纳博科夫《俄罗斯文学讲稿》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莎拉·贝克韦尔《存在主义咖啡馆》 奥尔汗·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 电视剧《卡拉马佐夫兄弟》 电影《奥本海默》 【剪辑&音乐】 剪辑:咸慧 音乐:Nuvole Bianche by Ludovico Einaudi
- 第八期 李碧华与张爱玲的《霸王别姬》| 无用读书会
【导语】 大家好,欢迎收听无用读书会第八期节目,本期我们要聊的是两本同样名为《霸王别姬》的小说。 一本自然是来自大家都很熟悉的作家李碧华,小说初版于1985年,电影版由陈凯歌导演、张国荣主演,于1993年上映;而另一本则来自更为人所熟悉的作家张爱玲,17岁的张爱玲在1937年曾写过这么一部鲜为人知的短篇。李碧华写的是梨园往事,霸王虞姬皆是戏中人,而张爱玲则带我们回到被围困垓下的楚军营帐中,让我们听虞姬道出心声。 两位作家都以“霸王别姬”为题材,展现了不同角度下的悲剧人生。让我们一同探讨这两部作品,感受其中的情感和历史意蕴。 【谁在聊】 主持:Ryan 然少、咸慧 【时间轴】 01:00 对张爱玲的第一印象 01:55 张爱玲的《霸王别姬》 04:00 张爱玲与胡兰成 07:57 开始进入李碧华的《霸王别姬》 08:30 电影版《霸王别姬》 11:31 程蝶衣的两次断指 14:42 如何理解程蝶衣这个人物? 16:33 程蝶衣、段小楼、菊仙的情感纠葛 20:14 电影《夜奔》 22:55 由菊仙想到《侠隐》中的唐凤仪 24:22 程蝶衣的小世界 26:00 《伶人往事》与《青衣》 28:45 审查与自我审查 34:00 你们听京剧吗? 35:36 跑题到英语教育 38:26 欣赏中国文化的日本人形象 43:32 结局-香港重逢 【提及的作品】 书籍: 《倾城之恋》张爱玲 《半生缘》张爱玲 《伶人往事》章诒和 《侠隐》张北海 影视: 《夜奔》 《青衣》 《罗曼蒂克消亡史》 《精武英雄》 【剪辑&音乐】 剪辑:Ryan 音乐:启幕(《霸王别姬》电影原声)
- 第七期 莱姆:《索拉里斯星》| 无用读书会
【导语】 “我们恐怕不会对它有任何了解,但也许能够了解一下我们自己。” 本期我们讨论的作品是波兰科幻小说作家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于1961年出版的科幻小说《索拉里斯星》。这部作品先被译作法语,后由法语转译成英语,于1970年出版,成为莱姆在英语界最负盛名的作品。它被认为是科幻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 故事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人类在充满谜团的索拉里斯星上试图和外星生命沟通,然而异样的事件却不断发生。索拉里斯这颗行星被海洋覆盖,而且这片海洋似乎有着自己的意识和记忆,能够触及人类的心灵,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希望或者愧疚等情感,然后创造出这些情感对应的人类幻觉。 和传统科幻作品相比,它故事性不强,哲学和心理学相关的描述有很多,让我们的读书会有了一次非常神奇的讨论体验:在几个话题之间来回反复,却无法给出最终的定论。 我很难说这是一本很好读的科幻小说,但必须承认它很有深度。就像书里所写,“我内心中可能有一些想法,一些意图和希望,有的残忍,有的美好,有的则充满杀机,而我对它们却一无所知。人类已经着手与其他世界、其他文明相接触,却还没有完全了解自己的犄角旮旯,自己的死胡同和竖井,还有自己被堵起来的黑乎乎的门户”,似乎道尽了科幻主题下冲突和对抗中最核心的那部分东西。 【谁在聊】 主持:然少 Ryan、咸慧 【时间轴】 01:35 阅读《索拉里斯星》的整体感受 08:00 《索拉里斯星》与其他科幻作品的不同 03:55 当对文明的认知不同,不同群体间的优越感还会存在吗? 10:00 引入第一次接触:什么是接触? 11:00 小说里关于“接触”的定义,以及我们所理解的“接触” 12:45 影视作品中不和平的接触 13:47 书中人物对索拉里斯星的态度 14:52 当两种文明碰撞,一定会产生对抗吗?书里这种态度的由来以及作者的影射 16:00 对比欧洲人发现美洲新大陆后的行为 16:12 二战:有可能的写作背景? 17:12 不同的文明间会有和平的接触吗? 17:44 人性风评持续被害 19:16 和平的唯一方案? 19:55 书中人物对于访客的攻击性从何而来? 21:51 索拉里斯星上的访客是人吗? 22:51 决定“你”是“你”的关键因素是肉体还是记忆? 23:23 为什么在一个星球上会出现两个一样的“人”? 25:55 第二个一模一样的访客会拥有第一个访客与书中人物相处的记忆吗? 27:00 人类思想是访客(模仿体)记忆的关键吗? 29:00 如果星球上同时出现N个访客(模仿体),TA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29:35 克里斯真的爱哈丽吗? 30:35 克里斯爱的到底是哪个哈丽?爱她还是杀死她? 35:30 为什么克里斯能平静地接受第二个模仿体哈丽的离开? 36:00 为什么斯诺特说哈丽不会再回来了?武器的作用还是执念消失? 38:00 其他人对访客的态度以及对他们访客的身份 41:30 作者将人性的恶投射在写作中 42:27 为什么这部作品有这么高的评价? 43:35 作品中的二战联想 46:00 潜意识:人能不能对自己的潜意识负责?索拉里斯星有意识和智慧吗? 47:00 索拉里斯星:让人类看到自己 48:32 成长中的索拉里斯星和AI,以及人类能否第一时间察觉到AI的意识? 50:50 闲聊2023年的AI发展和应用 53:00 AI新应用:跨国星探,以及某些职业的消失 55:00 AI的感知时差 56:55 结论:索拉里斯星是否有意识 57:15 书中的道德冲突 58:44 科幻作品里的替身文学 59:45 克里斯最深的恐惧是什么?为什么他后期会陷入一种几近崩溃的状态? 1:02:12 章节“梦”:对克里斯状态的暗示 1:03:30 吉巴里安是梦里的人还是现实中的访客? 1:06:40 是完成式的结局吗? 1:07:45 第二个哈丽尝试自杀对克里斯造成的影响,以及克里斯最后的状态 1:11:00 尾声:一次非常神奇的读书讨论感受,下本书读什么,以及闲聊《繁花》、上海和王家卫 【提及的作品】 书籍: 《小灵通漫游未来》叶永烈 《海底两万里》凡尔纳 《三体》刘慈欣 电影: 《降临》 《世界末日》 《独立日》 《阿凡达》 【剪辑&音乐】 剪辑:然少 音乐:is that what everybody wants(影版Solaris主题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