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 成年人,把自己重新养一遍,可行吗?
🎙️主讲老师 李萱,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哥本哈根心理学系副教授,看理想《童年启示录:儿童青少年发展30讲》主讲人 📚课堂摘抄 1.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孩子很多时候看似无理的行为,是因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跟大人有着很大的不同——比如,很多小朋友不喜欢洗脸刷牙,大人就会想尝试给他们讲道理:“今天不刷牙,明天就要蛀牙、牙齿痛了!“ 孩子这个时候再不听劝,大人就会感到相当恼火。 具体来说,要理解成年人关于”今天不刷、明天蛀牙“的说理,孩子需要理解“时间”——今天是什么?明天又是什么?它俩是什么关系,有关系吗?需要理解“自己的行为和相关后果的关系”——牙自己要痛,跟我现在是不是要拿根小棍捅自己嘴巴有什么关系?需要理解结果的严重性——“蛀牙是什么?能吃吗?好吃吗?” 2. 发展心理学,并不只是证明儿童是成人的”缺陷“版本。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改进和技术手段的加持,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许多能力比我们之前以为的要强,甚至还有很多能力,能够给到成年人启示。 3. “像儿童一样习得语言”,仍然是成年人学语言的一种有效策略 —— 如果我们长大后还想再学一门新语言的时候,从学字母系统、发音系统开始,未必总是最高效的方法。相反,像孩子一样信任自己大脑的“统计能力”,寻找可以自己感兴趣、又已经有一定程度理解的语言材料进行沉浸式接触,比如电影、新闻,反而有可能事半功倍。 4. 对孩子的各种表达不敏感的父母,会影响孩子的身体中那些和共情、情绪调节有关的激素的表达,而这些激素水平,会在孩子长大成为父母之后影响他们做父母的技巧 。 5. 儿童也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脆弱、那么”斤斤计较“——在一些学者看来,对儿童影响力更大的不是父母一次两次的偶发行为,而是长期塑造的家庭环境给儿童带来的整体感受。许多新近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更是越来越多地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哪怕是在小时候,孩子们也无时无刻不反向影响着成人,有意无意地和大人“斗智斗法“;成人之后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故事线同样还有调整的空间。 6. 作为成年人重新养育自己而非沉溺于童年的阴影,正是一种主动重写自己人生叙事的积极行为。 7. 在重新养育自己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家庭的局限。一方面,东亚家庭的变迁过于快速,有些差异是真正的代沟。例如,上一代的父母真心认为老实听话、谨言慎行才是为人正道,但是这一代的孩子发现眼下求职交友相亲无不需要性格大方,只恨父母没有把自己养成社牛段子手。13不过,这真的不是因为父母要恶意打压,而纯纯是因为时代不同。 ✏️课后划重点 1. 发展心理学在研究什么? 2. ”重新养育自己“真的可行吗? 3. 把自己重新养一遍,实际上是想干什么? 4. 成年人重养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5. 如果你要重新养育自己,你觉得你自己这个“再生爹妈“最优秀的会是哪一点? 6. 祝福大家都可以做快乐的“小孩”🪄 本集参与 主讲人|李萱 编辑|ruicen 小尹 后期|小尹 统筹|ruicen 荞木 jiajun 本节目由辉瑞中国与看理想联合出品,每周二早7: 00更新,共7集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问题 完整文稿可前往看理想APP➡️07. 成年人,把自己重新养一遍,可行吗?
- 06. 普通人,如何选择医保?
🎙️主讲老师 聂日明,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访问学。 📚今日课程:经济学 📒课堂摘抄 1. 通常说的医保报销,指的是统筹账户报销职工住院和门诊的支出,而个人账户主要用在挂号费和药店买药,现在还可以用来给家庭成员用,像买药、购买居民医保等等。 2. 中国开始引进DRG和DIP两种付费方式。DRG是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IP是按病种分值付费,这两种方法技术原理是相同的,我们以DRG为例,这种方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美国,根据诊断的疾病种类,然后根据患者的年龄、疾病、并发症、治疗方式、资源消耗等因素进行分组,简单的说,就是同样的病、同样的发病阶段、同样的人群,收费应该是一样的,这样就可以实现按病种打包付费,医生如果想额外多开不必要的检查项目,收费超过统计水平,医保就拒绝付费,通过这个就可以实现精细化的费用控制。 3. 中国的医保还面临着一个大问题,就是医保的属地管理与人口流动大环境的冲突。打个比方,一个人在北京缴医保,在上海没办法用。地区间分割最厉害是居民医保,参加居民医保,只能在户籍地参保,这严重限制了人的流动,尤其是老年人随子女流动。不过这个问题正在解决,五六年前,全国范围内推广了医保的异地结算,一个人不管拥有职工医保还是居民医保都可以直接在参保地以外的地方刷医保卡看病,区别只在于报销比例会比在参保地看病要低一些。不过从政策趋势上看,这个问题在未来几年可能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4. 我的个人建议还是,如果所在城市允许单独参加职工医保,那应该尽量参加职工医保。但针对这部分主动选择不上班,经济压力如果实在比较大的朋友,那最起码应该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当然,无论是职工医保还是居民医保,买或不买,都取决于自己的权衡,没有适合所有人的最优方案。 5. 市面上有哪些医疗险可以选择呢?普通人能接触到的主要有这么几种:第一种是百万医疗险,这是商业医疗险的一个分支,第二种商业医保是惠民保,第三种是一些外企和大企业会为员工提供商业补充健康险,第四种是重疾险 6. 我们需要明确一个事实,保险是一种风险分担方式,是一种保障,不能想着把医保缴的钱给赚回来。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应该考虑,如果不参加医保,未来可能要花钱的时候,自己能不能承担完全自费的风险。 ✏️课后划重点 1. 中国当下的医保政策是什么样的?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2. 我们医保真是缴的越来越多吗?这一部分钱交给了谁,未来会怎么用? 3. 自由职业者也要缴纳医保? 4. 现在的商业医保、互联网医保可信吗? 5. 作为个人和家庭,应该怎么选择医保呢? 本集参与 主讲人|聂日明 编辑|ruicen 小尹 后期|小尹 统筹|ruicen 荞木 jiajun 本节目由辉瑞中国与看理想联合出品,每周二早7: 00更新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问题✏️ 完整文稿可前往看理想APP➡️06. 普通人,如何选择医保?
- 05. 亲人离世,我们有权用AI“复活”吗?
🎙️主讲老师 王小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哲学博士。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文化专委会理事。 📚今日课程:技术哲学 📒课堂摘抄 1. 今天,“AI复活”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实的产业了。现在在网上花9块9就能体验一个比较粗糙的AI复活版本。如果愿意花更多钱,效果会更好。通过保存亲人生前的资料,如声音、视频等,输入系统后就能训练出一个更接近亲人的“数字人”。 2. 技术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工具。而人与技术的关系通常被理解为主体与工具的关系。 3. 有趣的例子是一个实验,测试了三组对象的认知功能。第一组把手机放在隔壁房间,第二组把手机放在包里,但包在同一房间,第三组则把手机放在手边视线范围内。结果显示,认知功能最高的是手机在隔壁房间的组,而认知功能最低的是手机在手边的组。然而最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即使手机不在视线内,只要知道它在同一个房间里,也会显著降低参与实验的人员的认知功能。 4. 在当下法律语境中,只有活人有隐私,但伦理上,讨论过世的人的隐私也不是没有意义。 5. AI复活亲人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死亡的理解。在一个通过AI复活亲人开展悼念活动的时代,死亡是否会失去其终极意义?如果人们普遍使用这种技术来悼念亲人,那么死亡可能不再被视为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持续存在。 ✏️课后划重点 1. 给你一个按钮🔘,你会不会选择用AI复活亲人? 2. 技术都是客观中立吗?人与技术的关系有哪些? 3. 如何重塑注意力? 4. 为什么长时间使用手机会让人感到虚无? 5. 在一个AI复活成为日常的时代,悼念的传统意义是否会丧失? 6. 生成式大语言模型。例如ChatGPT, 文心一言,这些AI技术真的理解人类的语言吗? 本集参与 主讲人|王小伟 编辑|ruicen 小尹 后期|小尹 统筹|ruicen 荞木 jiajun 本节目由辉瑞中国与看理想联合出品,每周二早7: 00更新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问题✏️ 完整文稿可前往看理想APP➡️05. 亲人离世,我们有权用AI“复活”吗?
- 04. 不想结婚,可以找个虚拟恋人代替吗?
🎙️主讲老师 丁瑜,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广东省社会工作学会理事,著有《她身之欲:珠三角流动人口社群特殊职业研究》 📚今日课程:社会性别 📒课堂摘抄 1. 社会性别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从根本上定义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位置,与之密切关联的有性别、性、种族、阶层、能力、信仰、出生地、公民身份、生活经历、对资源的拥有程度等等,这方面的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明白一个人的身份属性,更能帮我们从历史、文化、社会的角度思考是什么样的社会结构 构建、固化和稳定了有关的社会规范、制度和系统。 2. 凡是从众的都是被塑造的,小众的也都不是真的小众,兴趣爱好之所以能被培养,意思就是被塑造的结果。 3. 第四次全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0-17岁孩子的日常生活照料、辅导作业和接送主要由母亲承担的分别占76.1%、67.5%和63.6%;女性平均每天用于照料/辅导/接送孩子和照料老人/病人等家人的时间为136分钟。已婚女性平均每天家务劳动时间为120分钟。家有3岁以下孩子由母亲照料的占63.7%。在业女性工作日平均总劳动时间为649分钟,其中照料家庭成员和做饭/清洁/日常采购等家务劳动时间为154分钟,约为男性的2倍。 4. 我国的第一部婚姻法是19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颁布的,经过那么多年的发展,里面的很多条款已不再适用,或者说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两性平等意识的不断加强,这些条款需要作出改变以适应社会现实,最新的民法典里也有很多相应的改变。大家普遍对婚姻内部的平等,包括财产、债务等,家务劳动的价值和儿童利益比较关注,这也是现实生活中的痛点,太多的夫妻关系问题,铺天盖地的社会新闻甚至让很多年轻女性对婚姻产生怀疑。 5. 大家不是不想爱,而是在现在的性别观念模具下更难以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对象了,尤其是女生,这可以归结为男女在这方面进步的速度不同造成的。 6. 我们看现在的虚拟恋人,它给现实中的两性关系上了一课,折射出了性别关系的诸多问题和不平等,在这个意义上,它也有一定的消解父权制,甚至消解二元性别的意义。特别有意思的是,这是超越次元的一种情感关系,也就是说,虚拟和现实逐渐融合,往大里看,我们也可以有超越族群、物种等边界的亲密关系,半个世纪前这个话题就已经在学界发生,以前提出的很多跨界和融合现在都已经实现,那么,你能不能想象如果沿着这条路下去,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 7. 当女性不在束缚于生育的性,而是享有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权和性自由,男性因此对女性的控制消除,权力关系改变,而权力作为一种社会建构,整个话语体系就会随之改变,大规模经济与心理上的平等建立起来,男女间情感和性便能平等,关系趋于纯粹, 8. 实际上我们需要的是更加平等、关怀、尊重的性别关系,而不是现实虚拟的区分。 ✏️课后划重点 1. 一个字面意义上普普通通的“女”字,怎么就带有了特别的属性,而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又一直背负着压迫或不平等的关系呢? 2. 从社会性别来看,你是如何成为你的? 3. 异性恋婚姻,有什么问题? 4. 虚拟恋爱为什么越来越流行? 5. ChatGPT时代,可以如何去爱? 本集参与 主讲人|丁瑜 编辑|ruicen 小尹 后期|小尹 统筹|ruicen 荞木 jiajun 本节目由辉瑞中国与看理想联合出品,每周二早7: 00更新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问题✏️ 完整文稿可前往看理想APP➡️04. 不想结婚,可以找个虚拟恋人代替吗?
- 03. 经济下行期,个人努力有用吗?
🎙️主讲老师 梁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博士后,看理想《生娃、养老、打工人: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一平方公里内的经济学》等节目主讲人。 📚今日课程:经济学 📒课堂摘抄 1. 抖音成立于2016年;小红书成立于2013年;B站成立于2010年。在2016年以前,没有人认为它们会成为大厂。滴滴成立于2012年,我还记得2012或2013年第一次使用打车软件时的震惊。过去我们说到大厂,指的是BAT,百度、腾讯、阿里,但BAT这三家公司并称,互联网上最早的记录是2010年。 2. 2007的时候,GDP增速是14.2%,接下来两年经济危机,GDP增速还是有9%左右。2010年,GDP增速10.6%,也是最近十多年我们最后一次看到两位数。我们有很多年没提“两位数增长速度”了吧,倒是整天在说“软着陆”。GDP增速两位数的时候,是我们挺无感的时候。而软着陆的过程,恰是很多人觉得“时代红利”这几年。为什么会这样,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一点经济学。 3. 有人发明一套话术来描述人们的赚钱状态,叫作alpha和beta理论。这套理论最初是金融市场里的黑话,现在被搬到普通人的生活里。我们不太严格地解释一下alpha和beta理论。在股市里,有些公司可以靠着自己的能力使得股价上升,跑赢大盘,这种是alpha理论,而另一些公司则主要是靠着板块或者大盘的趋势变动而使得股价上升,这种是beta理论。比如前些年白酒板块非常好,茅台领涨,而其他一些不太知名的白酒股票也会跟着涨,就是beta理论在起作用。 4. 我们总是容易过度悲观或者过度乐观,在经济下行时期过度悲观,而在经济繁荣时期过度乐观,对于长期过度悲观而对于短期过度乐观。 5. 我们讨论的是经济学,所以课堂里的教育,书本上的知识,网络上的各种慕课,包括今天的节目,全都不会对你直接生效。只有市场才会直接地教育你。 6. 我们的生活固然受到宏观经济的总体影响,但也时时受到个人非理性行为的影响。非理性行为是人性的必然组成部分,无法压制,无法克服。非理性冲动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回报,但有时候也可能摧毁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常常需要一套制度、一套框架来辅助我们作出重大决策。例如经常有人会咨询专家,我是否应该买房,孩子高考是否应该填报某个专业。这种问题本质上跟明天会不会下雨是同类型的问题。也许专家抬头看看天,可以给你一个斩钉截铁的回复。 ✏️课后划重点 1. 经济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 2. 什么是“见证历史”、见证经济周期? 3. 如何从4个不同学科视角看待“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4. 金融行业不好就业,为什么不去大厂? 5. 经济下行期,我们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 本集参与 主讲人|梁捷 编辑|ruicen 小尹 后期|小尹 统筹|ruicen 荞木 jiajun 本节目由辉瑞中国与看理想联合出品,每周二早7: 00更新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问题✏️ 完整文稿可前往看理想APP➡️03. 经济下行期,个人努力有用吗?
- 02. 年轻人可以把网红当作一种职业吗?
🎙️主讲老师 董晨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 📚今日课程:传播学 📒课堂摘抄 1. 虽然当网红的人来源非常丰富,最后实现盈利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但他们干的事情,用内容换流量、用流量换关系、用关系换收益。这三件事,是没有区别的。我个人认为,电商直播几乎没有创造任何的新职位,它本质上是对于线下零售业的高度映射。 2. 从2023年的数据来看,电商直播逐渐从达播向商家自播偏转,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品牌干脆自己开直播间了。达播和自播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一方面,达播作为第三方的品牌背书,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自播则更擅长进行品牌沉淀、拉长消费生命周期。 3. 创作者做的事情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上位,成为了某种社会情绪的嘴替。比如于文亮刚刚被人关注的时候,很多留言都在说这样一句话:于文亮治好了我的平凡羞耻症。在这个意义上,于文亮和用户相遇了。也正是这个时候,用户通过脚来为他投票。这里的脚,就是点赞、留言、关注、分享。这些行为启动了算法,进一步让于文亮获得了流量。 4. 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的统计,截止2023年12月,全网短视频账号总数达15.5亿个,但其中拥有10万粉丝的账号数量有多少呢?大概50万个。如果我们粗略地用10万粉丝作为一个网红的基准线,那么成材率不到万分之一。 5. 如果我们把网红看作是一种影响力经济,那么,他一定会稳定存在。即便100年前没有网红,你买衣服不会去看电商直播,但你其实仍旧在依靠某个人去做决策,他可能不是网红,而是你身边的一个朋友,或者是你喜欢的名人。在传播学者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看来,他们其实都是“意见领袖”,人们依靠意见领袖做决策,是一种客观的需要,只不过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让这个领袖的样子变了,影响力的辐射范围也不同了。 6.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参与到网红产业的某一个链条中,会比自己做出镜网红成功率高得多。如果你真的想自己试试做网红,我更会建议大多数人把这件事情作为自己本职工作的放大器,而不是孤注一掷去投入到这个行业中。 ✏️课后划重点 1. 什么是网红? 2. 做网红有门槛吗? 3. 年轻人能不能把网红作为自己的职业,在网红产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4. 网红的成功靠什么? 5. 你觉得你在网红产业中适合做哪一类工作呢? 本集参与 主讲人|董晨宇 编辑|ruicen 小尹 后期|小尹 统筹|ruicen 荞木 jiajun 本节目由辉瑞中国与看理想联合出品,每周二早7:00更新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问题✏️ 完整文稿可前往看理想APP➡️02. 年轻人可以把网红当作一种职业吗?
- 01. 大学教育,学什么知识最有用?
🎙️主讲老师 郑作彧,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今日课程:社会学 📒课堂摘抄 1、对于学科专业知识,学生们挑剔的点首先根本就不在于这个专业客观上到底有没有用,而是这种事其实是一个主观上的“围城”。自己学的专业永远就是最差的专业,别人在学的东西永远都感觉比自己在学的东西有趣、有用。 2、今天我们越来越不再是去问“我们读的专业会为我以后提供什么工作?”,而是相反,应该要去想:我们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所以因此我们为了达到目的而选读什么专业。不再是高等教育的专业知识指定我们可以过出什么样的人生,而是我们想过出什么样的人生所以自己去指定我们要获取的高等教育专业知识。 3、今天我们社会各个领域都已经发展成熟到一定程度了,所以整个社会已经越来越不需要、也越来越难以容许草台班子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会越来越觉得“原来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很令人非常惊讶且难以接受的原因。而这也意味着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只有顶尖人才能恰如其分地生存,在齐平阶段被认为理所当然的“普通人”生活会越来越难。 4、我们今天的教育主要还是以考试成绩、而非专长类型作为分流标准,所以教学上常常更重视学生的标准答案背诵能力,而不太在乎学生是否认识自我与如何进行突破创新。简单来说,我们的教育至今还是比较重视怎么让学生回答他人给定的问题、而不是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 ✏️课后划重点 1、高等教育的学习困境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是怎么出现的? 2、考试成绩好的人,学霸,就是顶尖人才吗? 3、什么是独异性社会? 4、今天学文科还有什么用? 5、对于很多大学生家长来说,关于“大学专业有没有用”的问题不是主观上的围城问题,而是客观上的就业问题。学哪个专业好就业,哪个就是好专业。那么今天哪个专业能保证好的就业? 本集参与 主讲人|郑作彧 编辑|ruicen 小尹 后期|小尹 统筹|ruicen 荞木 jiajun 本节目由辉瑞中国与看理想联合出品,每周二早7:00更新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问题✏️ 完整文稿可前往看理想APP➡️大学教育,学什么知识最有用?|郑作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