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妇科疾病、生育节育,隐形身体权力下的女性|女性与解困06
本期简介 “生育不是一次田园牧歌式的经历,而是混合着血与泪的过程。一代又一代的女人的身体,像血色的河流。”作为生育和母职承担的主体,妇科的各项疾病似乎也是难以启齿的。 从怀孕、妊娠、到分娩、育儿,女性似乎没有不痛的选择,但消弭疼痛的选择,真的从始至终不曾存在过吗?生育的疼痛不止源自身体,更植根于灵魂深处。长久的母职荣誉驯化着她们,将忍耐与缄默看做勋章。但平静温和的生育只是如同一面被重新粉刷的白墙,油漆无法填平疼痛的巨大裂痕,只能粉饰出太平的假象。 我们关注女性可能遭受的任何一面的痛苦与困境,包括疾病、创伤与医疗。以多囊卵巢综合征作为一个切点,我们想从女性视角出发讨论、思考,传统医疗都提供了怎样的服务。同时也一起感受在历史长河中,千千万万迭代生存的女性,她们历经生育、节育、疾病之后,和我们共同汇聚发出的声音。 系列介绍 “女性与解困”系列由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联合“女性和媒体”读书沙龙平台联合推出。每期聚焦一个女性领域的热点话题,探讨每一道“困”住女性的难题如何破解,通往一条解困之路。 时间线 1:30 多囊卵巢综合征,到底是什么? 3:14 多囊的症状如何体现 4:42 女性疾痛叙事是什么? 7:38 多囊女性患者的痛苦 10:50 媒体在疾痛叙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19:58 传统的疾痛叙事为何总在积极赋能? 22:54 多囊患者的自身身体实践 28:58 多囊的西中医治疗 32:00 胖多囊与瘦多囊对自身的身体实践 33:33 多囊女性患者如何与家人相处 37:11 女性生育的媒体叙事与生育的疼痛 50:02 产后抑郁 53:15 母职上升,迭代传递 54:45 节育环是什么? 63:22 从生育到绝育,女性皆没有选择 70:01 为什么节育环使用率比男性结扎率更高? 本期嘉宾 汪文迪(Wendi) 中国传媒大学性别传播(media&gender)方向硕士,研究方向是女性疾痛书写/叙事和女性身体相关的议题。论文主题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女性的社交媒体疾痛叙事。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欢迎进入「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www.solutionsjournalismcase.com)寻找更多解法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 客厅聊天室丨“空心病”越来越普遍了吗?怎么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感?
本期简介 什么是“空心病”?有学者将其界定为青年群体由于缺乏支撑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系统,以至于无法对自我的生存境遇进行有效解释与应对的一种精神世界的贫瘠状态。 提出此概念的徐凯文在《三联生活周刊》采访中的讲述则更加易于理解:“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过去20年左右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我对周围人的观察里,有“空心”状态的人不在少数。我认为,这种“空”的背后,可能有很多等待言说的事物——也许是一种深深的创伤,也许是一份竭力挣扎的求生欲,也许是对生命最本真的好奇…… 在讨论当中,我们也数次提到,有“空心病”症状的人,都是在成长过程中非常积极的实践者,他们的心里或许都曾有过一场无与伦比的美丽愿景,此刻也一定在内心深处寻找着什么。 欢迎你来到这里,跟我们一起去感受、去探索、去追问。请把你的手紧紧地跟我们抓在一起,让我们共同织成一张柔软而坚韧的网,托举住你。 *关于“空心病”现象的解困式报道现状梳理,由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成员知了、尚可、番薯共同制作。 时间线 00:01:11 空心病的概念界定 00:07:00 应试教育的缺憾与个人目标的丧失 00:08:02 空心病可能的成因1:长期与自我的感受失联 00:10:45 可能的成因2:外部世界带来的巨大无力感 00:12:14 我反复怀疑自己,选择新闻专业错了吗? 00:15:48 学着认识大环境和历史周期的规律与问题,不轻易将结构问题自我化 00:17:37 朋友告诉我:要睁着眼睛进入这个世界 00:20:32 当处于“空心”的状态时,尝试给自己寻找“同温层” 00:24:28 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介质,是理想主义者需要面对的课题 00:27:15 练习正念,感受每个当下力量的回归 00:27:43 可能的成因3:对生活感知的颗粒度不够细 00:29:00 降低兴奋的阈值,找回小时候的好奇心 00:30:48 感受金桂的香气,让大自然唤起觉知 00:35:33 每个当下都请忠于内心,当下的选择是通往未来的唯一道路 00:37:57 不要觉得往里走是一种逃避,努力地充实自己,以备度过更深的难关 00:42:59 及时觉察身体给自己的信号 00:44:26 允许自己还没有满血复活 00:57:14 学会识别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并行动 01:00:44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01:06:30 我承认,所处的环境仍然在影响着我对自己的评价 01:10:00 我一次次找到并破除了我的“限制性信念” 01:14:19 在与世界交手的过程中,找到更多欣赏自己的证据 本期主持&嘉宾 番薯 前新人媒体记者,现在是18线小博主和自由撰稿人,活着只想做点有意思的事。(个人播客指路:44次日落) 小虫 神经科学研究生在读,目前最爱的事是rua小猫。希望人类都能幸福。 小肥(子旋) 新闻传播研究生在读。 龙恩 野生记者,努力寻找自己的语言。 资料 * 《现代性视角下中国青年“空心病”的诊断与治疗》 - 吴玲 * 《面对“空心病”,心理咨询师为何感到无力?》 - 三联生活周刊 * 《我得“空心病”这几年》 - 南风窗 * 《我们的“空心病”,需要一场心灵“有氧”》 - 冰点周刊 * 《长刀之夜:从魏玛共和国到第三帝国》 - 本杰明·卡特·赫特 * 《被讨厌的勇气》 - 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 《许倬云 92岁,旷野呼唤》 - 人物 * 《世界小史》 - 恩斯特·贡布里希 * 《第二性》 - 波伏娃 * “或许这些家伙不在乎你,但宇宙在乎你,那才是最重要的。”- 《老友记 第七季》 * 《你的夏天还好吗?》 - 金爱烂 * 《午夜巴黎》 - 伍迪·艾伦 * 《好运设计》 - 史铁生 * 《施图茨的疗愈之道》 - 乔纳·希尔 * “我们为体验这些可怜的、美妙的、灿烂的感觉而活。每一种被我们排斥的感情,都是一颗被我们熄灭的星星。”-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黑塞 * “把手握紧,里面什么都没有;把手松开,你拥有的是一切。”- 《卧虎藏龙》李安 后期 大鹅 本期配乐 Reflections - Andrew York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 对话潘启超&周浩然:在逐利的市场上,守护星星的我们需要保持良知|大龄孤独症群体社区融合解困之路EP3
当“星星”们长大:大龄孤独症群体社区融合解困之路 40年前,孤独症首次出现在中国人民的视野中。40年后,我国孤独症患者已超1300万人,且以每年近20万人的速度增长,发病率成为精神类残疾的首位。 人们习惯于将孤独症患者唤作“星星的孩子”,但是总有一天这些孩子也会长大成人。当他们的父母老去和离开,他们将何去何从?包括孤独症在内的所有心智障碍家庭都有着这样的担忧。 16-18岁通常是这些心智障碍患者和家庭的转折点。这个年龄往前,社会帮扶和媒体报道聚焦于他们,关爱和尊重他们的一切可能;往后,当切断了与康复机构、特殊学校的连接后,他们便会隐藏在家中,不再接触社会。这些家庭或筑起高墙,为了保护孩子,让他们留在自己身边,不与社会接触;或辗转于各个康复机构和艺术学校,企图让孩子学会一门技能和与社会强行接轨,好让他们在以后能有照顾自己的能力。 筑起高墙,强行融入,孩子越长大,心智障碍家庭越觉得力不从心。这些努力随着孩子的长大和父母的老去会逐渐坍塌,更有心智障碍患者或主动或被动地步入社会,却因为稀少的工作岗位、难以接纳的社会环境重新隐匿于角落里。 前段时间,我们发布了文章《1300万“星星”的明天:大龄自闭症群体就业之困与解困之路》,探索成年自闭症群体的就业解困之路。与之同样亟待讨论的是,心智障碍家庭难以走出家门、踏出小区,他们或因为敏感他人投来疑惑的眼神,或害怕自己的孩子无法照顾自己。 如何让这些孩子们,度过尊严且稳定的一生? 不是没有人做过尝试。在安徽大别山的山脚下,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孤独症患者的父母,他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再承受社会带给他们的歧视和偏见,共同建设了一个互助式的社区,打造了一个“世外桃源”——星星小镇。企图让他们“星星的孩子”过上有尊严且稳定的一生。 “星星小镇”如同乌托邦一样,既承载着孤独症家庭对实现孤独症社会融入的梦想,却也背负着他们一生对孤独症孩子“老无所依”的焦虑和彷徨。 星星小镇的创建,是对成年孤独症患者解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有益尝试。然而,这种家长自治为主体,耗资巨大的工程也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尽管星星小镇设计了股东迭代招募计划,希望一代一代的孤独症患者家长传承“共治共享”的理念,但实际情况仍需要时间的检验。同时,这种模式似乎难以复制和推广,全国的孤独症家庭分散各处,难以聚集,且这种“乌托邦式”的社区恰如桃花源一般,在城市之外,开辟了一块新的土地生活。但是,有什么方法能让孤独症家庭不离开城市土壤的基础上,也能让孩子们度过有尊严且稳定的一生? 我们带着这些困惑,走进我们的附近。 EP3 除了和美好家园心智障碍家庭支援中心的创始人詹颖女士展开对话外,我们还试图从孤独症家庭的角度出发,从家庭内部的视角了解孤独症患者与其父母在成长与陪伴之路上所经历的各自困境。 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长大与父母的老去会逐渐产生新的照料问题;另一方面,父母的预期和现实情况往往存在极大差距。 詹颖女士给出的解法是打造一个由家庭内部走向附近的支持环境:在家庭内部,家长需要重塑对孤独症的认知,改变与孩子的沟通以及教育方式,而在孤独症孩子的“附近”,作为邻居的我们,更需要认识到孤独症的污名化对孤独症孩子及家庭带来的影响,同时以更包容的心态与孤独症患者的父母共同营造自然的支持环境。 同时,这也引起我们对家庭内部沟通问题的思考。然而,詹颖女士在对谈中所提出的解法“转变观念以及有效的沟通方式”,在家长执行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我们这一期的播客邀请了两位“附近人” ,他们分别是来自美国明苏里达大学正在攻读特殊教育的博士生潘启超,与来自美国明苏里达大学正在攻读应用心理学的博士生周浩然。他们通过以往的研究以及从业经历的分享,带领我们重新理解孤独症患者的家庭沟通,重新认识其治疗干预和相关从业者的职业操守,以及孤独症患者的家长在陪伴孩子们的道路上,应该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 时间线 02:42 入行契机:孤独症群体面临的的现实困境 06:20 缺位的帮助:资源差与信息差 10:40 咨询师培训与患者需求的错位 14:00 社会支持与官方引导的缺位和误导 15:09 家长间分享的重大意义 16:28 社会支持与良性氛围的形成至关重要 19:03 孤独症家庭如何获取可用资源 22:03 孤独症干预服务产业化的挑战 24:17 指导文件的缺位和不规范干预 27:11 孤独症干预机构选择的核查建议 32:13 孩子确诊孤独症后,父母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35:32 在社会支持下建立积极叙事的重要性 39:12 神经多样性与逃脱“疾病模型”的努力和需要 42:20 家长身心支持和新的价值观的树立 本期嘉宾 周浩然 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咨询硕士,目前就读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伴侣与咨询项目博士项目,Findself心理咨询平台负责人。目前研究主要关注创伤及早期家庭逆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临床上从事创伤经历或物质成瘾问题的来访及其家庭工作。 潘启超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硕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特殊教育项目博士候选人,国际委员会认证行为分析师。曾在中国、美国的干预机构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早期密集式行为干预服务。主要研究方向为孤独症儿童社交沟通干预,特殊儿童家庭赋能,心智障碍儿童性教育。 系列其他单集 对话詹颖(上):想象孤独症孩子18岁时的样子|大龄孤独症群体社区融合解困之路EP1 对话詹颖(下):孤独症社区融合中,理解他人是被他人理解的前提|大龄孤独症群体社区融合解困之路EP2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 对话詹颖(下):孤独症社区融合中,理解他人是被他人理解的前提|大龄孤独症群体社区融合解困之路EP2
*对话分为上下两集,这是下集 当“星星”们长大:大龄孤独症群体社区融合解困之路 40年前,孤独症首次出现在中国人民的视野中。40年后,我国孤独症患者已超1300万人,且以每年近20万人的速度增长,发病率成为精神类残疾的首位。 人们习惯于将孤独症患者唤作“星星的孩子”,但是总有一天这些孩子也会长大成人。当他们的父母老去和离开,他们将何去何从?包括孤独症在内的所有心智障碍家庭都有着这样的担忧。 16-18岁通常是这些心智障碍患者和家庭的转折点。这个年龄往前,社会帮扶和媒体报道聚焦于他们,关爱和尊重他们的一切可能;往后,当切断了与康复机构、特殊学校的连接后,他们便会隐藏在家中,不再接触社会。这些家庭或筑起高墙,为了保护孩子,让他们留在自己身边,不与社会接触;或辗转于各个康复机构和艺术学校,企图让孩子学会一门技能和与社会强行接轨,好让他们在以后能有照顾自己的能力。 筑起高墙,强行融入,孩子越长大,心智障碍家庭越觉得力不从心。这些努力随着孩子的长大和父母的老去会逐渐坍塌,更有心智障碍患者或主动或被动地步入社会,却因为稀少的工作岗位、难以接纳的社会环境重新隐匿于角落里。 前段时间,我们发布了文章《1300万“星星”的明天:大龄自闭症群体就业之困与解困之路》,探索成年自闭症群体的就业解困之路。与之同样亟待讨论的是,心智障碍家庭难以走出家门、踏出小区,他们或因为敏感他人投来疑惑的眼神,或害怕自己的孩子无法照顾自己。 如何让这些孩子们,度过尊严且稳定的一生? 不是没有人做过尝试。在安徽大别山的山脚下,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孤独症患者的父母,他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再承受社会带给他们的歧视和偏见,共同建设了一个互助式的社区,打造了一个“世外桃源”——星星小镇。企图让他们“星星的孩子”过上有尊严且稳定的一生。 “星星小镇”如同乌托邦一样,既承载着孤独症家庭对实现孤独症社会融入的梦想,却也背负着他们一生对孤独症孩子“老无所依”的焦虑和彷徨。 星星小镇的创建,是对成年孤独症患者解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有益尝试。然而,这种家长自治为主体,耗资巨大的工程也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尽管星星小镇设计了股东迭代招募计划,希望一代一代的孤独症患者家长传承“共治共享”的理念,但实际情况仍需要时间的检验。同时,这种模式似乎难以复制和推广,全国的孤独症家庭分散各处,难以聚集,且这种“乌托邦式”的社区恰如桃花源一般,在城市之外,开辟了一块新的土地生活。但是,有什么方法能让孤独症家庭不离开城市土壤的基础上,也能让孩子们度过有尊严且稳定的一生? 我们带着这些困惑,走进我们的附近。 EP2 在武汉,一个孤独症患者母亲历时10余年搭建了“美好家园”心智障碍家庭支援中心,庇护着一个又一个“星孩”走出家门,来到社区。他们可以在社区超市为妈妈买回酱油,他们也可以走进社区理发店理发,去快递站取快递,在回家路上和出来买菜的邻居奶奶打声招呼。 这个中心的创建者——詹颖女士,在自己生活的小区里打造了一个“自然的环境支持系统”,在十余年间,她创办的中心在残联和社会公益各界的支持下,帮助周围和更多的心智障碍家庭走出家门,来到社区。 接下来的两期播客,我们与这位詹颖女士聊聊。 从作为一名母亲得知孩子确诊孤独症开始聊起,从崩溃与绝望如何调整心态,踏上全国的孤独症康复的学习和求医之路;在面对孤独症孩子时,家长需要重新转变认识孩子的思路;在“附近”的我们,可以为孤独症群体做些什么努力。 在对谈中,她平静地揭开伤疤,向我们讲述自己在孩子小的时候经历的各种困难与崩溃的瞬间:“我觉得这个孩子除了我谁都不能带,我少带5分钟,他就倒退了10分钟一样。” 她也展现出作为女性,作为母亲,作为一名孤独症患者家属的韧性和坚毅:“我们每一个家长都是一个火种,只有当我们出现在大家面前,社会才能感受到我们的温暖与力量。” 在对谈最后,我们好奇她创建的中心的名字的由来,她说:“‘美好生活’就是好好生活,对于孤独症孩子们,也应该是如此。” 我们发现,一个由心智障碍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和政府的大龄心智障碍家庭社区融合多级联动支持网络正在搭建,为这些孩子们走出家门、融入社区、走进社会的目标正在做着解困的行动。 时间线 01:45 生活自理和情绪稳定是孤独症孩子们终身要修的必修课 03:26 如果家长执着于孩子的学业,怎么办? 07:05 以让孩子从超市买回酱油为例,谈如何在社区营造融合环境 11:46 孤独症群体“走出来”和“被看见”的意义 14:30 在社区里,理解他人是被他人理解的基础 18:00 “美好家园”的社区融合模式是可被复制推广的吗? 19:10 身边的倡导是最急切的,每个家长都是一个火种 23:25 大龄孤独症患者家长的经验非常宝贵 26:38 孤独症患者家庭最大的心愿 32:36 孤独症患者和家长之间的联系 35:16 当把所有人当作生命共同体来看待 本期嘉宾 詹颖 24岁孤独症孩子的妈妈,武汉市美好家园心智障碍人士家庭支援中心创办人,江岸区丹水池街道汉黄社区妇联执委,武汉市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副主席、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家属工作委员会委员。2024年是她从事以孤独症为主要对象的心智障碍群体康复训练事业第11年。10多年来,美好家园开拓了武汉市大龄孤独症群体居家生活能力及社区融合康复行动的先河。 系列其他单集 对话詹颖(上):想象孤独症孩子18岁时的样子|大龄孤独症群体社区融合解困之路EP1 对话潘启超&周浩然:在逐利的市场上,守护星星的我们需要保持良知|大龄孤独症群体社区融合解困之路EP3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 对话詹颖(上):想象孤独症孩子18岁时的样子|大龄孤独症群体社区融合解困之路EP1
*对话分为上下两集,这是上集 当“星星”们长大:大龄孤独症群体社区融合解困之路 40年前,孤独症首次出现在中国人民的视野中。40年后,我国孤独症患者已超1300万人,且以每年近20万人的速度增长,发病率成为精神类残疾的首位。 人们习惯于将孤独症患者唤作“星星的孩子”,但是总有一天这些孩子也会长大成人。当他们的父母老去和离开,他们将何去何从?包括孤独症在内的所有心智障碍家庭都有着这样的担忧。 16-18岁通常是这些心智障碍患者和家庭的转折点。这个年龄往前,社会帮扶和媒体报道聚焦于他们,关爱和尊重他们的一切可能;往后,当切断了与康复机构、特殊学校的连接后,他们便会隐藏在家中,不再接触社会。这些家庭或筑起高墙,为了保护孩子,让他们留在自己身边,不与社会接触;或辗转于各个康复机构和艺术学校,企图让孩子学会一门技能和与社会强行接轨,好让他们在以后能有照顾自己的能力。 筑起高墙,强行融入,孩子越长大,心智障碍家庭越觉得力不从心。这些努力随着孩子的长大和父母的老去会逐渐坍塌,更有心智障碍患者或主动或被动地步入社会,却因为稀少的工作岗位、难以接纳的社会环境重新隐匿于角落里。 前段时间,我们发布了文章《1300万“星星”的明天:大龄自闭症群体就业之困与解困之路》,探索成年自闭症群体的就业解困之路。与之同样亟待讨论的是,心智障碍家庭难以走出家门、踏出小区,他们或因为敏感他人投来疑惑的眼神,或害怕自己的孩子无法照顾自己。 如何让这些孩子们,度过尊严且稳定的一生? 不是没有人做过尝试。在安徽大别山的山脚下,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孤独症患者的父母,他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再承受社会带给他们的歧视和偏见,共同建设了一个互助式的社区,打造了一个“世外桃源”——星星小镇。企图让他们“星星的孩子”过上有尊严且稳定的一生。 “星星小镇”如同乌托邦一样,既承载着孤独症家庭对实现孤独症社会融入的梦想,却也背负着他们一生对孤独症孩子“老无所依”的焦虑和彷徨。 星星小镇的创建,是对成年孤独症患者解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有益尝试。然而,这种家长自治为主体,耗资巨大的工程也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尽管星星小镇设计了股东迭代招募计划,希望一代一代的孤独症患者家长传承“共治共享”的理念,但实际情况仍需要时间的检验。同时,这种模式似乎难以复制和推广,全国的孤独症家庭分散各处,难以聚集,且这种“乌托邦式”的社区恰如桃花源一般,在城市之外,开辟了一块新的土地生活。但是,有什么方法能让孤独症家庭不离开城市土壤的基础上,也能让孩子们度过有尊严且稳定的一生? 我们带着这些困惑,走进我们的附近。 EP1 在武汉,一个孤独症患者母亲历时10余年搭建了“美好家园”心智障碍家庭支援中心,庇护着一个又一个“星孩”走出家门,来到社区。他们可以在社区超市为妈妈买回酱油,他们也可以走进社区理发店理发,去快递站取快递,在回家路上和出来买菜的邻居奶奶打声招呼。 这个中心的创建者——詹颖女士,在自己生活的小区里打造了一个“自然的环境支持系统”,在十余年间,她创办的中心在残联和社会公益各界的支持下,帮助周围和更多的心智障碍家庭走出家门,来到社区。 接下来的两期播客,我们与这位詹颖女士聊聊。 从作为一名母亲得知孩子确诊孤独症开始聊起,从崩溃与绝望如何调整心态,踏上全国的孤独症康复的学习和求医之路;在面对孤独症孩子时,家长需要重新转变认识孩子的思路;在“附近”的我们,可以为孤独症群体做些什么努力。 在对谈中,她平静地揭开伤疤,向我们讲述自己在孩子小的时候经历的各种困难与崩溃的瞬间:“我觉得这个孩子除了我谁都不能带,我少带5分钟,他就倒退了10分钟一样。” 她也展现出作为女性,作为母亲,作为一名孤独症患者家属的韧性和坚毅:“我们每一个家长都是一个火种,只有当我们出现在大家面前,社会才能感受到我们的温暖与力量。” 在对谈最后,我们好奇她创建的中心的名字的由来,她说:“‘美好生活’就是好好生活,对于孤独症孩子们,也应该是如此。” 我们发现,一个由心智障碍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和政府的大龄心智障碍家庭社区融合多级联动支持网络正在搭建,为这些孩子们走出家门、融入社区、走进社会的目标正在做着解困的行动。 时间线 04:13 孤独症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会面临怎样的挑战? 11:30 过山车般的历程:从崩溃到期待,再从绝望到迷茫 18:13 走出去,发现新的人生轨迹 19:11 “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孩子十八岁的样子?” 22:05 孤独症孩子需要三有:有人教,有地方去,有事儿做 25:59 明确目标:为了孩子未来能独立生活做好准备 本期嘉宾 詹颖 24岁孤独症孩子的妈妈,武汉市美好家园心智障碍人士家庭支援中心创办人,江岸区丹水池街道汉黄社区妇联执委,武汉市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副主席、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家属工作委员会委员。2024年是她从事以孤独症为主要对象的心智障碍群体康复训练事业第11年。10多年来,美好家园开拓了武汉市大龄孤独症群体居家生活能力及社区融合康复行动的先河。 系列其他单集 对话詹颖(下):孤独症社区融合中,理解他人是被他人理解的前提|大龄孤独症群体社区融合解困之路EP2 对话潘启超&周浩然:在逐利的市场上,守护星星的我们需要保持良知|大龄孤独症群体社区融合解困之路EP3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 巴黎奥运场上,女运动员的野心和困境丨女性与解困05
本期简介 当地时间7月26日,2024年巴黎奥运会揭开序幕。 蒙面人手持火炬穿梭巴黎,席琳·迪翁拖着病体在雨中献唱,身披奥运五环旗的女骑士,踏着金属马匹奔驰在塞纳河上。人类在欢呼声中迎来了第一届两性选手各占一半的奥运会。 与奥林匹克五环旗同样升起的还有代表着女性力量的十座女性雕像。 在过去的十几天内,我们持续为运动场上的女性喝彩。 全红婵和陈芋汐以遥遥领先的比分拿下女子双人10米跳台的冠军;从红土地上的八连胜到最后以6-2、6-3战胜维基奇,郑钦文为中国网球赢下了首枚奥运女单金牌;陈梦卫冕女单冠军后,向媒体表示“我们彼此信任”…… 从11岁到61岁,从利落的短发到飞扬的长发,从一米五宽的乒乓球桌到十米高的跳水台,在她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蓬勃的野心和坚定的自信,女性之间惺惺相惜的联结更让人动容。 这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 野心和自信的背后,仍然存在许多细微的“歧视”。女运动员在图片中成为被虚化的背景,接受采访时,女运动员更容易被问到感情问题,镜头更容易捕捉到女运动员“情绪脆弱”的状态。这条路还需要继续走下去。 本期播客,我们与罐罐对谈。从她的硕士毕业论文《Portrayals and Perceptions: The Role of Social Media Representation of Female Athletes in Influencing Young Females’ Consumption of Sports》(《女运动员在社交媒体上的报道对年轻女性参与体育的意愿的影响》)出发,聊聊近三十年来,媒体对女性运动员报道的变化,体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也聊到女性在运动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以及女运动员留在场上的重要性,作为观众和普通女性的我们在生活中还能做些什么。 我们相信西西弗斯推石头的寓意,也无惧对荒诞现实和命运的反抗。这是体育竞技向我们展示的力量,作为女性,我们将在当下和未来,与运动场上的女运动员一起发出“永不投降”的疾呼。 系列介绍 “女性与解困”系列由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联合“女性和媒体”读书沙龙平台联合推出。每期聚焦一个女性领域的热点话题,探讨每一道“困”住女性的难题如何破解,通往一条解困之路。 时间线 01:29 将女性和体育作为硕士论文选题的契机 05:06 体育性别分类 09:55 体育运动中的反刻板印象 16:42 女运动员就必须表现出男性气质吗? 22:09 退役的女运动员去哪儿了? 30:37 媒体报道中,“平淡的歧视” 36:08 女性运动员更容易被呈现出脆弱无助的形象 37:53 女性运动员之间的情感连接 49:53 体育越来越饭圈化了吗? 52:30 媒体对女性运动员报道的变化(取景风格、体育解说的语言选择) 57:02 女性运动员更倾向于看镜头,这是自我客体化的一种表现 1:00:01 女性真的被允许展示自己的野心吗? 1:00:57 奥运比赛期间,民族话语高于性别话语 1:08:10 针对女性话题的发现和讨论很有必要 1:11:30 女性要坚持留在场上 1:17:25 健身是一个可以被量化的清晰可见的进步过程 1:26:32 女性在健身房要大胆发问! 1:29:00 体育是人类通过自身完成对命运的反抗 1:31:08 西西弗斯可能不会胜利,但西西弗斯永不投降 本期嘉宾 罐罐 阿姆斯特丹大学传播学硕士,毕业论文研究方向专注于社交媒体,女性与体育。时常为竞技体育伤心,又时常从竞技体育中获得激励。 本期播客提到的书影音 * 书籍:《成为波伏瓦》《第二性》 * 报道:《电子竞技不相信女性》 * 电影:《老娘与海》 * 论文中提到的媒体内容来源: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Grantland, Gallery | eBaum’s World, MARCA, Sports Gazette, Crewroom, The Mirror, SwimSwam 本期配乐 《Parade》Victor le Masne 《Winner》Conan Gray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 解困者说|个人破产制度:解困诚实而不幸的“个”
本期简介 本期播客聚焦于个人破产这一现实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债务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个人破产制度应运而生。个人破产制度为诚实而不幸者撑起喘息空间,但新制度的落地,无法逃开诸多挑战和误解。 《个人破产第一人,还完债了》这篇文章被评为解困式报道案例库的金牌案例,文章讲述了因创业失败而负债的梁文锦,在深圳个人破产条例实施后,成为第一个以自然人身份进入个人破产程序的债务人的故事。除了按重整计划清偿债务的梁文锦,文章还提到以“清算”、“和解”程序 宣告个人破产的呼羽、张院生的遭遇。深圳试点的个人破产制度,为“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 提供喘息的空间,为各地提供了可参考、可推广的解困路径。 本期播客,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个人破产第一人,还完债了》这篇文章的作者、南风窗记者施晶晶,她将与我们分享这篇报道的创作历程,以及对个人破产制度的思考。 🔗报道原链接:mp.weixin.qq.com 时间线 02:54 个人破产制度的三种程序路径:重整、清算和和解 05:37 为什么选这三个案例进行报道?如何接触到报道对象? 06:31 采访信源的考量 09:17 讨论了报道的目的,即解释个人破产制度的试点和执行流程 11:30 为什么会选择把梁文锦作为主要的叙述对象,整个行文逻辑是怎么考虑的? 13:19 在报道中如何平衡问题的呈现与解决策略的介绍 14:44 报道完成后与采访对象是否有联系?是否有跟进报道的计划? 16:52 关于新制度试点报道的可复制经验 18:32 报道呈现的关键点 22:00 报道发出后的反响,以及读者对个人破产制度的讨论 25:19 解困式报道与解释性报道 27:52 公益组织与媒体的关系的讨论 本期嘉宾 施晶晶 南风窗记者,《个人破产第一人,还完债了》文章作者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 战争、疫情、群体性事件......在报道中遭遇心理创伤,记者该如何自救?
本期简介 在你看来,“记者”是怎样的形象?TA们好像很外向,和谁都能聊得来;TA们好像总在到处跑,在去现场的路上;TA们的文字总是冷静客观;TA们能在稿件发出后,平静地讲述采写经历……但在事情的另一面,我们看到记者有时是“情感劳工”,在采写过程中需要被迫压抑或洋溢自己的情感;有时会被骚扰、被威胁、被网暴;有时会焦虑、烦躁、做噩梦,甚至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我们是观察者,我们是不值得被观察的。”记者手握话筒,却鲜少能向外人讲述自己面临的困境。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Jing、苑苏文、王嘉兴三位记者,一起聊一聊TA们曾遭遇哪些困境,曾承担哪些心理压力,又如何进行自我调节,有哪些建议能给新人记者。 本期嘉宾 Jing 记者,关注冲突、全球与地区发展、援助和人道主义工作等。 苑苏文 前记者、编辑。在一线突发部门有多年记者从业经历,主要报道方向为突发、调查性报道。 王嘉兴 前特稿记者,主要报道方向为社会新闻、突发新闻。是新冠疫情期间第一批抵达武汉的记者之一。 时间线 06:00 Jing在报道加沙局势时感受到的心理冲击最大 12:37 直面死亡:5天前还在通话的采访对象,5天后看到他在空袭中遇难的消息 29:54 在兼顾稿件的文学性和想要做点什么的情绪中感受到无力 32:22 在环境污染、青少年自杀等社会性报道中,感受到新闻事件的复杂性 39:15 嘉兴在武汉疫情中的见闻,以及报道后所经历的PTSD症状 51:54 苏文在多年新闻报道中感受到的国内报道空间和舆论环境变化 56:15 Jing分享心理调节方法,“每天听50次类似抱怨就麻木了,就不会再被困扰” 1:06:47 嘉兴:工作中不避免共情,直面创伤,工作外尽可能关上影响自己情绪的窗口 1:15:23 国内媒体缺少对记者的心理援助,也和当下社会环境缺乏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关注有关 1:17:50 跳脱出职业背景和助人想法,每个人都有权利只为自己的好奇心而工作 1:26:37 对新人记者的建议:永远不要失去作为人的知觉 背景音乐 Esoterica virtù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 把性别作为方法,看见“看不见的女性”丨女性与解困04
本期简介 《看不见的女性》提出:“女性不被看到,也不被记住。”当占全球人口一半的女性被定义为少数群体时,“女性就被设计成可以遗忘的、可以忽略的、可有可无的存在”。 近年来,性别议题越来越活跃在各个公共领域。那么,如何从学术视角来更公允、公开地讨论这个议题?可贵的女性研究者们,正积极地思考着社会的各个面向。她们通过女性的独特视角,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以期推动新秩序的建立。 所以,什么是性别研究?性别研究,究竟在研究些什么?在男性主导的学术领域中进行性别研究会面临哪些挑战?当各个国家、不同学者的理论涌入,但国内尚无性别研究专业,那么对于想要进入这一领域的人,TA们该如何迈出第一步? 本期播客,我们希望通过几位女性研究者的介绍与经验分享,让更多人了解性别研究,或者让一些想要开始进行性别研究的朋友们知道如何入门。 系列介绍 “女性与解困”系列由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联合“女性和媒体”读书沙龙平台联合推出。每期聚焦一个女性领域的热点话题,探讨每一道“困”住女性的难题如何破解,通往一条解困之路。 时间线 02:43 为什么选择性别研究作为研究方向? 10:23 性别研究,究竟在研究些什么? 22:37 中国女性数字游民的生存现状 40:33 性别研究专业的求职者可以做什么工作? 53:29 让性别研究成为大学选修课 1:08:00 男性对自己的生活如此愤怒,又如此困惑 1:29:30 如果再选择一次,就祝我们多一些运气 本期嘉宾 Grace 性别研究学者,专注性别与公益慈善领域的研究与实务。也是婚姻家庭咨询师、专栏作家、脱口秀演员。播客@格巫吱吱。 Jingle 美国大众传播博士在读,研究领域为feminist media studies,主要关注媒介技术、性别和劳动的交叉关系。播客@芝麻开门OpenSesame。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 共创《解困式报道指南》:一场来自不同职业的“解困”头脑风暴
本期简介 日前,由知名新闻学者方可成执笔,共益资本论出品的《解困式报道操作指南》上线公开测试,邀请认同解困式报道的伙伴们加入“审读人”,在《解困式报道操作指南》beta版添加批注、发表评论,一起来完善。 带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审读人”,也用各自的眼光来翻阅这本指南。带着理解与惑,我们开启了一场“置身事内”的读书会,不仅希望通过对话互相启发,也希望把一个更完善的版本呈现给需要这本指南的更多人。本期节目就是这期读书会的精华版回顾。 * 如果你也感兴趣,欢迎点击此处试读《解困式报道操作指南》beta版。 什么是《解困式报道指南》 由知名新闻学者方可成执笔,共益资本论出品,旨在为想要尝试解困式报道的新闻从业者提供实用指南,在此要感谢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的慷慨资助,以及胡世鑫、梁晓菲、周子豪几位新闻研究者的辛勤工作。 《解困式报道指南》系统考察了解困式报道在国内外的最新实践,并访谈了20余位供职于国内主流媒体、并有解困式报道创作经验的新闻从业者,相当完整地回答了当前新闻从业者关于解困式报道的困惑,比如,解困式报道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解困式报道?一篇成功的解困式报道包括哪些要素?文中既有通俗易懂的理论阐释,更列举了大量的新闻案例,甚至有具体的技术操作指引。 与谈人&时间线 01:30 黎宇琳(共益资本论主理人): 为什么要有《解困式报道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10:35 芮昕怡(中国传媒大学学生): 《指南》是一本工具书 12:15 庄子(共益资本论): 《指南》体现了报道案例的价值 15:53 杨一卉(中国人民大学学生): 《指南》补足的知识盲区 17:22 刘舒雨(黑龙江大学学生): 《指南》为什么适合新闻学生读 19:11 马靖雯(自由撰稿人): 如何向人解释“解困式报道”,原本是个问题 59:12 郝宏国(石家庄北极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指南》回应了社区治理的痛点 ———— 以下是其他精彩内容: 23:22 解困式报道怎么对抗“政治性抑郁”? 35:51 不够完美的解困式报道,也有意义 47:26 写解困式报道,记者需要“慢下来”吗? 50:26 记者的判断力失效的时候,该怎么办? 1:12:12 和项飙一样回到“附近”,在身边寻找解法 1:14:48 “解困式报道”能不能激发民间力量? 1:29:55 “新黄色新闻”让人沮丧,我们还能做什么?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 共益论沙龙×解困|新闻人如何推动世界向前?关于《解困式报道指南》
本期简介 最近几年,解困式报道被许多心怀新闻理想的传媒人、学者所接受,但大家的困惑是,具体如何将这一理念在真实的新闻场景里落地——如何寻找选题、如何找到合适的受访人,乃至于如何谋篇布局、设置议程,创作出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传媒作品? 《解困式报道指南》希望回应这些问题。同时,此报告也将展示解困式报道如何在呈现社会问题的同时,引导公众看到希望,激发人们参与社会进步的积极性。 我们十分确定:对于认同解困式报道的新闻从业者,无论是新人还是老手,这一小册子都将为你提供许多启发。 什么是《解困式报道指南》 由知名新闻学者方可成执笔,共益资本论出品,旨在为想要尝试解困式报道的新闻从业者提供实用指南,在此要感谢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的慷慨资助,以及胡世鑫、梁晓菲、周子豪几位新闻研究者的辛勤工作。 《解困式报道指南》系统考察了解困式报道在国内外的最新实践,并访谈了20余位供职于国内主流媒体、并有解困式报道创作经验的新闻从业者,相当完整地回答了当前新闻从业者关于解困式报道的困惑,比如,解困式报道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解困式报道?一篇成功的解困式报道包括哪些要素?文中既有通俗易懂的理论阐释,更列举了大量的新闻案例,甚至有具体的技术操作指引。 本期嘉宾 黎宇琳 共益资本论主理人 陈显玲 深圳大学教师&深度训练营发起人 方可成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新闻实验室主理人 时间线 03:33 为什么要有《解困式报道指南》 20:57 做解困式报道,记者需要什么? 28:02 报道需要从实践中得来经验 44:58 新闻媒体如何推动变化发生?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 女性发展:她们为何决定去中东和拉美?丨女性与解困03
本期简介 2023 年 12 月 24 日,联合国妇女署发布文章《2024年国际妇女节:“投资女性:加速进步”》。文章中提到当下多重危机的社会环境下,实现两性平等、加快妇女进步的重要性。 从【政府的官方发展援助(ODA)】来看,针对“性别平等”目标的资助仅占ODA的4%,而惠及妇女权益组织(包括政府和非政府性质)的资助仅占0.3%,完全针对妇女权益组织的资助仅为0.13%。 综合数据来看,最终只有不到1%(0.94%)的性别相关援助被真正分配给妇女权益组织。 女性发展仍旧道阻且长,如何能够帮助女性发展是当下亟需讨论的话题。 本期节目将围绕“女性发展”的话题进行讨论,我们邀请到“女性与媒体读书会”书友菜菜和【拉美NGO工作者,性别投资团队“翻山”价值投资组研究员】思齐。菜菜受《罩袍之刺》的影响,决定只身前往那些女性状况堪忧的国家,并在中东地区和非洲一些国家有了很多不同且具体的在地体验。思齐在几个拉美国家有丰富的女性主义在地实践经验并一直致力于推动性别投资。“女性与解困”系列第三期,我们试图从两位年轻女性身上找到女性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的更多可能。 系列介绍 “女性与解困”系列由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联合“女性和媒体”读书沙龙平台联合推出。每期聚焦一个女性领域的热点话题,探讨每一道“困”住女性的难题如何破解,通往一条解困之路。 时间线 02:28 三八妇女节的由来 05:35“妇女”一词背后的年龄和婚姻映射 06:42 语言是一种权力 10:31 为什么联合国妇女署将“投资女性”作为 2024 年国际劳动妇女节主题? 17:10 多种交叉议题中女性的弱势身份 22:10 投资女性不仅仅是一个“用钱解决”的问题 28:26 虽然她们破碎、充满苦难,但眼神依然坚韧 29:33 在中东,身为中国人的特权——首先是一个中国人,其次是一个女人 31:26 当我穿上布卡罩袍后,他们夸赞我“真美” 40:21 非洲马赛部落的“割礼”习俗 46:18 在拉美农村,感受到了当地的男性凝视。 48:22 女性发展中最重要的是女性意识的觉醒。 56:06 我们需要更多的女性企业家 01:00:37 女性发展是一件需要公民参与的事 01:01:28 了解自己的身体,我们需要性教育 本期嘉宾 思齐 拉美NGO工作者,性别投资团队“翻山”价值投资组研究员。在拉美几个国家有着丰富的女性在地实践经验。 菜菜 “女性与媒体”读书会书友,在大二升大三时选择 gap 一年,128天穿越亚非中东八个国家,对中东地区的女性处境有非常不同且具体的感受。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 我的老板厌女症状:谈谈职场性别歧视问题丨女性与解困02
本期简介 上期节目中,“女性和媒体”读书沙龙平台负责人徐迎春、千千律师事务所律师吕孝权为我们解读了“冰岛全国女性大罢工事件”。回到附近,职场中女性受到的权益侵害、性别歧视、性骚扰事件也不胜枚举。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完善了预防和处置性骚扰制度机制,明确提及“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下列措施预防和制止对妇女的性骚扰……”。 本期节目中,两位遭遇职场困境的女性谈到各自职场中的有毒氛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职场中对女性实施剥削、性别歧视的,有可能是在职场父权制文化耳濡目染下成为帮凶的女性。徐迎春、吕孝权为她们和更多女性支招:在遭受职场性骚扰,应该怎么做?应该如何利用法律维权,如何取证? 系列介绍 “女性与解困”系列由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联合“女性和媒体”读书沙龙平台联合推出。每期聚焦一个女性领域的热点话题,探讨每一道“困”住女性的难题如何破解,通往一条解困之路。 时间线 04:32 律师事务所群里的一份简历,合伙人关注点竟然在女性三围? 08:12 我的女老板不能接受男性应聘者化妆 19:24 女老板告诉我上班要化妆、穿裙子 27:50 已婚男领导与公司年轻女性同居了 29:16 纵容职场性骚扰者的董事长 30:26 父权制等级文化充斥的职场氛围 41:02 职场性骚扰如何界定? 48:38 对于“权力不平等”存在的误解 01:05:30 针对职场性骚扰,法律条文为女性“撑腰” 01:12:20 一个员工遭受职场性骚扰,应该怎么做? 01:17:36 职场性骚扰取证困难,该怎么办? 本期嘉宾 徐迎春(Spring) 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女性和媒体”读书沙龙平台打造者。曾在浙江电视台从事电视新闻记者多年,后任职国际环保组织从事环境传播工作,并在大学任教多年,研究领域为新媒体及边缘群体文化研究。 吕孝权律师 目前任职于“千千律师事务所”。千千律所依托原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成立,致力于推动包括妇女等社会弱势群体权益状况的改善和国家公益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 Mia 被职场整顿的00后,打工身份:社媒运营,兴趣广泛的i人,对我来说好好爱自己就是在践行女性主义。 灯莲 一位有朴素价值观的法学初学者。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 如何办一支「民间救援队」?|对话武汉微光救援队组织者
本期简介 成立于2020年1月初的武汉“微光”救援队,即将步入属于他们的第4年。 从疫情期间组建车队运送物资,到2023年8月驰援涿州参与水灾救援、12月支援甘肃地震灾区,这个纯公益团队的身影从未缺席。“微光虽弱,仍有力量”,他们坚持用行动传递温暖和希望,其真正展现的,也正是普通人的坚韧和力量。而这,就是他们带来的点点星光。 这样的民间力量是因何而凝聚的?成立至今,“微光”曾面临过怎样的难题,又是如何尝试化解的?我们和“微光”救援队的组织者嘞皮聊了聊,从一个自发团队的运转经验与不足出发,探究当下应急救援行业所共同面临的困境。 * “微光”在疫情期间于多地参与执行一线防疫消杀任务 * 涿州水灾期间,“微光”队员前往驰援 * “微光”驰援甘肃地震 本期嘉宾 嘞皮,湖北黄冈人,98年生。做过涂鸦(曾经依赖绘画走出抑郁)、尝试创业、开过装修店、汉堡店。在疫情到来后关闭了门店,发起了一支车队负责物资转运工作。这支车队就是如今武汉“微光”救援队的前身。 时间线 01:34 因支援武汉组队,“但当时我们也没有口罩” 03:40 取名“微光”,从“救助”转战“救援” 04:39 应急救援队伍的困境,说白了就是没钱 07:35 如何成为一名正式队员? 09:25 要培训半年到一年,才能出任务 10:36 “微光”的救援任务模式 12:17 涿州救援,是支援同盟队伍,也是一种实战训练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 插播一则招新消息 我们是由共益资本论、新闻实验室、深度训练营联合发起、招募的“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志愿团队”,致力于推广一种新型报道模式:解困式报道。解困式报道希望在揭露社会困境的同时,提出科学严谨的、行之有效的解困方案,并进一步呼吁各方参与到解困的具体实践之中。目前,我们的志愿团队主要由高校学生和青年媒体人组成,活动主要围绕着搭建中国第一个解困式报道案例库网站开展。同时,我们也会组织配套的解困式报道知识培训、邀请知名媒体人进行经典解困案例分享等活动。 🔥现在,团队第四期招募正在进行中。 详情点击此处查看
- 罢工的冰岛女性,为何种“平等”而战?丨女性与解困01
本期简介 2023年10月24日,冰岛女性发起了自1975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女性罢工。这次罢工的口号为——“你管这叫平等吗?”。主办罢工的“冰岛公共工会联合组织”指出,清洁、护理等主要由女性从事的工作薪酬过低,而且在某些行业中,女性工资仍比男性低21%。 而除了薪资方面的差异,在实际的职场体验中,女性又会感知到哪些由性别带来的社会伤害?“女性与解困”系列第一期,我们着重聊聊“在职场上会出现怎样的性别问题”。 系列介绍 “女性与解困”系列由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联合“女性和媒体”读书沙龙平台联合推出。每期聚焦一个女性领域的热点话题,探讨每一道“困”住女性的难题如何破解,通往一条解困之路。 时间线 03:19 冰岛女性发起了自 1975 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女性罢工(注:本播客录制于2023年,音频中“今年”指2023年) 05:30 从罢工3小时到罢工一整天,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 14:47 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平等? 23:01 一项研究表明,女性被很多行业隔离 27:25 把“绝对禁止”变为“适当限制” 31:58 对于女性的两种特殊保护 43:00 什么是同工同酬? 56:59 企业招聘的性别歧视变得更为隐匿 1:04:52 应对招聘性别歧视,应该建立一套刚性问责机制 本期嘉宾 徐迎春(Spring) 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女性和媒体”读书沙龙平台打造者。曾在浙江电视台从事电视新闻记者多年,后任职国际环保组织从事环境传播工作,并在大学任教多年,研究领域为新媒体及边缘群体文化研究。 吕孝权律师 目前任职于“千千律师事务所”。千千律所依托原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成立,致力于推动包括妇女等社会弱势群体权益状况的改善和国家公益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 -END- 你可以在这些平台收听全部节目:小宇宙、网易云播客、QQ音乐、即刻、喜马拉雅FM搜索「解困」,欢迎评论、留言,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jiekunshibaodao@163.com 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网站:www.solutionsjournalismcase.com 「解困」播客在小宇宙已开通赞赏功能,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小额赞赏鼓励一下,我们会将收到的赞赏全部用于维系公益组织的运转,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