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2E12 跳舞吧!抛掉对身体的羞耻和偏见,让我们相会在“未来舞厅”
本期嘉宾:艺术家、舞蹈影像策展人吴孟珂,舞者、编舞二高(何其沃) 本期内容概述 2007年,皮娜·鲍什(Pina Bausch)带领她的乌珀塔尔舞蹈剧场(Tanztheater Wuppertal)来到北京天桥剧场演出《穆勒咖啡馆》,彼时67岁的皮娜用她消瘦的身体跳满了整场,这部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舞蹈作品并未因舞者身体的衰老而丧失活力,主播叶滢恰好在天桥剧场目睹了这场演出,皮娜·鲍什的舞蹈简洁而动人,“她没有因为她的躯体的老去而让她对生命的热爱、火苗消失一点点,反而她的火苗还是在更旺盛的时候”,舞者吴孟珂如此回应。客观上,身体有年龄,有性别,但身体的“舞动”却仍可以超越种种框架,形成自我的语言,正如皮娜一直所认为的——“我在乎的是人为何而动,而不是如何动。” 在去年上映的纪录片《女人世界》中,曾经的风情舞女郎、年逾九旬的余金巧(Coby Yee)与“都板街舞团”重新踏上巡演之路,她将每一支舞都当作最后一支舞;在二高(何其沃)的舞蹈影像《未来舞厅》中,一位潮汕奶奶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与阶层的舞蹈派对。皮娜、Coby和潮汕奶奶,“这三位女性的身体在表演时是需要勇气的”,二高说。“勇气”来自对身体外形及其变化的接纳乃至欣赏,在于对所谓“美”的规范的破除,当身体成为表达的通道时,它能够触及语言所无法到达的地方,而“舞蹈”一词的内涵也随之敞开,在吴孟珂的认知里,“我们每个人存在的最基本的东西是我们的身体,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可以跳舞。” 作为一名专业舞者,吴孟珂在本期播客里分享了她在荷兰舞蹈剧场(NDT)的十年旅程里不断打破框架,进行角色塑造的过程——不断地“放下”和“丢掉”之前所累积的经验,从而“把自己变成尽可能地不是舞者”,“我是一个变色龙,把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抓到的东西全部放到创作的过程当中”。 吴孟珂和二高在舞蹈领域各自的发展路径不同,但他们的观念最终在同一处汇合:解放身体,勇敢表达。 即使在充满限制与陈规的地域,身体和舞蹈也是一种发声。 作为NOWNESS天才计划的舞蹈影像单元的策展人,孟珂希望“打破观众对舞蹈影像的既定观念”。在2024年的舞蹈影像单元中,伊朗舞者、导演Mohammad Valizadegan的舞蹈影像“And Me, I'm Dancing Too”中,一位热爱舞蹈的女性在街头采访人们对于在公共场合跳舞的看法,影片的结尾,她在闹市中起舞,似乎无视了社会的禁令和自我的身份。 二高也分享了一段他曾经对身体感到“羞耻”的遭遇,来自一位村民对“男性气质”的陈见,以及对男性外形和衣着的审判,这一经历使二高更确定了他的未来计划:组织一个由不同年龄、性别,抛却所谓“健全”标准的人参与的“庆典”,这个“trans-family”将舞蹈作为人们汇聚一堂的方式,“一个临时的、短暂的family聚会,然后我们又散回日常生活里,期待着下一个聚会”。 在信息冗杂、科技快进的当下,要如何找回逐渐退场和解离的身体?吴孟珂认为,只要对自己有身体的好奇心就可以行动,二高则认为找到自己适合的“语境”便能够开始。“语言说不了的东西,就靠肢体来说。” 是时候将注意力放在身体之上了,觉察自我肉身的在场,觉察人潮中身体的共鸣,觉察由此所激发的、在日常生活之中对惯性和惰性的反抗力量。在吴孟珂和二高的分享中,本期播客打开了一条自由的路径,舞蹈无定义,生命亦如此。 志异时刻 02:02 遇见一位热烈表达的潮汕奶奶:二高创作舞蹈影像《未来舞厅》的缘起与体会 13:51 从外部的激发到内心的探索:找到创作语言需要经历一个翻译的过程 20:10 未被训练过的身体反而最真实,舞蹈的“标准”也未必重要 24:24 她们身体里的火苗没有熄灭:皮娜·鲍什、《女人世界》里的Coby、《未来舞厅》李的潮汕老奶奶 33:17 “语言说不了的东西,就靠肢体来说”:作为表达通道的身体和舞蹈 38:03 以舞蹈作为表达方式,只有“放下”和“丢弃”才能继续前进 41:19 正在国际舞蹈节未来身体营:舞蹈的未来形态是怎样的? 46:31 没有舞蹈基础的人如何进入舞蹈的世界?在技术高压的时代,保持对身体的好奇心 49:51 二高的未来计划:一个超越身份、年龄、观念的“trans-family”聚会 52:41 解放身体、勇敢表达,相信舞蹈能够“拯救世界” 相关链接 Mohammad Valizadegan, “And Me, I'm Dancing Too”预告短片 www.youtube.com 皮娜·鲍什,《穆勒咖啡馆》演出影像 2024年NOWNESS天才计划舞蹈影像单元“别再问我什么是舞蹈”片单 二高舞蹈影像作品《未来舞厅》幕后及舞蹈论坛 首届正在国际舞蹈节 二高新作《躲猫猫》介绍 本期节目 叶滢是《艺术新闻》的创刊主编,她也是一位文化评论人与艺术项目策划人。她发起了《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等多个论坛,与艺术、建筑、设计、科学领域的同道开启跨领域的对话。2022年她在昆明当代美术馆策划了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2023年她与主编的《艺术新闻》发起了“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她所写的《窑变798》讲述了北京798艺术区艺术生态的演变。她还是系列纪录片《艺文中国》的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策划“‘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文化项目。 本期讨论参与者 艺术家、舞蹈节发起人、舞蹈影像策展人,21岁时获得北艺大奖助金的支持赴欧甄选,得到德国慕尼黑舞蹈剧场 (Tanztheater München) 合约,隔年即进入荷兰舞蹈剧场二团。同年也获得德国斯图加特国际独舞剧场艺术节 (InternationalSolo-Dance-Theatre Festival Stuttgart)“舞者第一名”及“观众最佳票选奖”,其后多次获得国际舞蹈奖项。2022年,受聘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客座教授。2024年,发起了首届正在国际舞蹈节,同年10月,出演李建军导演话剧《三分钱歌剧》,以女主角“玻莉”一角在乌镇戏剧节完成话剧舞台首秀。 二高(何其沃),出生于1985年,广东阳江人,目前生活与工作于广州及顺德。于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毕业后,2021年继续研修新加坡[CP]3当代表演艺术评论。2007年创立二高表演,其作品常以身体作为审视焦点和创作对象,通过剧场、影像、合成现场、参与式舞蹈等方式,荒诞且严肃地讨论中国社会和文化中身体、性/別、身份等诸多议题,近期关注在身份、性别、阶级和文化等光谱中交叉的边缘地带,庆祝一个Trans-family的逐渐形成。 —— 视觉设计:孙浚良 片头制作:马海平 音频剪辑:孙哲 后期编辑:姚佳南 Contacts:archipelago.future@gmail.com ——
- S2E11 数字游民的AI接口:人工智能突进下的科幻与新媒体创作之变
“未来志异”客座主播:黄韵奇 本期嘉宾:陈楸帆(科幻作家)、武子杨(艺术家) 本期内容概述 今年年初,DeepSeek呼啸而来,再次将人工智能技术的更新推进到我们面前。从ChatGPT到SORA,AI技术的迭代和快速变化,对于创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没有技术背景,如何才能跨越技术的门槛,找到个人进入AI时代的通路? AI的“涌现”效应以整体性介入的方式,也催生了“斜杠/跨界多角色工作”,以及在数字生活“元认知”的底层理解。本期播客邀请了两位嘉宾——科幻作家陈楸帆和新媒体艺术家武子杨——从各自在“数字游牧”状态下的创作实践与个人经历出发,探讨了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如何重新定义我们的生活状态、身份认知与创作/生产的方式。 陈楸帆与武子杨以自己在全球各地游走的“漂流”经历展开数字游牧生活的亲身经历分享,从意大利到美国、从乌克兰的驻地到东京的SIGGRAPHAsia会议,跨地域创作使武子杨在主动地汲取第一手经验的过程中不断重构自己的身份。陈楸帆回忆了早年在汕头,通过“打口碟”接触到地下音乐和文化的经历,如何塑造了他对跨文化叙事的兴趣。自疫情起,陈楸帆半主动半被动地开始了跨时区的远程协作与全球驻地工作,使得他开始关注如何以“非在地”的方式去思考在地性问题。 齐格蒙特·鲍曼在《流动的现代性》提出,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已从“扎根”转向“流动”。身份与文化的漂流与离散不仅发生在物理世界中,也时刻发生在算法与技术铸造的混合现实中。数字游牧(digitalnomadism)的特征与核心要素为: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工作与生活的高度流动性,脱离传统的地理和组织束缚,选择自由的生活方式——工作与地理位置的分离(RemoteWork),跨越国界的身份流动(GlobalCitizenship),技术驱动的自组织能力。 数字游牧带来自由的同时也意味着不确定性,如何在漂浮与模糊中建立人与人的连接,展开具体的实践与创作? 数字游牧是否能解决在原来的话语体系中无法被解决的问题,又如何在流动的状态中找到与之同频的实践方法?“Becoming/生成”一词在人工智能技术与德勒兹的美学思想中兼具双重意涵,也是陈楸帆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更新“模糊而有灰度”的整体性认知的感受。人工智能使得文字、游戏、视频、图像等融合的多模态创作成为可能。武子杨在数字游牧的早期以“身份寄生”的错位展开创作,并以具体的个体经历、驻地社群链接作为自己在游牧中的“抓手”以对抗泛化与漂浮感。武子杨分享他在乌克兰驻留的经历中对于数字技术与肉身体验、人类情感的微妙关系的反思。 作为工具的AI正在拓展、介入、制造现实社会的生产方式、能源与环境、经济结构等多方面的可能性与挑战。AI工具虽在很多领域降低了参与门槛,但也加剧了资源消耗、文化同质化与经济的“马太效应”。 武子杨的《未来_预报》以区块链金融化游戏应用(Game-Fi):Axie Infinity为灵感,讨论技术对于基础设施的影响。该游戏一度50%的用户都来自马尼拉附近的乡村,低收入群体通过玩游戏获得虚拟货币收入。陈楸帆亦在《丰饶之梦》创作中提及AI、游戏化驱动的去中心化经济模式以及其背后对于环境的影响。 如李飞飞所言,每个人都在AI时代中有属于自己的角色,两位也分享了非技术背景的身边人,以技术的开放心态和大胆使用,跨越技术的门槛,找到个人进入AI时代的通路的经历。 在AI时代,数字游民是否需要另一种身份与“根性”来组织网络?技术主导的世界中跨学科实践所延展的个体的能动性又是否意味着一种新的创造性秩序?在数字融合的现实中,也许重要的并非目的导向的解决方案,而是我们如何在游牧的过程中保持彼此相连。 志异时刻 03:14 从“线下漂流”到“数字游牧”:武子杨的一手经验、陈楸帆的去本地化视角 09:10 陈楸帆:数字游牧中的Becoming/生成与有灰度的整体性认知、不停寻找出路的循环 13:17 武子杨:早期创作的“身份寄生”的尝试、驻地中多元社群成为“游牧”中“扎营”的抓手 18:22 武子杨:乌克兰驻留经历中重新反思人与AI的关系弹性——回归肉身、以人为本 22:27 陈楸帆:AI辅助写作者的多模态创作转译 28:38 数字技术介入基础设施与经济模型:武子杨作品“未来预报”,陈楸帆小说中的环保倡议 35:59 AI时代的“数字包浆”、数字污染、文化泛化、马太效应 44:06 AI的“涌现”效应:融合碎片化、多元的身份角色从而塑造整体性的跨学科实践 45:31 陈楸帆在北京中间剧场的AI共创舞台剧首秀 49:55 武子杨的教书、参与科技行业论坛、3D动画、游戏创作多重实践 54:40 非技术专业人员参与应用AI,心态与递归性认知比知识技能更关键 相关链接 《流动的现代性》:波兰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 Zygmunt Bauman)在同名著作中描述了全球系统的非结构化和不明确的流动状态,以及新系统的不可达性,并呼吁重新思考用于叙述人类经验及历史的认知框架。 肖凤霞:人类学家、耶鲁大学教授,著有《踏迹寻中:四十年华南田野之旅》 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首次由前日立公司的CEO牧本次雄在其1997年出版的同名著作中提出 SIGGRAPH: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Computer Graphicsand Interactive Techniques,(计算机图形学和交互技术特别兴趣小组)是ACM组织的以计算机图形学为中心的年度会议,自1974 年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开始举办。主会议通常在北美举行,但地点不受限制;SIGGRAPHAsia 是每年举办的第二次会议,自2008 年以来已在亚洲各国举行。 《欢迎来到车臣共和国》,Welcome to Chechnya, 导演David France,2020年 《没有您就没有我们》,Without You, There Is No Us, 作者金淑姬Suki Kim,2014年 Axie Infinity:一款区块链游戏,于2018年发布,玩家可以收集、繁殖、战斗和交易名为 Axie 的数字宠物并从中获取收益。该游戏在以太坊区块链上运行,并使用一种名为AXS 的加密货币。 李飞飞: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者,研究领域涉及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等。著有《我看见的世界》,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现为 ImageNet 的首席科学家和首席研究员、斯坦福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本期节目 写作者,主要研究女性主义及科技艺术。过往文章发表于《艺术新闻》、artnet、ARTnews、《华尔街日报》(中文版)等。 本期嘉宾 科幻作家、编剧、译者,现任香港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代表作《荒潮》、《AI未来进行式》等,以未来技术为切入点反思社会变迁与个体困境。 新媒体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副系主任。其近作“阿加尔塔”探索了去中心化的生态政治学,聚焦AI、增强现实(AR)和多模态艺术实践。 —— 视觉设计:孙浚良 片头制作:马海平 音频剪辑:孙哲 后期编辑:黄韵奇 Contacts:archipelago.future@gmail.com
- S2E10 新加坡,新热土?东南亚的艺术丛林,后南方叙事的新可能
本期嘉宾:韩纵、翁笑雨 本期内容概述 这是东南亚少为人知的另一面,东南亚正在成为全球迅速成长的艺术新兴地区,哪些艺博会、美术馆和画廊值得去深度探索?为什么这里的艺术从业者会像“千手观音”一样身兼数职,不受束缚?两位有着中国背景的艺术工作者怎么进入这一片艺术的丛林,理解这里的混沌与活力,找到各自的线索和路径? 本期播客邀请了两位在新加坡及东南亚艺术开展工作的韩纵和翁笑雨,谈话进入到了新加坡和东南亚地区的近年正在发生变化的艺术世界,探索了新加坡作为东南亚艺术生态核心地位的形成因素,以及从东南亚延伸到拉丁美洲的全球南方艺术叙事的崛起。 对于从中国背景出发的艺术从业者来说,深入东南亚艺术生态并尝试从此再进入全球工作网络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作为局外人如何窥探并进入东南亚的艺术生态?如何突破东南亚多元庞杂的历史脉络所构筑的知识壁垒?如何在东南亚本土文化和全球化的国际艺术系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找到自己的独特声音? 以1月举办的 ART SG 作为聚点,韩纵分享了对东南亚艺术市场的成长到新加坡艺术周的快速发展的观察,他直言新加坡虽然市场规模不大,却有着国际化的视野和系统化的机构支持,在近年来逐步吸引了大量艺术基金会在这里落地。 谈话中两位以切身的观察和研究为基础,讨论了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等重要机构和活动对区域艺术发展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筹备七年的展览“热帶:来自东南亚与拉丁美洲的故事”(Tropical: Stories from South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通过“热带”的隐喻,串联东南亚与拉丁美洲的文化历史背景与自然环境,将后殖民视角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这一展览不仅重塑了现代艺术史的叙事,也展示了新加坡作为超越西方叙事,重建全球南方文化纽带的独特地位。 翁笑雨还聊到她十多年前第一次深入东南亚艺术圈的调研经历,从走访艺术家工作室到亲历社区艺术项目。她描述了越南艺术小组NhaSan Collective如何在传统越南老宅中展开艺术实践,以保护濒临拆迁的建筑,在标准化或体制化的艺术世界之外野蛮生长。作为Tanoto Art Foundation的艺术总监,她关注的不仅是东南亚艺术的本土表达,还致力于构建东南亚与拉丁美洲之间的叙事连结,期望能产生一个突破欧美中心叙事,探索多元视角的对话平台。 韩纵分享了他对泰国艺术生态的观察,个体的活力往往超越了体系的定义,Bangkok City City 画廊的创始人之一Akapol Op Sudasna不仅创办了画廊,还与艺术家 Korakrit Arunaondchai 发起了 Ghost 影像和表演艺术三年展项目,同时他也是曼谷艺术书展、非盈利组织 Open Field 的创始人。艺术家 Rirkrit uTiravanija 还身兼策展人、机构创立人等多重角色,还在清迈运营着他的Land Foundation,将土地作为一个面向社区的开放讨论、思想实验空间。从他们的艺术实践中,可以看到个人能量不止于体系的定义,往往如“千手观音”般拥有多重角色,变身为泰国乃至东南亚与国际艺术世界进行对话和交流的重要纽带。新的活力还来自新的空间,成立不久的 Bangkok Kunsthalle 艺术空间由 Marisa Chearavanont 创立,除了位于曼谷唐人街老印刷厂改造的艺术中心外,还有一个艺术森林的项目(KhaoYai Art Forest)。 这期播客从一月新加坡开幕的ART SG开始谈起,犹如一场关于新加坡与东南亚艺术的深度漫游,从宏观的文化脉络切入微观的个体经验,韩纵提到的个人叙事矛盾以及翁笑雨所援引的“无家可归”的隐喻,向听众展现了海外艺术工作者在流动性、全球化以及后殖民等等问题中不得不直面的思考,在个体经验与观察中,也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艺术区域,为听众开启了始于东南亚的 Post-South 艺术未来形态的想象。 志异时刻 07:52 为什么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新加坡以及东南亚 12:29 从疫情后的全球首个艺博会ArtSG表现看东南亚艺术市场 16:28 机构与学术建设加持,在新加坡看到整个泛东南亚地区的现当代收藏和艺术项目 19:30 新加坡由政府基金主导的多元艺术生态:多民族、跨地域联结合作 24:29 新热土:多重文明系统交界地带生发出的多元东南亚文化 32:32 用南岛叙事对抗西方系统下的全球化概念 39:28 外交世家出生的艺术家Rirkrit和Korakrit展开的身份混合的艺术实践 43:40 曼谷Art Tour指南:Bangkok City City和 Bangkok Kunsthalle 49:20 东南亚艺术中的混沌活力:艺术家在外部资源缺失的状态下抱团生长 54:58 中国艺术从业者进入东南亚艺术的壁垒,以及从这里再走向世界的难点 01:02:21 韩纵:流动中的个人叙事矛盾,在寻根中国文化和成为国际主义者之间摇摆 01:15:23 翁笑雨:在既定艺术系统的裂缝中插入新的叙述,和志同道合的同事们搭建东西艺术传播的桥梁 01:19:03 穿透系统壁垒的“刺客”们,在塑造不一样的未来形状 相关链接: / 艺术机构和画廊 / -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www.nationalgallery.sg - 新加坡美术馆 Singapore Art Museum (SAM) www.singaporeartmuseum.sg - The Institutum(新加坡) www.theinstitutum.com - M Art Foundation maf.art - Tanoto Art Foundation www.tanotoartfoundation.org - Bangkok Kunsthalle 及 Khao Yai Art Forest www.bangkok-kunsthalle.org - Bangkok City City bangkokcitycity.com / 展览 / “赤道:来自于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赤道的故事”,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2023.11.18-2024.3.24 Tropical: Storiesfrom South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 何子彦,“光阴似虎”,新加坡美术馆,2023.11.24-2024.3.3 Ho Tzu Nyen, Time & the Tiger “翻译:亚非诗学”,The Institutum, 2024.1.18-1.30 Translations: Afro-Asian Poetics 新伊甸园,亚洲女性艺术家带来的科幻新洞见,艺术科学博物馆,2023.10.21-2024.3.3 New Eden: Science Fiction MythologiesTransformed 第三届泰国双年展“开放的世界”,2023.12.9-2024.4.30 Thailand Biennale Chiang Rai 2023, the OpenWorld 第二届Ghost影像与表演艺术三年展,2022.10.12-11.13 Ghost 2565:LiveWithout Dead Time 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2022.6.18-9.25 / 艺术家 / Rirkrit Tiravanija Korakrit Arunanondchai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ruangrupa Nha San Collective 张荔英 / 书籍 / 中国思想史 上海摩登 Post-Europe SEA 本期节目 本期讨论参与者 曾任职于UCCA、复星基金会及德基艺术博物馆。 现工作于新加坡,专注于文化策略制定,为亚太地区机构提供结构优化、项目策划及艺术收藏规划建议,致力于推动区域文化与艺术生态的发展。 常驻纽约的独立策展人和写作者,于2024 年加入Tanoto Art Foundation任艺术总监。她关注全球化、身份和后殖民等议题,同时注重与艺术家、科学家、研究者和哲学家的深入跨学科合作,构造综合、多层次、互动迭递的语境和平台。翁笑雨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和加州艺术学院。她曾任位于多伦多安大略省美术馆的卡罗尔及莫顿·拉普现代和当代艺术策展人、部门主管。此前,翁笑雨是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何鸿毅家族基金副策展人。任职期间,她策划了大型展览 “故事新编”(2016-17)和 “单手拍掌”(2018)。她还策划了艺术家 Christian Nyampeta 在古根海姆的个展 “Sometimes It Was Beautiful”(2021), 以及第五届乌拉尔双年展 “永生”(俄罗斯叶卡捷琳堡,2019)。 叶滢是《艺术新闻》的创刊主编,她也是一位文化评论人与艺术项目策划人。她发起了《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等多个论坛,与艺术、建筑、设计、科学领域的同道开启跨领域的对话。2022年她在昆明当代美术馆策划了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2023年她与主编的《艺术新闻》发起了“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她所写的《窑变798》讲述了北京798艺术区艺术生态的演变。她还是系列纪录片《艺文中国》的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策划“‘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文化项目。 —— 视觉设计:孙浚良 片头制作:马海平 音频剪辑:孙哲 Contacts:archipelago.future@gmail.com
- S2E9 翻过巴颜喀拉山垭口,找回“陌生人”之间的生命联系
本期嘉宾:艺术家贾煜、策展人王泡泡 本期内容概述 贾煜,从小在青海玉树长大,离开家乡后,儿时的回忆一直召唤着他重返故土。从2003年开始,他开始往返于玉树与工作地西宁,拿着相机走进藏区,拍摄了大量康巴藏族的家庭合影和生活照。2020年之后,作为某种情感回馈,他找到那些曾经拍摄过的牧民,把照片还给他们,并在征得同意后录下了他们拿到照片的时刻。为了感谢这位“陌生人”留下的照片,牧民们常常回赠给他糌粑、酥油、牦牛绳、药材等作为礼物。 这位生活工作在青海西宁的小学美术老师所拍摄的这一系列“陌生人”,被策展人王泡泡提名参加了2024年度 “集美·阿尔勒发现奖”,生于1970年代的贾煜最终获得了本届 “发现奖”。评审团成员之一、马格南图片社主席克里斯蒂娜·德·梅德(Cristina De Middel)在颁奖现场致辞时说,“在图像的未来越来越不确定的时代,这样的作品提醒着人们,摄影的核心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在这期播客里,贾煜谈起了他在2003第一次拍摄牧民的经历:他偶然地坐上了朋友前往扎陵湖、鄂陵湖地区的车,在湖畔远远地看见了牧民更桑昂毛一家,便走上前为他们拍摄了家庭照片;他也谈起了2021重返玉树寻找更桑昂毛一家的时刻,以及更多与牧民之间的生动交往,这些曾经拍摄过的藏民,很多也成为了生活中的朋友。在二十年间一次次“返回”途中,相机就像贾煜的眼睛,记录下了牧民的日常生活和藏区生活的变化,也印证了人与人之间朴素无华的情感。主动放弃构图、光线、动作等摄影“美学”意图,贾煜凭着直觉按下快门,甚至在有些时候,在和藏民的相处中,那些他选择没有拿起相机拍下的瞬间,反而在记忆中更显珍贵。 “生命和生命之间的关系,对我来讲就是摄影的本质。”贾煜说。在图像过剩的时代,“陌生人”之间的情谊、这些关于生命的自发讲述和情感流露,有时比观看和分析某件摄影“作品”更为重要和珍贵。 2025年播出的第一期“未来志异”,让我们回到内陆深处,“陌生人”情感流淌的联结之地,与贾煜一起翻过巴颜喀拉山垭口,在声波中与贾煜故事中的那些陌生人相逢,而收听节目的你我也是彼此的“陌生人”,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联系,在此刻正像涟漪一般不断扩展。 志异时刻 05:10 发现遗珠:王泡泡提名贾煜入围集美·阿尔勒“发现奖”的缘由 09:01 翻越巴颜喀拉山垭口、返回玉树,贾煜偶然在鄂陵湖、扎陵湖畔拍摄到了更桑昂毛一家 16:24 2021年春节,贾煜找到了更桑昂毛一家,录下了他们拿到照片的时刻 24:42 被“陌生人”打动:王泡泡看完贾煜的录像后感受到的情感波动 29:04 糌粑、酥油、牦牛绳、药材、牛骨、鹿粪……来自牧民的回赠 39:35 “礼物”是一种情感反馈的证据,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平等关系的开始 41:49 贾煜的作品是关于摄影如何回到生活,通过摄影认识自我、建立连接的 46:05 对贾煜而言,“摄影的本质”就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关系 49:57 在拍照的时候,贾煜没有想过“信仰”,而是坦然地面对藏传佛教僧人 52:39 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有直觉,也有遗憾 01:00:08 超越目的和美学规范:在图像过剩的时代里,让真相“水落石出” 01:05:10 贾煜会继续做小学老师,同时发展“陌生人”项目 01:09:13 王泡泡:未来不可预计,把每天都变成“零”,做自己想做的事 本期节目 叶滢是《艺术新闻》的创刊主编,她也是一位文化评论人与艺术项目策划人。她发起了《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等多个论坛,与艺术、建筑、设计、科学领域的同道开启跨领域的对话。2022年她在昆明当代美术馆策划了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2023年她与主编的《艺术新闻》发起了“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她所写的《窑变798》讲述了北京798艺术区艺术生态的演变。她还是系列纪录片《艺文中国》的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策划“‘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文化项目。 本期讨论参与者 1972年出生于青海,美术教师,现工作生活于青海西宁。曾于2015年获首届青海当代艺术奖,在本地艺术机构西宁当代举办个展“无用之刃”(2017)。近年来参与的艺术项目有:“纵深2024沙漠计划”,成都大浦当代艺术馆年度艺术家项目(2024);“不周山:从高原到山城、海岛的行进式”,激发研究所(2020)。 重要群展包括:“1+1”广州-澳门跨城市艺术家专题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全艺社,广州/澳门(2024);“去地摊”,成都艺文立方公共艺术项目(2023);“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2021”,华·美术馆,深圳(2021);“零”成都大浦当代艺术馆开馆展(2019);“空灵资本”当代艺术展,青海西宁(2016);“绝对戈壁”,西宁当代,青海(2016);银川当代美术馆开馆展,宁夏(2016);“集合”首届青海双年展(2013);“谷雨”行为艺术节,西安(2008)等。 独立策展人、艺术播客“泡卡司”联合创办人/制作人。长期致力于研究并实践多样化的策展表达,积极探索如何在不同语言/媒介/空间下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不同理解与视境。 近年来专注于独立项目“泡卡司 Powcast”(始于2020年)的营建,试图以一种近似“声音剧场”的形式,促进创作、表达、展呈、理解的路径串联,利用自媒体与多元传播推动公众对当代艺术的理解与关注,生成更多具有时空张力与交流能力的创造性场景。 —— 除特殊标注外 文中图片致谢艺术家贾煜、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与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 视觉设计:孙浚良 片头制作:马海平 音频剪辑:孙哲 后期编辑:姚佳南 Contacts:archipelago.future@gmail.com
- S2E8 想象的女友与有待探索的当代情感关系:一次关于女性绘画与书写的谈话
本期嘉宾:艺术家龙荻,作家、译者周嘉宁 本期内容概述 这是从艺术家龙荻的在上海的个展“想象的女友与守护神:叛逆与自由的表演性叙事”开始的一场谈话,展览在真宝艺术空间构建了一个 “女性剧场”。展览中龙荻绘画的来源涵盖了与个人生活经历、阅读和书写交织的历史、神话、家族史,还涵盖了虚构作品、影视剧和当下流行文化中的都市传说。 沿着这个展览的布下的线索,龙荻和她的作家女友周嘉宁一起与“未来志异”的主持人叶滢在11月的某个深夜开始了这次谈话。 2024年年初,龙荻受到扎迪·史密斯的文章《牡丹》(Peonies)启发,开启了一系列女性作家肖像的创作,这些女性形象包括扎迪·史密斯,也包括琼·狄迪恩(Joan Didion)、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与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等女性作家与艺术家。在展览所设置的文献区里也能够寻得她们的著作,如收录了《牡丹》的《Intimations》,琼·狄迪恩的《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和《South and West: From a Notebook》,以及帕蒂·史密斯的《Devotion》。在龙荻看来,她们“都比较直接或比较做自己,不是特别要考虑自己面对的那个语境或观众能不能理解、会不会误解”。 展览中那些穿越了时代、地域和文化的形象构成了龙荻“想象的同谋”,也触摸到了女性个体与彼此之间共情与支持的力量,这些女性形象在龙荻自由的笔触之下跃动着生命的能量,正如周嘉宁所说,“我非常想要在女性的创作者身上看到的,都是一些非常尖锐,带着嘲讽的,又有幽默和温暖的东西在里面”。在本期播客中,龙荻和周嘉宁海提到了她们所共同喜爱的作家米兰达·裘丽(Miranda July),她的写作将伤感、幽默与性轻盈地结合在一起,在中文书写中,对于当代性与情感的探索则很少那么丰富和复杂。与《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充满爱与妒忌、亲密与竞争的高浓度的女性友谊所不同的是,两位创作者也谈到了彼此之间保持着带着距离的欣赏与边界感的友谊,如何“在疏离中彼此靠近”,是她们彼此在现实和书写中都在探索的情感联系。 “没有真正反叛过,又怎么知道自由的滋味?”龙荻在展览的自述文章中写道。在展览中频频出现的“自由鸟”——纽约中央公园动物园里的猫头鹰Flaco,在2023年初飞出被人剪坏的铁笼,越飞越高,直到在今年初春撞上建筑物死去。自由的代价是孤独和危险,但Flaco仍然选择在空中飞翔,它成为了纽约的都市传说,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守护神”。在本期播客中,让我们跟随龙荻和周嘉宁的讲述,轻盈地在艺术、文学与新的都市神话中穿梭,探寻自由与叛逆所激发的灵感与能量。 志异时刻 03:41 扎迪·史密斯、帕蒂·史密斯、麦卡勒斯和琼·狄迪恩,龙荻画作中的女性作家群体 13:07 在中央公园里坐坐:飞出笼子的猫头鹰Flaco、歪歪扭扭的树和长椅 21:09 龙荻的“话语性”实践:问题不是从何处找灵感,而是如何进行时间管理 24:23 女性书写和女性身份:从苏珊·桑塔格、吉尔·莱波雷到玛丽亚·塔塔尔 31:42 周嘉宁看到的龙荻:女性创作者身上的尖锐、幽默、轻松与温暖 39:42 如何谈论性、身体与爱:米兰达·裘丽开辟的新世界,中文语境里不成文的禁忌 49:01 周嘉宁的长篇写作计划:追问“朋友之间的离散” 52:11 友情是复杂的、拥有多种面向的,或许也不应以性别来划分 56:40 周嘉宁和龙荻的友谊:社交媒体时代的友情维系和“边界感”的重要性 01:02:17 不上班的人生与“文艺中年”面临的不确定性 01:06:37 社会系统之外的自由:基于主动选择和价值观塑造的生存空间 01:10:52 不要肤浅地去模仿某种外表或生活方式,保持“学力”和好奇心 01:16:55 当世界上有了更多的变量时,从年轻一代中获得的激励,与普通女性参与历史的集体之力 (文中图片致谢艺术家龙荻与Tabula Rasa三米画廊) 相关书籍: Zadie Smith, Intimations Joan Didion, The Year ofMagical Thinking(中文译本:《奇想之年》,陶泽慧译) Joan Didion, South andWest: From A Notebook Susan Sontag, On Women Jill Lepore, Book ofAges: 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Jane Franklin Maria Tatar, The Heroine with 1001Faces Rachel Cust, Aftermath: On Marriage andSeparation Haruki Murakami, What I Talk About When ITalk About Running (中文译本:《当我谈跑步时, 我谈些什么》,施小炜译) Sally Rooney, Intermezzo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 罗新,《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帕蒂·史密斯,《奉献》(龙荻译) 米兰达·裘丽,《第一个坏人》(周嘉宁译) 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 周嘉宁,《浪的景观》 本期节目 叶滢是《艺术新闻》的创刊主编,她也是一位文化评论人与艺术项目策划人。她发起了《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等多个论坛,与艺术、建筑、设计、科学领域的同道开启跨领域的对话。2022年她在昆明当代美术馆策划了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2023年她与主编的《艺术新闻》发起了“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她所写的《窑变798》讲述了北京798艺术区艺术生态的演变。她还是系列纪录片《艺文中国》的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策划“‘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文化项目。 本期讨论参与者 龙荻(1984年出生于中国重庆)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出生于三代艺术世家。龙荻是一个不给自己设限的创作者,她选择在传统的当代艺术家框架之外探索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龙荻以最高荣誉取得了南开大学的世界历史专业学士学位,并在美国乔治亚大学以全额奖学金修读了美国历史和性别历史的硕士学位。随后,她搬到纽约,担任餐厅公关,同时从事艺术创作、为杂志撰稿、绘制插画、稿件翻译和主持播客。 自2017年起,龙荻将主要精力投入艺术创作,先后在 Tabula Rasa 画廊北京和伦敦举办了三次个展。2024年11月6日,艺术家首个机构个展“想象的女友和守护神:叛逆与自由的表演性叙事”在上海真宝艺术空间开幕。龙荻通过从事女性作家作品翻译和以性别为主题的写作,她的艺术创作逐渐形成了以女性主义、女性历史和经验为核心的论述主题。这些作品结合了她的学术背景和个人观察,从跨文化视角展开讨论。但她的创作主题和研究范围并不仅限于此,她同时也关注地缘政治视角下的历史经验与文化史变革,个体间关系的博弈,自然历史中动物生物为人类历史的作用与其象征意义等议题。 龙荻之前的个人展览包括:Tabula Rasa 画廊 & 真宝艺术空间(正在展出,上海,2024);“Running Up That Hill”,TabulaRasa 画廊(伦敦,2024);“暂时的情绪”,Tabula Rasa 画廊(北京,2021);“与此同时”,Tabula Rasa 画廊(北京,2019)“八分之一叙事”,Tabula Rasa 画廊(北京,2017);“日常·灵光”,上海 M50 创意园(上海,2014)。她的近期群展包括:“甜蜜的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7);“年年:动物的能与术”,德基美术馆(南京,2023),等等。 出版物:《三心二意》,随笔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参与出版物翻译包括:琼·狄迪恩的两篇《巴黎评论》访谈(《小说艺术 No.71》和《非虚构艺术No.1》);希拉里·曼特尔,《巴黎评论》访谈(《小说艺术 No.226》),中文版于2020年出版;帕蒂·史密斯,《奉献》,(耶鲁大学出版社,2017年),中文版于2021年出版。 周嘉宁,作家,英语文学翻译。出版有小说集《基本美》《浪的景观》,长篇小说《密林中》等。 —— 除特殊标注外文中图片致谢艺术家龙荻与Tabula Rasa三米画廊 —— 视觉设计:孙浚良 片头制作:马海平 音频剪辑:孙哲 后期编辑:姚佳南 Contacts:archipelago.future@gmail.com
- S2E7 走出艺术的“真空”:哪怕屡战屡败
“未来志异”客座主播:胡炘融 本期嘉宾:胡尹萍(艺术家)、张涵露(策展人、写作者、编辑) 本期内容概述 艺术家胡尹萍的创作以事件为核心,在她最广为人知的概念性项目“胡小芳”即将迎来十周年之际,UCCA沙丘美术馆将于明年春季为其举办个展。在过去十年间,通过“胡小芳”公司的名义,胡尹萍不断向自己的母亲和家乡的阿姨订购毛线制品,为她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释放潜意识表达的平台,并在某种程度上更大范围地改变了小镇的经济和日常生活结构。但同时,该项目也由于胡尹萍“隐瞒”自己母亲这些毛线制品作为“艺术作品”的事实,而遭遇来自创作伦理方面的争议,在这期节目中胡尹萍也对此给予了回应。 策展人与写作者张涵露的实践关注社会议题,是社会实践艺术和跨学科合作项目社实SPL的发起人,该平台聚焦城乡流动、在地性、少数群体和替代历史等议题。2021年,社实SPL在广东时代美术馆呈现的金利和谐侗戏班原创侗戏《甫求工》讲述了在工厂和家乡之间流动而无处安身的女性;2022年与艺术家刘伟伟一起组织的参与式作品《一次陪审》由十二名公开招募的上海市民共同完成一次议事实验,对一名普通县城青年的移民冲动进行辩论;2023年在海南陵水展开的“小卖部文化馆”项目,审视了旅游开发大潮中世居村落和岛屿原住民的处境。通过社实SPL的工作,张涵露希望能够为正在逐步固化的艺术系统打开更多活力,使艺术投入到更多地公共讨论中去。 相较在白盒子空间展出的艺术创作,她们的实践都在更大程度上回应着艺术在现实社会中的参与性和能动性;但与此同时,走出美术馆与艺术行业规则创造的真空去真正的接触公众,也意味着要去面对与不同行业、领域、人群摩擦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挫败:以公司行为进行的项目管理几乎难以盈利,在内容传播上希望发动社交媒体,但在小红书上依然回应了了——她们依然在坚持看似“无效”的努力。 两位行动者的对话围绕各自的工作方法、社会参与式艺术创造的替代性空间等话题展开,在其中,胡尹萍更多地去讲述还原了“胡小芳”在其创作发生地与小镇阿姨们的故事,并对创作面对的质疑做出回应;对于艺术家及其项目参与者的角色之辩,张涵露提出“策展也是一门手艺”,也帮助我们进一步从“共同体”而非“相互占有”的角度,去更加包容地看待这些行动与实践。 🎙️ 志异时刻 04:24 胡尹萍的两个美学分身:以现代公司制度作为媒介的“胡小芳”,以及以商业化创作反哺艺术现实的“乔小幻” 06:07(不)完美的故事,硬币的正反两面——“胡小芳”与“乔小幻”的亮面与暗面 08:40 走入“胡小芳”的故事背后,“胡小芳”公司的阿姨们如何进行工作与自我管理? 14:50 “进到群里来唱戏”:社实SPL与金利和谐侗戏班 15:00 生活在珠三角的侗族人:当社会参与式艺术面对文化上的“他者”,如何做一个“不去要”的人 15:50 当“事件”成为艺术项目本身,展览是否仍为必要表现形式?:美术馆是艺术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但也仅仅是其中的一环而已 23:17 表演什么,为谁表演?:来自家乡的编织来到爱尔兰绿帽子节与反特朗普游行现场 24:19 胡尹萍“辟谣”隐瞒艺术创作事实 25:59 艺术系统的平行世界,“乔小幻”的真实藏家们 28:40 怎样看待社会参与式艺术中,“艺术”与“人”在双向需求上利益的矛盾与断裂? 33:20 逃离刻板印象:“阿姨”作为中文语境下诞生的特殊词汇,是如此丰富的群体 36:40 以“小芳共同体”打破隔阂与限制,打开存在方式的多种可能 38:58 编织与女性主义运动的历史渊源,以及共同创作的署名权问题 48:30 营利是一种“才华”:小芳公司年收入为多少? 49:00 正如社实SPL在海南陵水设立的仅存在一天的“小卖部文化馆”,以及与艺术家刘伟伟一起组织的“一次陪审”,社会参与式艺术的工作往往只能、也必须是临时的 51:38《过山谣——来自粤北山乡的田野故事》:艺术如何与人类学“相互利用”,将专业视角代入公共视野 53:30 在美术馆“卖奶”:与商业体系结合的(又一次)失败尝试 56:00 融入公众,传播却成困难:强调事件与现场的艺术实践如何被记录与传播?持续失败,屡败屡战的“网感”捕捉实验 本期节目 写作者,《艺术新闻》编辑,文章发表于《艺术新闻》《艺术世界》《艺术界LEAP》《ArtReview》等刊物。 本期讨论参与者 1983年生于四川,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胡尹萍硕士毕业于央美雕塑系,但不局限于雕塑本体的物质性,她更多的是让周遭的环境和际遇成为她作品的土壤。胡尹萍将其创作定义为介于“事情”与“作品”间的状态,意味她的艺术实践与真实生活有着深刻连结。胡尹萍将许多作品的媒介标注为“事情”,作品通常是持续一段时间或者一直持续,这类实践可追溯到她硕士毕业后发起的三个艺术小组。 胡尹萍近期的主要个展包括:胡小芳和乔小幻,明当代美术馆,上海,中国(2022);白、安德烈,盘子空间,北京,中国(2020); 雪白的鸽子,箭厂空间,北京,中国(2018);游客,IAER, 威尼斯,意大利(2017);小芳,箭厂空间,北京,中国(2016); 谢谢,3 号空间,成都,中国(2016);身份,魔方空间,北京, 中国(2016);野蛮生长,黑桥艺术村,北京,中国(2016)。 曾任广东时代美术馆策展人、Artforum中文网编辑;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张涵露2020年创办社实SPL,这是一个支持及策划社会实践艺术和跨学科合作项目的平台,关注城乡流动、在地性、少数和替代历史等议题。张涵露策划的展览和活动围绕社会议题展开,合作的机构包括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北京木兰花开社工服务中心、画廊周北京、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曼彻斯特esea contemporary等。 —— 视觉设计:孙浚良 片头制作:马海平 音频剪辑:孙哲 后期编辑:胡炘融 Contacts:archipelago.future@gmail.com ——
- S2E6 以“蚁穴”与“群岛”的方式:在地表下相通,在“不居”中联结
本期嘉宾:艺术家仇晓飞,评论人、策展人贺婧 本期内容概述 10月9日,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与上海西岸美术馆联合举办的展览“目:中国境象”(Chine: une nouvelle génération d’artistes)开幕,展览呈现了21位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中国新一代艺术家的创作,该展览是蓬皮杜艺术中心继2003年举办“间: 那么, 中国呢? ”(Alors, la chine?)以来,时隔20年再次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群展。本期播客的参与者仇晓飞是这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之一,另一位嘉宾贺婧是《艺术界/LEAP》法文版主编,主持人叶滢邀请两位参与这期播客,从这次展览谈开去,一路谈到新一代华人艺术家所展示的非群体面貌的缘由,文化相遇中的“差异”与“相通”,以及在流动中栖居的现实。 “目:中国境象”所处的语境与20年前已然不同——无论是西方观众注意力的变化、中国社会发展情况,还是中国艺术创作者的面貌。2003年,在蓬皮杜中心举办的展览“间: 那么, 中国呢? ”囊括了方力钧、刘小东、周铁海等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后89”一代,基于这一批艺术家工作者所共享的经验和主题,该展览在整体上呈现出了彼时中国的鲜明“地域性”。与20年前相比,尽管“目:中国境象”被冠以“中国新一代”之名,其目之所及的21位艺术家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却不大,这是一个“群展”而非一个“群体性”的展览。 在过去十多年中,中国当代艺术群像式的展览在国际上出现的越来越少,艺术家往往需要单枪匹马地在新环境中工作,他们所面对的海外观众,如贺婧所说,“最早在纯粹好奇心的驱使下对中国艺术家的那种浮沫状的兴趣其实已经越来越少了”,文化工作者不愿意再做“特型演员”,而对于深耕绘画创作的仇晓飞而言,更希望穿透现实的差异,他以“蚁穴”为喻,“深入到一定程度便会在人的普遍困境处相通共鸣”。 身处于历史的纵深中,仇晓飞认为“当一个画家进入到深层的时候,会发现所有的文化、文明之间所遇到的最核心的问题其实都是相通的”。他在卢浮宫长长的走廊里穿越西方绘画的历史,他修正了多年以前第一次参观时留下的印象。他现在更喜欢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没有宗教的禁锢,而是每个人都带着强烈的个性与差异,反而“文艺复兴三杰是那个阶段创造力的终点而非起点”,走到走廊尽头,格列柯、戈雅的绘画才又展现出不受拘束的能量,“那种非常动人的东西”。 在巴黎留学和生活了多年的贺婧,再回到卢浮宫时,被唤起的感受——“肉身在场的时候,你对历史是有一种定位感的”。 这种跨越历史、地域的生命连接,正是在穿越现实、政治的差异,艺术让我们所抵达的“相通”。 “目:中国境象”中呈现的艺术家对传统资源、社会环境、虚拟世界、身份流动等不同方向的探索,也展示出中国新一代艺术家难以被一概而论的多样性,这也回应了《LEAP》本期刊物主题“不居”的内在含义——“在流动中栖居”。贺婧认为“不居”是一种现实,“你脚下的那个板块可能已经不在了。你不知道这个板块它是在哪里,或者是你走着走着可能脚底下的板块已经没了,或者你想靠的岛屿,你臆想中去走的那个所谓的目标它已经不在它原来的那个地方了”,但这并非完全是否定意义的,它会打开新的可能。 主持人叶滢提到“未来志异”播客的英文——“ Archipelago of the Future”,其意思是“未来的群岛”,这些岛屿彼此独立且在变化之中,岛屿会联结也可能会脱离,互相之间又会形成一个变化的图谱,这正是“未来志异”对于这种带着差异的联结所给出的描述。 志异时刻 03:03 中国“新一代艺术家”的创作从何而来?蓬皮杜艺术中心“目:中国境象”聚焦这批艺术家的创作,“在流动之中栖居”作为《艺术界/LEAP》中法文特刊的基调 08:18 蓬皮杜展览以“中国”为限定词,而展览“目光所及”的艺术家并不能完全以地域所定义 14:16 此次展览的悖论在于在地域语境下呈现的是个体,而中国当代艺术现在仍然只能阶段性地输出 16:31 艺术家之间关联度减弱的原因:更多元的路径选择、中国阶层分化和广阔地域,艺术家逐渐深入自我 22:53 画家仇晓飞所感受到的巴黎的“历史纵深”:绘画面对的是文明的历史,核心问题是相通的 28:30 在卢浮宫长长的走廊中,体会到的“隔阂消失”是一种非理性的召唤 33:50 贺婧回到卢浮宫所感受到的“肉身在场”带来的历史定位感,以及巴黎所具有的“完整性” 38:49 在艺术所带来的私密的个人性之外,巴黎在横向上富有张力而丰富的智识网络 40:50 举办欧洲的第三次个展,仇晓飞作为欧洲的“外来者”对变化的感知 47:06 海外观众对中国艺术的“好奇浮沫”正在消失,转向更细节和深入地层的可能 56:02 当下中国文化工作者不再想做“特型演员”,要想象一种新的交谈结构 01:01:25 深入“蚁穴”:文化之间没有隔阂,人类困境是共通的 01:06:15 “不居”是现实,“脚下的板块”会漂移、消失,保持开放的目光才会有未来 01:16:04 “未来志异”的形状:未来的“群岛”和变化的图谱 本期节目 叶滢是《艺术新闻》的创刊主编,她也是一位文化评论人与艺术项目策划人。她发起了《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等多个论坛,与艺术、建筑、设计、科学领域的同道开启跨领域的对话。2022年她在昆明当代美术馆策划了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2023年她主编的《艺术新闻》发起了“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她所写的《窑变798》讲述了北京798艺术区艺术生态的演变。她还是系列纪录片《艺文中国》的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策划“‘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文化项目。 本期讨论参与者 仇晓飞1977年出生于哈尔滨,是中国新一代画家的代表人物。仇晓飞的创作来源于家庭记忆和日常经历,却不会停留于外在的图景,而是从思维和意识的深处探究表象之下的暗流。艺术家对人与世界的处境之体会变幻为色彩和形象,在其中,生长与死亡、绚烂与残酷,冲突感在画面上蔓延。他借助记忆、幻想与寓言,将东西方不同时期的美学以梦幻般的方式融汇贯通,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当代图景。这是一个奇特的混合体——既有鲜明华丽的色彩,又有着魔幻现实主义者夸张变形、富含隐喻的“伊索式语言”,像邪恶的似笑非笑的面容、无力的姿态和中性的人物造型,奇异的花朵和植物隐匿在乌托邦的废墟之中。同时,我们也能明确的感受到东方传统绘画对他的影响,尤其是那些俯瞰的视角,散点透视法与线的运用。 仇晓飞的近期作品聚焦于人的癫狂、幻觉与非理性的能量,他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将新的造型语言嵌入古老的寓言结构,在对现实的追问中凝练出超越现实的奇思幻境。通过细腻而富有意境的描绘,展现了艺术家对生活、时间和存在的思考。 仇晓飞的作品曾被国内外多个重要美术馆及机构展出和收藏,其中包括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香港M+博物馆,瑞士伯尔尼美术馆、德国ZKM美术馆、英国利物浦泰特美术馆、荷兰格罗宁根美术馆和博伊曼斯范博宁恩美术馆、意大利都灵Castello Di Rivara 当代美术馆、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艺术博物馆、美国本顿维尔水品桥艺术博物馆、美国新不列颠艺术博物馆,中国广州时代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广东顺德和美术馆、中国深圳 OCAT艺术中心,中国上海龙美术馆和油罐艺术中心、上海UCCA EDGE,中国南京金鹰美术馆,中国北京泰康美术馆、中国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等。 哲学博士、艺术批评家和策展人,现任教于清华大学。近年来主要致力于法国哲学和现象学视阈下的现当代艺术研究,以及当代艺术的出版、策展和批评写作。贺婧曾于巴黎索邦第一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获得双学士和双硕士学位,并于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任研究员。她也曾先后担任《艺术界/LEAP》杂志的法文版主编、国际版副主编和主笔,以及毛继鸿艺术基金会学术总监。近年来策划的主要展览、学术会议和艺术项目包括:“开物:当代中国的日常与想象”(法国里尔伯爵夫人博物馆,2021)、“刘晓辉:转身”(北京798艺术中心,2021)、 “无尽的写作”(泼先生PULSASIR,2018)、“重置时间:艺术、技术与当代的未来”国际论坛(复旦大学,2017)、 “To be an image maker”(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2017)、“所见非所见”(旧金山影像艺术博览会,2017)、“多型演变”(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2014)、“Promenadologue”(法国国家出版与图像艺术中心-CNEAI,2012)等。她的专题研究和评论文章广泛发表于多本艺术家出版物和国内外重要的艺术与学术期刊,包括《新美术》、《艺术史与艺术哲学》、《艺术新闻/中文版》、《艺术界/LEAP》、Flash Art、Artforum中文网、《艺术当代》、《典藏》等;并于2021年出版了艺术家个案研究专著《真实的形状:刘晓辉》(2021)。 —— 视觉设计:孙浚良 片头制作:马海平 音频剪辑:孙哲 后期编辑:姚佳南 Contacts: archipelago.future@gmail.com ——
- S2E5 探测时代的Bug与人的温度,艺术要做的不是追逐技术
主持人:“声东击西”主播张晶 嘉宾:艺术家曹斐、艺术评论人叶滢 本期内容概述 本期节目由《未来志异》和《声东击西》联手呈现,主持人张晶和叶滢对话中国当代艺术家曹斐,深入探讨她的艺术实践如何在技术的飞速迭代中回应时代的疑问与人性的困惑。节目从上海浦东美术馆的大型中期回顾展“曹斐:潮汐宙合”谈起,解读艺术家曹斐如何以艺术创作连接现实与虚拟空间、过去与未来。 “潮汐宙合”是艺术家曹斐在世界范围内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个展之一。此次展览中,曹斐结合了浦东美术馆无墙的空间特点和展览设计师一同打造了迷宫式的空间布局,期待用非线性的展陈唤起观众自我找寻的主动性。艺术家的自信和野心,不管对于熟悉亦或是从未接触过曹斐作品的观众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观展挑战。 在展览开幕后的四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观众的一些疑问:展览中竟然出现了古早元宇宙中粗糙的、甚至还有穿模bug的三维模型?社会主义美学风格的《红霞》是讨好型作品吗?我们为什么要在艺术展览中花一个小时反观当代的生活和现实?这些具体尖锐的提问,也成为理解艺术家创作内核的开关。 曹斐的作品往往在时间和空间之间穿梭,将历史、现在和未来联结起来。本次展览中,她带领观众从现实步入虚拟世界,探索人类在快速技术变革中对未来的憧憬与不安。艺术是否能够帮助我们在现实世界的迷茫中找到方向?在过去的创作中,曹斐通过描绘南方工厂的流水线生活,展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个体的孤独与疏离感;而如今,她的作品则带领观众直面后人类时代的未知,折射出技术发展背后的深层焦虑。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艺术家不仅在展现进步的技术特征,更重要的是揭示科技与人性的冲突。观众是否也能通过展览作品,理解艺术家探测到的技术和时代的“Bug”,是如何折射出人类的脆弱和不安? 作为一个全球化的当代艺术表达,这些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对它们会产生怎样的不同理解?在当今逆全球化潮流中,这些艺术作品如何跨越文化和政治的边界,与不同国家的观众建立联系?节目中,曹斐还探讨了艺术作为沟通桥梁的可能性:当技术持续冲击着人类的生存状态,艺术是否能够成为一种共通的语言,帮助人们找到对未来的答案? 欢迎听众朋友们一起进入本期艺术与技术的交界地,直面时代的不安与未来的迷思。 志异时刻 06:20 将创作上的非线性思路延续到展览的空间设计 09:26 时空穿梭式的艺术创作,在过去中体验未来 12:39 潮汐宙合的缘由:与流动个体经验对应的创作面相 17:33 是职业艺术家更是普通老百姓,希望将关心的社会议题带入创作 24:50 从憧憬到对巨大未知的隐忧:南方工厂里“谁的乌托邦”和后人类的“亚洲一号” 30:29 用技术去呈现Bug,揭示技术发展下人所处的困境 32:29永不消逝的电波:用VR技术去接近现实与记忆间的遐想点 37:33 逆全球化浪潮下,曹斐的作品为什么能在世界舞台上持续交流和对话 45:02 和国际关系共频的艺术发展,但艺术家仍可以主动化身为沟通的桥梁 51:56 不同现实距离所带来的多元反馈 相关链接 “曹斐:潮汐宙合”,浦东美术馆,展览延期至2025年2月9日 主持人: 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硕士。资深媒体人,先后供职于《经济观察报》、《彭博商业周刊》等,并曾担任《第一财经周刊》驻纽约代表,期间联合创办播客《声东击西》。现任职于某科技公司。始终对世界保持本能的天真和好奇心。 本期嘉宾: 于1978年生于广州,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曹斐毕业于广州美术 学院,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她持续关注时代发展中大众文化、科技进步和城市变迁下复杂的社会压力;其作品试图探讨当代日常生活、年轻文化,以及个体的主观性和欲望,与集体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与纠缠。同时,她的作品融合社会评论、流行美学,参考超现实主义并运用纪录片拍摄手法,反映当代中国社会急速不 安的变化。 她近期重要个展包括: “未来不是梦”(巴西圣保罗州立美术馆,2023),“曹斐:时代的舞台”(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1)、“曹斐: 超新星”(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罗马,2021)、“蓝图”(蛇形美术馆,伦敦,2020)、“HX”(蓬皮杜中心,巴黎,2019)、“Cao Fei”(MoMA PS1,纽约,2016)。2021年她开始担任CHANELNEXT PRIZE 评委。 叶滢是《艺术新闻/中文版》的创刊主编,她也是一位文化评论人与艺术项目策划人。她发起了《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等多个论坛,与艺术、建筑、设计、科学领域的同道开启跨领域的对话。2022年她在昆明当代美术馆策划了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2023年她主编的《艺术新闻/中文版》发起了“永续之籽”计划,并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主办了生态艺术教育项目“向山学园”。她所写的《窑变798》讲述了北京798艺术区艺术生态的演变。她还是系列纪录片《艺文中国》的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策划“‘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文化项目。 —— Contacts:archipelago.future@gmail.com ——
- S2E4 当她们进入“第三性”:《女人世界》、《密语者》与波伏娃的交错时刻
本期嘉宾:视觉艺术家、电影导演杨圆圆,写作者、策展人陈嘉莹 本期内容概述 由视觉艺术家、电影导演杨圆圆导演的纪录片《女人世界》将在11月5日全国公映,而在八月底,由冯都、赵青导演的,国内首部讲述女书现实状况的纪录片《密语者》上映,这两部由女性导演拍摄的、聚焦女性的纪录片将叙事的通道交给女性,近距离记录不同女性的生活和命运,以及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之间探寻和把握主体性的历程。 《女人世界》关注由一群七旬至九旬的美国华裔女性舞者组成的“都板街舞团”,以余金巧(Coby Yee)为代表,她们作为旧金山唐人街黄金年代的亲历者,在年老之际再次踏上巡演之路,从美国、古巴,最终来到中国。在拍摄和制作《女人世界》的六年期间,杨圆圆有种“活了多重人生”的感觉,她成为了一名母亲,患癌而后康复,经历了亲人和Coby的去世,也与大家一同经历了疫情。 在《女人世界》里,Coby把自己在跳的每一场舞都当成是自己的“天鹅之歌”,不是艺术人生谢幕的绝唱,而是知天命后更忠实自我、活在当下的喜悦之舞;在《密语者》里,江永女书传人何艳新独自生活,“她的背影常常是很寂寥的,但身上有着一种特别坚定的东西”,这些老年女性进入了如波伏娃所说的“第三性”的性别状态,试图超越身体层面由年龄带来的“钝感”,以独特的创造力、“活在当下”的生命观,以及在同伴和社群的互相支持下,坚定而无惧地表达自己,再次绽放。 我们如何想象自己的老年?在变换的世界中,年老的女性如何建立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当女性导演拍摄和记录女性,将会敞开怎样新的女性叙事?本期播客邀请《女人世界》的导演杨圆圆,以及写作者、策展人陈嘉莹,从杨圆圆与“都板街舞团”的六年旅途开始,延展到对女性超越性别与年龄,重塑主体性的讨论之中,在她们的生命线索中,阅读属于她们的“herstory”。 🎙️ 志异时刻 05:47 杨圆圆在美国驻留时,与都板街舞团“偶然相遇” 07:54 人生的无数次“旋转”重叠在那一刻:与Coby在拉斯维加斯的第一次见面 14:21 衰老的身体也有张扬的青春,Coby把每一场舞都视作自己的“天鹅之歌” 18:56 华裔风情舞女郎的“柔软盔甲”:能动性、创造力,以及亚裔社群的支持 33:28 “相爱的柯比与史蒂芬”:《女人世界》中的感情线索 38:54 建立“第三性”的主体性和社会关系:从《密语者》所记录的女书传人何艳新说起 51:28 在老年舞池组成“临时家庭”,互相照料,共结姐妹情谊 55:15 在拍摄《女人世界》的六年中,杨圆圆经历了亲人与Coby的去世,成为了母亲,确诊癌症而后康复 01:08:50 当女性创作者把镜头给到女性,敞开女性主体叙事,编织“她的故事” 01:13:22 在当下塑造未来的形状,女性“无惧”的力量启迪我们理解未来 相关链接 杨圆圆个人网站 www.lukayangworks.com 《女人世界》豆瓣电影页面 都板街舞团Facebook页面 《密语者》豆瓣电影页面 本期节目 叶滢是《艺术新闻》的创刊主编,她也是一位文化评论人与艺术项目策划人。她发起了《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等多个论坛,与艺术、建筑、设计、科学领域的同道开启跨领域的对话。2022年她在昆明当代美术馆策划了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2023年她主编的《艺术新闻》发起了“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她所写的《窑变798》讲述了北京798艺术区艺术生态的演变。她还是系列纪录片《艺文中国》的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策划“‘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文化项目。 本期讨论参与者 杨圆圆,1989年生于北京,是一名视觉艺术家与电影导演,她的作品常常由纪实素材与档案交织而成,她用影像、摄影、书籍、装置、表演等方式去探讨身份、移民和记忆相关的话题。杨圆圆的艺术作品被KADIST基金会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收藏,她的工作获得亚洲文化协会和Artin General的支持。她曾获宝格丽闪耀之辉奖、ART POWER年度艺术发现大奖等奖项。 她的电影作品出现在《纽约客》杂志,新奥尔良电影节,亚特兰大电影节、卡姆登国际电影节、亚美国际电影节、台湾国际女性影展等。她的首部长片《女人世界》收到The Gotham, Doc Edge,平遥国际电影展、北京国际电影节,CNEX华人纪录片提案大会、山一国际女性影展、海浪电影周等机构及影展的支持,2024年9月和10月分别在平遥国际电影展“藏龙”单元和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首映,2024年底将于中国院线公映。 哲学博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独立策展人与写作者。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外国哲学系,聚焦身体、新唯物论与性别形上学的前沿研究。她近来转向受女性主义与后殖民理论启发的离散美学,也关注艺术理论的在地化实践。与此同时,她将艺术视为颠覆现有可感分治与可知框架的具体手段。她曾供职于没顶公司与Longlati经纬艺术中心,亦曾为多家艺术媒体撰稿。2019年,她以展览“AI:爱与人工智能”获得第三届HyundaiBlue Prize创新未来奖。 陈嘉莹学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后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获硕士学位。其文章收录于《网络化的力量》、《普遍手册》以及由Springer出版的Augmented Realit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等。她曾参与编写《1998年后的上海当代艺术文献研究计划》。近期策划的项目包括:“张移北:请托钢盔”,Longlati经纬艺术中心(2024);“威廉·萨斯纳尔:沥青之下”, Longlati经纬艺术中心(2023);由瑞士文化基金会支持的“百花齐放读书会:半路遇见”,多地多空间(2022-23);“生物/媒介:缠绕的读书会”,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上海;USB多端口链接展,上海多空间(2021);“AI:爱与人工智能”,北京现代汽车文化中心(2020);哥白尼,E.M.Bannister 画廊,美国普罗维登斯(2019)等。 —— 视觉设计:孙浚良 片头制作:马海平 音频剪辑:孙哲 后期编辑:姚佳南 Contacts:archipelago.future@gmail.com ——
- S2E3 蘑菇、萨满与自然疗愈:作为灵媒的艺术,破解现代性的“迷药”?
本期嘉宾:艺术家刘雨佳,评论人、策展人向在荣 本期内容概述 2022年至2023年,艺术家刘雨佳在长白山和松花江上游地区进行了四次拍摄,影片《微光渐暗》(2023)将冰封的松花江视为一个时空穿梭的入口,在纪录影像中融入了西伯利亚地区和兴安岭地区民族志、东北文学和民间神话传说的片段,虚构了一系列的生态故事。2022年8月,刘雨佳深入长白山,被“森林里闪烁不定的林下光”所吸引,她认为那是“森林生态的灵魂所在”。在她的微距镜头下,蘑菇、苔藓、昆虫、土壤共生,构成了影片《蘑菇》(2023)中的微观丛林。在长白山,她也拍摄了亚洲最大的人参交易市场——抚松万良人参市场(《市场》,2023),这一在中国传统中拥有灵性的植物,为了满足人类的养生需求,“最后变成了一种非常廉价的经济作物”,被卷入了庞大的产业链,几乎失去了作为野生人参的灵性。 在2023年第14届上海双年展中,刘雨佳的两件作品在同一个展厅中呈现,双年展策展人之一向在荣说,在大屏幕上播放的《蘑菇》中“巨大的蘑菇和声音让我们声临其境,身临其境本身就是一种有灵在场”,而《市场》则在一侧的监视器中播放,两件作品的并置构成了一种前现代与现代的对照,暗指出另一重叙述结构——灵性的存在及其消逝。 向在荣在参与本届双年展策展时,提出以九个“地宫”作为整体结构,刘雨佳所在的地七宫“远程反射疗法”探讨了宇宙中的支配力量如何作用于身体,并以此为视角观察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关系,刘雨佳的作品与张文心、苏咏宝、爱玛·孔茨(Emma Kunz)、玛丽亚·赖(Maria Lai)的作品同在此宫,向在荣提及,在布展时他忽然意识到“那个宫里基本上都是女性艺术家,全部聚集在了这么一个关于疗愈的场域。里面可能有一些冥冥之中注定的东西它把这些艺术家聚在了一起。” 我们所处的世界中已不存在纯粹的自然,而是人类介入后的“第二自然”,在自杀式现代性的介入与改造后,万物拥有同一种命运,即使是林下光所笼罩的微观生物,也被气候变化所无形地影响着,原始与人工之间的疆界也非泾渭分明,前现代的幽灵飘荡在现代性的时空之中,令秩序迷离破散,从而发现新的、具有别样能量的关系。 “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艺术家是现代的萨满?”向在荣在本期播客中问道。从自然的疗愈中拾取的灵性之思在当代能够产生哪些新的分泌、混合和碰撞?艺术家对生态的关注能否如其所说能够“给越来越死寂、官僚的当代艺术一些破解的迷药”?本期《未来志异》邀请艺术家刘雨佳与评论人、策展人向在荣共同讨论,从长白山的飞雪冰冻到伏地生长的蘑菇森林,从萨满、女巫医、离群索居的汉族夫妇的故事中,捕捉隐约闪烁的灵性微光。 🎙️ “志异”时刻 05:20刘雨佳的灵性之旅:从克拉玛依、长白山到大兴安岭,脱离都市,找寻现代性之外的精神维度 12:04神秘vs.神秘的消逝:“微光渐暗”下的蘑菇世界,贸易链条中的人参市场 15:37朝鲜族女巫医、唱赞达仁的鄂伦春族老奶奶:通灵者对灵性的感知与其中禁忌 21:28艺术家是不是现代的萨满?纯粹自然不复存在,“第二自然”错综复杂 27:03脱开浪漫想象,回到现实环境:非人类生物正在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31:03艺术家关注生态问题会给当代艺术生态带来一些破解的迷药 37:03将“自然”带进美术馆的悖论;刘雨佳作品在上海双年展展厅中的另一条“通灵”路径 43:26前现代的灵性在当代能够产生哪些新的纠缠、混合、分泌和碰撞? 47:33保留民族文化与过现代生活并不矛盾,而远离现代性则能激发人更多的本性 54:37上海双年展“地七宫”:冥冥之中的注定,让女性艺术家在一个关于疗愈的场域中聚集 01:02:44当代艺术的神秘学转向:艺术家作为通灵者,在现代和前现代的边境线两边摇荡 01:06:03未来的形状要在过去中找寻,探索更具疗愈性、神秘性,以及与精神相关的世界 相关链接 刘雨佳个人网站 www.liuyujiastudio.com 向在荣个人网站 www.xiangzairong.com 第14届上海双年展刘雨佳采访视频:“创作就像一个寻宝的过程” 刘雨佳个展:故事山脉(没顶美术馆) 刘雨佳个展:微光渐暗(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艺术新闻》相关报道:《去未知的道路,拥抱田野》 本期节目 叶滢是《艺术新闻》的创刊主编,她也是一位文化评论人与艺术项目策划人。她发起了《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等多个论坛,与艺术、建筑、设计、科学领域的同道开启跨领域的对话。2022年她在昆明当代美术馆策划了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2023年她主编的《艺术新闻》发起了“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她所写的《窑变798》讲述了北京798艺术区艺术生态的演变。她还是系列纪录片《艺文中国》的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策划“‘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文化项目。 本期讨论参与者 刘雨佳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刘雨佳的影像创作将纪实素材、文学、民族志、民俗学和游记编织在一起,形成具身性、情动式的体验。她以亚洲的自然景观作为创作的主题和背景,其抒情风格打破了纯纪实与虚构叙事之间的界限。她的作品表现出沉思性和象征性,通常关注其他生命形式,从而将人类降格为次要的角色。 刘雨佳曾在没顶美术馆(上海,2023)、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3,2017,2016)、剩余空间(武汉,2021)、外交公寓12号(北京,2021)与上海外滩三号沪申画廊(上海,2015)举办个展。刘雨佳的作品展出于第14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2023);第11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2016);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缓存在”(2022);美国匹兹堡大学美术馆、美国弗吉尼亚莫斯艺术中心、韩国蔚山市立美术馆、德国杜塞尔多夫尤莉娅·施托舍克收藏、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英国曼彻斯特CFCCA、英国伦敦TroyHouse艺术基金会、美国旧金山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以色列Arad当代艺术中心、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杭州天目里美术馆、顺德和美术馆、北京木木美术馆、秦皇岛UCCA沙丘美术馆、OCAT上海/深圳/北京、连州摄影博物馆、银川当代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国港口博物馆等大型机构。她的单屏影像作品也曾于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与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香港大馆当代美术馆等机构进行放映。 向在荣教学、做研究、也策划展览。他在丰富的文化、历史情景及理论框架下,通过英、西、法、中及纳瓦特多语展开跨界研究。他在昆山杜克大学教授文学及艺术。他写有专著《古怪之道》(2018),编撰多部不同形式的研究合集,电影文献及展览画册。他曾(共同)策划“小世界主义周末”(2018,柏林世界文化宫),2021广州影像三年展,展览《仪式:埋葬这个未卒的世界》(柏林世界文化宫,2022)及《宇宙电影》第14届上海双年展(2023-2024)等展览及艺术项目。 —— 视觉设计:孙浚良 片头制作:马海平 音频剪辑:孙哲 后期编辑:姚佳南 Contacts: archipelago.future@gmail.com ——
- S2E2 潜流下的隐情:中国当代艺术叙事中被遮蔽的“半边天”
本期嘉宾:灰质(秋韵、吴晓璠、林鹭琪) 本期内容概述 “对自己的命运,我不再是个过客,至于将来前方和周遭会是什么样的,我不曾看见也不想看,因为我希望‘星星’不会死去!”中国早期前卫艺术团体“星星画会”创始团队中唯一的女性艺术家李爽在其自传中如此写道。李爽出生于1957年的北京,作为当时“星星画会”的唯一女性成员,李爽的名字连同她的创作被中国前卫艺术的宏大叙事所遮蔽。1980年代初,李爽因为一段时代对个人问题的错判,错过了轰轰烈烈的“'85新潮”。李爽的遭遇也折射了1980年代初中国女性在个人、家庭、事业上所遇到的困境。 在艺术思潮狂飙突进的1980年代,女性艺术家虽然也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现场,却多隐身于群体与浪潮之中──前卫艺术运动的宏大叙事轻易地遮蔽了性别的能见度。“厦门达达”成员刘一菱的装置《悬浮的可乐罐》于1986年“厦门达达现代艺术展”上展出,但被《美术》(1986年12月刊)错误署名,刘一菱被标记为“第二作者”。肖鲁在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上向自己的装置作品《对话》中的镜子连开两枪,在肖鲁的激进行为背后,还有一段当时不为人知的个人隐情,而她的沉默也令《对话》和开枪行为标记为她与唐宋的合作作品,直至2004年肖鲁才公开声明她的唯一作者权。 1995年第四次联合国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在时代的女性浪潮影响下,1990年代中期也涌现了数个女性艺术展览以及多样的女性艺术创作,评论家廖雯提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方式”,即突出生命意识与身体经验、采用纤维材料,传递感性体验,这一理论尽管具有局限性,却也是对“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另一种解读。 19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开始高速发展,中国当代艺术也随之进入全球视野,但女性艺术家“走出去”却步履艰难。德国波恩艺术博物馆(KunstmuseumBonn)1996年举办的展览“今日中国先锋艺术”邀请的3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均为男性,对此,馆长在记者会上回应道:“中国女艺术家的档次不足以入选此次艺术展。”德国的女性艺术同行不满此种评价,在当年的三八妇女节,由波恩妇女博物馆(FrauenmuseumBonn)馆长玛丽安·皮岑(MariannePitzen)带领进行抗议。同年六月,旅德中国女性艺术家邱萍参与策展的展览“半边天”在波恩妇女博物馆开幕,26位来自全球各地的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参展,其中包括蔡锦、姜杰、林天苗、沈远、施慧、尹秀珍等至今仍活跃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女性艺术家。 中国女性艺术家在被世界所看见之时,不仅要面对由主流艺术世界的结构性问题,也要挣脱历史因素和社会结构所定义的“女性角色”的束缚,作为艺术家的“她”与作为母亲和/或妻子的“她”博弈。正如1990年移居法国的艺术家沈远,试图以微观生活视角来建立表达,同时,她的创作也强烈地反映了一位离散女性艺术家的内心状况。 “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的中国正在经历社会转型,文艺思潮和观念在冲击和交融中不断重塑,大时代叙事既能塑造英雄榜样,也会掩盖个体锋芒,在浪潮汹涌之下,中国女性艺术家如何参与书写历史?而她们又为何难以“浮出水面”,抑或“在浮出水面之时又被拉入水下”? 灰质(秋韵、吴晓璠、林鹭琪)是“希克中国艺术研究资助计划2022/23”的获选研究小组,他们的研究成果《潜流:重溯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中国观念艺术史中的女性叙事》已于今年6月在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M+杂志”刊登。这篇论文基于小组的采访和实地调研,从三个角度(运用现成品,新思潮与传统媒介、工艺、符号的结合,艺术作品中的“女性气质”之演变)探讨了女性艺术家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具有观念艺术特征的创作转向。 本期“未来志异”邀请了灰质的三位成员,共同重访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中国观念艺术现场,重述李爽、刘一菱、肖鲁、沈远、邱萍、胡冰等一代中国女性艺术家的创作经历与观念变革。“潜流”以新的方式,在这个时代激起回响。 “志异”时刻 05:37 一次保持连结、重拾研究的尝试:“灰质”小组的成立缘起与研究主题的确定 09:20 “星星画会”创始期唯一女性成员李爽:被宏大叙事裹挟的模糊身影,及其折射的1980年代初中国女性的困境 14:01 “厦门达达”成员刘一菱:开放接受新事物,用可乐罐制作装置,却被错误标记为“第二作者” 19:50 “中国现代艺术展”上的枪声:肖鲁的装置作品《对话》及其作品后的一段个人隐衷 27:34 移民欧洲的中国女性艺术家如何“穿越周期”、持续发声:沈远创作中的女性微观体悟与身份意识 35:42 90年代中国女性艺术家“走出去”的关键一步:1998年德国波恩妇女博物馆“半边天”展览 40:10 1990年代中期中国女性艺术创作浪潮: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推动,中国女性艺术理论的提出及其局限 48:04 大浪潮叙事下涌动的“潜流”: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中国女性艺术家为何难以“浮出水面”? 53:58 在改变原有结构的期冀中,寻找团结的可能性 相关链接 灰质,《潜流:重溯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中国观念艺术史中的女性叙事》 (直播回放)M+ 讲谈说论|潜流:重溯中国观念艺术史中的女性叙事 李爽自传《爽:七十年代私人札记》豆瓣图书主页 本期节目 叶滢是《艺术新闻》的创刊主编,她也是一位文化评论人与艺术项目策划人。她发起了《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等多个论坛,与艺术、建筑、设计、科学领域的同道开启跨领域的对话。2022年她在昆明当代美术馆策划了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2023年她主编的《艺术新闻》发起了“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她所写的《窑变798》讲述了北京798艺术区艺术生态的演变。她还是系列纪录片《艺文中国》的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策划“‘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文化项目。 本期讨论参与者 灰质 灰质是2022年成立于上海的研究小组,成员包括秋韵、吴晓璠和林鹭琪,现阶段的研究重点为1970至1990年代中国女性艺术家的观念主义实践。 秋韵毕业于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获艺术政治硕士学位,现为独立策展人和研究者,长期关注女性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的处境。她曾任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览部副总监及策展人(2019–2022),以及上海油罐艺术中心(2017–2018)和上海龙美术馆(2015–2017)的策展人。参与策划组织超过十五场展览,包括“托马斯·迪曼德:历史的结舌”、“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李爽:如果云知道”等。她亦是2023至2024年度德国总理奖学金获奖者。 吴晓璠是研究者,现于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大学文化研究系攻读博士学位。她的研究专注中国当代艺术,尤其侧重影像、行为艺术、新媒体以及展览史。她于2020年获得纽约大学艺术研究院艺术史硕士学位,并完成毕业论文《在十字路口:“后感性:异形与妄想”中的影像艺术》;2018年获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艺术史荣誉学士学位,毕业论文题为《余震:89后的中国行为艺术》。 林鹭琪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管理专业,现为策展人和设计师,也是AXISArt Project的成员之一,持续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在地文化和人造景观的变迁。他曾任职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览部 (2018–2022),现任职于厦门宝龙艺术中心。参与策划组织的展览包括“厦门肉食公司”、“紧急中的沉思”、“意游未境:城市意象的建立与解散”等。 —— 视觉设计:孙浚良 片头制作:马海平 音频剪辑:孙哲 后期编辑:姚佳南 Contacts:archipelago.future@gmail.com ——
- S2E1 新加坡和云南飞过的是同一群钳嘴鹳?“野外艺术家”对田野的迷恋与祛魅
本期嘉宾:艺术家赵仁辉、艺术家程新皓 本期内容概述 2020年年初,17头来自西双版纳的亚洲象离开栖息地,从普洱市墨江县北上迁徙至玉溪市,直至昆明。玉溪是艺术家程新皓的故乡,在他的个人经验中,自然是在他生活经验之外的地方,与象群的“遭遇”令他开始思考他与大象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象征》的创作。象群在自然疆界、傣族神话、共和国历史的界面之间穿越,展开被言说、被象征,却又具有穿透力的复调叙事。沿着大象的“象征”踪迹,程新皓在今年四月至五月的上海驻地工作“复写上海的西郊公园”中,寻找由大象所串连起、又被上海西郊公园/上海动物园串联的云南线索,连接起他2022年的作品《象征》中的研究脉络。 野外既不浪漫,也不平静,深入野外是对体能和心力的巨大挑战;在想象中构建的自然、自然本身,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三者之间,往往存在着偏差,但当它们相交甚至纠缠,往往也会牵引出更多维度的图景。自小生活在新加坡的赵仁辉,与在云南长大的程新皓,两位艺术家尽管在地理位置上相聚甚远,他们的创作却拥有某些相似之处:在跨学科的视野下,基于所处地域的长期观察与调研,关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边界及其中的复杂叙事。 赵仁辉在2007年创立了“批判性动物学家研究所”(Institute of CriticalZoologists),将个人的创作包裹在科学家的话语体系之中,他的实践游离在以目的与结果导向的“科学”之外,意图生发出不同的观察角度。赵仁辉的创作在不同的地域之间“迁徙”,包括其故乡新加坡、中国的鸭绿江河口、澳大利亚的海外领地“圣诞岛”,乃至北极冰川。近几年,赵仁辉将其视野转向次生林,2024年,赵仁辉代表新加坡参加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展览项目“见·森林”(Seeing Forest)通过影像、声音和雕塑装置,探索了次生林的生态及其所揭示的城市与自然的边界议题;同期,香格纳画廊新加坡空间的展览项目“未见之事的证据”梳理与呈现了他近20年在不同边界之间、聚焦不同物种的艺术实践。 在艺术家工作室之外,抱着对自然与世界的痴迷,赵仁辉与程新皓不断地行走和观察,并不断发现处在交界地带、隐秘角落中的“未见之事”。他们的思考交错于对“外来物种”的思考,如走进城市的象群,人类为圣诞岛带来的家猫。被赵仁辉所记录下的、盘旋在新加坡上空的钳嘴鹳,也飞停到了滇越铁路旁的一片湿地上,与程新皓自2019年开启的行走滇越铁路项目相连。 艺术与科学的合作,远非贩卖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概念挪用这么简单,那些被误读的、乃至无效的“跨学科合作”是否仍然拥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力量,它在“合作”中诞生,却无法被知识所验算。面对自然、环境、气候等人类实际面对的严峻议题,艺术在其学科框架内,既然无法对症下药般地给予题“解”,那什么能够成为思考与创作的出发点? 这次讨论也如一次行走,与赵仁辉、程新皓一起探入新加坡、云南的土地,沿途分享他们各自的观察所得,以及对野外实践、跨学科创作的思考。 👂“志异”时刻 02:42 在新加坡,赵仁辉观察到的自然与人类区域的边界,以及动物的“越界”行为 10:21 出生于云南玉溪,程新皓所体察到的“自然”是在他生活经验之外的地方 15:24 2021年遭遇的“大象出走”,成为了程新皓创作作品《象征》的契机 17:47 从傣族村到上海西郊公园:大象如何穿越不同年代的“象征”界面 26:40 突然降临的“大异象”:为寻找栖息地,数千只钳嘴鹳盘旋在新加坡上空 32:53 关注“外来物种”的个体性与命运:赵仁辉用艺术与科学家“唱反调” 42:13 模仿科学家建立“批判性动物学家研究所”,实践观察自然的另类方式 45:55 围绕“外来物种”产生的制度分歧,人类社会对动物生命的“审判” 51:12 保持敏感、开放,持续地观察与收集,会发现不一样的、“怪怪的”东西 56:44 “潜水艇”中的感知与感应:通过不同学科的工作方法来了解世界 59:20 跨学科创作不应仅仅贩卖知识,还应当伴随着对知识的感性 01:04:09 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艺术家作为容器,产生大于“议题”的能量 01:09:00 不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带入具体的作品中,而是在不断的“痴迷”中抵达可能性 01:15:11 个体暂时地进入世界,需要集中注意力关注现在所发生的事 🙌 相关链接 赵仁辉的个人网站 (即“批判性动物学家研究所”) www.criticalzoologists.org 程新皓的个人网站 www.chengxinhao.me 赵仁辉的“玄秘森林” 🎙️ 本期节目 叶滢是《艺术新闻》的创刊主编,她也是一位文化评论人与艺术项目策划人。她发起了《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等多个论坛,与艺术、建筑、设计、科学领域的同道开启跨领域的对话。2022年她在昆明当代美术馆策划了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2023年她主编的《艺术新闻》发起了“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她所写的《窑变798》讲述了北京798艺术区艺术生态的演变。她还是系列纪录片《艺文中国》的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策划“‘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文化项目。 本期讨论参与者 赵仁辉(b. 1983)是新加坡籍视觉艺术家,他主要以摄影进行创作,同时采用多学科方法将影像与实物并置呈现。他的作品主要探讨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仁义与道德的课题,同时也关注人类的态度和观点如何影响我们对大自然的认知。他在世界各地举办过个展,包括新加坡、中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意大利,亦多次参与各地的双年展和摄影节。他被委任为2024年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新加坡馆的代表。 程新皓,1985 年出生于云南。201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作为艺术家工作生活于云南昆明。他的作品通常基于长期的田野调查,并均与故乡云南相关。通过身体在场的工作方式,程新皓使用录像、装置、摄影与文字等媒介,体察不同来源的逻辑、话语、知识与其背后自然、社会、历史,及镶嵌于其中的行动者之间的复调链接。 —— 视觉设计:孙浚良 片头制作:马海平 音频剪辑:孙哲 后期编辑:姚佳南 Contacts:archipelago.future@gmail.com ——
- S1E8 上海菜园、东安公园与水系调研:“生态缝隙”间的艺术游击
本期嘉宾:艺术家崔洁、策展人钱诗怡 本期内容概述 这是“未来志异”第一次同时邀请两位来自上海的艺术家和策展人一同来参与播客的讨论,也想谈一谈那个不常被看见的上海。 出生于上海、在中国美术学院完成了艺术教育之后,在北京生活与工作了多年的艺术家崔洁在疫情之前搬回到上海,在松江的工作室创作的同时,还耕耘了一隅自己的菜园,她的个展“崔洁:礼物”于2023年11月开幕,正在上海西岸美术馆展出,她还将自己种菜的经验带入到美术馆的公共空间,开展了公共项目“上海菜园”。当崔洁重回上海,第一次造访东安公园的发现,也为她在西岸美术馆的展览的空间设计带来了启发。上海明当代美术馆的策展人钱诗怡与崔洁一同在疫情期间“逛公园”,重新在城市的公园与非消费性的公共空间中发现城市内在的肌理,寻找被埋没与隐匿的历史脉络与个体经验的联系。 从2023年开始,钱诗怡在明当代美术馆发起了“长三角水系:跨领域调研创作计划”,她邀请艺术家在长三角行走,基于个人体验、田野考察的跨学科交流,也在以“国际化”为主流面貌的上海艺术环境中另辟蹊径,酝酿贴地的、从现实出发的艺术创作,以及与本地历史、生态与环境相连接的梳理与研究。 从上海市区到崔洁工作室所在的松江与钱诗怡所在的明当代美术馆都有至少40分钟以上的车程,她们怎么看待与城市中心的这段地理与行业生态上的距离? 在工作室与城市中移动的崔洁将松江的工作室看作“产生结果的一个孵化器”,在不同地方的驻留、与美术馆的合作,以及在工作室的创作,让她更为自如地选择自己在不同位置中的状态。 钱诗怡不希望被纳入到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叙事,位于老闸北的明当代由工业厂房改造而成,在建立初期就希望融入当地的历史叙事与地方环境。上海这座城市除了国际化的面貌之外,亦可以发展出艺术生态的多样性。 “在城市的间隙当中,其实你注意观察的话,它有非常多的这些缝隙就是会被拿来种植”,崔洁的“上海菜园”正是对这样的“生态缝隙”的致意,“上海菜园”与钱诗怡发起的“长三角水系:跨领域调研创作计划”,如同在这座城市常规状态之外的 “艺术游击”,正因为有了这些缝隙与游击的出现,上海的艺术生态中才会拥有更多草根与个体的声音,在变化迅即的城市外貌中始终拥有方言的活性和底色。 如果希望更多了解崔洁的创作,可以查看由《艺术新闻/中文版》出版,CHANEL特别支持的“因她之名”华人女性艺术特刊。2024年“因她之名”还将展开更多相关艺术讨论与艺术项目。 👂 “志异”时刻 00:03:32 崔洁在西岸美术馆的个展“礼物”,与上海公园、植物与动物园有关 00:05:59 东安公园、周在春、长颈鹿海滨……重新了解与上海的公园与动物园有关的历史 00:13:21 “逛公园”,历史、童年记忆与日常的再发现 00:27:42 崔洁的“上海菜园”:从松江的阳台挪到西岸美术馆 00:39:39 钱诗怡怎样筹备正在进展中的项目“景观,生态和基础设施网络”? 00:47:06 沿着水系行走,从机构中溢出的艺术项目发展 00:52:08 上海的艺术生态里缺乏的是什么? 01:01:00 上海还埋藏了好多并没有展示当代艺术的宝藏机构? 01:04:32 用游击的方式,在缺乏生态多样性的上海寻找草根生长的缝隙 01:09:46 在城市中心的一段距离之外移动或者立足,找到自己的位置 01:14:24 以低电量模式存续状态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相关链接: 上海东安公园 “崔洁:礼物”在西岸美术馆 长三角水系:跨领域调研创作计划 🎙️ 本期节目 叶滢是《艺术新闻/中文版》的创刊主编,她也是一位文化评论人与艺术项目策划人。她发起了《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等多个论坛,与艺术、建筑、设计、科学领域的同道开启跨领域的对话。2022年她在昆明当代美术馆策划了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2023年她主编的《艺术新闻/中文版》发起了“永续之籽”计划,并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主办了生态艺术教育项目“向山学园”。她所写的《窑变798》讲述了北京798艺术区艺术生态的演变。她还是系列纪录片《艺文中国》的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策划“‘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文化项目。 本期讨论参与者 崔洁,1983年生于中国上海,她的绘画艺术实践融合真实和幻想的不同层次,以探索不同领域和地缘政治背景下的异质视角。她描绘的城市与她的个人历史密切相关:观者可以从包豪斯建筑原则、苏联共产主义美学或日本的新陈代谢主义建筑运动等庞杂主题中辨认出丰富而深邃的影响及轨迹。在描绘特定的城市、建筑、结构和景观时,崔洁探索了嵌入式的历史视角,并巧妙地提出了距离、角度和时间的政治意义。崔洁于2022年瑞士巴塞尔“意象无限(Unlimited)”单元展出了大型绘画《人民的广场》,其绘画作品在近期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展出。崔洁参与了2023年第14届上海双年展。近期个人展览包括:“礼物”,西岸美术馆,上海(2023);“高温景观”,柯芮斯画廊,伦敦(2023);“模范新村”,焦点画廊,滨海绍森德(2022);“从亭到太空站”,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曼彻斯特(2019);“凌霄阁”,柯芮斯画廊,伦敦(2019);“造一把好椅子”,天线空间,上海(2019);“偌大空间”,OCAT深圳,深圳(2018);“后来,从前”。其作品曾在近期于多国机构参加联展,包括:芳达提美术馆,荷兰(2023);北京艺术双年展(2022);亚洲协会美术馆,纽约(2022);布雷斯特栈桥当代艺术中心,法国(202 2);蓬皮杜梅斯中心,法国(2021);X美术馆,北京(2020);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2020);ParaSite,香港(2019);外滩美术馆,上海(2019);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2018);MoMAPS1,纽约(2017);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7)。(摄影:关里) 钱诗怡是一名常驻上海的策展人和写作者。她研究和策展方向侧重于由环境媒介所投射出有关基础设施和地缘政治的思辨推演,同时关心非主流现代性的叙事所关涉的迁移、自然改造与另类知识。作为上海明当代美术馆的策展人,她在机构策划的展演项目包括:艺术家胡尹萍的首个美术馆个展“胡小芳和乔小幻”(2022),“再回现场:明当代五周年展演艺术季”(2021–2022)以及群展“神秘参与”(2020)。2023年,她发起了关注长三角水系的跨领域调研创作项目,亦与龙星如共同策划展览“无声之后”(2023-2024),从聆听技术为出发点,呈现并探讨环境知识被纳入知识系统的技术过程。 —— 栏目设计:孙浚良 片头音乐与混音:马海平 音频剪辑:孙哲 Contacts:archipelago.future@gmail.com ——
- S1E7 逃离主流价值观后的身份反转,文化边界上的女性主义意识
本期内容概述 来参加这期播客录制的是常驻巴黎的艺术家姚清妹,以及常驻米兰的策展人、写作者印帅。 姚清妹为什么离开之前的专业,在法国开始重头学习艺术?在中国被父母取名为 “姚清妹”,与在法国被称为 “姚先生”,她在中法之间经历了怎样的文化反转?起初没想过以女性或者华人自我定义的艺术家,为什么会认为女性意识的觉醒是重要的?她又是怎样在与女性的合作中,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确认自己的身份? 策展人印帅作为一个男性,为什么会被意大利女性主义者卡拉·隆奇所吸引,进而展开和卡拉·隆奇有关的女性主义阅读项目?男性也可以成为女性主义者,非二元化的女性主义视角能打开怎样的共情与换位思考? 脱离了正轨,放飞了个性的姚清妹,怎样在艺术中找到自己宁可下地狱也要创造的世界?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寻找身处之地的印帅,会怎样发掘和探索非线性时间观的未来? 你自己是谁,你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这不仅仅是姚清妹在成为艺术家的过程中不断被追问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在现实中回避的问题。在这期节目的尾声,我也请两位回答了读者航的提问,怎样从一个行外人进入到艺术行业? 如果希望更多了解姚清妹的创作,可以查看由《艺术新闻/中文版》出版,CHANEL特别支持的“因她之名”华人女性艺术特刊。 我们还是重头开始,来了解这位认为自己很难融入主流价值观的艺术家,是怎样走上寻找和确立自我、四海为家的不归之路。 👂 “志异”时刻 05:17 难以融入主流价值观,姚清妹在学习法语的过程中,决定去法国留学 06:59 在利摩日遇见人生挚友,离开经济法学院,转头学习艺术 10:26 从“地洞”到“鼹鼠”, 姚清妹对规训的敏感与她的持续创作 16:49 在不断建墙的现实中,世界在向右转会带来什么影响 21:23 你是谁?你能够为艺术带来什么?……姚清妹怎样寻找自己的艺术坐标 23:01 从《雕塑100欧》讲起,在创作过程中发现的身份意识 25:55 姚清妹在工作过程中发展出的女性意识和与女性之间的合作 27:38 “姚清妹”的名字缘起,与在法国“姚先生”的新称呼:性别称谓在中法文化中的反转 32:31 被意大利女性主义理论家卡拉·隆奇吸引:印帅为什么会对女性主义感兴趣? 38:53 以非二元的女性主义视角换位思考 41:06 何处是我家?归属感来自哪里? 44:09 回答一个听众问题:对进入艺术行业的一些建议 46:56 “未来可能是在我们身后的”……“我可以在地狱里发疯的创作” 🙌 相关链接 艺术家姚清妹个人网站 姚清妹:鼹鼠”个展在西岸美术馆 卡拉·隆奇(Carla Lonzi)小传 🎙️ 本期节目 叶滢是《艺术新闻/中文版》的创刊主编,她也是一位文化评论人与艺术项目策划人。她发起了《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等多个论坛,与艺术、建筑、设计、科学领域的同道开启跨领域的对话。2022年她在昆明当代美术馆策划了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2023年她主编的《艺术新闻/中文版》发起了“永续之籽”计划,并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主办了生态艺术教育项目“向山学园”。她所写的《窑变798》讲述了北京798艺术区艺术生态的演变。她还是系列纪录片《艺文中国》的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策划“‘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文化项目。 本期讨论参与者 姚清妹的实践打破了表演,记录媒介与其场地之间的界限,她以身体为媒介在公共空间中实施干预,以扰乱既定规则,探索象征性符号以及被符号哺育的身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获取或丧失权力。她的现场表演和与表演相关的多媒介实践通过挪用,错位和讽喻的手法提出了关于抵抗的多种不同形式,其架构揉杂了剧场布景,服装,装置,讲演教学,声音诗以及受现代舞启发的编舞。她的创作时常纠缠于某种对峙中的张力状态,即富有一种滑稽的诗意幽默又保有一种天真的暴徒情怀。她企图通过挖掘身体的自然松弛和个体的自发性来激发语言,肢体和思想观点的碰撞,触及权力框架和既定机制的痛点。 姚清妹,1982年出生于中国浙江省,现生活、工作于巴黎和温州。2013 年毕业于阿尔松国立高等艺术学院,获得法国国家造型美术硕士学位;2014 年获得法国第59 届蒙鲁日沙龙(Salon de Montrouge) 评审团特奖;2017 年获得上海保时捷首届“中国青年艺术家年度评选”大奖;2018 年获得巴黎第68 届“青年艺术创作奖”(Jeune Création),2022年她获得了及亚洲文化协会的纽约驻留奖助以及法国巴黎大区AIC个人艺术项目基金。她的影像和装置作品被巴黎市当代艺术基金会、马赛市文化事务总局、广东美术馆,北京泰康美术馆和旧金山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等公共和私人基金会收藏。她曾在巴黎东京宫、上海西岸美术馆,图卢兹白亭美术馆举办个展,在英国白教堂美术馆,巴黎欧洲摄影之家,慕尼黑艺术之家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双年展,欧洲青年艺术双年展,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香港Para Site艺术中心等机构展出作品,参与影像放映及实施现场表演。 印帅工作生活于米兰与上海,他是米兰NABA美术学院视觉艺术与策展专业讲师,2018年起留校任教。其发起的出版计划“APProject”与德国Archive Books出版社合作出版当代艺术思潮系列图书。其项目《珊瑚岛上的死光》入选2021年PSA青策计划,《幼年与历史》参加2019年OCAT研究型策展方案入围展,他作为策展团队成员参与北京中间美术馆展览《希望的原理》,近期展览项目还包括《苏麻离青——游牧的兀鲁思》、《VAIPURE—女性艺术阅读室》等。2017、2018年他作为策展助理参与了银川双年展、安仁双年展等其文章及译文曾发表于《Segno》《公共艺术》《L@ft》《Mousse》《画刊》《信睿日报》《艺术新闻/中文版》等专业艺术杂志。 —— 视觉设计:孙浚良 片头制作:马海平 音频剪辑:孙哲 Contacts: archipelago.future@gmail.com ——
- S1E6 潜入洞穴,迷走森林:“走地艺术家”与她的同伴和前辈们
参与本期讨论的是艺术家张文心与研究者、策展人何伊宁 本期内容概述 以田野作为方法,描述“人类及非人的心智” 艺术家张文心与研究者、策展人何伊宁都来自位于中国中部的城市合肥,又先后进入到摄影和当代艺术领域。张文心痴迷于一次又一次走向田野,在前往洞穴和森林的过程中,与探险者与科学家同行,不断延展身体的感知力与思维在深度时间里的穿透力,希望描述“人类及非人的心智”;何伊宁在观察当代艺术的创作变化时,也在回望和梳理摄影发展的漫长线索和女性前往野外工作的历史。 张文心汩汩而出的叙述,如洞穴一般内观的机理和在田野中的切身经验,与何伊宁正在进行的当代艺术田野工作的研究,是不断交错的平行线,两位正在成熟中的艺术家和研究者,从生活、职业与思想发展,在相互关照、彼此对话与鼓励中共同成长。 如果希望更多了解张文心的创作,可以到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第14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中去观看她的作品“地籁”,去走进她“寻找和观看的洞穴,去想象和体会洞穴生长的过程”。 感谢何伊宁在这一期贡献的书单,相信她的分享,会对希望进入田野工作的创作者和研究者会有所帮助,也很期待早日看到何伊宁正在编辑的关于当代艺术田野工作的出版物。 何伊宁和张文心都参与到了《艺术新闻/中文版》出版、Chanel特别支持的“因她之名”华人女性艺术特刊的创作中,何伊宁在这本特刊中撰写了《一份关于华人女性摄影史写作的提案》。让我们一起跟随张文心去到洞穴和森林,也更多的了解何伊宁正在进行的以田野作为方法的研究工作。 👂 志异时刻 00:05:05 张文心在上海双年展展出的作品、近期创作,以及何伊宁这段时间的研究重点 00:10:06 张文心对洞穴的兴趣是怎么来的?洞穴与她所进行的摄影、影像创作有什么联系? 00:15:45 当身体探入到地心,自我意识当时会有变化吗? 00:17:35 女性摄影师在野外的探索,有些什么样的发展轨迹和变化? 00:22:41 与伙伴们同行去野外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延展的与洞穴有关的思想与阅读 00:25:11 一个“走地艺术家”在野外与不同人群的相互遇见 00:29:10 田野工作作为艺术创作实验与研究方法,以及何伊宁展开的历史研究线索 00:36:17 张文心如何理解和描绘“人类及非人的心智”? 00:40:58 在西藏,张文心与科学家一同前往的田野经历,学习阅读一个森林 00:52:04 对科学与艺术相互理解有偏差的人,可以彼此邀请,尝试去接入理解的入口 00:54:59 当艺术家更多地在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在展览和创作中呈现的自然有些什么样的变化? 01:00:11 她们如何开始进入摄影领域?摄影如何帮助她们建立和世界的联系? 01:06:37 她们是怎么从摄影领域转向当代艺术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向? 01:09:43 她们对未来有一些什么样的预期? 🙌 相关链接 张文心个人网站 何伊宁个人网站 何伊宁策划的展览“在群山、丘陵与湖泊之间” RE/SISTERS: A Lens on Gender and Ecology 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2023年10月-2024年1月 🎙️ 本期节目 叶滢是《艺术新闻/中文版》的创刊主编,她也是一位文化评论人与艺术项目策划人。她发起了《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等多个论坛,与艺术、建筑、设计、科学领域的同道开启跨领域的对话。2022年她在昆明当代美术馆策划了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2023年她主编的《艺术新闻/中文版》发起了“永续之籽”计划,并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主办了生态艺术教育项目“向山学园”。她所写的《窑变798》讲述了北京798艺术区艺术生态的演变。她还是系列纪录片《艺文中国》的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策划“‘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文化项目。 本期嘉宾 张文心于1989年出生,现工作、生活于杭州。她于2013年获得加州艺术学院纯艺术硕士学位。张文心将自己视为地形建构师,她的工作不是去再现风景和奇观,而是去模拟人类及非人心智之间的崎岖地貌。她使用图像、录像、装置以及音景,制造以过程为导向的知觉旅途,引导观者潜入机械时间与魔法时间相互交织的深层领域。 张文心近期个展包括“地籁”(泥轩,上海,2022)、“次表面湿生”(想象力学实验室,杭州,2020)、双人展“填充克莱因瓶”(InterAccess,加拿大多伦多,2020)。她的作品曾于上海双年展(2023)北京双年展(2022)、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OCAT双年展(2021)、加拿大Mutek电子艺术节(2021)、荷兰Breda Photo(2020)等场所展出。 何伊宁是活跃在视觉艺术领域的研究者、策展人。她擅长挖掘当下全球具有挑战性的视觉艺术实践,并将其编织在政治与文化的双重视野下。何伊宁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她正在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中国视觉艺术中心(CCVA)研读博士,其研究围绕 2010 年前后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中的去殖民性(decoloniality)所展开,考察艺术家个人经验、解殖话语与全球地缘政治互动之间的联系。 她策划的展览包括“山、丘陵与湖泊之间”(设计互联/ModernArt Base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高台当代艺术中心,2020-2021)、“记忆寓所”(OCAT研究中心,2019)和 “港口与影像”(中国港口博物馆,2017/2019/2022)等。何伊宁是第八届新加坡国际摄影节,第三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的联合策展人之一;她是OCAT研究中心"首届2018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 的优胜者,并凭借该研究项目的终展“记忆寓所”获得第十四届AAC艺术中国年度策展人提名奖。她的专著、编著以及参与撰写的合集包括《记忆寓所》《世界女性摄影史》《劳特利奇摄影与视觉研究导论》《英国摄影教室》及《港口与影像》系列等。 —— 视觉设计:孙浚良 片头制作:马海平 音频剪辑:孙哲 Contacts: archipelago.future@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