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用正确的姿势打开“教育公平”的话题?
本期介绍 截止2025年3月中旬,在“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里,“教育”议题下收录了65篇新闻报道,与“健康医疗”并列第一多,尽管案例库样本有限(300+),未能覆盖全貌,从侧面亦可反映,教育的“困”与“解”备受媒体关注。 中国教育“困”在哪里?这是一个宏观的社会问题,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不妨回到具体的个人,是谁受困?谁是这个系统下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怎样的不利处境?他们为什么会面临这样的处境? 这一期播客,我们邀请了长期在教育公益领域耕耘的李黎、以及一直关注教育话题的记者黄蕙昭,一起聊聊关于教育公平的困与解,期待能为关注解困的朋友们找到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意识,以及这些问题的解法。 时间线 03:52 对教育公平的多视角关注 08:30 媒体界对教育公平的三类叙事 23:20 教育公平问题到底有没有解法? 26:43 以儿童早期发展的问题举例 34:13 从报道的角度,哪些解法值得关注? 46:24 单一标准导致的内卷如何影响了我们的公平? 本场嘉宾 黎宇琳 共益资本论主理人 李黎 资深公益人 黄蕙昭 资深媒体人 李睿逸 六期解困团队成员 杨静 六期解困团队成员 刘一心 六期解困团队成员 聊到的部分报道&非虚构作品: 《一群穷孩子的人生实验》-林松果 “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一群北大师生的教育实验-苏有鹏 《金榜题名之后》-郑雅君 《小镇做题家:出身、心态与象牙塔》-谢爱磊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欢迎进入「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www.solutionsjournalismcase.com)寻找更多解法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 认识女性主义后,我的痛苦有了名字 | 女性与解困 07
本期简介 三十多年前,吕侠第一次确切地产生了这种感受:儿子是重要的。当时,她大姐的眼睛不小心被剪刀戳到,母亲从邻居口中得知家里娃受伤了。听到消息的她连忙从地里跑回家,看到是姐姐后,母亲松了一口气。她脸上微妙的表情,吕侠现在还记得。吕侠知道母亲内心的想法——还好不是儿子。 这种隐隐的不适在进入婚姻之后变得更加清晰。孕期时,丈夫和婆婆面对性别为男的体检表有多开心,她就有多愤怒。她觉得自己只是生育工具。当时她还不知道女性主义,她不知道自己的痛苦有名字。 挣扎和冲突中,吕侠又如此生活了十几年。2022年,她在网上搜索女性主义,遇到了一群能够理解她的社群伙伴。一个生长于 70 年代的女性从觉察到自己的不适到真正将其与女性主义联系起来,吕侠花了43年的时间。 吕侠,46 岁,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她读马克思恩格斯,读上野千鹤子,读波伏瓦,读最近的新书《性别打结》,她说她自己读得很慢,要读很久很久。 她在学校申请建立生命社团给学生科普性教育,在课堂上告诉学生不一定非得跟爸爸姓,对于教材上性别刻板印象的内容坚持反馈。这样的她,却常常感到孤独,常常觉得自己的力量太小,觉得自己那么微不足道,不能够真正做出什么改变。她想要自由,想要学习更多知识,想要真正地成为自己。 自我找寻的这几十年,受伤和痛苦难以避免,吕侠说“我宁可结节,宁可乳腺增生,也不要糊涂。” 交谈过程中,她多次抽泣,我们也反复哽咽。未来会变成怎样仍未可知,但今天是我们的节日,此刻,我们的泪水将为连接和勇敢而流。祝福朋友们节日快乐。 最后附上吕侠写的诗。 系列介绍 “女性与解困”系列由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联合“女性和媒体”读书沙龙平台联合推出。每期聚焦一个女性领域的热点话题,探讨每一道“困”住女性的难题如何破解,通往一条解困之路。 时间线 00:02:55 我的母职惩罚:为了孩子当一名小学老师 00:03:17 我抱养了一个女孩 00:05:20 “巴儿子”:生不出儿子誓不罢休 00:07:17 小时候,我和姐姐吃苹果皮,弟弟吃果肉 00:08:10 知道是姐姐不是弟弟眼睛受伤后,我妈妈松了一口气 00:08:47 在农村里面,媳妇是没有名字的 00:09:39 我是谁?我多想我是我自己 00:17:20 没有人告诉我可以不结婚 00:18:45 当知道孩子是男孩时,他们越高兴,我越愤怒 00:22:01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做了两次流产 00:22:45 班上有好几个学生不知道妈妈姓什么 00:23:46 我宁可有结节,我也要做一个清醒的痛苦者 00:24:54 我的努力却让我“家破人亡” 00:26:58 我的力量还是太小了 00:28:58 你们懂我,可你们都不在我身边 00:38:40 女性主义支撑着我 00:39:23 课本上的内容不对劲,我投诉了 00:43:24 我想行动,但我找不到行动的出口 00:51:33 具体地践行“一人一杀” 00:53:44 我给女儿报了武术班 00:55:17 我眼看着我的儿子被“染”成了男人 00:58:25 房子车子没有女儿的份 01:01:05 不用着急,改变可以慢慢来 01:01:18 一个小彩蛋 本期嘉宾 吕侠:乡镇中年一线教师,清醒、痛苦、孤独的女性主义者,女性与媒体读书会书友 本期播客提到的书影音 书籍 《性别打结》 《始于极限》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第二性》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电影 《老娘与海》 《出走的决心》 《好东西》 报道 《平原上的娜拉》 音乐 《雾冬》 《lullaby》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 解困者说|赏金猎人VS野猪泛滥:流量狂欢能否破解生态困局?
本期介绍 当无人机盘旋的轰鸣与猎犬的狂吠撕破山野的寂静,人与兽的百年冲突被流量时代的镜头重新点燃。 野猪,这一游走于保护动物与泛滥物种间的矛盾体,正将村庄、政策与猎奇目光卷入一场生态困局。赏金猎人的刀光背后,是科学调控的缺席,还是猎奇叙事对真相的遮蔽? 从宁夏深山到短视频热搜,我们追问:当猎捕野猪成为“三农网红”的剧本,流量狂欢是否掩盖了生态治理的复杂?若枪支与猎犬无法平息人兽之战,生态保险、廊道修复等解法能否撕开裂缝,让理性回归? 本期《解困者说》对话北京青年报记者李晶晶,揭秘“西北刀客”捕猎现场的生死时速,拆解政策与民生的博弈暗流,直击专家沉默背后的生态焦虑。在这里,野猪不仅是山间的野兽,更是衡量人类与自然边界的一把标尺。我们需要的,或许不是更多猎人,而是一场关于共生的觉醒。 报道原链接: 围猎野猪之夜:一半是赏金,一半是流量 | 深度报道 200万头野猪致害26省,除了捕猎还能做什么? | 深度报道 时间线 01:24 导火索:野猪袭人事件引爆舆论 03:29 短视频平台助推“赏金猎人”流量热潮 04:00 诸多捕猎队,为何选中“西北刀客”? 06:47 女记者随捕猎队夜袭搏杀野猪 07:58 无人机误判、猎犬阵亡——真实捕猎没有“剧情滤镜” 09:36 猎队为何偏爱网红而非记者? 13:28 政府补贴不够,猎人靠打赏糊口 16:27 猎奇视频加剧人兽矛盾? 20:05 生态保险与廊道建设——被低估的理性方案 23:27 野猪肉为何难上餐桌? 25:02 捕猎or共生?生态治理的终极拷问 本期嘉宾&主持人 李晶晶 毕业于西北大学,北京青年报深度部记者,主要从事社会热点、法制方面的报道。代表作品包括:《目击哈塔伊救援:一次次“疑似生命迹象”落空之后》《105天后,小城伊宁迎来解封》《买房11年,300名业主住进西安烂尾楼》等文章。 白欣玥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学生 刘雨涵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欢迎进入「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www.solutionsjournalismcase.com)寻找更多解法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 解困者说|没钱做心理咨询,免费热线能带我们走出困境吗?
本期简介 “单次四五百元的心理咨询,对我来说,是难以负担的开支。”作为一个媒体从业者,林屿通过自身经历认识到对心理援助的需求与心理咨询带来的经济负担两者的矛盾,并认为其具有普遍性。 类似处境的人该怎么办?她带着问题意识,开始了一次针对免费“心理热线”机制的探索,采写了《没钱做心理咨询,还能怎么办》一文。该文从受助者、接线员、热线平台的视角呈现了心理热线的复杂性:它免费、便捷,构筑了一道社会心理防线,接住心理崩溃的人们,但同时,接线员的能力参差、优质热线长期占线等问题也带来这道“防线”效用的局限。林屿还关注到,接线员自身遭受着情绪消耗、工作压力、性骚扰。 该文是首期“解困·微光计划”的发表作品,近期入选了解困式报道2024年度十大案例。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作者林屿做客解困者说,讲述一名自由撰稿人的写作经验,该文的采写历程和解困式报道的理解。 时间线 3:35 自由撰稿人,为自己关心的事写作 5:35 不要让部分人的困境被忽视 8:26 选择采访对象要考察其故事的完整性、观点的独特性 9:15 采访对象是否坦诚很重要 10:25 人文故事太多,真正的解法愈发可贵 10:49 观点冲突从不是问题 11:36 多视角的组合就像是拼图的调试 12:51 报道的呈现代表着记者的倾向 13:38 共情笔下的人是采访的动力 14:20 采访是一种双向筛选的过程 15:40 关注和倾听受访者(受困者)的感受 18:08 在讲述他者故事的时候,自己的声音反而沉默了 20:16 如何看待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有关心理援助热线的通知? 23:08 多数人进入新闻行业都抱持着“解困”的目的 24:51 人物报道和解困式报道有何区别 本期嘉宾&主持人 林屿 自由撰稿人,关注社会、女性、法律、心理等议题,同时也是“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的第二期成员。代表作品有《没钱做心理咨询,还能怎么办?》《一个潮汕女孩,决心飞往自己的山》《“在家上学”,一场家庭教育实验》等。 王鹏辉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欢迎进入「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www.solutionsjournalismcase.com)寻找更多解法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 公务员、公益人、人工智能专业学生,TA们为啥来研究新闻?案例库成员首次揭秘……|客厅聊天室线下版
本期简介 这是解困播客“客厅聊天室”栏目的首次线下录制,我们选在2024“解困式报道”社群年会开展。近期,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迎来新一期招新,我们希望以这期播客内容带你了解这个团队里的“我们”。 在以往的公开表述中,我们将这个志愿团队的组成描述为以高校学生和青年媒体人为主,但在这期节目里,你能了解到这个团队的多样性:公务员、公益人、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因为一种理念聚集在一起,而“解困式报道”这个新闻学界与业界都在积极探索的概念,也为他们的工作和研究带来了更多可能。 我们也希望以声音的方式帮你了解我们工作开展的方式,围绕着搭建中国第一个解困式报道案例库网站这个目标,经过我们的努力,这个案例库已经不再是一个目标和构想,它收录了来自80多家媒体曾发表的共计280多条解困式报道。对于团队成员来说,每一条入库都不是简单的发现报道与贴上标签这么简单,它经过了辩论、认同、质疑、反对。在这期节目里你会听到,研读对每一个成员是再基础不过的工作,但它恰恰是共识建立的过程,也是后来很多故事的起点。 经过五期志愿者的摸索和讨论,这个目标不仅扎下根来,还向外生长出很多个枝条:我们有了更完善的运行机制、更系统的业务讨论、更多的合作形式。甚至你看到、听到的这期播客,也来自某个夜晚的闲聊。 借用一位脱口秀线上节目选手的话来说,不是案例库给予“我们”,而是“我们”组成了案例库,现在,欢迎更多个“你”一起组成“我们”。 招新公告 目前,我们正在招募“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第六期成员(为期半年)。如果你也和我们一样,对解困式报道有浓厚兴趣与热情,希望贡献出自己的“解困力量”,破解当下的“中国困境”,欢迎你加入我们,和我们携手同行,一起以多元形式建设第一个“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 详情请点击此处了解 作为一起奔赴未来的新伙伴我们希望你: 1.专业不设限制。对解困式报道/困境议题有一定了解; 2.高效的执行力。关注解困式报道相关动态,执行力强,不拖延; 3.强烈的责任感。每周愿意花费一定时间参与线上活动,具有责任感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4.文字的敏感度。对新闻报道有独特的看法,并能够筛选出优质的解困式报道作品; 5.其他加分项。有播客制作、采访写作、网站开发、视觉设计等方面能力更佳。 加入我们:2025年2月5日(农历新年初八)23时59分前,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报名表,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你~期待你的加入! 时间线 2:48 来自不同职业、专业的案例库成员都是谁? 6:00 案例库的“大脑”,协调组负责什么工作? 12:52 读解困式报道,让我对公务员工作有了更多反思 17:17 读大学拍了3年纪录片,在“微光计划”继续关注残障就业困境 31:34 支持社会组织发展,解困式报道理念能做什么? 分享中提到的新闻报道: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 南方周末《“飞越”按摩店:两位盲人的择业折返跑》 解困式报道2024年度中国十大案例 本期嘉宾&主持人(均为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成员) 芮昕怡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 刘舒雨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 刘一心 体制内志愿者 王辛翼 香港理工大学研究生 郝宏国 石家庄北极光社工中心主任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欢迎进入「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www.solutionsjournalismcase.com)寻找更多解法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 客厅聊天室 | 看完《好东西》,我们发现了更多“女性专属”的不对劲
本期简介 你看《好东西》了吗?这部由邵艺辉执导的电影作品,在点映阶段强势拿下豆瓣9.1分的开分成绩,至今仍保持在2024年华语片豆瓣评分第一的位置。优秀的口碑之外,其在各类社交平台也引发了诸多由电影情节延伸而来的女性议题的讨论。从反思月经羞耻现象,到反击单亲妈妈刻板印象,《好东西》让电影中女性角色的言行和电影外女性们的思考相呼应着,并成功地通过出色的音像表现力具象化了这一联结。这部女性主角的电影作品再次提醒了我们,女性可以是第一性,女性可以作为本位来书写故事。 由此,我们开始意识到生活中有不少瞬间都“不太对劲”。 女厕所经常排队,却总是和男厕所的数量、面积1: 1;汽车的驾驶座位设计以男性的身体比例为依据,却没有考虑女性;为女性而设计的羽绒服往往又贵又不保暖,而贴着“男款”标签的却总是便宜又舒适……仔细一想,生活中的小细节似乎处处在与女性较劲,但我们却经常习以为常,没有意识到这些事本不该如此。 在本期客厅中,我们召集了案例库的伙伴来聊一聊,看完《好东西》后,那些渐渐在脑海中浮现的“不对劲”。欢迎收听本期节目,和我们一起回忆生活细节中的“看不见的女性”。 时间线 1:38 怎么知道《好东西》这部电影的? 7:42 电影里最喜欢的角色 19:22 印象深刻的男性角色 27:16 电影中印象深刻的小细节 27:51 女性们需要铁梅或者小叶这样的伙伴/女性榜样吗? 32:06 微信设置的“不对劲” 32:52 《“坏妈妈”们的友谊》 34:10 生活中的“不太对劲” 36:48 高价彩礼和女性公共活动参与度高 40:54 为什么社工基本上为女性? 43:07 小孩跟谁姓? 46:39 传统习俗中不能出现的女性 49:59 “老登艺术” 51:33 汽车座椅上女性视角的缺失 52:56 电影中男导演镜头下女性角色的塑造 56:50 父婴室、增加女厕所等女性友好的设计 59:41 三八妇女节的称呼 本期嘉宾&主持人(按发言顺序) 伍洋乐 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五期成员 俐杉 新闻学大三本科在读 小雯 媒体记者 正在勇敢踏出舒适区 加盐 新闻学大三在读,正在不确定性里找确定 瓜瓜 新传研究生在读 庄子 新媒体编辑 郝宏国 在社区的社会工作者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欢迎进入「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www.solutionsjournalismcase.com)寻找更多解法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 妇科疾病、生育节育,隐形身体权力下的女性|女性与解困06
本期简介 “生育不是一次田园牧歌式的经历,而是混合着血与泪的过程。一代又一代的女人的身体,像血色的河流。”作为生育和母职承担的主体,妇科的各项疾病似乎也是难以启齿的。 从怀孕、妊娠、到分娩、育儿,女性似乎没有不痛的选择,但消弭疼痛的选择,真的从始至终不曾存在过吗?生育的疼痛不止源自身体,更植根于灵魂深处。长久的母职荣誉驯化着她们,将忍耐与缄默看做勋章。但平静温和的生育只是如同一面被重新粉刷的白墙,油漆无法填平疼痛的巨大裂痕,只能粉饰出太平的假象。 我们关注女性可能遭受的任何一面的痛苦与困境,包括疾病、创伤与医疗。以多囊卵巢综合征作为一个切点,我们想从女性视角出发讨论、思考,传统医疗都提供了怎样的服务。同时也一起感受在历史长河中,千千万万迭代生存的女性,她们历经生育、节育、疾病之后,和我们共同汇聚发出的声音。 系列介绍 “女性与解困”系列由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联合“女性和媒体”读书沙龙平台联合推出。每期聚焦一个女性领域的热点话题,探讨每一道“困”住女性的难题如何破解,通往一条解困之路。 时间线 1:30 多囊卵巢综合征,到底是什么? 3:14 多囊的症状如何体现 4:42 女性疾痛叙事是什么? 7:38 多囊女性患者的痛苦 10:50 媒体在疾痛叙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19:58 传统的疾痛叙事为何总在积极赋能? 22:54 多囊患者的自身身体实践 28:58 多囊的西中医治疗 32:00 胖多囊与瘦多囊对自身的身体实践 33:33 多囊女性患者如何与家人相处 37:11 女性生育的媒体叙事与生育的疼痛 50:02 产后抑郁 53:15 母职上升,迭代传递 54:45 节育环是什么? 63:22 从生育到绝育,女性皆没有选择 70:01 为什么节育环使用率比男性结扎率更高? 本期嘉宾 汪文迪(Wendi) 中国传媒大学性别传播(media&gender)方向硕士,研究方向是女性疾痛书写/叙事和女性身体相关的议题。论文主题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女性的社交媒体疾痛叙事。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欢迎进入「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www.solutionsjournalismcase.com)寻找更多解法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 客厅聊天室丨“空心病”越来越普遍了吗?怎么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感?
本期简介 什么是“空心病”?有学者将其界定为青年群体由于缺乏支撑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系统,以至于无法对自我的生存境遇进行有效解释与应对的一种精神世界的贫瘠状态。 提出此概念的徐凯文在《三联生活周刊》采访中的讲述则更加易于理解:“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过去20年左右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我对周围人的观察里,有“空心”状态的人不在少数。我认为,这种“空”的背后,可能有很多等待言说的事物——也许是一种深深的创伤,也许是一份竭力挣扎的求生欲,也许是对生命最本真的好奇…… 在讨论当中,我们也数次提到,有“空心病”症状的人,都是在成长过程中非常积极的实践者,他们的心里或许都曾有过一场无与伦比的美丽愿景,此刻也一定在内心深处寻找着什么。 欢迎你来到这里,跟我们一起去感受、去探索、去追问。请把你的手紧紧地跟我们抓在一起,让我们共同织成一张柔软而坚韧的网,托举住你。 *关于“空心病”现象的解困式报道现状梳理,由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成员知了、尚可、番薯共同制作。 时间线 00:01:11 空心病的概念界定 00:07:00 应试教育的缺憾与个人目标的丧失 00:08:02 空心病可能的成因1:长期与自我的感受失联 00:10:45 可能的成因2:外部世界带来的巨大无力感 00:12:14 我反复怀疑自己,选择新闻专业错了吗? 00:15:48 学着认识大环境和历史周期的规律与问题,不轻易将结构问题自我化 00:17:37 朋友告诉我:要睁着眼睛进入这个世界 00:20:32 当处于“空心”的状态时,尝试给自己寻找“同温层” 00:24:28 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介质,是理想主义者需要面对的课题 00:27:15 练习正念,感受每个当下力量的回归 00:27:43 可能的成因3:对生活感知的颗粒度不够细 00:29:00 降低兴奋的阈值,找回小时候的好奇心 00:30:48 感受金桂的香气,让大自然唤起觉知 00:35:33 每个当下都请忠于内心,当下的选择是通往未来的唯一道路 00:37:57 不要觉得往里走是一种逃避,努力地充实自己,以备度过更深的难关 00:42:59 及时觉察身体给自己的信号 00:44:26 允许自己还没有满血复活 00:57:14 学会识别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并行动 01:00:44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01:06:30 我承认,所处的环境仍然在影响着我对自己的评价 01:10:00 我一次次找到并破除了我的“限制性信念” 01:14:19 在与世界交手的过程中,找到更多欣赏自己的证据 本期主持&嘉宾 番薯 前新人媒体记者,现在是18线小博主和自由撰稿人,活着只想做点有意思的事。(个人播客指路:44次日落) 小虫 神经科学研究生在读,目前最爱的事是rua小猫。希望人类都能幸福。 小肥(子旋) 新闻传播研究生在读。 龙恩 野生记者,努力寻找自己的语言。 资料 * 《现代性视角下中国青年“空心病”的诊断与治疗》 - 吴玲 * 《面对“空心病”,心理咨询师为何感到无力?》 - 三联生活周刊 * 《我得“空心病”这几年》 - 南风窗 * 《我们的“空心病”,需要一场心灵“有氧”》 - 冰点周刊 * 《长刀之夜:从魏玛共和国到第三帝国》 - 本杰明·卡特·赫特 * 《被讨厌的勇气》 - 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 《许倬云 92岁,旷野呼唤》 - 人物 * 《世界小史》 - 恩斯特·贡布里希 * 《第二性》 - 波伏娃 * “或许这些家伙不在乎你,但宇宙在乎你,那才是最重要的。”- 《老友记 第七季》 * 《你的夏天还好吗?》 - 金爱烂 * 《午夜巴黎》 - 伍迪·艾伦 * 《好运设计》 - 史铁生 * 《施图茨的疗愈之道》 - 乔纳·希尔 * “我们为体验这些可怜的、美妙的、灿烂的感觉而活。每一种被我们排斥的感情,都是一颗被我们熄灭的星星。”-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黑塞 * “把手握紧,里面什么都没有;把手松开,你拥有的是一切。”- 《卧虎藏龙》李安 后期 大鹅 本期配乐 Reflections - Andrew York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 对话潘启超&周浩然:在逐利的市场上,守护星星的我们需要保持良知|大龄孤独症群体社区融合解困之路EP3
当“星星”们长大:大龄孤独症群体社区融合解困之路 40年前,孤独症首次出现在中国人民的视野中。40年后,我国孤独症患者已超1300万人,且以每年近20万人的速度增长,发病率成为精神类残疾的首位。 人们习惯于将孤独症患者唤作“星星的孩子”,但是总有一天这些孩子也会长大成人。当他们的父母老去和离开,他们将何去何从?包括孤独症在内的所有心智障碍家庭都有着这样的担忧。 16-18岁通常是这些心智障碍患者和家庭的转折点。这个年龄往前,社会帮扶和媒体报道聚焦于他们,关爱和尊重他们的一切可能;往后,当切断了与康复机构、特殊学校的连接后,他们便会隐藏在家中,不再接触社会。这些家庭或筑起高墙,为了保护孩子,让他们留在自己身边,不与社会接触;或辗转于各个康复机构和艺术学校,企图让孩子学会一门技能和与社会强行接轨,好让他们在以后能有照顾自己的能力。 筑起高墙,强行融入,孩子越长大,心智障碍家庭越觉得力不从心。这些努力随着孩子的长大和父母的老去会逐渐坍塌,更有心智障碍患者或主动或被动地步入社会,却因为稀少的工作岗位、难以接纳的社会环境重新隐匿于角落里。 前段时间,我们发布了文章《1300万“星星”的明天:大龄自闭症群体就业之困与解困之路》,探索成年自闭症群体的就业解困之路。与之同样亟待讨论的是,心智障碍家庭难以走出家门、踏出小区,他们或因为敏感他人投来疑惑的眼神,或害怕自己的孩子无法照顾自己。 如何让这些孩子们,度过尊严且稳定的一生? 不是没有人做过尝试。在安徽大别山的山脚下,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孤独症患者的父母,他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再承受社会带给他们的歧视和偏见,共同建设了一个互助式的社区,打造了一个“世外桃源”——星星小镇。企图让他们“星星的孩子”过上有尊严且稳定的一生。 “星星小镇”如同乌托邦一样,既承载着孤独症家庭对实现孤独症社会融入的梦想,却也背负着他们一生对孤独症孩子“老无所依”的焦虑和彷徨。 星星小镇的创建,是对成年孤独症患者解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有益尝试。然而,这种家长自治为主体,耗资巨大的工程也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尽管星星小镇设计了股东迭代招募计划,希望一代一代的孤独症患者家长传承“共治共享”的理念,但实际情况仍需要时间的检验。同时,这种模式似乎难以复制和推广,全国的孤独症家庭分散各处,难以聚集,且这种“乌托邦式”的社区恰如桃花源一般,在城市之外,开辟了一块新的土地生活。但是,有什么方法能让孤独症家庭不离开城市土壤的基础上,也能让孩子们度过有尊严且稳定的一生? 我们带着这些困惑,走进我们的附近。 EP3 除了和美好家园心智障碍家庭支援中心的创始人詹颖女士展开对话外,我们还试图从孤独症家庭的角度出发,从家庭内部的视角了解孤独症患者与其父母在成长与陪伴之路上所经历的各自困境。 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长大与父母的老去会逐渐产生新的照料问题;另一方面,父母的预期和现实情况往往存在极大差距。 詹颖女士给出的解法是打造一个由家庭内部走向附近的支持环境:在家庭内部,家长需要重塑对孤独症的认知,改变与孩子的沟通以及教育方式,而在孤独症孩子的“附近”,作为邻居的我们,更需要认识到孤独症的污名化对孤独症孩子及家庭带来的影响,同时以更包容的心态与孤独症患者的父母共同营造自然的支持环境。 同时,这也引起我们对家庭内部沟通问题的思考。然而,詹颖女士在对谈中所提出的解法“转变观念以及有效的沟通方式”,在家长执行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我们这一期的播客邀请了两位“附近人” ,他们分别是来自美国明苏里达大学正在攻读特殊教育的博士生潘启超,与来自美国明苏里达大学正在攻读应用心理学的博士生周浩然。他们通过以往的研究以及从业经历的分享,带领我们重新理解孤独症患者的家庭沟通,重新认识其治疗干预和相关从业者的职业操守,以及孤独症患者的家长在陪伴孩子们的道路上,应该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 时间线 02:42 入行契机:孤独症群体面临的的现实困境 06:20 缺位的帮助:资源差与信息差 10:40 咨询师培训与患者需求的错位 14:00 社会支持与官方引导的缺位和误导 15:09 家长间分享的重大意义 16:28 社会支持与良性氛围的形成至关重要 19:03 孤独症家庭如何获取可用资源 22:03 孤独症干预服务产业化的挑战 24:17 指导文件的缺位和不规范干预 27:11 孤独症干预机构选择的核查建议 32:13 孩子确诊孤独症后,父母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35:32 在社会支持下建立积极叙事的重要性 39:12 神经多样性与逃脱“疾病模型”的努力和需要 42:20 家长身心支持和新的价值观的树立 本期嘉宾 周浩然 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咨询硕士,目前就读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伴侣与咨询项目博士项目,Findself心理咨询平台负责人。目前研究主要关注创伤及早期家庭逆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临床上从事创伤经历或物质成瘾问题的来访及其家庭工作。 潘启超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硕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特殊教育项目博士候选人,国际委员会认证行为分析师。曾在中国、美国的干预机构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早期密集式行为干预服务。主要研究方向为孤独症儿童社交沟通干预,特殊儿童家庭赋能,心智障碍儿童性教育。 系列其他单集 对话詹颖(上):想象孤独症孩子18岁时的样子|大龄孤独症群体社区融合解困之路EP1 对话詹颖(下):孤独症社区融合中,理解他人是被他人理解的前提|大龄孤独症群体社区融合解困之路EP2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 对话詹颖(下):孤独症社区融合中,理解他人是被他人理解的前提|大龄孤独症群体社区融合解困之路EP2
*对话分为上下两集,这是下集 当“星星”们长大:大龄孤独症群体社区融合解困之路 40年前,孤独症首次出现在中国人民的视野中。40年后,我国孤独症患者已超1300万人,且以每年近20万人的速度增长,发病率成为精神类残疾的首位。 人们习惯于将孤独症患者唤作“星星的孩子”,但是总有一天这些孩子也会长大成人。当他们的父母老去和离开,他们将何去何从?包括孤独症在内的所有心智障碍家庭都有着这样的担忧。 16-18岁通常是这些心智障碍患者和家庭的转折点。这个年龄往前,社会帮扶和媒体报道聚焦于他们,关爱和尊重他们的一切可能;往后,当切断了与康复机构、特殊学校的连接后,他们便会隐藏在家中,不再接触社会。这些家庭或筑起高墙,为了保护孩子,让他们留在自己身边,不与社会接触;或辗转于各个康复机构和艺术学校,企图让孩子学会一门技能和与社会强行接轨,好让他们在以后能有照顾自己的能力。 筑起高墙,强行融入,孩子越长大,心智障碍家庭越觉得力不从心。这些努力随着孩子的长大和父母的老去会逐渐坍塌,更有心智障碍患者或主动或被动地步入社会,却因为稀少的工作岗位、难以接纳的社会环境重新隐匿于角落里。 前段时间,我们发布了文章《1300万“星星”的明天:大龄自闭症群体就业之困与解困之路》,探索成年自闭症群体的就业解困之路。与之同样亟待讨论的是,心智障碍家庭难以走出家门、踏出小区,他们或因为敏感他人投来疑惑的眼神,或害怕自己的孩子无法照顾自己。 如何让这些孩子们,度过尊严且稳定的一生? 不是没有人做过尝试。在安徽大别山的山脚下,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孤独症患者的父母,他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再承受社会带给他们的歧视和偏见,共同建设了一个互助式的社区,打造了一个“世外桃源”——星星小镇。企图让他们“星星的孩子”过上有尊严且稳定的一生。 “星星小镇”如同乌托邦一样,既承载着孤独症家庭对实现孤独症社会融入的梦想,却也背负着他们一生对孤独症孩子“老无所依”的焦虑和彷徨。 星星小镇的创建,是对成年孤独症患者解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有益尝试。然而,这种家长自治为主体,耗资巨大的工程也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尽管星星小镇设计了股东迭代招募计划,希望一代一代的孤独症患者家长传承“共治共享”的理念,但实际情况仍需要时间的检验。同时,这种模式似乎难以复制和推广,全国的孤独症家庭分散各处,难以聚集,且这种“乌托邦式”的社区恰如桃花源一般,在城市之外,开辟了一块新的土地生活。但是,有什么方法能让孤独症家庭不离开城市土壤的基础上,也能让孩子们度过有尊严且稳定的一生? 我们带着这些困惑,走进我们的附近。 EP2 在武汉,一个孤独症患者母亲历时10余年搭建了“美好家园”心智障碍家庭支援中心,庇护着一个又一个“星孩”走出家门,来到社区。他们可以在社区超市为妈妈买回酱油,他们也可以走进社区理发店理发,去快递站取快递,在回家路上和出来买菜的邻居奶奶打声招呼。 这个中心的创建者——詹颖女士,在自己生活的小区里打造了一个“自然的环境支持系统”,在十余年间,她创办的中心在残联和社会公益各界的支持下,帮助周围和更多的心智障碍家庭走出家门,来到社区。 接下来的两期播客,我们与这位詹颖女士聊聊。 从作为一名母亲得知孩子确诊孤独症开始聊起,从崩溃与绝望如何调整心态,踏上全国的孤独症康复的学习和求医之路;在面对孤独症孩子时,家长需要重新转变认识孩子的思路;在“附近”的我们,可以为孤独症群体做些什么努力。 在对谈中,她平静地揭开伤疤,向我们讲述自己在孩子小的时候经历的各种困难与崩溃的瞬间:“我觉得这个孩子除了我谁都不能带,我少带5分钟,他就倒退了10分钟一样。” 她也展现出作为女性,作为母亲,作为一名孤独症患者家属的韧性和坚毅:“我们每一个家长都是一个火种,只有当我们出现在大家面前,社会才能感受到我们的温暖与力量。” 在对谈最后,我们好奇她创建的中心的名字的由来,她说:“‘美好生活’就是好好生活,对于孤独症孩子们,也应该是如此。” 我们发现,一个由心智障碍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和政府的大龄心智障碍家庭社区融合多级联动支持网络正在搭建,为这些孩子们走出家门、融入社区、走进社会的目标正在做着解困的行动。 时间线 01:45 生活自理和情绪稳定是孤独症孩子们终身要修的必修课 03:26 如果家长执着于孩子的学业,怎么办? 07:05 以让孩子从超市买回酱油为例,谈如何在社区营造融合环境 11:46 孤独症群体“走出来”和“被看见”的意义 14:30 在社区里,理解他人是被他人理解的基础 18:00 “美好家园”的社区融合模式是可被复制推广的吗? 19:10 身边的倡导是最急切的,每个家长都是一个火种 23:25 大龄孤独症患者家长的经验非常宝贵 26:38 孤独症患者家庭最大的心愿 32:36 孤独症患者和家长之间的联系 35:16 当把所有人当作生命共同体来看待 本期嘉宾 詹颖 24岁孤独症孩子的妈妈,武汉市美好家园心智障碍人士家庭支援中心创办人,江岸区丹水池街道汉黄社区妇联执委,武汉市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副主席、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家属工作委员会委员。2024年是她从事以孤独症为主要对象的心智障碍群体康复训练事业第11年。10多年来,美好家园开拓了武汉市大龄孤独症群体居家生活能力及社区融合康复行动的先河。 系列其他单集 对话詹颖(上):想象孤独症孩子18岁时的样子|大龄孤独症群体社区融合解困之路EP1 对话潘启超&周浩然:在逐利的市场上,守护星星的我们需要保持良知|大龄孤独症群体社区融合解困之路EP3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 对话詹颖(上):想象孤独症孩子18岁时的样子|大龄孤独症群体社区融合解困之路EP1
*对话分为上下两集,这是上集 当“星星”们长大:大龄孤独症群体社区融合解困之路 40年前,孤独症首次出现在中国人民的视野中。40年后,我国孤独症患者已超1300万人,且以每年近20万人的速度增长,发病率成为精神类残疾的首位。 人们习惯于将孤独症患者唤作“星星的孩子”,但是总有一天这些孩子也会长大成人。当他们的父母老去和离开,他们将何去何从?包括孤独症在内的所有心智障碍家庭都有着这样的担忧。 16-18岁通常是这些心智障碍患者和家庭的转折点。这个年龄往前,社会帮扶和媒体报道聚焦于他们,关爱和尊重他们的一切可能;往后,当切断了与康复机构、特殊学校的连接后,他们便会隐藏在家中,不再接触社会。这些家庭或筑起高墙,为了保护孩子,让他们留在自己身边,不与社会接触;或辗转于各个康复机构和艺术学校,企图让孩子学会一门技能和与社会强行接轨,好让他们在以后能有照顾自己的能力。 筑起高墙,强行融入,孩子越长大,心智障碍家庭越觉得力不从心。这些努力随着孩子的长大和父母的老去会逐渐坍塌,更有心智障碍患者或主动或被动地步入社会,却因为稀少的工作岗位、难以接纳的社会环境重新隐匿于角落里。 前段时间,我们发布了文章《1300万“星星”的明天:大龄自闭症群体就业之困与解困之路》,探索成年自闭症群体的就业解困之路。与之同样亟待讨论的是,心智障碍家庭难以走出家门、踏出小区,他们或因为敏感他人投来疑惑的眼神,或害怕自己的孩子无法照顾自己。 如何让这些孩子们,度过尊严且稳定的一生? 不是没有人做过尝试。在安徽大别山的山脚下,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孤独症患者的父母,他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再承受社会带给他们的歧视和偏见,共同建设了一个互助式的社区,打造了一个“世外桃源”——星星小镇。企图让他们“星星的孩子”过上有尊严且稳定的一生。 “星星小镇”如同乌托邦一样,既承载着孤独症家庭对实现孤独症社会融入的梦想,却也背负着他们一生对孤独症孩子“老无所依”的焦虑和彷徨。 星星小镇的创建,是对成年孤独症患者解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有益尝试。然而,这种家长自治为主体,耗资巨大的工程也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尽管星星小镇设计了股东迭代招募计划,希望一代一代的孤独症患者家长传承“共治共享”的理念,但实际情况仍需要时间的检验。同时,这种模式似乎难以复制和推广,全国的孤独症家庭分散各处,难以聚集,且这种“乌托邦式”的社区恰如桃花源一般,在城市之外,开辟了一块新的土地生活。但是,有什么方法能让孤独症家庭不离开城市土壤的基础上,也能让孩子们度过有尊严且稳定的一生? 我们带着这些困惑,走进我们的附近。 EP1 在武汉,一个孤独症患者母亲历时10余年搭建了“美好家园”心智障碍家庭支援中心,庇护着一个又一个“星孩”走出家门,来到社区。他们可以在社区超市为妈妈买回酱油,他们也可以走进社区理发店理发,去快递站取快递,在回家路上和出来买菜的邻居奶奶打声招呼。 这个中心的创建者——詹颖女士,在自己生活的小区里打造了一个“自然的环境支持系统”,在十余年间,她创办的中心在残联和社会公益各界的支持下,帮助周围和更多的心智障碍家庭走出家门,来到社区。 接下来的两期播客,我们与这位詹颖女士聊聊。 从作为一名母亲得知孩子确诊孤独症开始聊起,从崩溃与绝望如何调整心态,踏上全国的孤独症康复的学习和求医之路;在面对孤独症孩子时,家长需要重新转变认识孩子的思路;在“附近”的我们,可以为孤独症群体做些什么努力。 在对谈中,她平静地揭开伤疤,向我们讲述自己在孩子小的时候经历的各种困难与崩溃的瞬间:“我觉得这个孩子除了我谁都不能带,我少带5分钟,他就倒退了10分钟一样。” 她也展现出作为女性,作为母亲,作为一名孤独症患者家属的韧性和坚毅:“我们每一个家长都是一个火种,只有当我们出现在大家面前,社会才能感受到我们的温暖与力量。” 在对谈最后,我们好奇她创建的中心的名字的由来,她说:“‘美好生活’就是好好生活,对于孤独症孩子们,也应该是如此。” 我们发现,一个由心智障碍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和政府的大龄心智障碍家庭社区融合多级联动支持网络正在搭建,为这些孩子们走出家门、融入社区、走进社会的目标正在做着解困的行动。 时间线 04:13 孤独症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11:30 过山车般的历程:从崩溃到期待,再从绝望到迷茫 18:13 走出去,发现新的人生轨迹 19:11 “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孩子十八岁的样子?” 22:05 孤独症孩子需要三有:有人教,有地方去,有事儿做 25:59 明确目标:为了孩子未来能独立生活做好准备 本期嘉宾 詹颖 24岁孤独症孩子的妈妈,武汉市美好家园心智障碍人士家庭支援中心创办人,江岸区丹水池街道汉黄社区妇联执委,武汉市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副主席、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家属工作委员会委员。2024年是她从事以孤独症为主要对象的心智障碍群体康复训练事业第11年。10多年来,美好家园开拓了武汉市大龄孤独症群体居家生活能力及社区融合康复行动的先河。 系列其他单集 对话詹颖(下):孤独症社区融合中,理解他人是被他人理解的前提|大龄孤独症群体社区融合解困之路EP2 对话潘启超&周浩然:在逐利的市场上,守护星星的我们需要保持良知|大龄孤独症群体社区融合解困之路EP3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 巴黎奥运场上,女运动员的野心和困境丨女性与解困05
本期简介 当地时间7月26日,2024年巴黎奥运会揭开序幕。 蒙面人手持火炬穿梭巴黎,席琳·迪翁拖着病体在雨中献唱,身披奥运五环旗的女骑士,踏着金属马匹奔驰在塞纳河上。人类在欢呼声中迎来了第一届两性选手各占一半的奥运会。 与奥林匹克五环旗同样升起的还有代表着女性力量的十座女性雕像。 在过去的十几天内,我们持续为运动场上的女性喝彩。 全红婵和陈芋汐以遥遥领先的比分拿下女子双人10米跳台的冠军;从红土地上的八连胜到最后以6-2、6-3战胜维基奇,郑钦文为中国网球赢下了首枚奥运女单金牌;陈梦卫冕女单冠军后,向媒体表示“我们彼此信任”…… 从11岁到61岁,从利落的短发到飞扬的长发,从一米五宽的乒乓球桌到十米高的跳水台,在她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蓬勃的野心和坚定的自信,女性之间惺惺相惜的联结更让人动容。 这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 野心和自信的背后,仍然存在许多细微的“歧视”。女运动员在图片中成为被虚化的背景,接受采访时,女运动员更容易被问到感情问题,镜头更容易捕捉到女运动员“情绪脆弱”的状态。这条路还需要继续走下去。 本期播客,我们与罐罐对谈。从她的硕士毕业论文《Portrayals and Perceptions: The Role of Social Media Representation of Female Athletes in Influencing Young Females’ Consumption of Sports》(《女运动员在社交媒体上的报道对年轻女性参与体育的意愿的影响》)出发,聊聊近三十年来,媒体对女性运动员报道的变化,体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也聊到女性在运动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以及女运动员留在场上的重要性,作为观众和普通女性的我们在生活中还能做些什么。 我们相信西西弗斯推石头的寓意,也无惧对荒诞现实和命运的反抗。这是体育竞技向我们展示的力量,作为女性,我们将在当下和未来,与运动场上的女运动员一起发出“永不投降”的疾呼。 系列介绍 “女性与解困”系列由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联合“女性和媒体”读书沙龙平台联合推出。每期聚焦一个女性领域的热点话题,探讨每一道“困”住女性的难题如何破解,通往一条解困之路。 时间线 01:29 将女性和体育作为硕士论文选题的契机 05:06 体育性别分类 09:55 体育运动中的反刻板印象 16:42 女运动员就必须表现出男性气质吗? 22:09 退役的女运动员去哪儿了? 30:37 媒体报道中,“平淡的歧视” 36:08 女性运动员更容易被呈现出脆弱无助的形象 37:53 女性运动员之间的情感连接 49:53 体育越来越饭圈化了吗? 52:30 媒体对女性运动员报道的变化(取景风格、体育解说的语言选择) 57:02 女性运动员更倾向于看镜头,这是自我客体化的一种表现 1:00:01 女性真的被允许展示自己的野心吗? 1:00:57 奥运比赛期间,民族话语高于性别话语 1:08:10 针对女性话题的发现和讨论很有必要 1:11:30 女性要坚持留在场上 1:17:25 健身是一个可以被量化的清晰可见的进步过程 1:26:32 女性在健身房要大胆发问! 1:29:00 体育是人类通过自身完成对命运的反抗 1:31:08 西西弗斯可能不会胜利,但西西弗斯永不投降 本期嘉宾 罐罐 阿姆斯特丹大学传播学硕士,毕业论文研究方向专注于社交媒体,女性与体育。时常为竞技体育伤心,又时常从竞技体育中获得激励。 本期播客提到的书影音 * 书籍:《成为波伏瓦》《第二性》 * 报道:《电子竞技不相信女性》 * 电影:《老娘与海》 * 论文中提到的媒体内容来源: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Grantland, Gallery | eBaum’s World, MARCA, Sports Gazette, Crewroom, The Mirror, SwimSwam 本期配乐 《Parade》Victor le Masne 《Winner》Conan Gray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 解困者说|个人破产制度:解困诚实而不幸的“个”
本期简介 本期播客聚焦于个人破产这一现实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债务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个人破产制度应运而生。个人破产制度为诚实而不幸者撑起喘息空间,但新制度的落地,无法逃开诸多挑战和误解。 《个人破产第一人,还完债了》这篇文章被评为解困式报道案例库的金牌案例,文章讲述了因创业失败而负债的梁文锦,在深圳个人破产条例实施后,成为第一个以自然人身份进入个人破产程序的债务人的故事。除了按重整计划清偿债务的梁文锦,文章还提到以“清算”、“和解”程序 宣告个人破产的呼羽、张院生的遭遇。深圳试点的个人破产制度,为“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 提供喘息的空间,为各地提供了可参考、可推广的解困路径。 本期播客,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个人破产第一人,还完债了》这篇文章的作者、南风窗记者施晶晶,她将与我们分享这篇报道的创作历程,以及对个人破产制度的思考。 🔗报道原链接:mp.weixin.qq.com 时间线 02:54 个人破产制度的三种程序路径:重整、清算和和解 05:37 为什么选这三个案例进行报道?如何接触到报道对象? 06:31 采访信源的考量 09:17 讨论了报道的目的,即解释个人破产制度的试点和执行流程 11:30 为什么会选择把梁文锦作为主要的叙述对象,整个行文逻辑是怎么考虑的? 13:19 在报道中如何平衡问题的呈现与解决策略的介绍 14:44 报道完成后与采访对象是否有联系?是否有跟进报道的计划? 16:52 关于新制度试点报道的可复制经验 18:32 报道呈现的关键点 22:00 报道发出后的反响,以及读者对个人破产制度的讨论 25:19 解困式报道与解释性报道 27:52 公益组织与媒体的关系的讨论 本期嘉宾 施晶晶 南风窗记者,《个人破产第一人,还完债了》文章作者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 战争、疫情、群体性事件......在报道中遭遇心理创伤,记者该如何自救?
本期简介 在你看来,“记者”是怎样的形象?TA们好像很外向,和谁都能聊得来;TA们好像总在到处跑,在去现场的路上;TA们的文字总是冷静客观;TA们能在稿件发出后,平静地讲述采写经历……但在事情的另一面,我们看到记者有时是“情感劳工”,在采写过程中需要被迫压抑或洋溢自己的情感;有时会被骚扰、被威胁、被网暴;有时会焦虑、烦躁、做噩梦,甚至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我们是观察者,我们是不值得被观察的。”记者手握话筒,却鲜少能向外人讲述自己面临的困境。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Jing、苑苏文、王嘉兴三位记者,一起聊一聊TA们曾遭遇哪些困境,曾承担哪些心理压力,又如何进行自我调节,有哪些建议能给新人记者。 本期嘉宾 Jing 记者,关注冲突、全球与地区发展、援助和人道主义工作等。 苑苏文 前记者、编辑。在一线突发部门有多年记者从业经历,主要报道方向为突发、调查性报道。 王嘉兴 前特稿记者,主要报道方向为社会新闻、突发新闻。是新冠疫情期间第一批抵达武汉的记者之一。 时间线 06:00 Jing在报道加沙局势时感受到的心理冲击最大 12:37 直面死亡:5天前还在通话的采访对象,5天后看到他在空袭中遇难的消息 29:54 在兼顾稿件的文学性和想要做点什么的情绪中感受到无力 32:22 在环境污染、青少年自杀等社会性报道中,感受到新闻事件的复杂性 39:15 嘉兴在武汉疫情中的见闻,以及报道后所经历的PTSD症状 51:54 苏文在多年新闻报道中感受到的国内报道空间和舆论环境变化 56:15 Jing分享心理调节方法,“每天听50次类似抱怨就麻木了,就不会再被困扰” 1:06:47 嘉兴:工作中不避免共情,直面创伤,工作外尽可能关上影响自己情绪的窗口 1:15:23 国内媒体缺少对记者的心理援助,也和当下社会环境缺乏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关注有关 1:17:50 跳脱出职业背景和助人想法,每个人都有权利只为自己的好奇心而工作 1:26:37 对新人记者的建议:永远不要失去作为人的知觉 背景音乐 Esoterica virtù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 把性别作为方法,看见“看不见的女性”丨女性与解困04
本期简介 《看不见的女性》提出:“女性不被看到,也不被记住。”当占全球人口一半的女性被定义为少数群体时,“女性就被设计成可以遗忘的、可以忽略的、可有可无的存在”。 近年来,性别议题越来越活跃在各个公共领域。那么,如何从学术视角来更公允、公开地讨论这个议题?可贵的女性研究者们,正积极地思考着社会的各个面向。她们通过女性的独特视角,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以期推动新秩序的建立。 所以,什么是性别研究?性别研究,究竟在研究些什么?在男性主导的学术领域中进行性别研究会面临哪些挑战?当各个国家、不同学者的理论涌入,但国内尚无性别研究专业,那么对于想要进入这一领域的人,TA们该如何迈出第一步? 本期播客,我们希望通过几位女性研究者的介绍与经验分享,让更多人了解性别研究,或者让一些想要开始进行性别研究的朋友们知道如何入门。 系列介绍 “女性与解困”系列由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联合“女性和媒体”读书沙龙平台联合推出。每期聚焦一个女性领域的热点话题,探讨每一道“困”住女性的难题如何破解,通往一条解困之路。 时间线 02:43 为什么选择性别研究作为研究方向? 10:23 性别研究,究竟在研究些什么? 22:37 中国女性数字游民的生存现状 40:33 性别研究专业的求职者可以做什么工作? 53:29 让性别研究成为大学选修课 1:08:00 男性对自己的生活如此愤怒,又如此困惑 1:29:30 如果再选择一次,就祝我们多一些运气 本期嘉宾 Grace 性别研究学者,专注性别与公益慈善领域的研究与实务。也是婚姻家庭咨询师、专栏作家、脱口秀演员。播客@格巫吱吱。 Jingle 美国大众传播博士在读,研究领域为feminist media studies,主要关注媒介技术、性别和劳动的交叉关系。播客@芝麻开门OpenSesame。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