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为何我们更容易睡过头?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冬季为何我们更容易睡过头?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相较于其他季节,冬季似乎特别容易让人留恋温暖的被窝。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在冬日里如此难以清醒呢?让我们一探究竟吧。 昼夜变化 随着冬季的到来,白天变得短暂,夜晚变得漫长。我们的生物钟习惯根据光线的明暗变化来调整作息,但在冬季,这种变化会让生物钟“混乱”。 褪黑素的分泌随着夜晚的延长而增加,这让人难以抗拒,自然就容易赖床。 饮食习惯 冬季恰逢诸多节日和假期,比如元旦、春节等。节日期间,熬夜庆祝、聚会聊天成了常态,人们的作息时间往往会被打乱。 同时,寒冷的天气让人更偏爱火锅、热汤和面食等高碳食物。这些食物会导致血糖快速上升,胰腺则需要分泌大量胰岛素来降低血糖,使得大脑的能量供应变得不稳定,让人容易感到疲倦。 室内空气质量 在冬季,为了保持温暖,我们通常会关闭门窗,减少通风,这会导致室内空气流通不畅。 经过一夜的呼吸和新陈代谢,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会逐渐增加,可能出现轻微的缺氧,让人感到疲倦,难以清醒。 情绪影响 冬季阳光稀少,光线昏暗,会影响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平衡,特别是血清素的分泌。血清素在情绪调节和精力维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水平的下降容易导致抑郁和焦虑情绪,这些情绪往往伴随着懒散和嗜睡的症状。 此外,冬天的户外环境显得光秃秃、冷清清,人们减少了社交活动,大多选择待在家里。室内的安静和温暖让人的心情也随之平静,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和精神,变得懒洋洋。在这样的氛围中,时间仿佛也变得缓慢,让人更愿意选择休息和睡眠。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 碎片化睡眠危害大 碎片化运动效果好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碎片化睡眠危害大 碎片化运动效果好 碎片化睡眠≠片段睡眠 首先要分清楚“碎片化睡眠”与“片段睡眠”。有些人可能觉得如果晚上熬夜了,白天补一觉就可以了。这种通过午休或补觉来缓解睡眠不足的方式叫“片段睡眠”,跟碎片化睡眠不是一个概念。当然,“想睡就睡”的片段睡眠只能解燃眉之急,不是长久之计。 “碎片化睡眠”则是指在睡眠过程中,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睡眠中断和觉醒,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夜间频繁醒来。这种“醒来”与只持续几秒、记忆并不深刻的短暂“微唤醒”相比,能够非常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在某时某刻醒了,而且再次入睡会很费劲。 稀碎的睡眠危害多 连续熬夜当然很伤身体,相比之下并不是十分直观的“碎片化睡眠”也不容忽视,其本质也是一种睡眠障碍。 众所周知,睡眠是免疫系统自我修复和强化的重要时段,只有完整的睡眠才能促使免疫系统产生更多的抗体、细胞因子等免疫物质,从而更好地抵御疾病。而睡眠一旦过于“碎片化”,就会阻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各种疾病的发生风险,特别是感冒等常见疾病。 另外,“睡眠碎片化”也会干扰大脑对学习和记忆信息的处理能力,导致记忆力减退的同时,还破坏正常情绪,使人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等。尤其要注意的是“睡眠碎片化”会加剧血压波动、加快心率,时间久了势必会增加罹患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风险。 见缝插针式运动可延寿 “碎片化运动”仅从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是指利用短暂的时间“见缝插针”式地进行体育锻炼。这种运动方式特别适合平时比较忙碌的人群,而且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中。只需要简单的动作,就能达到一定的锻炼效果。 运动不仅是提升生活质量的必备条件,更是延长寿命的重要手段。所谓的“碎片化运动”不单单指专门的体育锻炼,如游泳、跑步、健身操等,而是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身体活动,如上下班通勤、做家务、相关休闲娱乐等。 所以,再忙也不能完全忽略运动的重要性。大家不妨将“快步走”锻炼融入生活,可以随时进行。比如通勤上下班时提前下车,然后步行到单位;距离不长的,可以骑自行车;平时采用分段走楼梯的形式代替坐全程电梯等。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 病态自恋不多 健康自恋挺好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病态自恋不多 健康自恋挺好 综艺节目《再见爱人》的热播,让“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成为网络上的热议焦点。有人因“爹味”发言被网友“确诊”为NPD,有人因过于自我被称为NPD王者。NPD突然间好像成为了一个流行的标签,许多网友开始疑神疑鬼,回想起身边的人似乎也有类似特征。“身边真的有NPD!”然而,精神科医生却说,临床上诊断NPD的少之又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临床诊断标准很严格 NPD(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这个词,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了,全称“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精神病学的诊断。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NPD表现为自大的行为(或想象)、对赞美的渴求、共情能力的缺乏、在人际关系上剥削他人、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妒忌自己。 “NPD是精神障碍,临床诊断标准非常严格,实际患病率不高,很难诊断。国内目前也没有统计过NPD的患病率。但是全球范围来看,NPD群体中男性更多。” “NPD患者一般不会主动就诊,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好,不需要干预,反而是身边人往往觉得痛苦。NPD即便独自就诊,所描述的事实也有偏差,加大了确诊的难度。” 亲密关系里,NPD常常忽略伴侣的感受,并可能高浓度地指责,导致伴侣觉得自我迷失,甚至觉得很多问题都是自己的错。用网络流行说法,“他们擅长PUA”。一位离异女性,走不出婚姻阴影前来咨询。“本以为女子有病,谁知听下来觉得有病的可能是她前夫,长期打击、贬低伴侣,多年的婚姻状态里也从未表达过爱和尊重。”还有些疑似NPD人格的父母,也会带给孩子阴影,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 NPD能治吗?“很遗憾,所有人格障碍的治疗都是非常难的。人格一般在少年时期或者成年早期就形成了,后期很难改。青少年时期过度的关注或情感上的忽略都有可能增加NPD的患病风险。也有研究表明,NPD的形成可能与大脑中共情结构的异常相关。” NPD与基因、神经有关,也可能与成长环境有关。实际上,许多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表现出自恋倾向,但没有构成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恋分两种,只有显著影响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的病态自恋,才可能是NPD。适度的自恋有积极正向的作用,是健康自恋,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越看越觉得自己“有病” 心理学的专业术语走进大众视野,更多人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另一些相关的概念也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比如边缘型人格(BPD)、回避型人格等。 网络上有一类短视频极具吸引力,比如,“你以为的拖延其实是回避型人格”“你以为的社恐其实是社交焦虑障碍”,短短几分钟的视频,快速为网友诊断心理问题,给越来越多人扣上NPD、BPD的帽子。有些博主甚至将NPD、BPD定义为“人格癌症”,奉劝他人“远离”。 “本来以为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刷了几个视频,才发现自己‘不正常’,每条都中!”网友刘女士把自己对号入座,“视频直击心灵痛处,例如童年的缺失、创伤记忆等问题,我觉得都说到我心里去了。” 网友李先生也表示,观看分析视频后反思自己,还真有点像NPD。虽然自己被“确诊”了,但是自己比较理性。“我不会给自己贴标签,但这类视频会让我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对身边人造成困扰?” 专业途径解心理困扰 “‘诊断’人格的小视频迎合了现代人对于心理学知识的渴求,满足了部分人对于探索自我的渴望。很多生活不顺的人喜欢将自己失败、不如意归于社会、单位、他人或原生家庭,这类归因式的小视频就给人找到了原因。”但是,心理测试是一项严肃严谨的工作,一个人需要选择用什么样的问卷,都是要经过专业选定的。正规的心理测量有许多种,特别是配合诊断精神疾病,需要在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行。网络上,把人人都会有的情绪低落称为“抑郁”,将部分焦虑体验描述为“焦虑障碍”,或是将短暂的社交疲惫等同于“社交恐惧”,都是不正确的。 当然,通过心理分析短视频去寻找心理困扰的解决路径,并不全是坏事。通过了解自己的特质、情感和行为背后的动机,有助于认识自我,改善自我。另外,有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因为闷在心里不说,如果能主动发现问题并寻求帮助,更容易从心理困扰中解脱出来。 “把它当作心理游戏,别当成心理测量。普通人过于求证自己或朋友是什么人格并无必要。”如果真的有巨大困扰,还是要去寻求专业的帮助。生病时需要医生的诊疗,而非依赖网络。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 控糖的四大误区,你踩中几个?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控糖的四大误区,你踩中几个? 随着糖尿病患者和肥胖人群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如何控糖。但在这当中常常有一些误区。 我们需要控的是什么糖? 要知道糖不仅是甜甜的糖果和饮料,还有没什么甜味的各种主食,我们需要控制的主要是各种添加糖,比如白砂糖、红糖等,还有食物当中可以被快速吸收的游离糖,比如果汁中的果糖等等。这些糖会被人体快速吸收从而引起血糖大幅波动,而且饱腹感很低,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吃过量,所以这些糖最好要控制一天摄入不超过25g。 常见的控糖误区 1.不吃主食限制糖的摄入。完全不吃主食不仅会增加控糖的难度,还会导致脱发、抑郁、低血糖等症状。主食以外的游离糖难以计算和控制,不吃主食很容易让人放下戒心一不小心就吃过量。主食中的糖是以淀粉的形式存在的,淀粉为多糖,消化吸收需要一步步分解消化吸收,相对比较安全,因此即使控糖也要保证三餐每顿至少吃大概一拳大小的主食。 2.坚决不吃甜食,但无糖饼干大口吃。不吃甜食是正确的选择,但无糖饼干的本质也是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糖,也是需要控制的。况且饼干想要好吃酥脆,少不了油的参与,这种碳水加油的组合,热量可是一点也不低。 3.放心大胆吃不甜的水果。水果的甜度不仅与其含糖量有关,还与其酸度有关。酸酸的山楂含糖量其实比甜甜的西瓜还高,没什么甜味的火龙果含糖量也比草莓要高。水果的含糖量不能靠舌头判断,科学测量出来的结果才是正确答案。 4.用水果代替主食。水果中含有的果糖消化途径和淀粉不一样。果糖的代谢不经过胰岛素调控,我们吃了很多淀粉类食物,会产生饱腹感,但是食用过量果糖就不太会,这样很容易吃过量。果糖主要是在肝脏中代谢,肝脏才含有可以代谢果糖的果糖激酶,而过量的果糖代谢产物是脂肪,这样会增加得脂肪肝的概率。因此水果代替主食不是一个好选择。如果你是为了矿物质和维生素想多吃点水果,那还不如多吃点蔬菜,大多数深色蔬菜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含量远高于水果。无论水果甜不甜,热量高不高,每天摄入量都应控制在200g-350g。 控糖的四大误区,你了解了吗?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 宝宝冬季护理指南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宝宝冬季护理指南 冬季,天气干燥、气温变化大,容易引发皮肤问题,也是各种疾病高发的季节,需要对宝宝进行及时恰当的护理,对于维护宝宝健康非常重要。 1.适当保暖,及时增减衣物。 选择柔软、吸水性好的纯棉衣物,宽松,便于穿脱,厚薄适中。另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适当保暖,避免宝宝出汗。 2.适当保湿,维护皮肤屏障功能。 冬季空气干燥,宝宝皮肤容易失去水分,需选择适合宝宝的保湿霜,对全身皮肤进行保湿护理,尤其面部和手部,避免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3.平衡膳食,保证必要营养素的摄入。 要吃多种多样的食物,包括肉类、蛋类、奶类、谷薯类、豆类和坚果、富含维生素A的蔬菜和水果,以及其他种类的蔬菜和水果。7类食物每天需要吃至少4类,其中谷薯类、动物性食物(肉、蛋、奶)和蔬菜水果每天都需要摄入。另外,也要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 4.每天保证一定的户外活动。 尤其在冬季,仍要坚持户外活动,有助于增强宝宝免疫力,同时促进宝宝感知觉(视觉、听觉等)发育、大运动发育、钙吸收等。 5.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 在促进生长发育的同时提高宝宝抵抗力。另外,也要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室温在24℃到26℃之间为宜,避免过冷或过热。 综上所述,冬季宝宝护理要从保暖、皮肤保湿、营养、户外活动、睡眠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呵护宝宝健康成长。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 CT检查辐射有危害,这些人群要谨慎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CT检查辐射有危害,这些人群要谨慎 在当前的医疗环境里,CT检查应用广泛,很多患者在就医时都可能面临是否接受CT检查的抉择,但不少人会担心其辐射会危害自身健康。实际上,CT检查时的辐射对人体危害相对轻微,偶尔一次通常不会产生很大影响,但如果频繁且长时间进行CT检查,危害就会较为严重。 为什么CT辐射危害身体 辐射能量的吸收: CT检查时,机器发出X射线,人体组织会吸收射线能量。当能量在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损害细胞。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不同,如骨骼组织密度高,吸收能力强;脂肪组织密度低,吸收能力弱,所以不同组织受辐射影响程度不同。 细胞损伤的后果: 细胞中的DNA极为关键,辐射能量可能破坏DNA结构。体细胞的DNA受损可能导致细胞死亡或变异,如白细胞减少;生殖细胞的DNA受损可能遗传给下一代,引发遗传疾病等严重后果。 CT检查时辐射对身体的危害有哪些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CT辐射在体内积累到一定量后,会破坏白细胞。白细胞犹如身体的防御卫士,其数量减少会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这样一来,身体抵御外界病菌的能力变弱,感冒、肺炎等疾病可能更易发生。 对器官的损害: 性器官方面:CT辐射可能影响生殖细胞,对生育能力有潜在威胁。男性的精子质量可能下降,女性的卵子健康可能受到影响。 眼球方面:眼球容易受CT辐射伤害,长期或高剂量辐射可能影响视力,增加白内障等眼部疾病的风险。 甲状腺方面:甲状腺对CT辐射较为敏感,辐射可能干扰其正常功能,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失调,进而引发甲状腺结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疾病。 哪些人群是CT检查的禁忌人群 孕妇: 孕妇腹中胎儿十分脆弱,CT辐射可能影响胎儿正常发育。怀孕早期胎儿器官正在形成,此时受到CT辐射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如心脏发育不全、肢体残缺等严重问题。所以,除非是危及生命的紧急病情诊断,孕妇应避免CT检查。 婴儿: 婴儿身体器官处于发育过程中,细胞分裂旺盛,对辐射更敏感。CT辐射可能损害婴儿的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等。神经系统受影响可能导致发育迟缓,造血系统受影响可能出现贫血等问题,所以非必要不建议给婴儿做CT检查。 如何确保CT检查不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 遵循医嘱: 医生会依据患者病情判断是否需要CT检查,并且会权衡辐射风险与检查对诊断病情的重要性。患者要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不要盲目要求或拒绝CT检查。在CT检查前,要向医生详细告知健康状况,如过敏史、备孕情况等,以便医生更精准地评估检查的必要性和风险。 控制检查频率: 非紧急病情时,不要频繁进行CT检查。对于需长期观察病情的患者,可以和医生商量是否有替代检查方法,如磁共振成像(MRI)或者超声检查等,这些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可达到类似诊断效果,同时避免CT辐射危害。 总之,CT检查的辐射对身体存在一定危害,尤其是对免疫功能和器官方面。为避免CT检查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应遵循医嘱并控制检查频率,要正确认识CT检查辐射危害,在需要检查时权衡利弊,保障自身健康。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 探寻骨质疏松的前世今生,了解喷嚏后骨折的秘密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探寻骨质疏松的前世今生,了解喷嚏后骨折的秘密 “你听说了吗?隔壁63岁的刘阿姨打了个喷嚏就骨折了!”“有这么严重吗?”说起来可能你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这是危言耸听,但事实上,对于绝经后的女性来说,骨折并不是遥远的事情,如果骨质疏松严重的话,是真有可能会发生“打个喷嚏就骨折”住进医院的。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速,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急剧上升,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据《老年骨质疏松性疼痛诊疗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统计,我国关于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19.2%,其中女性为32.1%,男性为6.9%,由此可见,5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约为男性的5倍。65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32.0%,其中女性为51.6%,男性为10.7%。据《骨质疏松症防治中国白皮书》报道,我国目前骨质疏松症的患病人数约为9000万,其中女性约7000万。 骨质疏松为何偏爱绝经后女性? 其实,我们的骨骼并不是一个自幼长成而后保持不变的静态器官,骨质的沉积与重建时刻都在进行,以达到骨形成与吸收处于动态平衡。人体内的雌激素对骨骼有保护作用,可以避免骨量随年龄增长而过快丢失,维持骨密度。然而,绝经的到来使女性体内的雌激素陡然下降,随之而来的便是“骨吸收”功能显著增强,相比之下,“骨形成”功能却相形见绌。女性从更年期开始到绝经后10年的时间内(即围绝经期),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开始断崖式下降,骨代谢平衡被打破,骨吸收>骨形成,从而导致骨质疏松。所以,失去了雌激素的保护,女性的骨骼在绝经之后出现了明显的骨量减少,骨骼脆性增加,骨组织结构愈发疏松,最终发展至塌陷、骨折的地步。 骨质疏松有哪些危害? 骨质疏松性骨折和骨骼畸形引起的骨骼疼痛是骨质疏松症病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约58%的骨质疏松症病人会出现疼痛,其中70%~80%的病人为腰背痛,且大多数病人由于长期受到疼痛困扰,常伴有焦虑和抑郁,且需要长期照护,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骨质疏松症最大的危害是易于发生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1年内的死亡率高达20%,远超其他慢性疾病。存活者中也有50%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家庭、社会都带来沉重的痛苦和负担。 骨质疏松有哪些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因而被人们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但随着病情进展,骨量不断丢失、骨微结构遭到破坏,患者会逐渐出现以下症状: 1.疲乏无力:容易疲劳,劳累后加重,负重能力下降甚至无法负重。 2.骨痛:通常是因小梁骨发生微骨折,当体位变动时肌肉及韧带牵拉引起,以腰背部疼痛多见,也可出现全身性骨痛,疼痛多为弥散性,没有固定的痛点。疼痛通常在姿势改变时、长时间行走后、夜间或负重活动时加重,甚至出现活动受限。 3.身高变矮、驼背:这都是因为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导致脊柱变形。 4.容易发生骨折:病情严重的患者在轻微外力或日常活动(如咳嗽、打喷嚏)时即可出现骨折,谓之“脆性骨折”,好发于胸腰椎,其次为髋部、前臂远端、跖骨等部位。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1.补充钙和维生素D:国际卫生组织建议,绝经后女性每日的钙补充量应为800~1000mg,用于骨质疏松防治的维生素D每日剂量建议为800~1200IU。 2.晒太阳:适度增加日照,尽可能暴露皮肤于日光下,建议每天接受20分钟左右日光照射,但应避免强烈阳光直射。 3.平衡膳食:食物种类多样,多食深色绿色蔬菜;保证摄入足量的蛋白质,如鸡蛋、鱼、虾、豆制品、牛奶等;低钠饮食,每天食盐量不超过6g;不吸烟、不饮酒,少喝茶、咖啡和碳酸饮料等。 4.坚持有氧运动+抗阻力训练:运动可以增强肌肉质量、减少骨钙丢失、提高骨骼强度,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有效措施。有氧运动可以选择如健步走、八段锦、太极拳、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坚持3-5天,每天30分钟。抗阻力训练:俯卧撑、哑铃、杠铃等项目,循序渐进,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 5.激素替代疗法:对少数患者,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个体化评估,及时合理补充适量雌激素。 6.趋避风险和定期体检:尽量避免处于低能量损伤场景,采用防滑鞋、手杖或助行器等辅助行走工具,家中装配扶手或栏杆,减少杂物堆放等防跌倒措施,避免拿取重物、迅速转身、大幅度弯腰等危险动作。高风险人群应定期体检,完善骨密度检测和实验室检查等。 如何治疗骨质疏松? 对于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单纯补钙及维生素D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促进骨形成药物、抑制骨吸收药物)。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原则是长期化、个体化,所有治疗一般维持21个月以上。中医治疗骨质疏松基本策略为“补肾填精、健脾益气、活血化瘀”,辨证论治方法实现肝脾肾同治、筋骨同调和气血平衡。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理论指导下,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中医证型包括气滞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和肾虚血瘀证四型,构成了临床辨证的核心,并需结合其他兼夹证型进行综合干预。 岁月的痕迹总是不请自来,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就是一种十分隐匿的疾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身体感觉不到任何的不适。我们无法抵御岁月的侵蚀,也不能阻止绝经后激素水平的下降。经研究发现,在绝经后初期的5年是骨量丢失的最快时期,最高可达50%,所以这五年是预防骨质疏松的黄金时期。建议中老年朋友,尤其是绝经后女性,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预防骨质疏松的到来,重视排除自身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如果及早发现骨质疏松症,也可以及时治疗和干预,尽早恢复骨骼健康。让我们一起关注骨质疏松症,为健康加“骨”劲。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 健康呼吸攻防战:这个“伯”要小心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健康呼吸攻防战:这个“伯”要小心 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今天带大家认识少为人知的条件致病菌——肺炎克雷伯菌。 什么是肺炎克雷伯菌 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常定植于上呼吸道和消化道(个体定植率差异大)而不引起任何症状性疾病,但当人的免疫力下降时,细菌定植可能转变为感染。 易感人群 免疫力低下的群体:如新生儿、老年人、肿瘤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以及接受有创操作的患者等。 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包括糖尿病患者、慢性肝病患者、慢性肾病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等。 酒精滥用者:长期饮酒可能会削弱免疫系统,增加感染风险。 长期住院或在重症监护室的患者:使用呼吸机、导尿管、中心静脉置管等医疗设备,长期接触医院环境的患者容易感染。 传播方式 肺炎克雷伯菌可通过呼吸道飞沫、环境、粪—口途径、接触等方式传播。 部分临床表现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症状取决于细菌侵入的身体部位,可能有肺炎、尿路感染、血液感染、皮肤感染等症状。 预防措施 1.保持环境清洁和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和消毒室内物品和地面。 2.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避免与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接触,特别是患有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人。如果必须接触,要佩戴口罩,勤洗手。 3.接种疫苗:目前没有针对肺炎克雷伯菌的特定疫苗,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可以通过免疫记忆、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等作用提供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 4.避免滥用抗生素: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破坏机体的正常菌群平衡,增加耐药菌的感染风险。 5.提高免疫力: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锻炼、充足睡眠、戒烟、健康饮食等,提高自身免疫力。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 小心隐匿杀手“第四高”,高尿酸血症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小心隐匿杀手“第四高”,高尿酸血症 众所周知,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三高”危害巨大,然而对于“第四高”——高尿酸血症,却未得到大家的重视。近年来,我国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呈明显上升和年轻化趋势。 什么是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是指成人在正常嘌呤饮食情况下,不分男女,非同日 2 次空腹血尿酸水平超过 420 umol/L。 “第四高”高尿酸血症喜欢找上哪些人群 直系亲属中患有高尿酸血症或者痛风患者;久坐、高嘌呤饮食、熬夜、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者;肥胖、代谢异常性疾病(如糖代谢异常、血脂紊乱、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卒中等)以及慢性肾脏病患者均属于高危人群。另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利尿剂、阿司匹林等)也会导致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升高。 高尿酸血症的危害有哪些 祸害关节——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会引起软骨和滑膜组织发生急性炎症发生关节疼痛等症状,引发痛风。俗话说得好,“痛风痛风,痛起来让人发疯”,一旦痛风发作,那可谓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损伤肾脏——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脏,并发肾脏损害(如痛风性肾病、尿酸性肾结石、急慢性肾衰竭等)。 扰乱代谢——高尿酸血症与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促进相关并发症发生。 损伤心血管——高尿酸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如何远离高尿酸血症 (1)非药物治疗 提倡健康饮食,鼓励患者多食用新鲜蔬菜、鸡蛋,适量食用低脂、脱脂奶制品、富含 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限制动物性高嘌呤食物的摄入。 心肾功能正常者须多饮水,维持每日尿量 2000 ~ 3000 mL。避免饮用可乐、橙汁、苹果汁等含果糖饮料或含糖软饮料。 可食用含果糖较少的水果,如樱桃、草莓、菠萝、西瓜、桃子等。 限制酒精摄入,禁饮啤酒、黄酒和烈酒。 肥胖患者建议以每月减重 1.5 ~ 3.0 kg 的速度将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体重指数:18.5 ~ 24.9)。 鼓励适量运动。建议每周至少进行 150 min 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次 30 min,每周5次)。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痛风发作,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 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2)药物治疗 若通过非药物方式干预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水平仍≥540umol/L,合并尿酸性肾结石或肾功能损害、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血脂紊乱、肥胖、冠心病、卒中、心功能不全等患者,血尿酸水平≥480umol/l),则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降尿酸药物治疗。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 老年人如何科学运动?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老年人如何科学运动? 当下,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老年人普遍越来越重视锻炼身体。不过,由于老年人存在身体机能不断退化的困扰,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适合老年人,因此,老年人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老年人运动处方,一起来看看吧! 合理的运动强度 老年人运动时的脉搏一般控制在120次/分钟之内或合适的运动心率(合适的运动心率=170-年龄)。这是一种最常用、最便捷的监测自身运动强度的方法。 合理的运动项目 老年人宜采用全身性、周期性、持久性、非对抗性和匀速性运动练习手段,动作要有节奏但不能过快,有氧运动是最适合老年人的运动。 合理的运动时间 普遍认为老年人应以中低强度运动,每次持续运动时间在20-60分钟为宜。 另外要选择合适的运动时段。现在观念已不是过去提倡的晨练了,老年人最佳健身时段是在下午4时至5时,这时人的体力、反应、适应能力等机能处于一天的最佳状态,而且空气污染相对较轻。 合理的运动频率 即运动的次数。绝大多数有氧运动项目采取隔天进行1次,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能达到明显效果。但老年人最好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一般建议每周运动3次,最少也要每周运动1次。 适合老年朋友的一些运动 散步不需要过度消耗体力,正常的散步不会造成身体拉伤和劳损,也不会对骨关节造成意外冲击和伤害。每日坚持到户外散步1-2小时,呼吸户外新鲜空气,不仅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保持筋骨强健,还可以增强心肺活力,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帮助。 老年人的运动要多样化,平时在家中也可以通过做操来锻炼身体。其中,广播体操以及保健操、医疗体操,包括中医的八段锦和五禽戏都是不错的选择。做操难度不大,还可以使老年人舒展筋骨,加强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能力。 游泳可以增加肺活量,调节呼吸,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心脏功能。另外,因为游泳的时候人的全身都在运动,骨骼关节都能得到锻炼,长期游泳可以避免关节僵化,能够使老年人动作灵活。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危险的区域游泳,也不要单独在水中锻炼,游完泳之后,要迅速把身上的水擦干,以免感冒。 许多老年人都会到社区或公园等固定场所跳舞,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增加社交范围,对老年人来讲,这是一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运动。 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比较复杂,在运动方面需要格外注意,并非所有运动方式都能进行,尤其是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运动时一定要具体询问医师,制定属于自己的健康运动方案,千万不能自作主张,以免造成不适及意外!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 孩子咳嗽老不好,可能是百日咳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孩子咳嗽老不好,可能是百日咳 什么是百日咳? 百日咳(Pertussis Whooping Cough)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传染性极强,任何年龄的人均可感染,但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的幼儿。 典型的百日咳症状,包括反复剧烈的咳嗽,每次发作表现为无吸气间隔的反复咳嗽,可伴有特征性的啼或尖锐的吸气哮咳,并发症包括肺炎、癫痫和脑病等,甚至发生死亡。 百日咳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依法进行网络报告要求,患者本人或者家长应积极配合专业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 得了百日咳怎么办? 百日咳经规范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即可缓解症状。 家长要注意:需定时开窗通风、湿式扫除,勤晒衣被,对病例的痰液、呕吐物可用漂白粉等氯制剂消毒。 打过百日咳疫苗,为什么又得了? 1.疫苗免疫效力持久性有限,大部分学龄期儿童及成人均已过疫苗保护期,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2.儿童、青少年感染后常常表现为慢性咳嗽,成人病例可因症状不典型或隐匿性感染难以引起重视,从而成为婴幼儿感染的传染源,使得疾病更容易传播。 3.虽然百日咳无法产生终身免疫,但是接种疫苗可以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仍然是预防和控制百日咳的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请注意,目前我国使用的百白破疫苗仅可用于7岁以下儿童,因此7岁及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暂无可用的预防百日咳的疫苗。 孩子得了百日咳,要过多久才能去上学? 对百日咳病例实施呼吸道隔离措施。百日咳疑似病例应与他人(尤其未免疫接种的婴儿)分开,直到病例接受抗生素治疗5天(疗程最短7天)后。未接受抗生素治疗的疑似病例应进行隔离,直到阵发性咳嗽3周后或咳嗽停止为止。 确诊的学生,需凭百日咳PCR阴性报告,或细菌培养阴性报告,或医疗机构出具的复课证明方能返校。 有什么可以预防的方法? 1.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是最科学有效的预防手段。 婴幼儿应在3月龄、4月龄、5月龄和18月龄及时接种百白破疫苗(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或可自费使用五联疫苗(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和Hib)或四联疫苗(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Hib)替代(具体按疫苗说明书接种)。6周岁以下儿童未接种满4剂次疫苗者应尽快完成补种。 2.如前往医院等场所,要记得戴好口罩。家长出现咳嗽症状时要警惕,百日咳会通过飞沫传给孩子。 学校和幼托机构需要注意哪些? 学校和幼托机构严格落实学生及教职工晨检工作;严格落实因病缺勤缺课核实、登记、追踪工作并密切关注师生日常可疑症状,及时发现报告可疑病例;严格把关复课要求。 加强宣传,持续做好主动监测工作,一旦发生疫情及时报告,严格落实防控措施。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 冰雪旅游消费旺季来了!避免关节受伤,这份出行攻略请查收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冰雪旅游消费旺季来了!避免关节受伤,这份出行攻略请查收 随着12月冰雪旅游消费旺季的到来,冰雕、滑雪、“东北大炕”等冬季元素吸引着大量游客。 不少怕冷的小伙伴抑制不住蠢蠢欲动的出游之心,却又担心自己的关节经不住低温的“拷打”,这该如何是好? 冰雪旅游热,莫让关节冷。护骨有招,必能让你的冰雪之旅更加惬意。 天冷旅游热,冰城冬季旅游渐升温。畅享“冰雪奇缘”的同时,关节健康莫忘记。 当人体长期处于阴冷的空气中,一方面机体抵抗力下降、人体代谢能力降低,病原体侵入身体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容易诱发关节炎症。湿度增加还会刺激关节神经,诱发疼痛。另一方面,低温会导致关节周围肌肉收缩、关节僵硬、血液循环减慢等。对于一些本身就患有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患者,寒冷天气更会加剧关节的疼痛。 如果本身还有旧伤,寒冷会使肌肉血管收缩,瘢痕组织敏感性增加,导致原有的症状进一步加重。避免关节受伤,出行攻略请查收。 升级保暖装备,谨防冻伤 到了冬季,北方很多山区、空旷地、冰面附近的气温要低于日常温度,游客们一定要升级保暖装备,带足防寒衣物,如羽绒服、冲锋衣、保暖裤、雪地靴、帽子、围巾、手套等。 特别是准备选择北方玩雪、赏雪线路的游客,尤其要提前做好保暖防冻的准备,尽量将自己裹严实,减少皮肤暴露的部分,“暖宝宝”也可以提前准备好,但不要直接贴在皮肤上。 爱露脚踝的朋友们,裤脚一定要盖到脚面,否则会冻腿。建议多准备几双袜子,万一脚出汗或者鞋子进雪记得及时更换袜子,否则袜子湿掉就会冻脚,再厚的保暖靴都没用。 冬季北方气温低,干燥且风大,皮肤容易粗糙、干裂,建议携带高保湿护肤品,防止皮肤干燥开裂。 另外,雪地反射的紫外线较强,容易引发雪盲症,建议在出游过程中佩戴墨镜。 在北方,不仅防冻,还要防热。北方昼夜温差、室内外温差大,根据温度变化,适当添衣减衣,谨防病原菌乘虚而入。如果带着相机出行,要注意相机和手机的保暖,在低温环境下,电池耗电量会增大,最好随身携带可移动充电设备,如发生紧急情况可在第一时间拨打电话救援。 户外游玩时间长,选对鞋子是关键 到北方旅游,不少人跃跃欲试,期待尝试各种户外项目。在正式运动前,一定要做好热身,如高抬腿、全身性关节拉伸等,这样有助于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血液循环。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戴好护腕、护膝等护具,确保关节安全。 很多热门的冰雪项目,户外排队时间较长,容易导致关节肿胀。尽量避免长时间采用一种姿势站立,可通过走动、踮脚、抬腿等来减轻下肢血液循环不畅。 在冰雪路面走路要想不摔倒,得学企鹅一样小步子向前走,两手不要揣裤袋,控制身体平衡。一定要穿防滑的鞋子,很多人会选择雪地靴,殊不知,雪地靴既不适合雨雪天,也不适合旅行穿着。 雪地靴鞋面以皮毛一体、超纤维布等材料居多,不具有防水性能。一旦被雨雪打湿,鞋子会变得非常沉重,不仅不再保暖,舒适度也会大幅度降低。 此外,雪地靴的防滑性能也有限。查看相关雪地靴的鞋底可以发现,很多采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制作的鞋底(俗称“EVA鞋底”)虽然轻便、耐磨,但纹路较浅,不利于抓地防滑。如果在冰雪、湿滑等摩擦系数较小的地面行走,穿着这类鞋子并不安全。 更要注意的是,有些雪地靴的造型不适合长时间行走,不仅不利于足部健康,而且有崴脚风险。尤其是携带孩子出行的家长要注意,雪地靴不是孩子行走的好选择。 那么,一双合适的鞋子应该怎么选择呢?最重要的是选择具有合适面料与鞋底结构的产品。鞋面材质在兼具拒水与防水功能的同时,还得有一定的透气性和保暖性。在鞋底结构上,一要注意防滑,二要能弯曲,既支撑足部,又能适应足部活动。总体而言,带有深条纹、抓地颗粒等设计的橡胶鞋底(即俗称的“牛筋底”)更适合出行穿着。 到了北方,建议多吃富含蛋白质和钙质的食物,如鳕鱼(东北一般称“明太鱼”)富含高蛋白及维生素D,它还含有Omega-3脂肪酸,有消炎镇痛的食用功效,对关节极为友好,可以多多尝试一下。 合理安排游玩行程,紧急处理有方法 旅游时一定要合理安排游玩行程,中老年朋友不要过于疲累,保证充足休息,以免抵抗力下降。平时不常运动的人挑战“特种兵式”旅游,猛地来个日行三四万步,除了膝关节受累,还要小心走出足底筋膜炎。晚上回到酒店可以用热水泡脚,建议提前买个便携式泡脚袋,用热毛巾敷敷关节、多按摩小腿肚,或抬高下肢、做空中蹬自行车运动等,以减轻肿胀,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游玩过程中,如果出现关节扭伤、摔伤,导致关节疼痛肿胀甚至发热,应立即停止游玩活动。可就地取材(雪或冰块),用衣物或毛巾包裹加以冰敷处理,并抬高患肢,有条件的可采取简易制动措施。 切记,受伤24小时急性期内不要喷抹云南白药、红花油等活血药物,以免加重肿胀。如果症状持续加重不缓解,应及时就医检查,对症治疗。 特别提醒糖尿病患者,由于其末梢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初到北方,身体可能会对温度感知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冻伤和关节疼痛,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冷空气中。 北方虽冷,但冰雪足以让人心情愉悦。大家只要做好关节保暖防护措施,尤其学会上文分享的养护技巧,想必能让你的北方之旅更惬意自在。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 费斯汀格法则:90%我们能掌控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费斯汀格法则:90%我们能掌控 生活就像一场未知的旅程,充满了起起落落,比如突发的交通堵塞或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有时,我们可能会因为意外的挑战而感到失望和沮丧。然而,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的一个法则为我们开启了新的视角来从容面对生活的起伏——“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的,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的。” 生活中有10%的事情我们无法掌控,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能掌控的! 案例:小A是一名项目经理,正在准备一个重要的客户演示。就在演示前一天,上司突然要求他增加一个全新的章节。这个突发任务属于那10%不可控因素。消极反应:面对临时增加的工作量,小A可能会感到不满和怨气,草率完成任务,这不仅影响演示的质量,还可能导致失去客户。积极应对:小A转变认知,将突发情况视为一个展示能力的机会,迅速调整计划,合理分配时间,可能需要加班,但小A全力以赴完成任务,赢得客户和上司的认可和信任。 费斯汀格法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比皆是,它的魅力在于提醒我们,虽然我们无法控制突发事件(10%),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态度和行动(90%)来影响最终的结果。如何有效运用费斯汀格法则? 1.识别情绪。当面对挑战时,感受并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反应。 2.接纳当下的状态。所有情绪与感受都是合理的,并无对错之分。 3.区分可控与不可控。明确哪些因素是我们可以改变的,哪些是无法改变的。 4.使用“暂停键”。在作出任何反应之前,给自己留出一段时间来思考这些反应可能带来的后果。 5.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聚焦问题并找出积极的解决方案,敏于行,而不是沉浸在消极情绪中。 6.实践学习和总结经验。将每次挑战视为学习和个人成长的机会。 通过练习和应用费斯汀格法则,增强心理韧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我们无法掌控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但可以掌握如何反应,成为生活的主人。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 冻疮防治,皮肤科医生来支招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冻疮防治,皮肤科医生来支招 何谓冻疮 冻疮,寒冬常见疾病,多由冷湿侵袭,致局部皮肤炎症。每逢隆冬,面部、耳部、手足红斑、肿胀,甚则瘙痒疼痛,反复发作,年复一年。其病机在于,寒凉环境使小动脉骤缩,久之麻痹扩张,静脉回流不畅,淤血积聚,血液循环受阻,从而诱发冻疮。 冻疮之临床表现 冻疮多发于儿童及年轻女性,常见于肢端等暴露部位。初起红斑,渐至紫红,边界清晰、对称分布,伴瘙痒、脱屑、肿痛。急性起病,预后良好,但具季节性、易复发,严重者可致溃疡。 冻疮之治疗 1.外用药物:皮损未溃者,可用激素药膏、活血化瘀中药膏。皮损已溃者,外涂抗生素药膏,必要时无菌纱布包扎。 2.系统治疗:病情严重者,遵医嘱口服药物。 冻疮之预防 1.衣物适宜:少穿紧身衣裤,保持肢体血液循环畅通。冬季注意保暖,保持局部干燥。鞋袜干燥透气,不宜过紧,足部多汗者勤换鞋袜。 2.局部受冻:不宜立即烘烤或热水浸泡,以免加重症状。 3.锻炼强身: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 4.手足活动:手足易冻者,多活动手部、多搓手,促进血液循环。温水足浴,水温38-40℃,时间15-30分钟,促进足部血液循环。 5.治疗原发病:有贫血、糖尿病等疾病者,积极治疗原发病。 6.中医调理:入秋后手足湿冷者,可采用中医中药调理,增强体质,预防冻疮。 冻疮之防治,重在预防与早期治疗。合理穿衣,适度锻炼,局部保暖,科学护理,方能有效抵御寒冬侵袭,享受温暖健康之冬。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
- 胃黄色瘤是癌症吗?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R,感谢收听小R的健康笔记。今天跟大家分享胃黄色瘤是癌症吗? “医生,我的胃里怎么长瘤了?这个瘤要紧吗?”“这个黄色瘤应该怎么治疗啊?”“胃黄色瘤是不是癌啊?要不要开刀啊?”不少患者做完胃镜后会在胃镜报告上看到有“胃黄色瘤”的诊断,那么胃黄色瘤到底是什么呢?是怎么引起的?又有什么危害?今天就来聊一聊。 胃黄色瘤是吞噬类脂质的巨噬细胞在胃黏膜局灶性聚集形成的瘤样增生,是胃黏膜局部脂代谢障碍引起的病变,又称胃黄斑瘤或脂质岛,呈白色-黄色平坦或扁平隆起病灶,表面结构呈细颗粒状。此病于1910年首先报道。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好发于50岁以上患者,以男性多见。 发病原因 黄色瘤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认为的肿瘤或者癌。可能为大量脂质沉积,形成充满脂质的泡沫细胞,大量堆积进而形成黄色瘤,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1.胃黏膜慢性炎症和老化 2.脂质代谢异常 3.物理或化学刺激 危险因素 1.年龄 胃黄色瘤多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上升。 2.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黏膜萎缩与肠化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改变,与胃黄色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炎症、萎缩性胃炎等疾病相关,可能增加胃黄色瘤的风险。 4.其他 糖尿病、脂质代谢异常等代谢障碍所致的胃黄色瘤。 胃黄色瘤是胃癌吗? 不是。胃黄色瘤本身是一种良性病变,其本身并不会癌变。但是,有研究表明胃黄色瘤与胃癌存在显著相关性,其可能成为早期胃癌的重要预测标志,需提高警惕。一旦发现黄色瘤,患者需要仔细观察并定期复查胃镜,及时发现早期癌变的病灶,积极进行内镜下干预,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的目的。 治疗建议 大部分患者经胃镜下活检可一次性去除,直径较大者可分部位、分次去除,也可用氩离子凝固术、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射频、微波烧灼等方法,同时应积极治疗伴发病。 健康小贴士 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结构要均衡合理。应少吃肥肉、煎炸熏烤以及刺激性食物,多补充新鲜蔬菜和水果。戒烟酒。 要坚持参加有氧运动,以增强体质。 保持乐观的心态。 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好了,今天就科普到这里。我是小R,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及订阅按钮持续关注我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