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播客是精英们展示文化特权的平台吗?
前段时间,豆瓣上一条名为“有时候听播客让我有一种割裂感”的帖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位自认家庭背景和学历都平平无奇的女生诉说着播客带给自己的双面影响。她曾欣喜于播客为她展现了广袤的天地,却发现那是自己永远无法靠近的所在。 这种与主播之间无法弥合的现实差距让她觉得痛苦,她说:“有时候我没有怨恨播客的意思,只是我想也许我不应该接触播客,接触到播客,了解到另外的世界对我而言是一种残忍。” 相比单纯的批判或怒骂,这种对自我的失望与沮丧击中了我。当人生的困惑和痛苦都是有阶级的,播客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给普通人提供有效的经验和情感支撑? 如果泛文化类播客的初衷是希望呈现更多生活的可能性,让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和包容,那么像这位豆瓣发帖者的失落是否意味着,这种初衷落空了,它是否逐渐变成同温层自嗨,展现文化特权的工具了呢?而普通人最大限度可以追求的有意义的人生又是怎样的? 本期节目,我们就从“有时候听播客让我有一种割裂感”这条帖子聊起,谈一谈我们对”播客越来越精英化”这一批评的看法,以及自己在生活中,无法被理论所抚慰的“割裂时刻”。 虽然这依然是一期呈现争论与困惑,无法给出答案的节目,但我的直觉告诉我,或许割裂感带来的不适是对“文化”祛魅的第一步。我们可以尝试着将自己从他人描绘的生活里挣脱出来,就像网友说的,如果播客带给你太多的情绪困扰,不如将它当成沐浴露上的说明书,听过看过就好。 或许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勇敢地跳出了框架的人,只是这样的故事还没有被充分写出来,没能充盈我们的生活而已。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努力从“他人的故事”的沮丧中挣脱出来,去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时间轴 00:50 如何看待“有时候听播客让我有一种割裂感”这一帖子? 02:50 “反启蒙”的心态是不是意味着普通年轻人对生活的绝望? 05:00 性别、原生家庭、消费社会等问题一旦被高度抽象化,就会将具体的痛苦变成看似高级但实则简化的命题。 06:38 当我们在说“文科无用”的时候,实际指的是文化资本很难转化成经济资本。 08:02 在美国,只有富人才写得起社会问题吗? 10:30 只有真正的底层才有资格书写底层吗? 16:10 如何避免仇富心态?韩炳哲的书带给里海的安慰,要摆脱唯功绩论的心态,在系统之外找到能够确认自我价值感的方式。 21:30 胡安焉《我在北京送快递》的漂泊之旅切中的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情绪。 28:10里尔克说,“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好的文学创作还是需要一定的门槛,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记录。 30:41 播客应该成为民主墙,及时记录下某一阶段最集中的问题和情绪,即使没有立刻讨论出结果。 34:23 与物质高度绑定的“现代生活”是否也限制了我们对“好生活”的想象? 35:18 里海分享在瑞典过“游牧生活”的朋友的经历。 37:04 普通人的世界被社交媒体过度地绑定,连对生活的感知力也是不断被剥夺的。 39:48 “独树不成林”主播的分享,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讨论有时也是被有意筛选和塑造出来的。 41:40 《东京八平米》:我们不断地强调可能性,恰好是因为我们没有处在可能性之中。 【双十一席地而坐听友福利】 百老汇经典音乐剧「我,堂吉诃德」中文版十周年版 演出地点:北京·二七剧场 演出时间:2024年10月25日——11月17日 票价优惠方案 可选座,两张同价位票档及以上结算立享优惠 满500减200 满1000减600 “席地而坐”选座优惠购票链接(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ticket.antank.cn 演出介绍: 享誉全球的百老汇殿堂级音乐剧《我,堂吉诃德》取材自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传世巨著《堂吉诃德》,采用“戏中戏”的形式,对原作中的剧情做了延伸和展开,巧妙的将堂吉诃德的冒险经历与塞万提斯的心路历程相结合。这一独特的戏剧结构,使得这一基于经典文学的艺术演绎跳脱时代背景的限制,而拥有了丰富的现实意义。 这部音乐剧被许多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音乐剧之一。《我,堂吉诃德》是一部幽默谐趣且真挚动人的作品,她讴歌了希望、爱和梦想的力量,让观众在因滑稽的剧情而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能因主人公捐弃一切追寻心中理想的情怀而潸然泪下。
- 一部脏话史,也是针对女性的暴力史
开场白 “当我说bitch时,你会想到什么” “可是如果我告诉你,800年以前这个词与女人和狗没有任何关系,你会怎么想?” 美国作家、语言学家阿曼达·蒙特尔在《语言恶女》的开篇就向读者抛出疑问。她发现,很多针对女性的脏话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带有贬义色彩的,而一个词语从中性甚至是褒义的色彩演变成对女性的侮辱时,它所蕴含的词义转变的历史就是一段针对女性的暴力史。 本期席地而坐,邀请了媒体人林真棒、《语言恶女》的责编洛宁一起聊聊语言中蕴含的性别偏见,以及女性是如何积极地通过“语言革命”自我赋权的。 这期的聊天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会从bitch、slut等针对女性的脏话开始,分析原本中性的词语是如何一步步变得厌女的,而我们又如何看待中文语境里的“娇妻”“婚驴”等词。 第二部分,我们会转向个人生活,聊聊我们会在什么场合说脏话,如何看待“气泡音”和语气词。 第三部分,我们除了分享个人的语言实践,比如不使用蕴含性别偏见的词,保卫强调个人觉知的“女人腔”之外,又是如何看待“宝宝碗”“破碎感”等新的网络热词。 我们发现,无论是从书本还是到日常生活,语言的革命一直都在发生。在语言的收复与革新上,我们具有自己都想象不到的创造力,而正是这种创造力让掌握话语权的男性感到害怕,进而诋毁。而“娇妻文学”等现象也迫使我们思考,我们离真正的胜利还有多远? 时间轴 Part1 一部脏话史也是针对女性的暴力史 3:21 很久很久以前,bitch这个词和女人没有关系啊! 6:14 女性可以通过主动将自己称为bitch来反“荡妇羞辱”吗? 8:09 年轻女性在将语言变为自我赋权的工具 11:20 从自嘲的犹太笑话再到“老天奶”“英雌”,幽默既是颠覆,也是维持现状的安全阀 15:40 无论出发点是什么,将女性形容为“婚驴”“娇妻”,都是其非人化 22:43 当女权博主开始二胎,会有被骗的感觉吗? Part2 说脏话的女人最迷人 26:17 年轻女性们都在什么场合说脏话? 31:03 当法庭上的女法官变多,被打断的频率反而变高了? 36:30 男人厌恶的不是气泡音,而是女性竟然想改变语言的潮汐 37:12 希拉里都成为总统候选人了,网友还要评判她的声音不够性感 Part3 从书本到日常,我们的语言革命如何发生 39:37 多赋予原本贬义词语积极的含义,多使用不带性别偏见的词汇 44:17从张爱玲、金爱烂再到女性的日常聊天,我们要保卫“女人腔” 50:13 如何看待“破碎感”“宝宝碗”“娇妻文学”? 54:47 伊娃·易洛斯《爱,为什么痛》:“美”与“年轻”的关系是如何产生的? 55:55 只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创造,我们才能看到新的图景。 【本期主播】夏 周 文学编辑,偶尔写稿,微博@夏懒腰 林真棒 媒体人,《涟漪效应》《靠北靠母》主播,微博@林真棒 洛 宁 文学编辑,《语言恶女》责编 【本期剪辑】小琦 【本期提到的作品】 [美]阿曼达·蒙特尔《语言恶女》 [法] 伊娃·易洛斯《爱,为什么痛》 张爱玲《流言》
- 我们该如何克服倦怠:出国、换工作还是躺平?
“离职博主”最近在社交媒体上非常的火爆,他们分享离职前后的状态对比,分享自己拥有更多闲散的时间后做的事情,而这些都是上班时没有精力和心力做的。他们也靠做离职博主接到了推广,赚到了更多的钱,有的甚至实现了财富自由,能更加自由肆意地体验人生。 其实这类自媒体博主的出现和当代年轻人的厌班情绪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是分不开的。职业倦怠好像已经成为了我们时代的精神危机。离职博主的出现恰好顺应了困在绩效社会中的普通人对自由和闲散的渴望,以及对拥有更多可能性的渴望。但就像有人调侃说“离职博主是 2024 年最拥挤的赛道”那样,辞职做离职博主对普通人有多少参考和借鉴意义也是不确定的。 大多数年轻人还是需要一份工作,而如果我们选择了工作,又该如何让自己在不被这个社会淘汰的同时,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减少工作对我们的规训与异化呢?今天我们也请到了一静的两位朋友,子依和里仁来聊一聊她们为对抗职业倦怠、保护内心所做的努力。 里仁在毕业后做了算法工程师,随后又在国内某互联网大厂和外企做产品经理,工作之余也会做调酒师、学架子鼓、写小说。子依原先在法国读建筑,回国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她分别待过北京、重庆,换了很多份工作,现在决定再次回到巴黎。 今天的聊天大致会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子依在法国读书和实习时的感受与体验,对法国当代青年人生活状态的观察,以及如今为什么决定重返法国工作的原因。第二部分里仁分享自己在大厂和外企工作的经历。这一部分我们会聊,当个体对升职加薪没有那么强烈的意愿,不想卷的时候,能否减少一些倦怠,以及如果我们足够的优秀和聪明,是否就能抵抗大环境对我们的影响。第三部分我们会聊聊各自为挣脱职业倦怠所做的努力。 PART1 润到法国,就可以解决职业倦怠吗? 3:43 从国企到外企,再到先锋事务所,频繁换工作的子依在想些什么? 6:08 子依分享在重庆、北京和法国做建筑的体验 7:55 子依觉得相比老家,在大城市做建筑的尊严感反而更强 9:28 法国青年人真实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真像社交媒体描绘的那样松弛吗? 13:29 子依重返法国的原因:当同龄的法国人的生活都在前进,而自己保持不坠落的状态都耗尽全力,所以想要在能离开时再勇敢一次。 PART2 经济下行时,再聪明,能力再强的人也无法摆脱倦怠 18:15 从互联网大厂再到外企,里仁是如何从游刃有余的状态渐渐变得力不从心的? 20:21 经济下行,涨薪神话破灭,看似工作灵活的外企也不再是避难所 24:34 当工作和生活无法分开:一静曾在湄公河上开了半个小时的会 26:22 经济下行期,鲜有行业能成为避难所,大家都处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中。 33:14 很多时候工作中的事务性消耗会让我们忽略了初心以及快乐的时刻。 35:44 让夏周感到倦怠的从来都不是内耗,而是系统外耗。 PART3 离职博主的松弛是一种表演 38:18 离职博主提供的自由叙事也是一种爽文。 41:28 倦怠的人是有理想的人? 48:43 如果我们无法克服倦怠,那谈论它的意义在哪呢? 49:15 没有一种体验是白费的。 【本期主播】 夏周:文学编辑,微博@夏懒腰 赵一静:纪录片行业打工人 【本期剪辑】 小琦
- 作家“塌房”后:门罗是在愚弄读者,还是自欺欺人?
“我不知道如果我女儿写到我,我会有什么感觉。她们现在的年纪,如果是个作家的话,该是出版处女作的时候了,描述自己的童年生活。成为你孩子作品中的某个人物,这种经历一定让人感到恐怖。” 这是门罗在接受《巴黎评论》的采访时说的一段话。但她不会想到在她去世两个月后,小女儿安德莉亚在《多伦多星报》上发表了一篇自述,称自己九岁时遭遇继父弗莱明性侵,而门罗知道这件事后短暂地离开了弗莱明,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他的身边。2005年弗莱明被判有罪,但门罗还是在媒体前将他形容成英雄般的人物。 就像门罗的短篇小说集名“公开的秘密”,安德莉亚的自述让门罗再次成为文学圈讨论的焦点。不同于一般失德的作家,读者震惊于一个在作品中体现出对女性处境深刻洞察与同情的作家,对自己女儿的悲剧会冷漠到如此地步。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分裂?当一个又一个作家、艺术家陷入争议,又该如何理解文学和艺术本身?难道我们反复书写的对正义,对美的渴望都是徒劳的,在真正需要动用勇气和善意的时候,任何人都会成为懦夫,甚至变成加害者吗? 今天,我请到了《涟漪效应》的主播,媒体人林真棒,一起聊一聊我们对【门罗事件】的看法。作家已逝,我们永远无法得知她内心真正的想法。如今的分析或许不能构成对她真正的理解,但就像门罗的家人说的那样,他们将秘密说出来,是希望读者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门罗。而我们也是在讲述、讨论的过程中去一点点接近更复杂的现实世界。 【时间轴】: 1:30 【门罗包庇性侵犯丈夫】的事件梳理 5:40作家有洞察力并不等于TA会在现实里保护弱者 9:35 作为妻子,门罗是受害者,但她也凭借作家的特权剥夺了女儿讲述自己的权利 11:24 门罗能得诺奖,可能是因为她的作品足够安全,从未真正冒犯过父权制。 15:14 读者是门罗play的一环吗? 16:45 安德莉亚的勇气让《破坏分子》显得狭隘浅薄 23:32 阿特伍德:在门罗的小说中,很多黑暗的秘密最终都会被揭露出来。 26:37 不要害怕文学的“巧言令色”,要学会破解它的能力 29:45除了精神弑父,也要学会精神弑母。我们可以去质疑女性主义的代言人,但不必怀疑选择走女性主义这条路。 32:23 伍迪·艾伦、聂鲁达、伍尔夫、波伏瓦……哪个“名人”难逃“失德”? 37:18 艺术家拥有的是济慈所说的济慈曾提出“消极感受力”。 43:39 写作者能在多大程度上挪用他人的生活经验? 51:10 如果我们的平庸没有伤害他人,那这种平庸也是不朽的。 【涉及到的作家、作品】 爱丽丝·门罗《破坏分子》《逃离》 埃莱娜·费兰特《烦人的爱》 武田百合子《日日杂记》 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 张爱玲《小团圆》 【本期主播】 夏周 ,文学编辑,微博@夏懒腰 林真棒 ,《涟漪效应》《靠北靠母》主播,微博@林真棒 【本期文案】 夏周 【本期剪辑】 林真棒
- 去班味难,难于上青天!
本期节目,我们来聊一聊难去的班味和吗喽文学。 录这一期节目,也是最近疲于上班,感觉自己逐渐失去了感受生活和感受快乐的能力。越渴望休息,就越憎恨自己身上的班味,为自己不能拥有从容自由的生活而焦躁。也就是在这样的时候,对最近流行的《吗喽之歌》《打工人之歌》愈发感同身受。即便这些表情包传达的内核是我们早就吐槽很多遍的,但关于打工人如何疲惫如何心酸的话题总是会每隔一段时间就以一种新的流行方式卷土重来,成了我们释放压抑情绪的出口。 但真正的猴子不一定比坐在办公室里的打工人卑微。表面上,我们自我体认的对象越来越呈现出自我矮化的趋势,但现实里,没有经过社会化训练的动物恰恰展现了原始的本能,不用像成年人一样将伪装当作保护自己的方式。 恰逢毕业季,我在想,如果放在十年前,我会自我体认吗喽吗?就像是小时候会羡慕坐飞机时还在用电脑办公的大人,现在却觉得太惨了一样,我想知道,有多少人是真的享受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憎恨自己身上的班味的。当我们将工作时感受到的心酸与痛苦以一种极其娱乐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有没有可能掩盖或者削弱我们被工作剥削和异化的本质。我们到底有没有可能在自嘲和叹息之外,寻找到真正的良好生活方式?这期节目,也想围绕着这些困惑来聊一聊。 【时间轴】 4:32 前方高能!上班上到颠的夏周在节目里播放了“打工人之歌”。 5:46不坐班的里海看到打工人的花式自嘲时会有强烈的心酸感吗? 7:15 娱乐化的吐槽并不会真正冒犯到上级。 12:05一方面我们难以将工作变成志业,另一方面,工作也能让热爱之物变得恶心。 16:00 能热爱工作的人和他们所处的工作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18:14 “被拒绝是人生的常态”“吃亏是福”是很东亚的心态。 24:05 活在“好学生心态”里的人。 31:38 当数字游民能更接近自由和松弛吗? 35:19 适合做数字游民的人往往都有强大的抗焦虑的能力。 39:22标准的打工人电影《年会不能停》的结尾,到底是大团圆还是暗藏了讽刺? 42:06为什么我们的父母不说班味,难道他们没有遭遇过职场霸凌,没有创伤吗? 50:08 当一个财富自由的作家说自己想当流水线的工人是非常讽刺的。 54:00 写《瓦尔登湖》的梭罗不需要亲自做饭洗衣服 56:24 财富与自由是绑定在一起的吗,我们只有拥有足够多的金钱才能实现自由吗? 63:00上班前后相貌变化的对比照其实也衬出了女性的容貌焦虑 64:00停止自我矮化!不能将那些真正伤害我们的事情变成娱乐化的表情包和歌词。 【本期主播】 夏周:我说的您都别当真 微博@夏懒腰 里海:储存眼泪的树洞 【本期剪辑】 小琦
- 是我们不够善良,还是太过匮乏?
距离《不够善良的我们》完结有一段时间了,但我对它的不满仍未消散,甚至与日俱增。 这部剧最初凭借对中年女性困境的刻画出圈,随手打开小某书就能看到能写进女性主义教科书的金句。但越到后面,我越发现它不过是洒了女性主义糖霜的言情剧。 它远未像社交媒体鼓吹的那样,对女性的刻画到了next level。编剧对于中年女性,或者说是非主流群体生活的想象仍然是很不到位的。当编剧在结尾以一种近乎惨烈的方式切断了Rebecca的余生,也将更多真正需要被认真考虑的中女议题留在了未竟的中途。 出于这样一种“不满”的冲动,本期席地而坐将从《不够善良的我们》中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谈起,谈谈影视剧和社交媒体是怎样窄化我们的真实生活的,而我们又从哪一刻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如同预制菜一样被早早规限好轨道,逐渐丧失对“好生活”更广袤的想象力。 不过,无论选择直道而行还是走向旷野,最重要的是保持对自我生命力的感知。毕竟在无法完全摆脱各种系统作用力的当下,这已经是我们为数不多的能够重新找到生活主动权的方式之一了。 【时间轴】 2:30 《不够善良的我们》是一部洒了女性主义糖霜的言情剧。 4:28 嫁给贺军翔,就可以当快乐主妇做五菜一汤了吗? 7:16 Rebecca的结局透露出一股陈腐无比的价值观。 8:20 当女性友谊只是男人缺席时的替补,又有什么好磕的? 8:48 当女权博主都接二连三结婚生二胎了,里海就会产生一种被背刺的感觉。 10:00 不拍老年Rebecca会面临的问题,是一种很偷懒的做法。 12:00 我们对女权电视剧的想象,就是惋惜自己死前只有12个男人看过自己的乳房? 14:50 小某书上那些“一生要强的中国女人”不过是穿着辣妹装在悬崖拍照。 18:30 社交媒体呈现的对单身生活还过于单一,我们需要更多元,和外部有更多接触。 20:00 “县城文学”与被出片困扰的中国人的一生。 24:12 从预制菜说起,我们的现实生活好像一样处在匮乏与不安之中。 28:24 我们的人生是预制人生,我们的生活等于没有生活。 31:00 无论体制内外,焦虑都如影随形。 35:56 《年少日记》:即使拥有同理心,长期处于上位的人也很难真正共情弱者。 38:55 因为知道被忽视和不被肯定的感受,所以在能帮助别人的时候,也要伸出自己的手。 40:00 曾经有哪些时刻觉得生活充满可能性? 45:17 里海说自己只有达成目标而暂时松了一口气的时刻。 46:26 要学会余华所说的“生命的不受力”。 47:58 每天学点多邻国会让里海获得生活的规律感。 52:14 听司机侃自己在高速路偷桂花的经历也会让夏周感到“夹缝中的快乐”。 【本期主播】 夏周:我说的您都别当真 微博@夏懒腰 里海:储存眼泪的树洞 【本期剪辑】 小琦
- 女性友谊能帮助我们在抵抗父权的道路上走多远?
三月末,我认识近十五年的好朋友幕天结婚了。请帖上写着:“好久不见,婚礼见”,我们一个在杭州,一个在海口,的确有两年没有见面了。打开手机看机票,眼泪毫无征兆地流了出来。那些曾经彼此陪伴的片段不断闪回,我衷心祝福她能拥有良好的亲密关系,但内心仍然充斥着难以名状的悲伤。 女性友谊是我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我没有办法想象,没有女性友人陪伴的生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身边的朋友陆续进入婚姻,陪伴彼此的时间也逐渐减少。我不得不问自己:女性友谊会随着其中一方,或彼此陆续进入婚姻淡去,甚至消失吗?如果女性友谊曾是我们认识自我,构建主体性的重要方式的话,它又能帮我们在反抗父权的道路上走多久? 我们喜欢很久的安溥在跨年演唱会的祝福里说:希望我们都一起在不同的地方各自努力。然后我们的鉴赏力、品格都可以因为我们对于生活的愿望得到很大的进步。”“女性友谊”一度照亮了我,让我有勇气跨过那些糟糕不堪,朝着光亮处走去,试着成为对方心目中,那个闪闪发光的人。所以,我也希望我的友谊能顽强的存活下来。 这期节目,送给幕天,也送给生命中那些无比珍贵的女性友人。就像幕天曾在信里写的:“成年的世界每天都发生好多事,我们也经历着很多变化。但只要在你面前,我还永远是我啊。” 也许,在一个平行的时空,真的存在女性友谊的乌托邦。而在现实世界,我也祝愿女性友谊地久天长。 【时间轴】 2:44 在成长过程中,哪些女性友谊失散了,哪些保留到了现在。 4:55 在和女友友人的书信中,我们用文字不断建立对未来的想象。 5:39 夏周和里海长达十年的友谊 6:32 里海分享小学时代给了她性别启蒙的女性友谊——“喜欢上同一个男生并不会影响我们的友谊”。 7:56 女性友谊曾经填补了里海没有在母亲那里得到的情感需求,以及被理解和认可的需求。 9:24 夏周从《绿山墙的安妮》等儿童文学作品中了解到女性友谊是非常重要的。 14:12 《形影不离》:女性友谊如何塑造了波伏瓦。 19:14 杀死天才女友的,是她们的特立独行。 25:08 如何看待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女性友谊的阴暗面? 33:32 里海不喜欢用组CP的方式展现女性友谊。 37:26 萨特曾认为波伏瓦书写女性友谊的《形影不离》不值得出版。 39:10 女性友谊远比我们想象的宽广复杂,并不只会谈论男人与爱情! 47:00 女性友谊会随着其中一方或彼此进入婚姻消散吗? 51:05 描写中年女性友谊的故事还是太少了。 53:29 要勇敢地成为女性主义扫兴鬼,不用对不想成为新娘,不喜欢婚礼,而愧疚。 59:04 越长大,就越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真心去维护女性友谊。 62:00 给女性朋友们的祝福:“成年的世界每天都发生好多变化,我们也发生好多事,但在你面前,我还一直是我啊。” 【本期主播】 夏周 里海 【本期剪辑】 小琦 【涉及到的书籍】 [加拿大]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绿山墙的安妮》 [加拿大]露西·莫德·蒙哥马利:“艾米莉系列” [法]西蒙娜·波伏瓦《形影不离》 [法]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 [美]玛丽莲·亚隆 / 特蕾莎·多诺万·布朗 《闺蜜:女性情谊的历史》 [法]萨拉·迈哈迈德《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 安妮宝贝(庆山):《七月与安生》 庐隐:《海滨故人》 苏青:《苏青:我茫然剩留在寂寞大地上》(待出)
- 漫长的告别:我们如何对抗遗忘,练习失去
2012年,薛舒的父亲确诊了阿尔兹海默症,那年他刚过70岁,可以向居委会领免费乘车卡的年龄。他曾兴致勃勃地出门,去拿乘车卡,却几次空手而返,不记得居委会在哪里。最后,薛舒的母亲将这张卡领了回来,但这张卡却一次都没有使用过。《当父亲把我忘记》记录了2012到2014年,薛舒在家中与母亲一同照护父亲的时光。《生活在临终病房》记录了父亲从2015到2020年在医院的最后的岁月。 [当父亲把我忘记] 《当父亲把我忘记:隐秘的告别》 薛舒著 单读|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年1月 [生活在临终医院] 《生活在临终医院:最后的光阴》 薛舒著 单读|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年1月 因为父亲患病,她和母亲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职业小说家,她曾一度写不出字,她写下“父亲病后,我变得不再文学”,会为“任何一次有关这个作品的文学讨论感到羞愧。当文学与生命、情感比肩站立的时候,文学就是隔靴搔痒,就成了一顶因尺码过大而不得体的礼帽。但书写依然是刻在基因里的冲动,她还是决定将这段经历写下来。 本期节目,薛叔以无比诚恳的态度,向我们讲述了自己以及其他家庭照护阿尔兹海默症的经历,现有的医疗系统对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及其家属的帮助与支持,以及“社区养老”的重要性。希望这期节目,能够破除一些我们对阿尔兹海默症的错误认知,为我们了解阿尔兹海默症提供一些帮助。 最后,我想引用电影《依然爱丽丝》中罹患早发性阿尔兹海默症的爱丽丝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我最大的愿望是我的孩子,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一代不用面对我们正在面对的一切。但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活着,我知道我还活着,我有深爱的人,有我想完成的事情,我责怪自己不能记清事情,但每一天我都经历着纯粹的幸福和愉悦。请不要认为我痛苦,我并不痛苦,我在努力挣扎,挣扎着融入,挣扎着继续,和过去的我保持联系,我告诉自己,活在当下,这真的是我现在唯一能做到的,活在当下不要被击垮,不要为了去掌握失去的艺术而把自己击垮。 希望我们都不要被击垮。 【时间轴】 3:26 在写父亲的故事前,薛舒就做好了被质疑和误读的准备。 5:55 照护父亲的过程中那些撑不下去的时刻。 8:00 电影《依然爱丽丝》:罹患早发性阿尔兹海默症的爱丽丝更希望自己得的是癌症。 11:20 影视作品中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描述过于温情,隐去了更残忍的一面。 14:58 照护父亲的当下无法感受快乐,每天感受到的是失去。 16:25 家人不能控制局面,上一秒的欣喜很容易被下一秒的状况打破。 20:00 虽然写下“父亲病后,我不再文学”但写作仍然是刻在基因里的冲动。 29:39 不到最后一刻,人永远不知道自己面临死亡时会做出怎样的举动。 35:08 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往往能通过“哭丧”体现出来。 40:30 思念逝去的亲人与重新建立生活并不是对立的。 47:30 社群支撑给予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家属的帮助非常重要。 48:53 薛舒分享一些其他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家属的遭遇。 54:49 我国医疗系统对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提供的帮助。 55:39 面对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薛舒很希望出现机器人护工。 59:08 社区养老的可行性。 60:00 独居的人罹患阿尔兹海默症怎么办? 67:00 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让我们看到阿尔兹海默症眼中的世界 68:00 薛舒分享阿尔兹海默症有关书籍:菲利普·罗斯《遗产:一个真实的故事》 【本期主播】 夏周:我说的您都别当真 微博@夏懒腰 【本期嘉宾】 薛舒:作家 【涉及到的影视作品】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依然爱丽丝》 【涉及到的书】 薛舒:《当父亲把我忘记》 薛舒:《生活在临终病房》 琼·迪迪恩《奇想之年》 琼·迪迪恩《蓝夜》 菲利普·罗斯《遗产:一个真实的故事》
- 当一个26岁的东亚女孩决定去英国“重启人生”
大家听到这期节目的时候,应该刚好结束了春节假期,开始回归日常生活。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和我一样,总会在春节这样新旧交替的节点审视自己的生活,陷入“我应该怎样生活才不后悔”的迷茫苦闷情绪里。 去年,我们聊过一期“江浙沪独生女会梦见出走的小姨吗”,当时有听众评论说,我们对于幸福的想象非常匮乏,尽管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 我想,与其让互联网上的幸福生活样本左右自己的价值判断,不如看看身边的女孩们是怎样生活的,或许就能在一些“勇敢地走出去”的女孩身上看到力量,也理解那些没有走出去的女孩的选择。 这期播客的嘉宾是同为“江浙沪独生女”的小周。小周在LSE学人类学,毕业后,去了上海的一个文化媒体教小朋友们创意写作。2023年的时候,她说自己一点也不喜欢过年,因为没有恋爱,没有稳定的工作,从曾经的好学生变成了不被父母理解的孩子。 为了摆脱这种糟糕的感觉,她决定转行,一边备考上海的事业编,一边申请英国的工作。最后,她成功拿到了英国的offer。从文化行业转到了科技咨询行业。逐渐适应了新工作后,小周的生活貌似渐渐舒展开了。我也想借着做播客的契机,在2024年和她聊聊这一年来的变化,为什么放弃了在上海稳定下来的机会,孤身一人去英国闯荡。 这一期长达两个小时的聊天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小周来到英国后心态的变化,身为人类学文科生此前找工作的辛酸史,以及离开文化行业转向科技资讯的原因。第二个部分,小周分享了申请英国工作和伦敦租房的经验;第三个部分,是小周作为一个“东亚女性”在融入同事,与伦敦这座城市发生更深层联系的体验。 当然,小周在伦敦生活的时间并没有很长,就像小周说自己还没有在英国看过病,不知道这个社会更深层的部分是如何运作的,很多看法可能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产生改变。她不知道自己会继续留在英国,还是回国,或者彻底地变成一个“游荡者”。但今天的聊天,也可以视作一种未完待续的状态。我们不能保证自己所做的选择一定是对的,但我们希望,自己能随时出发,永远对新事物保持好奇心,保有探索可能性的能力。 Shownotes PART1 2:58 来英国前后的心态变化 7:50 东亚女孩的“交卷”压力 10:56 小周会列很多“出去的理由”以此证明出国是正确的决定 11:44 很多谈论自由与可能性的播客反而会加重小周的焦虑 15:00 出国并非为了“润”,而是出于对自我的探索与渴望 20:33 为什么想要离开文化行业? 31:00身边 很多勇于突破舒适圈的女孩给了小周勇气和力量 33:00 冲向“旷野”前,也要想清楚各类风险 PART2 37:00 毕业工作了一段时间的人,怎么申请英国的工作? 41:50 文科思维在职场上也可以成为优势 44:39 想留英工作,一定要有很好的学历吗? 47:50 英语口语能力、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找工作中非常重要 51:55 中国VS英国找工作的体验 54:09 伦敦租房体验 PART3 69:00 无论是在伦敦还是上海,需要大段时间独处的I人也还是很渴望友谊啊! 73:00 午休时和同事small talk也不是很难的事情嘛! 87:00 在伦敦会遭遇身份认同危机,敏感于自己的亚裔身份吗 94:00 小周坦言还未完全了解英国社会的运作,所以会有一种未知的脆弱感 1:40:00 出国和考事业编都只是探索人生不同可能性的选择,并无高低优劣之分 1:45:22 人永远都会好奇没有经历过的那段人生 1:50:22 在伦敦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本期主播】 夏周:我说的您都别当真 微博@夏懒腰 小周:夏周的好朋友 【剪辑】 小琦 【背景音乐】 All the way to New York City 【本期提到的书】 王邦:《贫穷的质感》
- 人均“表演者”的时代,为什么我们越来越难接受真实的自己
大家好,欢迎收听席地而坐2024年的第一期节目。录这期节目时,是2023年的结尾。当各大博主都在盘点逝去的一年,媒体们接连推送年终盘点,我和里海仍处在恍惚中,仿佛是被社交媒体推着走向了一个“新的节点”。 于是这期节目,我们就从“当J人已经写好了年终总结,P人还没意识到一年已经结束了”开始,从最近流行的J人与P人的讨论,延伸到MBTI测试潜藏的“种姓制度”,以及为什么大家会下意识地扮演ENFP(快乐小狗)或是声称自己是INFP(小蝴蝶)。当MBTI成为一种人设,我们会怀疑,我们是否在通过扮演一种人格以便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喜爱。 不过,阅读陆茵茵的小说《表演者》,也为我们理解“表演”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在某种程度上,自欺欺人是人生的常态。因为真实的生活过于千疮百孔,所以才用表演粉饰。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也让我们越来越无法摆脱“被看”的目光,我们对生活的想象,我们的情绪价值,也在被他者左右。 那些困扰我们的问题,并不会随着新的一年的到来清零。但正因如此,我们才更需要被祝福,获得一些将生活变得更好的信心。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自主权,不轻易将情绪价值交给贩卖焦虑的博主们。新的一年,也希望大家能对自己的生活更有掌控感。无论表演与否,最重要的是获得掌握生活的能力。 祝大家新年快乐! 【本期要点】 1:04 “岁末综合症”的焦虑是独属于东亚的吗? 2:09 当J人已经写完了年终总结,P人还没意识到一年已经结束了。 4:46 世界如此参差,为什么要以公历年为节点思考人生? 8:26 东亚真的存在P人吗? 11:43 当我们开始区分MBTI的“好坏”时,它也成了赛博种姓制度 15:12 为什么我们会在社交媒体上扮演“快乐小狗”和“破碎小蝴蝶”? 17:24 夏周一天之内做了三分MBTI测试,结果都不一样! 23:41 陆茵茵《表演者》:自欺欺人是人生的常态 31:27 在母亲面前,里海往往成了那个表演者 34:39 夜晚在普陀散步,偶遇南海观音像时体会到“举头三尺有神明” 36:18 《心迷宫》:无论拜佛时心有多诚,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 38:39 当流量控制一切,展现“真实生活”的vlog也难以摆脱表演痕迹 41:45 如何看待“流水线公主”,以及零下天气穿单薄衣服扮“延吉公主”? 48:20 不要把自己的情绪价值轻易交给贩卖焦虑的博主们 【本期主播】 夏周 我说的您都别当真 微博@夏懒腰 里海 地球上储存泪水的人形树洞 【本期剪辑】 小琦 【背景音乐】 片头曲:The Hours-Nicolas Horvath 片尾曲:Choosing Life-Nicolas Horvath
- 对话辽京:女性主义者的痛苦在于要一直否定,所以聚在一起很重要
“《吮吸》的结尾是属于文学的,不是生活的” “当我们用权力关系解释一切的时候,爱还重不重要呢,我们该如何看待爱?” 12月初,我和辽京在线上录制了一期播客。辽京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曾经做过翻译和财经类记者,31岁的时候辞职成为全职母亲,而后开始写作。 如今,她已陆续出版了《新婚之夜》《晚婚》《有人跳舞》,因为这些故事展现了婚内强奸、单身母亲、育儿困境等性别议题,辽京这一名字也与“女性写作”绑在了一起。 这次的采访,我也准备了很多建立在女性主义理论上的问题,比如“充满性别意识的写作有没有反过来滋养你的生活?”“如何平衡母亲与作家的身份?”“有没有想过将儿子培育成一个女性主义者?”等等。而辽京总是打破我的预设,给了我一个个浸润在生活里的回答。 这让我去思考,当女性主义成为我们解释所有事情的方式时,是否也会变得局限?而辽京也问,当我们用权利关系去解释一切事情的时候,爱还重要吗?它该放到哪个位置,我们是否还需要爱? 辽京说,女性主义的痛苦在于要一直否定,所以聚在一起很重要。随着聊天的推进,我们都相信,女性主义理论如同阳光,我们从中获取养分,将它变成对抗不公的武器。但真实的生活过于复杂,接触得越多,越会发现它无法被理论概括和衡量。而文学的可贵之处,便在于提供了一个模糊的地带,让我们逐渐深入真实,靠近真实。 而这期播客,也是“聚在一起”“靠近真实”的一种尝试。 【本期要点】 1:24 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是辽京写作的原动力吗? 4:43 有时候,女性在社交媒体上的表达比文学作品造成的冲击力更强 9:50 文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容错 15:03 真实的生活无法放入单一的框架去衡量,因为它太过于庞大复杂 16:32 当我们用权利关系解释一切的时候,又该将“爱”放到什么位置? 20:42 费兰特的《被遗弃的日子》让一个遭遇婚内背叛的女人有了解释自己的机会 30:49 女性主义者有可能在父权社会获得幸福吗? 33:02 女性主义者的痛苦在于要一直否定,这时相聚在一起就变得很重要 36:51 “不平则鸣”,所以女性形成的声音越来越大 41:25 《吮吸》是一个文学的结尾,但不一定是生活的结尾 42:23 “母亲”这一身份如何影响了辽京的写作 45:13 辽京无法想象孩子步入老年的样子,也无法想象孩子将来该如何面对“死亡” 52:56 无法理解生活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散步 54:52 如何平衡做妈妈和作家的身份? 1:07:55 充满女性意识的写作有反哺辽京的现实生活吗? 1:13:18 理论是阳光,我们需要它,但不用一直盯着太阳看 【本期嘉宾】 辽京:青年作家,著有《晚婚》《新婚之夜》《有人跳舞》 夏周:文学编辑,偶尔写书评,微博@夏懒腰 【本期剪辑】 小琦 【本期涉及到的书目】 《有人跳舞》 《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 《被遗弃的日子》 【本期音乐】 片头曲:The Hours-Nicolas Horvath 片尾曲:Choosing Life-Nicolas Horvath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感受。席地而坐会抽出3位读者送出一本《有人跳舞》。
- “她厌男,但她是我编辑”
与95后新锐作家、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入围者周于旸的一次聊天。 本期节目的主题是“不上班,我写小说养自己可以吗?” 起因是出了新书的周于旸来社里签他的新书《招摇过海》,和他吃午饭时闲聊,得知他不上班,每天睡到中午起,赚得起还比我多的时候,我就难以说作家都是穷的…… (或者我更贫穷)。于是我、周于旸《招摇过海》的编辑恩惠、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的龚燕就做坐在一起,打算聊聊“不上班,我写小说养自己可以吗?” 我试着问他一些“尖锐”的问题,比如想不想要自己的书畅销,他怎么看我们的同事直接在他的新书上写“此篇完成度不高”,怎么看待班宇、陈春城等作家考编…… 聊到最后,聊天开始“失控”。恩惠说,她并不是一开始就厌男,她也知道很多“70后老男人”并不是有意要冒犯她,但她依然被冒犯到。那么,编辑这位95后作者的书,又是一段怎样的体验呢? 【本期要点】 4:43为了躲避理发师的追问,周于旸称自己是一个打字员 6:10 在上海工作的时候,其实还需要靠写作倒贴 8:17 不上班的时候,也害怕和社会脱节 9:30 松弛感给了自己一个懒散的借口 11:59 在当体育编辑的时候,周于旸会在写新闻稿时偷偷写小说 18:09 家乡给龚燕充足的养分 19:11 在上海的时候,龚燕会纠结能否经济独立,发表小说的数量,所以她想要离开容易让她内耗的环境 24:27 周于旸是否希望自己的小说畅销? 31:07当自己很看好的作者不被同事喜欢,会想吵一架吗? 33:03 恩惠很看好的作品,被同事说“此篇完成度不高”? 35:00 “我也不是一开始就厌男,现在却将厌男写在自己脸上” 36:42 伺候烦了“70后老男人”,和95后作家合作是什么体验? 39:02想象力是构建在逻辑,还是对现实的了解上? 44:53 对于创作者来说,没有一段人生经历是浪费的。 46:23 难道我们的社会已经完蛋了吗?! 48:27 当班宇、陈春城开始进入体制,是无可厚非还是大失所望? 【本期主播】 夏周:我说的您都别当真,微博@夏懒腰 恩惠:文学编辑,豆瓣@瓦片外婆 龚燕:文学编辑 周于旸:青年作家,已出版《马孔多在下雨》《招摇过海》 【本期剪辑】 小琦 【背景音乐】 中岛美嘉: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 本期节目,我们会从留言中抽2位读者送《招摇过海》~
- 从“北大杜甫”说起,不读文学的人生会好过一些吗?
从林奕含到“北大杜甫”,不读文学的人生会好过一些吗? 在一次又一次看到欣赏、尊敬的前辈们“塌房”后,那些曾经为文学,或是理想热血沸腾的时刻,也是一个笑话吗? 而当巧言令色成为生活的常态,我们除了对一切事物保持警惕,又该如何去建立新的秩序? 【时间轴】 5:15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为语言的腐烂负责 10:42 研究杜甫鲁迅,就能变成高尚的人吗?我们要时刻警惕“自我神圣化” 12:21 用文学的方式去生活是极其危险的 23:33 我们除了衣着精致,和丛林里打猎的原始人没有本质区别 27:12 那些活力满满的人,拯救了疲惫的夏周 30:29 黎紫书为写作呕心沥血,受胃病困扰,一只耳朵的听力严重受损 33:35 人文学科该怎样与公共生活相关联? 36:05 只要从林奕含的故事中得到力量,我们就不能完全否定文学的力量 38:02 骂完“厌女”“婚驴”就跑,不是推进平权真正有效的方式 40:03 光骂塌房的人没有用,我们也需要建立新的秩序 【本期主播】 夏周 里海 【本期剪辑】 小琦
- 《非亲非故》:何以为家,与青年作家索耳的一次对话
“我只是漂游着,前进、后退都困难,停在一个看起来不是异乡其实是异乡的大城市。” “沮丧是更高级的愤怒,在我还只会生气和吵闹的年纪,她就已经学会了沮丧,比我更早地离开了家乡,跑到珠三角打工并且嫁给了一个深圳人。” “ 我们痛揍自己,揍得鼻青脸肿脸肿,想把自己从人群里赶出来,扔出家族的门槛,却又一次次地、慢吞吞地爬回来,哪怕走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哪怕是挣扎着,也要回到故土,没有这个宗族的文化黏液,我们无法赤裸地活下去,一代接着一代,越抱越紧,越恨越深,终于每个人都又变成膨胀又空虚的泡沫。” ——索耳《非亲非故》 【时间轴】 7:55 在粤西小城生活的时候,会有成为“城里人”的渴望吗? 11:04 对于夏周来说,家乡曾是无聊、沉闷的象征 13:18 “沮丧是一种更高级的愤怒” 14:33 辍学打工,逃离粤西的小镇女孩们 20:52 去一趟医院,会觉得很多事情都是容易的 22:45 夏周害怕人生会随着不断的妥协而下坠 25:16 将希望寄托于时间与“下一代”,是否也是一种自我安慰? 26:30 面对传统这头巨兽,索耳家乡的部分女性已采取“不合作”态度 27:55 有时候,抖音上展现的“底层经验”也是一种表演,真实的经验总被互联网上的讨论所遮蔽 35:47 如果我们的过去都是关于“男性”的历史,那夏周甘愿做一个“文盲” 39:43 “冠父姓”让血脉相连的祖孙三代女性在姓式上区分开 42:01 那些在《非亲非故》里说方言的人,方言暴露我们来自哪里,它与普通话的区隔也是经济文化上的区隔 45:13 索耳现在更愿意拥有口音 【本期主播】 夏周,我说的您都别当真 索耳,青年作家。已出版长篇小说《伐木之夜》《非亲非故》 【本期剪辑】 小琦 【背景音乐】 片头曲 林生祥《动物园》 片尾曲 林生祥《南方》
- “江浙沪独生女”会梦见“出走的小姨”吗?
你觉得会吗? 时间轴: 3:47 “北方教授”不理解买菜做饭的“南方爸爸” 8:30 火的为什么是“江浙沪”独生女? 16:23 “江浙沪独生女”拥有的是更安全而非更自由的生活 17:23 浙江小城市的“孝道金字塔” 34:00 “江浙沪”的父母喜欢召唤孩子“回家” 36:43 我们正陷入琐碎的日常里 42:53 “出走的小姨”一定比“江浙沪独生女”高级吗? 49:10 除了出走,我们更应该创造一个不受父权影响的“家” 本期主播 夏周:我说的您都别当真 赵一静:纪录片行业打工人 本期剪辑 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