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ol.23 当我们非要买那个包包时,我们到底在执着于什么?
本期我们聊聊钱。 虽然人们常说钱和情要分开,但钱与情从未分开过。它们的关系亲密紧张、复杂缠绕。 咨询师怎么处理自己的钱的问题? 钱与我们自身的价值是什么关系? 钱如何影响我们跟他人的关系? 跟钱相关的创伤是什么? 在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中,我们如何自处? 跟谈论“性”一样,围绕着“钱”,有禁忌、避讳,有羞耻感。小心翼翼、不便直说,但有时又不得不说。正因为如此,我们作为心理咨询师,感到大大方方谈钱,难得,也让人很解放。不仅如此,当我们在关系中,跨出舒适区去冒一点险,直面这个议题时,我们很可能收获更多的信任、理解与亲密。我们也可能看见自己和他人跟金钱有关的故事,看到观念的建构和局限,看到拓展我们的观念,所带来的解放和对创伤的疗愈,看到我们跟金钱的关系,可以有不同的可能性,而我们也可以有更多选择,去决定我们想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本期时间线】 2:57 心理咨询师聊钱,好意思吗? 10:02 咨询师有财务安全感吗? 28:52 人们跟钱的故事太多样、太丰富了。 30:13 谈钱,不谈感情。可能吗? 33:52 人跟钱的关系会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38:11 当我们非要买那个包包时,我们到底在执着于什么? 41:24 贫困,作为一种心理创伤,背后的羞耻、压迫与紧张感。 50:05 自身的金钱消费观被冲击时,我们如何自处? 56:54 关于“有钱就会更幸福”的想象 59:59 人和钱的关系,怎么才好? 1:01:59 “熬最长的夜,敷最贵的面膜” 1:09:11 面对消费主义的诱惑,我们只能“买买买”吗? 【本期主播】 孟斯 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Chelsea 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剪辑】周妍 孟斯 *为保护来访者隐私,本播客中分享的来访者案例均已隐去细节信息或已征得来访者书面同意。本播客不同于心理咨询服务,若您在收听过程中有所触动,感到心理不适,请寻求专业的心理服务或拨打当地24小时热线(中国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电话:010-62715275;美国请拨打911或自杀和危机干预热线988)。 * 本期中提到的纪录片名为Buy Now! The Shopping Conspiracy
- Vol. 22 当个人痛苦源于社会不公,心理咨询能做什么?
好久不见!因为我俩的各种忙碌,这期节目从录制到发布经历长达半年。感谢听友的耐心!(库存的另一期目前正在剪辑中,是我们与一位在美国执业多年的男性咨询师嘉宾聊男性心理健康。敬请期待~) 本期特邀了在美国读社会工作博士的尹姝亚,聊聊社会公平(social justice)与心理健康的联系。 这个看似宏大的议题,落到每个人身上,是具体可见的体验:每个人的多重社会身份,如性别、性取向、经济阶层、身体健全或残疾、出身、所属的民族文化种族、在家庭或职场中的角色,都决定了我们在权力关系中的位置,影响着我们如何被他人对待。 歧视、偏见、不公,即是社会的系统性问题,也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孤独而无力的体验。 在咨询室里,我们如何谈论社会公平问题?咨询师有哪些不一样的视角? 咨询师和社工在社会公平议题上的受训经历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异同? 面对系统性的不公平问题,个人的选择和对自己的责任又是什么? 在这个议题上,我们如何与无力感共存?又如何保持希望? 期待你加入我们的讨论。 【本期时间线】 3:47 能获得心理咨询服务,也是一种特权。 6:30 心理咨询师的“刚柔并济”——不光有温度,也要有立场。 15:20 从系统的视角去理解个人的心理困扰。 20:34 创伤知情视角(trauma-informed care)为什么重要。社会公平视角下的创伤、歧视与多重身份(intersectionality) 29:35 咨询师的愤怒,也可以给来访者力量,成为他们的后盾。 33:19 制造他人的羞耻感,也是一种权力滥用。 42:04 内化的压迫比外部的压迫更需要被看见。 45:36 “谈论社会议题有什么用?还不如做好自己!” 52:27 社工和心理咨询师在社会公平领域的专业受训经历和个人成长 1:09:02 咨询师如何处理自己的无力感 【本期主播】 孟斯 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Chelsea 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嘉宾简介】 尹姝亚,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社会工作博士在读(青少年心理健康方向),兼职心理咨询师,美国注册社工师。从中国关注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公益基金会到美国家庭危机照护中心,一直走在社会公益与创伤疗愈探索的路上。微信公众号:Shuya的问题气球 【剪辑】孟斯 周妍 *为保护来访者隐私,本播客中分享的来访者案例均已隐去细节信息或已征得来访者书面同意。本播客不同于心理咨询服务,若您在收听过程中有所触动,感到心理不适,请寻求专业的心理服务或拨打当地24小时热线(中国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电话:010-62715275;美国请拨打911或自杀和危机干预热线988)。
- Vol.21 跟服装设计师谈谈穿衣、身体形象和身材焦虑(下)
我的衣服和我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关系? 我的身体和我的自我是什么样的关系? 我的衣服和自我是什么样的关系? 无论是在咨询室内,还是日常生活里,衣装、身材和自我,这三者都有交缠复杂的关系。这里面有社会文化集体建构的认知,也有或一目了然或隐秘不宣的丰富情感。 东亚文化中的女性,在身材上常常受到来自社会、家人和自我的评判。 Body image(身体形象),是咨询室里的高频议题,跟心理健康关系密切。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服装设计师Venus,聊聊从设计师的角度,看到的身材焦虑,以及大众服装审美观的变化,如何影响行业和设计师们。 在职业身份之外,作为身在美国的东亚女性,我们也分享了各自在穿衣和身材上的感受和改变。 跟原生文化拉开一点距离,让我们得以对比不同文化对女性身材的包容度。也在穿衣和身体形象上,感到更自由、更自信。 从用衣服和身材评判来捆缚女性,到对自己身体的包容和关爱、用穿衣来探索和表达自我。这是一条解放之路。 本集是这次谈话的下半部分,我和Chelsea接着上集内容,谈谈心理咨询中的身体形象议题。 【本期要点】 1:58 什么是body image 5:29 社交媒体让人更焦虑还是更放松? 7:17 身材成为超敏感话题:Chelsea谈跟住院患者工作的经历 11:14 高敏感人群、养育者的评判,与羞耻感 14:01 身体形象常常被跟我们的自我价值感、自尊关联在一起 18:54 “我的咨询师不化妆,我感觉她没精神” 20:22 我就是外貌协会的我能怎么办? 23:47 一个练习,帮你觉察对身体的评判 26:25 身材焦虑也是一种关系焦虑:从身材焦虑中,看到自己跟他人的关系,以及自己跟自己的关系 29:57 消灭身材焦虑,让我们更焦虑。不如回应身材焦虑,跟它对话。 33:47 关于自律和intuitive eating 【本期主播】 孟斯 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Chelsea 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嘉宾简介】 卢陈婕,在香港出生并长大的设计师,曾就读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和美国帕森斯学院,尤其擅长针织。她的毕业设计作品Hoarders在 2018年纽约时装周上获得一众好评,并在其后2019纽约男装时装周展出个人系列,透过粗犷美学传达其诗意情绪。不完美的破旧风工装,大量手工钩编的拼接和限量预定的可持续手工制作,让品牌建立后的几个系列也不断受到包括i-D杂志、Vogue、Fucking Young! 等媒体的报道,并受邀参加国内国外多个展览。 她创立的新锐设计品牌CHAN CHIT LO主打中性别的当代时尚。带着对时尚富有诗意的解读,CHAN CHIT LO 的设计颠覆常规却不矫揉造作,基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坚持“己所不屑,非无用于他人”的 理念。品牌的设计始终在尝试寻找 手工与机器的平衡,不完美与极致的平衡,量产与定制的平衡。 【剪辑】孟斯 周妍 *为保护来访者隐私,本播客中分享的来访者案例均已隐去细节信息或已征得来访者书面同意。本播客不同于心理咨询服务,若您在收听过程中有所触动,感到心理不适,请寻求专业的心理服务或拨打当地24小时热线(中国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电话:010-62715275;美国请拨打911或自杀和危机干预热线988)。
- Vol.21 跟服装设计师谈谈穿衣、身体形象和身材焦虑(上)
我的衣服和我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关系? 我的身体和我的自我是什么样的关系? 我的衣服和自我是什么样的关系? 无论是在咨询室内,还是日常生活里,衣装、身材和自我,这三者都有交缠复杂的关系。这里面有社会文化集体建构的认知,也有或一目了然或隐秘不宣的丰富情感。 东亚文化中的女性,在身材上常常受到来自社会、家人和自我的评判。 Body image(身体形象),是咨询室里的高频议题,跟心理健康关系密切。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服装设计师Venus,聊聊从设计师的角度,看到的身材焦虑,以及大众服装审美观的变化,如何影响行业和设计师们。 在职业身份之外,作为身在美国的东亚女性,我们也分享了各自在穿衣和身材上的感受和改变。 跟原生文化拉开一点距离,让我们得以对比不同文化对女性身材的包容度。也在穿衣和身体形象上,感到更自由、更自信。 从用衣服和身材评判来捆缚女性,到对自己身体的包容和关爱、用穿衣来探索和表达自我。这是一条解放之路。 本集是这次谈话的上半部分,下期将是我和Chelsea接着谈谈心理咨询中的身体形象议题。 【本期要点】 3:37 夏天,逃不过的身材焦虑季 5:43 “逃离”东亚文化,让我们看到身材审美可以更多元 10:11 Venus谈gender neutral的设计理念 12:48 时尚服装设计过去十年里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你可能想不到 18:40 追根溯源——我们为何如此钟情于“瘦”? 22:12 是什么在推动多元审美的潮流? 27:38 从用模特的身材评判自己,到找跟我身材相近的模特 32:12 Venus的试装实验:不敢尝试的衣装,带来不一样的自我 35:53 全民求瘦的时代,瘦人也有身材焦虑吗? 38:20 身体形象显然也离不开存在主义议题 44:52 同样是谈论身体和衣着,在美国我们都放松了不少 49:26 用衣服表达自己,而不是被衣服和身材焦虑捆缚 【本期主播】 孟斯 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Chelsea 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嘉宾简介】 卢陈婕,在香港出生并长大的设计师,曾就读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和美国帕森斯学院,尤其擅长针织。她的毕业设计作品Hoarders在 2018年纽约时装周上获得一众好评,并在其后2019纽约男装时装周展出个人系列,透过粗犷美学传达其诗意情绪。不完美的破旧风工装,大量手工钩编的拼接和限量预定的可持续手工制作,让品牌建立后的几个系列也不断受到包括i-D杂志、Vogue、Fucking Young! 等媒体的报道,并受邀参加国内国外多个展览。 她创立的新锐设计品牌CHAN CHIT LO主打中性别的当代时尚。带着对时尚富有诗意的解读,CHAN CHIT LO 的设计颠覆常规却不矫揉造作,基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坚持“己所不屑,非无用于他人”的 理念。品牌的设计始终在尝试寻找 手工与机器的平衡,不完美与极致的平衡,量产与定制的平衡。 【剪辑】孟斯 周妍 *为保护来访者隐私,本播客中分享的来访者案例均已隐去细节信息或已征得来访者书面同意。本播客不同于心理咨询服务,若您在收听过程中有所触动,感到心理不适,请寻求专业的心理服务或拨打当地24小时热线(中国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电话:010-62715275;美国请拨打911或自杀和危机干预热线988)。
- Vol.20 观影小絮 Inside Out 2 “我们爱你最本真的样子”
距离第一部《头脑特工队》上映已经过去九年了,我们回忆起当时观影的情形,除了不免慨叹时光飞逝,作为心理健康工作者,更加感激皮克斯为大众再次奉上这么好的心理科普礼物。 本期,我们从各自的泪点时分说起,着重讨论了我们与情绪工作的理念和洞察,也分享了有关情绪成长的思考。编辑这期节目的时候,我发现我们都很看中“安全”这种体验,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和希冀,都只能发生在安全的前提下,如若不然,我们所有的精力和动念,目的都在于让自己感到安全。我们常说的“回避”也是这样的。想说的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录制时间有限,之后 你在哪里落泪了?这部电影还给你带来了哪些领悟?欢迎评论区我们继续讨论。 时间线 05:17 各自分享印象深刻的片段 09:53 “整合”拥抱流动性,带来团结 13:27 心理咨询师如何理解“回避” 18:43 先安全,再勇敢 24:57 电影里的接纳如山倒 现实中的接纳如抽丝 29:14 在咨询中情绪为什么总被关注? 35:21 真正伤身的是未经处理的情绪 39:53 你的智慧你的领悟,对我的成长是在帮到忙 42:10 如果越长大快乐越少,那我们还要长大吗? 【本期主播】 孟斯 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Chelsea 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剪辑】Chelsea *本播客不同于心理咨询服务,若您在收听过程中有所触动,感到心理不适,请寻求专业的心理服务或拨打当地24小时热线(中国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电话:010-62715275;美国请拨打911或自杀和危机干预热线988)。
- Vol.19 “高考可以决定命运,但决定命运的事还多着呢”
高考深刻影响了无数年轻人的心理成长。 神经系统承受着足以达到生存威胁级别的压力; 在最叛逆和感性的年龄,不得不伏案自律; 在跟自我和他人的关系中得到关怀、理解、支持, 也体验到孤独、脆弱、羞耻、恐惧,和情感上的抛弃。 本期节目,我们在高考的宏大叙事下面,揭开那些更为个人化的故事、那些蕴含丰富情感的瞬间、那些与他人和自我产生深刻关联的记忆。 而从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出发,我们讨论了高考在不同层面对人的心理影响甚至创伤。 高考的历练让人成长甚至沧桑,但时隔二十年再回忆高考,却仿佛让我们回到了二十年前,拥抱少年的自己。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高考故事。 【本期看点】 4:51 觉察身体的反应 14:36 高考的后劲:多年以后,仍然梦见考试、内心里的竞争意识。 19:25 面对高考,青少年的大脑比成年人的大脑更难适应 25:54 在心理咨询中看到高考的影子:父母的支持,沉重的期待 28:32备考的过程,是神经系统长期面对威胁、身体长期承受压力的过程。 31:04 高考之后,有些人仍会继续苛刻的自我评判 33:00 高考完,然后呢?——大战后的虚无感 38:07 在人际关系上的影响:竞争关系、期待和满足期待的关系、清晰等级感的关系 41:46 单一的成败观,让人不敢不卷 43:34 唯结果论英雄:别人不在乎过程,于是我也不在乎 47:33 复读中,父母和孩子的双向失望 49:38 咨询师的工作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脆弱,也包括自己的。这种脆弱包括当我们在父母面前不够好时,体验到的被抛弃感 53:00 高考真的决定命运吗? 58:53 免于高考,不免于孤独 1:05:31 全民的高考,个人的故事 1:09:14 复杂的同辈关系:亦敌亦友,与安全和不安全感共存 【本期主播】 孟斯 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Chelsea 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剪辑】孟斯 *为保护来访者隐私,本播客中分享的来访者案例均已隐去细节信息或已征得来访者书面同意。本播客不同于心理咨询服务,若您在收听过程中有所触动,感到心理不适,请寻求专业的心理服务或拨打当地24小时热线(中国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电话:010-62715275;美国请拨打911或自杀和危机干预热线988)。
- Vol.18 周年特辑 心理咨询师的真心话大冒险
见怪不怪WW正式与大家见面有一年了,欢喜中也暗自感慨,这日子真是不禁过。希望新的一年里(以及之后更久的时间)我们能继续在小宇宙给大家带来高质量的陪伴,分享和心理健康有关的有意思的洞见和观察。 本期,我们摘选收录了一些后台的提问和坊间流传甚久的针对心理咨询师以及这整个行业的迷思和疑惑,借此解答的机会也剖析分享一下我们各自的执业哲学。本想做一期快问快答的特辑,但是没想到每个问题都是灵魂拷问,都可以不断的延展和扩充,做出一整集的内容。 篇幅有限,面对如下疑惑,我们也只能在有限的经历下拷问自己的灵魂,分享个人化的见解。如果有不同观点,也欢迎对心理咨询这个行业有好奇朋友,心理学爱好者,还有我们的同行朋友们,在评论区和我们继续讨论和扩充,如有新问题,随时拷问。 【本期看点】 03:43 从业久了,心理咨询师是不是看谁都有病? 11:22 心理咨询师做社交媒体,会不会有点击焦虑? 19:24 心理咨询师自己的人际生活是完美的吗? 26:46 心理咨询师在生活中,会不会用咨询技术去操控别人? 36:14 每天接触的都是负能量和人的阴暗面,会不会对生活逐渐疏离甚至绝望? 43:15 心理咨询师是不是自己都有创伤? 52:32 该怎样去理解“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 【本期主播】 孟斯 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Chelsea 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剪辑】 周妍 Chelsea *为保护来访者隐私,本播客中分享的来访者案例均已隐去细节信息或已征得来访者书面同意。本播客不同于心理咨询服务,若您在收听过程中有所触动,感到心理不适,请寻求专业的心理服务或拨打当地24小时热线(中国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电话:010-62715275;美国请拨打911或自杀和危机干预热线988)。
- Vol.17 玩,这件一直被耽误的正经事
这是一期积压已久的节目,拖延总让更新变得遥遥无期,我检讨一下,也感激大家不离不弃! 玩物丧志,玩世不恭,玩忽职守,玩火自焚,玩弄于股掌之上... 翻遍字典,似乎找不到一个有”玩“字的好词。继上个夏天聊过我们在马术和攀岩中的新生长之后,又是万物萌动的季节,我们想要从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的角度,重访“玩” - 这个沾染了太多莫须有的罪名的人生课题。 本期,我们将从各自童年和“玩”有关的故事说起,分享成年后尤其成为心理咨询师之后,对“玩”的重新认识,聊聊游戏和愉悦中的生命力,解构与“玩”有关的诟病,为“玩”正名。 时间线: 03:08 回顾各自童年,玩与不玩都有不同的遗憾 04:22 Chelsea感慨,被练琴偷走的童年,一直需要优越感来补偿 11:40 孟斯盘点,成年后的我会花更多时间去玩 16:30 为 什么即便在玩中也带着竞争和卓越的追求 21:22 成年人的玩和童年时期的玩有什么不同 26:53 过山车,拼图,手工… 游戏中充满人生领悟 34:11 Chelsea分享,带着“玩”的心态去面试,重新定义了“玩” 41:20 游戏里海量的能力开发和训练 47:27 游戏中关系维度的思考 50:15 分享愉悦,性也是一种成年人的游戏 54:38 “安全感”让人敢“玩”,“玩”也创造新的“安全感” 57:54 玩物丧志吗?丧的什么志? 63:52 不要错过游戏中激发创造力和冒险精神的机会 67:21 Chelsea 感叹,人们对愉悦和快乐的获取,从来不是平等的 68:50 引导孩子有节制的玩,自由和责任两把抓 72:21 为了不被抛弃而投降,比“玩物”更会“丧志” 73:19 孟斯补充,和身为父母的来访这工作时,我会自曝打游戏的体验
- Vol.16 在美国做心理咨询师,英语要多好才行?
朋友们,好久不见! 开年我们都忙了起来,播客迟迟未更新。今天这一期我们期待已久,谈谈我们俩做为身在美国的中国咨询师,用英语在美国做心理咨询的体验。 在美国做心理咨询师,英语要多好才行? 这是很多想来美国读心理咨询或者考虑在这里就业的咨询师的疑问,也是很多同行朋友的好奇。因为多次被问到这个问题,我提议做这期节目聊聊。在这之前,我和杨哲也常常聊到一些用英语咨询时经常提到的词,在中文里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这当然不仅是语言的差异,更有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方面,我们看到了转译中的困难、甚至不可能,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创造力、想象力发挥的空间,以及在障碍面前,仍然能够建立有意义有质量的咨访关系的可能性。这种创造力和可能性,又让我们得到鼓舞和感动。 这期节目聊完,我有这样的感悟——我们俩在使用英语做咨询的过程中,都经历了从紧张到放松的安全感逐渐提高的过程。实现这个过程,大概只有一小部分原因是语言能力的提高,更多的原因是我们在对自己的接纳、对建立关系的理解、以及自我跟语言之间的关系上,在不断地觉察和成长。 在美国做心理咨询师,英语要多好才行?这个问题的下面,有未知、好奇,也可能有担忧、恐惧、苛刻的自我评判……这期节目中,我们不仅想回应到这个问题,也尝试回应这些复杂情绪。 【本期主播】 孟斯,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杨哲,美国马里兰州执照心理咨询师。 【本期时间线】 3:32 孟斯的咨询初体验:疫情期间的视频咨询,我害怕听不懂来访者说话。 7:32杨哲入学时作为项目里唯一的中国学生——迷茫与恐慌。 11:11在美国做心理咨询师,英语要多好才行? 13:40 在语言之外,我们相信并且体验到,人跟人之间有很多建立连接的方式。 17:04 胜任用英语做心理咨询,需要我们首先能用英语做来访者,或者说能够用英语表达深层的复杂感受和想法。 20:14 一些表达(比如俚语、玩笑)有很强的文化、历史背景,我不懂,怎么办? 30:41 身在异乡为异客?从“我没有什么”到“我有”什么,是从匮乏视角到资源视角的转变 32:38 用英语学咨询,再用母语做咨询,反过来也要适应 40:43 语言之下,是情绪,是神经系统的反应,是生命经验的累积,是自我身份的建构 55:21 英文咨询中的这些高频词,翻译成中文却怪怪的 1:06:52 向双语咨询师分享我们的经验和建议(大量干货,不容错过🤓) *为保护来访者隐私,本播客中分享的来访者案例均已隐去细节信息或已征得来访者书面同意。本播客不同于心理咨询服务,若您在收听过程中有所触动,感到心理不适,请寻求专业的心理服务或拨打当地24小时热线(中国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电话:010-62715275;美国请拨打911或自杀和危机干预热线988)。
- Vol.15 新年回望:哀伤与丧失中的新生
(本期节目录制中噪音较大,用软件降噪后主播声音仿佛来自太空,十分抱歉。下次我们会记得关暖气风扇!) --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但也有人说——未知死,焉知生。 再也回不去的过去,再也见不到的人,再也恢复不了身体的损伤、再也无法延续的关系…… 如果终要道别,我们是否能好好道别? 在哀伤与丧失的无力感中,何以给我力量和方向? 在哀伤与丧失的孤独感中,何以给我慰藉与陪伴? 新年伊始,我们却想好好聊一聊哀悼与丧失。 -- “丧失与哀伤”。哀伤的出现并非仅仅局限于亲人的离世,而是伴随在在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变化和失去中,无论是一段关系的结束、身体机能的变化,一个身份的丧失,还是一种状态的终结。我们发现,任何"可能性的丧失”都可能触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哀伤情感。 本期播客,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从各自在2023年需要“哀悼”的事情入手,分享了在生活和临床工作中对于哀伤的观察。我们深入探讨了丧失所伴随的各种情绪体验,如失控感、无力感,以及正在经历丧失的人往往难以言说的羞耻感。这种内心的隔绝使得他们不愿意吐露心声,因为深知说了什么也无法改变,反而成为周围人的负担,导致更多的孤独和隔绝。 我们讨论了哀伤的五阶段模型:否认 - 愤怒- 讨价还价 - 沮丧-接受。然而这些阶段并非线性的。一个人可能在感到和解后的第二天,迅速回到早先的愤怒和否认中。我们提醒听众,无需为自己的情绪变化而责难自己,我们都在自己的节奏里,重新构建与"失去的事物”的新连接。 我们也讨论了个人对哀伤的理解和体验,探讨了哀伤是否有可能有一个真正的终点。在杨哲看来,哀伤的如果有完结篇,那大概是在我们心里为逝去之人重新找到一个位置,ta仍是我们的一部分,ta的存在不会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秩序,但想要缅怀和纪念的时候,我们也能触及这一存在。孟斯补充说,这更是一种新的连结,是一种创造性的新可能。 在节目的最后,我们还着重提及了如何在身边有朋友正在经历哀伤时,提供更好的支持。通过关心、倾听和理解,我们可以成为他们在漫漫长夜中的明亮灯塔,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 年复一年,人间得失,在新旧轮回中更迭反转。 祝愿新的年,我们既有新的收获,也能对失去有更多的包容和勇气。生活虽有不确定性,愿我们总能在内心和彼此的慰藉中寻找到力量。 【本期主播】 孟斯,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杨哲,美国马里兰州执照心理咨询师。 【本期时间线】 2:50 哀悼和丧失,虽在日常中避讳不谈,但是心理咨询中常见的议题。 7:05 咨询师自身的体验会影响咨询吗? 11:28 杨哲分享自己的grief体验,看到grief中的多重感受 22:09 从哀伤的阶段性模型,到现实中更为复杂的体验 27:01 哀悼者之间的互不理解,其实只是因为哀悼的方式和阶段不同 31:09 杨哲谈男性特有的哀悼与丧失——与性功能障碍工作 37:40 存在主义意义上的grief:身份的丧失 39:43 哀伤会结束吗? 45:37 谈论哀伤会更哀伤吗? 48:22 哀伤什么时候开始? 55:01 无力改变的丧失面前,内心深处的连接给我们力量 56:43 如果你身边有人在哀悼,如何给ta支持?我们的几点建议 1:03:47 以新的方式,与丧失的人或事重新建立连接。从断裂感走向整合感。 *为保护来访者隐私,本播客中分享的来访者案例均已隐去细节信息或已征得来访者书面同意。本播客不同于心理咨询服务,若您在收听过程中有所触动,感到心理不适,请寻求专业的心理服务或拨打当地24小时热线(中国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电话:010-62715275;美国请拨打911或自杀和危机干预热线988)。
- Vol.14 好久不见,盘一盘琐事中的拐点
经历了不算短暂的停更后,我们终于又见面啦。当然,许久不见的还有两位主播。2023年的十一月对我俩来说都是超速行驶的。孟斯在疫情结束后终于携夫回国与家人短暂重聚,距离上次回国已经过去四年;Chelsea则是迎接父母时不小心开启了特种兵模式,整月奔波于参会培训陪玩和写作。在这期间,我们对「关系」和「成长」又有了哪些新发现呢? 时间线: 01:06 Chelsea在极限忙碌中治好了拖延症还解锁了新梦想 14:37 孟斯说,马不停蹄了这么些年,我想把节奏慢一慢 21:10 human beings vs human doers? 30:55 妈妈的存在感一直植根于提供食物以及对他人的照料中 36:15 权力关系更迭,再回到回到父母的地盘做客,到底谁是成年人? 41:10 孟斯坦言,回到父母身边,我见识到了当下人际关系中最难的沟通方式 47:00 Chelsea感慨,允许我做他们不认可的决定,这是多么大的信任 54:19 移民群体的性格底色 63:33 去接近你羡慕的东西,需要看到它的全貌 节目中提到的书 Tastes Like War: A Memoir, by Grace M Cho
- Vol. 13 无法重启的人生?与原生家庭的和解之路
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塑造了孩子日后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的方式。比如,儿童可能会内化父母的情绪,可能内化父母的评判和观点,还可能扮演起父母情绪的照看者,这些既是儿童适应环境的正常现象,却也是日后很多心理困境的种子。 亲子关系里,有血缘关系亲密而深厚的联系,有权力关系的对抗与驯服,有各自人生发展带来的力量关系不断变化。其复杂性,更是包含了无数情感的交缠。很多人在与原生家庭的对抗、分离中挣扎,寻求出路。 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学习与现实中的父母建立边界,更要觉察“内化的父母”并学会跟这个部分相处——这后一件事尤为艰难。 录完这期播客,我在想,以成年孩子的身份与父母建立关系,是一种不同于儿童期的权力关系,它实际上也要求成年孩子不再把父母当作绝对权威——包括不再对父母的认可和否定,看作天底下最重要的事。这虽然是很多人渴求并认为已经做到的事,但实际上它却暗含着更为复杂和隐秘的拷问,关于忠诚与背叛、自由与困束、爱与驯服,关于如何哀悼无法重启的人生、关于如何撑起独自面向未知的勇气和责任……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原生家庭“和解”,并不只是看上去很美,而是一个人获得更多自由和力量感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震撼,不亚于重启人生。 【本期时间线】 3:35 主播分享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印象深刻的经历 16:06 中老年来访者:童年影响从未远去 17:34 原生家庭的影响只能被动接受吗? 23:36 对父母的愤怒,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 25:42 “甩锅”给原生家庭,是一个阶段,但不是终点 30:33 现实中很少有人完全免于童年逆境 41:10 权力关系变化:对你渴望的,做好准备了吗? 52:57 内化的评判者、内化的照顾者,内化的一切…… 59:00 一切关于适应:过去的解决方案成为今天的问题 1:00:00 与原生家庭和解?“和解“长什么样? 1:05:58 成长进阶之旅:从物理边界到心理边界,从照看自己到创造连接 1:09:41 拉开距离是止损,而建立连接是赋能和成长 1:11:56 成长中的丧失与哀悼 1:14:29 故事的另一面:父母的愧疚感 1:15:57 从亲子关系到人与人的关系
- Vol.12 从中国到美国:跨文化生活中的冲突与适应、丧失与新生
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很多人的出国梦始于这样一个朴素的想法。然而,从游客到长居者,不仅是停留时间长短不同,还有更多复杂的心理议题浮现: * 度过进入新文化的“蜜月期”后,面对各种文化适应挑战,如何照看压力下的情绪? * 如何从“身在异乡为异客”,转变到在异乡“安家也安心”的状态? * 如何在“回不去的故乡,融不进的彼岸”之间,找到归属感? * …… 这些议题中既可能蕴含成长的机会,也可能带来痛苦和挣扎。 本期节目,我们作为在美国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分享了各自在美国生活的故事。尽管我们在不同年龄来到美国、各有不同经历和内心状态,但我们各自的成长也显现出了一些有共性的主题:新的环境促使我们去觉察跟自己、跟他人之间的关系,觉察我们的文化身份,觉察我们跟不同于中国文化的族群、跟美国社会之间的关系。 这是不断扩展我们生命深度和广度的过程,也是与生活中的丧失、断裂感、遗憾和解的过程,也是我们变得更加放松、自在、对自己更加接纳、给自己更多同情的过程。 我们还讨论了咨询室中的跨文化心理议题。我们发现在伴侣之间有时也同样存在着“跨”家庭文化“的挑战,而在移民家庭中,跨文化挑战带来的全方位压力,有时不但不会凝聚人心,反而会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的隔阂和个体的孤独。此外,我们还借着电影《别告诉她》,谈到关于”出国“的不同叙事背后,人们不同但同样真实的内心需要。 一期节目很难包罗跨文化生活这个话题的方方面面,如果你也有关于跨文化生活的故事或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继续我们的讨论。 【本期主播】 孟斯,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杨哲,美国马里兰州执照心理咨询师。 【本期时间线】 4:42 不同的成长阶段出国,体验不同:孟斯谈到自己比小时候时更看到自己需要什么,更少在乎外界的评价。 9:45 什么时候开始想关于“归属感”的问题? 16:02 种族歧视真的存在吗?为什么我感觉不到? 27:49 “跨文化”冲突与适应,比你想象的更常见。 28:46 离开熟悉的规则,人都变得小心翼翼了。 34:32 杨哲分享读硕士研究生初期时陷入自我怀疑危机。 38:05 只混白人圈,算是“叛徒”吗? 48:27 生活在美国,仍不断地面临未来何去何从的拷问。 49:03 失去生活的延续感——从空间的转移到时间上的断裂和错位感。 52:58 新环境和新生活:真的能忘掉过去,重新开始吗? 1:01:05 叙事的罗生门:对彼岸的想象,维持特定的叙事,满足不同的内心需要。 1:02:51 咨询室中跟跨文化的挑战工作:自身经验的重新整合;家庭成员之间的隔离感。 1:08:51 理解移民的文化习俗,也是学习世界历史的机会。 1:09:34 咨询师也有共情难的时候:诚实看到和谈论自己的局限性。 *为保护来访者隐私,本播客中分享的来访者案例均已隐去细节信息或已征得来访者书面同意。本播客不同于心理咨询服务,若您在收听过程中有所触动,感到心理不适,请寻求专业的心理服务或拨打当地24小时热线(中国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电话:010-62715275;美国请拨打911或自杀和危机干预热线988)。
- Vol.11《再见爱人》再见容易,看见很难
最近因为两位主播各自的工作生活的小变化,剪辑工作一拖再拖,今天节目发出距离录制已经过去了三周。 网络上对于《再见爱人》的讨论还在继续,而我们发现,大部分的讨论都落在了智识层面的分析和定性,在具体的冲突中和不愉快事件里,他们各自错在了哪,这是种什么性质的错误。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我们,发现无论是看这部综艺的时候还是看大家的评论,都会很自然的带上"工作"的帽子,难道不是走到每一个人的位置,去理解ta的处境,认可ta的情感体验才是应该做的吗? 本期,我们将结合我们各自的临床观察,从「安全」这个视角分享我们在观影过程中的思考、感受,还有我们各自对于如何促进关系中的安全和个人成长的思路。 节目仅涉及前三集的剧透,追的慢的朋友们可以放心食用。 01:53 双双坦言摘下咨询师的帽子观影那是不可能的 08:36 难得的观察机会 教科书一般的案例集 11:31 不能干预百爪挠心 都会因错失成长机会而惋惜 14:32 伴侣咨询中的咨询师要承担为二人创造安全环境的责任 19:59 找到互动模式之后还需要看见深层的情感 26:25 在咨询室中,无论对错,双方都需要被共情 29:28 感到被看到会软化矛盾 32:57 需要得不到回应所以不再去索要 36:03 我的痛苦被给予足够的时间被讲述就是养料 37:19 是不是有的需求就是"不配得到认可",有的痛苦就是"不值一提" 44:09 我们总在用讽刺和打压来表达脆弱情感 47:03 伴侣咨询师会帮我们看到关系里各种各样的恐惧 50:55 绳子的收放的隐喻 57:36 "你没成长"标签背后的情感是孤独 63:06 追求绝对正确背后的恐惧是得不到回应 68:29 为什么表达欣赏那么难 76:13 生活变化中新角色的适应 78:39 灵魂拷问:我们能否容纳差异 81:51 分歧无法协调,关系何去何从吗?
- Vol.10 在虚幻的梦境中探索更深的真实
梦境,让我们觉察到自我内心版图中的未知之地。我们困惑、好奇,渴望去探索和挖掘。我们是否会意外发现一片新大陆?抑或走近曾经熟悉的遗忘角落? “解梦“的历史悠远流长,解梦者似乎也被视作拥有神秘智慧。“我做了这样一个梦,你帮我解解吧。”身为心理咨询师,偶尔会收到身边朋友这样的需求。我想象自己眉头一皱、掐指一算……有了…… 然而,现实中,咨询师与其说是解梦者,不如说是跟来访者一起合作来探索他们的梦境。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一起面对不确定性、接住那些日常中被压抑的情感和想法、照料内心中脆弱的部分、探索梦的意义和对现实的启示、建立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信任和支持关系。 心理咨询师究竟如何“解梦”?梦是什么?它揭示了什么?它究竟是杂乱无章的生物电流还是启发生活的灵感之源?更重要的是,梦跟人的心理健康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欢迎收听本期播客,一起来探索梦境。在节目的最后我们还分享了一些“自助”解梦的方法,也许你也可以试试通过梦境抵达更深的自我。 【本期主播】 孟斯,美国马里兰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杨哲,美国马里兰州执照心理咨询师。 【本期时间线】 5:56 梦是什么?对梦的几个不同理解 13:37 完形疗法”解“梦 19:15 用现在时讲述梦境;跟梦中的关键元素对话或互换 24:45 内部家庭系统和情绪聚焦疗法“解”梦 27:28 对梦的评判——荒谬与羞耻 41:22 把梦看做一种没有后果的体验 45:37 梦不仅呈现出困局,也呈现新的解题策略 48:21 梦里的矫正性体验扩充关于自我的个人叙事 56:28 几个建议,帮你通过梦理解自己 *为保护来访者隐私,本播客中分享的来访者案例均已隐去细节信息或已征得来访者书面同意。本播客不同于心理咨询服务,若您在收听过程中有所触动,感到心理不适,请寻求专业的心理服务或拨打当地24小时热线(中国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电话:010-62715275;美国请拨打911或自杀和危机干预热线988)。