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P065专访作家周志文:像突然间接通了天线
這是怪正常的第065期節目。專訪作家、學者、台大退休教授周志文先生。 請把手機或者電腦的音量調到最大,抽一段安靜的時間,好好收聽。我敢保證,受益匪淺。 在《怪正常的EP014周志文:書生意氣》這期節目中,我們介紹過周老師的部分作品。 這次趁著最新散文集《記事與隨想》的出版,我們採訪了83歲的周志文。 這次專訪,周老師從他的生命歷程、觀察角度、知識構成分析了他的寫作,尤其是散文寫作。我們不僅聊散文集《記事與隨想,也聊了他七十餘年的創作生涯。 周志文是我們來台灣四年以來,發現散文寫作第一的作家,他寫音樂專欄,寫茶、酒,寫孔子、孟子、王陽明的思想研究,寫藝術批評,時事評論,也寫小說。 少年時代隨寡母漂泊到台灣,憑著文學的力量,一路做到台大教授,並去捷克授課。 他習慣站在邊緣處,站到黑暗中觀察這個世界的人和事,並以平等悲憫的筆寫下這一切。 我们和周老师聊了聊什麼是好的散文寫作,知識儲備、生命經驗、人品、性格與文章的關係。討論了他為什麼寫作,在文學創作中遇到的困境、傷害及欣喜與感動。聊到因為文章,周老師與李敖、余光中的交集,也說到梵高的作品《拉克老的收割》給他的生命帶來的慰藉。 在周老師台北的家中,我們聊了一個下午。他不僅對事物有自己的洞見,還非常會講故事。 少年時代,在台灣宜蘭羅東,周志文住處離妓院不遠。其中一個場景讓他念念不忘: 羅東多雨,有一年連續四十天見不到太陽。終於有一天早上,天放晴時,少年周志文上學路上看到在阳光下,平日几乎只在夜间出现的妓女们,在太阳底下晒被子,相互帮忙洗头,捉虱子,周围是晾晒出来的被子,还有欢笑声。 周志文突然覺得世界變得靈動起來,在初升的陽光下,這些卑微的妓院裡的人,也有閃亮的歡樂。 「借著陰暗的背景發現光亮的可能性」是周志文終其一生的創作視角。採訪臨近結束時,周老師特別提醒我,「不安的材料往往是文學里相當重要的東西。要寫作,要找到在你生命中驚悚的部分。欣赏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昂揚,一定要知道同時期,他還有五首鋼琴奏鳴曲和五首晦暗無比的弦樂四重奏。」 本期主播: 振江@北方,胡人,前媒體人,自由撰稿人 Zoe @南方,漢人,前媒體人,文化創意策劃人 特邀嘉賓: 周志文,作家,學者,台大退休教授 視覺:DSt. 「怪正常的」播客,分享兩岸藝文風景,每隔週週四上午七點更新。 在同名微信公眾號、Spotify和蘋果播客都可以找到我們,歡迎分享節目給你的朋友。 「怪正常的」是由媒體人趙振江、Zoe發起的文化品牌,包含podcast、繁體出版、策展、工作坊等內容,亦創造、收集、分享一切奇怪、有活力的念頭。一南一北、一山一海,共振發聲,在彼此之間,也在兩人和這世界之間。
- EP064 岛屿、流动、海洋,专访Cinema at Sea冲绳环太平洋国际电影节 策展人翁煌德
這是怪正常的第064期節目。 這期節目,我們採訪台灣影評人協會常務理事、臉書專頁《無影無蹤》主筆、Cinema at Sea沖繩環太平洋國際電影節策展人翁煌德。 翁煌德專職策展、評論與採訪,其影視評論分析見於各大媒體,曾赴戛納、聖丹斯、全州等國際影展進行報導,致力於電影文化推廣,與人文歷史研究。 節目中,我們聊到翁煌德從一個影迷到電影節策展人的成長之路。也請他分析了對韓國、日本和台灣等不同地區,不同類型電影節的比較。尤其請他分享了他擔任策展人的Cinema at Sea沖繩環太平洋國際電影節的定位與目標。 目前有十五萬讀者的臉書專頁《無影無蹤》第一次爆火,是2015年《刺客聶隱娘》上映期間,翁煌德批評陳文茜對侯孝賢導演的採訪。他在參加陳文茜與侯孝賢導演對談後,撰文《陳文茜荒腔走板訪侯導紀實》,引發台灣各大媒體關注。但成為台灣頭部電影自媒體的關鍵,在於翁煌德個人強烈的分享慾及每天發兩篇文章的自律。 至於電影策展,在採訪中,翁煌德甚至可以追溯到小學時期,他為同學們分享卓別林的電影。談到如今作為策展人參與創辦的,Cinema at Sea沖繩環太平洋國際電影節,他從沖繩的歷史與文化談起,分享了島嶼、移民、流動、在地文化保存、海洋等關鍵詞,並都有精彩的案例。 他也談到對台灣電影發展的一些觀察和判斷,一併供大家参考。 節目中見。 本期主播: 振江@北方,胡人,前媒體人,自由撰稿人 Zoe @南方,漢人,前媒體人,文化創意策劃人 特邀嘉賓: 翁煌德,台灣影評人、臉書專頁《無影無蹤》主筆、沖繩環太平洋國際電影節策展人。 視覺:Dst. 「怪正常的」播客,分享兩岸藝文風景,每隔三週週四上午七點更新。 在同名微信公眾號、Spotify和蘋果播客都可以找到我們,歡迎分享節目給你的朋友。 「怪正常的」是由媒體人趙振江、Zoe發起的文化品牌,包含podcast、繁體出版、策展、工作坊等內容,亦創造、收集、分享一切奇怪、有活力的念頭。一南一北、一山一海,共振發聲,在彼此之間,也在兩人和這世界之間。
- EP063 《大景》出版:张赞波新作捕捉内蒙古皇家草原上的奇异风景与欲望游戏
這是怪正常的第063期節目。分享獨立紀錄片導演、作家贊波最新的非虛構作品《大景:內蒙古『皇家』草原上的奇異風景和慾望遊戲》。 (其中第14分鐘與第38分鐘處,被迫刪除了談《大路:高速中國里的工地紀事 》被禁一事的內容,造成理解上的斷裂,敬請諒解。) 2015年,我在媒體工作時,採訪了張贊波,彼時他的非虛構作品《大路:高速中國里的工地紀事》剛在大陸出版。 採訪後,寫了文章,並邀請張贊波在當時供職的媒體開了問答專欄,他接受讀者的提問。2025年12月22日到2016年2月17日之間,斷斷續續,一共有137個提問,114個回復。 當年最後一次聯繫時,他的一位遠房親戚在北京被騙,問我媒體是否會報道導。我當時在文化組,把信息轉給調查組的同事,後來此事就沒有了下文。我一直很愧疚沒能幫上忙。 沒想到,闊別九年後,能再次和張贊波見面。2024年,張贊波來台灣宣傳他的新書《大景:內蒙古『皇家』草原上的奇異風景與慾望遊戲》。 而我在三年前,來台灣生活。我們際遇不同,卻在台灣重逢。 當年,他的坦誠和直接讓我印象深刻。這次見面,我們頗有亂世劫後重逢的感覺,他提到,當年隻身深入詐騙窩點,把親戚救了出來。讓我心下稍感寬慰。 2015年12月11日,在北京因为《大路》遇到張贊波。彼时,他為一條公路,為時代、蒼生,為螻蟻、灰塵立傳。 2024年12月22日,因為《大景》在台灣相聚。他為網紅,為草原,馬和狼,瘟疫,「低端人口」,為草木寫書。 他對時局的針砭有多麼刻薄,就有多麼真實,他對孩子多麼溫柔對極權就多麼憎惡。他的眼有多冷心就有多熱。 他的書寫「有多麼沉重,就有多麼輕盈」。 帶贊波兄逛基隆市時,路過城隍廟,想起城隍爺每年出巡都會有家將跟隨兩側發鹹光餅。且家將們都是自費做餅免費發放。去年參加日巡與夜巡,發現他們幾乎只發餅給老弱婦孺。 張贊波也是發餅的人。願老天保佑發餅的人。 這期節目,不僅聊《大景》,也聊《大路》,更聊張贊波的多聲部創作人生。但這一切,其來有自。 在2024年年底出版的第二部非虛構作品中,張贊波不僅書寫內蒙古草原上的直播網紅,更寫到被人類慾望挾持的動物——馬與狼,也寫到2015年以來他的生命經驗,還原他第一本非虛構作品《大路》被禁的過程,也寫到了疫情期間的情況,堪稱一部獨立知識分子的心靈史。 如是我聞 ———《大景》讀後 如果物質的匱乏與精神的枷鎖 是所有詩人的試刀石 那麼張贊波 在此間叮噹作響 擲地有聲 (磨損胸中萬古刀) 他有八十萬顆字彈 三千六百五十天耐心 八斗才華 十分與草原狼馬狗狽的共情 還有繼承自父親的孤傲與貧窮 以下附上2015年,張贊波回答讀者提問的內容,或許有心的讀者得以窺見,張贊波何以成為張贊波。 张赞波 纪录片导演、作家 我是张赞波,《大路:高速中国里的工地纪事》一书的作者、纪录片《大路朝天》的导演。 2005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以后,我曾用笔名“北太西”写作影评、诗歌,后成立渐近线电影工作室,专事独立纪录电影创作。我持续关注中国高速发展下的个体尊严与生存境遇,主要作品有《天降》《恋曲》《有一种静叫庄严》《红白蓝》等。 《大路》这本书是我潜伏在高速公路工地,耗时三年写作而成。这是一次两种载体的个人写作,也是一次个人视角的田野调查。三年多来,我尽力让自己身处事件现场,让自己在其中匍匐得更低,从而去记录下那些很有可能迅速消失在历史中的景象和声音。有关高速公路崛起背后的利益纠葛、人情冷暖以及中国独立纪录片制作的相关问题,来问我吧。 我是圆圆的豆子:2015-12-26 我们毕业要拍摄一部纪录片,我准备拍人物记录的,能给我一点建议吗?怎样可以让片子更吸引人。 张赞波:吸引人?去拍爱情动作片吧。 陈圆脸:2015-12-22 我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与电影专业无关,喜欢写作,也想自己拍一部片子,偏纪实自己写剧本,很小的那种,只是自己表达的一个出口,您觉得有没有哪些是需要准备和注意的? 张赞波:如果有足够强的表达欲望,那想拍就去拍吧。有困难再在实际中去解决,永远不要被还未来临的困难或危险吓倒了。 羊小妖怪:2015-12-27 除了繁体字,大陆版和台版内容上有区别吗? 张赞波:略有删节。但不影响整体叙事和结构。同时简体版也增补了数万字。 王静:2015-12-27 江苏 张老师你好,刚读完你的大路,笑着哭着愣着看完的。我是一名筑路者的妻子,我们20岁的时候相爱,十年来,我去过一个又一个工地,我们的十年,由一条条新路,一座座新桥见证!可是,我们是真的苦!张导是否考虑过纪录我们这个群体? 张赞波:你好!非常感谢你阅读拙著和来信,完全能理解筑路者家属的不易,你说的对,国家的发展会见证你们的付出。真心祝愿你全家新年吉祥,幸福如意! 花香小镇:2016-01-15∙ 山西 张导好,我想知道您将自己归属于中国电影史上的第几代导演? 张赞波:2016-01-19∙湖南 断代导演 祭酒僧:2015-12-27 看了你的书,作为一名修路人,感觉很真实,也让我对于自己从事的这份工作有了一个反思。感谢。 张赞波:2015-12-27∙北京 善良的人才会言反思。也感谢你,预祝你新年快乐,人生之路平安顺意! 破小狗:2015-12-28 生活里怎么拍摄孩子的小记录片 张赞波:2015-12-28∙ 北京 小孩子的剧情片不好拍,但纪录片应该是比较好拍的,因为他们率真,不会掩饰,只要你能获得他们的信任、准许你用摄像机对着他们的话,应该就没多大的问题了。 C:2015-12-27四川 (o^^o)请问张导是怎么融入拍摄对象群体的呢? 张赞波:2015-12-27北京 尊重你的拍摄对象,耐心地倾听他们,真诚相待他们。 罗翛翛:2015-12-22∙ 四川 关于《大路》记录片,你聚焦的最核心问题是什么?通过这个你想向观众表达什么?此外有何种渠道可以观看你的纪录片? 张赞波:2015-12-22北京 发展的均衡性和有序性;是否体现对人本身的尊重。 我的纪录片一般只有小范围放映。没有公映。有时网络上有,有时没有。 卡尔加里庄园:2015-12-22陕西 张导,未看过你的纪录片,想问问溆浦到怀化这段高速路经过地区的人文背景于你有何感触? 张赞波:2015-12-22∙北京 人文深厚,历史悠久。屈原、林则徐、沈从文都在此地留下过足迹,当这些都被发展浪潮淹没时,你才更会百感交集。 山楂树:2015-12-22∙ 北京 请教张老师,想要拍一部纪录片的话,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张赞波:2015-12-22∙ 北京 给你的摄像机充好电,吃饱一点,包里带点干粮,吻别你的女朋友,出发吧。 居虚:2015-12-22∙ 山东 是什么支持你的? 张赞波: 一口气。 本期主播: 振江@北方,胡人,前媒體人,自由撰稿人 Zoe @南方,漢人,前媒體人,文化創意策劃人 本期提到的作品: * 《大路:高速中裡的工地紀事》,張贊波 * 《大景:內蒙古‘皇家’草原上的奇異風景與慾望遊戲》,張贊波 * 《天降》,紀錄片,導演,張贊波 * 《大路朝天》,紀錄片,導演,張贊波 * 《有一種靜叫莊嚴》,紀錄片,導演,張贊波 * 《春山來客》,藝術實驗片,導演,張贊波 * 《春行即景》,藝術實驗片,導演,張贊波 視覺:DSt. 「怪正常的」播客,分享兩岸藝文風景,每隔三週週四上午七點更新。 在同名微信公眾號、Spotify和蘋果播客都可以找到我們,歡迎分享節目給你的朋友。 「怪正常的」是由媒體人趙振江、Zoe發起的文化品牌,包含podcast、繁體出版、策展、工作坊等內容,亦創造、收集、分享一切奇怪、有活力的念頭。一南一北、一山一海,共振發聲,在彼此之間,也在兩人和這世界之間。
- EP062 阎连科:拉开聊斋的帷幔
《聊齋誌異》里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故事? 這是怪正常的第062期節目。我們分享作家閻連科的兩本書《聊齋本紀》和《聊齋的帷幔》。 談狐說鬼歷來是中國文化的小傳統,被排斥在主流之外。但這條隱線卻綿延千年。山東聊城的落第秀才蒲松齡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耗費畢生精力,收集撰寫的近500個鬼狐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 但因為題材涉及鬼怪,諷刺科舉、官貪等社會現實,一直受到官方的打壓。 三百年後,出生在河南的另一位書生接續了蒲松齡的香火,他不僅用文本細讀、中西對照的方式,以現代的觀念揭開《聊齋誌異》的帷幔,讓讀者得窺蒲松齡隱秘的心事和彼時的底層社會生活;更親自下場改寫《聊齋誌異》,並命名為《聊齋本紀》。 這位書生叫閻連科,堪稱蒲松齡三百年來一知音。 這期節目,我們閒聊《聊齋誌異》的接受史,其中閻連科的這兩本書居功甚偉。他如何拉開聊齋的帷幔,又如何敘述聊齋的本末?在這兩本書中,不僅可以看到蒲松齡的心事,亦可讀到閻連科的熱情和雄心。 節目裡見。 本期主播: 振江@北方,胡人,前媒體人,自由撰稿人 Zoe @南方,漢人,前媒體人,文化創意策劃人 視覺:DSt. 「怪正常的」播客,分享兩岸藝文風景,每隔三週週四上午七點更新。 在同名微信公眾號、Spotify和蘋果播客都可以找到我們,歡迎分享節目給你的朋友。 「怪正常的」是由媒體人趙振江、Zoe發起的文化品牌,包含podcast、繁體出版、策展、工作坊等內容,亦創造、收集、分享一切奇怪、有活力的念頭。一南一北、一山一海,共振發聲,在彼此之間,也在兩人和這世界之間。
- 怪正常的EP061 在台湾随妈祖徒步300公里
這是怪正常的第061期節目。我們聊一聊台灣的媽祖信仰。 特別介紹我們隨白沙屯媽祖徒步的經驗。我和Zoe在2022年、2023年、2024年都隨白沙屯媽祖徒步過。2023年我和朋友、紀錄片導演國煜更是全程參加了白沙屯媽祖九天的徒步活動。 節目裡,我們也邀請了國煜和製片人莆馨一起來分享對媽祖信仰的認識,及隨白沙屯媽祖徒步帶來的衝擊。 如果想瞭解台灣,媽祖信仰絕對是其中一個必要的窗口。就請你隨著音頻和照片,和我們一起回到2023年隨白沙屯媽祖徒步的路上吧。 本期主播: 振江@北方,胡人,前媒體人,自由撰稿人 Zoe @南方,漢人,前媒體人,文化創意策劃人 特邀嘉賓: 國煜,紀錄片導演 莆馨,製片人,科教工作人員 視覺:DSt. 「怪正常的」播客,分享兩岸藝文風景,每隔三週週四上午七點更新。 同名微信公眾號、Spotify和蘋果播客都可以找到我們,歡迎分享節目給你的朋友。 「怪正常的」是由媒體人趙振江、Zoe發起的文化品牌,包含podcast、繁體出版、策展、工作坊等內容,亦創造、收集、分享一切奇怪、有活力的念頭。一南一北、一山一海,共振發聲,在彼此之間,也在兩人和這世界之間。
- 播客EP060 平地抠饼
收听节目,请移步「怪正常的」微信公众号:播客EP060 文学的野夫:为神守夜。 https://mp.weixin.qq.com/s/4kbAm2ncbj3usRwxCaF9gg?token=834363003&lang=zh_CN 這是怪正常的第060期節目,我們在台北採訪作家土家野夫,在他作為臺灣師範大學駐校作家,新書出版之際。 節目中,我們聊了聊野夫三部曲《江上的母親》、《國鎮》、《孤島》的創作緣起,梳理了野夫文學素養的構建過程,探討他如何擴展母語的表達空間,如何以素王的心態寫作,為神守夜。如何宣導民間修史,個體創作。 不是活在真空中,就知道在中國如此書寫的難度和要付出的代價。多年前魯迅先生提到「中國人的脊梁」——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土家野夫配得上這脊梁二字。 「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僕後繼的戰鬥,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繼續抄魯迅先生的文章,「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我們聊了兩個半小時,刪刪減減,能發出來的只有這一個小時。權當管中窺豹吧。 歡迎收聽。 本期主播: 振江@北方,胡人,前媒體人,自由撰稿人 Zoe @南方,漢人,前媒體人,文化創意策劃人 特邀嘉賓: 土家野夫,作家 視覺:DSt. 「怪正常的」播客,分享兩岸藝文風景,每隔三週週四上午七點更新。 在同名微信号、Spotify和蘋果播客都可以找到我們,歡迎分享節目給你的朋友。 「怪正常的」是由媒體人趙振江、Zoe發起的文化品牌,包含podcast、繁體出版、策展、工作坊等內容,亦創造、收集、分享一切奇怪、有活力的念頭。一南一北、一山一海,共振發聲,在彼此之間,也在兩人和這世界之間。
- EP059 金马八项入围,《漂亮朋友》剧组台北访谈:来情欲自由的怀抱
這是怪正常的第059期節目,我們在台北金馬影展現場,採訪入圍八項大獎的《漂亮朋友》劇組,在耿軍導演下榻的酒店,我們和導演、演員們一起聊了聊。 話題涉及劇組成員聽到入圍消息的反應,演員做的功課,導演對選景、台詞的考量,採訪時間是11月22日下午。 當天中午的金馬入圍午宴上宣佈,《漂亮朋友》奪得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 《漂亮朋友》的故事依舊發生在「鶴崗宇宙」,只是這次導演耿軍難得奉獻出了一部「純愛」電影。作品被金馬執行長聞天祥譽為「華語同志電影天花板」、「頂天立地的作品」,「打破俊男美女的角色設定,卻呈現高明的幽默感、開放的態度,精彩的節奏讓評審看了歎為觀止!」 在訪談中,耿軍表示《漂亮朋友》就是一部愛情喜劇,疫情期間的生活經驗,讓他覺得我們更需要幽默和愛。 我也在這部電影裡,體驗到了久違的人的體面和尊嚴,而不是刻板的性少數群體形象。寒帶藝術和寒帶愛情是怎樣的,這次的創作和以往有哪些相同與不同,在歡樂的採訪現場,喝著台灣的小米酒,我們聊得意猶未盡。 隔天(23日)就是61屆金馬的頒獎典禮,《漂亮朋友》入圍的獎項有:最佳劇情片、導演、男主角、原著劇本、攝影、原創電影音樂、原創電影歌曲、剪輯。 備注:為配合訪談時間,這期節目延時發佈,敬請見諒。 ▲《漂亮朋友》奪得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圖為導演耿軍和演員徐剛領獎|自網絡 ▲《漂亮朋友》演員徐剛 |照片提供:法國黑鰭 ▲《漂亮朋友》劇照|照片提供:法國黑鰭 ▲《漂亮朋友》劇照|照片提供:法國黑鰭 ▲《漂亮朋友》劇照|照片提供:法國黑鰭 ▲《漂亮朋友》導演耿軍 本期主播: 振江@北方,胡人,前媒體人,自由撰稿人 Zoe @南方,漢人,前媒體人,文化創意策劃人 特邀嘉賓: 耿軍,《漂亮朋友》,導演 徐剛,《漂亮朋友》,演員 薛寶鶴,《漂亮朋友》,演員 張迅,《漂亮朋友》,演員 王梓行,《漂亮朋友》,演員 视觉:DSt. 「怪正常的」播客,分享兩岸藝文風景,每隔週四上午七點更新。 在同名微信公眾號、Spotify和蘋果播客都可以找到我們,歡迎分享節目給你的朋友。 「怪正常的」是由媒體人趙振江、Zoe發起的文化品牌,包含podcast、繁體出版、策展、工作坊等內容,亦創造、收集、分享一切奇怪、有活力的念頭。一南一北、一山一海,共振發聲,在彼此之間,也在兩人和這世界之間。
- 怪正常的EP058 体验阿美族年祭:越过第五道浪
這是怪正常的第058期節目,分享對台灣都蘭阿美族年祭的體驗與觀察。 阿美族是台灣當前16個原住民族之一,我們特地邀請阿美族導演龍男,和以漢族身份加入阿美族年齡階級「拉中橋」的小矛,一起來聊聊阿美族的文化風俗、制度傳承與個體生命經驗。 鈴鐺聲開始在大街小巷裡傳揚開來,那是部落裡還未晉階為年齡階級(約5年一個階級)的青少年「巴卡路耐」(Pakarongay)在部落裡穿梭「報佳音」傳遞訊息,這群12至16歲左右的男孩出現時,表示部落年祭即將開始了。 當我騎著機車(摩托車)趕到台東都蘭時,朋友小矛正在協助阿美族部落族人搭建帳篷。用來支撐帳篷的竹子都是山上新砍的,還帶著嫩綠的葉子。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阿美族這個群落。 今年七月,我有幸圍觀體驗台東都蘭阿美族的年祭儀式,能有這樣難得的機緣,多虧Zoe的多年老友龍男和小矛。龍男全名龍男·以撒克·凡亞思(Lungnan Isak Fangas)本身就是阿美族,小矛全名李昶憲,雖然是漢族,但也加入了阿美族的「年齡階級」組織,並獲阿美族族名「不告」(pokaw)。 阿美族的年祭儀式是部落每年最重要的內部儀式,並不對外開放,但由於其中的開幕式、閉幕式、舞蹈比賽都在公共廣場舉辦,也不限制觀光客的圍觀。 因為朋友的邀請,我有幸作為拉放(阿美族語「客人」之意)全程體驗都蘭阿美族的年祭祭典,不僅和觀光客一起欣賞他們在廣場上的各種舞蹈表演比賽,還列席每晚的會議,參與他們的海祭,對阿美族的風俗文化有了一些切身的體認,同時也對兩位朋友作為阿美族成員的生命體驗有了些許同情之理解。 整場年祭活動下來,我從阿美族族人身上,感受到久違的人的尊嚴。長者有長者的體面與威嚴,青年有青年的擔當,少年有少年的活力,各個年齡階級長幼有序,各有傳承,真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邀請我的「拉中橋」年齡階級朋友的T恤衫上寫有一句阿美族俗諺aka la lima,意為「不要被打敗」,鼓勵人遇到困難時不要輕易放棄,勇於面對。 「拉中橋」成員、台東大學教授蔡政良介紹,「這個勉勵他人突破困境之語,來自都蘭部落阿美族人與海洋長期互動下產生的知識,作為一種人生哲理的譬喻。aka la lima 直接翻譯為『不要被第五個拿走』,『第五個』指涉的就是人或船要出海時所遭遇的第五道浪(saka lima a taperik),越過第五道浪之後,就會進入海浪較為平穩的外海,便於從事漁獵相關的活動。」 蔡政良把阿美族的這句諺語用作他新書的名字——《第五道浪之後——阿美族水下獵人的海洋知識與傳統海域的保育與管理》,這本書正是他對自己作為阿美族成員的身體實踐與理論研究的總結。他所在的「拉中橋」年齡階級把這句話引用來作為組織的口號。作為「拉中橋」的客人,我在體驗2024年阿美族年祭的整個過程後,尤其能體認到這句諺語的力量與阿美族古老的智慧。 年祭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不只少年的腿,拉中橋的歡快,千人舞的壯觀,就這樣圍成圈不斷跳舞不斷喝小米酒的酣畅,族人隨時的幽默,還有弟弟在哥哥面前流下的眼淚,嚴格的會議程序,背後嚴密的組織制度…… 當時我在日記寫到: “擊壤歌捕魚歌採集歌狩獵歌 米酒歌 開心歌 生活之歌 篝火” 如果以上,僅僅是我作為旁觀者的感受,那麼節目裡,我們和阿美族年祭真正的參與者龍男、小矛一起聊一聊,各種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什麼是年齡階級?年齡階級是如何命名的?不同年齡階級間存在怎麼樣的關係?年祭的意義與形式有何變化?除了「越過第五道浪」,原住民還有哪些智慧諺語? 歡迎你參與討論。 注:節目中提到的Suming是「圖騰樂隊」的主唱。 都蘭阿美族拉中橋階級,約為45歲到53歲之間。 本期主播: 振江@北方,胡人,前媒體人,自由撰稿人 Zoe @南方,漢人,前媒體人,文化創意策劃人 特邀嘉賓: 龍男·以撒克·凡亞思(Lungnan Isak Fangas),阿美族,拉中橋成員,紀錄片導演 小矛(pokaw),漢族,拉中橋成員,自由編導,從事影視攝影,現場收音 视觉:DSt. 「怪正常的」播客,分享兩岸藝文風景,每隔週四上午七點更新。 在同名微信公眾號、Spotify和蘋果播客都可以找到我們,歡迎分享節目給你的朋友。 「怪正常的」是由媒體人趙振江、Zoe發起的文化品牌,包含podcast、繁體出版、策展、工作坊等內容,亦創造、收集、分享一切奇怪、有活力的念頭。一南一北、一山一海,共振發聲,在彼此之間,也在兩人和這世界之間。
- EP057 罗漪文:重写越南文学史的雄心
這是怪正常的第057期節目,介紹《越南現代小說選 》。我們採訪了該書的主編、譯者羅漪文。 十三歲隨父母從越南移居台北的她,如今已在台灣清華大學中文系教《紅樓夢》,課餘時間也幫越南移工做司法通譯。我們在台北吃過北平上園樓的山西菜後,聊了兩個多小時。 話題涉及越南的歷史、現實、文學,越南人在全球的生存與流動,越南人在台灣的處境等。最重要的是,我們圍繞《越南現代小說選 》展開文本細讀,從語言、節奏、傳統、文化等維度,聊了聊越南文學以及越南文學史。 歷史會越來越證明這本書的重要性。 讀過台灣春山出版社的《越南現代小說選 》,採訪完該書的主編、譯者羅漪文後,我得出這樣的結論。書封上寫到:「《越南現代小說選》是台灣首部從越南文直接翻譯的小說選。」可能很少人知道這句話的份量。 《越南現代小說選》收錄了六位越南作家的小說,四篇短篇小說,兩篇中篇小說的節選。所選作品跨越六十年,呈現出越南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在動蕩時局中的命運。 這些小說包括南高《志飄》(Chí Phèo),蘇懷《另外三個人》(Ba người khác)選譯,日進《難眠之夜》(Giấc NgủChập Chờn)選譯,阮氏瑞宇《一個下午》(Một buổi chiều),阮輝涉《水神的女兒》(Con gái thủy thần),阮玉四《無盡的稻田》(Cánh đồng bất tận),它們分別反映了越南法殖民期、南北越時期以及現代初期的社會現實。 其中的每篇小說都有其獨特的主題和風格。作家南高的《志飄》 經常被拿來和《阿Q正傳》相比,同樣描述農民在動蕩時局中的無奈和掙扎。但和阿Q不同的是,同樣是無業遊民的志飄,曾在機緣巧合之下品嘗過愛情的滋味,甚至差點因此變成一個「好人」。 被官方主流承認、德高望重的作家蘇懷,寫過大量符合意識形態的作品後,在晚年,以半回憶的方式呈現北越土改運動的殘酷事實,小說名為《另外三個人》,展現了社會變革中人性的複雜面。尤為獨特的是,他以施暴者的角度來重現越南土改運動的真相。 《難眠之夜》 則描寫了越南內戰期間,同村青年互相仇視廝殺的情景。 阮氏瑞宇《一個下午》寫一個鄉村女教師離開故鄉,闖到大城市西貢(胡志明市)的經歷,以女性自我覺醒為 主軸,兼而展現當時越南的複雜社會局勢. 阮輝涉《水神的女兒》寫工業時代的農民處境,涉及越南的歷史傳統,現代化走向,和南高的《志飄》遙相呼應,新、舊時代的農民,都要面對越南多變複雜的現實。被認為是「作家中的作家」的阮輝涉才華橫溢,對越南歷史傳說、當代詩歌都有深刻的吸收和轉化,這些都成為他創作的養分。 阮玉四《無盡的稻田》暗含禽流感、環境保護、女性身份等諸問題,這位相對年輕的創作者呈現出極大的潛力,目前仍在文壇活躍。她對「趕鴨子上架」式的情感、妓女的命運、父子、父女畸形的關係、心理創傷有極為精彩的呈現。這些小說不僅有助於瞭解越南文學的概貌,而且非常有代表性,涵蓋了從殖民時期到現代初期的越南,既有浪漫主義也有現實主義甚至超現實主義的作品. 六篇作品之外還有羅漪文附在書前的主編、譯者序《遲來的越南文學風景》,她概要的梳理了越南文學的現狀和傳播,尤其在華文世界的傳播。胡志明國立大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大學文學系助理教授阮福安的《導讀 〈越南文學簡史〉》一文,勾勒了越南文學史的基本框架。 羅漪文文中提到的越南文學風景的遲來,主要針對台灣讀者。大陸很早就關注越南文學,《世界文學》雜誌翻譯刊登過不少越南文學作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就出版過《越南現代小說選讀》三冊。 「越南現代小說選讀」是大陸各外語院校越南語專業高年級的一門重要必修課,北大社出版的《越南現代小說選讀》正是作為高校的教材使用的。 在越南,主流文學史的論述基本從從法國殖民時期開始到以北方為主的革命戰爭,革命文學的觀點被當做全越南的文學觀點,延續到現在1955年到1975 發展出來的南越的文藝是被否定的,越南統一以後,南方的觀點更是被忽略和掩蓋的。 在主編和翻譯這本《越南現代小說選》時,羅漪文正是想把被忽略或者被淹沒的南方觀點提出來,收在這本選集裡。比如解放前的南方作家日進 、阮氏瑞宇的作品,即使在現在的越南也很難出版。也只有在台灣,才可以做這麼一本把文學性放在第一位的越南現代小說選集。 越南歷經各種勢力的統治,法國、日本、美國和蘇聯,最後胡志明帶領的北方共產主義勢力勝出,其中在各種勢力統治下的民眾生活不同,羅漪文很在意被掩蓋的南越的聲音。 或許源於羅漪文的天賦,她很善於傾聽。 除了這本《越南現代小說選》的主編、譯者的身份,羅漪文還是台灣清華大學中文系的教師,講授紅樓夢和現代中文寫作;她也是一位寫作者,最新出版的作品是《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 做文學翻譯時,她能聽到越南作品中的節奏和文學質地;在當老師時,學生願意和她講心裡話,有的學生上了她的越南文學課後,悄悄跑來和她說,「老師,我媽媽也是越南人,我甚至都不知道她的越南名字」;創作《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這本非虛構作品,更是她為越南移工做翻譯時累積的素材。 作為一個移民社會,台灣目前已經有70萬移工,50萬新住民。越南移民二代已經到了上大學的年紀,他們也需要瞭解母親的國家與文化。 羅漪文也屬於越南移民二代群體中的一員。13歲時,她隨父母從西貢(胡志明市)遷居台北木柵。 羅漪文父親曾為越南記者,當時政府對人民施行嚴密的政治控制,家裡被搜出200美元,父親被帶走勞改七年,出獄五年後,帶著家人遷居台北木柵。 此後,求學讀書,自小便有的語言天賦幫助了她,來到台灣後羅漪文幾乎沒遇到語言上的隔閡。她在越南時便身處必須同時講越南話、潮州話、廣東話和華語的家庭環境。老師見她國語成績好,便建議她大學志願填中文系。此後,她不僅在台灣清華大學中文系念到博士畢業,並且還在該校教中文。 幼時在越南讀過的文學作品一直滋養著她,父親的朋友知道這個女孩喜歡讀書,也總會輾轉帶了越南的文學書給她作禮物。象牙塔教書之外,羅漪文也參與社會工作,一次機緣巧合下,羅漪文接受邀請,在一家專營東南亞書籍的書店「燦爛時光」講授越南文學。 那大概是2020年左右的事情,在「燦爛時光」講越南文學六講,現場聽眾不超過十人,但羅漪文還是認真備課,翻譯作品文本。她當時不會料到,台下的聽眾之一正是春山出版社未來的編輯莊舒晴。 莊舒晴很關注來台灣的東南亞移工,大學時就做過相關領域的志工,畢業後還曾在NGO工作過,也曾在一位越南神父那裡工作過,她深知台灣移工和新住民群體的龐大,也瞭解台灣人對東南亞移工的刻板印象,無非是外勞和外配,沒有文化,沒有文學和電影,好像他們只是會勞動的工人而已。 在書店聽到羅漪文的越南文學六講時,莊舒晴就印象深刻,當她做了出版社編輯後,很自然地聯繫羅漪文做出版。雖然台灣出版市場不大,出這樣硬核的文學書頗有風險,但一直關注東南亞移工群體的莊舒晴知道「上了大學的新二代是時候要瞭解媽媽的國家與文化了,他們可以讀一些比較嚴肅難讀的書。」她和春山出版社的總編莊瑞琳報題,選題通過。 這本台灣首部由越南文直接翻譯的《越南現代小說選》順利出版,來自南越的的作品與北越的作品,在台灣乃至華人世界同台登場。 訪談中,我們請羅漪文用越南語分享了阮炳的詩歌。事後,寫信求教朗讀的文本,羅漪文回信如下: 振江、Zoe: 昨天的詩拼貼重組自阮炳《我回故鄉》+《他鄉新年》的一些零星句子。 我匆匆翻譯如下: Giang hồ sót lại mình tôi Quê người đắng khói, quê người cay men. 江湖只剩下我 異鄉酒辣異鄉菸苦 Tết này chưa chắc em về được Em gửi về đây một tấm lòng Ai bảo mắc duyên vào bút mực Sòng đời mang lấy số long đong Người ta đi kiếm giàu sang cả Mình chỉ mơ hoài chuyện viễn vông Khốn nạn, tưởng yêu thì khó chứ Không yêu thì thực dễ như không! 新年佳節恐難歸 預託心意飛故里 誰教羈絆筆墨緣 賭局半生盡坎坷 他人遍尋金富貴 吾身只是空遐想 該死,以為愛情難 不愛其實更簡單 漪文 本期主播: 振江@北方,胡人,前媒體人,自由撰稿人 Zoe @南方,漢人,前媒體人,文化創意策劃人 特邀嘉賓: 羅漪文,《越南現代小說選 》主編、譯者,台灣清華大學助理教授,作家 視覺:DSt. 「怪正常的」播客,分享兩岸藝文風景,每隔週四上午七點更新。 在同名微信公眾號、Spotify和蘋果播客都可以找到我們,歡迎分享節目給你的朋友。 「怪正常的」是由媒體人趙振江、Zoe發起的文化品牌,包含podcast、繁體出版、策展、工作坊等內容,亦創造、收集、分享一切奇怪、有活力的念頭。一南一北、一山一海,共振發聲,在彼此之間,也在兩人和這世界之間。
- EP056 村上龙:老以何养 55岁开始的人生
這是怪正常的第056期節目,介绍日本作家村上龍的作品《55歲開始的Hello Life》,也聊老年的味道。 老年的味道 老之將至,其味也臭? 讀日本作家村上龍的作品《55歲開始的Hello Life》(大陸翻譯為《永遠不要說你老了》),生出切身的恐懼感來,其中關於味道的描述,尤其讓人心驚。 這部中篇小說集收錄了五個故事,書中的主角都或主動,或被動的退休了——是「過了人生的中點,設法重新出發的中高齡者。」——並且大多是不得志的人,勉力維持餘下的人生。 主角旁邊的配角亦有類似的狀態。第一篇小說《婚姻介紹所》中的女主角志津子,離婚後去相親,卻發現相親對象「身上散髮出一股熟悉的臭味。跟前夫一樣,中高齡男性特有的臭味,令人心情無法平靜。」 志津子的腦海浮現出同事小山的話「現在的日本男人到底怎麼了?我不想和時下的一群臭男人一起搭乘狹窄的電梯。因為年輕男人是汗臭味,大叔則是老人臭。」 老人臭是什麼臭?酸、霉、濁。 小說《再做一次翱翔天際的夢》裡,剛從一家小出版社離職的因藤茂雄處在擔心自己成為遊民(流浪漢)的恐懼中,卻不期然遇到了淪為遊民的小學同學。尋到同學寄居的地方,他果然聞到了一直以來最害怕的遊民身上的味道——「獨特的,像是在熬煮什麼時的發酵臭味。」 遊民同學已經病入膏肓,拜託因藤茂雄將一封信和戒指交還母親。出身富商之家,因為和父親決裂,離開家庭並淪為遊民的同學,為了掩蓋身上的臭味,噴灑了廉價的女式香水,如此一來,臭味卻變得更加強烈刺激了。 以上兩篇小說涉及到的是老年人生理性的臭。《露營車》里則有精神崩壞的臭。 富裕太郎被大型傢具廠商優退,優退(提前退休)制度的特別加發金很吸引他。「如此一來,不但可以還完房貸,而且可以靠退休金、存款,以及幾年後開始領取的年金過活。經濟上應該不用擔心。」書中寫到,「富裕的計劃是,開中型的露營車,和妻子到日本全國各地旅行。」 實際操作起來,卻發現夢想豐滿,現實骨感。首先是太太也有自己的安排,並不想隨他四處旅行。他自以為是的規劃和安排了一切,其他家人卻也並不買賬。甫一退休,夢想計劃落空,無事可幹,開始日夜焦躁,甚至到了站不起來的地步。 終於到了要看心理醫生的地步。實際上,富裕太郎用以為的好意侵佔了妻子的時間。世上最大的自私,不過是要求別人按照你的生活方式來活,尤其可惡的是冠以「我是為你好」的名頭。 死抱過往的陳舊經驗作為量尺,衡度整個世界和年輕一代,不知變通,正是老而不死是為賊。 看起來是因為退休後,經濟、權力關係的改變,導致書中主人公的困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的依賴與信任關係的瓦解與重新建構。 老年到底是什麼味道? 藝術家倪祥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個展「大家都來看你了」,也探討了老年人的生活狀態,老年照護的樣貌。我向他請教關於「老年味道是什麼?」他回應,「我覺得是肥皂,所以(在展場)放了各種肥皂,一種清潔的/抹除異味的刻意香味。」 台北車站和龍山寺是台灣遊民的聚集地,每次路過此地,總會聞到瀰漫其間的獨特味道——酸、臭、濁,熬煮什麼時的發酵臭味。 看《55歲開始的Hell Life》,老想到這種味道,以往路過兩地,也曾暗自擔心,自己會加入他們的行列。 2023年,隨白沙屯媽祖徒步三百公里。走到後來,發現身上已經自帶了遊民的味道。還未初老就擁有了這種老年的味道。不同的是,一路看到風景無數,也因為這次徒步的經驗,更好地融入台灣,交到幾個朋友。所謂依賴和信任的關係,也有新的發展。 最重要的是,那場漫長的徒步,有機會從潛意識的碎片中,打撈過往記憶,並重組。這讓我意識到,我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如此,就不再懼怕老年的味道,無論是生理還是精神上的。 老以何養,也許,除了現實的及早規劃,還有精神層面的狀態更新。 本期主播: 振江@北方,胡人,前媒體人,自由撰稿人 Zoe @南方,漢人,前媒體人,文化創意策劃人 視覺:DSt. 「怪正常的」播客,分享兩岸藝文風景,每隔週四上午七點更新。 在同名微信公眾號、Spotify和蘋果播客都可以找到我們,歡迎分享節目給你的朋友。 「怪正常的」是由媒體人趙振江、Zoe發起的文化品牌,包含podcast、繁體出版、策展、工作坊等內容,亦創造、收集、分享一切奇怪、有活力的念頭。一南一北、一山一海,共振發聲,在彼此之間,也在兩人和這世界之間。
- EP055 九龙城寨:文武场 异见场 自由场 生死场
這是怪正常的第055期節目,我們和香港詩人、學者陳智德一起聊九龍城寨的前世今生。 「我從來沒有進去過。」在台北忠孝東路談到九龍城寨時,香港詩人、學者陳智德斬釘截鐵地回答。儘管他自小在城寨外圍的九龍城活動,但從未想過再進一步,踏入城寨。 「我的媽媽和姨婆在九龍城有房子和店鋪,我小時候經常在那裡走動,走動的地方和九龍城寨僅僅一街之隔。」陳智德回憶,「從小媽媽和姨婆就對我說『千萬不要進九龍城寨,進去就出不來,裡面有鬼哦』。」 另一個關於九龍城寨的記憶是,父親帶他去九龍城寨外圍去看牙醫。如今每次看牙醫都會想起那次刻骨銘心的經驗,牙齒還未完全鬆脫就被生生拔掉,少年陳智德發出遠比實際疼痛慘烈的嚎叫來抗議父親。但父親下次,還是照例把他帶到這家牙醫診所,因為父親要照顧牙醫朋友的生意。由於九龍城寨屬於三不管地帶,沒有執照的牙醫,可以在此地經營。 三不管地帶的九龍城寨,屬於世界的飛地。 當時香港禁買的狗肉在城寨內如常販售,毒品和情色場所遍地開花,黑社會幫派接管了此地,暗中自有一套邏輯和秩序。 實際上,九龍城寨是佔地僅三個半足球場大的建築群。繁盛時期聚集了五萬人,堪稱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社區之一。這麼多人,只有兩個廁所,兩個出水口。垃圾遍地飛,老鼠和蟑螂隨處出沒,由於建築密度太高,幾乎難見天日。 有條件的人,都希望盡早離開城寨。 但離開之前,九龍城寨確實是寸土寸金的香港,所謂金融天堂,難得的中轉站,接納底層窮人的所在。 陳智德認識住在九龍城寨的朋友,後來朋友在拆遷之前,就離開了城寨。 1991年11月28日,香港啓動首輪清拆。至1994年,九龍寨城正式清拆,居民遷至其他公共屋邨,遺址改建成九龍寨城公園,於1995年8月啓用。 我們日後看到的九龍城寨,更多是在攝影作品、影視作品、甚至遊樂園、遊戲中。 無論是加拿大攝影師格雷格‧吉拉德(Greg Girard)和英國建築師林保賢(Ian Lambot)於1993年合著出版之書籍,2015年翻譯成中文版的《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還是電影《功夫》、《攻殼機動隊》、《銀翼殺手》;位於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日進町一座名為 Warehouse 的室內遊樂場(佈局仿照九龍城寨,已於2019年11月17日結束營業),都能看到九龍城寨的影子。 如今五十五歲的陳智德早過了「怕鬼」的年紀。三年前,他辭去香港的教職,帶著一百多箱書漂泊到台灣討生活,並傳播香港文學的星火。 這一天我們在台北一家山西餐廳用過餐後,就近找了一個地方聊九龍城寨與香港。陳智德開講之前,先和我們要了紙筆,畫了一張地圖。 地圖上,九龍城寨在中間,周邊是九龍城、宋皇臺、大海。 地圖的右上角,陳智德寫了四個關鍵詞:歷史、居民(內外)、影視、想像。 接下來的一個半小時,他從這四個維度聊九龍城寨。實際上九龍城寨不僅是香港的縮影,也是所有世間的烏托邦與修羅場。 如題九龍城寨:文武場 ,異見場 ,自由場 ,生死場。 以下附上陳智德(陳滅)寫香港的一首詩歌,節目最後,是他的粵語朗讀。 《北角之夜》 陳滅 在車站等候的煙圈凝聚又吹散 夜蟲集結燈下,像聚會的朋友 陸續相聚一室,各自談話 有時誰人談起故事,吸引了眾人 拉一拉衣袖,一下揮手的動作 聆聽帶來的歡笑,連結的手 長髮靠在窗邊,轉身一看他人 注射的目光太靠近熱熾燈泡 墜落了,又一隻折翼的燈蛾 餘下三三兩兩在車站,我們知道 會有另一段談話在別處開展 一輛電車在對面反方向遠去 仍迴響車輪與路軌磨擦的聲音 教目送遠影的朋友說話斷續 囁嚅言語久未平伏。在這方向 另一電車駛近,我們的話仍沒有完 附和這老機械的聲音 我們談起從前……從前 總有那麼多相近的節奏 像迴旋又迴轉的鋼琴曲 一人讀出鄉間細密的來信 另一人續以腳踏的停頓 用衣車織起連綿的談話 皺紋雙手稍稍眨動雙眼 把縫起的布慢慢推前一點 別過象徵永別的暗藍大字 迎來遊樂場般的細碎樂聲 在下一站,「從前」下了車 我們又接近了明天一些 門關上,我們沉默了一會 電車開行,仍有樂聲奏下去 但我們已找不到適當的言詞再說 火燒的霓虹招牌接續後退,在窗外 迎來了「現在」,現在忽而狂笑絕倒 忽而因一句話靜默,收斂了歡聲 朋友幽幽嗚咽,那是突發的哀音 還是自從前延續至今? 短髮看成了長髮,微暗靠在窗邊 載著三三兩兩零落了的言語 電車閃動了燈……替我們答話 本期主播: 振江@北方,胡人,前媒體人,自由撰稿人 Zoe @南方,漢人,前媒體人,文化創意策劃人 特邀嘉賓: 陳智德,詩人、學者、台灣清華大學副教授 視覺:DSt. 「怪正常的」播客,分享兩岸藝文風景,每隔週四上午七點更新。 在同名微信公眾號、Spotify和蘋果播客都可以找到我們,歡迎分享節目給你的朋友。 「怪正常的」是由媒體人趙振江、Zoe發起的文化品牌,包含podcast、繁體出版、策展、工作坊等內容,亦創造、收集、分享一切奇怪、有活力的念頭。一南一北、一山一海,共振發聲,在彼此之間,也在兩人和這世界之間。
- EP054 艺术家倪祥个展:大家都来看你了
這是怪正常的第054期節目,採訪藝術家倪祥。 最接近死亡的事物 很少有藝術家像倪祥這麼痴迷垃圾。 如果去台北市立美術館看正在展出的「倪祥個展——大家都來看你了」,可能會受到不小的衝擊。加上過道,三樓一共五個展覽空間,滿坑滿谷堆滿了垃圾。 這些垃圾並各有其時態。 說是垃圾,其實是每個人都會用到的日用品,如果不是放在美術館,你大概習以為常,不會多看一眼。但,倪祥堂而皇之地把它們搬到了美術館的廟堂之上。如果你駐足,多看一眼,會發現,所有這些垃圾經過倪祥之手,已經化腐朽為神奇,歡樂、戲謔、諷刺、幽默、背後藏著深情與憂傷。 從杜尚把小便池帶入美術館,藝術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成品成為當代藝術的一部份並不稀奇。但如何利用這些現成品,背後的觀念至關重要。 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垃圾,經過藝術家倪祥的變形、組裝、組織,變成庸常的史詩,歡樂的面具,憂傷的喜劇,一顆隱隱爆炸的悲傷核彈,如展覽題目所言——大家都來看你了。 你罹患重病,接近死亡,或者已經離開。 這些垃圾亦可視為你的遺物。倪祥整理親人的遺物?替自己和所有人善後? 如果補上展覽作品生發的背景,情感的衝擊力更如颱風席捲,這些作品源自於倪祥對婆婆、小狗NASA、父母的照護經歷。 如果悲傷來得猝不及防,來得太過沈痛,一般人會下意識地選擇疏離,跳脫,自己成為自己的觀眾,甚至面帶戲謔的苦笑。 倪祥喜歡用水果紙箱。 個展入口處,主視覺霓虹閃爍的燈箱由手繪水果紙箱組成,香蕉、鳳梨的圖案,加上他特意修改過的標籤「新居落枕(成),取雜琢之,時間事故,出去走走,有空再約。」 展覽第一個空間,門口正對的是一艘帆船。很多家戶都有的寓意「一帆風順」的紀念品,不同的是,帆船上沾滿了蒼蠅,是真實的蒼蠅標本。 就像在春節策展「保證掛」,討論死亡,用溫水煮青蛙一樣,倪祥擅長觸大家的霉頭,開戲謔的玩笑,讓大家注意政治正確、意識形態腐敗後,生活腐爛真實的另一面。 如此處理,源於倪祥個體的生命經歷。一次車禍被撞,疼到齜牙咧嘴的他臥在地上,抬頭卻看到「一帆風順」四字,對他是晦氣的經歷,自此他對所謂「一帆風順」有了不同的情感體驗。 第一間展場左手邊,祖國特區,牆上有隱形的五角星圖案,地上堆積關於中國的各種日常紀念品,變形後的秦始皇兵馬俑,攤開的書冊《中國風物彩色專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知識讀本》,伴隨著修改過的直男追女秘訣歌曲和廣播在展場迴荡。 放大的藥囊、散亂的瓶瓶罐罐、風景畫、報紙、人偶、行李箱、被子、衣服架、從觀念變成行為的展示殺豬過程的小豬撲滿(存錢罐)、塑料桶,這所有的垃圾都是倪祥的父親自生活中收集而來的,是家人生活的一部份,也是個體廉價記憶的一部份,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倪祥通過改造紀念品,不顧一切地去玩弄它們,在這一過程中,和這些日用品、垃圾、家人、生活、個體記憶,建立起更緊密的連結。 第一展間到第二、第三展間的過道空間,用訂製的新紙箱和已經用過的水果紙箱呈現出一個車禍現場,紙雕塑,裝置藝術,彷彿可以聽到車胎和馬路摩擦的聲音。 過道空間的白牆上,填滿了藝術家在照護家人期間,寫下的筆記斷片,都是一些如羅蘭巴特《愛情絮語》文體的文字,充滿意識流與細節。 家人生病需要投入照護,對整個家族來講,無疑是一場生活的車禍。 過道左手邊的展間,是更具符號化的垃圾。成包的黑色塑料袋裝滿垃圾堆在牆角。如果仔細聽,還會注意到垃圾袋裡有過時的老歌,且每到高潮部分,人聲卡卡聽不清楚。 展間有床、浴室、戰車、獎杯組成的天使。浴室失能,蓮蓬頭沒水,只能靠管線出水。戰車是由各種照料病人需要的實物組成的,輪子是衛生紙捲,長長地拖在地板上。戰車上擺滿藥膏、ok繃(創可貼)、棉棒、生理鹽水瓶等等。 戰車的內部擺了四排紅色的椅子,像人生電影院,更像遺體告別式的現場。就是在這個場合,「大家都來看你了。」 送你最後一程。 右手邊的展間,靠右牆有一條斜坡道,模擬腿腳不靈便走路失衡的狀態,靠左牆擺放著三張連在一起的助走器具。中間有三個隔開的獨立空間,分別寫著:「你說很熱是這樣嗎?你說很冷是這樣嗎?你說腳很重是這樣嗎?」對應的是空間內很熱的燈,很冷的冷氣,腳下很厚的海綿。病人的感受敏感,照護的人,如何感同身受?手寫的粗糙字體,充滿了愧疚與沒法補償的遺憾。 如果你照護過親人,走進這樣的展覽現場,勢必有頗多感同身受的地方;如果你沒有這樣的經歷,恭喜你,但你日後勢必會經歷這樣的場景;或者拋開照護這個議題,你勢必經歷日常生活,也必將經歷死亡。 倪祥個展——大家都來看你了,展場內是一些最接近死亡的事物。 多年前的一次藝術工作坊中,倪祥被要求通過表演介紹自己,他和現場的人借口袋裡的垃圾,然後連同自己一起走進子母車(垃圾車)。他說,「從很多個角度來看,我就是一個垃圾。」 當倪祥對「畫功好,入系展」就是公認的「藝術」不以為然時,鐵路公務系統退休的父親、素人藝術家倪國倫先生以自己的切身實踐震撼了他。父親在嘉義的公園,做各種奇怪無用的藝術嘗試,在樹洞裡搭小廟放置撿來的佛像,在樹幹上畫畫。那是「大地藝術祭」還沒出現的年代。 「做藝術的材料,不要買,要用撿的。」這是父親給他的藝術建議,這次個展的其中一個緣起在於處理父親多年囤積的垃圾,「作品做到一半材料不夠了,給我爸打電話,他就給我郵寄來六箱(東西),打開一看,都很好用,就很爽。」倪祥對此頗為自得,父子聯手合作了一把藝術創作。 採訪時,我們追著關於垃圾這個問題和自我定位不放,「我沒有懷疑,就是垃圾。」倪祥停頓了一下回覆:「我算是很幸運的,可以做自己想做的藝術創作。但這樣養家糊口沒辦法,遇到愛情也會有挫折。但這是我的選擇,沒有空間可以怪別人。我也試過去工作,去妥協,但發現自己真的不開心。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最後的展間是倪祥創作的影像作品,臉上塗抹白灰的男主角,乘著墓碑(改造成的)遊艇,在被水淹過的墓地,迎風前進,如是瀟灑,迎向死亡。 「這次個展的作品是我對自己的許願。我沉到自己內心很裡面,問自己,這個確定是自己想要的嗎,如果是,就打撈上來。」倪祥終於送走了常為他做貓耳朵的婆婆,和他訓練得脾氣非常好的小狗NASA,也有了後來的這些作品。 看似瑣碎卻又頗具規模的垃圾們,堆放在美術館,疏離、曖昧、古錐、荒誕,卻又莫名的溫暖。在這些藝術作品背後,似乎可以感受到當代藝術家張立人口中「巨大藝術家」倪祥的體溫。他用這些垃圾半遮半掩半深情,用這些作品打撈內心深處的記憶,無論愧疚、遺憾、無奈、成功、失敗,在巨大的、平等的死亡面前,都不值一提,或者都值得仔細回味。 二十五年前的一個夜晚,台灣大停電。倪祥和家人從嘉義大同國小對面的老家爬上四樓樓頂。四週一片漆黑,月亮為天地塗上一層銀白,頗有超現實的詭異,有如神啟,當時高二成績墊底的他跟家人說,「如果我補考可以過的話,就讓我去畫室吧!」 這神奇的月光,好像一路照了下來。 本期主播: 振江@北方,胡人,前媒體人,自由撰稿人 Zoe @南方,漢人,前媒體人,文化創意策劃人 特邀嘉賓: 藝術家倪祥 訂正:節目中(1:31:28)提到《移動的廣波》S2EP03《雙面人單口破梗》倪祥自問自答的問題串由簡志峰和馮志銘共同設計。 圖片拍攝自展覽現場。 視覺:DSt. 「怪正常的」播客,分享兩岸藝文風景,每隔週四上午七點更新。 在微信公眾號、Spotify和蘋果播客都可以找到我們,歡迎分享節目給你的朋友。 「怪正常的」是由媒體人趙振江、Zoe發起的文化品牌,包含podcast、繁體出版、策展、工作坊等內容,亦創造、收集、分享一切奇怪、有活力的念頭。一南一北、一山一海,共振發聲,在彼此之間,也在兩人和這世界之間。
- EP053王正方:戏梦人生
這是怪正常的第053期節目。採訪導演、作家、演員王正方,聊他的電影和人生。 王正方會講故事,一來他表演模仿能力強,會多種方言;二來,他見過大世面,在台北、香港、北京、舊金山走動,見過太多好玩的事和人;三來,幽默生動之外,他對電影用情極深。 胡金銓怎麼給他講故事,張北海和他喝了多少酒,李安給他的書寫了怎樣的序言,孫中山的外交部長陳友仁之子、跟蘇聯蒙太奇學派奠基人愛森斯坦工作過的陳依範如何教他寫劇本,我們聊到的不只這些大時代的小細節。 貴人 王正方命裡貴人多。 這是我看過他的所有資料和電影後最深的印象。 8月18日,在新北市三峽區上門採訪時,這種說法得到了他太太馬淑靜女士的印證。「從希臘生命密碼數字學來看,他是有貴人運的,但主要針對他真正想要的,不是一般般的。」 馬淑靜說,「但他自己不承認這一點,他常常覺得自己很倒楣,包括遇到我,哈哈哈。」 關於王正方,坊間流傳最多的標籤是斜槓成功人士。 台北市建國中學畢業,大學讀台大電機系,曾在美國高科技企業IBM工作,賓夕法尼亞大學電機工程博士,讀博士期間參與保釣運動,並一度在1971年秘密訪問中國,受到周恩來的接見,45歲時,辭去美國的大學教職,投入電影行業。 所謂斜槓,或許是時人對王正方不走「正道」的暗自嘲諷與羨慕。建國中學好比大陸的人大附中,上了該中學就邁入了人生勝利組。直到如今,台灣坊間還流傳著「南海風雲」的說法,指的就是台北市南海路上的台北建國中學和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男女學生之間的愛恨情仇,兩校的學生也都自視甚高,以社會精英和主人翁自視。楊德昌著名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杀人事件》就取材於建中男生與北一女女生相戀、仇殺的真實案件。 早年台灣一直流傳,「來來來,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說法。王正方自小頑皮搗蛋,但在關鍵時刻都會有神奇的命運轉折,原本學習並不算好的他考上建中,再考上台大,留學美國,完成博士學位,在大學裡當教授。這是台灣人眼中典型的成功者,別人家的孩子。 可他調皮慣了,直到45歲扔下一切,去拍電影了。 說拍電影有多成功吧,好像也不是大紅大紫的名導演,也沒見到名利雙收?所以不少人一邊羨慕他的任性,一遍暗自慶幸,看吧,好好的大學教授不當,非得去拍電影,可能連大學的退休工資都沒拿到吧。 以上都是就社會觀察的猜測,或許並不準確,也但願它不準確。 ▲電影《老陳失蹤了》劇照 在我看來,王正方就是為電影而生的人。 所謂戲夢人生,他的一生就是被電影串聯起來的。如今86歲的他,天天打太極拳,寫自傳,已經出版了三本:第一卷《十年顛沛一頑童》(2018),第二卷《調笑如昔一少年》(2020),第三卷《志在四方一男兒》(2023)。他把寫作視為目前自己最可把控操作的電影計劃,重新導演自己和那個時代同仁的人生。 採訪當天,他透露,第四本《勇往直前的日子》已經寫完了,寫1971年的保釣運動,當年他33歲。6歲的兒子對剛離婚的王正方說,「爸爸,我希望重新出生,一切重新開始。」 關於電影,王正方的第一個貴人是導演王穎。在美國求學工作期間,他依舊熱衷於戲劇,他念念不忘大學時代參與話劇社的經歷。一群戲劇藝術愛好者,除了排演話劇,還一起看電影,吹牛,心儀意大利新浪潮電影,頗看不上彼時的港台片,都認為比起來,自己有更好的兩把刷子。 坐而論道容易,起而行之就難了。一半以上的人,僅僅停留在過嘴癮上。王穎卻是一個行動派,他籌了一筆不算多的錢,第一個真正開始拍電影。平日混在一起的朋友們,當然要幫忙。由此,王正方第一次參與了電影《老陳失蹤了》的策劃與表演。 雖然是配角,可電影很成功。王正方飾演的在餐廳廚房打工、懟天懟地對懟美國空氣的留學生亨利一角,讓人印象深刻。電影受到《紐約時報》首席影評人文森坎比(Vincent Canby)的讚譽,影評選用的劇照,正是王正方飾演的廚子亨利斜叼香煙、耍起鍋鏟、不斷抱怨的樣子。他的照片,登上了《紐約時報》和許多美國大報紙,初次觸電,起點頗高。 ▲《老陳失蹤了》劇照,王正方飾演的廚子亨利。 另一位貴人也是王正方戲劇界的戰友戈武,1970年代,他在舊金山灣區工作時,和戈武一起在業餘時間搞舞台劇,他們和王穎一樣都是電影發燒友。戈武是加州大學戲劇系科班出身,可惜英年早逝。 1982年,王正方接到香港金像獎導演方育平的電話,邀請他參與電影編劇工作。方育平的第一部電影《父與子》囊括了那一屆香港金像獎的主要獎項: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編劇等等,正是當紅的時候。 受寵若驚之餘,王正方瞭解到方育平想以他們共同的好朋友戈武的故事為原型,拍攝一部電影《半邊人》。知道他們是好朋友,就邀請他來參與編劇工作。後來,王正方不僅參與編劇,還當了男一號。電影上映後,王正方獲得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最佳編劇的提名。 在拍攝《半邊人》過程中,方育平教了王正方不少東西,比如「老王,我們一定要把每部電影當做最後一部來拍,每個鏡頭當做最後一個鏡頭來拍。」多年後,他終于明白了這句話的重量。導演方育平也是王正方的貴人。 ▲《半邊人》劇照 從配角登上《紐約時報》到主角、編劇獲得金像獎提名,王正方受到鼓勵,決定辭職拍攝自己的第一部電影《北京故事》,時年45歲。 電影的魅力到底在哪裡?如此迷人,讓王正方甘願丟掉眾人眼中美國大學教授的金飯碗。他在採訪中,回憶了第一次拍攝紀錄片《Old Treasures from New China 》的經驗。 彼時在電影界完全是初生牛犢的王正方,竟然誤打誤撞地一路以極低的薪酬邀請到著名攝影師Robert Primes, 「星際大戰」的Darth Vader 黑武士的配音演員James Earl Jones,孫中山的外交部長陳友仁之子、跟蘇聯蒙太奇學派奠基人愛森斯坦工作過的陳依範,如此豪華陣容加持之下,他的紀錄片處女作獲得芝加哥國際影展銅像獎(Bronze Hugo),被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如今一直在播放。 「我愛死了這東西,電影太好玩了,太有趣了。」王正方回憶,陳依範帶他一起寫作紀錄片劇本,「它是雙向的東西,一邊是旁白,一邊是畫面,它們都是有機的,互相運動,說明畫面的東西,然後再帶出新的東西。做完之後,我和陳依範說,‘It's making love,太美了!’」 ▲《北京故事》劇照 籌拍《北京故事》時,王正方遇到另外的貴人,中國新聞社南海公司兩任負責人,都對他青眼有加。還有當年一起參與保釣運動的戰友,經營活雞活鴨生意的福州人小池,看都沒看王正方拿去的企劃書,直接給了一萬美元,「老王,我相信你,你做的事情都好玩,一定是對的。」另一位做大生意的保釣運動戰友,聽過他的介紹,問,「你缺多少,把戶頭給我。」 《北京故事》上映後,好評不斷,馬淑靜的姐姐看過後,極力推薦她去看,並願意陪她重看一遍,「一定要注意電影最後放的那個屁,這個導演好幽默,笑死我了。」這部電影,也促成了馬淑靜和王正方的相識,結婚。 電影劇本中有一幕,男主角的姐夫在北京四合院練太極拳,練完之後放了一個屁。籌拍階段,王正方四處見人談合作,一位有意向的華人問:「你想反映中國文化很好,可是最後那個屁是什麼意思?中國文化是個屁?」 電影上映後,這位大哥看完電影遇到王正方,說:「你小子,最後還是保留了那個屁。」 「那可不!」王正方回答。 採訪間隙,王正方上洗手間回來,我們問他關於貴人運的的問題。 「是呀,我是有貴人運,你看我遇到我太太。」馬淑靜驚訝,大笑。分享了最近發生在王正方身上的神奇故事,時隔幾十年,父母當年留下的一包東西:照片、航空書信、小說手稿,突然出現在他們身邊。有讀者在一家舊書店發現了王正方的初中畢業證,聯繫他們,後來發現這些珍貴的資料。 這些資料,可能會讓王正方想起,他很小的時候,第一次演出,是在曾經做過劇團負責人的父親的指導下和哥哥合演單幕話劇《獨裁者的下場》,他演希特勒,哥哥演墨索里尼。父母的朋友在台下大笑不止。 父親也是他走上電影之路的貴人,自小聽父親講過無數故事,模仿過各省方言,並教他一口純正的國語。 說到底,王正方,是自己最大的貴人。他看重自己從小耳濡目染喜歡上的人文藝術,並勇往直前,去追求。 於是,有了後來的所有故事。 本期主播: 本期主播: 振江@北方,胡人,前媒體人,自由撰稿人 Zoe @南方,漢人,前媒體人,文化創意策劃人 特邀嘉賓: 王正方,作家、導演 馬淑靜,前美國美林證券公司的亞太區執行董事及臺灣區總裁 視覺:DSt. 「怪正常的」播客,分享兩岸藝文風景,每隔週四上午七點更新。 在微信公眾號、Spotify和蘋果播客都可以找到我們,歡迎分享節目給你的朋友。 「怪正常的」是由媒體人趙振江、Zoe發起的文化品牌,包含podcast、繁體出版、策展、工作坊等內容,亦創造、收集、分享一切奇怪、有活力的念頭。一南一北、一山一海,共振發聲,在彼此之間,也在兩人和這世界之間。
- EP052 歪仔歪诗社社长黄智溶:诗里包含着整个宇宙
這是怪正常的第052期節目。 介紹台灣宜蘭的歪仔歪詩社,詩社有同名刊物《歪仔歪 》詩刊。這期節目,我們特地去宜蘭,和歪仔歪詩社的兩位創刊社員聊了聊,他們分別是社長黃智溶和創刊號主編張繼琳。 賭徒捕蝶 2023年,經友人引薦,初識宜蘭詩人黃智溶,是這樣的場景: 談話錄 當海葵攜風雨敲打門口的芭蕉時 我們已坐定在羅東黃員外的茶桌前 風雨中故人一一來 祝枝山 黃賓虹 于彭 許雨仁 最後還是拼本質 詩人L說 書畫的本質在於筆墨線條 黃員外展開畫冊 一一指到他們線條的收尾處 即使狂草你看祝枝山的線條 結結實實 拳拳到肉 再對比旁人的筆畫 狂草收尾處枯敗 逸興遄飛 酒神失控啊 失控才見本質,L說 那本質是什麼,我問 說不清楚,它是神秘的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你在線條中 可以想像畫家的為人 是否下過苦功,有無血戰古人的勇氣 那H如何,我問黃員外 他學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時 頗不錯 但只要畫自己就洩氣 他沒有大畫家的本質,只是一個插畫家 啊 在藝壇充當導師的他 命運何其殘酷 每一次有質量的談話 都會撬動心智的磚瓦 每一次旗鼓相當的閱讀 必將鑿開潛意識的冰川 那是一個颱風攜帶微雨的午後,一壺老茶,幾碟雪梨。黃智溶多數時間側身微微笑著,聽我們聊天。但只要我們提問,他必有精彩的洞見。說到興奮處,話語中帶著思索的停頓與語言跟不上思想急速奔流的微微結巴,這愈發讓人真切地進入藝術史的現場。 當時只粗粗翻過詩人2022年出版的散文集《冬日磨墨》,零星在其擔任社長的《歪仔歪詩刊》上讀過他的幾首詩。 回去查資料,補齊了詩人的履歷。黃智溶,1956年生於宜蘭羅東,大學到台北文化大學讀美術系國畫組,花大量時間閱讀,寫現代詩。後來讀佛光大學「樂活生命學系宗教組」碩士,開畫室,做編輯,歷任《象群詩刊》、《台北評論》、《文訊》、《幼獅文藝》、師大語文中心《語言與圖像》季刊等多種文學刊物的主編。 著有詩集《海棠研究報告》(1986)、《今夜,你莫要踏入我的夢境》(1987)、《那個地方》(1999);藝術評論集《貓蝶圖》(1994)。 於是,詩集出版三十八年後,讀詩人的處女作《海棠研究報告》。 賭徒上場,寶劍出鞘 《海棠研究報告》凡五卷,開篇第一首組詩即為《賭徒詩抄》,這一組詩發表於《草根詩刊》第四十一期,二十三歲詩人的宣言:為文學藝術賭上一生。 賭徒多友,且友諒,友直,友多聞,友貧窮。試看陶氏淵明,榆樹,上帝,還有詩人我,我與我周旋,寧作我。 我賭什麼?「理念,時光,權勢,甚至我自己。」二十三歲的詩人,初始啼聲,如寶劍出鞘。 寒光閃爍,詩人起舞,狂歌,我舞影零亂,對月成三人。古人、今人、南腔北調人,古今中外魂,正是賭徒詩人的特質。 既為山水之徒,卻又可繪出抽象之畫,感性與理性交織;既與古人筆墨血戰,又與今人先鋒思辨;十八般武藝齊上陣,長槍、短刀莫不耍過一番。 如此豪華奪目的起手式,讓人充滿期待。 賭博豈無代價? 「由黑夜掙扎到黎明 海面上 誰付出了 一腔熱血」(《代價》) 而,春 「是一截四分之一寸的小紅燭 請勇於深夜賞花」《春》 詩集五十五首詩歌,詩歌中既有情感的流動,又極具思辨性,即便是賭徒,也是一個理性的賭徒,自律節制的賭徒。 後記中收尾的《藝術宣言》,詩人如此表達: 我現在要宣佈 我的藝術 不只是表達什麼 而是要攻佔那,人跡罕至 悠久而長遠的領土 簡單地講 是夢與醒,糾纏不清的邊界 外表寧靜,祥和 卻是矛盾的發源地 具體地講 像是北緯三十八度線 纖弱而堅強 兩岸均有重兵屯駐 隨時有爆發戰爭的可能性 要生存,除非勇氣絕大 簡單具體又坦白地講 是現實與理想的交戰處 血肉模糊後 有人消失 有人永存 詩集《海棠研究報告》之後,黃智溶陸續出版《今夜,你莫要踏入我的夢境》、《那個地方》兩本詩集。前者同名詩歌寫愛情,思念成災難以入眠,就數羊,不僅數羊,還在夢裡飼養這一千九百八十多只羊,羊多成災,這思念可如何收場? 後者寫宜蘭——詩人故鄉的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寫小學的代課老師,寫自己收藏的文物,甚至代蜀妓薛濤重擬十離詩。 兩本詩集保持了處女作詩集顯示出來的思辨性、敘事性,增加了靈光一閃的幽默感,更顯鬆弛與從容。 貓捕蝴蝶 其中,貓和蝴蝶的意象多次出現。 詩人後來乾脆挑明瞭說,「根據我自己的經驗,貓不但捕蝴蝶,還真的吃蝴蝶,在貓捕蝴蝶的那一剎那,蝴蝶的美麗被貓瞬間的力與美所取代、吞噬了。從凝視、跳躍、攫取、吞食,貓所完成的一連串動作中,就像一位敏銳的藝術評論家,當他接觸一件精彩的藝術作品,緊隨著一陣狂喜的驚訝後,他必須冷靜下來,慢慢地等待、醖釀,然後他的思考凌空翻轉,找到了一個完美的切入點,攫住了『美』的本質,每一隻五彩繽紛的蝴蝶,都是一個美妙的陷阱,藝術家要能入『陷阱』,也要能出『陷阱』,才能不為外在的繁複色彩所迷惑,直指創作的中心。」 詩人之外,黃智溶還是藝術評論家,他將藝評工作比喻為「貓捕蝴蝶」,曾將其藝術評論集取名為《貓蝶圖》,用來感謝公園裡那只貓,精彩的一躍。 行文至此,我突然有點理解初次拜訪黃智溶留下來的印象,他看起來放鬆甚至帶點慵懶,咪咪笑著聽你講話,但在關鍵處思緒突然凌空一躍,講出精彩的洞見,這不正如公園裡放鬆待捕蝴蝶的貓嗎? 貓如何從凝視、跳躍、攫取、到吞食,詩人、藝評家如何直指創作的中心? 這在黃智溶身上依舊是一個巨大的謎團。他無意間透露,曾把《戰國策》作為詩歌的養料,也苦讀《古文觀止》,或許更多的養分來自嘗試捕捉蝴蝶,捕捉美的失敗。 在他的文學、藝術創作年表有這樣的記載: 「59年9月,初二暑假作業需繳書法四張,結果整整寫完一卷綿紙,還意猶未盡,把作業染成紅色,引起學校註冊人員圍觀。不知水墨書法,用水彩筆臨摹美術課本中宋代冊頁山水畫,不成。不知絹布是何物,剪家中白布臨摹雜誌上唐寅《溪山漁隱》圖,不成。讀《古文觀止》,覺《周文》文字艱深無趣,半途而廢。」 如果穿越時光,回到黃智溶十歲那年,「整個夏天,所有竹林里的居民,都會看到一個小瘋子,每天下午,手裡緊握著一隻細竹棒,頂端插著小圓網,跑遍全部大大小小的竹圍仔。整整兩個月六十天的暑假,他都處於一種瘋狂與痴迷的狀態,一種對美的追尋,那種美一閃即逝,無法捉摸。每天,他都跌入捕捉後的狂喜與獵物逃逸後的失落,這兩個極端的情緒中,這種喜歡捉蝴蝶的‘惡習’卻一直持續到很久。」 哪怕從樹上掉下來差點「喪命」也在所不辭。 這只代表美的蝴蝶一直牽引著黃智溶的足跡,在台北讀書,寫詩,開畫室,編詩刊,寫評論,最終他循著蝴蝶的軌跡,回到羅東,回到自小捕捉蝴蝶的故鄉,與詩友同道創辦了歪仔歪詩社。 回鄉後,他採石,種樹,造園,餵養流浪貓,組織詩社雅集,冬日磨墨,寫字作畫,瘋狂收集古董 ——這穿越時空的蝴蝶,練劍,爬山,經常迷路,仔細生活。 如此時光翩躚,詩人從容將三十載生涯集結成一本大書,名之為《冬日磨墨》。時光如落羽松在太陽下發光,其中正有十歲那年暑假「冒死」採集來的蝴蝶標本,它就夾在《李義山詩集》卷上《蜨》那首五言律詩的頁縫中。 葉葉復翻翻,斜橋對側門。 蘆花惟有白,柳絮可能溫。 西子尋遺殿,昭君覓故村。 年年芳物盡,來別敗蘭蓀。 ——唐 李商隱《蜨》 「美的追尋與失落,絕美的死亡。」這正是詩人的賭注,就在最近,拜訪黃智溶,我提到羅東賭徒的字眼,他依舊笑眯眯地說,「對啊,賭一把。」 拜年 20240210 羅東——基隆自強號 雙手舉「武松殿」上黃員外家 拜年 適逢詩人換展 書房懸掛釋明中洗象圖與湯雨生條幅 法門龍象 萬象更新 兵中儒將 溫潤雅致 更有三十年前的《黃泥街》 鐵筆銀鈎配魔幻意識流 日本飛鳥黑鐵壺旁臥酣的白貓 被我們吵走 普洱回甘 老貓偷看 春茶 福酒 龍來平安 我們都不喜歡一驚一乍 故作棒喝的枯筆禪 沒喝醒別人 卻賠上了自己 矯揉造作 自上泥台 還是說回筆畫線條空間流動 收束與放鬆 扎根與起飛 天地人 無一筆無來處 直至血戰古人嚇死倉頡老子寫神 說起來故事不少 四十年前 詩人在中華商場地攤 初見半鋪地上的古畫 以為是雪山圖 打開後脊背發冷 兀自殺價5000台幣 衣冠南渡 機緣天成 黃泥街取自殘雪小說的意象 古筆畫 新構思 控制與失控之間 黃色的癲癇 文章參考以下資料: 《海棠研究報告》,黃智溶 《今夜,你莫要踏入我的夢境》,黃智溶 《那個地方》,黃智溶 《貓蝶圖》,黃智溶 《冬日磨墨》,黃智溶 《歪仔歪》詩刊 本期主播: 振江@北方,胡人,前媒體人,自由撰稿人 Zoe @南方,漢人,前媒體人,文化創意策劃人 特邀嘉賓:歪仔歪詩社的兩位創刊社員 黃智溶:詩人,藝術家,藝術批評家 張繼琳:詩人,初中教師 視覺:DSt. 「怪正常的」播客,分享兩岸藝文風景,每隔週四上午七點更新。 微信公眾號、Spotify和蘋果播客都可以找到我們,歡迎分享節目給你的朋友。 「怪正常的」是由媒體人趙振江、Zoe發起的文化品牌,包含podcast、繁體出版、策展、工作坊等內容,亦創造、收集、分享一切奇怪、有活力的念頭。一南一北、一山一海,共振發聲,在彼此之間,也在兩人和這世界之間。
- EP051 你哥影视社访谈(下):拍片卷起蝴蝶风暴,战斗的人终会相遇
這是怪正常的第051期節目。 分享「你哥影視社」的系列影像作品《工寮》、《宿舍》、《公園》,我們也邀請「你哥影視社」的三位藝術家一起聊了聊。 本期節目有兩期,分別為:你哥影視社訪談(上):三個火槍手台南沼澤報到(點擊收聽)。 這次發佈的是,你哥影視社訪談(下):拍片捲起蝴蝶風暴,戰鬥的人終會相遇。 上期節目主要聊「你哥影視社」三位成員藝術家、導演蘇育賢,藝術史研習者、製片廖修慧,建築設計師、攝影田倧源的個人經歷與知識構成。 這期節目,我們直接面對作品,聊《工寮》、《宿舍》、《公園》的發酵、製作、生成以及引發的反響。 蝴蝶風暴 *頭腦遼闊過天空 一位藝術家 憤怒於 生命對生命的追逐 軟雕塑 Nalam 房中間有一棵樹 等待戈多 長滿了空椅子 眾聲喧嘩直到爆炸 拍照 被捕 失語 沈默如雷 在心頭擊鼓 鼓起春風秋雨 一場雨從越南下到台灣 鮮艷 廉價的行李箱 就是她們的全部家當 窮人幫助窮人 如果世上還有宿舍之神 詩人在台南公園漫步 **採摘天堂碎片落在印尼移工的 頭巾 麥克風和石頭音響成為 主角 如果在停電的夜晚 床頭 讀詩 一對新鮮多汁的戀人 當朝一部電影邁進 便捲起莫名的風暴 ***詩歌是歷久彌新的新聞 ****藝術造就藝術 當我們潛入府城的沼澤 藝術家的暗房 一場真心話大冒險 身上的海 充滿酒水 遠方有火把 伴隨掌聲 沼澤裡什麼都可能發生 戰鬥之城的人 終會相遇 *自狄金森 **自《公園》 ***自龐德 ****自簡 赫斯菲爾德 :《十扇窗:偉大的詩歌如何改變世界》 楊東偉譯 王家新校 本期主播: 振江@北方,胡人,前媒體人,自由撰稿人 Zoe @南方,漢人,前媒體人,文化創意策劃人 特邀嘉賓:你哥影視社三位成員 藝術家、導演蘇育賢 藝術史研習者、製片廖修慧 建築設計師、攝影田倧源 隱形嘉賓:藝術家張立人 訪談場地贊助:海馬迴 光畫館 視覺:DSt. 「怪正常的」播客,分享兩岸藝文風景,每隔週四上午七點更新。 在同名微信公眾號、Spotify和蘋果播客都可以找到我們,歡迎分享節目給你的朋友。 「怪正常的」是由媒體人趙振江、Zoe發起的文化品牌,包含podcast、繁體出版、策展、工作坊等內容,亦創造、收集、分享一切奇怪、有活力的念頭。一南一北、一山一海,共振發聲,在彼此之間,也在兩人和這世界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