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P5 抑郁症 | 当青少年抑郁症成了时代病,大人应该做些什么?
主播:陈赛,《少年新知》执行主编,《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曾参与三联中读《学会幸福》《这就是心理学》《智慧父母慢教养手册》等音频精品课的策划与领读。 嘉宾:易嘉龙,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青年委员。对于强迫症、焦虑症、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问题、酒精和药物依赖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有较丰富的经验。 青春期,是人的个性发展的关键期,同时也是矛盾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从生理角度已趋于成熟,但在心理角度又尚未完全成熟,处于一种既要求独立又无法完全独立的阶段。当压力程度累积,就有可能滑向更为严重的困境——抑郁症。 《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对全国范围内超过3万名青少年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参加调查的青少年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有4.0%的抑郁得分较高,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有10.8%的为轻度抑郁风险群体,需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以免进一步加重而出现更严重的症状。 抑郁风险高发的另一面,是青少年抑郁症识别率的不足。不少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厌学、社交障碍、失眠、进食障碍等症状时,会认为这是孩子“矫情”或者“青春期逆反”的表现,过一段时间就会好,从而错过了最佳引导和就医的时机。这也导致很多孩子在被确诊抑郁症时,通常已经是中、重度,且极有可能已经出现自伤、自残甚至自杀行为。 本系列的前几期,我们和心理学家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青少年压力的来源和成因。而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了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的副主任易嘉龙医生,想从医学的角度聊聊:医学上如何定义青少年抑郁症?哪些原因可能会导致青少年走向抑郁?确诊抑郁症后,有可能通过自我调节治愈吗?以及抗抑郁药是青少年治疗抑郁症最有效的方式吗?当然,我们也想知道,当青少年抑郁症成了时代病,作为大人,我们能做些什么? 本期节目聚焦青少年抑郁症,我们希望通过讨论和分享,能为家长提供一些预判和引导的方法,一起带孩子走出抑郁迷宫。也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们互动。 【节目中涉及的词语、人物与书籍】 自限性疾病:指疾病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逐渐恢复痊愈,不需特殊治疗,靠自身免疫就可痊愈的疾病。 病耻感:在医学领域被指代为一种患者因患病而产生的内心耻辱体验,如精神疾病患者、癌症患者等都可能会有病耻感。 双向情感障碍:又名双相障碍。是一种既有躁狂症发作,又有抑郁症发作(典型特征)的常见精神障碍,首次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当躁狂发作时,患者有情感高涨、言语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等表现;而当抑郁发作时,患者又常表现出情绪低落、愉快感丧失、言语活动减少、疲劳迟钝等症状。 渡过:抑郁互助社区和解决方案平台。由原财新传媒副总编辑张进于2016年发起设立。 【时间轴】 01:50 精神科门诊的低龄抑郁症患者明显增多 04:40 哪些因素会导致孩子患上抑郁症? 08:27 家长如何尽早识别出孩子的抑郁信号? 17:30 “青春期叛逆”还是“抑郁症状”,父母该如何辨别? 20:45 青少年抑郁症有“诊断扩大化”的趋势吗? 24:07 如何看待家长的抑郁症“病耻感”? 27:20 抑郁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吗? 32:20 双向情感障碍和抑郁症的区别是什么? 41:07 帮助孩子走出情绪困境,父母应该迈出第一步 44:50 什么样的家庭可以养育出情绪稳定的孩子?
- EP4 校园霸凌|孩子被霸凌后,家长如何应对?
主播:陈赛,《少年新知》执行主编,《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曾参与三联中读《学会幸福》《这就是心理学》《智慧父母慢教养手册》等音频精品课的策划与领读。 嘉宾:宗春山,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自护教育发起人、“网络妈妈”评审团发起人、儿童观教育第一人。 从《猪猡之王》到《黑暗荣耀》,韩国影视作品为大众揭开了校园霸凌问题的冰山一角。据韩国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校园暴力报告》,全国16个市、道中,有1.7%的学生表示“曾遭受过校园暴力”,其中小学生的比例为3.8%,初、高中的比例分别为0.9%和0.3%。2018年,经合组织(OECD)对4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万名15岁学生进行调查,报告显示全球约有23%的学生在学校遭受校园霸凌,而韩国在这份报告中的校园霸凌比例为10%;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澳大利亚,有30%的澳大利亚高中是霸凌行为的受害者。 在《女孩们的地下战争》这本书里,美国女性研究学者蕾切尔·西蒙斯曾试图揭示女孩间隐形攻击的秘密。“在这一隐性攻击文化中,女孩用不着拳头和刀具,而是诉诸肢体语言和关系。在这个世界中,友谊成了武器,比起冲人大吼一声,一天不和对方说话更伤人。没有哪一种姿势比朋友转身离开更令人难过了。”所以心理学所说的创伤,会随着时间的积累变成一种情绪,变成一个当时你对自我的一种判断和概念,慢慢地在你的人格里面积淀出来了。 不管是霸凌者还是被霸凌者,还是旁观者,从任何一个角度来,他们其实都是受害者。儿童永远是受害者,一定是社会和家庭的不良的东西影响了他们,制造出了一批受害者。 【节目中涉及的词语、人物与书籍】 丛林法则:自然界里生物学方面的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规律法则。丛林法则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它的自然属性;另一个是它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受大自然的客观影响,不受人性、社会性的因素影响。自然界中的资源有限,只有强者才能获得最多。它体现在植物界方面。它的社会属性一般体现在动物界。人作为高等动物,他可以改变丛林法则的自然属性。这也是人类社会要遵守的生存法则。 《猪猡之王》:由金大镇、金相宇执导,卓在英编剧,金东旭、金成圭、蔡贞安主演的惊悚剧,2022年3月18日起在韩国上线。该剧翻拍自延相昊执导的同名动画电影,讲述了在连环谋杀案现场留下的信息,掀起了20年前暴力记忆的人与故事。 《黑暗荣耀》:由Netflix制作,安吉镐执导,金恩淑编剧,宋慧乔、李到晛、林智妍、郑星一等主演的电视剧。该剧讲述了曾在高中时期惨遭霸凌而退学的文同珢,在多年后向加害者和旁观者进行彻底而凄惨报复的故事。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美国作家 蕾切尔·西蒙斯所著书籍。在本书中,蕾切尔采访了曾是霸凌对象和霸凌者的女孩们,直面给无数女性带来困扰乃至创伤的畸形社交文化。《女孩们的地下战争》希望能够重构社会对于女性霸凌问题的认知,并为家长和学校提供实际的解决策略。让每一个女孩都能学会尊重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是本书作者和受访者共同的期待。 【时间轴】 01:50 精神科门诊的低龄抑郁症患者明显增多 04:40 哪些因素会导致孩子患上抑郁症? 08:27 家长如何尽早识别出孩子的抑郁信号? 17:30 “青春期叛逆”还是“抑郁症状”,父母该如何辨别? 20:45 青少年抑郁症有“诊断扩大化”的趋势吗? 24:07 如何看待家长的抑郁症“病耻感”? 27:20 抑郁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吗? 32:20 双向情感障碍和抑郁症的区别是什么? 41:07 帮助孩子走出情绪困境,父母应该迈出第一步 44:50 什么样的家庭可以养育出情绪稳定的孩子?
- EP3 青少年性教育|如何与孩子讨论身体、爱情和性?
主播:陈赛,《少年新知》执行主编,《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曾参与三联中读《学会幸福》《这就是心理学》《智慧父母慢教养手册》等音频精品课的策划与领读。 嘉宾:刘文利,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性发展与性教育、性教育课程与教学、性教育教师培养、家庭性教育、性教育传播等。编著并出版《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全12册)、《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全9册)和《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三联中读《刘文利·给父母的儿童性教育指南》主讲人。 儿子偷偷和我说,想要穿裙子…… 孩子谈恋爱了,要怎么劝导ta不要过早发生性关系? “阴茎”“阴道”,这些词我在孩子面前张不开嘴 女儿一心想要和明星一样瘦,不然就不吃饭…… 在和孩子一同成长的路上,你是否也遇到过上面这些问题?提到“性教育”,家长们往往感到欲言又止,又无从下手,有的人把性教育等同于“青春期教育”,认为让孩子了解月经、遗精、身体的变化就是完成性教育了,实际上,“全面性教育”涵盖的范围要大许多。 刘文利教授在播客中告诉我们,“全面性教育”是一个探讨性的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层面意义的教学过程,我们要教给孩子的,除了如何预防性侵、预防青少年怀孕、预防艾滋病,还有沟通的能力,协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寻求帮助的能力,做决策的能力,拒绝的能力,还有价值观的培养等等。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一个人性的发育和发展特点是什么?儿童是天生科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如何让孩子们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能力?如何引导孩子探知自己的身体和性别?如何教育孩子正确处理关系,无论是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还是浪漫关系?多和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想法,为什么会成为青春期维护亲子关系的“法宝”?在对孩子的性教育方面,父母也要摆正态度,补全功课吗? 这些你平时想要了解,但又不知道去哪里求解的问题,在这期节目中,你将找到答案。 【时间轴】 03:57 什么是“全面性教育”? 12:40 对于身体与性,孩子有哪些好奇? 19:00 青春期的孩子谈恋爱了,家长需要做些什么? 21:28 刘文利:父母不应该去回避孩子探索的欲望 27:23 培养良性亲子关系,尊重、鼓励、开放很重要 31:53 第一性教育资源来自父母,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福音 38:51 如何引领孩子度过第一次月经、遗精 44:09 害怕孩子在青春期叛逆?打开沟通渠道很重要 51:49 当父母,可能是人生第一复杂的工作 54:43 接受了完整性教育的孩子是更安全的 01:06:46 家庭性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 EP2 社交隔离 | 如何照亮一个陷入孤独的孩子?
主播:陈赛,《少年新知》执行主编,《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曾参与三联中读《学会幸福》《这就是心理学》《智慧父母慢教养手册》等音频精品课的策划与领读。 嘉宾: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少年新知》专栏作家,三联中读《学会幸福》音频课主讲人之一。 社交隔离,也叫社交孤立或者社会孤立,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上感到孤立,缺乏与他人有效的联系和交往。有研究显示,长期处于社交隔离状态的人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如孤独、焦虑和自尊心下降等。同时,社交隔离还与认知能力下降、免疫系统功能削弱等生理问题密切相关,对个人整体健康构成威胁。 在疫情影响的时期,大部分孩子都经历了线上网课、外出口罩和相当长时间的离群独处,使社交隔离的问题更加突显。而当社交隔离的影响持续,甚至会导致青少年在成年后出现严重的社交障碍和抑郁倾向。 在本单元中,《少年新知》杂志的执行主编陈赛将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陈祉妍教授共同讨论:隔离、孤立会让孩子陷入“孤独循环”吗?哪些标志可以判断孩子已经出现社交障碍?技术的发展让世界变得越来越紧密,但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却越来越孤独?以及,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引导孩子走出孤独? 本期节目聚焦青少年社交活动,我们希望通过讨论和分享,能为家长提供一些预判和引导的方法,一起照亮困在孤独里的孩子。也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们互动。 【节目中涉及的词语、人物与书籍】 solitude:孤独;独处;独居 loneliness:孤独;寂寞 陈默:心理学家。上海市心理协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任《中国儿童报》《少年科技报》《新闻晚报》《新德育》等报刊专栏作者。著有《孩子,你怎么了》。 《在一起孤独——科技拉近了彼此距离,却让我们害怕亲密交流?》 :研究心理学三十年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雪莉.特克,将网络文化的两大趋势在过去十几年中的新变化、新发展进行新的诠释,当科技能以机器人建立亲密关系,又透过网络让朋友圈一下子拉近时,人们彷彿同时成为了社交达人与孤独患者。要如何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又能摆脱信息剥夺的亲密感?相信能在阅读本书后,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时间轴】 01:23 社交隔离和孤独是一回事吗? 08:00 现在的孩子与同伴的社交时间被切成了“薄片” 09:53 技术的进步反而加剧了社交隔离? 17:25 学校如何影响着孩子的人际互动? 20:35 孩子在社交方面出现什么表现,就需要引起家长警觉? 30:04 “人见人爱”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能力 32:18 如果孩子交不到朋友怎么办? 38:00 父母应该具备哪些引导孩子情绪和社交的“工具箱”? 43:47 减少社交隔离的影响,需要父母的榜样效应 49:50 促进社交互动,男孩和女孩分别有哪些可行策略?
- EP1 教育内卷|当教育正在变成“军备竞赛”,家长、孩子、社会该如何应对?
主播:陈赛,《少年新知》执行主编,《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曾参与三联中读《学会幸福》《这就是心理学》《智慧父母慢教养手册》等音频精品课的策划与领读。 嘉宾:徐凯文,大儒心理创始人,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医师。 日均8000元的辅导课,“一分一操场”这类令人不安的标语,携带着巨大焦虑情绪的自媒体视频……这20多年来,教育内卷不断加剧,用大儒心理创始人,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医师徐凯文的话说,是到了“快要崩盘”的状态。 内卷的中心——孩子,已经非常痛苦,徐老师在考察途中观察到,许多较大规模的精神科专科医院已经开设了儿童青少年病房,并且常常人满为患。而处于内卷漩涡的另外两类人群,校方和家长,同样很不好过。一线教师、校长、教育局局长在巨大的升学压力和家长的期待下,大多都处于身心不健康的状态。而家长作为出钱的一方,很大程度是在用钱来缓解焦虑。教育内卷这场“军备竞赛”走到今天,可以说是三输的局面。 本单元,《少年新知》执行主编陈赛将和徐凯文博士一起聊聊教育内卷的本质,和它带给孩子的焦虑与迷失。我们一方面要认识社会:教育的本质,如何从“育人”变成了一场军备竞赛?从心理学的角度,现在的人和几十年前的人们比,为什么更加焦虑了? 另一方面,作为父母的我们,也要认识自己: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对抗自己的非理性焦虑?作为成年人,该如何理性对待网络上的焦虑情绪?对面“高考定终生论”,本科学历的“血统论”,我们要以什么心态面对,才能够不把这种错误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传递给孩子? 希望教育能够带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发自内心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听完这期节目,如果你有任何感想和问题,也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 【节目中涉及的词语、人物与书籍】 教育就像一场“军备竞赛”: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中的观点。 剧场效应:卢梭最早使用剧场效应症,概括以巴黎为代表的整个文明生活状况。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人们习惯通过一个画面隔开一段距离去观赏别人的喜怒哀乐,生活被戏剧化,本身成了一座大剧场,人既观剧,亦被动演剧,在不自觉状态中被彻底异化,抛出了自我,生活于别处,人们的生活处于佛教所说的“依他起性”的状态而没有自性。 CBT理论: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 【时间轴】 07:56 为什么教育会变成一场军备竞赛? 19:36 父母的焦虑,也会蔓延给孩子 28:25 给家长的建议:把亲子关系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31:32 我们要如何破除“高考定终身”的迷思? 40:23 面对内卷,全社会要形成一些更有理性的共识 44:05 要让孩子成为“六边形战士” 48:59 在教育内卷的困境中,心理学可以做什么? 56:50 徐凯文:教育内卷最严重的群体是初中生 01:02:21 给家长的建议:孩子摄入的信息,需要成年人的正确引导 01:06:42 当孩子患上“空心病”,我们要怎么办?
- 发刊词 | “疾风怒涛”的青春期
美国《大西洋月刊》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忧心忡忡地提到,这一代美国青少年正在经历一次史无前例的精神健康危机。作者援引美国疾控中心的一项最新数据说,从2009年到2021年,自称感到“持续性的悲伤与无助”的高中生比例从26%上升到44%,其中女生的情况更为严重。 中国的情况,我们可以看看2021年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这个全国性调查项目从2012年启动,选取了北京、辽宁、江苏、湖南、四川五个省(市)的约74000名儿童青少年作为样本,调研结果显示:在6-16岁在校学生中,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焦虑障碍占4.7%,对立违抗障碍占3.6%、重性抑郁障碍占2.0%。注意,这些只是在校生的数据,在那些辍学、失学的青少年中,精神不健康的比例只会更高。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并不难解释,比如,社会竞争的加剧、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等,再加上长达三年的疫情,无论对成年人,还是青少年来说,这些都是巨大的压力。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压力机制其实是生命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动物在逃命,或者追捕猎物时,都会产生应激反应。这种在极限边缘挣扎的反应很难受,但却是生存的关键,它证明你还活着,正在为你的生存而搏斗。一般来说,危机一旦结束,应激反应就会自动关闭。 但是,现代日常生活的压力并非来自野兽,而是来自社会与心理层面的问题。当面对这些问题时,逃跑或进攻都不再适用。正确的方法是,退一步,正视情绪,重新审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对成年人而言,这件事情不算太难,但对青少年而言却是巨大的挑战,因为他们的前额叶皮层(负责思考、分析、自我控制的脑区)要到20多岁才能真正成熟。 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竞争性的社会里,青少年要面临的压力一点都不比成年人少。他们的压力来自学业、家庭、同辈关系、身体变化、未来的不确定性等各种压力。 而在所有的压力中,最危险的是无能为力的感觉——你对一件事情没有控制感,不知道情况会有多糟糕,痛苦将持续多长时间。而青春期的不易,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不可控感。你不再是孩子了,但也尚未成年,童年一切皆有可能的幻想,不得不让位于越来越多的来自成人世界的规则与限制。期待是父母加之于你的,规则是社会为你设定的,你的价值似乎由考试成绩决定,而你的人生也越来越像一场标准化考试,从正确的小学到正确的中学到正确的大学再到大城市某个高级写字楼里的正确位置,但这是不是你想要的人生呢?为了一件并非你选择,也非你相信的事情而努力奋斗,能持续多久呢? 面对压力,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得焦虑症、抑郁症,但陷入焦虑、陷入恐惧、陷入不安、陷入悲伤或陷入抑郁,是每个人一生之中多多少少都会遭遇到的心灵困境。尤其是在青春期,这是一个非常动荡的人生阶段,有人用 “疾风怒涛的时期”来形容它,想象一下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航行。青当遭遇情绪的漩涡和心灵困境时,我们怎么帮助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呢? 所以,三联中读暑期特别策划了这一档系列播客节目《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预防+发觉+帮助,一份青少年心理问题实用指南》,《少年新知》执行主编陈赛将与5位青少年心理和医学专家,包括徐凯文博士、陈祉妍教授、刘文利教授、宗春山教授、易嘉龙医生,就教育内卷、社交隔离、性教育、校园霸凌、抑郁症等话题展开对话,共同探讨青少年可能或正在遭遇的压力困境,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引导家长去观察、探究、感受孩子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