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l.32 读约翰·契弗|挣扎在理性与疯癫之间
听众朋友们好呀,好久不见! 这几个月我们仨在忙生活,也都在调整身心,惊喜的是仍有老朋友留言追更,还有新朋友陆续关注我们,真的很感谢大家。现在我们重振旗鼓,继续我们的文学共读和分享啦。 实际上在读《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的后期,我们多少都有些疲惫的感觉,各自又去读了一些其他的文学和文论作品。重新回到约翰·契弗,似乎又有了不一样的眼光和观感。对刀刀来说,跟让她心潮起伏的俄罗斯文学相比,契弗在作品中常常缺乏一种与他者的真正共情,即对他的人物常常只是旁观式的、预设的揭示和讽喻。而俄罗斯的作家们则有一种对人类能够拥有共同经验的信念,他们对笔下人物有着发自内心的、不断深入的理解和共情,对人类心灵的复杂性、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因由和边界,也在持续地发出新的质疑和探索。 当然,约翰·契弗的写作才华毋庸置疑,其写作手法仍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对文佳来说,契弗的作品对她写作某些题材的故事就很有帮助。 这一期节目,我们将分享契弗后期的三个短篇小说——《爱情几何学》、《游泳的人》、《苹果世界》。这三篇小说的主角都是挣扎在理智与疯癫之间的人,想要通过貌似荒诞的方法或举动获得某种救赎,其结果呢,或是终究无法逃脱现实的混乱,或难以掩饰阶级滑落的事实,或在挣扎中击退色欲的侵蚀而重获平静。 结合这几年风行于简中世界的“发疯”文学和现实,我们也通过契弗来一窥上世纪中叶那些行走在疯癫边缘的美国人吧:譬如《爱情几何学》里跟妻子始终无法有效沟通的男主,和最近大火的内地综艺《再见爱人》中的几位男嘉宾们就颇有相似处;《游泳的人》里失去一切、幻梦一场的中产白男,可能也会令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下噤若寒蝉的中产群体心有戚戚焉;《苹果世界》里侨居异国他乡的老诗人,又是如何孤身一人内外求索,终于走出了欲望对理性的全面侵蚀? 欢迎大家与我们一起阅读讨论这三篇小说。 同时也预告一下,接下来的三到四期节目,我们会分享阅读陀斯妥耶夫斯基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新鲜感受,也欢迎大家预读这部小说的前四章,与我们一起走进陀翁最后的集大成之作(“发疯文学”的鼻祖哈哈)。 【时间轴】 02:00 重读约翰·契弗的感受 04:09 《爱情几何学》内容简介 06:25 小说的叙事背后应有一条情感情绪通畅的逻辑线 07:15 《爱情几何学》的五个主要场景 16:00 联想到鲁迅的《孔乙己》、卡夫卡的《在流放地》、《再见爱人》第四季…… 24:50 小说主题:现代人的孤独、荒诞与虚无 30:00 家庭关系的断裂促使主角马洛里走向了与现实世界的分裂 31:40 从跨栏到游泳: 《游泳的人》延续了《哦,青春和美!》的荒诞现实书写 32:45 为何说约翰·契弗的小说技巧适合学习模仿? 36:15 《游泳的人》故事梗概 37:55 小说展现了中产生活崩塌前后,人的精神信念分崩离析的过程 40:00 小说中那些隐喻人生和展现残酷现实的精彩描写 50:40 我们的中产与契弗那个时代有何异同? 57:33 《苹果世界》题材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60:12 与俄罗斯文学相对照,契弗的小说常缺乏一种对他者的深度共情 67:00 小说里对老人的情欲书写很难得,也是在中文语境内很少呈现的 69:00 《苹果世界》故事线和写作细节梳理 86:00 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跟老诗人一样,充满了矫饰、欲念和荒腔走板 91:50 约翰·契弗的性取向对其小说写作的影响 96:10 小说中老诗人可能有其他生活和创作之道吗? 【本期提及】 约翰·契弗 -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冯涛、张坤译本,译林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 王鸥行 - 《大地上我们转瞬即逝的绚烂》 乔治·桑德斯 - 《漫游在雨中池塘》 伊恩·麦克尤恩 - 短篇小说《立体几何》,来自小说集《最初的爱,最后的仪式》 鲁迅 - 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 卡夫卡 - 小说《在流放地》 综艺节目 - 《再见爱人》(第四季) 张悦然 - 小说《天鹅旅馆》 陀斯妥耶夫斯基 - 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 徐振亚、冯增义译本,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出版 【本期音乐】 背景曲:董运昌 - 晚安,城市(来自专辑《城市冥想》) 片尾曲:John Paul White - What A Way To Go (来自专辑《True Detective(Music From the HBO Series)》) 【本期摘录】 摘自《爱情几何学》: 外面一无可观。他的运算出了差错,不但使加里(就是他经过的印第安纳州的城市名)变得无能为力,而且失去了加里。没有雨,没有雾,也没有突然天黑,他无法解释,何以在他的眼中,餐车的窗外会突然变得空无一物。印第安纳州消失不见了。 摘自《游泳的人》: 天气很美好,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供水如此充足,简直像天赐福祉。他兴致高昂,跑过草地。不走寻常路回家,这让他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自己是个朝圣者,探险家,一个有使命的人,并且他知道一路上他都会遇到朋友,他的朋友遍布露辛达河的两岸。 摘自《苹果世界》: 他所能想到的,就只有那个陌生人的后背。似乎其中的热情和意义,超过了他最为人们称道的对真理的孜孜追求。那天他所见到的一切都似乎被这一景象所主宰——城堡,云彩,大教堂,山峦,遍地的鲜花。当修女们离开之后,他举头望山峦,想要提振精神,然而山的轮廓却好像女人的胸脯。他的头脑变得不干净了。他仿佛从思想的冥顽不化中跳脱了出来,观察其进展。 【本期主播】文佳、刀刀、圈圈 【音频制作】文佳、刀刀、圈圈 【配乐策划】刀刀 【介绍文案】圈圈、刀刀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 Vol.31 读约翰·契弗|漂泊、荒诞和异化的生活
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分享了两期节目,阅读了《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中前四十多篇的小说,至此我们对约翰·契弗的创作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最初我们都觉得约翰·契弗小说的技艺精湛,情节节奏快,对环境和人物的细节描绘精准动人,但有时给人情节转折突兀、人物刻画较浮夸的感受。接着我们发现了他的更多面向,看到了他对不同题材的掌控,对不同阶层人物的关照。 有趣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三人对契弗的小说始终有着各自不同的关注角度,渐渐的,我们又都在阅读中感到了惊喜,或是对他有了一定的改观。 比如说,刀刀偏好契弗那些主题和写法更复杂的作品,如上期分享的《乡居丈夫》,但却在《The Bella Lingua》这篇看似更散漫的、游记式的作品中找到了共鸣;文佳关注契弗对中产生活的描绘,看到中间部分开始稍觉腻味,后来又在《贾斯汀娜之死》一篇中看到了契弗对美国社会问题更深的探讨;圈圈始终关注契弗小说中一些陌生化的、幻想式的创作手法,最初觉得契弗太刻薄毒辣,但惊讶于《变形记》涉及的主题在今天中国的回响。 在契弗中后期的作品中,我们都进一步感受到他在题材和创作手法上的一些突破。 这一期,节目我们便将和大家一起来分享《The Bella Lingua》《贾斯汀娜之死》《变形记》三篇小说。 【时间轴】 02:00 主播们阅读至今对约翰·契弗短篇小说的新感受 07:50 分享《The Bella Lingua》的原因 11:00 《The Bella Lingua》的内容介绍:四个异乡人的不同辗转 24:00 小说的创作手法分享 30:30 小说中一些写实、精准而生动的段落分享 37:45 让人想到卡夫卡的《贾斯汀娜之死》及其内容介绍 40:55 小说实际是在讽刺美国吗? 44:00 主人公摩西写的三次广告词有什么含义? 51:27 契弗的长篇《沃普萧纪事》《沃普萧丑闻》展现了美国文化从清教文化到消费文化的变迁历程 53:25 《贾斯汀娜之死》是两部长篇的一个小缩影,包含作家对新英格兰文化衰落悲剧与现代美国神话破灭的内在联系的思考 54:05 小说让人很惊艳的第一段 59:45 契弗的《变形记》是对奥维德《变形记》故事的互文 01:02:25 四篇短故事的简介及神话原型 01:10:08 小说涉及的主题在今天的中国很有共鸣 01:12:05 自我的异化,道德价值上的无根,孤独与痛苦 01:23:35 约翰·契弗为何以神话为原型来写现代故事,又为何将四个故事合成一篇小说? 【本期提及】 约翰·契弗 -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译林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译者:冯涛、张坤 电影 - 《威尼斯之死》 E.M. 福斯特 - 《印度之行》 张思远 - 《约翰契弗“沃普萧系列”中的新英格兰书写》(论文) 卡夫卡 - 《变形记》 奥维德 - 《变形记》 Lydia Davis - 《Break It Down》 【本期音乐】 背景曲:董运昌 - 晚安,城市(来自专辑《城市冥想》) 片尾曲:牯岭街少年合唱团 - Why(来自专辑《牯岭街少年合唱团》) 【本期摘录】 摘自《The Bella Lingua》: “当你身处一个地方又渴望待在另一个地方的时候,那可不是跳上一条船就能解决的,没那么简单。你并不是真的渴望生活在另一个国家。你只是渴望在你身上你所没有的某种东西,或者还没能找到的某种东西。” 摘自《贾斯汀娜之死》: “神啊救我,一切变得越来越荒唐,跟我的记忆、我的期待都越来越不搭界,仿佛生活的驱动是离心力,不断将人从最初的记忆和雄心远远的推开;我几乎无法回忆起自己长大的老房子什么样了,只记得隆冬时节帕尔马紫罗兰在厨房门口附近的苗床阳洼里开放着,沿着长长的走廊一直走,经过罗马七景——向上走两级,再往下走三步——就到了藏书室,所有的书籍都排列整齐,灯光明亮,生着炉火,十几瓶上好的波旁威士忌所在一个饰有玳瑁纹贴片的柜子里,银钥匙就挂在我爸爸的表链子上。小说是一门艺术,而艺术至少是对混乱的胜利,我们唯有通过选择最为警醒的练习才能达成这一成就,但在这样一个变化速度快到令人感觉不到的世界上,一直有种危险,即我们的选择能力会用错,而我们凭借、信赖的未来其实空无一物。我们崇尚体面,摒弃死亡,但在一夜之间,甚至连山岳仿佛都会动摇,也许栗树街和榆树街交叉口的那个暴露狂,要比那位将一片新鲜乌贼骨放进夜莺笼里、头发上有阳光闪亮的可爱女子更为重要。请容我讲一个混乱的例子,如果你不相信我,但请你诚实回望自己的过往,看看你是否就找不到与此相类的经历。” 摘自《变形记》: “她死了,当然。他住了八个月医院,但等到他重新能够行走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歌声中循循善诱的力量并没有受损。你仍然可以听到他的歌唱,关于桌面抛光剂、漂白粉,还有吸尘器。他总是歌唱那些可有可无的一切,从不涉及爱与痛苦的普遍存在,但成千上万的男男女女都会冲进店铺,仿佛他唱到了自己的心里,仿佛他的歌声从内心发出。” 【本期主播】刀刀、圈圈、文佳 【音频制作】文佳、圈圈、刀刀 【配乐策划】圈圈 【介绍文案】圈圈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荔枝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在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找到同名节目专辑。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 Vol.30 读约翰·契弗|契弗笔下的多维世界
上期节目中,我们初步领略了美国作家约翰•契弗精湛的小说技艺。 他的小说沿袭了现实主义“讲故事”的传统,拥有强烈的戏剧感和相对传统的笔法,笔触涉及上世纪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常常让我们在阅读时想到狄更斯、福楼拜等19世纪经典作家。 然而契弗也常被称作“美国郊区的契诃夫”。在《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的前30篇小说里,除了暴力、死亡、犯罪、出轨等个人化的强戏剧事件,契弗也关照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常常遭遇到的阶级隔离与阶层滑落、经济困境和精神危机等基本问题,呈现那些在看似一潭死水的生活表面之下人物内心深处的波动。可以说,他的小说不仅体现了强烈的社会批判和道德讽刺,也展现着人物自身的尊严和救赎,既有着对平常生活的细致绵密的描摹,也有对日常生活中的反常因子的耐心挖掘和引爆。 就像他在《夏日农夫》中对资产阶级和劳工阶层之间关系抽丝剥茧的呈现,在《公寓管理员》中对一个对自身职业充满荣誉感的大楼管理员的生动刻画,在《绿荫山盗贼》中,他又让因为失业而冒险去邻居家偷窃的男主角最终获得了救赎。在他的笔下,角色常常会被逼迫至某种精神的绝境,就像《乡居丈夫》中那个在家庭和爱情中寻找精神归属未果而最终转向心理治疗的中产白男。 这期节目,我们将分享小说集中的《夏日农夫》《公寓管理员》《绿荫山盗贼》《乡居丈夫》四个短篇故事。 【时间轴】 01:45 约翰·契弗更接近契诃夫的那一面:日常中的反常 04:05 《夏日农夫》的主题和人物 05:56 小说的多幕剧结构:从前期铺垫到叙事推进,再从关键转折,到高潮和收尾 17:00 在世界大同的遥远理想和现实生活的重大利益之间,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后者 19:50 契弗的写作像剥洋葱一样呈现出人物的底色 24:30 契弗作品中隐约的间离感是否来自其被压抑的性取向? 26:17 《公寓管理员》用高层公寓大楼这样的超级造物展现了一幅当代人类荒诞群像 29:30 契弗对其自身阶级以外的普通劳动者的熟悉和尊重 35:05 《绿荫山盗贼》故事梗概 37:00 小说用个体的故事去展现中产岌岌可危的生活状态 42:25 契弗爱写雨,雨是故事中一种无法掌控的力量 43:36 小说创作手法分享:第一人称,大量的心理描写 49:10 盗窃行为是主角对其中产日常生活圈层的一次破壁 55:21 《乡居丈夫》故事梗概 58:35 小说精到的结构组织 62:24 契弗对心理和环境的精湛描写 66:19 契弗的叙事极有效率,信息密集 【本期提及】 约翰·契弗 -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译林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译者:冯涛、张坤 剧集 - 《新闻女王》 童伟格短篇 - 《我》 大师课 - 奥茨:短篇小说的艺术(Joyce Carol Oates Teaches The Art Of The Short Story) 【本期音乐】 背景曲:Dakota Suite/Quentin Sirjacq/David Darling - A Worn Out Life (live in Vallisa)(来自专辑《Vallisa》) 片尾曲:The Beatles - Glass Onion (Remastered 2009)(来自专辑《The Beatles (Remastered)》) 【本期摘录】 摘自《夏日农夫》: “保罗那个礼拜天晚上差点儿没赶上火车。踏上车厢那高高的梯级时,他已经气喘吁吁了。他的鞋上还有几根鸡舍暴力事件粘上的稻草。从农场到车站的这段车程还没有使他的心绪完全冷静下来。“没造成什么危害。”他把手提箱往行李架上一扔时悄声嘀咕道。一个四十岁的中年人,右手的颤抖已显出衰老的迹象,紧锁的双眉表示他即将被生活所淘汰,一个手上起泡、脸被晒黑、肩膀酸痛的夏日农夫,而且显然因为最近某件丧失了原则的事情而寝食难安—这一切都将清楚地映入过道斜对面那个陌生人的眼帘。” 摘自《公寓管理员》: “一天当中自尊心第二次受伤,切斯特走到楼顶边缘,眺望下面的这个城市。他右手边就是东河。他看到一艘船沿河而下,是一艘货船在顶着潮水奋力向前,她甲板上和舷窗里的灯光在阴霾下熠熠生辉。她这是要出海去,但她的灯光和她的安详使她在切斯特看来就像是草甸上的一幢农舍般温暖而又泰然自若。迎着潮水,她就像是正在航行的一幢农舍。跟他自己管辖的领地相比,切斯特暗想,一艘船真是算不得什么。在他脚下,有几千条动脉般勃勃跳动的蒸汽管道,有几百间厕所、几英里长的排水管,以及一百多号乘客,而就在这一刻,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有可能在考虑着要自杀,要偷窃,要纵火或者伤人害命。这真是桩巨大的责任,相形之下,切斯特满怀怜悯地想道,一艘船的船长要把他的货轮开到海里去的这点责任可就实在是不值一提了。” 摘自《绿荫山盗贼》: “我曾与人通奸,但‘通奸’这个词对我并没什么作用;我曾喝醉过酒,可是‘喝醉’对我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只有‘偷盗’以及所有与之联系在一起的名词、动词和副词才具有凌辱我整个神经系统的力量,就仿佛我已经无意识地发展出某种教义,在这种教义中‘偷盗’是摩西十诫里所有的罪恶之首,是道德死亡的征象。” 摘自《乡居丈夫》: “最后到来的是朱庇特(一只狗),他神气活现的穿过西红柿藤蔓,大嘴巴里叼着一只晚礼服鞋的残部。然后天就黑了,那是个国王们身着黄金礼服骑着大象翻越群山的夜晚。” 【本期主播】刀刀、圈圈、文佳 【音频制作】刀刀、圈圈、文佳 【配乐策划】刀刀 【介绍文案】圈圈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荔枝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在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找到同名节目专辑。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 Vol.29 读约翰·契弗|一本书带你看见中产生活的真相
共读艾丽丝·门罗的后期,我们讨论过几次接下来要读的作者,是读女性主义的现代先锋弗吉尼亚·伍尔夫,还是极具风格和力量感的美国南方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又或是爱尔兰当代短篇小说大师威廉·特雷弗? 然而在完成艾丽丝·门罗的阅读计划之后,我们决定从加拿大的荒凉小镇走向美国纽约的中产郊区,去读约翰·契弗——因为他对上世纪美国众生相的生动刻画和反思,竟然引起了身处当下中国的我们的共鸣。当然,也是因为约翰·契弗的作品曾被诸多作家强烈安利过,从海明威、王蒙,再到给文佳上过写作课的钱佳楠老师。 这个选择并未令我们失望。细读约翰·契弗之后,我想,如果要推荐一本帮助我们看见和理解现代都市中产生活真相的书,那么这本收录了61篇小说、61段徘徊于都市-郊区-度假地之间的人生故事集——《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在这本书中,被誉为“美国郊区契诃夫”的约翰·契弗截取了上世纪美国都市生活的种种控制和失控,洞察到其间的焦虑、苦闷和幻灭,这些洞察足以跨越文化和时代,映照到当下中国都市一代面临的困境中来。 接下来的几期节目,我们将大致按照《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的前后编排顺序,分享我们精读其中部分代表作的体会。 本期节目,我们首先分享了初读约翰·契弗的印象和感受,然后选取了本书前二十篇中印象最深刻的四篇小说来讨论,它们是《哦,青春和美》《五点四十八分的慢车》《巨型收音机》《圣诞节是穷人的伤心日》。 【时间轴】 02:09 三人初读约翰·契弗的感受 14:23 《哦,青春和美》:三次跨栏背后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26:00 《五点四十八分的慢车》刻画的绿荫山的渣男典型 34:12 Netflix新剧《驯鹿宝贝》与《五点四十八分的慢车》的相似之处 37:26 不怎么典型的“纽约客小说”——《五点四十八分的慢车》 40:52 最敢直面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家,往往也能写出很好的幻想作品 42:35 《巨型收音机》故事梗概 52:31 “英雄之旅”的故事模式在所谓“严肃文学”中的运用 57:20 《圣诞节是穷人的伤心日》故事梗概 1:00:00 《圣诞节是穷人的伤心日》传统寓言般的故事结构 【本期提及】 约翰·契弗 -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译林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译者:冯涛、张坤 美剧 - 《绝望主妇》《蛇蝎女佣》《西部世界》 克里斯托弗·沃格勒 - 《作家之旅:源自神话的写作要义》,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译者:王翀 电影 - 《周处除三害》《草木人间》 卡夫卡 - 《变形记》 【本期音乐】 背景曲:Dakota Suite/Quentin Sirjacq/David Darling - A Worn Out Life (live in Vallisa)(来自专辑《Vallisa》) 片尾曲:The Beatles - Happiness Is A Warm Gun (Remastered)(来自专辑《The Beatles (Remastered)》) 【本期摘录】 摘自《哦,青春和美》: 他忘了告诉她要先搬开保险栓了。她扣动扳机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发生。 “是那个小控制栓,”他说“按下那个小控制栓。”然后,他因为等得实在不耐烦,已经自顾跨过了那个沙发。 枪响了,子弹在空中打中了他。她把他给打死了。 摘自《巨型收音机》: 你怎么突然之间跟个教友一样虔诚啦?什么玩意儿一夜之间把你给变成一个修女啦?你在你妈的遗嘱还没经过验证前就把她的首饰都偷了去。本来应该留给你妹妹的钱你却一分都不给—就连她急需钱用的时候也是一样。是你造成了格蕾丝·霍兰德悲惨的一生,还有当初你跑去打胎的时候你所有的那些虔诚和美德都哪儿去了? 【本期主播】文佳、圈圈、刀刀 【音频制作】文佳、圈圈 【配乐策划】刀刀 【介绍文案】圈圈、文佳、刀刀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在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找到同名节目专辑。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 Vol.28 读艾丽丝·门罗|《亲爱的生活》(下):最初,最后,也最亲密的话
评论家查尔斯·E·梅曾经这样评价艾丽丝·门罗的叙事,“短篇小说的结构与主题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内在联系。而门罗标志性的叙述风格,确实也与其看待世界的方式密不可分。门罗对于世界的认知,对于故事的讲述,都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一种拼接,一种回旋往复的发现,通过视角的不断变化,探寻真相的本来面目。” 门罗自己也曾说到,“我想让读者感到的惊人之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发生的方式。” 正是这种对故事和人物反复的、多角度的观看探究,使得门罗的小说具有了真实的生活质地,以及情感上和思维上丰富的解读空间。我们被门罗笔下那些看上去本该如此相似的平凡人生所迸发出来的新鲜面目和深邃之处所吸引,为人物的每一次失败和窒息、每一次顿悟和觉醒感到震颤与共鸣。 那么,在具体的创作中,门罗是如何施展其多角度、多层次的叙事手法呢?她的小说真的平淡吗?她在生活与创作间的平衡又带给我们什么启发? 在这一期节目中,我们将继续阅读艾丽丝·门罗的小说集《亲爱的生活》,借着对书中《火车》、《多莉》和《眼睛》几篇小说的解读,一起来讨论这些问题。 【时间轴】 01:45 《火车》的故事线:如何揭开故事的层层悬念 14:10 《火车》独特的叙事结构:在性骚扰的主题下,并置两个对照组 18:45 如何理解艾丽丝·门罗的这句话:“我想让读者感到的惊人之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发生的方式。” 25:15 门罗采用的是一种类似雕刻家或建筑师的创作方式 30:30 《多莉》的精彩开头和故事梗概 33:10 门罗笔下的老人因其生命力而更显其真实可爱 36:30 《眼睛》的故事梗概 39:38 小说将女孩探索自我、接受生活现实的过程写得细腻动人 41:40 门罗的心灵尺度之宽广和自由 43:16 是门罗太淡,还是我们的现实生活太浓了? 49:40 小说家的艺术追求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在冷漠和深情之间 55:50 门罗给每一个生活者和写作者的启发 【本期提及】 艾丽丝·门罗 - 《亲爱的生活》,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译者:姚媛 艾丽丝·门罗 - 小说《多维的世界》(来自小说集《幸福过了头》) 萨满塔·施维伯林 - 《七座空屋》 李翊云 - 《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威廉·特雷弗 - 《After Rain》 普鲁斯特 - 《追忆似水年华》 余华 - 《活着》 乔治·马丁 - 《冰与火之歌》 毕飞宇 - 《小说课》 【本期音乐】 背景曲:John Cage - Fagjazz Study For 12 Mode Sources & 6 Additions (Terre Thaemlitz Remix)(专辑《Enjoy the Silence, vol. 2》) 片尾曲:Christian Larsson - Unshaken(专辑《Redemption》) 【小说摘录】 摘自《火车》: 火车的声音被吞没后,他发现四周并不像他以为的那样一片寂静。四处发出各种响动,八月干燥的树叶摇动的沙沙声(并不是风声),还有某些看不见的鸟呵斥他的喧闹声。 从火车上跳下来应该意味着某种取消。让身体振奋起来,让膝盖做好准备,进入一团不同的空气之中。你期待着虚无。但却得到了什么?立刻被一堆新事物包围,要求你的关注,而你坐在火车上看着车窗外时是不会这样的。你在这里做什么?你要到哪里去?某种被未知的东西监视的感觉。成为干扰分子的感觉。周围的生命正在从你看不见的有利位置得出关于你的结论。” 摘自《多莉》: 那年秋天我们谈到了死亡。我们的死亡。那时富兰克林八十三岁,我七十一岁,我们自然为葬礼(我们决定不办)和在已经买好的一块地上的安葬(立即下葬)做了安排。我们决定不火化,这种做法在我们的朋友中间非常流行。没被安排的只剩下实际的死亡,那交由天意决定。 摘自《眼睛》: 我五岁时,父母突然生了一个小弟弟,妈妈说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期盼。我不知道她这个想法是从哪儿来的。她说得煞有介事,都是编的,但很难反驳。 【本期主播】刀刀、文佳、圈圈 【音频制作】刀刀、文佳 【配乐策划】刀刀 【介绍文案】圈圈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荔枝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在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找到同名节目专辑。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 Vol.27 读艾丽丝·门罗|《亲爱的生活》(上):最初,最后,也最亲密的话
在前面几期节目中,我们一起细读和讨论了艾丽丝·门罗的四本短篇小说集:1968年的处女作《快乐影子之舞》,1974年的《我一直想要告诉你的事》,1982年的《木星的卫星》,以及2004年的《逃离》。 这些作品贯穿了门罗从30多岁到80多岁的创作生涯,让我们感受到了作家在不同生命阶段的状态和成长转变。 在今天和下一期节目中,我们将一起去阅读门罗的最后一部作品《亲爱的生活》。这本2012年出版的小说集包含十四篇短篇小说,被门罗视为自己最好的作品,最后几篇带自传性质的小说更是说出了她关于生活的“最初,最后,也最亲密的话”。 在这本小说集中,艾丽丝·门罗关注的题材和人物变幻流动,从幼年到老年,从女人到男人,从控制到逃离,从亲子之情到错失之爱,其创作手法自由跳脱而又真实流畅,用朴素的语言刻画出一段段令人动容的鲜活人生。我们在她的书写中,感受到一个作家宽广自由的心灵尺度。 这期节目,我们将首先分享书中《骄傲》、《亲爱的生活》和《沙砾》这三篇小说。 【时间轴】 02:30 回顾我们对艾丽丝·门罗的阅读历程和感受变化 04:20 读《亲爱的生活》这本书的总体感受 10:50 《骄傲》的故事梗概 11:50 门罗如何展开一个看似通俗的故事背后的大环境和小背景 16:45 “我想让读者感到的惊人之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发生的方式。” 17:35 门罗的小说真的简单而平淡无味吗? 19:25 门罗擅长书写内向敏感的边缘人群 24:00 《亲爱的生活》在时空交错的叙事中,如何保持其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27:00 叙述的对照:经验自我 vs.叙述自我 29:00 小说中留白的叙事手法 31:00 《沙砾》的故事梗概,及其片段式和推迟揭示的写作手法 34:00 几个人物蜕变的过程真实可感 【本期提及】 艾丽丝·门罗 - 《亲爱的生活》,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译者:姚媛 【本期音乐】 背景乐:John Cage - Fagjazz Study For 12 Mode Sources & 6 Additions (Terre Thaemlitz Remix)(专辑《Enjoy the Silence, vol. 2》) 片尾曲:Agnes Obel - Familiär(专辑《Citizen of Glass》) 【小说摘录】 摘自《骄傲》: 但是多漂亮啊,匆匆跑过,上下跳动,从不互相挡道,因此你不会知道它们一共有几只,也无法把它们彼此区分开来。 就在我们看着的时候,它们一个接一个地从水里冒出来,离开澡盆,穿过院子,跑得很快,但始终沿着笔直的对角线前进。仿佛它们很为自己感到骄傲,同时又保持着谨慎。一共五只。 “我的天啊,”奥奈达说,“在镇上。” 她一脸惊异。 “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 我说没有。从来没有。 我以为她会再说什么,毁了这个瞬间,但是没有,我们俩都没再说什么。 我们不可能比这会儿更高兴了。 摘自《亲爱的生活》: 妈妈最后一次发病时我没有回家,也没有参加她的葬礼。我当时有两个年幼的孩子,温哥华没有人可以照顾他们。我们难以负担旅费,而且我丈夫鄙视仪式。但为什么要把责任推到他身上呢?我也有同样的想法。我们总会说他们无法被原谅,或我们永远无法原谅自己。但我们原谅了,我们每次都原谅了。 【本期主播】文佳、刀刀、圈圈 【音频制作】刀刀、文佳 【配乐策划】刀刀 【介绍文案】圈圈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在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找到同名节目专辑。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 Vol.26 读艾丽丝·门罗|《逃离》(下):女性生活世界的长卷
在女性主义渐成潮流的今天,母女关系也成为了热点话题。2016年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的电影《胡丽叶塔》便以其明烈的影像探讨了母女关系这个议题,而这部电影即改编自艾丽丝·门罗小说集《逃离》中的《机缘》《不久》和《沉寂》这一组系列短篇小说。 这三篇短篇小说的主角同为朱丽叶。 《机缘》一篇讲述了青年时期的朱丽叶因一趟火车上的旅途机缘,逃离了原本设定的学术生活轨迹。《不久》讲述多年后已建立新生活的朱丽叶携幼女回到故乡,不得不面对步入老年的父母一地鸡毛的现实。《沉寂》则向我们展现了中年丧亲后朱丽叶再一次重建生活的历程,在此过程中,她不得不接受被逃离的命运。 这三篇小说连在一起,通过一些重要节点向我们展现了朱丽叶一生的经历,因此也有人把它们叫做“朱丽叶三部曲”。通过这三部曲,我们能看到女性成长过程中的脆弱与坚强,自我与家庭社会环境的博弈,以及生命中无可挽回的偶然与必然。 那么,在这三篇小说中,门罗到底是怎样去处理这些主题的呢?文中的朱丽叶可以说是逃离成功的娜拉吗?门罗在这里的写作又能给创作者们什么启发呢? 这期节目,我们就一起来阅读和讨论“朱丽叶三部曲”吧。 【时间轴】 01:55 阅读“朱丽叶三部曲”的整体感受 10:50 弗兰岑对门罗笔下典型女主的有趣总结 13:40 《机缘》内容梗概 17:05 《机缘》的表层故事和内层故事 23:40 朱丽叶的脱轨是积极的选择还是消极的自我放逐? 26:20 《不久》如何编织一场成年人的返乡之旅?看《不久》表面和内核的叙事线索 35:05 《沉寂》的内容梗概和情节分析 41:00 女儿佩内洛普到底为何逃离朱丽叶? 53:00 门罗的写作深入到了生活中理性终结之处 59:40 逃离与被逃离的命运轮回最终将朱丽叶引向了她最初的自我 64:50 现代女性到底在逃离什么?逃离之后又怎样? 72:13 门罗为什么不写传统意义上的长篇小说?作者如何找到自己的切入方式? 79:24 保罗·利科关于故事中行动层面与意识层面两种不同景观的论述 84:55 片尾曲:爱尔兰歌手Jessie Buckley 的椎心之作“For All Our Days That Tear The Heart” 【本期提及】 艾丽丝·门罗 - 《逃离》,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译者:李文俊 艾丽丝·门罗 - 《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 艾丽丝·门罗 - 《你以为你是谁》 阿莫多瓦(导演) - 《胡丽叶塔》 阿莫多瓦(导演) -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弗吉尼亚·伍尔芙 - 《论现代小说》 毕飞宇 - 《小说课》 【本期音乐】 背景乐:John Cage - In A Landscape (1948) (来自专辑《In A Landscape》) 片尾曲:Jessie Buckley - For All Our Days That Tear The Heart(来自同名专辑) 【小说摘录】 摘自《沉寂》: “我的女儿没有对我说声再见就离开了,事实上她也许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出走。她不知道那是永远走开。这以后,我相信,她逐渐明白了她是多么地不想回来。那只是她发现了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一种办法。 也许是她无法面对如何跟我解释。或者她真的没有解释的时间。你知道的,我们总是认为有这样的理由,有那样的理由,我们一直都是在试着寻找理由。而且我也可以告诉你,有许多事我是做错了。不过我想,理由也许不是那么容易找出来的。更有可能是一件与她纯洁的天性有关的事儿。是的,她天性中有一些细腻、严格和纯净的方面,有一种岩石般坚定的诚实的素质。 过去我父亲在说到某个他不喜欢的人的时候,总是说这人对自己没有用场。这几个字是否就是表面上的那个意思呢?对佩内洛普来说,我是没有一点用场的了。 要不就是她再也受不了我了。那也是可能的。” 【本期主播】刀刀、圈圈 【音频制作】刀刀、圈圈 【配乐策划】刀刀 【介绍文案】 圈圈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 Vol.25 读艾丽丝·门罗|《逃离》(上):女性生活世界的长卷
相对于许多作家抛物线式的创作生涯,艾丽丝·门罗是一个创作生命很长的作家,以至于在人生晚年仍旧佳作频出。 73岁时,也就2004年,艾丽丝·门罗出版了她的代表作《逃离》,这也许也是她在中文世界最富盛名的一部作品。 作家韩松落曾经形容这本书是一个 “概念小说集”,称“八个故事隐隐被一个概念、一种气质统一,人物的生活背景、遭遇、情感也多有近似,八个故事并无隔离之感,气韵也并不被阻断,混在一起组成了长卷。” 的确,在这部小说集中,艾丽丝·门罗前所未有的呈现出一个暗流涌动的女性世界,将看似是女性的困境,放入到人类生活永恒存在的矛盾中去——关于生活与远方,日常与戏剧,选择与错失。书中还有三篇同背景的短篇小说构成了一部小长篇,完整呈现了一个女性由青年至老年的历程。 也许我们听闻《逃离》许久,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们会根据印象给这部作品贴上种种标签,门罗代表作、女性主义、加拿大小镇等等,但只有读过之后,我们才会真正感受到人生暮年的艾丽丝·门罗能带领我们看到的生活的表里。 接下来两期节目,我们将分享书中的短篇小说《逃离》和《播弄》,以及三篇同女主人公的短篇小说《机缘》《不久》《沉寂》。 【时间轴】 01:38 小说集《逃离》的简介 04:20 阅读本书的整体感受 15:00 短篇小说《逃离》的内容简介 19:50 《逃离》是一篇教科书级的短篇小说 24:30 门罗用失踪的小山羊弗洛拉写出了女主人公卡拉的灵魂 30:10 卡拉是否还会再次逃离?逃离之后又会怎样? 35:40 门罗小说中的性别政治探讨 41:20 短篇小说《播弄》的内容简介 44:15 小说中玩的莎士比亚戏剧梗 48:20 艾丽丝·门罗偏爱克制的、调侃的戏剧化 49:30 《播弄》的内在仍是对生活河流的一段截取 【本期提及】 艾丽丝·门罗 - 《逃离》,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译者:李文俊 艾丽丝·门罗 - 短篇小说《多维的世界》(来自小说集《幸福过了头》,译林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 韩松落 - 书评 “爱丽丝·门罗的《逃离》” 韩松落 - 《故事是这个世界的解药》,中信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 【本期音乐】 背景乐:John Cage - In A Landscape (1948) (专辑《In A Landscape》) 片尾曲:Azure Ray - November - (专辑《November》) 【小说摘录】 摘自《逃离》: 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 摘自《播弄》: 然而这短短的几个小时使她充满自信,认为她即将回到里面去的那种看来是那么临时将就不能令人满意的生活,只不过是一个短短的插曲,是能轻松忍受下去的。而在它的后面,在那种生活的背后,在一切东西的后面,自有一种光辉,从火车窗外的阳光里便可以看出来的。夏日农田里的灿烂阳光与长长的投影,就仿佛是那出戏在她头脑里留下的余景。 【本期主播】圈圈、刀刀 【音频制作】刀刀 【配乐策划】刀刀 【介绍文案】 圈圈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在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找到同名节目专辑。
- Vol.24 读艾丽丝·门罗|《木星的卫星》(下):现代关系中的引力平衡
这一期我们继续讨论艾丽丝·门罗的第五本小说集《木星的卫星》(The Moons of Jupiter)。正如上期所说,这本小说集延续了门罗对女性、爱情、婚姻和家庭主题的关注,呈现出现代人关系中紧张而疏离的引力平衡——人们之间既是相互吸引纠缠的,又是孤独而无法真正抵达的。 上期我们聚焦在两篇描写群像的小说《查德列家族和弗莱明家族》和《火鸡季——致乔·雷德福》。这一期我们将讨论两篇以中年人视角描写个人生活的小说——《不幸的故事》和《木星的卫星》。 【时间轴】 01:50 为什么选读《不幸的故事》:女性的主体性和轻盈感 04:00 《不幸的故事》内容梗概及题目的由来 06:31 小说的叙事策略:淡化当下主线叙事的戏剧性,强化回忆中故事的戏剧性 11:45 为何采取这样的叙事策略? 15:17 怎么看待小说里几个中年人的情感生活?是颠覆的,还是典型的? 18:03 小说中两个女性角色的比较 19:40 当代年轻人幻灭的爱情观,又及日本电影《花束版的恋爱》 22:03 门罗在前言中分享了小说《木星的卫星》的创作方法 26:17 《木星的卫星》小说梗概 28:09 小说的叙事特点:生活流,随人物的生活和思绪流动 31:28 小说主题也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课题:爱与边界的平衡 32:21 从具体文本和人物关系来解读“木星的卫星”这一意象 36:43 小说的推进动力:生死倒计时之下,父女二人各自有着清晰的情感动线 41:06 父女关系之外,为何增加一个母女关系对照组? 43:40 片尾曲:平原綾香 - Jupiter 【本期提及】 艾丽丝·门罗 - 小说《木星的卫星》,译林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译者:步朝霞 土井裕泰导演 -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日本) 杨德昌导演 - 电影《一一》(台湾) 【本期音乐】 背景乐:Howard Shore - Precedent (电影原声专辑《费城故事》) 片尾曲:平原綾香 - Jupiter(改编自霍尔斯特:行星组曲 Op. 32,第四乐章 “木星,欢乐的使者”)(专辑《my Classics!)) 【本期主播】刀刀、圈圈 【音频制作】刀刀 【配乐策划】刀刀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荔枝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在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找到同名节目专辑。
- Vol.23 读艾丽丝·门罗|《木星的卫星》(上):现代关系中的引力平衡
1982年,艾丽丝·门罗出版了她的第五本小说集《木星的卫星》。 此时的艾丽丝·门罗已经两次获得加拿大的最高文学奖——加拿大总督奖,步入了第二段婚姻,受邀游历了澳大利亚、中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地,作品也开始时常发表于《纽约客》这样的北美知名期刊。 《木星的卫星》是艾丽丝·门罗创作中期比较成熟的一部作品集,延续了她对女性、爱情、婚姻和家庭主题的关注。就像书名“木星的卫星”一样,书中的人物之间——不论是亲人,爱人还是朋友——既是相互吸引乃至纠缠的,又是孤独而无法真正抵达的。门罗精准地呈现出现代人之间紧张而疏离的引力平衡。 这本小说集中还出现了很多中年人的形象。他们大多处于一个间隔期或者说瓶颈期,或是在寻找着生活更多的可能性,像《掌状红皮藻》、《巴登汽车》和《不幸的故事》中的人们那样去展开一段异旅;或是重新反思既有的生命经验,像《查德列家族和弗莱明家族》和《木星的卫星》中的女主人公那样去追寻家族往事,继而更好地理解现实。 阅读这些故事,就像纵身一跃,跳入了一条时间之流,各种引人共鸣的情感、回忆和领悟扑面而来,绵延不绝。 接下来的两期节目,我们将选取这本集子中的四篇小说《查德列家族和弗莱明家族》、《火鸡季——致乔·雷德福》、《不幸的故事》、《木星的卫星》进行分享和讨论。本期我们首先讨论的是前面两篇。 【时间轴】 02:00 艾丽丝·门罗创作《木星的卫星》前后的经历 05:05 为什么选读《木星的卫星》? 06:20 读完《木星的卫星》后的整体感受 10:15 《查德列家族和弗莱明家族》故事介绍 12:00 门罗如何巧妙写出独具特色的家族故事? 13:20 小说中的e人家族和 i人家族的对称叙事 21:17 小说创作手法讨论 32:05 《火鸡季——致乔·雷德福》故事介绍 37:20 门罗为何爱写少年视角的小说? 39:30 中年回望中的青春 41:00 小说创作手法讨论 【本期提及】 艾丽丝·门罗 - 《木星的卫星》,译林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译者:步朝霞 【本期音乐】 背景乐:Howard Shore - Precedent (《费城故事》电影原声专辑) 片尾曲: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 - 醉鬼的敬酒曲(酒馆版)(专辑《醉鬼的敬酒曲》) 【小说摘录】 摘自《查德列家族和弗莱明家族》: 不管她们有过什么样的生活,现在都已经是逝者长已矣。我身上还留有她们的影子,但那块大石头不见了,希伯伦山被削去了一半,至于埋葬在这里的那个曾经的生命,你也大可不必为之惋惜。 摘自《前言》: (关于《火鸡季》)现在我把这篇小说拆开了,可是它讲的是什么?是性还是劳动?还是火鸡?是中年妇女的妥协还是年轻女孩的发现?当我想起这篇小说的时候,我想到的是马乔丽、莉莉和女孩走出火鸡屠宰厂的那一瞬间。天空中飘着雪花,她们挽着胳膊,唱着歌。我想,每个故事中大概都有这样一个奇怪、闪亮的瞬间。 【本期主播】圈圈、刀刀 【音频制作】刀刀、圈圈 【配乐策划】刀刀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荔枝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在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找到同名节目专辑。
- Vol.22 读艾丽丝·门罗|《我一直想要告诉你的事》:成熟过后的回望
1974年,43岁的艾丽丝·门罗出版了第二本短篇小说集《我一直想要告诉你的事》,这是她经过《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的长篇小说尝试之后,再次回归短篇创作,此后她就一直潜心于短篇小说的创作了。 在这本小说集里,艾丽丝·门罗延续了对女性、成长、爱情、婚姻和家庭的关注,如《我一直想要告诉你的事》中复杂纠缠的爱恋,《一只被发现的船》中的少年成长,《回答我是或不是》中一波三折的婚外苦恋,《渥太华峡谷》中对母亲的深情追忆。其中多篇小说都展现出了精湛的叙述技巧,情节转折出人意表但又暗合着生活的逻辑。 相较之前,她在这本书里书写的人生时间跨度更长,叙事的技艺更加完美,对情感的书写也有了更多的生活积淀所带来的浸润感。 阅读这本小说集,对我们来说也受益良多。女性有其看待世界的独特目光,女性发出的声音有也其独特的声调、意味和重量。门罗激励我们确认自己的目光和声音,更自信地去看待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尝试去表述那些被遗忘、被遮掩的细碎但深刻的经验。 这一期,我们将选取《我一直想要告诉你的事》中印象深刻的短篇与大家分享。 【时间轴】 02:40 对小说集《我一直想要告诉你的事》的总体印象 05:30 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的非线性叙事 06:35 《水上行走》故事梗概 13:05 故事中梦境与现实的跳跃与汇合 17:57 对老年人与年轻人的叙述转换 25:55 《我是如何遇见我的丈夫的》的叙事像一场行为艺术 32:15 《对家人的宽恕之心》故事梗概 38:40 小说的情感落点在于姐姐对弟弟隐隐的恨 42:00 小说结尾的反套路及其生活逻辑 45:55 门罗笔下的家庭故事的特点 50:15 门罗小说的戏剧性,及其异质元素 52:50 《马拉喀什》故事梗概及其“X元素” 59:10 本书其他故事中的“X元素” 62:20 精准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 【本期提及】 艾丽丝·门罗 - 《我一直想要告诉你的事》,译林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译者:刘黎琼 韩国电影《寄生虫》(导演:奉俊昊) 莫言 - 《红高粱》 威廉·福克纳 - 《喧哗与骚动》 加西亚·马尔克斯 - 《百年孤独》 N·K·杰米辛 -《幻想与科幻写作教程》(Master Class 线上课程) 【本期音乐】 背景乐:Die 12 Cellisten der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La vie en rose (专辑《Fleur de Paris》) 片尾曲:Casey Abrams, Haley Reinhart, Morgan James - All About That Bass (专辑《All About That Bass(Postmodern Jukebox European Tour Version)》) 【小说摘录】 摘自《水上行走》:这个梦让他碰触到了一个过去的世界,与之相比,他现在生存其中的世界像是一个相当随意的模仿。 过去和当下这两个时间的区别。区别太大了。没有人能从一个时间跳跃到另外一个时间,那么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摘自《马拉喀什》: 如果维奥拉看见这些情景会怎么样?这已经远远超出她的接受能力。勇气是必须的,还需要某种感恩之心,如果在晚年之境,你将不得不变成一个女偷窥狂的话。 摘自《渥太华峡谷》:问题,唯一的问题,在于我的母亲。须知她才是我费尽周折想要抵达的地方,这么一段漫长文字的旅程只是要去接近她、触摸她,将她从人群中分离出来,描述她,照亮她,歌颂她,并最终,摆脱她。但我没能实现,她始终在离我太近之处若隐若现,她一贯就是如此。她一贯是这么重,比世界上任何的存在都要重,却又是不明晰的,她的边缘消融了,流逝了。这意味着她已经牢固地依附于我,像以往任何时候一样紧密贴近,拒绝抛弃,而我将负重前行,前行,使用我所能的技巧,践行我所能的手段,始终不变。 【本期主播】圈圈、文佳、刀刀 【音频制作】刀刀、圈圈 【配乐策划】刀刀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在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找到同名节目专辑。
- Vol.21 读艾丽丝·门罗|《快乐影子之舞》:女性成长经验中的亮光暗影
一直关注我们的朋友,应该知道我们此前已读过鲁迅和卡夫卡。在新的节目中,我们将目光转向现当代女性作家,选择一起细读艾丽丝·门罗。 在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艾丽丝·门罗便在欧美尤其是北美地区获得诸多赞誉,比如说“当代契诃夫”、“散文界的艾米丽·狄金森”、“作家中的作家”。瑞典学院在授奖词中更是简要直接地称其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艾丽丝·门罗的魅力,如授奖词所说,“用几乎人类学的精确描绘了一个可识别的、宁静的日常世界,以及可预测的外部装饰”,却“很少依靠外部戏剧”,而是“发生在她的角色内部。最深的痛苦仍然无法表达。像其他少数人一样,她对沉默和被消声者、被动者、那些选择不选择的人、旁观者、放弃者和失败者感兴趣。性别和阶级的障碍在她的作品中从未远离过。 ” 1968年,当时37岁的艾丽丝·门罗经过15年的创作后,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快乐影子之舞》。书中共包含15篇短篇小说,以不同阶段的女性视角探视日常生活平静表面下的情感与人性、秘密与谎言;当然,其中也不乏艾丽丝·门罗不算很成熟的青涩之作。 以这本书展开对艾丽丝·门罗的阅读之旅,能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作家写作生涯的起点。这一期,我们会选取书中各自印象深刻的短篇与大家分享。 【时间轴】 01:30 艾丽丝·门罗让更多人关注到短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05:00 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背景简介 08:25 《快乐影子之舞》挖掘的是宁静日常生活下的人性之苦 09:40 译林出版社18年版与13年版对比 21:10 《沃克兄弟公司的牛仔》的生活逻辑、多层叙事及主题 29:40 《办公室》对人们虚构天性的讽刺 35:50 《男孩和女孩》对女孩成长中意识转折瞬间的精准再现 42:31 小女孩被“重男轻女”的经历在今天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49:00 《一点儿疗伤药》的青春失恋故事 55:00 《海岸之旅》的情节伏笔:平静表面下的暗流为最后的一跃积蓄力量 64:45 《海岸之旅》中立体的人物塑造 【本期提及】 艾丽丝·门罗 - 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译林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译者:李玉瑶 艾丽丝·门罗 - 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译林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译者:张小意 艾丽丝·门罗 - 中篇小说《多维的世界》 艾丽丝·门罗 - 短篇小说《逃离》 弗兰纳里·奥康纳 - 短篇小说《好人难寻》 【本期音乐】 背景乐:林生祥 - 动物园(电影《阳光普照》配乐原声专辑) 片尾曲:The Velvet Underground - Candy Says(来自地下丝绒乐队专辑《The Velvet Underground》) 【小说摘录】 摘自《沃克兄弟公司的牛仔》:而在这日薄西山的傍晚,我感受到爸爸的生命从此时的汽车里溯流回了往昔的时光。天色渐暗,变得陌生起来,犹如一片被施了魔法的风景,你看它时,它显得仁慈、平凡、熟悉,而你一旦背转身去,它便化作了你永远也无法了解的东西,里面有万千种变幻的天气,和你想象不出的各种遥远。 摘自《男孩和女孩》:我看见爸爸轻松地、熟练地端起枪,听见当马克在空中踢腿时亨利发出的笑声。我并没有强烈的恐慌或者反感的情绪,也许城市里的孩子会这样,而我早已经非常习惯目睹动物死亡,我知道我们活着就需要它们死。但是,我仍然感觉有些羞愧,对爸爸和他的工作有了一种全新的谨慎态度,要保持距离的感觉。” 摘自《海岸之旅》:“梦到我走在路上,”她说,“我正一路走过西蒙斯家的大门,觉得似乎有一片云正从太阳前飘过,仿佛感到了凉意。于是我一抬头,看见一只大鸟,哦,是你见过的最大的鸟,跟那儿的炉子口一样黑,正在我和太阳之间盘旋。你做过这样的梦吗?” 【本期主播】圈圈、文佳、刀刀 【音频制作】文佳、刀刀 【配乐策划】刀刀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
- Vol.20 读卡夫卡|《城堡》:走不进也离不开的权力围城
卡夫卡一生共写了三部未完结的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其中的《城堡》是卡夫卡生前写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动笔于1922年1月,中止于9月。在这个时间前后期间,卡夫卡因结核病旅居各地,退了休,又辗转于原生家庭和新旧爱人之间,生活上经历着各种变动。 《城堡》是卡夫卡最长的一部作品,其技巧、思想成熟,可谓是卡夫卡艺术思想的一部集成之作。 阅读乃至解读这部作品都是困难的。既难在作品本身写作的词义情节的曲折往返,也难在主题的深刻奥义。但是当我们阅读完这部作品后,又未免有柳暗花明之感。 从中我们可以读到作为现代人生命缩影的K.的辗转,也可以看到在村庄所代表的一个封闭权力系统下各色人等的命运。 土地测量员K.到底经历了哪些极富荒谬感的碰壁?在卡夫卡罗生门一般的叙事下,文中除了主角K.外的角色又有着怎样的众生相?其中的女性角色又有怎样的面对权力的不同态度? 这一期,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部在文学史上久负盛名的经典作品《城堡》。 【时间轴】 03:30 《城堡》成书前后卡夫卡的经历 08:35 阅读《城堡》时的感受or吐槽 14:30 阅读前后心态上的对比 21:30 《城堡》故事介绍 29:20 对K.的分析 38:21 K.的经历可说是福柯微观权力观下一个规训的历程 41:45 巴纳巴斯一家人命运也展现出了权力的规训历程 54:20 弗丽达的反抗与妥协 01:08:11 弗丽达和阿玛尼亚代表了两种面对权力的女性 01:09:10 《城堡》是卡夫卡的自传吗? 01:12:45 在今天继续阅读《城堡》的意义 【本期提及】 卡夫卡 -《城堡》,天津人民出版社,文泽尔译 卡夫卡 -《卡夫卡全集》,中央编译出版社,赵蓉恒译 阿尔贝·加缪 -《局外人》 乔治·奥威尔 -《1984》 鲁迅 - 短篇小说《离婚》 康敏(陕西理工大学学者)- 论文《卡夫卡<城堡>中的权力运行》 【本期音乐】 背景乐:Andy Statman - Ariela Perle-Pearl from Warsaw(来自专辑《Andy Statman Klezmer Orchestra》) 片尾曲:Muzsikas - Repülj Madár, Repülj [Fly Bird, Fly!](来自专辑《The Prisoner’s Song》) 【小说摘录】 “城堡的轮廓开始逐渐消融,但始终沉寂着矗立于远方,K.完全看不出那边有丝毫的生命迹象,或许从这么远的距离根本就辨认不出任何东西来,但眼睛不愿容忍这种沉寂,所以一直在索求着什么。” “他总是穿同样的衣服,一件后摆很长的黑色短上衣。这一切差异当然不是变戏法的结果,而是很可以理解的,这取决于观察者当时的心情、激动程度,取决于他们见到克拉姆时所抱的希望或失望的种种不同程度,而且他们通常也只能看到克拉姆一两秒钟而已。” “如果我们早在彼此初见的那天夜里就移居国外,那我们就可以驻留在某个安全的地方,永远在一起了,你的这只手将永远近在眼前,我伸伸手就能握住。” 【本期主播】圈圈、文佳 【音频制作】文佳 【配乐策划】刀刀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
- Vol.19 读卡夫卡|艺术就是命:最后的结集《饥饿艺术家》
1924年5月,卡夫卡在维也纳近郊某疗养院的病榻上,逐字校阅完他即将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的清样,泪流满面。6月,他与世长辞,安葬于布拉格的犹太人墓地。而这本短篇小说集在他死后两个月正式出版。这一期,我们要讨论的就是这本最后的结集——《饥饿艺术家》。 卡夫卡是作家、哲人,也是具有开创性的艺术家。他用朴素但锐利的文字营造出一个个奇异、荒诞、令人如鲠在喉但又感同身受的小说世界。他的小说如同流淌的梦境,语言的雕塑,其意象之丰富和情感之深邃是如此震撼人心,早已是超越时代的艺术品。 而卡夫卡本人也对艺术与艺术家这个主题也多有思考和书写。他在日记和随笔中常常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艺术观念。在他最后的小说集《饥饿艺术家》里,四篇小说中就有三篇是以艺术家为主角的作品,分别是讲述空中飞人表演者的《最初的忧伤》,讲述饥饿艺术表演者的《饥饿艺术家》,以及关于女歌唱家的《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似的听众》。 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和讨论这三篇作品,一起倾听卡夫卡在生命最后时刻对艺术的表白。 【时间轴】 01:35 小说集《饥饿艺术家》的创作背景 07:30 短篇《最初的忧伤》内容梳理 10:00 如何理解标题“最初的忧伤”? 12:27 短篇《饥饿艺术家》内容梳理 20:51 卡夫卡自认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23:06 艺术家的孤独与痛苦:艺术家选择了艺术 or 艺术选择了艺术家? 24:58 当一种艺术过时后,艺术家如何自处? 35:43 短篇《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似的听众》内容梳理 44:05 小说中水一般的叙述方式,及“第四人称”视角 45:52 艺术和受众的关系:艺术是艺术家在受众心中引起的东西 56:56 本期小结 【本期提及】 卡夫卡 -《变形记: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上海译文出版社,张荣昌译 陈凯歌导演 - 电影《霸王别姬》 朱塞佩·托纳多雷导演 - 电影《海上钢琴师》 弗朗茨·卡夫卡口述 / 古斯塔夫·雅诺施记述 -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天津人民出版社,徐迟译 鲁迅 -《而已集》 【本期音乐】 背景乐:Kol Simcha - Ma Jedidut(来自犹太民族音乐专辑《Traditional Jewish Music》) 片尾曲:Jasénka - Joj, Joj, Joj(来自电影原声专辑《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小说摘录】 《最初的忧伤》:他并非故意要待在高秋千上,其实他是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处于经常练功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技艺保持完美。 《饥饿艺术家》:在最近几十年里,大家对饥饿表演者的兴趣大大减低了。从前自导自演举办这种大型演出活动,收入是很可观的,今天这种演出活动完全举办不了。 ……我不是要哗众取宠,我只是找不着我喜欢吃的,找着了我就不这样了。艺术像是一种天赋吧。有时候都不知道是你选择了它,还是它选择了你。 《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似的听众》:约瑟芬在困难的抉择中所发出的低微的口哨声,几乎就像我们民族在充满骚乱的敌对世界中所过着的贫穷生活。 ……在我们这个民族中,人们没有青年时代,也几乎没有非常短暂的童年时代。 【本期主播】圈圈、文佳、刀刀 【音频制作】文佳、刀刀 【配乐策划】刀刀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荔枝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在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找到同名节目专辑。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
- Vol.18 读卡夫卡|人神之间:被卡神解构的那些神话
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曾如此描述神话:“如果说神话显示出它们本身是荒谬的叙述的话,那么,实际上存在着一种神秘的逻辑,它调整着所有那些荒谬性之间的联系。” 以此说来,卡夫卡的大多数作品都具有现代神话的特色,这些作品用如梦似幻的情节和语言,不断追问和探究着现代生活的荒谬性。 在中后期的短篇创作中,卡夫卡更是直接借用和解构了西方神话典故,例如《普罗米修斯》《海神波塞冬》《塞壬们的沉默》;或重新想象了遥远的东方传奇,例如《中国长城建造时》;又或是对民间传说故事进行了新编,例如《猎人格拉胡斯》。 我们曾讨论过卡夫卡小说中的动物主题。毫无疑问,神话也是在他创作序列中无法忽略的主题之一。这一期,我们就来探讨卡夫卡的那些与神话叙事相关的作品。 【时间轴】 02:00 神话的定义,及神话对卡夫卡的影响 04:45 《普罗米修斯》原著与改写的对比 07:10 卡夫卡解构了传统神话的英雄叙事逻辑 10:00 《海神波塞冬》原著与卡夫卡改写的对比 14:00 现代和后现代文学中对神话的颠覆和再挖掘 19:28 《塞壬们的沉默》原著与卡夫卡改写的对比 20:00 卡夫卡给塞壬的故事升了几个番?继续解构传统英雄叙事 29:05 精读《中国长城建造时》 45:57 卡夫卡带着对于长城的疑虑切入了小说 48:05 关于中国长城历史的一些延伸背景 50:17 卡夫卡与中国人在很多方面的强引力 52:38 《猎人格拉胡斯》上篇解读 58:15 格拉胡斯代表了「Trapped in between」的极致状态 64:27 《猎人格拉胡斯》下篇解读 72:00 卡夫卡与托卡尔丘克演讲中的第四讲述者 【本期提及】 卡夫卡 -《变形记: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上海译文出版社,张荣昌译 曾艳兵 - 《卡夫卡与古希腊文化》(论文)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 《珀涅罗珀记》(《重述神话》系列小说之一) 黄士芬 - 《荡寇》(改编自《水浒传》的当代小说) 动画短片《吉巴罗》(出自Netflix剧集《爱,死亡,机器人》第三季) 动画电影《心灵奇旅》(迪士尼和皮克斯工作室联合出品) 哈罗德·布鲁姆 - 《小说家与小说》(文论集) 【本期音乐】 背景乐:Bibo No Aozora - 坂本龙一(电影《通天塔》原声音乐) 片尾曲:Immigrant Song(Remaster) - Led Zeppelin(漫威电影《雷神3》主题曲) 【本期主播】文佳、刀刀、圈圈 【音频制作】文佳、刀刀 【配乐策划】刀刀、圈圈 【文案撰写】圈圈 【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小宇宙、苹果播客、荔枝播客等专用播客APP,订阅收听我们的播客「潜行者 StalkersRadio」,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在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找到同名节目专辑。 特别声明:本节目所有发言仅代表发言者个人立场。欢迎留言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