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ol.11.【睡眠者效应】|揭秘洗脑术:睡眠效应如何让记忆成为操控的工具?
不要让今天的冲动,变成明天难以辨识的真相。 * 【睡眠者效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容易忘记信息的“谁说的”,而只记住“说了什么”。 一个人在态度的改变过程中,说服效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 * 【我们为什么会被说服】 漏洞1:记忆的「褪色优先级」 对人的忘记比对事的忘记更快 漏洞2:情绪的「延时滤镜」 大脑会自动给这段记忆打上柔光 漏洞3:接受者容易收到“意义障碍“ 1. -「脑子转不过弯」型:屏蔽比如同事批评你方案写得差,你满脑子都是“他根本不懂我的创意!”,压根不想听他说的哪里有问题。 2. -「看你不爽」型:屏蔽比如你特别讨厌某个亲戚,哪怕他说“少吃外卖对身体好”是对的,你也会翻白眼怼回去:“要你管!” * 【如何对抗睡眠者效应?】 策略一:给信息贴上“来源标签” 策略二:延迟判断,多方交叉验证 策略三:培养批判性思维 * 【睡眠者效应的积极利用】 * 教育领域:当孩子对传统说教产生抵触情绪时,采用纪录片或第三方故事来传递知识,时间久了,孩子们会潜移默化地吸收其中的价值观。 * 自我成长:将激励语句写下来并贴在常见处,虽然最初可能觉得像“鸡汤”,但随着反复阅读,这些信息会转化为内化的正能量。 * 品牌营销:企业不必急于求成,通过持续高质量的内容输出,长期建立品牌信任和用户黏性。
- Vol.10.【母婴依恋】|藏在童年里的情感密码,如何改写成年后的剧本?
我们不是被过去定义的,而是被我们如何面对过去定义的。--荣格 * 【母婴依恋】 婴儿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母亲)之间建立的深厚情感联系。这种关系会影响成年后的情感模式和社交能力。 * 【安全型依恋】(65%-70%) * 小时候 * 婴儿:在母亲在场时感到安全,可以自由探索环境;当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不安,但当母亲回来后很快平复情绪并重新建立联系。 * 母亲/养育者:像精准的'情绪温度计',总能区分'饿了哭'和'害怕哭',用恰到好处的回应织就安全网。" * 长大后 成人后具有较高的自信心,能与他人建立稳定健康的人际关系。 生活中: 遇到突发事件,整个一个松弛感 亲密关系中:情绪稳定的代表者 职场中:总会有解决方案 * 【回避型依恋】(20%) * 小时候 * 婴儿:对母亲的离开和回来表现出冷漠,似乎不在意母亲的存在。 * 这类母亲/养育者:常被误认为'模范家长',能处理'生理需求'却屏蔽'情感信号' * 长大后 倾向于抑制情感,害怕依赖他人,容易在人际关系中保持距离。 生活工作中:永不求助的「独行侠」 亲密关系中:建起冰山高墙 * 如何改变 方法1:「最小剂量依赖」每天主动提出一个微小需求通过低风险场景,逐步重建「表达需求=获得积极反馈」的神经回路 方法2:「安全撤退通道」:当亲密感让你恐慌时,用替代行为代替逃离,保持联结的同时维护边界,避免触发「全有或全无」的防御机制 * 【矛盾型依恋】(10%-15%) * 小时候 * 婴儿:对母亲的离开极度焦虑,母亲回来后虽然渴望安慰但同时表现出愤怒或抵触。 * 母亲:/抚养者的情绪毫无规律,让孩子永远在猜'下一秒是拥抱还是巴掌'。" * 长大后 可能容易焦虑,害怕被抛弃,容易在亲密关系中产生不安全感。 生活工作中:始终处于惊弓之鸟的状态。 看似是完美主义者,其实内心住着一个毫无安全感的小女孩。 亲密关系中:上演着“情感过山车”,反复验证对方的爱, 认知固化:爱=不确定=随时可能失去 * 如何改变 方法1:创建「情绪缓冲带」当焦虑爆发时,强制进入三步骤1️⃣ 身体着陆:摸毛绒玩具/喝冰水/原地踏步10次2️⃣ 事实核查:写下「客观证据」vs「主观猜想」3️⃣ 延时反应:至少等待30分钟再联系对方 方法2:设计「安全验证实验」用可量化的方式检验关系稳定性,通过积累积极证据,降低杏仁核的过度警觉 1. 创伤反应 ≠ 真实的你 2. 防御机制 ≠ 你的全部 3. 改变速度 ≠ 你的价值
- Vol.09.【拖延症】|自救指南:用时间动机理论找回行动力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行动比空想更治愈 * 拖延的真相:时间动机理论(TMT)拆解 行动力 = 信心 × 价值 / 分心 × 时间距离 * 双重暴击:低自尊+完美主义的‘死亡组合’ 低自尊者:我怕失败,所以我不开始 完美主义者:要么100分,要么0分 低自尊+完美主义:既怀疑自己能力,又要求做到满分 * 自救法:篡改大脑的拖延公式 策略1:给‘信心(E)’作弊——‘5分钟启动法’ 策略2:给‘时间距离(D)’打骨折——拆!拆!拆! 策略3:绑架‘分心因子(Γ)’——以毒攻毒 终极心法:重构任务价值(V) 此刻,不如今晚就选一件拖延的事,用‘5分钟启动法’硬着头皮先做起来?
- Vol.08.【耶基斯-多得森法则】|原来你的动力用错了地方!
真正的高效,不是用力逼迫自己达到目标,而是学会在平静中找到力量。 * 【耶基斯和多得森】法则 动力和效率之间并非简单的正比,而是一条倒U型曲线。 当动力过弱,我们陷入懒散;而当动力过强,我们可能因过度紧张而崩溃。 * 简单的任务 简单任务的本质是重复,它需要的是能量而不是技巧。 当动力增强时,能量被激活,人们更愿意调动体力和注意力去完成任务。 * 复杂的任务 复杂任务本质上是多维度的,它需要认知资源的分配和平衡。动机过强时,大脑会进入高唤醒状态,反而让思维变得狭隘,注意力被锁定在细枝末节上。 * 如何找到这个平衡点? 任务越简单,动力可以越强,但别超过临界点。 任务越复杂,越需要冷静,过分用力只会适得其反。 真正的坚持,不是对结果的执念,而是对当下的专注;真正的高效,不是拼命用力,而是恰到好处地放松。
- Vol.07. 【回音室效应】|“观点同温层”的陷阱,说到底只是人性的一种弱点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越刷手机,越觉得‘自己原来挺聪明的’?大家都在说你认同的观点,连推荐的内容也是你喜欢的——好像整个世界都跟你一个脑回路? 今天我们聊聊这种现象——【回音室效应】 * 什么是【回音室效应】? 【回音室效应】就是你待在一个只听自己喜欢听的‘声音圈’里。 你觉得某件事是对的,然后环境给你反馈的所有信息都在说‘对对对’,结果你越来越确定自己是对的,甚至根本没想过可能有别的答案。 * 【回音室效应】圈套如何产生的?算法的推波助澜 人类的心理偏差(这个才是关键)--人类喜欢“偷懒” 证实倾向:人们喜欢验证自己已有的观点 群体归属感: 人都有‘找同类’的心理倾向,跟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会觉得安全 认知失调:我们不喜欢面对‘打脸’的信息 * 【回音室效应】如何阻碍我们的成长? 学的是自己喜欢的“半边真相” 决策会变得短视或片面 沟通变的固执 * 5招打破【回音室效应】的魔咒 挑战自己的观点 接触不同类型的信息 培养批判性思维 5why 真的好用 反思自己的“信息舒适区 有没有让你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回音室效应】呢?欢迎留言分享!
- Vol.06. 恋爱中的“控制狂”:补偿心态如何让爱变得窒息?
“查对方手机”“要求对方时刻报备”“经常质疑对方是否爱我”“情绪失控”,这是我们的今天故事的主角-小雨,也可能是听播客的你,也可能是曾经的伴侣,或者身边人的缩影。 * 为什么会变成了爱情中的“完美情人”? 控制的背后,是极度自卑,是过度补偿心态的一种体现 恋爱的自卑,来自于“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对安全感的渴望“ 极度的自卑,带来的是“过度付出和迎合”、“控制欲的滋生”、“情绪化的试探” * 从自卑到自信:如何打破过度补偿的模式? 识别补偿行为的根源 重新定义自我价值:从“外部认同”转移为“自我认同” 建立健康的关系模式:设立情感边界, 和建立信任感 * 每个人都有补偿心态,利用好这把双刃剑 接纳自己,努力提升,但不要为了弥补不足而失去自我 识别问题来源,学会爱自己,再去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让我们在陪伴中成长!
- Vol.05. AI时代, 如何保持我们的创造性人格??
今天我们聊的话题,其实应该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那就是“AI的快速发展会不会让我们越来越依赖它,失去自己的创新主导权?” 现在我们用AI写文章、设计、甚至创作音乐,但当AI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类的创意空间会不会反而变得更小? 其实,很多人对AI的使用是带着一种矛盾的情绪的:一方面,它让我们的生活、工作变得更方便,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担心会不会有一天,AI替代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 今天重点聊聊 文章《赋能或去能:人工智能对创造性人格的影响- from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有趣的发现,包括“ 人类的独特的禀赋 是怎么样被AI像毒药腐蚀的?如何人在创造性任务中,会有哪些坑儿?我们如何应对?” 让GPT回答“到底AI能否取代人的创意能力?”等问题 * 创造性的任务中,会需要我们的思维认知能力: “我应创新”&“我能创新” 在传统创造性任务中, 个体是否进行创造行为取决于对自身能力的评估, 即“我能创新”。动机受到胜任力的支配。 当传统人与人合作转变为人与AI共同完成创造性任务时, 个体会将进行创造行为视为一种角色责任, 即“我应创新” * AI工具的使用的影响,如何体现在创意生产全过程 创意准备阶段:AI 能够处理远超人类能力的信息量、挖掘有趣的研究领域来支持人类开发新想法、机会和解决方案 创意产生阶段:AI 可以支持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的探索和选择 创意发展阶段:AI 也可在人类指导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 AI 等自动辅助决策技术旨在提高人类的决策效率, 但却常被人类误用。 一方面, 自动生成的信息线索很容易吸引个体注意力 另一方面, 与其他建议信息来源相比, 个体会赋予AI 更大的“数字权威”, 导致个体过分依赖自动辅助决策系统提供的信息。原因: 1.人类在决策时倾向于选择认知努力最小的方式,过分依赖AI自动辅助决策系统提供的信息。 2. 人类倾向于将自动化辅助系统视为强大的智能体, 高估其能力, 认为其比人类具有更高权威; 3. 使用自动化技术可能会导致人类产生社会惰化, 个体认为无需对产出结果负责而资源付出减少 * AI 引致创造力困境的破解之道:自我领导调节 一方面, 克服“认知节约”倾向, 即让个体自主对信息进行全面评估, 而非直接使用AI 提供的信息建议。 另一方面, 减少社会惰化, 对自己的工作及决定保持高责任感, 在与AI共同完成创造性任务时依旧保持高度投入, 为最终的产出目标负责。在过程中监控自身不利于目标实现的行为, 对决策和行为进行控制, 管理自我以达成最终的创新目标。 最终, 通过自我惩罚不断对不良行为或认知进行内省, 抑制自动化偏差。 * 文章引入 网站:心理科学进展 文章:《赋能或去能:人工智能对创造性人格的影响》
- Vol.04 去做心理咨询是不是无病呻吟?
今天聊聊这个话题,其实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认为只有心理疾病严重时才需要。 实际上就像我们身体不适时会看医生一样,心理问题也需要及时关注和解决。 它能帮我们在问题恶化前,找到解决办法,让生活更轻松更可控。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疑惑,不妨听我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心得一起探索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去做心理咨询,是不是就代表有病? 去做心理咨询,是防范于未然,让我們在问题还没变得更糟之前就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或在你遇到心理情绪问题时,通过专业的方式,帮助你解决心理情绪等问题。 * 有哪些情况/现象,可以考虑尝试做心理咨询的? 自己感受到了情绪异常,并且自己感受觉得是个问题了,影响了生活或者工作情感,有想要改变的意愿。 身体给你发警报,常见说到的“躯体化” 意志减退 短期内,性情突变 重大创伤后遗症 自我的成长探索 * 心理咨询也需要祛魅 不要期待心理咨询去改变别人,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涉及生活和实际问题上,不要期待心理咨询师可以直接给你答案,或者做决定,最好的答案是来自我们自己内心。 不要期待,心理咨询在短期内解决你长期的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并不是无病呻吟,它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照顾自己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找到自己的心结,才是让我们更轻松面对生活的关键。如果你也遇到一些困扰,别害怕寻求专业帮助。 注:本期内容,仅供参考和分享,可根据个人情况判断是否选择做心理咨询。
- Vol.03 原生家庭| 解码家庭角色:谁在扮演拯救者、受害者、加害者?
* 在家庭的剧本里,你是哪种角色? 在拯救者、受害者、加害者的轮回中,我们如何寻觅自我救赎? 是甘愿背负重担的“英雄”,默默承受不公的“弱者”,还是以伤害为盔甲的“强者”? 透过心理学视角,揭开“戏剧三角”的面纱,探索这些角色背后的动机与痛楚。 是时候,从角色中觉醒,勇敢打破循环,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 你的家庭剧本,又该如何改写? * 戏剧三角(Drama Triangle) 原生家庭中的角色问题可以用“拯救者-受害者-加害者”的三角关系来描述。 这种三角关系最早由心理学家斯蒂芬·卡普曼(Stephen Karpman)提出, 家庭成员可能会在不同时间内轮换扮演这三个角色 拯救者 (Rescuer):通常感到自己有责任去帮助或“拯救”其他家庭成员,甚至牺牲自己的需求。他们往往渴望得到认可,想要通过帮助他人来感受自己的价值。 受害者 (Victim):常常觉得自己无力掌控生活,觉得生活中的问题都是由他人或环境造成的。他们倾向于依赖他人,尤其是拯救者,来解决他们的问题,认为自己没有力量去改变现状。 加害者 (Persecutor): 通常通过批评、责备或控制他人来展现自己的力量或优越感。他们往往缺乏同情心,总是指责别人导致了问题。他们需要通过打压他人来保护自己的脆弱自尊。
- Vol.02. 原生家庭|亲情的悖论:为何在不满中,我们仍踏上了父母的影子之旅
你会出现这种情况么? * 你讨厌父母的样子,你又成为了父母的样子? * 你讨厌父母的行为,明知这个不对,但是不自觉的又复制粘贴了这些行为? * 你找的伴侣,极度的像你的父母,尽管你不喜欢他们? “隐形忠诚“ 在潜意识驱动了你的行为 * 什么是“隐形忠诚”? 孩子在家庭中确实可能因为潜意识里的忠诚,表现出既想支持某一方(比如母亲),又会在行为上无意中模仿另一方(比如父亲)的矛盾心理。这个现象背后,往往是孩子试图在父母间维持一种平衡,甚至是一种深层的保护欲。 孩子通过趋同或者模仿父母的方式,包含了行为、语言、关系处理模式,找到和父母的链接,期待寻求一种关注和爱。 关键词 原生家庭 隐形忠诚 亲密关系 自我成长 内心冲突
- Vol.01. 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锅,到底有哪些?
聊点啥? 我们的伤害完全是原生家庭造成的么?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有哪些? 关键词 原生家庭 性格塑造 心理创伤 安全感 自信 沟通 亲密关系 自我价值感
- Vol.00 前导片| 属于你的心理疗愈空间站
Hi, 同一时空的你! 开心以这样奇特的方式和你见面😊 这是一档关于心理成长的播客📻,也是你的心理疗愈空间站🛸 在这里,希望和大家聊聊心里的那些事儿,及用简单易懂的大白话分享心理相关的知识和感悟... 希望在这里,你能放下心里的疲惫,治愈自己,找回最简单的快乐! 期待我们第一期的节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