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八月见:女人的中年危机|消极的爱
这是关于一个女人的故事。 她正在慢慢走入50岁。安娜每年八月都要独自登上一座海岛祭拜母亲,某一年偶然浪漫邂逅后,她惊恐地发现昨夜的男人离开时留下一张20美金。 她从未想到会有这么一天,黑绿色的杰克逊总统肖像竟如此刺眼和嘲弄,从此成为午夜梦醒时的惊悚,羞耻后悔,愤怒恐惧。仿佛要证明什么似的,推翻这20美金的否定,第二年的八月,她魔怔似的主动地在这座海岛上寻找共度夜晚的男人,然后第三年,第四年…... 她被困住了,被这座岛困住了,被区区20美金困住了。 20美金能买到什么呢?按今天汇率换算成,145元。一顿海底捞,或去市场称点好肉、买瓶好酒。 这是马尔克斯笔下最后一个女性主人公的故事,也是他逝世前的手稿里最后能整理出版的小说。许多评论将安娜的4年概括为情欲和婚外情,但我觉得集中在这个中年女人身上的复杂的情绪,不能草率用这几个词作简单分类。 现在大量的关于中年危机的书写集中在男性,和少部分困顿的女性,集中在描绘评价而非构建感受。就像当年福楼拜他看不到中年女人可能的样子,那笔下的包法利夫人注定悲惨和破碎,除了情欲没有出路。不要拿时代作借口,任何时代都有挣扎的男女百姓。 怀旧,自怜,愤懑,恐惧,闭塞感。面对镜子,面对母亲墓前的大理石砖,感受到时间在身上流逝。女人背对大海,站在余晖里。从5点起,太阳从斜上方慢慢落入海平面,在身后拖曳出一条长长的倒影,影子慢慢从混沌一团活泼的不成形的椭圆形,被拉扯成扁叶状披针形,有局限的生命的样子。 在阅读中,反复联想到热带往事里南方小城的潮湿闷热,文中安娜躺在没有空调和热水的旅馆里,咬牙抵抗着令人生厌又很容易沦入妥协的敲门声。美国梦,华强北梦,等等的造梦工厂已经停歇,女人们前半生在“lean in”向前一步的号角冲锋,此时,站在前卫和保守的路口,她们哪条路都不想走,而皱纹已然悄悄爬上眼尾,温柔缠绕于颈间。 Now I bring you, 马尔克斯,我们八月见。 【彩蛋】 由于电子书还没上架,实体tb搜索“新经典旗舰店”,店内🔍《我们八月见》。备注“闪亮的她”,会优先给朋友们发货。 Bling bling的福利:被大数据推到这期的朋友们,欢迎留下评论和建议,也欢迎+小号唠嗑~ 随机掉落《我们八月见》中译,或英译《until August》内附马尔克斯手稿扫描件(见上图)。
- 为什么我谈不成/不谈恋爱了|消极的爱
“人与人之间产生友情或者爱情,是由于被看见,所以在哈萨克语中,我喜欢你意思是,我清楚地看见你。”——《我的阿勒泰》 人与人的交往中一不小心就容易掉入标签与标签的交往。就像两个由各种关键词构成的人形立牌,彼此交换简历背景顺便附带亲友们的reference letter。这种情况也不是不能理解,如果短时间无法看清人形立牌背后的那个人,无法获得安全感起码能从确定性比人本身都强的标签身上获得,关系与人都逐渐失去稳定性变得摇摇欲坠的时候,标签就在那。 那之后,在短暂交往之后呢,相处的惯性和对模版套用的依赖还能让我们产生更深的链接吗,如果可以,这个深层链接到底是链接到了谁,是模块标签组成的 sample,还是那个叫做王大强的人。 我一直认为,关系不是目的,人才是目的本身。建立链接开启谈话让我了解,你是谁,更重要的是,我是谁。 “或许相似的标签或熟悉的标签能让人产生安全感,感觉似乎能减少关系中的不确定和不稳定,但差异让人产生好奇心,对对方生活的好奇,本质上也是对生活的好奇和热情。” 互相的自我暴露让我们更愿意看见彼此,在对方眼里看见自己,也更能面对自己。 想必关于要看见具体的人,去热爱具体的人和生活,这类话已经千篇一律了。口号喊起来还蛮容易的,但我更感兴趣是什么阻止了我们看见和去爱具体的人呢,是什么在i see you路上绊了我们一脚,爬起来后只能看得到模式化的恋爱和对象,只能看得到想要得到的目标式的感情和婚姻。 并不是鼓吹爱情的神圣,或爱情能缓解虚无,拯救每日每日的疲惫生活。重点其实在于 每日每日的疲惫生活中,我们缺了些继续忍耐和相信会有好事发生的信仰。 从前,我们的父辈相信“人定胜天““女排精神”“个人命运与国家联系一起”“靠双手努力就能创造美好生活”,而且通过对家庭的付出,撑起家中角色,在前面工厂和后面家庭里的行动,能够获得个人价值实现和认同,并且内心也能被填满。 可是现在这套叙事被颠覆了。 从前乃至现在,家庭、爱情、个人成长,这些应该是作为普遍价值的东西,与#女性成长 #青少年健康 关联在一起,但它应该是全年龄段的,各阶层的,普世的,而不应该是被消费文化打包成娱乐的一部分。 我想聊聊无言的情爱,无言的歌,和好朋友小张一起在不同的视角坐下来看看,爱这个动词,为什么变得这么困难。 Now i bring you, 小张同学。 【时间轴】点击可跳转 03:11 “不婚不育保平安”的声音,不愿确定的非正式关系出现,等等各种变得越来越多元普遍且都合理。 13:00 影视文本中女性角色自由的观念,和“大女主”叙事的批判 19:00 在前现代的求爱中,仪式或仪式化的情感互动减少了不确定和模糊,而现在求爱相伴的文化正在消亡,我们是否还拥有同一套共识。 21:30 无法明说的规范和不确定的共识——案件中“性同意”的模糊地带 26:14 互动活动内在缺乏情感意义,或者清晰的意义框架,不共享共识的人们时刻感受着动荡不安,不确定性的风险 31:09 面对高风险的不确定性,无时无刻不存在的价值评估,同时也在内化要求自己。 40:40 爱的文化正在消失:消极的爱里的经济内核——基准化分析 49:20 不公平的“淘汰”:将浪漫邂逅的“人”标准化、量化 53:33 自我的客体化:高度自我客体化的女性通常会从观察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外貌和身材,并将此作为衡量自我价值的重要标准。她们可能也会将这种内在动机有意或无意地投射到其他女性身上。 eg. 服美役、脱美役 59:20 共情:让我清楚地看见你 【引用素材】 《不够善良的我们》导演/编剧 徐誉庭 《俗女养成记》导演/编剧 严艺文 《我的阿勒泰》作者李娟,导演滕丛丛 编剧彭奕宁 《小妇人》作者路易莎·奥尔科特,导演格蕾塔·葛韦格 《罗密欧与朱丽叶》(1954) 戴锦华:“大女主”只是一场复刻男性逻辑的幻梦 《俗女養成記》導演 嚴藝文|40歲後我們要懂得面對孤獨 《爱的终结》伊娃·易洛思 这期配乐有点小私心用了new jeans的bossanova remix,和JHOPE的on the street😁
- 不同平台舆论为什么会有差异|独生女系列3
本期节目作为独生女系列的第三期,将继续讨论#江浙沪独生女 在小红书和微博平台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舆论 — 拥有小🍠话语权和主体性的独生女群体,却在微博上“消失”,“失语”了,成为被公众羡慕、审视的对象。 这期将尝试从两个平台的用户画像、用户使用行为、社会化媒体的三个维度,来理解这种同一话题跨平台后形成的某种物理隔绝现象。 在准备过程中,发现媒介环境学理论在这里很好用~所以,铛铛铛,在第二part用户浅表卷入部分,将隆重请出麦克卢汉、伊尼斯、梅罗维茨等媒介环境学大拿们,引用一下他们的媒介偏向、拟剧论和场景理论,尝试分析一下“碎片化”媒介环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的碎片化使用又是如何与平台场景搭建相互影响。 喻国明《当代传播》(2020)“嵌入与边界:社会时空对媒介使用模式的影响”,重申了流动的空间(space of flows)和无时间的时间(timeless time),非物理性的时间、空间感知仍然是移动化媒介使用的某种边界所在。(引入“媒介时空体积”做参考,又学到了!!!) 最后在社会化媒体的part,想引入“社会化媒体”这个词,希望跳脱出“社交媒体”来去解释,江浙沪独生女们并不是在微博失语,而是微博这几年的商业化和整体布局,让它逐渐具有强大的媒体偏向。我们开始将微博舆情也当作话题新闻的内容之一,这将影响被讨论的客体在这个平台上的自我呈现。 这是第一期单人节目,大概率会很困,容易走神打瞌睡,非常适合睡前催眠~ 在写稿的过程中发现,阅读理解透彻一个理论和现象非常不易,我还非常浅薄和不足。敬佩业内所有勤恳工作的各位老师同行,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持对知识的尊重谦卑,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Now I bring you, 汤汤。 【时间轴】点击可跳转 01:13 投胎首选:#江浙沪独生女 微博舆论分析 05:35 小🍠&微博用户画像:“消失的”她们小🍠发声,在微博旁观。 10:23 麦克卢汉&伊尼斯媒介偏向论:微博的碎片化使调动的感官呈现浅表式的卷入 15:43 媒介的浅表式卷入,在碰上#江浙沪独生女话题词后会有什么结果呢? 两个媒介多模态文本和参与文化,使用户在同一话题词下,卷入程度表现不同。 21:14 然而,移动媒介使用模式的嵌入与边界,并不是一句“碎片化”那么简单。 23:00 梅罗维茨媒介场景论:“电子媒介不是通过内容来影响我们,而是通过改变社会生活的‘场景地理’来产生影响”。媒介所构建的场景是信息的“感觉屏障” 。 29:10 新浪微博—— 社会化媒体!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新浪微博 32:53 N句话总结!小观察小思考小研究终于结束啦!意识形态话语空间构建也超有意思,以后有机会聊聊今日头条uc百家号知乎etc. 戴锦华老师之前分享说,一个讲述者,他首先是一个问题的提出者,而不是一个答案的给予者。 所以正如这个企划,以女性议题为开始但并不尝试一开始就给予关于某个议题的定义或定性,相反,这只是一个开场。 通过和每个人对话的时候,其实也是我的一个入口,我走向他人走向更广阔的地方,看到他人的同时也是我真正再度认识我自己的过程 【本期音乐】 Upbeat Indie Folk background music for video- Lesfm 【参考报告】 QuestMobile2023年新媒体生态洞察 QuestMobile 2023全景生态流量年度报告 【参考书籍】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美]欧文·戈夫曼 传播的偏向 [加]哈罗德・伊尼斯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美]约书亚·梅罗维茨 喧嚣与秩序:社会化媒体的公共表达 - 黄朝钦 Connected: The Surprising Power of Our Social Networks and How They Shape Our Lives - Nicholas A. Christakis & James H. Fowler 【参考文献】 嵌入与边界:社会时空对媒介使用模式的影响 - 喻国明&曲慧
- 海外独生女:我们依然需要彼此|独生女系列2
本期作为独生女系列的bonus彩蛋,是我与安安时隔五年的重聚后聊天。作为在北方长大的她,将以“海外独居的独生女”身份,在五年后第一次回国期间,提供自家小家庭的观察,重新认识自己与家人。 本来想聊聊独生女的养老困境,但我俩太熟悉了,在浅浅描述现象后,我们俩一下子捕捉到背后对家人深切的眷恋,对同时作为长女、姐姐、妻子的妈妈角色的共情。我们离开了故乡,才开始理解故乡;虽未成为母亲,但希望作为女儿分摊些她在照料工作中产生的情绪劳动。 剪辑过程中,找到些关于代际互动变迁的文章,进一步验证了,中国家庭现代化进程中,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实践也呈现连续的“谱系式”转型样态。 虽然随着少子化和个体化的普遍,家庭成为不断变动以建构成员个体需求,作为文化规范的传统也不再具有强大制约力量,而是辅佐如今“个体家庭”或“自我中心式家庭”构建“想象的共同体”。 有学者质疑,这种孤立的核心家庭,在都市青年人乃至中年人个人生活更加自由的同时,家庭生活可能不及过去稳定,摇摇欲坠。但也有人口社会学家在抽样调查研究认为,代际支持关系仍然遵循“反馈模式”,尤其在这两年,家庭作为作为一种新传统回潮,让“妥协”“协商”“亲密”等替代了“冲突”“疏离”“脆弱”成为新晋的关键词。甚至“家庭主义”这一曾在新文化运动中被重度批判的价值观,也被翻出来重新予以审视和解读。 感谢学术,让我不至于怀疑自己为什么愈发喜爱与父母家人热络地联系,将代沟也合理化,并不认为这是所谓“原生家庭”,应该是伴随整个生命体验的动态关系,可以通过情感互动、影响、博弈,最后成为不断滋养我个人生活的记忆。 Now i bring you, My Angel. 【时间轴】点击可跳转 00:41 intro :安安,海外工作留学多年,今年是她五年来第一次回国,回到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与每周视频通话的父母亲友相聚。 5:10 我心疼她的足够懂事与体贴 我们期待团聚后感受家庭的温暖,但长期独自生活会让我们习惯更个体化的思维方式,重回大家庭的东亚文化,安安需要时间来重新适应那些,并不是一段公式或理性逻辑便能解决的琐事。 10:06 “他是不会做个家务还是不会刷个碗” 花木兰英雄叙事,像花木兰一样尽孝、尽忠,像“男人”一样去战斗。在旁观父母辈的家庭照料工作中,在已经接受了性别平等的教育观念下,社会期待与自我标准隐隐使我们自我规训,“应该”有稳定工作然后结婚,“应该”创业然后结婚。母亲便是我们最亲近的那个模范的“花木兰”。 16:31 “妈妈作为最大的女儿,习惯了去扛” 北方家庭“养儿防老”的观念,是如何影响安安父母辈的养老工作的。但现实中,随着子辈男性缺失,女性工作和家庭地位都上升,甚至出现女性主家局面,女儿辈、孙女辈更多地主动参与主导家庭事务,女儿养老成为被认可和实践中的养老机制。 21:20 “婚姻养老这事情又不是只有我们家发生,对家也都走这个流程啊” 安安母亲在身心力行示范女人要独立自强,另一方面又让安安婚恋关系里不要强势。 25:30 谁在让渡权利 —— 在做上一辈养老照料工作的同时,分摊下一辈成家育儿工作的他们 27:39 哈哈哈对不起一些阴阳怪气。既然不想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那是谁,在无尽的隐形的家务劳动,情绪劳动中操心呢。 32:00 backup:暖意与温柔,日常的意义感 闪亮的她是一档希望将女性主义和口述结合在一起的企划。女性主义和口述史是天然的盟友,他们都指向情境化的知识。闪亮的她将聚焦在普通人的声音和闪光点,借由可以被感知到的真实和他们的视角,来为TA赋权;也将在每一期引用所学的性别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学等知识,通过对话和口述,来为被关怀群体增加一丢丢可见性,让TA可见。 这里是汤汤,向你介绍我的挚友,安安。 我们祝您,早安,午安,晚安。 【本期音乐】 lesfm - just relax 【未引用但受启发的文章】 寻找韧性:代际实践中的情感转向与伦理再造 - 吴小英 中国农民家庭现代化的“谱系式”转型及其实践 - 胡晓映
- 独生女:缺席的“儿子”|独生女系列1
本期节目将从一个热搜词开始聊,#江浙沪独生女。独生女系列将分为上下两期,每期围绕一个社交平台上,构建的一种女性网络形象,并以一本书作为理论支持。 碍于时长,今天主要聚焦🍠上该词条话题页。与其他平台搭建的“理想女儿”形象不同,🍠将江浙沪独生女与"理想打工人"形象对标。 这里的“理想”并不由企业或老板评判,而是寄愿女孩自己掌握“打工自由”。 (下期将讨论江浙沪独生女议题在wb上,呈现截然不同的舆论) 符号化的网络形象在台前搭建,后台的个体差异容易被忽略。所以本期,我们有幸邀请小猴子来聊聊她对于“独生女”这个身份的思考。 Now I bring you, 小猴子。 主播 :汤大壮 嘉宾:小猴子🐒 ✏ 戳时间可跳转 01:37 🍠#江浙沪独生女 舆论分析 独生女们对职业、工作、事业的高关注度,对于自我素质的高标准,和对小家庭的反思 04:52 设问:Q1 独生女更关注工作职场和自我价值实现吗? Q2 她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和自我选择,她们的视角与参考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们对于“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个命题的探索? Q3 在自我的探索过程中独生女们又会在哪个阶段环境中面临怎样的内在冲突与矛盾? 07:04 嘉宾采访:“突然发现,爷爷有可能把我当成孙子在养” 小猴子不仅是家中独女,更是爷爷唯一的孙女,从小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引导性目光下长大。 12:55 “人们把女孩均衡地兼备男性/女性的积极特质,视为其拥有的理想人格” 冯文《唯一的希望: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成年》 17:20 “如果我不是唯一的小孩,我的人生可能就截然不同了”。 拥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独生子女从未经历过,很难共情与想象。小猴子从来没想过还要和谁分的这个问题,她她也观察和理解兄弟姐妹之间的包容和妥协。 21:48 “冲突的信息太多了” 在婚育上父亲爷爷和母亲秉持完全不同的看法,可底层观念出奇一致:“从夫居”。 25:10 “我大事小事基本都自己做决定” 小猴子对于生活有很大的主导权。她开玩笑说会和爸妈时时汇报工作,“像同事”一样。小猴子的社会化过程中,她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现状。 34:10 “竞争的心态依旧存在” 37:00 工作上对人的要求是共通的。但什么是“好的标准”的形容词或许需要update。 40:00 xxx“很男生”“很女生”这类形容词背后性别刻板印象,与隐形的性别歧视 42:53 去性别化/中性化的育儿观下,独生女不再相信“女性需要被拯救” 45:25 传统到现代的变化并非线性,会有诸多反复。 【takeaway】 性别社会化:人们接受并内化社会规定的性别角色要求,一次支配自己的行为、规范他人言行、发展性别角色意识的过程。性别社会化内容包括性别期望、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等。 赋权:意在增能而非拯救,也不止直接给予,在社会互动中实现。赋权的三个层次:心理赋权、人际赋权、社会赋权。 【本期音乐】 Cinematic Documentary - Lexin_music 【Reference】 《唯一的希望: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成年》[美]冯文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与都市独生女的赋权》[美]冯文 《中国新女性的自我成长与社会性别观念的变迁》佟新 《2023“她研究”深度数据报告》🍠女性用户数据洞察
- 越过藩篱:女性主义和播客cp锁了!
本期节目起源于一次机缘巧合的采访,对话嘉宾是播客“越过藩篱”的主理人湘琴。 越过藩篱对于她们自己的定位是女性读书向播客,但我认为远远不仅如此。分别来自传媒、戏剧、高校的她们,每期会选择一部文学作品进行围读,延伸讨论。 出于职业素养和对文学的热爱,她们的女性主义的视角和理论是基于严谨的文本分析而展开,但使用的语言平易简洁,却能在细微处让听众共情。 我感觉,她们在做一种实践。通过观看和解读叙事文本,也就是重新讲故事,跨过了群体异质化的种种标签,实现了共鸣和共情。就像她们说的那样,想要跨过偏见的藩篱,以平视化的视角来分享今天的故事。 越过藩篱整体感受到的是“温柔”两字,但在与湘琴的对话中,我们发现这些女孩子温柔背后的“力量”。她们是尖锐的,自省的,更是有爱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大家开始耻于说爱,说道德,表达认同,表达柔软。但我还是想通过推荐这档充满关怀视角的播客,让自己也能越过沟通的藩篱。 Now I bring you, 越过藩篱。 主播 :汤大壮 嘉宾:湘琴 相关播客:越过藩篱 01:00 女性主义播客的井喷构建起伦理关怀视角 03:10 ethics of care概念引入;议程设置对于关怀投射的帮助;《政治情感:爱对于正义为何重要》;听觉媒介模糊公共与私人空间。 11:35 女性主义播客推荐:“越过藩篱” 16:44 嘉宾采访 :“创造性活动让人对生活蠢蠢欲动诶!” 从中传毕业后先后在传统媒体、高校、互联网工作,重复单调。费曼给了一把推力——“创造性活动”。“安全”的小格子间里,创造性活动使其重新和世界建立起链接。 21:25 “无用方为大用” 北京人艺的话剧氛围重新做回“北漂”,开始做剧本,围读后讨论帮助克服“自恋”,线上“引路牌”作为装置搭建仪式感。 30:15 “女孩子们要站在一起” 第一期“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节目建立了女性主义的基调,对个体关怀和共情的风格 34:00 “我才知道她在挣老无所依的时候,生病看病的钱!” 进城家政王阿姨的故事。希望与年龄代际、再就业保障、城镇化等关键词相关的女性能更多被看见。 39:45 “见世面是见世界的每一面。” 我们所谓聊女性主义,其实我们聊的是乡村社会学,城镇化的发展中的社会结构,在聊如何对抗资本对人的异化。 44:20 “联系语境上下文,用链条思维去感受” 女性主义发展史那期节目之后不得不停更一段时间,有些无奈容易发生的“断章取义”。虽然不是短平快发展的本意,但仍有语境切割和二元对立。播客让人回到正常的沟通。 52:04 孟庆延“谁的问题,现代社会的非标准答案”新书发布会。播客交流中的“灵性的流动” 55:46 闪亮的她 initiative 【本期音乐】 Forest Lullaby - Lesfm 【播客片段】 随机波动 - 每一份隐形家务背后都有一个生气的人 不合时宜 - 家政工:家里的陌生人,都市的隐形人 燕外之意 - 我只是母单,我不是有罪 越过藩篱 - 黑塞《悉达多》|如何过好仅有一次的人生? 【reference】 《政治情感:爱对于政治为何重要?》玛莎·努斯鲍姆 《关心: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路径》内尔·诺丁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