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番外:艺术电影的潮流、短视频、电影感、刁亦男、徐浩峰、金鸡奖的没落、小津安二郎
上次番外加更的续集,是老马和阿吴继续回答听友关于电影的问题。 互动主题包括: * 当下艺术电影的两个潮流 * 博物馆电影 * 短视频时代的电影 * 人类永远需要自己的生活被讲述 * 如何定义电影感 * 文学的领地,电影可以闯进去吗 * 当导演需要科班出身吗 * 剧本和故事 * 故事对电影来说重要吗 * 怎么看刁亦男 * 怎么看徐浩峰 * 喜欢的播客有哪些 * 阿吴为什么乐观 * 金鸡奖为何没落 * 国内电影节能否国际化 * 宁浩和陈思诚 * 对小津安二郎的态度转变 * 主播电影观念的变化:形式美学和社会政治
- 番外:影迷代际、电影节做题家、学写影评、学英语、威尼斯黑幕、李安……
这期番外加更,是老马和阿吴回答听友提出的一些电影相关的问题。 互动主题包括: * 不同代际的影迷特征 * 能否忍受港片配音 * 买碟的占有欲 * 牛皮纸袋装着的禁片 * 艺术电影的套路和电影节做题家 * 日本电影为何远离政治 * 如何学写影评 * 如何学英文 * 苏联电影 * 民国电影的普通话腔调 * 中国电影向何处去 * 张耀扬是否真的演了《花样年华》 * 世界各国的左翼电影 * 对华语片的热情 * 对意大利电影的看法 * 威尼斯电影节的黑幕 * 是否可以聊聊今村昌平、洪常秀、李沧东 * 会有下一个李安吗
- 3.杨德昌和华人社会
第三集来啦,兑现和听友的约定,咱们这一集痛聊杨德昌。 阿吴说,杨德昌是他心中华语电影史top 2的导演之一,老马表示同意。 既如此,那就不用收着聊了。所以,这一期又不小心超时了。超时的意思是,我们原本为每一集预设的时长是4-5小时,但这次又超了一倍。 主播: 老马:一个中年影评人,在播客领域重新出发。关于电影,了解的东西还不算少。 阿吴:也是一个中年影评人,也要在播客领域重新出发,有很多观点挑战多数人的常识。 详细时间轴: 00:34 杨德昌:最优秀的两位华人导演之一 * 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和政治迁徙、震荡、转型过程中所形成的终极影像结晶 * 杨德昌和侯孝贤为什么刚好出现在八十年代 * 杨德昌和侯孝贤为什么只出现在台湾 * 古典电影和现代电影 12:41 性格、家庭和一些经历 * 总是和记者吵架 * 高阶层家庭出身 * 上海出生地,就在山阴路 * 语言天赋出众 * 和漫画的深厚渊源 * 十大金曲排行榜的民主启蒙 * 建中和北一女 * 哥哥杨日昌 * 东亚满分小孩 * 启蒙电影 * 挚友John Berry * 电影和建筑二选一 * 留学,遭遇了最激进状态的美国 * 研究电脑中文输入法 * 别再提安东尼奥尼了! * 杨德昌的影史十佳之选 * 「赫尔佐格、布列松和我」 * 杨德昌和库布里克 * 杨德昌和赫尔佐格、艾斯纳 * 影史四大公案 * 侯杨断交之谜 * 侯杨和解 * 杨德昌认为梁朝伟演错了文清 * 阿萨亚斯选了侯孝贤 * 英国《新左翼评论》的采访 1:20:33 台湾新电影与杨德昌 * 乡土文学、民歌运动、云门舞集、兰陵剧坊 * 「中影」和国民党文工会 * 明骥的上任 * 小野归国 * 白鸽计划 * 假的企划书 * 亚太影展全军覆没 * 好人李行 * 削苹果事件 * 新电影失败是因为缺少明星? * 杨惠姗,唯一的新电影明星 1:42:16 杨德昌的风格 * 成长作为核心主题 * 我对人性有信心 * 普遍人性和特殊人性 * 杨德昌和塞林格 * 成长、顿悟、启蒙、觉醒 * 杨德昌的墓志铭 * 儒家文化和美式文化的冲突 * 爱这个世界,但和它不瓜葛 * 年轻人和同学情谊 * 讲粗口 * 杨德昌的长镜头 * 死亡元素 * 背离情感主义的传统 * 叶月瑜的「隧道视野」论 2:05:55 早期作品 * 从南加大愤而退学 * 《1905年的冬天》 * 集锦片的起步 * 学习香港新浪潮 * 《十一个女人:浮萍》 * 城乡二元对立 * 「台北不是我的家」 * 导演到底要不要画分镜 2:24:44 《光阴的故事:指望》 * 远超其余三人 * 突破制度和用人的限制 * 如何镇住片厂老人 * 三个女性,三种境遇 * 纯真和启蒙的对比 * 一高一矮,推着自行车走 * 自行车和摩托车 * 成长的苦涩 * 半裸的男大学生 2:40:21 《海滩的一天》 * 杜可风当时不会拍电影 * 超长时长,回馈观众 * 杨德昌和吴念真的分工 * 女性群像 * 胡因梦生涯唯一靠谱的角色 * 光把父权和夫权打倒还不够 * 娜拉出走后,怎么办? * 否定再否定 * 指向更高的自由 * 女性搞事业 * 误导观众的技巧 * 声音的多声部和叙事的非线性 * 赖声川:能剧和静态戏剧 3:05:43 《青梅竹马》 * 林青霞和蔡琴的区别 * 手工作坊的制片模式 * 侯孝贤的丈母娘出钱 * 票房大赔 * 经济腾飞的台湾 * 阿隆的潜意识自杀 * 和《本命年》有点像 * 结尾蔡琴的特写镜头太厉害 * 冲击介寿路! * 不爱拍吃饭戏,却留下经典一幕 3:32:37 《恐怖份子》 * 电影频道改名播出 * 詹明信的长文 * 网格化空间中的偶遇 * 解析经典开场段落 * 广告人杨德昌 * 廖庆松的剪辑立了大功 * 摄影师和作家 * 和《后窗》的关系 * 杀人还是自杀,和民族性有关? * 开放式结局的内在逻辑 * 前期杨德昌,不爱聊天 * 驻台美军和混血儿社会问题 * 王安上过豆瓣? * 最早的诈骗式营销 * 台湾新电影的选演员困境 * 李立群到底演得好不好? * 至少金士杰演得不行 * 缪骞人胜在生活化 4:22:04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 不想输给侯孝贤 * 多亏日本资金 * 杨德昌把自己变成一所电影学院 * 培养子弟兵 * 张震到底演得好不好? * 杨德昌的短板 * 《电影手册》的误读 * 黄毓秀的「杀淫妇」论 * 侯孝贤:小明背叛了他们的命运共同体 * 小四为何杀小明? * 塑造独立女性 * 美国文化的影响力 * 父亲的男性沙文主义 * 父亲怂了 * 滑头也怂了 * 台南改变人 * Honey蔑视意识形态把戏的高光时刻 * 小四从思想派到行动派 * Honey的慧根 * 《战争与和平》宛如神启 * 小四的致命缺陷 * 小马和小猫王 * 手电筒与武士刀 * 《牯岭街》和转型正义 * 青岛的下水道神话 * 冰店一场戏的神级场面调度 5:56:00 《独立时代》 * 进入中国文化的底层逻辑 * 儒家文化和现代化 * 面朝过去,后退着前进 * Larry的口头禅 * 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界限 * 流行文化就是政治 * 真和假的辩证 * 琪琪的假面 * Molly和小凤 * 卡通化和脸谱化 * 拍电影还是写论文? * 比伍迪·艾伦差在轻盈 * 追加字幕卡的作用 * 阎鸿亚的精辟观点 * 台词的言外之意 * 这是一部属于未来的电影 6:26:55 《麻将》 * 旧的体系结构,彻底坍塌了 * 经济萧条 * 和《南国再见,南国》的关系 * 青年朋克电影 * 对「巨父」的质疑 * 家庭秩序的瓦解 * 杨德昌提前说出了乔布斯的金句 * 世界性的青年流浪文化 * 剧场:《如果》《成长季节》《九哥与老七:九七狂想》《李尔王》 6:43:35 《一一》 * 人生态度的巨大转变 * 苦笑型喜剧 * 拍后脑勺的艺术观 * 一颗钉子令洋洋获得两性启蒙 * 婆婆爱读梁启超 * 终生成长,终生迷茫 * NJ和阿瑞的三十年一抱 * 香港和美国 * 人的社交面具 * 对城市空间的批判式观察 * 胖子和小红灯 * 玻璃和城市空间 * 电梯间作为社交场所 * 偷工减料、敲诈、山寨、碰瓷 * NJ和大田 * 灵修批判 * 「人类生命延长三倍」被错误鸡汤化 *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7:21:23 《追风》和成龙 * 成龙、梅格·瑞恩、安妮特·贝宁都差点合作 * 铃木敏夫之问 * 《追风》很好,但毕竟只是一个样片 * 2017年,《追风》差点被拍出来 * 参照对象是《巴里·林登》 7:29:20 身后事 * 彭铠立的刑事案 * 为什么大陆影展很难放杨德昌电影 7:34:11 最后的话 * 菁英属性的优缺点 * 和李安比较:菁英和非菁英 * 和侯孝贤比较:艺术理想和人生志趣相去甚远 * 和黄建新比较:都是拍城市,差别太大 * 和陈凯歌比较:都是知识分子式思辨,也差挺大 * 和姜文比较:光代入是不够的 * 华人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影像经验 * 大陆电影为什么对资本主义全球化钝感 * 《牯岭街》暗示了威权社会的转变契机 * 杨德昌创作的年代空白,脑补足矣 * 继续乐观地生活在这个充满悲剧的世界
- 2.香港特区电影,始于1997
第二集来了,聊香港电影。 如果说香港电影公认的黄金时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前期止),那这一集我们聊的是香港「非黄金时期」的电影,也就是97之后的香港电影。 命名为「香港特区电影」,不算我们的发明,不过这个术语,的确能够表达一些微言大义。香港电影1997年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后,它的生态,它的创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所有的变化,都是在「特区」这个独特的政治环境下发生的。 强调这一点,也是想提醒我们自己,这期节目不是纯粹聊香港电影的艺术和文化层面。 主播: 老马:一个中年影评人,在播客领域重新出发。关于电影,了解的东西还不算少。 阿吴:也是一个中年影评人,也要在播客领域重新出发,有很多观点挑战多数人的常识。 详细时间轴: 01:11 什么是香港特区电影 * 呼应上一集的「改开」 * 香港的电影传统比上海更完整 * 新本土电影 * 华人电影和移民电影 * 跳出精英模式的电影史叙事 * 定义和身份 * 港片输给荷里活的转折点 * 本土情绪与逆全球化 * 五重属性:香港、广东、中国、亚洲、世界 * 广东话「洛杉矶」怎么念? * 香港精神就是三种磨合 * 警匪片这最后一根支柱垮塌了 * 谢霆锋可惜了 42:44 过渡期1997-2003 * 特区电影的初级阶段 * 香港电影之死与香港之死 * 王应祥和蔡松林 * 为影碟而拍片 * 嘉禾、中国星和年代 * 寰宇和美亚 * 安乐和江志强 * VOD和有线电视台 * 东方魅力网站 * 陈可辛的Applause * 许秦豪、金知云、朴赞郁、三池崇史、赵良骏和泰国人 * 艺术恐怖片和泛亚市场 * 英皇模式 * 星皓一姐林嘉欣 * 叶伟信的怀念 * 杜琪峰和周星驰 * 陈果是97的必然产物 * 画公仔画出肠 * 王家卫的电影节路线 * 《无间道》是黄金时期的升华和绝唱 1:33:33 CEPA给了香港电影两条路 * 吴思远和董建华把电影塞了进去 * 纯港片的引进,一纸空文? * 纯港片和合拍片的规则有玄机 * 合拍片成为新的「埠片」 * 新自由主义和逃避主义娱乐 * 《悟空传》的小秘密 * 合拍片比纯港片多审一道,为什么反而吃香? * 一片两版 2:01:23 北上先行者 * 周星驰 * 陈可辛 * 徐克 * 刘伟强 * 陈木胜 * 合拍片时代的新星:余文乐 * 女明星之难与演艺圈性别权力结构 * 「港女」的污名化 * 杨受成、古天乐和洗米华 2:26:46 本土电影二十年(上) * 尔冬升和香港电影剧作模式的改变 * 阿吴高度评价《旺角黑夜》 * 补谈麦庄、陈嘉上、林超贤的合拍片创作 * 继续消费《无间道》的遗产 * 王晶用赌片撑场面 * 三级情色片死灰复燃 * 性喜剧 * 鬼片和灵异题材 * 曾志伟和黄百鸣的贺岁片 * 自由行和文化保育运动 * 郭子健的《打擂台》激活了新一代影迷 * 许鞍华的《天水围》系列和《桃姐》 * 社会学家邱礼涛 * 三版叶问 * 嘴替彭浩翔 * 《低俗喜剧》是真的「反扮嘢」? * 《香港仔》价值观老掉牙 * 《维多利亚一号》和《夺命金》 * 杨凡的影楼美学 * 昙花一现黎妙雪 4:07:08 本土电影二十年(下) * 回顾:新自由主义与香港电影的崛起 * 香港电影的核心价值 * 陈冠中、游静、许子东的观点 * 刘嘉玲和吴君如为何被批评 * 特区政府在行动 * 董曾梁林搞电影 * 电影学生太多了…… * 鲜浪潮停发补助为哪般? * 许鞍华的《诗》 * 王晶的民族主义黑帮片 * 《狂舞派》与「去到尽」的新香港精神 * 狮子山下精神的迭代 * 年轻学院派导演与社会问题电影 * 本土B级片水准崩盘 * 《僵尸》的强烈反讽 * 《风林火山》的难产 * 《一念无明》和《踏血寻梅》代表最高水平 * 《正义回廊》是奇案片的新高度 * 《金都》和《填词L》 * 港式情绪电影:《毒舌大状》和《饭戏攻心》 * 剧本医生陈咏燊 * 一大波非血缘共同体电影 * 打破血缘神话 * 港式族裔题材电影 * 黎明和郑伊健的消失 * 郑秀文、杨千嬅、余文乐、邓丽欣、张继聪、袁富华…… * 黄子华的强项和短板 * 港台比较 6:56:48 结束语 * 警匪片与匪警片 * 香港电影并未躺平,它还在和这座城市互动 * 东南亚市场和海外市场,何不再试? * 爱香港电影,也拒绝自恋式感动 * 萧若元和游学修之争 * 东亚五大城市的现代性竞争 * 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对抗与融合 * 香港的特殊性 * 强调本土意识,是把路走宽,还是走窄? * 下期预告:杨德昌
- 番外:毛羽的中国电影危机论
这是一则番外,因为近日刷屏的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关于中国电影危机重重的讲话,和我们的第一期节目讨论的话题竟然高度地不谋而合,所以补充说说。
- 1.中国电影的四十五年改开史
这是「电影巨辩」推出的超长十集专辑《为了华语电影》的第一集,回顾从1979年开始的中国电影改革与开放的历史。 回顾改革开放,似乎成了今年的一个全国性热点。因为改革开放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到现在这四十多年,中国从上到下所有层面,所发生各种变化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和最重要的推动力。 这当中自然包括电影。但是电影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变化,并不是完全同步的,这当中存在很明显的错位,它具备单独讨论的价值。 我们希望这一期节目,不仅帮助你理解中国电影为什么是今天的这副模样,也希望通过电影这一个小小的窗口,折射出这个国家的诸多变化。 主播: 老马:一个中年影评人,在播客领域重新出发。关于电影,了解的东西还不算少。 阿吴:也是一个中年影评人,也要在播客领域重新出发,有很多观点挑战多数人的常识。 详细时间轴: 00:19 终于决定做付费节目 * 原因 * 规划 * 定位 08:53 从2024暑期档说起 * 《抓娃娃》和《解密》 * 自我反对与自我削弱 24:48 2010年开始的产业爆发 * 为何开始? * 为何结束? * 尺度松绑 * 资本和互联网 42:06 一个紧迫的问题 * 电影票价太贵了 * 回顾当年成都的5元票价风波 * 如果电影不再是「大众艺术」 * 开个玩笑:重回计划经济 53:33 体制、体制、体制! * 好莱坞片厂的作者性 * 中国电影体制如何参与到创作中 * 陈昊苏的一些看法 * 「只要你让我发表,从头到尾都给你光明。」 * 电影比文学和美术,至少落后十年 * 王朔算,余华不算 * 国营电影厂厂长和文学部主任 1:06:41 电影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发行 * 制片厂天天骂中影,中影冤枉吗? * 什么是统购统销? * 制片和发行的矛盾,是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最大痛点 * 包产到户和公司元年 * 1984小平南巡的机会 * 不敢说商业片,那就叫娱乐片吧 * 「看不看,七十万。」 * 卖拷贝的不科学性 * 进一步,退一步 * 为什么电影发行不搞分账? * 版税和分账,都是资本主义 *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 1992小平南巡又给了一次机会 * 破除中影的垄断 * 《黄飞鸿之狮王争霸》的创举 * 散装江苏的突破,惨遭打压 * 近1亿的三角债 * 电影院的翻新 * 从山东突破! * 再谈90年代的走私拷贝 * 走私片的经济账 * 1993年的发行体制改革,只是一次半吊子改革 1:51:41 从文化部到广电部,再到广电总局 * 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 电影院,下金蛋的母鸡 * 分分合合 * 文化部门有想法 * 以电养文 * 各地都有影剧院这个怪胎 * 不仅是声学问题 * 改革的阻力 * 苏南和苏北 * 目标是院线制 2:08:32 制片环节的改革,更难 * 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事儿! * 谢晋在国外的重大发现 * 国际创投竟然始于荷兰人对陈凯歌的资助? * 国际友人赫伯特·巴尔斯 * 汪洋和徐桑楚的带头作用 * 先把版权从中影要回来 * 取消电影局,是你想多了 * 吴天明和厂长负责制 * 西影厂靠什么盈利?当然不只是节约 * 电影界的戈尔巴乔夫 * 93年的四个不改 * 「联合摄制」像一种恩赐 * 社会资本的介入:先科和万科 * 为什么迈出这一步的是紫禁城影业?因为它是自己人啊 * 《鸦片战争》的特例 * 9550工程真的有用吗? * 《无间道》防盗版,太绝了! * 国营制片厂改制难 * 央视的100万 2:56:33 内容审查的变迁 * 审查权的归属 * 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 * 2003年为何放宽? * 梗概备案制 * 曾志伟:我明明是严格照剧本拍的! 3:02:12 电影创作与电影体制 * 冯小刚算是第一个商业片导演 * 计划经济时代,存在观众反馈吗? * 伤痕文艺的本质 * 《太阳和人》与波兰团结工会 * 八十年代的新启蒙思潮 * 第四代的写实,和第六代有啥区别? * 谢晋每天买一张大饼,看了几十遍《偷自行车的人》 * 张暖忻说,中国电影比法国落后三十年,不是五十年 * 《城南旧事》是为了和对岸打擂台 * 《百年孤独》和《根》的影响 * 周晓文的磨难 * 第六代是怎么从体制缝隙钻出来的 * 王小帅的荷兰表哥 * 1994年鹿特丹电影节的正面对决 * 田壮壮是个不错的大哥 * 贾樟柯:我也不想的 * 2003年的大和解 4:24:44 四种成功的商业片 * 大片1.0版本 * 喜剧片 * 环大陆犯罪片 * 大片2.0版本 4:40:26 中国电影的对外开放 * 开放与改革的关系 * 80年代的买断片引进 * 阿兰·德龙与中国 * 「中国观众是二流观众」的说法早已有之 * 卓别林的电影全来了 * 《超人》和《第一滴血》 * 大尺度影展片害得文化部长差点受罚 * 分账片和洋买办 * 邵逸夫说,20万港币一部,你们也太抠了吧? * 深圳和海南,这是想搞文化特区吗? * 录像带的影响 * 进口大片来了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亡命天涯》的拷贝亡命天涯 * 好莱坞大片到底是不是洪水猛兽? * 1997年的三部「辱华电影」 * 找阿诺拍《狼图腾》,实用主义占了上风 * 大光明、UME、工人影城、上影华纳…… * 政策一改,外资跑路 * 中录华纳和6区碟 * 2012中美电影备忘录到期了,为何不续? * 中影和华夏是啥关系? 6:07:55 合拍片 * 李翰祥来大陆,占了大便宜 * 北影厂靠合拍片赚大了 * 吴思远和蔡子明的纠纷 * 哥伦比亚影业的亚洲尝试 * 为什么好莱坞想蹭合拍片的身份? 6:23:29 部长和局长们 * 从丁峤、陈昊苏、田聪明到毛羽 * 支持娱乐片! * 电影法为什么迟迟不来? * 电影分级为何半途而废? * 少儿不宜,合适吗? * 田聪明和第五代的交往 * 二十年前的毛羽,很热血 7:08:01 一些不可能实现的假想 * 融入国际影坛,终究不可能? * 审查权限和效率 * 再说分级 * 想要更多外国电影 * 分线发行 * 中国电影到底是几流水平? * 长江黄河不会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